关于城市电视台新媒体环境下的几点思考

关于城市电视台新媒体环境下的几点思考
关于城市电视台新媒体环境下的几点思考

关于城市电视台新媒体环境下的几点思考

1925年贝尔德发明电视开始,这个系统就是由摄像、传输、显示三部分构成的。随着系统不断的完善和复杂,我们逐渐把摄像部分称之为内容的制作;传输涵盖着内容播出和网络信号传送;显示部分成为独立的工业体系。

传统的电视台掌握着这三个核心元素的前两个,本身成为一个相对封闭和独立的系统,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成长为媒体。内容是媒体这一工业单元所生产的核心产品,而由于电视媒体同时掌握了渠道,使得对于产品的销售有了固定并且唯一的通路,这让电视台占据了传统媒体的优势地位。对于受众而言,由于电视技术本身的魅力以及它所代表的一种生活方式,所有电视观众也乐于被动而积极的接受电视的灌输。

但技术是不断前行的,进入21世纪这一运行了将近一个世纪的系统面临着解体。从电视台角度而言,原先掌握的两个核心元素都面临着竞争和分化。首先,传输网络由于商业和行政的双重原因从电视台剥离了,仅从这一点,一个已经不掌握渠道的体系怎么还能被称为传媒那?当然这种剥离还是藕断丝连的,因为这个剥离的网络功能比较单一,基本上还是在为传统广电服务。而在内容上,已经有许许多多不甘于受到束缚的机构、个人以自己的创意和对资源的整合脱颖而出。原先电视台所掌握和建立的完整的制作——传输的流程被割裂和突破了。从受众角度而言,电视始终更多的作为一种在家里的客厅随意休闲的生活方式,只要那个大屏幕依旧闪亮,有好的内容,他们并不关心到底是谁用什么样的手段把这个内容送到眼前的。

许多人认为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是为传统媒体敲响了丧钟,如果我们把传统媒体定义为一手握着内容制作盾牌,一手握着渠道传输利刃的巨人,那么他确实已经倒下了,因为没有人能够像以前那样把整个互联网都掌握在手中。可以说技术的发展使得新媒体是内容制作和渠道传输分而治之的形态。从专业来说这是由技术导向的必然的“制播分离”。电视台已经只剩下“制”的部分,从传统媒体转变为新媒体形态下的内容提供商,而且是处在一个竞争的市场上,远远不是以前相对独立,垄断的形态了。对于城市电视台,我们可以叫自己“城市视频内容提供商”。

虽然我们失掉了以前的传输网络,面临的竞争对手也如雨后春笋般的冒了出来,但一旦我们明白了自己的处境,那么也有许多可以利用的资源。失掉的网络与我们还是有着必然的依存关系,我们只是失掉了原先这个体系一部分利益,但依旧可以使用它,同时互联网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渠道。我们也已经做出了很多努力,并且得到了一定的收益。最大的问题是,我们还没有从内心认同自己的身份,我们还在用传统的手段和体系在运转着。我们必须适应环境,让自己也成为新媒体,我们应该明白自己跟大家家里客厅里的那块屏幕已经没有必然和唯一的联系了,我们要面对的是更多块屏幕,更多的选择。

作为“城市视频内容提供商”内容是我们唯一的产品,深度开发与城市有关联的内容是唯一的选择,很多从业者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其实这也是城市电视台一直在探讨的事情。既然是产品就需要销售,我们更应该弄清楚怎样销售我们的产品。实际上应该尽可能按照商业规则来运行我们的整个体系。

我们本身就是做媒体的,在产品销售上应该更重视产品的推广。目前台内的节目也都意识到要充分利用网络,所有节目基本上也都开通了微博和微信平台,问题在于所有相关平台都缺乏内容,本身节目创作人员很难有时间和精力同时开发好网络宣传平台。另外,城市内容提供商与在全国范围内具有影响力的高端内容提供商相比,具有的唯一优势就是与城市的相容度,这一点不仅在策划制作节目内容上如此,在推广上也是如此。我们做微博,做微信能做的过央视、卫视吗?我们唯一能够超过他们的就是线下活动——进社区,目前台内几乎所有频道也都在做进社区,可一方面也存在做线上内容同样的问题:制作人员很难兼顾,另一方面资源重复使用,效率低下,互相恶性竞争也都不同程度的存在。

我认为在认清目前的情况下,应该彻底将节目制作与内容推广分离,由专业的人做专门的事。节目制作就是节目制作,人员围绕节目的创意、拍摄执行、后期制作展开,深入探讨如何与地方深度结合。节目推广单独成立部门,分为线上推广部门和线下推广部门。线上推广部门负责整个微信、微博平台的搭建,以及后期内容策划执行,其实网络平台搭建技术上并不复杂,而且前期我们也有一部分现成的资源可以利用。应该重视网络线上推广的内容与传统电视节目并不一样,切入的视角和语言都有很大区别。应该培养吸引具有网络内容执行能力的人才。在做出有效的网络推广渠道之后,可以深度开发具有网络风格的节目内容,

拓展网络渠道。实际上作为内容提供商能够适应不同的媒体形态是下一步必然的选择。线下推广部门全面负责线下路演活动以及面对受众的互动活动。统一频道和栏目资源,合理分配,互相补充,充分利用已有平台,将线下活动做到规模扩大、内容丰富、影响力广泛。

在内容制作与推广平台之后还应该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以前收视率是我们唯一的标准,在新媒体环境下,收视率显得既单薄又虚假。当然我们不可能完全抛开收视率不谈,但在考核收视率的同时,还应该考核线上平台的粉丝数量,互动反应,以及线下活动的影响力。以此形成全面立体的考核体系。

最后所有这一切都应该将人才列为第一位的要素,新的环境下缺乏人才,二线城市缺乏人才,而且缺乏具有新的互联网时代思维的人才。尤其传媒行业是年轻人的行业,应该更加重视90后的思维方式,结合我们的经验,扎根于这个城市,适应新的渠道,我们不是有比传统更广阔的平台吗?

品牌传播的新媒体环境

品牌传播的新媒体环境-企业管理论文 品牌传播的新媒体环境 梁建飞 任何品牌传播都是在一定的媒体环境下进行。不同的媒体环境下,受众群体的“视听聚集”、消费行为、消费习惯都有所不同。当前,新媒体环境与传统媒体时代已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在传统媒介环境下的品牌运作理论已经很难适用,业界普遍感到传统受众调查、广告推广等手段很难取得理想效果,在传统媒体逐渐式微时,从传统媒体出发的理论、品牌传播方法也应该及时更新。 1. 新媒体的时空本质 所谓新媒体,按字面意思理解,所有与过去媒体呈现不同特征的媒体都可以称作新媒体。但这样来定义新媒体显然没有太大的意义,因为可以说媒介技术的更新每天都在发生。新媒体的术语真正开始广为学术界、业界使用也就是最近几年内的事。也就说只是在最近几年,媒体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足以需要一个术语或概念来和之前媒体环境做出明确界定。用“新媒体”这一术语将当前媒体环境与之前媒体简单地区别开来,在学术上并不严谨,因为“新媒体”的“新”是没有特征、没有内涵的字眼,无法概括、凝练当前媒体的主要特征。在以后媒体环境再发生巨变的时候,我们无法再用“新媒体”来与当前媒体做区别。 但作为学界、业界广泛使用的概念,“新媒体”具有很广的群识基础,因此,本文也无需对当前媒体环境的命名做更多讨论。最重要的是,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在本质上发生的变化。媒体的英文为“Media”,其词源于“mid”,即一种中间物。无论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所有的媒体从本质上来说都是传播信息的 1

中介。媒体的技术发展在人类社会传播历史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人类的传播活动,不借助媒体(空气、光线等自然介质除外)就只能在人的视听范围内进行。加拿大著名学者麦克卢汉曾将媒体比喻为“人的延伸”。电视是人眼睛的延伸,收音机是人耳朵的延伸。媒体存在的价值就在于将“此时空”的信息载运至“彼时空”、或将“彼时空”载运至“此时空”。媒介拓展了人类感觉器官接受信息的范围,实现了信息的跨时空的学习与传播。因此媒体的本质功能是跨越时空传递信息。所有媒体的本质都是承载信息并跨越时空进行信息流动。而媒体跨越时空的能力则是媒体优越的重要的指标。从空间上,跨越空间的距离,是衡量媒体重要指标。电报产生时,能跨越大西洋进行信息传播,这是一个划时代的进步;从时间上,跨越时间的速度是衡量媒体的另一个重要指标,当前运用即时聊天工具和对方进行信息交流,这是用驿马传递书信的时代无法想象的事情。从结绳记事、印刷物、机器运输(从某种意义上说,交通工具也是一种媒体,媒体从本质不仅是承载物,更是一种运载物,因此,媒体从本质上具有运输的性质)、电子媒体再到如今的网络媒体,跨越时间和空间的性能越来越强。我们所说的新媒体从本质上无非就是在跨越时空上实现了巨大的飞跃。 2.新媒体时空壁垒的消除 从技术层面,媒体在跨越时间的性能上早已实现了时间上的即时化和空间上无限远程距离。但是新媒体的发展还要破除人为的时空壁垒,才能真正时间真正实现信息的自由流动。国家在信息产业上的宏观战略“三网融合”就是要破除人为时空壁垒、行业利益壁垒。即实现通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三网融合”。1998 年,业界对“三网合一”还是“三网融合”展开了大辩论,三网融合开始进入人们视野。1999 年9 月,国办发[1999]82 号文件规定“电信部门不得从

新媒体环境下杂志的机会与未来

新媒体环境下杂志的机会与未来 作者:James | 来源:媒介360 近一段时间不少杂志纷纷停刊,《好运MONEY+》在八月刊出最后一期,《他生活hislif e》宣告停刊,只保留网站转做新媒体。而研究表明,数字媒体总体广告份额呈上升趋势,而平面媒体却逐渐下降。种种迹象让人们怀疑纸媒的“寒冬”是否已经到来。 可以肯定的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确实对传统媒体、尤其是纸媒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但是对于杂志来说,并不会被新媒体所取代,如果善于运用,新媒体将是杂志的另一条渠道。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报纸有其独特的优势,而这也决定新媒体不可能取代杂志。 首先,杂志不同于报纸,报纸卖的是事实,杂志卖的是观点。做报纸更需迅速,做杂志更需深思。杂志的思想性很强,杂志更偏重“思想者”的角色,其文章多是深度文章,而且保存性强,没有阅读时间的限制,传阅率、反复阅读率高。而新媒体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等就如快餐一样属于快消品,更适合资讯类信息。而且由于新媒体的特有属性,导致其无法传递“思想”。 其次,杂志是一种“我”的媒体。杂志能给受众提供更为深入的阅读感受,在学习新东西、个人能力提升,丰富生活体验,提供生活的参照与指导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杂志和受众之间

有更为紧密的关系,是一种“我”的媒体,未来不论媒介形式如何变化,受众始终需要“我”的内容。 再者,杂志具有独特的广告价值。杂志的读者一般都是精英人群,而且忠实度很高,他们订阅一份杂志几乎不会再换。此外,相比新媒体,杂志还给人一种真实感、存在感,其公信力和权威性都比较强,其做的广告,一般都能产生正面的态度。并且在实现品牌唤起和引发进一步的购买行为方面作用突出。 最后,对杂志形成根本性的冲击。高度细分的网络产品对杂志构成一定威胁,但仍有受众对纸质媒体有较高忠诚,同时杂志所代表的细分内容需求会更强烈。所以,相对与其他传统媒体,新媒体的发展对杂志行业的影响相对较小。 当然,对于杂志来说,虽然新媒体的崛起不会对其造成致命的冲击,但杂志不能因此而固步自封,拒绝新媒体。杂志必须寻求与新媒体的有机协调,拥抱新媒体,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发展自己。 新媒体可以降低杂志发行的成本,还可以实现内容的多次利用,并且能够获得更广泛的媒体忠诚,最根本的受众在新媒体上也在寻找优质的内容。 同时,新生代人群的媒体消费偏重新媒体。较低年龄层的人群对新媒体有更多的兴趣,随着低年龄层人群的成长为社会主流人群,杂志的媒介特征将可能发生很大的变化。电子杂志对纸质杂志的冲击不容忽视。 新媒体的发展不可阻挡,杂志不应恐慌,而要审慎对待,认真分析,顺应时代发展,利用新媒体。

(最新)新媒体环境下碎片化阅读的利与弊

学院:中药学院 年级:2013级中药制药 姓名:蔡家乐、曾家欢、陈朝辉、陈锦帆 学号:2013039001、2013039002、2013039003、2013039004 新媒体环境下“碎片化”阅读的利与弊 【摘要】“碎片化”阅读是在数字化、新媒体环境下技术飞速发展而催生的一种新阅读方式,也是人们日常生活改观之后的一种新常态。论文主要通过描述碎片化阅读的利与弊:“碎片化”阅读具有信息更新速度快、阅读便捷以及有利于实现阅读全民化、普及化的优点,甚至可成为经典导读的有效途径;也具有让人形成惰性阅读习惯、降低人们的思维发展与连续性以及辨识内容真伪性能力的副作用。从而探讨出:面对已盛行的“碎片化”阅读,人们应该根据个人情况理性对待,无论是碎片化阅读还是传统纸本阅读,都有可能提高阅读能力、提高欣赏水平、提高知识水平,不应一概而论地将碎片化阅读与传统纸本阅读割裂和对立起来。 【关键词】碎片化阅读;新媒体;传统纸本阅读;阅读方式; 碎片化阅读,作为新媒体融合语境下比较突出的一种阅读形式,这个概念近年来不断见于各类媒体,本质而言,它属于数字化的一个部分。碎片化阅读是数字化和新媒体语境下技术飞速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习惯改观之后的一种新常态。人们已经习惯于借助可移动、便携式的媒介工具进行即时即地的交流与沟通,乃至分享各种信息。在新媒体这个大环境下,碎片化阅读以其独特的方式改变着人们的阅读习惯,让利用每一个碎片化时间进行阅读的低头一族应运而生。当这种改变了人们文化发展节奏的阅读方式与传统的阅读方式相碰撞时,论文主要讨论它的利与弊以及对其的看法。 1.“碎片化”阅读的概念界定 碎片化阅读,作为新媒体融合语境下比较突出的一种阅读形式,人们通常主

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舆论

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舆论姓名:刘一川班级:08级一班学号:200818140119 科目:名记者研究 摘要:随着因特网在全球范围内的飞速发展,新媒体不断产生,例如网络就属于新媒体的范畴,它已被公认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网络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网络己成为网络舆论的起源地和集散地,是民意表达和舆论形成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平台。但是在这网络舆论方面却存在着一些问题,还是需要加强新闻舆论监督措施的。 关键词新媒体网络舆论调控 前言 近年来,社会热点事件频发,激起了网络舆论的高度聚合和流动,促进了网络舆论监督的兴起,推动了民意与决策层的积极互动。但是,频涌的网络舆论中仍存在着不良现象,例如对大多数具有全国影响的社会热点事件的处理上,如“邓玉娇案”、“周久耕案”、“最牛团长夫人案”“女检察长豪车案”等。制定与实施适应新媒体环境的舆论调控策略是十分必要的。 一、新媒体及其舆论相关概念 (一)新媒体特征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与传统媒体相比较除了采用新的技术所带来的“数字化”、“大容量”、“便携性”、“时效性”、“多媒体”、“超链接”、“全球化”等显而易见的特征外,还有这样一些特点,即信息传播主体多元化;传播内容和渠道多样化;传播行为更具主动

性、交互性、异步性等。 (二)新媒体的范畴 第一类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新兴媒体,它是基于数字化,互联的,且内容具有可复制性,传播具有双向互动性。基于互联网的新兴媒体包括:博客,网络电视,网络电子杂志,网络广播等。 第二类是基于移动通信技术的新兴媒体。随着移动通信技术与互联网络技术的融合,手机成为了最具想象力的新媒体。手机电视,手机搜索引擎,手机报纸等都是典型的融合媒体形式,属于新媒体的范畴。 第三类是互联网和手机完美融合的新兴媒体。微博、博客等社交媒体允许使用者通过手机将自己的最新动态或想法用短信,彩信或者视频等形式发到网络上。局限于互联网的自媒体延伸到随身携带的手机上,借此,个人化传播的信息可以及时便捷地实现社会化共享。其中,微博是移动通信技术与互联网络融合最出色的新兴媒体之一。 (三)舆论定义和特征 广义的概念来说舆论是一种公共意见,是社会评价的一种,是社会心理的反映;它以公众利益为基础,以公众事务为指向。新闻舆论就是社会各界通过广播、影视、报刊、杂志等大众传播媒介,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而形成的舆论。舆论的特征是对涉及公共事务的组织、人员的行为实行监督,进行有效的制约和限制,使之服从于既定

新媒体环境下的报纸受众特征

当个体的信息接受者暴露在大众传播媒介前并独自接受信息作品时,它是消费者、译码者、参与者、反馈者的角色,具有受动性和能动性的本质特征。 但是,在信息接受中,由无数个体汇集而成的受众,其群体特点又是怎样的呢? 就受众在空间上分布、存在的态势看,受众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众多性、混杂性、分散性和隐匿性。也就是说,在面对以大众传播媒介(如报刊、书籍、广播、电视等)进行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受众的人数是极为众多和广大的;成分也是极其混杂和多样的;他们彼此分散居住,有的相距千里;这些人行踪不定,互不相识,素无关系,相互匿名;他们之间既无接受协议,也无有关接受准则;无共同感受,也无共同意识;在接受中,他们对别人无控制功能,别人对他们也无可奈何。在任何日常的一天,我国报纸的读者约有4.5亿,广播的听众约有9亿,电视的观众约有8.5亿。 就受众接受信息的内在机制看,受众又具有四个特点: 1、自在性 受众不是某种臆想的东西,不是理论上的假设,而是十分具体的、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客观现实,是一个独立存在的实体。这就决定了信息接受者中的每一人都有自己的形貌、个性、兴趣、立场,都把自己划归在不同的社会类型之内。 2.自主性 受众不是大众传播者的“侍从”,可以任意驱使,而是某种意义的“主人”;不是大众传播者的敌手,专门揭短拆台,而是大众传播这一巨大工程的合作者。受众同大众传播者一样,有强烈的自主意识、创造意识、自尊心理和自己对信息作品的选择、理解与判断,并不轻易为传播者所任意左右或支配。他们虽处于大众传播的终点,是信息的受体,但他们的接受活动从来不是强制的、被动的和消极的,而是自觉自愿的、积极主动的;不是盲从的,而是自主的。 3.自述性 受众对信息作品内容的感知与认识不全由传者给定,面对各种信息,每一位接受者都会作出属于他自己的理解与阐述,并据此进行再传播。西方著名案例“比戈特先生”的漫画传播,即能充分说明受众具有很强的自行阐述的特点。所以,如果说传播是传者的自由,那么“自述”就是受众的特权。 4.归属性 受众虽不是作为固定的群体而存在,而是自发的、未经组织的人群,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无类可归,心无所系。恰恰相反,他们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划归在某一特定的接受群体之列。工人与农民,妇女与儿童、球迷与股迷……他们从心理到行为都将自己视为某一特定的群体。而大众传播媒介也同样有意地把不同性质的各种信息分类集中传播给不同的接受群体,如《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上海证券报》、《足球》等报刊,和广播电视系统的“经济台”、“交通台”、“教育台”等都是。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的视觉传达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的视觉传达 摘要:新媒体实现了数字化、网络通信和移动物联技术的融合,是广播电视技术、计算机技术与现代通信技术融合的结晶,具有信息量大、实时交互、资源共享、个性化服务等优于传统媒体的特点。在新媒体技术的推动下,视觉传达从二维平面转向三维立体,更具时代特征和丰富内涵。新媒体技术与多样的视觉符号冲击受众视觉的同时,也改变了视觉传达的方式与理念。新媒体的基础技术、信源编码技术、基础网络技术、网络播放及管理技术与智能终端技术为信息的处理、传播、播放及形成设计符号提供了技术支持,也为视觉传达设计和技术拓宽了外延。视觉传达的形式和内涵是不断更迭和发展的。新媒体环境下,现代技术会将视觉传达推向一个多元化、个性化的时代。 关键词:新媒体技术视觉传达设计视觉传达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4(b)-0250-02 生活节奏愈来愈快,人们接收信息的时间变得零散且短暂。然而,在大数据时代,人们对于资料获取的需求却愈来愈大。科技进步改变人类行为和生活方式的同时,新媒体也应运而生。新媒体技术打破了传统媒体的时间和空间限制,

也给视觉传达带来了冲击。视觉传达在新媒体席卷的浪潮中需做出相应的改变。在新媒体环境下,结合现代化技术,加快视觉传达设计理念的转变和视觉传达技术的发展。 1 信息时代的新媒体概念 1.1 新媒体的产生与发展 在大数据时代,信息量爆炸,人们需要接收大量资讯。然而,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想要接收大量信息就需要打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随着数字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与移动通信技术的出现,新媒体应运而生。由于强大的技术支撑和广泛的市场需求,新媒体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网络通信的浪潮和智能终端的普及改变了人们以往的生活方式。具有广泛市场需求和良好社会基础的新媒体从边缘化走向大众化,必将逐渐成为主流媒体。而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则是另一个发展趋势。新媒体的出现虽然打破了原有的市场格局,但是不能在短时间内完全取代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因此,两者相互融合、共同演化的过程会长期存在。新媒体的产生是技术和时代的产物,以惊人的发展速度在市场中占据了重要一席。 1.2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区别 在新媒体出现之前,印刷媒体和电子媒体已经在竞争中各自占据了相对稳定的市场份额。两者在不同方面具有不同的优势。印刷媒体主要传播文字,电子媒体主要传播图像和

从传播学角度看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介素养教育

从传播学角度看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介素养教育 赖大彬1,徐叶巧2 (1.龙岩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福建龙岩364012;2.厦门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福建厦门361005) 摘要:当前,大众传媒尤其是互联网越来越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主要来源,媒介对社会发展也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如何提高公众的媒介素养成为学界和业界关注的焦点。文章从传播者、传播渠道、受众三方来分析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及其问题,继而提出在新媒体环境下,作为传播者的新闻工作者、学校、家长以及作为接受者的受众、学生等应如何提高媒介素养。 关键词:新媒体;媒介;素养教育 中图分类号:G2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4629(2010)06-0085-03收稿日期:2010-06-20作者简介:赖大彬,男,福建上杭人,助教,主要研究方向:新闻理论及媒介经营管理。 龙岩学院学报 JOURNAL OF LONGYAN UNIVERSITY 2010年12月 第28卷第6期December 2010 Vol.28No.6相较于国外上个世纪30年代就已兴起的媒介素养教育,我国媒介素养教育自1997年发端以来,距今才跨越13个年头。从第一篇研究媒介素养的论文、专著,到媒介素养教育硕士点的建立,再到“媒介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课题的开展,以及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网站的开通,这些年来,我国媒介素 养教育研究正一步步壮大,发展。 [1] 那到底什么是媒介素养?当前,媒介素养教育是怎样的发展现状?在新媒体的环境下,应怎样加强媒介素养教育? 一、媒介素养与媒介素养教育 正如麦克卢汉描述的那样,在“地球村”的今天,信息高速公路让世界变得越来越小,而媒介作为信息的载体,对人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随着人们在媒介消费时间上的增加,媒介素养教育在各国受到很大的重视,在发达国家甚至已形成系统而完善的教育体系。在了解媒介素养及素养教育之前,首先要区分“ 媒介”和“媒体”的关系。“媒介”是“使双方(人或物)发生关系的人或事物”[2]771 。在 此意义上,它是指传播通道中的中介物,如各类手书媒介、 印刷媒介、广播媒介、影视媒介和网络媒介等。而媒体则是信息传播过程中从传播者到接受者之间携带和传递信息的一切形式的物质工具。[3]今天媒体更多的被理解为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由此可见,相较于媒体,媒介辐射范围更大,涉及面更广。因此,不能简单地把“媒介素养”理解为“媒体素养”。但既然媒介作为传递信息的中介物,它自然成为意识的载体,就不可避免地带有 阶级和阶层的烙印,它还是有代表着各个阶级、阶层和集团的利益或者渗透着某种价值观。在这种情况下,媒介素养教育就显得意义重大。 目前,媒介素养还尚未有统一权威的定义,1992年美国媒体素养研究中心给媒介素养作出如下定义:媒介素养就是指人们面对媒体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 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3]1 尽管我国关于 媒介素养的定义,学者归于研究需要,依然处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状态。但由于我国媒介素养教育发生和发展的历史比较短,本身还不完善以及人们对媒介素养认识的角度不同,依然没能跳出美国媒体素养研究中心提出的定义范围。而媒介素养教育就是针对普通公众,其内容包括教授他们如何科学地、正确地认识和理解大众传媒的角色、性质和功能,建立起对媒介信息系统的批判性意识;提高对不良媒介信息的免疫力和对不同价值信息的选择性,最终学会有效利用媒介为个人成长和整个社会向着民主法制方向发展服务。 当前,生活节奏的加快及流行快餐文化的盛行,使人们疲于接受大众传媒所传播的海量信息,成为信息的奴隶,惰化了对信息的思考和梳理的能力。加之,媒介在承担着监测环境、传递信息、反映社会、提供娱乐的同时,其各种负面效应也逐渐凸显出来:暴力色情信息充斥媒体,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唯利是图的价值观传递,传播形式的通俗化、游戏化极大地削弱了一些原本庄严、崇高的人文精

新媒体环境下“抖音”的传播特征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82922139.html, 新媒体环境下“抖音”的传播特征分析 作者:叶丹丹 来源:《商情》2020年第10期 【摘要】本文基于梳理抖音发展历程进行判断,探讨了抖音未来发展的趋势。传播学角度对于抖音的传播特征进行分析,找出抖音发展中所遇到的挑战,提出优化和解决这些问题、完善短视频体系模式的对策。 【关键词】新媒体; 抖音; 传播特征; 发展前景 一、抖音简介及发展历程 (一)抖音简介 抖音是一款专注于年轻人的音乐短视频平台,以潮流和社交为主,采用AI技术。用户使用抖音可以拍摄短视频配上喜欢的歌曲,形成自己的作品进行分享,同时还有直播功能。抖音的受众以一二线城市的年轻人为主,大部分是“95”后和“00”后的年轻人,这部分人群思想较为独立,生活相對比较优越,他们主要的核心诉求就是个性化的社交表达。 (二)抖音的发展历程 从抖音的发展历程来看,可以将其划分为蛰伏期、推广期和发展期三大阶段 一是蛰伏期(2016年9月-2017年4月)抖音的蛰伏期指的是抖音V1.0.0版本发布-V1.3.7版本的升级期间。二是推广期(2017年4月-2017年9月)抖音的推广期指的是抖音V1.4.0- V1.6.8版本升级期间。这一时期抖音在优化体验的同时开始注重推广,进行差异化竞争力的扩大,通过口碑效应进行传播,实现用户的积累。三是发展期(2017年9月-至今)抖音的发展期指的是抖音升级到V1.7.0版本之后,基于推广期大量客户的积累,这一时期抖音的两大发展:其一,对于原创音乐人发布的优质资源进行挖掘和支持;其二,多元化的用户素质,恶俗视频和评论频现,针对此抖音进行了举报、评论功能的优化,反沉迷系统的上线,并且邀请各界代表进行《抖音社会公约》的研讨和拟定。 二、基于传播学角度进行抖音传播特征的分析 (一)迎合青年表达自我需求的特征 抖音发展迅猛,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对于普通人价值需求的尊重,尤其是迎合了青年表达自我需求的特征,对于这一代人渴望被关注和社交需求等进行诠释,促进了人们自我价值认知的表达。任何人只要拥有一部能够联网、可以拍摄视频的手机,就能随时随地进行短视频的发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研究 【摘要】在社会的快速发展下,人们已进入信息时代,新媒体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衣、食、住、行等。与此同时,新媒体对大学生的思想、生活等产生巨大的影响,并且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本文从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角度出发,先简单概述媒介素养的内涵,然后阐述现阶段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现状,最后提出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媒介素养;新媒体环境;大学生 在新媒体环境,媒介对人们的影响日渐广泛。大学生好奇心强,容易接受新事物,成为新媒体运用最广泛的受众。据相关统计结果显示,截止2012年底,我国网民数量高达5.64亿人,且大专以上学历人群上网比例非常大[1]。在此背景下,大学生需积极分辨、鉴别和利用媒介信息,促进自身的健康成长。但是,据调查显示,我国的大学生媒介素养存在一定的问题[2]。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需结合当前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政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一、媒介素养的内涵 早在1933年,英国学者李维斯及其学生汤普森提出“媒介素养”的概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内外文献中对“媒介素养”具有不同的称谓,比如“媒体资讯素养”、

“传媒素养”等,但内涵基本一致。结合国内外的文献,可以将“媒介素养”的内涵概括为: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所具备的多种能力,其中包括选择、理解、质疑、评估、思辨以及制作媒体信息的能力[3]。 大学生是新媒体的主要受众,与社会其他群体相比,大学生对媒介的依赖程度、使用频率明显较高。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需加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避免出现网络欺诈、网络成瘾情况。 二、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 现阶段,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属于重要的受众,大学生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发生重大改变,可以更加快捷地掌握生活技能,交际平台更加广阔。但是,大学生媒介素养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过度依赖新媒体 新媒体成为大学生接触最广的媒介,甚至出现过度依赖,主要表现在每日接触网络时间较长、沉湎于虚拟世界中等,进而患上网络依赖症。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逐渐疏离传统媒体,比如报纸、杂志、广播等,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价值体系的构建。 (二)对媒介功能利用不足 与其他学历较低的同龄人相比,大学生媒介操作使用技术相对较高,在关注网络的过程中,既关注娱乐功能,同

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介使用行为特征_2013年城市受众新媒体使用行为调查报告

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介使用行为特征 ——2013年城市受众新媒体使用行为调查报告 □ 何凌南 钟智锦 可 唯 【本文提要】 本研究通过全国性的问卷调查,发现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新闻报道和信息提供方面各有千秋,电视新闻在权威消息发布上依然具有独特优势,但更接地气的新媒体在购物和生活信息上是首选,微信正在成为最有吸引力的社交媒体。 【关键词】 新媒体 受众使用行为 城市舆论 【中图分类号】 G206 一、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 新媒体的迅速普及一方面给传统媒体的生存带来巨大挑战,另一方面其更新快、互动强、个性化、不受空间限制等特点也直接培养出了新型的新闻受众。他们可能随时随地刷信息,或许心忧天下,或许文艺小资,重要的是他们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是主动的搜寻者和挑选者,甚至是内容制造者。因此,笔者试图探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受众具有何种行为特征,主要调查其在新旧媒体的使用时间、媒体偏好和媒体信任度等方面的异同。 本研究采用媒体用户直接报告的问卷调查,包括两类数据源,一类是在北京、重庆、成都等30多个城市通过街头随机拦访收集问卷420份,另一类是通过网络进行更多指定城市的问卷调查,收回问卷525份,共945份。最终受众分布 为北京313人(33.1%)、广州186人(19.7%)、上海176人(18.6%)、重庆88人(9.3%)、成都39人(4.2%)、其他城市143人(15.1%)。其中男性442人,女性495人,8人信息缺失。平均 年龄28.3岁(最小16岁,最大64岁)。涵盖的职业包括企业单位员工(47.3%)、大学生(19.1%)、专业技术人员(14.3%)、事业单位人员(9.5%)、公务员(3.5%)和其他职业(6.3%)。学历以本科为主(65.5%),其次是大专(13.3%)、硕士 (10.8%) 、高中(3.9%)、其他(6.5%)。二、新旧媒体的使用状况 调查发现,新媒体环境下,受众对不同类型媒体的使用主要有以下特征: 1.在使用时间上,网络媒体已普遍超过传统媒体,但使用人群存在两极分化 经问卷调查发现,受众在QQ、微信、微博、 作者分别为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讲师、副教授、学生。本文为中山大学985工程“全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创新基地”研究成果之一。 本期“传媒新论”由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全媒体研究院协助组稿,旨在以“原创、品质、独立”为标准,观察研究新媒体环境下中国新闻业的变迁、实践和发展。本组稿件也是中山大学985工程“全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创新基地”(项目编号:90027-3284200)研究成果。 ——编 者

新媒体环境下党政干部媒介素养的构建

2012年第01期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No.01,2012 第28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 Vol .28(总289期) Total No .289 收稿日期:2011—11—01 作者简介:周珂(1974—),女,河南南阳人,南阳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闻实务。 项目简介: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课题“河南党政干部媒介素养问题与对策研究”阶段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1B548。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党政干部媒介素养的构建 周 珂 (南阳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南南阳473061) 摘要:党政干部的媒介素养会影响到党的执政能力。在新媒体环境下,如何提升党政干部的媒介素养成为新时期的紧迫任务。文中从运用新媒体搜集民意科学决策、利用新媒体引导社会舆论和借助新媒体树立良好的形象三个方面阐述了新媒体环境下党政干部媒介素养的构建。 关键词:新媒体;党政干部;媒介素养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2)01—0071—02 近年来新媒体如互联网、手机和网络电视等在 沟通民意、 了解民情、舆论监督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日益强大。媒介素养是公众对新闻传播、新闻事业及 媒体运作的认知程度, 以及公众利用媒体调整自己的行为达到传播目的的能力。党政干部拥有一定的 决策、审批权力,负有领导责任,感召力、影响力大。因此,党政干部的形象不只代表个人形象,还关乎党 和政府的形象。党政干部作为公众人物,为媒体所关注,众目睽睽之下,一举一动被放大、公开。稍有 不慎, 负面影响巨大。领导干部需学会和新媒体打交道。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时,能否正确地运用新媒体,引导舆论、影响人心,代表着执政水平的高低。 一、新媒体环境下党政干部媒介素养对执政能力的影响 1.党政干部的媒介素养影响党执政的舆论环境 人心向背决定着执政党的政治安全, 即“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党政干部良好的媒介素养有助于运用新媒体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凝聚人心,增强党执政的舆论影响力。媒体作为传播信息的媒介, 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使公众的舆论表达渠道增多,舆论呈现多样化和复杂化特征。据来自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发布的统 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 突破5亿, 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56亿。数字是惊人的。网络传播中,网民可以通过发帖、跟帖和回复等 形式自由发送信息、 交流观点、展开讨论,这是网络舆论形成的基础。手机媒体的便捷性和易操作性, 使各种声音纷纷出现。特别是当公共事件发生后,网络的快速、开放和网民的聚焦会掀起巨大的舆论风暴。而新媒体的特点决定了相关部门对信息的过滤和舆论监控越来越难,流言和负面信息会破坏党执政的舆论环境。党政干部要适应新媒体时代的要求,呼应网民的诉求,提高媒介素养,增强舆论引导的有效性和针对性,牢牢掌握引导舆论的主动权。 2.党政干部的媒介素养影响民主执政的水平党政干部的媒介素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对民 意的重视程度。新媒体为民众参政、 议政提供了通道,民众的主体意识和民主意识空前高涨。如果党 政干部还用以前的思维管理媒体和民众,无视民意的多重表达, 必将影响到民主执政的水平。当政府一项政策出台或出现重大决策失误,所引发的民意浪潮会在新旧媒体间迅速传播开,促使党政干部应倾听民意,审慎考虑解决对策。党政干部的媒介素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网络舆论监督的水平。一系列官员腐化堕落的事件,如湖北的邓玉娇事件、南京周久耕事件和官员日记门 事件等, 因为网络舆论监督而真相大白于天下。党1 7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真实性

53 融合与发展·研究浅谈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真实性 摘 要: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新闻信息,通过新闻了解时下发展的具体变化,时事、新闻等动态信息的变化,能够让人们对自己关注的民生、政治、经济等问题实现最基本的信息更新。新媒体的发展可以更全面、更快速地给人们提供新闻信息,既拓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又实现了多元新闻发展的可能。但是,现阶段部分新媒体常常出现失真问题,甚至造成社会上的信息误导。为了将真实的新闻内容传递给受众,一定要对新媒体发展进行正确引导。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新闻真实性显得愈发重要,这是以新闻真实性为核心的处理模式,按照社会需求实现合理发展。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新闻真实性;实现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134(2018)09-053-02DOI:10.19483/https://www.360docs.net/doc/c82922139.html,ki.11-4653/n.2018.09.021 文/赵克家 随着互联网市场的发展,中国新闻事业发展获得了新的空间,这对于优化新闻事业来说极具动力。不同类型的人群对于新闻信息的需求,其多元化特点日益明显,在进行新闻报道的时候,一定要注重最基本的真实性,保证各类新闻都能够完成最基本的信息传递目标。新闻报道的核心灵魂就是真实性,是保证新闻信息具有基本价值的重要标志,也是检验新闻信息是否存在阅读价值的重要标杆。随着中国新闻事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媒体开始萌发,为了吸引到最大范围内的受众群体,很多新媒体在新闻题目上做出花样,这种情况很有可能造成虚假新闻的产生,让人们对社会新闻造成误解。这种盲目追求经济利益的行为,不仅会误导受众,更有可能造成社会舆论环境的偏差,让人们受到错误信息的影响。对此,有关部门应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积极采取有效的方式应对新闻行业中出现的失真现象。 1.新媒体时代下新闻缺乏真实性的原因 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基本的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前提,更是必须坚守的原则。为了保持新闻真实性,首先需要将事件按照步骤进行完整表达,不需要加入报道者的个人看法,只要清晰、准确地将新闻事件说明,就是一次合格的新闻报道。经过新媒体的冲击之后,现阶段中国社会新闻报道的失真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新闻工作者缺乏相关专业知识 经过对现阶段出现失真现象的新闻报道的分析,这种失真主要原因就是新闻工作者缺乏基本的专业知识,对新闻内容凭着臆想进行描写。或者是部分工作者对新闻内容有一定了解,但是并未掌握其中深层次的内涵,写出的报道也仅仅是为了应付工作。这就造成新闻报道真实性的偏差,无法将具有现实意义的新闻播报出来。 1.2新闻工作者失实报道 部分虚假新闻是报道者明明知道真实情况,却因为受到某些外力因素,不得不曲解某些内容,其中的虚假成分因为加入一定的主观臆断成分,猜测对现有事实加以延伸或扩展,而让新闻事件的报道出现明显的、与事实不符的情况。这是由于新闻工作者的专业素质较差等客观原因而造成的事实偏颇、报道不全面。这样的新闻稿件一经发表,虽然不一定能够造成极大的社会影响,但是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这种不按照基本原则报道的材料,是导致新闻真实性明显受到质疑的重要原因。 1.3新闻工作者工作态度不端正 最基本的新闻报道除了坚持真实性原则之外,更重要的就是将完整的事件信息清楚地表述出来。部分新闻报道失真的原因,是因为新闻工作者报道过程中,缺乏基本的端正态度,对某些需要进一步调查和深入分析的新闻并没有花费时间进行信息资料的收集。新闻真实性的缺乏不仅导致人们对传统媒体的不信任,更给新闻事业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2.新媒体时代下实现新闻真实性的措施 现代新闻报道失真问题日益突出,不同的类型和模式都有可能出现某个环节的真实性缺乏问题,不管是主观上的故意背离,还是客观上的信息不完整导致的失真,

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真实性

编号:即学号 潍坊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 课题名称:黑体二号 学生姓名: 黑体三号,下同 学号: 专业: 班级: 指导教师: 2016年5月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毕业论文写作文献综述 学生姓名学号指导老师 课题名称: 一、该课题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宋体,小四号,正反面打印)

二、存在的不足与解决对策

目录 前言 (1) 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是的新媒体的优势日渐凸显 (1) (一)新媒体传播速度快,时效性强 (1) (二)新媒体的全球性显著 (1) 二、新媒体环境下新闻失真的的背景 (1) (一)经济利益的诱惑导致新闻失真 (1) (二)阅读方式的改变导致新闻失真 (2) 三、新媒体环境下新闻失真的原因 (2) 四、新闻失真的表现 (2) (一)以下案例具体解析新闻失实的具体表现: (3) 五、新闻失真造成的巨大危害 (3) (一)新闻失真,误导了受众,产生错误舆论,危害社会。 (3) (二)影响形象,丧失威信。 (3) (三)侵害他人的权益,造成他人经济损失和精神损失。 (3) 六、预防虚假新闻问题出现的策略和方法。 (4) (一)首先要治“人” (4) (二)制假必依法 (4) (三)作为政府 (4) 结论 (5) 参考文献 (5) 1

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真实”的表现研究 摘要:近几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等新媒体,从而影响了人们对“新闻获取”的方式和“新闻真实”的质疑,本文通过对新媒体下“新闻真实”的背景、原因和表现进行分析,从而得出预防失真问题出现的方法策略。提醒广大媒体和新闻从业者新闻真实性的重要和如何做到维护新闻的真实性。 关键词:新媒体;新闻真实;谣言 Research on the Expression of “the Truth of News” under New Media Environment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technology, new media like digital magazines, digital newspapers, digital broadcasts, mobile messages, mobile televisions, Internet, desktop windows and digital televisions come into being, which influences the way that we “get our news” and doubt to “the truth of news”. This paper draws strategies of preventing distortion problems by analyzing the background, reasons and expressions of “the truth of news” under new media environment to remind media and professional journalists the importance of truth of news and how to protect the truth of news. Key words: New media; news reality; rumor 2

论新媒体环境下受众媒介素养的引导与提高

105  第2卷第5期传媒论坛 新媒体时代下,每个人都是自媒体,人们不需要任何的专业知识就可以利用电脑甚至是手机,在网络上发布消息,这些消息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有的甚至会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由于网络空间的自由,使得很多人从中为所欲为,如发表大量不实信息,煽动群众、扰乱社会正常秩序,上传暴力视频、淫秽视频等。尽管如此,但是自媒体也更加迅速传递着信息,弥补了传统媒体的不足,第一时间在网上公布的信息,而网友的纷纷留言也为政府出谋划策,提高了政府的办事效率,密切了党群关系,充分发挥了公民的表达权,这种公民的反馈是传统媒体所不能及的。所以说在当今社会,自媒体的媒介素养相当重要。 一、新媒体时代下受众媒介素养的重要性(一)“大V”意见领袖引导舆论导向“大V”分布广泛,以各种角度影响社会舆论,引导受众。“大V”通常都是身份明确的,这使得他们更容易引导舆论,因为通常情况下,网络的匿名性使得任何人在网络上发表的消息都没有可信度,而微博中的“大V”都是经过实名认证的,这使得他们分布的消息具有可靠性,其次就是粉丝的作用,粉丝数越多的“大V”,他们的所说的话就越有力量,粉丝们也乐于在微博中与自己的偶像互动,似乎能与自己的偶像亲密接触。 “大V”在舆论监督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首先就是在“大V”中,娱乐明星占大多数,也就说受众最关心的还是娱乐新闻,这使得微博作为媒介工具,失去了它的舆论监督功能。其次就是“大V”如发表了不当言论很容易引起微博暴力,身为“大V”一定要对公众负责,发表恰当言论,不能煽动社会舆论。 (二)草根受众的媒介素养形成合力所谓媒介素养就是指正确地、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能力,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进步。主要包括公众利用媒介资源动机、使用媒介资源的方式方法与态度、利用媒介资源的有效程度以及对传媒的批判能力等。 草根多指同主流、精英文化或精英阶层相对应的弱势阶层。草根受众代指那些身份普通、平凡的受众,但他们也是中国互联网用户中最活跃的一群人。伴随科技发展、技术进步,草根文化逐渐发展起来,加入中国文化发展的进程,面对日益发展的草根文化,我们有必要树立正确的媒介素养,引领草根受众构建健康的网络环境。 (三)舆论的集散地 在快速发展的网络时代下,网络论坛迅速发展起来,成为了舆论形成的主要场所,不像传统媒体那样可以控制舆论,网络论坛舆论主体具有匿名性,使得论坛的监控体制不能完善,不能使舆论规范化,这更需要我们加强对网络论坛的引导和控制,使其健康发展。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论坛更 具开放性,受众可以在论坛中自由表达自己的意见看法,也可以在论坛中了解对同一件事每个人的不同看法,网络论坛具有舆论导向功能。其次,网络论坛还能弥补传统媒体的某些不足,例如,时新性、信息量大等,更有利于受众在第一时间了解新闻事件。正因为网络论坛的匿名性,受众可以肆无忌惮地各抒己见,这更能直接、真实地反映出人的心态,直白的表情更能吐露心声,表达自己的美好愿望。 二、自媒体受众素养存在的问题随着科技的进步,网络媒体逐渐兴起,在新旧媒体的冲击下,产生了大量供受众获取的信息,尤其是新媒体时代下,受众素养存在很多问题。 (一)甄别信息的能力不足为公众提供大量的信息,当然这些信息有真有假,有好有坏,当前,大多数受众都不具备对信息的甄别能力,完全信赖媒体所传播的消息,这很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受众的这一弱点,制造舆论,煽动群众,扰乱社会治安。 (二)受众媒介素养差异大、自律性不强尽管信息传播渠道多种多样,但由于文化程度、地域、经济等因素的影响,使不同的人接触信息的能力不一样,例如,文化水平高的人就可以通过网络等新媒体了解新闻,而偏远地区的人只有通过传统媒体了解,这就造成了区域差异,从而导致受众媒介素养的差异。受众的自律性差,容易受舆论的影响而随波逐流。 (三)媒介的运用能力不足 大多数受众利用媒介了解八卦新闻,他们认为媒介知识娱乐消遣的工具,很少有人利用媒介进行学习,运用媒介发表自己的观点、想法,大多数公众缺少自己的主观想法,只是盲目跟风,被动地接受媒体灌输的思想,没有充分运用媒介。现在大多数受众包括知名的官方微博都在转发别人的东西,真正自己原创的东西很少,大多数人并没有好好利用我们正在发展的媒体从中学习,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三、提高受众媒介素养的方法 (一)国家运用法律手段净化自媒体环境网络谣言,即通过网络平台发布不实消息,谣言的传播速度惊人,谣言的传播能够扰乱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不良影响。 谣言是低俗的、不健康的小众文化,当主流的大众文化占据了主导地位后,谣言就失去了它的存在价值,所以加强主流文化传播至关重要。其次是要提高政府的公信力,政府要把公共事务及时公开,使政府工作透明化,及时回复受众的问题,是防止网络谣言的重要手段。完善网络机制,使其 摘 要:当前自媒体以成为网络传播的主体,受众开始摆脱传统媒体被动接收信息的束缚,越来越希望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自媒体时代随之而来,在这种情况下,受众的媒介素养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拥有良好的媒介素养,才能使我们的网络环境健康有序发展,使我们的社会更加稳定。关键词:新媒体;媒介素养;舆论引导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19) 05-0105-02 论新媒体环境下受众媒介素养的引导与提高 王 瑶 (河北省广播电视局监管中心,河北 石家庄 050000) 作者简介:王瑶,女,汉族,湖南衡阳人,硕士研究生,编辑。研究方向:广播电视节目。

新媒体的优势、特点和发展趋势

新媒体的特点、优势及发展趋势 [摘要]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掀起传媒产业革命的新一轮浪潮,与传统媒体相比而言,新媒体具有个性化突出、受众选择性增多、表现形式多样、信息发布实时等新特点,具有交互性、全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等优势。未来新媒体产业发展的主要趋势是:新媒体产业将引领媒体产业潮流,部分传统的媒体行业将逐步走向衰微,适应市场需求的媒体行业将继续保持活力,文化内容将成为媒体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 新媒体;数字化;网络化;交互性 “新媒体”是相对传统媒体(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体)而言的。是指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和卫星等渠道,以电视、电脑和手机为终端,向用户(即受众)提供视频、音频、语音数据服务、远程教育等交互式信息和娱乐服务,以此获取经济利益的一种传播形式。从内容上来讲,新媒体既可以传播文字,也可以传播声音和图像;从过程上来讲,新媒体既可以通过流媒体方式线性传播,也可以通过存储、读取方式非线性传播。这样,原有的以材质、样式、符号系统等物理形态,对媒介所进行的分类和定义,已经不再适用,“媒介”这个概念的外延已经大大扩展。 据国家广电总局视听新媒体研究所负责人介绍,目前有七类新媒体对传统广电媒体产生影响:一是移动数字电视,包括无线的、车载的;二是有线数字电视;三是IPTV,狭义上指的是基于TV终端的;四是网络广播;五是网络电视,六是手机电视;七是楼宇电视。作为新媒体,一般来说有两个明显特征:一个是可以承载原来传统媒体能承载的各种形式,如文字、图形、视频、音频等;另一方面是与受众具有互动性。它们或者是收视终端与传统的电视机不同(个人电脑或手机),或者是节目传输的载体与传统电视不同(互联网),或者是收看节目的形式与传统的居家收视不同(如移动接收)。从一些地域的实际情况来看,这种新媒体正在对我们的媒体环境、文化环境,乃至经济和社会环境发生着影响。 一、新媒体的特点 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体,其最大特点是打破了媒介间的壁垒,消融了媒体介质之间,地域、行政之间,甚至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的边界。具体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