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的类型和分布
自然灾害的类型及其防治对策

自然灾害的类型及其防治对策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灾害现象往往是在自然界中已经存在的,当它们的变化超过一定的强度,就形成灾害。
一、自然灾害的类型1. 气象灾害气象灾害是指由于天气和气象因素引起的灾害,包括洪水、干旱、台风、暴雨、暴雪、冰雹、霜冻、大风等。
其中,洪水、干旱和台风是我国最常见、影响最大的气象灾害。
2. 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因素引起的灾害,包括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震、火山喷发等。
地质灾害往往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和难以预测的特点。
3. 海洋灾害海洋灾害是指由于海洋因素引起的灾害,包括海啸、风暴潮、海冰、赤潮等。
海洋灾害对沿海地区的影响尤为严重。
4. 生物灾害生物灾害是指由于生物因素引起的灾害,包括农作物病虫害、森林火灾、草原火灾等。
生物灾害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5. 人为灾害人为灾害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灾害,包括环境污染、城市内涝、火灾等。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为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影响程度逐渐加大。
二、防治对策1. 气象灾害防治对策(1)加强气象监测预警,提高气象预报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2)完善防洪、抗旱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抵御气象灾害的能力。
(3)制定有针对性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提高应对气象灾害的紧急处置能力。
(4)加强气象灾害科学研究,提高气象灾害防治技术水平。
2. 地质灾害防治对策(1)加强地质环境监测,及时发现潜在地质灾害隐患。
(2)实施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和工程建设。
(3)建立健全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提高应对地质灾害的能力。
(4)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研究,提高地质灾害防治水平。
3. 海洋灾害防治对策(1)加强海洋环境监测,及时掌握海洋灾害动态。
(2)加强海洋灾害预警,提高沿海地区抵御海洋灾害的能力。
(3)加强海洋灾害防治技术研究,提高海洋灾害防治水平。
(4)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海洋灾害。
一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

时 间
震 级
震源深度 (km)
首都距震中距离 (km)
伤亡情况
海 地
2010年1月12日
7.3级
10
16
伤亡约55万
智 利
2010年2月27日
8.8级
60
320
死亡近千人
例6:智利地震震级高于海地地震,但破坏程度相对较小,联系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答案:智利首都震中距远于海地(1分);智利震源深度大于海地(1分);智利建筑物抗震能力强于海地(1分)。
上各点表示经度。图2是西太平洋部分地区示意图。读图1、图2,完成下列问题。
(1) 台风转向点自西北向东南方向变化的时段是_______。(3分) A.5—6月 B. 6—8月 C. 8—10月 D.10—11月 (2) 图2中,台风中心正从东南向西北偏北力向移动,靠近台湾东部沿海,速度明显减小,有转向的迹象,这个台风可能出现的时段是_____ 。(3分) A.5—6月 B. 6—7月 C . 9—10月 D.10—11月
答案:多发生在冬季和春季(正值西南地区干季,晴天多,降水少。)
(1)图示区域中,水土流失地区分布规律是什么?(3分)
三、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
例3:
2.空间分布
答案:主要分布在地势第二阶梯上,大致呈东北-西南方向延伸,最严重的地区集中分布在黄土高原地区。
(2)分析唐家山堰塞湖形成的自然原因。(8分)
A
B
Hale Waihona Puke 23°26′N115°E
等高线
台风路径
河流
图 例
海
洋
例1:下图为登陆我国南部沿海地区的某台风路径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2)该台风在A、B两地引发的主要次生灾害有何不同?
高一地理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地理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试题答案及解析1.关于自然灾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自然灾害是发生在地球表层系统中,能造成人们生命和财产损失的自然事件B.人类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影响范围和危害程度C.自然灾害不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而且还会带来各种间接损失D.自然灾害不会影响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答案】D【解析】自然灾害是指在自然界发生的,对人类生命和财产构成危害的事件。
对人类影响较大的自然灾害包括台风、洪水、干旱、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等。
自然灾害严重影响生产和生活的正常秩序,威胁人类和的安全。
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考点】该题考查自然灾害的概念。
2.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6分)自2007年6月29日以来,淮河上游及安徽省合肥市以北部分地区普降大到暴雨,致使淮河干支流水位迅猛上涨,同时,安徽沿淮、淮北地区内涝严重,淮河抗灾救灾形势十分严峻,这是继2003年以来淮河发生的又一次全流域性洪水。
据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利用“淮河流域图”中有关信息,从以下几方面分析淮河流域洪涝灾害易发的原因。
①从气候方面分析(2分)②从流域地形特点、水系方面分析(4分)③该河没有天然入海口,入海水道主要有两条通道,一条是向东通过苏北灌溉总渠,注入_____________ 海;一条是向南借道(河流),再流入海洋。
(2分)④从人地关系角度分析(4分)。
(2)治理淮河流域的洪涝灾害,你有什么措施?(4分)【答案】(1)①暴雨历时长、强度大②地形:淮河流域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没有天然的入海口。
水系:支流多,落差小,河道弯曲,入海口少③黄长江④毁林开荒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加之淮河改道致使下游河床、湖泊淤积严重,水流不畅,洪灾多发(2)非工程措施:植树造林,建立防护林体系,保持水土。
工程措施:上游修水库,中游建设蓄洪、分洪工程,下游挖入海新河。
【解析】(1)①气候方面:淮河流域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暴雨历时长、强度大,②地形:淮河流域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没有天然的入海口。
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分布特点

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分布特点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功能破坏等现象。
世界各国的自然灾害种类繁多,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季节性特点。
本文主要介绍世界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特点。
1. 地震地震是地球表层及其以下岩石受地壳运动作用发生断裂,并引起震动的一种自然现象。
全球地震活动具有明显的不均衡性,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地震带、海岭地震带等地区。
(1)环太平洋地震带:又称“火环带”,环绕太平洋边缘,包括美洲西海岸、亚洲东南沿海和澳大利亚东部等地。
这里是全球地震最活跃的地区,约占全球地震的80%。
(2)欧亚地震带:横跨欧亚大陆,包括中东、中亚、高加索、我国新疆等地。
该带地震活动较为频繁,如1999年土耳其伊兹密尔地震、2001年印度古尔杰地震等。
(3)海岭地震带:主要分布在大洋中脊及其附近地区,如大西洋中脊、印度洋中脊等。
这里地震活动较为频繁,但震级相对较小。
2. 火山火山是地壳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熔融,从地壳或地幔向地表喷发的自然现象。
全球火山活动具有明显的集中性,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火山带、洋中脊火山带等地区。
(1)环太平洋火山带:又称“火环带”,环绕太平洋边缘,包括美洲西海岸、亚洲东南沿海、澳大利亚东部等地。
这里是全球火山活动最活跃的地区,约占全球火山的80%。
(2)洋中脊火山带:主要分布在大洋中脊及其附近地区,如大西洋中脊、印度洋中脊等。
这里火山活动较为频繁,如冰岛、格陵兰岛等地的火山活动。
3. 洪水洪水是指在短时间内,河流、湖泊等水域水位迅速上升,淹没周边地区的一种自然灾害。
全球洪水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域性特点。
(1)北半球温带地区:夏季洪水多发,如我国长江、黄河、美国密西西比河等。
(2)南半球温带地区:夏季洪水多发,如阿根廷、澳大利亚等地。
(3)热带地区:全年均有洪水发生,如亚马逊河、刚果河等。
4. 干旱干旱是指在长时间内,某一地区降水量严重不足,导致水资源短缺、土地荒漠化、农业生产受损等现象。
《中 国的自然灾害》 学习任务单

《中国的自然灾害》学习任务单一、学习目标1、了解中国常见自然灾害的类型、特点和分布规律。
2、掌握自然灾害对中国社会、经济和环境造成的影响。
3、学习应对自然灾害的预防、应急和救援措施。
4、培养对自然灾害的风险意识和防灾减灾的责任感。
二、学习内容(一)中国自然灾害的类型1、气象灾害(1)洪涝洪涝是中国最常见的气象灾害之一,多发生在夏季。
由于暴雨、持续降雨或河道排水不畅等原因,导致江河湖泊水位上涨,淹没大片土地和村庄,给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严重损失。
(2)干旱干旱是指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显著偏少,造成土壤缺水、农作物生长受阻。
中国的干旱灾害分布广泛,特别是在北方地区和西南地区较为严重。
(3)台风台风是发生在热带海洋上的强烈气旋,每年夏季和秋季,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常常受到台风的袭击。
台风带来的狂风、暴雨和风暴潮,会对沿海地区的城市建设、农业和渔业造成巨大破坏。
(4)寒潮寒潮是一种大规模的冷空气活动,能带来急剧降温、大风和雨雪天气。
中国北方地区冬季受寒潮影响较大,对农业、畜牧业和交通运输等有不利影响。
2、地质灾害(1)地震中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
地震会造成房屋倒塌、人员伤亡和基础设施破坏。
(2)滑坡和泥石流在山区,由于地形陡峭、地质结构不稳定,加上暴雨等因素的影响,容易发生滑坡和泥石流灾害。
这些灾害具有突发性和破坏性,往往会掩埋村庄和道路。
3、生物灾害(1)农作物病虫害如蝗虫、稻瘟病等,会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影响粮食安全。
(2)森林病虫害松毛虫、杨树食叶害虫等会危害森林资源,破坏生态平衡。
(二)自然灾害的特点1、种类多中国地域辽阔,气候、地形和地质条件复杂多样,导致自然灾害的种类繁多。
2、分布广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几乎每个地区都可能遭受不同类型的自然灾害。
3、频率高一些自然灾害,如洪涝、干旱等,发生的频率较高。
4、损失大自然灾害给中国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常见自然灾害整理

常见自然灾害整理一、地震灾害1、成因:地壳运动(构造地震)中国多地震原因:临近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与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2、破坏程度大小原因:自然:震级大小;距震中距离;震源深度人文:发生时间;人口密度、城市经济发展状况;建筑物抗震程度;人员防震自救意识3、引发的次生灾害:泥石流、滑坡(地表破碎)、堰塞湖、工厂有毒物质泄露造成的环境污染、瘟疫(人员死亡)4、损失:严重人员伤亡;破坏建筑物;引发次生灾害(如上)5、措施:①加强研究②建立预警系统、加强监测③提高建筑物抗震程度④进行防震教育⑤提升防震意识与自救能力二、地质灾害(一)泥石流1、成因:自然:①山区地形坡度大②地表多输送堆积物③植被覆盖率低④充足的水(强降水、溃坝、冰雪融水)人为:①破坏植被②破坏地表③开矿等人类活动2、危害:①掩埋村镇②冲毁建筑物与道路、矿山等3、措施:①加强研究②建立预警系统、加强监测③人类活动避开泥石流多发区④建设护坡林、堤坝,进行截流(工程措施)⑤植树造林(生物措施)(二)滑坡1、成因:①山区地势起伏大,岩体、土体不稳定,有滑动面②重力作用(降水、地震、人类活动加剧滑坡发生)2、措施:①加强研究②建立预警系统、加强监测③人类活动避开滑坡带(如修路)③工程措施:护坡、加固岩体、消除地表水地下水危害三、沙尘暴1、发生时间:冬春季2、成因:①春季降水少,干燥多风,土壤疏松,植被未形成,难以抑制沙尘②全球气候变暖,冷空气活动频繁,多大风,提供了动力③人类过度放牧、樵采等造成土地沙化④部分工程建设等破坏地表,地表裸露3、分布:干旱与半干旱地区(沙漠广布、地表裸露、植被稀疏)4、冷锋对沙尘暴的影响:冷锋风力大,吹扬沙尘,并使沙尘随锋面移动5、危害:破坏草原,加速荒漠化,污染环境,造成呼吸道疾病多发四、气象灾害(一)台风(热带气旋)1、季节与分布:多发于夏秋季节南北纬5—20度之间(我国多发于东南沿海、由东南到西北灾害程度减小、登陆后受摩擦力影响风力减弱)2、影响:危害:①狂风、暴雨、风暴潮、洪涝②造成海难,影响生产作用:①带来丰沛降水缓解伏旱与水荒②使冷热保持均衡3、台风风向判断:例:于西太平洋洋面的台风,当中心移入南海,位于20°N,118°E时,广东沿海地区主要吹(C ) A.北风B.西风 C.东北风 D.西南风解析:低压中心,广东延海的风向指向台风中心,由于地转偏向力影响因此吹东北风(二)寒潮(冷锋)1、成因:北极地区因太阳辐射弱,地面大气获得热量少,冷空气堆积,在大气环流作用下大规模南下2、时间与季节:9月——次年5月北方:春秋危害大南方:冬季危害大3、山脉走向对寒潮的影响:东西走向:北坡:加剧灾情,使寒潮滞留南坡:减轻灾情(如大巴山、四川盆地)南北走向:成为冷空气通道,易使冷空气南下侵袭低纬度地区4、危害:北方:大风、降温、降雪、霜冻(春秋)南方:降温、冻害、雨雪5、措施:①加强监测及时预报②人员、牲畜做好防冻准备③农作物覆盖地膜或熏烟④设立温室或风障⑤给农作物灌水(水的比热容大)(三)旱灾1、分布:东部季风区严重原因:①人口密集,经济发达,需水量大②受季风影响,降水年内年际变化大③生产生活耗水量大,需求大2、类型:东北、华北:春旱(春季降水少干燥,升温快,多大风,蒸发旺盛,农作物返青需水量大)江淮:伏秋连旱(受副高控制,下沉气流,降水少,气候干燥)西南、华南:冬春连旱(降水少,喀斯特地貌地表水渗漏严重)3、危害:影响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城市生活供水;危害生态环境4、措施: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工农业生产生活节约用水;农业推广喷灌、滴灌※紧急时打井利用地下水(四)洪涝灾害1、分布:地势第三级阶梯;地势低平的东部大河中下游平原地区;东部季风区趋势:东多西少,南多北少2、季节与成因:夏秋季节(5—9月):东部季风区降水量大,降水持续时间长(梅雨),降水集中,季风强弱变化大(副高强:南涝北旱;副高弱:北旱南涝),台风影响3、水系特点: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如淮河);水系支流多(海河:扇形水系长江:树枝状水系;主支流同时入汛,加剧洪涝);河道弯曲(如荆江河段),汇水集中,排水困难,行洪不畅4、人为原因:滥砍乱伐,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围湖造田;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东部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同样的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更大二、主要的自然灾害1、热带气旋—-台风(属于气象灾害)台风台风(在西北太平洋上)、飓风(在大西洋和印度洋上)概念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热带气旋产生条件①有广阔的暧洋面(26OC以上);②下热上冷的不稳定大气层结③有一定的地转偏向力(纬度大于5O的热带和副热带海洋)结构由外围大风区、旋涡风雨区和台风眼三部分组成路径西移路径(对华南影响较大)、西北路径(对华东影响较大)、转向路径(对东部沿海影响较大)天气特征狂风暴雨我国极易遭受台风的袭击的原因我国位于太平洋西岸,由于西太平洋台风具有向西北方向移动的特征,我国台风灾害的空间分布特点沿海重、南方重。
常见灾害类型以及分布特征

常见灾害类型以及分布特征A市市的突发性地质灾害类型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四种类型,岑在的地质灾害点、地质灾害隐患点394处。
(图3-1)表3-1 灾害类型类型数量百分比(﹪)滑坡95 24.11泥石流126 31.98崩塌28 7.11地面塌陷11 2.97不稳定斜坡134 34.01图3-1 分布扇形图图3-2 灾害分布地域3.1 泥石流泥石流是指在发生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由于诸多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分为泥流和泥石流两大类,突然性、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是其主要特点,会给公路铁路和村庄造成巨大损失。
它的形成与泥石流沟的流域形态、流域面积、山坡坡度、沟床比降等有关。
泥流主要分于南北两山黄土覆盖区,泥石流主要分布于A市市中部的南北两山基岩出露地带,规模以中型、小型为主,频率约为每年2~3次至几十年一次。
3.1.1 分类按物质组成可分为泥流和泥石流;按流域形态可分为沟谷型和山坡型;按易发程度可分为高易发、中易发、低易发;按规模可分为巨型、大型、中型、小型。
表3-2泥石流类型类型数量占总数的比例(﹪)泥流79 36泥石流139 64沟谷型168 77山坡型50 23高易发 6 3中易发128 583.1.2 影响因素a.地形主要包括泥石流沟的流域形态、流域面积、山坡坡度及沟床比降等。
沟谷型多呈扇状或树冠状,山坡型则以斗状和簸箕状居多。
b.固体物质A市市地处甘南高原与陇南山地的交界地带,区内构造复杂,褶皱断裂充分发育,岩体易碎,极易遭到水流冲蚀,新生代以来,A市市新构造运动强烈,南北部急剧上升,中部稍微下沉,导致区内堆积物大量对于沟道内,为形成泥石流提供了物质基础。
c.降水水即是泥石流的组成部分,又是泥石流的激发条件和搬运介质,A市市泥石流均为暴雨型泥石流,虽然区内年平均降水量较少,但其夏季降水集中,强度大,易引发泥石流。
d.人类工程经济活动滥砍滥伐,导致植被破坏,加速水土流失;弃土弃砂采石,胡乱堆放;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质量没有保障,不能有效的防范灾害爆发,减少灾害损失。
高二地理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与分布

• 各地区自然灾害分布种类
【归纳总结】
• 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
1.种类多:以洪涝、干旱和地震的危害最大 2.频率高:高于世界各国平均的频率 3.分布范围广:西北、华北、东部季风区、 西南、青藏高原、东南沿海等地都有分布 4.地域差异大
【实践活动】
• 1.进行课外调查,了解家乡有哪些自然灾 害,举一实例说明其对社会经济的危害。 • 2.上网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最近某年我国 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情况。
【探究活动】
• 2. 你如果发现了某处森林失火,除了应向当地政 府报告外,还可以向当地的什么专业管理部门报 告?
还可以向当地的林业局报告。
课堂小 结
2.1 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与分布
一、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 1.种类多:以洪涝、干旱和地震的危害最大 2.频率高:高于世界各国平均的频率 3.分布范围广:西北、华北、东部季风区、 西南、青藏高原、东南沿海等 4.地域差异大 二、我国自然灾害的分布 1.沿海灾害带 2.沿江灾害带 3.山前灾害带
山前地带
山前地带:从地质上看是破碎板块的 剥蚀地带,近代隆起和沉降带相间出现, 地震异常活跃。从地形上看,从西向东, 从南向北呈阶梯形塬面跌落。这一地带为 中国的气候、地质、地形交界带,是一个 气象条件和地质条件都不稳定的地带。因 此在山前大斜坡上为自然灾害多发区,山 崩、滑坡、泥石流和水土流失及冰雹等非 常活跃。
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与分布
一、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GO) 二、我国自然灾害的分布(GO)
我国自然灾害的分布
我国洪涝分布图间分 布特点。
我国自然灾害在空间上主要分布在沿 海、沿江、山前的人类活动较为集中的地 带,分为三大灾害带。即沿海灾害带、沿 江灾害带、山前灾害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做好风暴潮预报和监测; 建设沿海防护林体系; 建设海岸防护(或堤防)工程; 加强宣传,提高人们的防灾 减灾意识
一、气象灾害
指因气象异常而导致的灾害 台风 干旱
洪涝
寒潮
1.干旱
(1)概念 (2)危害 (3)分布 干旱区和半干旱区、季风气候区 (4)防御: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加 强水利工程建设,发展耐旱作物。
2.洪涝
洪水灾害:由于暴雨或冰雪融化以及水利工程失事 等原因引起的江河湖泊水量迅猛增加, 水位急剧上涨,水流冲出天然水道或人 工堤坝所造成的灾害。 雨涝灾害:由大雨、暴雨或持续降雨等使低洼地 区淹没、渍水的现象。
4、生物灾害主要包括
病害 虫害 草害 、 、 、 鼠灾; 森林火灾 草原火灾
【活动】
自然灾害类型
陆地灾害、海洋灾害
分类依据
地球表面海陆分布 波及范围 陆地地形类型 出现时间的先后和灾因 出现时期 造成的损失 成因和特点
全球性灾害、区域性灾害
山地灾害、平原灾害、滨海灾害 原生灾害、次生灾害 地史灾害、历史灾害、当代灾害、 未来灾害 特大灾害、大灾害、中灾害、小 灾害 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 和生物灾害
四、生物灾害
【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第22页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是生物灾害? (2)常见的农林牧生物灾害有哪些?危害有 哪些? (3)森林火灾和草原火灾属于哪种类型的灾 害?
4、2004年12月26日由地震引发的大海啸袭击了东南亚和南亚多个国家。根 据下列图文资料,分析回答: 材料一:新浪网2005年1月7日消息:印度洋海啸遇难总人数已上升至16万5 千人。 材料二: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称:灾后疫病流行可能导致死亡人数会急剧增加 。 (1)B岛的地势特点是 ,判断的依据是: 。 (4)地震引发海啸后,该地区灾后疫情严重,其疫情严重的自然原因是: ;社会原因是 。 (5)地震灾害的发生具有 性,地震引起海啸,海啸又导致疾病流 行,说明了自然灾害的 性。 100°E (1)西南高东北低 河流多从西南流向 东北。(2)高温多雨的气候(有利于细菌 繁殖和疾病传播)人口密集,卫生条件差 (3)突发性 群发性 防灾措施: 加强国际合作,建立海啸监测预警系统;加 强海岸带生态环境保护;严密监视相关地区 海底地震的发生;及时接收和发布海啸信息 警报。
印度洋海啸
2.海啸
【阅读】
阅读课本20~21页材料“海啸是怎么回事”, 说明海啸形成的主要原因及海啸的危害。 (1)海啸成因:是指海底突然变动引起海水的 大幅度升降而形成的巨大波浪。引起海啸的海 底变动常与海底地震和海底火山爆发有关。 (2)危害:颠覆船只,摧毁港口设施,给沿海 地带造成严重破坏。
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力 热带气旋名称
6~ 7级 8~ 9级 10~11级 12级或12级以上
热带低压 热带风暴 强热带风暴 台风
【探究活动】
• 读图,找出世界上受热带气旋威胁最为严重的三 个地区,分析这些地区的纬度位置有何特点。
我国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加勒比海地区和美 国东部海岸。主要位于热带、亚热带沿海地区。
读我国特大或较大型山崩、滑坡和泥石流分 布直方图,据此回答3—5题。
3.我国六大区中,出 现特大或较大型山崩、 滑坡、泥石流最多的 地区是( B ) A.西北地区 B.西南地区 C.中南地区 D.华东地区 4.六大区域中发生山崩、滑坡、泥石流最少地区的主要地形类 型为( C ) A.山地 B.丘陵 C.平原 D.高原 5.针对这种自然灾害的措施是( A ) A.植树造林 B.开垦梯田 C.增加城市建设 D.减少降水
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
自然灾害的类型: 按照成因和特点划分,自然灾害分为气象灾害 、 地质灾害 、 、 生物灾害 ; 海洋灾害 1、气象灾害主要包括 旱灾 、 洪涝 、台风 、 寒潮 ;
2、地质灾害主要包括 地震 、 滑坡 、 泥石流 、 崩塌 ;
3、海洋灾害主要包括 风暴潮 、 海啸 、 赤潮 、 海冰 ;
赤潮
3.赤潮
赤潮是海水中某些微小的微型藻、原生动物或细 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爆发性增殖或聚集在一起而 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生态异常现象。这一概念最早 是因海水变红而得名,现在已成为各种赤潮的统称。 【思考活动】渤海赤潮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自然原因:海区封闭,海湾内的水与外海交换微弱。 夏季水温较高。 人为原因:周围地区工农业发达,人口密集,排放 的生产生活污水较多,水体富营养化。 其实赤潮也属于生物灾害。
三、海洋灾害
什么是海洋灾害?海洋灾害有哪些? 海洋灾害概念:因海洋自然环境发生 异常性激烈变化,而导致在海上或海岸地 带发生的自然灾害称为海洋灾害。 风暴潮、海啸、海浪、海冰、赤潮等 造成的灾害都属于海洋灾害。其中最严重 的海洋灾害是风暴潮。
1.风暴潮
【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第20页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1)风暴潮产生的原因和分类 (2)风暴潮的危害 (3)全球最容易遭受风暴潮危害的地区 有哪些?
A
C
0°
B
5、风暴潮是一种海洋灾害,又称“风暴海啸”,具有来势猛、速度快、破坏力 强的特点,可冲毁海堤、道路,吞噬沿海地区的码头、工厂、村镇,酿成巨大灾 难。读“发生在我国渤海海区的某次风暴潮的海面水位分布图”,完成下列问 题。 (1)说出此时渤海海区的风向及受灾严重的地区。
(1)东北风渤海湾、莱州湾沿岸(或西南沿海)
• • •
•
4.咸潮
咸潮(又称咸潮上溯、盐水入侵),是一种 天然水文现象,它是由太阳和月球(主要是 月球)对地表海水的吸引力引起的。当淡水 河流量不足,令海水倒灌,咸淡水混合造成 上游河道水体变咸,即形成咸潮。咸潮一般 发生于冬季或干旱的季节,即每年十月至翌 年三月之间出现在河海交汇处,例如长三角、 珠三角周边地区。
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发生的时间
1月: 寒潮、冻害、大雪 4月: 春旱、暴雨洪涝 7月:梅雨、伏旱、台风 10月:寒潮、低温冻害、台风
二、地质灾害
指由地质动力作用所导致的岩体或土 体位移、地面变形以及地质环境恶化, 并危害人类生命财产安全的现象和过程。 主要有地震、滑坡、泥石流、崩塌、地 面塌陷、地裂缝等。
2.滑坡和泥石流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19~20页内容,填写下表: 滑坡 成因 泥石流
分布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危害
【思考】
我国川、黔、滇接壤地带地震、滑坡、泥 石流频发,请你分析原因。
我国川、黔、滇接壤地带地震、滑坡、泥石流频发的 原因:川、黔、滇接壤地带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 块交界处,现代地壳运动活跃,地震频发;地震导致 山体岩石松散,再加上这里地势起伏,降水较多,且 夏季多暴雨,因而滑坡、泥石流频发。
• 洪涝灾害的主要危害有哪些?
造成农作物减产或绝收,破坏房屋、建筑、水利 工程、交通、电力设施等,甚至造成人员伤亡。
【思考活动】
读图,说一说世界洪涝灾害的主要发生地区。
世界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亚洲、欧洲、北美洲的 沿海、沿河、沿湖地区。这些地区地形平坦,水源丰 富,常常是经济发达地区。
防御
项目 监测 预报 内容
这种强烈的气旋,其天气状况如何?
强 风 特大暴雨
旋涡风暴雨区
旋涡风暴雨区
我国主要气象灾害的空间分布
东北地区: 暴雨洪涝、低温冻害 华北地区: 干旱、暴雨洪涝
长江中下游地区:暴雨洪涝、伏旱、台风
西北地区: 干旱、冰雹、暴雨
华南地区: 暴雨、干旱、冰雹、台风、低温冻害
暴雨、干旱、冰雹、台风、低温冻害 西南地区:
1.地震
震中
震源深度
震源
根据震源深度,地震分为:
浅源地震、中源地震、深源地震
震源深度0-60km 60----300km
﹥300km
【读图分析】
分析:世界上地震分布有何规律?
世界上两大地震带: 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环太平洋地震带
【探究活动】
1995年1月17日,日本神户发生了里氏7.2级地震。读图, 回答问题: 1.神户地震的震中位于哪两大板块的交界地带? 2.日本的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大岛中,受神户地 震影响较小的是哪两个岛? 3.如果其他条件相同,A、B两地测得的震级和烈度哪里大, 哪里小?
利用气象卫星对暴雨、洪水进行监测
提高暴雨预报的准确率
防
洪 措
工程措 ①修筑堤坝、整治河道②修建水 施 库③修建分洪区 非工程 ①洪泛区土地管理②建洪水预报 措 施 系统③预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 和对策④实行防洪保险等
施
3.热带气旋
1.概念:发生在热带海洋上的空气涡旋。 2.危害:形成强风、暴雨、风暴潮,引起洪涝,冲 毁农田、房屋、建筑,中断交通,造成海难和人 员伤亡。 3.分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