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坡灾害调查评价与防治概论张倬元

合集下载

阿拉滑坡形成机制及堵江分析

阿拉滑坡形成机制及堵江分析

阿拉滑坡形成机制及堵江分析吴新星;邓敏【摘要】阿拉滑坡是特大型古滑坡,会理"8·30"地震后出现复活迹象,若坡体发生快速整体滑动,将会堵塞金沙江并直接威胁对岸成昆铁路师庄火车站,后果不堪设想.本文在地质勘察的基础上,分析了阿拉滑坡形成机制并对堵江可能性进行了计算分析.【期刊名称】《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0(032)003【总页数】4页(P48-51)【关键词】形成机制;影响因素;堵江分析;地震;降雨【作者】吴新星;邓敏【作者单位】三峡大学,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北,宜昌,443002;三峡大学,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北,宜昌,443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V1481 滑坡概况阿拉滑坡位于四川省凉山州会理县南东黎溪镇金雨乡阿拉村金沙江东岸,滑坡前缘剪出口高程约1320~1335m,直抵金沙江东岸高陡自然边坡后缘,与西侧下方金沙江水平距离约为600~830 m,剪出口位置高出现今金沙江江面约410m左右;下方金沙江江面平均宽约220~260 m,河段呈近南北向,顺直.江对岸为成昆铁路师庄车站,成昆线高出现今金沙江面约20~25m,与滑坡前缘水平距离约350m.滑坡体纵向长约234~517m,横向宽约1306m,平均厚度约为30m,总体积约为15.5×106m3;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于2006年9月1日颁布的行业标准《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的规定,会理县阿拉滑坡为土质中层牵引式特大型滑坡.滑坡体大致可分为3个滑块(如图1所示).图1 阿拉滑坡全貌北滑块:主滑方向为320°左右,与金沙江岸线斜交,滑块前方为江西岸支沟;滑块纵向长约363m,横向宽约356m,平均厚度约为20m,体积约为2.58×106m3.中部滑块:主滑方向为270°左右,与金沙江岸线近于正交;滑块纵向长约234 m,横向宽约173m,平均厚度约为20m,体积约为0.81×106m3.南滑块:主滑方向为230°左右,与金沙江岸线斜交,滑块前方为江西岸支沟(大河坎沟);滑块纵向长约517m,横向宽约777m,平均厚度约为30 m,总体积约为12.1×106m3.2 滑坡形成机制分析及影响因素根据已有资料及现场调查访问,阿拉滑坡为一处古滑坡,2006年会理县国土资源局就专门制定出针对该滑坡体的地质灾害预案.会理“8·30”地震后,滑体地表基本未见变形,当晚至次日凌晨有持续近7 h的中雨,降雨量达50mm左右;8月31日16:30,发生第二次6级强余震,震后滑体前缘及中后部均不同程度地出现地震裂缝,当晚再次出现了持续2 h左右的降雨,降雨量达30mm左右;9月1日10:00左右,先出现地声,然后滑体前缘在30min内出现了明显的滑移,以北侧及南侧滑块变形较大,到17:00左右南滑块及北滑块后缘基本已发展至目前滑体的中部位置,南滑块前缘已明显垮塌,对其侧缘的沟道形成挤压,滑体前均出现了呈阶梯状的拉张裂缝.晚上约20:00左右,滑体后缘出现了断续连通的张裂缝,如图2所示,滑体已具有较明显的失稳现象.图2 滑坡后缘拉张裂缝在经过了上述的滑动之后,滑坡体的位能已经得到了较大的释放,滑坡已处于稳定阶段,目前滑坡体上的变形迹象不明显.但由于滑坡前缘的位置较高,在强降雨及地震后,滑体的前部和滑带的前部都将处于饱水状态,其强度降低,滑坡可能出现局部甚至整体滑动,危及滑坡体上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并对前体下方的金沙江、江对岸的成昆线形成威胁.该滑坡在“8·30”地震后出现了明显的失稳变形.其变形时间呈缓慢递进式的变形,滑坡变形与地震及降雨均呈正相关.阿拉滑坡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地层岩性:滑坡区出露的地层为晚更新世老滑坡体,岩性为块碎石土,透水性较强,且具各向异性,地表水易下渗,并形成地下水活跃带,这将明显降低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滑体前缘具临空条件,在地震及降雨作用下产生滑塌,使其后缘坡体失去支撑而受牵引,形成不同程度的拉裂变形,变形不断向东扩展,最终达到目前的后缘贯通裂缝位置,并有向坡后缘发展的趋势.滑床为早元古界河口群及花岗细晶岩,透水性较差,岩质较硬,而上部强风化层抗风化能力弱,风化后的粘土矿物具亲水性、胀缩等特征,易形成软弱带[1-2].(2)地质构造:滑坡区紧邻区域性活动断裂(昔格达断裂),是地震频发地区;同时处于一隐伏背斜的轴部附近,次级褶皱及裂隙发育,岩体破碎,构造裂隙与滑坡有密切关系[3].2008年8月30日,会理与攀枝花地区发生里氏6.1级大地震.在强烈的地震作用下阿拉滑坡坡体局部也出现了一定的变形加剧现象,主要表现在:①在地震时及震后降雨后,滑体原来的斜坡前缘形成拉张裂缝.②坡体中后缘较陡临空面的地段受地震影响出现了新的裂缝,但经调查分析认为该类裂缝不属于滑坡整体的变形裂缝,是陡坡地段在地震力的作用下出现的地震裂缝.(3)地形地貌:滑坡体前缘受新构造运动作用,形成了利于失稳的有效临空面,且坡度陡.滑体剪出口高出江面较多,呈一泄到底之势,在地震及降雨的条件下,将导致滑坡失稳,若从前缘高位剪出,其危害不言而喻[4].(4)大气降雨:滑坡体为碎石土,堆积体较为松散,因此,在集中降雨的条件下,滑体易饱水,产生一定的动水压力及静水压力,同时降低了滑动岩土体的抗剪强度参数c及φ值.这些均促使滑坡前缘变形,从而导致前缘坡体失稳.该地区降雨在年内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5~8月,该时段为阿拉滑坡的主要变形期.(5)人类活动:由于村民把滑坡体开垦成耕地,并引水浇灌,从而使地表水渗入滑体;另外,由于在滑坡体前缘修建民房,这在一定条件下,改变了滑坡体的地形及微地貌,为滑坡的失稳创造了条件.3 堵江分析3.1 滑距计算滑坡堵江危害范围,不但包括滑坡本身的危害,而且包括大规模的滑坡下滑后,堵塞河流,进而引起一系列复杂的生态环境问题.堵江滑坡的滑动距离必然大于滑坡到河流的距离,因此滑距的计算就成了分析堵江的基础.滑坡滑距的计算由于地质条件的复杂性,目前尚无很精确的方法.对此,前人提出了一些经验公式和方法,这些方法基本上可分为两类:一是基于质点运动学、质量运动学原理等来预测滑速、滑距;二是基于统计学原理来预测滑距[4-5].(1)简单的经验公式对于一般滑坡,可以参考实际发生滑坡的滑距.根据已经发生的滑坡资料得到,一般情况下,滑动的距离大约是其高差的2~2.5倍.因而以滑坡前后缘高程差为参数,提出滑距计算经验公式如下:式中,L为滑动滑距(m);H1为滑坡后缘高程(m);H2为滑坡前缘高程(m);k为参数,取值为2~2.5.(2)沙伊德格尔公式1973年奥地利学者Scheidegger A E在调查了世界上33个大型滑坡的运动特征后,提出了等价摩擦系数f的概念,并发现动摩擦系数与滑坡体积的关系,见式(2),其研究的滑坡如图3所示.式中,f为摩擦系数;V为滑坡体积(m3);a,b为系数,a=0.15666,b=0.62419. 图3 滑坡滑距计算示意图滑坡滑动前势能用于克服滑道上摩擦力所做的功,海姆推算出最大滑距Lmax为则只要知道滑坡体积,即可估算出动摩擦系数,据此得出最大的滑动距离.3.2 滑坡最大滑距及堵江高度计算(1)滑距推算法[6]根据滑距的计算,如果滑坡的滑距超过了对岸的河岸线,则河流就有可能被堵断,按照滑体大致可能整体运动的原则,则堵江高度可采用下式计算.式中,H为堵江高度(m);L1为滑坡前缘到江对岸的距离(m);Lmax为计算滑距(m);h1为滑体的平均厚度(m):B为河流的宽度(m);f为动摩擦系数. 根据前面的论述和相关公式,可以得到表1.表1 阿拉滑坡最大滑距及堵江高度计算北滑块 290.43 896.79 0.42 20 136 -56.94中滑块 214.20 886.30 0.50 20 122.2 -92.15南滑块 302.71 447.44 0.47 30 132 -18.79从表1可以看到,由于阿拉滑坡距离金沙江的高差较大,其距离L1远远大于最大滑动距离Lmax,按最大滑距计算出来的堵江高度均为负值,所以阿拉滑坡发生滑动破坏时不会发生堵断金沙江的情况.(2)经验公式法[3](不考虑滑距,考虑完全堵江)黄润秋、王士天等编著的《中国西南地壳浅表层动力学过程及其工程环境效应研究》中从32个统计资料中发现,天然堆石坝的体积Vd和坝高Hd存在如下的关系[7]:相关系数r=0.8736.则根据上面的经验公式,得到阿拉滑坡若滑动时的堵江高度为61m(北滑块)、28m(中滑块)、39m(南滑块).A.HAIM证实滑动路线的长度L或者上升到对岸岸坡高度H2,可以通过摩擦角φ用图解法确定,如图4所示.图4 滑动岩块移动距离和上升到对面斜坡高度示意图如果滑坡发生的河谷地形为 ABC,可以粗略地认为该滑坡堵江天然坝的最大高度近似为H2.H2的大小由河谷地形,落高 H1和摩擦角φ的大小决定,显然河谷越窄,滑坡形成的天然堆石坝越高.如果滑坡落高越大,则对应的形成的天然堆石坝可能越高.则滑坡的落高Hf与堆石坝高度Hd根据回归统计得到如下的关系:相关系数:r=0.88;根据上节的块体划分,阿拉滑坡不同区段失稳可能造成的滑坡堵江高度预测见表2.表2 不同滑块可能造成的堵江高度块编号滑坡顶点高程/m河床高程/m落高/m堵江高度/m北滑块 1441 900 541 163.55中滑块 1442 900 542 163.88南滑块1462 1175 287 79.73值得提出来的是,前两种经验公式的计算只考虑单个因素,而且是统计回归的数据,而且这2种方法没有考虑滑坡的滑动距离,也就是这2种公式的计算,考虑整个滑坡完全滑入金沙江,在坡体上没有残留,这样的计算结果肯定是和现实情况不符合的,计算结果肯定是偏大的,但由于目前国内外尚没有成熟的计算方法,大部分的分析还停留在统计分析之上,所以经验公式的计算只是作为一种参考.4 结论本文在地质勘察的基础上,分析了阿拉滑坡形成机制并对堵江可能性进行了计算分析,最终确定:一是阿拉滑坡目前整体变形位移趋缓,受余震和持续降雨或强降雨等因素影响,滑坡体局部发生滑动的可能性较大;二是即使发生滑坡也不会阻断金沙江;三是滑坡对金沙江对岸成昆铁路思庄火车站的影响也是有限的.参考文献:[1]柴贺军,刘汉超,张悼元.滑坡堵江的基本条件[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1996(7):41-46.[2]郭海东,庄郁辉.滑坡稳定性分析和综合防护[J].中国水运,2009,8(8):188-189.[3]胡卸文,黄润秋,施裕兵.唐家山滑坡堵江机制及堰塞坝溃坝模式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1(28):182-189.[4]柴贺军,刘汉超.岷江上游多级多期崩滑堵江事件初步研究[J].山地学报,2002,10:616-620.[5]肖庆丰,孙连军,王火明.浅谈滑坡成因及防治措施[J].中国水运(学术版),2005,9(6):106-107.[6]吴亚东,肖盛燮.三峡库区李家湾滑坡体稳定性分析及治理[J].中国水运,2009,10(9):182-184.[7]柴贺军,刘汉超,张倬元.中国堵江滑坡发育分布特征[J].山地学报,2002,2(18):51-54.。

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技术要求1:5万(试行)

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技术要求1:5万(试行)

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技术要求(1:50000)(试行)2020年3月目 次引 言 (5)1范围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与定义 (1)4总则 (2)4.1目的任务 (2)4.2部署原则 (3)4.3总体要求 (3)5设计书编写 (5)6调查内容 (5)6.1基本规定 (5)6.2孕灾地质条件调查 (5)6.3特殊地区孕灾地质条件调查 (7)6.4地质灾害调查 (9)6.5地质灾害隐患调查 (10)6.6承灾体调查 (10)7基本调查方法 (10)7.1资料收集与分析 (10)7.2遥感调查 (11)7.3地面调查 (11)7.4物探 (11)7.5钻探 (12)7.6山地工程 (12)7.7测试与试验 (12)8地质灾害风险评价 (13)8.1总体要求 (13)8.2一般调查区地质灾害风险评价 (13)8.3重点调查区地质灾害风险评价 (13)8.4单体地质灾害风险评价 (13)8.5地质灾害风险管控 (14)9成果编制与验收 (14)9.1图件编制 (14)9.2报告编制 (14)9.3数据库建设 (14)9.4成果验收 (15)9.5资料归档 (16)附录A(资料性附录)地质灾害调查新技术新方法及适用范围 (17)附录B(规范性附录)规定符号图示图例 (18)附录C(资料性附录)设计书编写提纲 (20)附录D(规范性附录)野外调查格式及调查表 (21)附录E(规范性附录)地质灾害分类表 (43)附录F(资料性附录)土的类型与结构 (46)附录G(资料性附录)岩体结构类型及划分 (47)附录H(资料性附录)斜坡结构类型划分方案 (48)附录I(资料性附录)岩石风化程度划分及其判定 (49)附录J(资料性附录)单体斜坡稳定性评价方法 (50)附录K(资料性附录)遥感解译和隐患识别方法 (53)附录L(资料性附录)岩土体测试项目及参数表 (55)附录M(资料性附录)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方法 (57)附录N(资料性附录)成果报告提纲 (63)附录O(资料性附录)数据库建库报告提纲 (65)附录P(资料性附录)附图附件编制 (66)引 言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基础。

北京戒台寺滑坡形成的特殊地质条件

北京戒台寺滑坡形成的特殊地质条件

北京戒台寺滑坡形成的特殊地质条件吴冠仲;常兴旺【摘要】介绍了北京戒台寺滑坡区的工程地质条件,详尽阐述了戒台寺滑坡的成因与其特殊地质条件的关系,总结了戒台寺滑坡的特点,提出了滑坡治理方面的意见.【期刊名称】《铁道勘察》【年(卷),期】2007(033)005【总页数】4页(P63-66)【关键词】戒台寺;滑坡;地质条件【作者】吴冠仲;常兴旺【作者单位】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甘肃兰州,73000;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地质勘察分院,四川成都,6100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U21 工点概况北京戒台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门头沟区永定镇,距京城35 km。

始建于隋开皇年间,有“天下第一坛”之称。

戒台寺滑坡是指戒台寺附近山梁局部产生滑动对寺院构成威胁的地质灾害。

该山梁南北向长约1 200 m,东西向平均宽约350 m,滑坡后缘横跨寺院。

寺内主要建筑均位于滑坡体上,滑坡前后缘高差约230 m,滑面最深达47 m,滑体体积约900万m3。

2 戒台寺滑坡工程地质条件2.1 地形地貌戒台寺位于北京西南山区马鞍山北麓,属低山剥蚀地貌单元。

马鞍山山脉走向总体为近EW向,略呈反“S”形。

山脊呈东低西高,山顶高程为375~676 m。

2.2 地层岩性根据地表调绘及区域地质资料,组成戒台寺斜坡的主要地层为石炭系(C)、二迭系(P)及第四系(Q)地层,对工程影响较大的地层描述如下。

(1)石炭系中统清水涧组以灰色、深灰色中厚层状细砂岩夹薄层状砂质页岩为主,夹2~3层矿层(黏土矿和劣质煤层或炭质页岩)。

通过调绘及桩基开挖验证,岩层产状为NWW—EW—NEE/N20~40°,比较稳定,岩体完整,可作为抗滑桩的稳定持力层。

软弱层说明如下:Г0矿层——为薄层状的页岩或炭质页岩、黑灰色煤、灰黑色黏土矿,厚2~5 m。

当前Г0矿层也有部分采空塌陷迹象(ZK3-3钻孔中见坑木,29~36号抗滑桩桩坑开挖过程中,发现Г0矿层都有不同程度的采空塌陷,在桩坑中清晰可见采煤巷道和支撑木)。

工程地质专业滑坡灾害设计毕业论文

工程地质专业滑坡灾害设计毕业论文

⼯程地质专业滑坡灾害设计毕业论⽂⽬录第⼀章绪论 (3)1.1滑坡研究⽬的及意义 (3)1.2滑坡研究国内、外现状 (4)1.2.1国内研究现状 (4)1.2.2国外研究现状 (5)1.2.3滑坡的常⽤治理⽅法 (6)1.3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9)1.3.1研究内容 (9)1.3.2研究思路 (10)1.4 滑坡防治技术理论 (10)第⼆章熊家梁1#隧道左线出⼝段滑坡⼯程概况 (12)2.1⼯程简介 (12)2.2场地条件 (12)2.2.1 区域⾃然地理、地质条件 (12)2.2.2⾏政地理位置、公⾥桩号位置 (13)2.2.3 ⽓象、⽔⽂ (13)2.2.4 地形地貌 (14)2.2.5地层及岩性 (14)2.2.6地质构造 (15)2.2.7地震 (15)2.2.8⽔⽂地质条件 (16)2.3滑坡形成条件 (19)2.3.1 滑坡特征 (19)2.3.2 滑坡成因 (21)2.3.3滑坡的滑动机理 (22)2.3.4 滑坡危害性 (23)第三章滑坡稳定性计算 (24)3.1稳定性定性评价 (24)3.2极限平衡法计算稳定性 (24)第四章⽀挡结构设计 (36)4.1 设计原则 (36)4.2 设计标准 (36)4.3滑坡推⼒计算 (36)第五章结论 (37)致谢 (38)主要参考资料 (38)第⼀章绪论1.1滑坡研究⽬的及意义滑坡是⼀定地质地形条件下,斜坡部分岩、⼟在⾃重作⽤下,受⾃然因素或⼈为因素影响失去稳定,沿着内部某⼀软弱⾯(或带)产⽣滑动变形的现象。

滑坡是在⼭区兴建公路、铁路、⽔利、矿⼭和⼯⼚时经常遇到的⼀种⼭坡变形现象,它威胁着各种⼯程的顺利建成。

我国是世界上滑坡⽐较严重的国家之⼀,幅员辽阔,地质构造复杂,三分之⼆的国⼟为⼭地,从客观上决定了我国有⼤量的⾃然滑坡。

因此每年⾬季我国都会发⽣若⼲滑坡,它⼏乎遍布各省区,特别在我国西南地区,滑坡更为频繁。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加⼤了基础设施的发展⼒度,如⽔电⼯程、⼤型矿⼭、铁路、公路交通⼯程等向复杂环境、复杂地质条件推进,与之相关的滑坡稳定问题变的愈发突出,这些滑坡的稳定性将会对⼯程的可⾏性决策起到控制性的作⽤,并在很⼤程度上影响到⼯程的投资和经济效益,同时滑坡的稳定性与崩塌等地质灾害密切相关,给国民经济建设造成重⼤损失,甚⾄危及⼈民的⽣命和财产安全。

平推式滑坡形成条件与防治措施

平推式滑坡形成条件与防治措施

平推式滑坡形成条件与防治措施肖建国;罗永康;贾志宏;陈璐;罗鸿【摘要】通过地质调查发现,成都同时发育有单级和多级式平推式滑坡,其规模匀属中型或大型.以成都市3个典型平推式滑坡为例,通过分析总结,得出其临空条件、地层岩性、降雨和控水条件是平推式滑坡形成的基本条件,结合实际,提出了防治措施.【期刊名称】《四川地质学报》【年(卷),期】2015(035)004【总页数】5页(P596-600)【关键词】平推式滑坡;形成机制;防治措施;成都市【作者】肖建国;罗永康;贾志宏;陈璐;罗鸿【作者单位】成都市地质环境监测站,成都610041;成都市地质环境监测站,成都610041;成都市地质环境监测站,成都610041;成都市天府新区国土房管局,成都610500;四川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成都6105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42.22由于特殊的地质环境,四川盆地发育的滑坡多为近水平推移[1]。

例如四川省宣汉县天台乡滑坡[2]、泸州市纳溪区金山坡滑坡[3]、南江县兴马中学滑坡和大河中学滑坡[4]等,被称作平推式滑坡。

张倬元等[5,6]于1981年首先提出平推式滑坡的概念,这类滑坡主要发生于滑移-压致拉裂和塑流-拉裂变形体,是由滑坡后缘静水压力和滑面托浮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力学计算可得到了滑坡的启动水头。

M. Matjaz (2004年)等[7]对斯洛文尼亚Stoze斜坡的两个平推式滑坡进行了研究,发现持续降雨引起的高承压水是滑坡的诱因。

范宣梅(2006年)等[8]对四川省宣汉县天台乡特大型滑坡进行了研究,引入了多级式平推式滑坡的概念并分析了这种滑坡的演化过程。

许强(2010年)等[5]通过对四川省南江县兴马中学滑坡和大河中学滑坡的形成机理的研究发现,上覆近水平巨厚层砂岩与下伏薄层泥岩构成的陡崖和平行于坡面的长大陡倾结构面是平推式滑坡的一种典型斜坡结构特征,同时还提出了排水、抗滑工程是这类滑坡的有效治理措施。

大柴旦八里沟泥石流发育特点及防治措施

大柴旦八里沟泥石流发育特点及防治措施
33 人 类 工程活 动 .
山山地地貌景观 ,海拔 4 0m以上 ,相对高差 l0 m 50 O0
以上 ( 图 2 见 、图 3 。 ) 泥 石 流沟 的流 域 面积 、沟长 和 沟床 纵坡 是 表征 沟
谷形态 的 3 个重要参数 。八里沟主沟两侧能形成季节 性水 流 与 常年 性水 流 的一 级 支沟 共有 9条 ,其 中北 侧
等矿业 的办公基地 ,交通发达 ,25 1 1 、35国道从该镇
通过 ,通 往敦 煌 的铁 路不 久将 建成 通 车 。该镇 经 常 遭 受 八 里 沟 泥 石 流 灾 害 的侵 袭 ,泥 石 流 冲毁 房 屋 、道
深 1~0 2 2m,形状 为 “ 箱形 ” ,纵坡 降 7 . 。 2 % 。现代 7 沟床宽 2 ~ 0 0 4m,深 2 3 ( 图 1。现代沟床卵漂 ~m 见 )
貌形态上可分 为三期 ,早期 位于南侧 ,中期位 于北
侧 ,近期 位 于 中部 。 近期 泥石 流 扇覆 盖 于 中 、早 期 泥 石 流 扇 之 上 ,并 且 扇 顶 下 移 10 m,面 积 335 m , 20 .7 k
相 对 高度 对泥 石 流 的形 成起 关 键作 用 ,提 供 了泥
变 小 。危 害方式 以冲毁 、淤埋 、淹没 为 主 。
八 里沟沟域两侧高山区植被不发育 ,基岩裸露 , 区内岩石以砂岩 、片岩 、灰岩为主,属软质岩石 。受 构造运动挤压 、寒冻风化及水流侵蚀切割影响,岩体 冻胀裂 隙及构造裂隙发育 ,岩体表面呈风化破碎状。
碎 裂 的 岩石 多呈 块状 顺坡 堆 放 ,大 岩块 一 般滞 留于坡
沟道 ,其规模在变小。由此可见 ,八里沟泥石流处于
退缩 状态 。 32 泥 石流扇 面 变化 .

岷江上游地质灾害发育规律

岷江上游地质灾害发育规律

岷江上游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初探常晓军1,丁俊1,魏伦武1,王德伟1,毛郁2,鄢毅2(1.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成都 610082;2.四川省地质调查院,成都 610081 )摘要:岷江上游地区现有地质灾害284处,主要发育于低山、中山、高山区,其发育面密度分别为7.3个/100km2、2.3个/100km2和0.64个/100km2,分别占全区地质灾害总数的6.7%、70.7%和20.8%。

通过对284个地质灾害点的统计分析研究,找出了岷江上游流域地质灾害的主控因素及其发育分布规律,为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减灾防灾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地质灾害;主控因素;分布规律;岷江上游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岷江上游(都江堰以上)地处成都平原上游四川盆地的西缘山地向青藏高原过渡地带,涉及阿坝州松藩、黑水、茂县、理县、汶川五县和都江堰市部分地区,面积23262km2。

区内自然条件错综复杂,自然资源丰富多样,新构造活动强烈,地震频发,岩体破碎,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灾害频繁发生,危害巨大[1-2]。

据初步统计岷江上游流域地质灾害284处,其中滑坡114处,崩塌36处,泥石流121处,不稳定斜坡13处(表1,图1、2),造成6962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1809951.6万元;目前受地质灾害威胁44694人,威胁财产19824.2万元,是地质灾害高发区。

图1 岷江流域地质灾害统计直方图图2 岷江上游各类地质灾害对比图岷江上游地质灾害对沿江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危害。

该流域水能资源丰富,水能蕴藏量达800×104kw,可开发量395×104kw。

目前流域正在进行大规模的梯级水电工程开发,其中干流9级水电开发,总装机超过200×104kw;支流杂古脑河10级梯级水电开发,总装机将近100×104kw。

现在如果发生“叠溪地震滑坡”那样大规模的堵江事件,将直接危及滑坡区和“堰塞湖”区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一旦溃坝下游沿江梯级水利水电工程可能荡然无存,其后果不堪设想。

柴贺军2000_中国堵江滑坡发育分布特征

柴贺军2000_中国堵江滑坡发育分布特征

收稿日期:1999-11-15基金项目:国土资源部“九五”重点科技项目资助研究(编号:49272153)作者简介:柴贺军(1968-),男(汉族),河北承德人,1999年获成都理工学院工程地质研究所工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地质灾害和岩体结构方面的研究,现在四川大学作博士后研究工作中国堵江滑坡发育分布特征柴贺军, 刘汉超, 张倬元(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专业实验室, 四川成都 610059)摘 要:在我国已经发现和识别出160余个堵江滑坡,根据这些实际资料,绘制了我国滑坡堵江事件分布图,研究表明,堵江滑坡的发育与我国的降雨分区、地形地貌、断裂分布、地震活动和地层岩性的分布密切相关,从而堵江滑坡灾害在时间上、空间上的发育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

关键词:滑坡堵江;空间分布;时间分布中图分类号:P642.22 文献标识码:A在我国发育有许多滑坡堵江事件,从1993年起,作者开始着手我国滑坡堵江事件的研究工作。

主要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文献查阅的手段,对现在存在的或以前存在过的堰塞湖和天然堆石坝进行调查、识别。

目前以收集到典型滑坡堵江实例150余起[1]。

这类灾害可以在各类地貌地质环境下发生,但是在环青藏高原的深山峡谷区更普遍。

堵江不仅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而且堵江所形成的涌浪、滩险、堰塞湖的淹没和次生洪水及形成的永久性的不良地质环境对水电工程、交通均有不良影响。

本文主要对堵江滑坡在空间上、时间上发育规律做了初步的探讨,为我国滑坡堵江灾害危害区的划分和滑坡堵江的预测、预报从而达到减灾防灾的目的提供科学的根据。

1 我国滑坡堵江的空间分布滑坡堵江事件在我国许多江河中都有分布,普通发育,但空间分布很不均衡,如图1。

沿大兴安岭-太行山-鄂西山区-云贵高原一线以西,及我国地貌的第一、第二阶梯上,滑坡堵江发育较多;此线以东,堵江事件分布明显减少或根本没有发生。

因此,我国滑坡堵江西部较东部发育,90%以上发育于西南、西北地区,即环青藏高原的周边地带(100°E ′~110°E ′)尤以东缘从青藏高原向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过渡这一大陆降最大带范围内最突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