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营养活性肽的分离纯化工艺研究

合集下载

猪血浆抗氧化肽的制备、分离及其活性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猪血浆抗氧化肽的制备、分离及其活性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猪血浆抗氧化肽的制备、分离及其活性的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猪血浆抗氧化肽的制备、分离及其活性的研究一、研究背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环境污染、吸烟、饮酒、高脂、高糖等不健康生活方式给人体健康带来的威胁越来越大,导致一系列慢性疾病的发生率不断增高。

而氧化损伤是许多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寻找有效的天然抗氧化物质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表明,猪血浆中含有丰富的多肽物质,其中部分肽具有明显的抗氧化活性。

因此,本研究将从猪血浆中分离纯化抗氧化肽,并探讨其抗氧化活性及可能的作用机制,为开发新型天然抗氧化剂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1. 研究内容本研究计划从猪血浆中制备抗氧化肽,并进行纯化和分离,以获得高纯度、高活性的抗氧化肽,并探讨其抗氧化活性和可能的作用机制。

2. 研究方法(1)样品的制备:从猪血浆中提取多肽物质,经过酸解、醇沉、离心等步骤,得到初步的分离纯化样品。

(2)分离纯化:初步样品经过透析、离子交换、凝胶过滤等方法进行进一步纯化。

采用HPLC-MS技术对分离纯化后的样品进行分析鉴定,确定分离得到的抗氧化肽的分子量和氨基酸序列等信息。

(3)评价抗氧化活性:采用多种体外实验方法评价分离纯化后的抗氧化肽样品的活性。

三、预期研究结果和意义本研究将从猪血浆中制备、分离和纯化抗氧化肽,探讨其抗氧化活性及作用机制。

预计得到具有较高抗氧化活性的抗氧化肽,并初步探索其可能的作用方式和机制。

这些结果有助于开发新型天然抗氧化剂,为探索天然抗氧化剂的作用机制提供实验依据,并对健康食品、保健品等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仿刺参中抗菌肽的分离纯化及抗菌和肮肿瘤活性研究的开题报告

仿刺参中抗菌肽的分离纯化及抗菌和肮肿瘤活性研究的开题报告

仿刺参中抗菌肽的分离纯化及抗菌和肮肿瘤活性研
究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抗菌肽是一类分子量在1-10 kDa范围内的具有抗菌、抗真菌、抗病毒等特性的生物活性多肽。

近年来,随着抗生素滥用、微生物耐药性问
题日益严重,寻找新型抗微生物药物尤为迫切。

同时,抗菌肽的肮肿瘤
活性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刺参是一种广泛分布于海洋中的沙棘科动物,其具有多种生物活性
成分,其中不乏具有抗菌肽活性的分子。

本研究旨在从刺参中分离纯化
抗菌肽并进一步研究其抗菌和抗肿瘤活性,为新型抗微生物药物和肿瘤
治疗药物的研发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1. 分离纯化抗菌肽:采用酸性沉淀法将刺参粉末中的蛋白质分离,
再通过硫酸铵沉淀、透析、离子交换层析、分子筛层析等多步骤进行纯化,最终得到目标肽。

2. 抗菌活性评价:采用平板扩散法和微量稀释法测试目标肽对常见
细菌和真菌聚落的抑制活性。

3. 抗肿瘤活性评价:采用小鼠肝癌细胞H22和人肺癌细胞A549作
为模型细胞,MTT法测定目标肽对模型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三、预期结果和意义
本研究将从刺参中分离纯化具有抗菌肽活性的分子,并进一步评价
其抗菌和抗肿瘤活性,预期结果包括:
1. 成功分离纯化刺参中的抗菌肽。

2. 测定目标肽对常见细菌和真菌聚落的抑制活性,验证其抗菌活性。

3. 测定目标肽对模型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初步探讨其抗肿瘤活性。

该研究对于开发新型抗微生物药物和肿瘤治疗药物具有一定的意义。

活性多肽的实验报告

活性多肽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学习活性多肽的提取方法。

2. 了解活性多肽的生物学活性及其作用。

3. 掌握活性多肽的鉴定与分析技术。

二、实验原理活性多肽是一类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分子肽,由2个或2个以上氨基酸通过肽键相互连接而成。

它们在生物体内起着重要的生理调节作用,如免疫调节、细胞信号传导、生长调节等。

本实验通过提取活性多肽,对其生物学活性进行分析,探讨其在医学、食品、生物工程等领域的应用前景。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新鲜淡水鱼、生物酶、硫酸铵、盐酸、丙酮等。

2. 实验仪器:离心机、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pH计、电热恒温水浴锅、分析天平等。

四、实验方法1. 活性多肽的提取(1)取新鲜淡水鱼,去内脏、去皮,切成小块。

(2)将鱼块放入酶解液中,在50℃、pH 7.0条件下酶解4小时。

(3)酶解完成后,将混合液离心(3000 r/min,20 min)取上清液。

(4)用硫酸铵对上清液进行盐析,沉淀后用丙酮洗涤,去除杂质。

(5)将沉淀物溶于适量水中,调节pH至7.0,离心(3000 r/min,20 min)取上清液,即为活性多肽溶液。

2. 活性多肽的鉴定与分析(1)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活性多肽浓度。

(2)采用SDS-PAGE电泳法对活性多肽进行分离鉴定。

(3)通过体外实验检测活性多肽的生物学活性,如免疫调节、细胞信号传导、生长调节等。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活性多肽的提取通过酶解、盐析、丙酮洗涤等步骤,成功提取出活性多肽溶液。

2. 活性多肽的鉴定与分析(1)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活性多肽浓度为0.5 mg/mL。

(2)SDS-PAGE电泳结果显示,活性多肽分子量分布在500-3000 Da之间。

(3)体外实验结果表明,活性多肽具有免疫调节、细胞信号传导、生长调节等生物学活性。

六、实验结论1. 成功提取出淡水鱼活性多肽,并通过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SDS-PAGE电泳法对其进行了鉴定。

2. 活性多肽具有免疫调节、细胞信号传导、生长调节等生物学活性,为活性多肽在医学、食品、生物工程等领域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金针菇多糖的提取、分离纯化及部分生物活性研究的开题报告

金针菇多糖的提取、分离纯化及部分生物活性研究的开题报告

金针菇多糖的提取、分离纯化及部分生物活性研究
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s)是一种常见的食用菌,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

其中的多糖是其重要的活性成分,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如抗氧化、抗肿瘤、调节免疫等,因此备受关注。

目前,多糖的提取、分离纯化和活性研究已成为金针菇研究的热点之一。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提取、分离纯化金针菇多糖,探究其部分生物活性。

三、研究内容
1. 金针菇多糖的提取
采用加热水提取法或超声波提取法,优化提取条件,确定最佳工艺参数。

2. 金针菇多糖的分离纯化
采用离子交换层析、凝胶渗透层析等方法对多糖进行分离纯化,并测定纯化后的多糖含量和分子量。

3. 金针菇多糖的部分生物活性研究
采用体外试验方法,测定多糖的抗氧化和抗肿瘤活性,并探究其作用机制。

四、预期结果
1. 确定金针菇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

2. 分离纯化金针菇多糖,得到高纯度的多糖。

3. 研究金针菇多糖的抗氧化和抗肿瘤活性,为其应用于食品和药品等领域提供理论依据。

五、研究意义
本研究可以为金针菇多糖的加工利用提供技术支持,同时也对其生物活性的探究具有重要意义,为金针菇在食品和药品领域开发和利用提供了新思路。

乳酸杆菌DM9811肽聚糖的分离提取及免疫活性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乳酸杆菌DM9811肽聚糖的分离提取及免疫活性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乳酸杆菌DM9811肽聚糖的分离提取及免疫活性的
研究的开题报告
1.研究背景及意义
乳酸杆菌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被广泛应用于饮料、发酵食品等领域。

乳酸菌在发酵过程中能够分泌出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如聚糖、多肽等。

其中,聚糖是一种具有特殊生物活性的天然高分子,具有很强的免疫调节和抗肿瘤作用,对人体健康具有积极的作用。

因此,将聚糖从乳酸菌中提取出来进行免疫活性研究,有助于发掘和应用乳酸菌自然产物的生物活性,为乳酸菌的产业化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2.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从乳酸菌DM9811中分离提取出聚糖,研究其免疫调节和抗肿瘤活性,为乳酸菌的产业化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3.研究内容及方法
(1)分离纯化DM9811菌株。

使用LB培养基对DM9811菌株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PCR技术对其进行鉴定。

(2)提取聚糖。

采用离子交换和凝胶层析技术从DM9811菌株中提取聚糖。

通过FTIR、HPLC等手段对提取物进行鉴定。

(3)免疫活性研究。

采用小鼠模型,对提取的聚糖进行免疫调节和抗肿瘤活性研究,包括细胞毒性实验、活性贴壁实验、免疫增强实验等。

4.研究预期结果
通过研究预计可从DM9811菌株中分离提取出聚糖,并初步探究其免疫调节和抗肿瘤活性。

该研究有望为乳酸菌产业的开发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黄粉虫抗菌肽的诱导、生物学活性测定及初步分离纯化的开题报告

黄粉虫抗菌肽的诱导、生物学活性测定及初步分离纯化的开题报告

黄粉虫抗菌肽的诱导、生物学活性测定及初步分离
纯化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黄粉虫(Tenebrio molitor L.)是一种常见的昆虫,它具有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食品、畜牧、药物等领域。

近年来,黄粉虫体内发现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其中抗菌肽具有特殊的生物功能,被广泛研究和应用。

黄粉虫抗菌肽分子量小、结构简单、具有广谱的抗菌作用,对于抗菌药物产生的耐药性问题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与应用前景。

本研究旨在通过诱导黄粉虫抗菌肽表达,测定其生物学活性,并进行初步分离纯化,为深入研究其结构、功能和开发应用提供重要的实验基础与理论支持。

二、研究内容和方案
1. 抗菌肽的诱导表达
采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高效的诱导表达系统,将黄粉虫抗菌肽基因插入表达载体pET-32a,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DE3)表达菌株中,使用IPTG(异丙基β-硫代半乳糖苷)等方法进行高效表达。

2. 抗菌肽的生物学活性测定
通过纸片扩散法、液体培养法等方法,测定黄粉虫抗菌肽对不同菌株的抑菌效果,确定其最小抑菌浓度。

3. 抗菌肽的初步分离纯化
采用薄层色谱、透析、离子交换等方法进行初步纯化,确定黄粉虫抗菌肽的分子量、理化性质。

三、研究预期结果
本研究将成功构建高效的黄粉虫抗菌肽诱导表达系统,获得高纯度的抗菌肽产物,并测定其对不同菌株的抑菌效果,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其生物活性和开发应用奠定重要基础。

同时,本研究的实验方法和技术路线也为类似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功能性食品中活性成分的提取与纯化研究

功能性食品中活性成分的提取与纯化研究

功能性食品中活性成分的提取与纯化研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健康和营养。

因此,功能性食品作为一种新的营养品,逐渐被广泛应用。

功能性食品是指含有具有一定生理功能和保健作用的活性成分的食品。

常见的功能性成分包括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动植物油脂、多糖、蛋白质和生物活性肽等。

这些成分对人体健康有着积极的作用,可以起到提高免疫力、改善睡眠、促进消化、调节血糖、降低胆固醇等多种作用。

然而,这些活性成分的提取与纯化并不容易,需要进行一系列的研究和实验。

1. 活性成分的提取活性成分的提取是功能性食品的关键步骤。

一般来说,提取过程包括初步提取、分离纯化和检测鉴定等步骤。

(1)初步提取初步提取是指将功能性成分从原料中分离出来的步骤。

这一步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包括水溶液浸提、超声波提取、微波辅助提取、超临界流体萃取等。

其中,超声波提取和微波辅助提取可以大幅缩短提取时间和提高提取效率,使得功能性成分的提取更加方便和高效。

(2)分离纯化分离纯化是指将初步提取得到的混合物中的目标成分分离出来并净化的过程。

这一步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包括凝胶层析、逆向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

这些技术不仅可以分离纯化目标成分,还可以同时去除其他无用的组分,有效提高活性成分的纯度和稳定性。

(3)检测鉴定检测鉴定是指通过分析检测样品中的成分,确定其质量和活性的过程。

这一步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包括高效液相色谱、质谱分析等。

这些技术可以准确地测定样品中各种成分的含量,并验证其生物活性。

2. 活性成分的纯化活性成分的纯化是提取过程中的重要步骤。

在此基础上,可以制备出具有高纯度、高活性的成分,并应用于功能性食品的生产制造中。

(1)凝胶层析凝胶层析是一种常见的分离技术。

该技术通过在凝胶上形成孔道,使样品的成分在孔道中进行分离。

不同成分由于大小、电荷等的差异,在凝胶中出现不同的迁移速度。

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分离出目标活性成分。

(2)逆向高效液相色谱逆向高效液相色谱(RP-HPLC)是一种高效分离技术。

《活性肽的分离提取》课件

《活性肽的分离提取》课件
人工合成
通过化学合成方法,可以人工合成具有特定序列和功能的活 性肽。随着合成技术的不断进步,人工合成的活性肽将更加 高效、稳定和安全。
THANKS.
凝胶色谱
利用不同分子大小的物质在凝胶孔洞 中的渗透速度不同进行分离。
电泳技术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琼脂糖凝胶电泳
利用不同分子量蛋白质在电场中的迁移速 度不同进行分离。
利用DNA或RNA在电场中的迁移速度不同 进行分离。
等电聚焦电泳
利用蛋白质等电点的差异进行分离。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利用蛋白质在电场中的迁移速度与所带电 荷和分子量的关系进行分离。
高效分离过程
通过改进现有的分离方法和开发 新的分离技术,可以大大提高活 性肽的分离效率和纯度,减少杂 质和副产物的产生。
连续化生产
实现活性肽的连续化生产,可以 稳定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并 降低能耗和生产成本。
活性肽的生物合成和人工合成
生物合成
利用生物工程技术,通过基因改造微生物或动植物细胞来生 产具有特定功能的活性肽,具有环保、可持续等优点。
酶亲和色谱法
利用酶与底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分离。
活性肽分离提取的
03
实验技术
色谱技术
液相色谱
利用不同物质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 的吸附、分配系数等差异进行分离。
气相色谱
适用于气体和低沸点化合物的分离, 通过不同物质在色谱柱上的吸附和洗 脱能力进行分离。
薄层色谱
将样品在薄层板上进行展开,通过不 同物质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迁移 速度不同进行分离。
调味品和香料
活性肽可以用于生产调味品和香料,以提高食品的口感和风味。
食品保鲜
活性肽可以用于食品保鲜,延长食品的保质期和口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题报告
食品科学与工程
营养活性肽的分离纯化工艺研究
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自 1902年伦敦大学医学院的 Buyliss和 Star首次发现活性多肽物质———促胰激素
以来,人们对肽的研究逐渐深入,世界上许多科学家都在致力于活性多肽物质的研究。近
一个世纪的研究表明,肽是由20个天然氨基酸以不同的组成和排列方式构成的二肽到复杂
的线性和环形结构的不同肽类总称,是源于蛋白质的多功能化合物。活性肽广泛存在于自
然界中, 生物体很多活性物质都以肽的形式存在,,没有肽,就没有活性,没有生命 。食物
蛋白源生物活性肽是现代营养学及食品学研究的热点和极具发展前景的功能因子,近年来
受到广泛重视。
早在1921年Boegland就提出了肽转运的可能性,随后Newey等(1960)研究发现,蛋白
质在小肠内的消化产物除了氨基酸,还有大量的小肽,并且肽可完整进入肠黏膜细胞,并在黏
膜细胞中进一步水解成氨基酸,而后以氨基酸形式进入血液循环。大量研究表明,肽是生命
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物质,影响生物体内许多重要的生理生化功能,作为神经递质、神经调节
因子和激素参与受体介质的信号传导。经近半个世纪的研究,人们对肽的种类、功能和吸收
等已有一定认识,并且在生产实践中也得到了初步应用。
随着生命科学和生物工程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对多肽等生物分子的研究兴趣日益增
强,尤其是对活性多肽物质的兴趣更高,其应用也日益增加。生物活性多肽的存在相当广泛,
关键是如何找到最佳的提取分离方法,因而涉及它们的分离和分析问题也日益重要。随着
HPLC及 HPCE的制备技术、分离机制和仪器设备的不断研究和发展,相信不久的将来,会建
立一套完整的多肽类物质的分离和提纯技术,并且这一技术会向快速、灵敏及高自动化方向
发展,以满足科研及生产的需要。
超滤技术由于具有通量高、操作条件温和、易于放大等特点。特别适合生物过程及生
物活性大分子的分离。在生物技术领域,超滤技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生物产品的固液分
离、缓冲液置换 分级(fractionation)、脱盐及浓缩。特别是随着膜性能的提高、组件的标准
化、膜清洗技术的完善以及自动控制技术的发展,超滤技术已臻成熟并在生物产业中得到
愈来愈广泛的应用。用超滤技术分离纯化营养活性肽是本实验的主要内容。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活性肽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 生物体很多活性物质都以肽的形式存在,,没有肽,就没
有活性,没有生命 。食物蛋白源生物活性肽是现代营养学及食品学研究的热点和极具发展
前景的功能因子,近年来受到广泛重视。本文通过以碎鱼肉为原料,利用超滤法分离出碎
鱼肉中的营养活性肽。
通过实验确定最佳因素,设计正交,利用正交得到最佳因素,进行验证实验,确定最
佳因素。

三、研究步骤、方法及措施:
实验方法:
酶解液首先经过0.45μm微滤,所得滤液经过10000Da滤膜,收集截留液得到分子量
大于10000Da组分Ⅰ,然后渗透液再过5000Da滤膜,收集截留液得到分子量在
5000~10000Da的组分Ⅱ,透过的渗透液为分子量小于5000Da的组分Ⅲ。利用膜通透量指
标来优化超滤条件,通过测定分离组分的抗氧化性能,对不同分子量组分进行评价。膜通
透量指的是单位时间内、单位膜表面积通过膜表面的液体的量,膜通透量(J)按照下式计
算:J=V/(A×t)
其中J为膜通透量(L/m2·h),A为膜的有效面积(m2),t为超滤时间(h)。
四、参考文献

[1] LynnF.Gladden.Industrialapplicationsofnuclearmagnetic resonance[J].
TheChemicalengineeringJournal,1995,56:149-158.
[2] 陈文雅,王碧莲,周围,马秋刚,计成等.肽营养的研究进展[J].食品工业,
2008,34(1):3~11.
[3] 庞广昌,王秋韫,陈庆森.生物活性肽的研究进展理论基础与展望[J].食品科学,2001,
22(2):80-84.

[4] 程云辉,文新华等.生物活性肽制备的研究进展[J] .食品与机械,2001,
34(1):5~11.
[5] Joullie M.M, Portonovo P, Liang B et a1. Total synthesis of(-)-tamandarin B[J]. Tetrahedron
Lett, 2000, 41(49): 9373~9376.
[6] 魏宗友,潘晓花,季昀等.生物活性肽的制备、功能及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
中国饲料,2010,11(1): 2~5.
[7] 陈敏,蔡会武,邵纪生等.双酶解法提取大豆蛋白的工艺研究[J].大豆科
学,2010, 29(3): 537~539.

[8] 陈庆森,固定化碱性置白酶生产 CPP 的研究食品科学,2o00,21(1):25~27.
[9] J.Rasanen,J.M.V.BlanshardandJ.R.
Mitchell.Propertiesoffrozenwheatdoughsatsubzerotemperatures[J].JournalofCerealScience,
1998,28:1-14.
[10] S.B.Engelsen,M.K.Jensenand,H.T.Pedersen..
NMR akingandmultivariatepredictionofinstrumentaltextureparametersinbread[J].
JournalofCerealScience,2001,33:59-69.
[11] 杨非勇,王文礼,苏秀兰.天然产物中的多肽的分离,分析及药用价值[J].内蒙古
报,2004,26(2):139-140.
[12] 邓廷倬,何金兰.高效毛细管电泳[J].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13] 张纯丽,马美湖,活性多肽提取分离方法研究进展[J].湖南农业大学食品工程院,2010,
29(3): 57~59.
[14] 陈路,张日俊.生物活性肽(或寡肽)饲料添加剂的研究与应用[J].动物营养学报,
2004,16(2):12~14.
[15] 姜毓君,李庆章,闫宏博.乳蛋白生物活性肽的药理作用及应用前景[J].中国乳品工业,
2004,32(5):30~33.
[16] 雷鸣,李志忠.大豆多肽制备中蛋白酶的选择[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6,41
(6):122~126.
[17] 李蕾.多肽及其衍生物的化学合成:[硕士学位论文][D].山东:山东大学,2008.
[18] 李清,毛华明,肖调义等.生物活性肽对鲤鱼肌肉风味的影响[J].饲料研究,2004b,
10:1~4.
[19] 李玉珍,林亲录等.大豆多肤特性及其应用研究现状[J].中国食品添加剂,2005,6:
91~95.
[20] 王志超,安玉会.生物活性肽的研究进展[J].河南医学研究,2004,13(4):354~35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