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斗茶文化刍议

合集下载

宋代茶礼

宋代茶礼

宋代茶礼——斗茶斗茶,盛行于我国的宋代。

最初是在茶农和普通百姓中流行,用比赛形式来评定茶叶的好坏,后来逐渐被文人士大夫所吸收。

他们对斗茶进行了改革和改良,增加了它的趣味性和技巧性。

因此,斗茶不再是简单的品评茶叶质量高低,也是茶人之间比试点茶技艺高下的一种茶艺。

它不仅表现了茶人的点茶技艺,更是包含了一种时代精神。

宋代点茶,所用的茶品,以蒸青团饼茶为主。

为使茶叶色、香、味俱佳,饮用前需要将茶饼放在茶焙中用微火进行烤炙。

选用干净的纸张将烤炙后的茶饼包裹好,用木槌敲碎,然后放入茶碾中进行碾碎。

宋代时期,人们对茶叶的加工方法进行了改进,茶饼相对结实,因此对碾茶的要求也就更高。

茶叶碾过后,还要放入石磨中再进行研磨。

茶磨一般都是石制的,因此它不会有损于茶色,更接近自然。

茶罗,是用来筛茶的。

罗面是用绢做成,不仅细密,而且要求绷得紧实。

这样绢底才不会被茶叶的细末堵死。

罗茶时不仅要用力均匀,保持好一定的平衡,还要多次进行罗筛。

这样茶叶不仅细小均匀,还不会浪费。

也只有经过多次罗筛的茶叶,在加入开水后才能轻轻地漂浮,茶汤表面才会凝结成米粥样,并微微泛有光泽,茶色也能完全被表现出来。

黑釉盏,是宋代点茶最主要的器具。

由于茶盏颜色较深,胎质疏松,不仅能长时间保持茶汤温度,还能更好地显示茶汤白色泡沫的鲜白,并使泡沫保持较长时间。

在点茶前,必须先将茶盏用开水进行温热。

如果茶盏是冷的,那么茶就很难浮起来。

现在,请各位来宾观看刚才所点之茶。

斗茶,最为关键的评判标准一是看茶汤表面的色泽与均匀程度,汤花面要以纯白为上,像白米粥冷凝成块后表面的形态和色泽为佳。

我们称之为“冷面粥”。

二是比汤花与茶盏内壁相接处有无水痕。

那么如何才能点出上佳的茶汤呢?在点茶时必须注意茶与水的比例。

茶少汤多,就会使得汤花涣散,但是如果是汤少茶多,那么又会像厚粥一样堆积在一起。

根据宋人的习惯,一般斗茶通常是投放约两钱左右的茶,也就是相当于现在的8克左右的茶。

投茶后,便开始注汤,然后用竹子做的茶筅进行搅拌、调匀,称为调膏。

两宋茶诗与茶事(3)“斗茶”

两宋茶诗与茶事(3)“斗茶”

两宋茶诗与茶事(3)“斗茶”二斗茶(注:刘昭瑞《宋代得“斗茶”艺术》(《文史》第三十二辑,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317-323页)对斗茶得方式以及所用之器作了比较详细得梳理,只是其中得若干意见似有可商;至于以卢骏元诗“清风两腋为渠生”为“人们操茶筅击拂茶汤时,肘臂张合,似有清风自腋下生”(第320页),则误之甚矣.)两宋茶事,今人通常推斗茶为第一,且以为此是宋代风气.事实上不然.若考斗茶之源,可溯至唐代.白居易《夜闻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想羡欢宴因寄此诗》:“遥闻境会茶山夜,珠翠歌钟俱绕身.盘下中分两州界,灯前合作一家春.青娥递舞应争妙,紫笋齐尝各斗新.自叹花时北窗下,蒲黄酒对病眠人.”(注:《全唐诗》卷四百四十七,中华书局校点本,第5027页.)茶山即湖州顾渚山,其地出茶名紫笋,常州义兴所产为阳羡,唐代均列作贡品,而两地邻壤相接,每造茶时,两州刺史亲至其处,因有如此之盛大.“紫笋齐尝各斗新”,便是品第高下得试茶情景,可知斗茶风气正始于贡新,所以它与宋代得斗茶并不相同.两宋斗茶,述之最详且最早者,为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章岷,建州浦城人,《全宋诗》收其作六首,然《斗茶歌》原唱不见(注:明董斯张《吴兴备志》卷五:“岷,浦城人,举进士,与范仲淹同赋《斗茶歌》,岷诗先就,仲淹览之曰:此诗真可压倒元、白.”),只是建人得斗茶情景,从和诗中仍能觑得真切: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wwwm新雷昨夜发何处,家家嬉笑穿云去.露牙错落一番荣,缀玉含珠散嘉树.终朝采掇未盈襜,唯求精粹不敢贪.研膏焙乳有雅制,方中圭兮圆中蟾.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鼎磨云外首山铜,瓶携江上中泠水.黄金碾畔绿尘飞,紫玉瓯心雷涛起.斗余味兮轻醍醐,斗余香兮蒲兰芷.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落将无穷耻.于嗟天产石上英,论功不愧阶前蓂.众人之浊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屈原试与招魂魄,刘伶却得闻雷霆.卢仝歌不歌,陆羽须作经.森然万象中,焉知无茶星.商山丈人休茹芝,首阳先生休采薇.长安酒价减千万,成都药市无光辉.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风飞.君莫羡花间女郎只斗草,赢得珠玑满斗归.(注:第三册,第1868页.“露牙错落一番荣”句,“牙”一作“芽”.)诗不惟记斗茶,几采茶、焙茶、制茶,一应之茶故事,亦无不“巧欲形容”(注:《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十一批判此诗“排比故实,巧欲形容,宛成有韵之文”.诗以赋笔载录一时之事,形容尽致,实不有令人可喜处.).“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述斗茶缘起非常是明白.与范仲淹大抵同时得蔡襄作《茶录》,所述正与之相合.其《后序》云:“臣皇祐中修起居注,奏事仁宗皇帝,屡承天咨询以建安贡茶并因此试茶之状.臣谓论茶虽禁中语,无事于密,造《茶录》二篇上进.”君谟名笔“思咏帖”亦即致冯当世书,也曾议及闽中茶事:“唐侯言,王白今岁为游闰所胜,大可怪也.”唐侯即唐询,时为福建路转运使;王、游二氏皆建溪壑源产白叶茶之园户.此亦贡新之前以斗试而品第高下之证.只是建人之斗试,以蔡襄作《茶录》而传入宫廷,至徽宗朝,更于稀和贵中取其精和巧,因成一种精巧得宫廷茶戏.斗茶无他法,点茶而已.蔡襄《茶录·点茶》:“茶少汤多,则云足散;汤少茶多,则粥面聚(建人谓之云足、粥面).钞茶一钞票匕,先注汤,调令极匀,又添注之,环回击拂.汤上盏,可四分则止,视其面色鲜白、著盏无水痕为绝佳.建安斗试以水痕先者为负,耐久者为胜,故较胜负之讲,曰相去一水、两水.”是有云足、无水痕,为斗茶之要,林希逸咏庐山新茗“云足似浮庐瀑雪,水痕堪斗建溪春”(注:《用珍字韵谢吴帅分惠乃弟山泉所寄庐山新茗一首》,第五十九册,第37250页.希逸闽人,故以庐山茶比之建溪茗.),可为“云足”、“水痕”之释.所谓“粥面”,如前所述,建人制茶饼,每在其中添加富含淀粉之物,点作茶汤,便略如粥之内凝,时人因常常把茶称作“茗粥”.如“橘柚耀金苞,枪旗资茗粥”(注:郏亶《太仓隆福寺创观音院以诗百韵寄妙观大师且呈乡中诸亲旧》,第十五册,第9768页.);“更恨老年难得睡,因君茗粥恨无涯”(注:晃讲之《高二承宣以长句饷新茶辄次韵为谢》,第二十一册,第13815页.);“不辞浓似粥,少待细于尘”(注:曾几《尝建茗二首》,第二十九册,第18541页.),等等.梅尧臣《陈蹇叔郎中出闽漕不送新茶李圣俞郎中出手分拟》“细泻谷帘珠颗露,打成寒食杏花饧”(注:第四十二册,第26323页.此诗又见陈仲谔名下,题作《送新茶李圣俞郎中》(第三十八册,第24214页).仲谔,即杨诗题中之陈蹇叔,此诗当属杨.),则更为形象,苏轼诗“闽俗竞传夸,丰腴面如粥”(注:苏试《寄周安孺茶》,第十四册,第9328页.),亦可与之同观.至于“一水、两水”,语出民间,源自建人得制茶工序(注:宋赵汝砺《北苑不录》“研茶”条:“研茶之具,以柯为杵,以瓦为盆.分团酌水,亦皆有数,上而胜雪、白茶,以十六水,下而拣芽之水六,小龙凤四,大龙凤二,其余皆以十二焉.自十二水以上,日研一团,自六水而下,日研三团至七团.”其后“纲次”条详列纲目,且一一标明水次、火次,如“细色第三纲”:“白茶:水芽,十六水,七宿火”,“御苑玉芽:小芽,十二水,八宿火”,等等.旧按引《建安志》云:“水取其多,则研夫力胜而色白.”(丛书集成初编本)可知水次乃表明加工得程度,即水次多而工愈细,故特标明,以不品级.),斗试之时,遂借来评定胜负之差.此语非常是新奇,宋人咏茶诗词便总喜爱用来作茶故事.如王珪《和公仪饮茶》“云叠乱花争一水,凤团双影贡先春”(注:第九册,第5982页.“云叠乱花争一水”句下自注:“闽中斗茶争一水.”);曾巩《蹇磻翁寄新茶二首》“贡时天上双龙去,斗处人间一水争”(注:第八册,第5600页.);李处权《谢养源惠茶兼陪士特清啜》“灵芽动是连城价,妙手才争一水功”(注:第三十二册,第20422页.);又苏轼《行香子·茶词》“斗赢一水,功敌千钟”(注:《全宋词》第一册,第302页.).徽宗时宫廷斗茶,实即比试点茶技巧,茶品佳好,水品亦然,自是前提.斗茶所较,仍是盏面乳花,“咬盏”与否,便是斗茶得胜负规则.徽宗《宣和宫词》:“上春精择建溪芽,携向芸窗力斗茶.点处未容分品行,捧瓯相近比琼花.”(注:第二十六册,第17048页.)道士张继先《恒甫以新茶战胜因咏歌之》:“人言青白胜黄白,子有新芽赛旧芽.龙舌急收金鼎火,羽衣争认雪瓯花.逢瀛高驾应须发,分武微芳不足夸.更重主公能事者,蔡君须入陆生家.”(注:第二十册,第13519页.“羽衣”,指道士.)可见斗茶之一般.“捧瓯相近比琼花”,“羽衣争认雪瓯花”,以乳花较胜负也.斗茶且专有其品,北宋宋子安《东溪试茶录》“茶名”条:“一曰白叶茶,民间大重,出于近岁,园焙时有之”,“芽叶如纸,民间以为茶瑞,取其第一者为斗茶,而气味殊薄,非食茶之比”(注:百川学海本.).又建安黄儒《品茶要录》:“茶之精绝者曰斗,曰亚斗”,“茶芽,斗品虽最上,园户或止一株,盖天材间有特异,非能皆然也”;“其造,一火曰斗,二火曰亚斗,只是十数銙而已”(注:《讲郛》宛委山堂本.).所产既少,品又极珍,自然名重价高.梅尧臣《王仲仪寄斗茶》“白乳叶家春,铢两值钞票万”(注:第五册,第2905页.),并非夸饰之辞.叶家,建溪壑源茶户,斗茶出其园中也,曾巩《方推官寄新茶》“壑源诸叶品尤新”(注:第八册,第5599页.),亦此.斗茶既如此名贵,其时便又常以之作为极品茶得不称,斗茶差不多衰歇得时候,尤其如此.陆游《晨雨》“青云腴开斗茗,翠罂玉液取寒泉”(注:第三十九册,第24349页.);范成大《题张氏新亭》“烦将炼火炊香饭,更引长泉煮斗茶”(注:第四十一册,第25777页.又南宋袁讲友《斗茶》:“截玉夸私斗,烹泉测嫩汤.稍堪肤寸舌,一洗苋藜肠.千枕消魔障,春芽敌剑铓.年年较新品,身老玉瓯尝.”(第四十八册,第29914页)所咏亦为茶,“私斗”,应指建安外焙所产之斗品.讲友,建安人.),是其例.斗茶得风习,始于宋初,徽宗朝为盛,南渡以后,即已衰歇(注:此与建窑烧制御用兔毫盏得时刻,也大致相当,见顾文璧《建窑“供御”、“进盏”得年代咨询题》,载《南京博物院集刊》第六集(1983年).),因此它范围事实上非常小,时刻也不非常长,且文人无与焉.明人王世贞于此尚见得明白,所谓“斗茶中贵好”(注:《弇州四部稿》卷二十九《再从诸公饮陈常侍不墅》.),是也.斗茶盛日,诗人于此本多有微辞.苏轼《荔枝叹》是其著例(注:第十四册,第9516页.).又吴则礼《同李汉臣赋陈道人茶匕诗》“即今世上称绝伦,只数钞票塘陈道人.宣和日试龙焙香,独以胜韵媚君王”(注:第二十一册,第14295页.);晃冲之《陆元钧(宰)寄日注茶》“君家季疵真祸首,毁论徒劳世仍重.争新斗试夸击拂,风俗移人可深痛”(注:第二十一册,第13868页.),等等,虽非专为斗茶而发,却亦有激于当时.晃诗拉来陆羽,只是要借《毁茶论》得题目,“风俗移人可深痛”,则痛切之辞也.附带论及今人讲斗茶而征引最多得《斗茶记》.文不非常长,不妨照录如下:政和二年三月壬戌,二三君子相与斗茶于寄傲斋.予为取龙塘水烹之,而第其品.以某为上,某次之,某闽人,其所赍宜尤高,而又次之.然大较皆精绝.盖尝以为天下之物有宜得而不得,不宜得而得之者.富贵有力之人或有所不能致,而贫贱究厄流离迁徙之中或偶然获焉.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良不虚也.唐相李卫公好饮惠山泉,置驿传送,不远数千里,而近世欧阳少师作《龙茶录序》,称嘉祐七年亲享明堂,致斋之夕,始以小团分赐二府,人给一饼,不敢碾试,至今藏之.时熙宁元年也.吾闻茶不咨询团铤,要之贵新;水不咨询江井,要之贵活.千里致水,真伪固不可知,就令识真,已非活水.自嘉祐七年壬寅至熙宁元年戊申,首尾七年,更阅三朝,而赐茶犹在,此岂复有茶也哉.今吾提瓶走龙塘很多十步,此水宜茶,昔人以为不减清远峡.而海道趋建安不数日可至,故每岁新茶只是三月至矣.罪戾之余,上宽不诛,得与诸公从容谈笑于此,汲泉煮茗取一时之适,虽在田野,孰与烹数千里之泉,浇七年之赐茗也哉.此非吾君之力欤.夫耕凿食息,终日蒙福而不知为之者,直愚民耳,岂吾辈谓耶.是宜有所纪述,以无忘在上者之泽云.此是唐庚贬谪惠州时作,见《眉山文集》卷二.同卷有《寄傲斋记》,云:“吾谪居惠州,扫一室于所居之南,号寄傲斋.”“寄傲”,原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取意.此文却是借茶事以浇胸中块垒.其时斗茶本有专指,品茶,则鲜以“斗茶”为称.《斗茶记》,品茶也,“斗茶”二字却是特地借来,意在非之.因此它并不是斗茶之不派,而是为天下士人饮茶讲法,所谓“为世外淡泊之好,以此高韵辅精理者”也(注:苏轼《书黄道辅〈品茶要录〉后》,《苏试文集》,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五册,第2067页.语本论黄著,但移之以评《斗茶记》,也非常恰当.),正如同陆羽《茶经》中得“九之略”.对饮茶清雅之韵得追求,陆羽已开其端,两宋则蔚成茶诗中得胜境.“潏潏药泉来石窦,霏霏茶蔼出松梢”,“阁掩茶烟晚,廊回雪溜清”(注:《湖山小隐二首》,第二册,第1208页;《寄思齐上人》,第二册,第1201页.),林和靖得清辞丽句始终润泽着茶诗中得一脉清气.“置邮纵可走千里,不如一掬清且鲜.人一辈子适意在所便,物各有产尽随天”(注:蒲寿宬《登北山真武观试泉》,第六十八册,第42761页.),《斗茶记》得同调在两宋茶诗中不胜枚举.若谓茶诗与茶事中特有诗人之境,则“淡如秋水净,浓比夏云奇”(注:王谌《题诗僧亚愚眉白集》,第六十二册,第38812页.),适可移来为之品题.此一时代酿就得气韵与风致,绵延至明更成大观,饮茶方式得改变,且使茶之清为愈.而宫廷斗茶尽管有着无所不在得精微妙致,但相去饮茶得秋水夏云之韵,却何止“一水、两水”.衰歇既速,它便只是成为茶故事,而终于与茶无关了.。

中国古代的茶文化与茶艺

中国古代的茶文化与茶艺

中国古代的茶文化与茶艺茶,是中国的国饮,也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茶文化源远流长,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茶道和茶艺。

本文将从历史、制茶工艺、茶道和茶艺四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的茶文化与茶艺。

一、历史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千多年的商代。

茶的发现和应用,最早记录于《荀子·劝学》中提到的“饮食有道,茶饮之”。

此后,茶逐渐走进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并成为一种独特的饮料。

在茶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古代人民逐渐摸索出了制茶的技艺,并将其传承至今。

茶文化在唐宋时达到鼎盛,成为文人墨客的雅事,同时也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茶道和茶艺体系。

二、制茶工艺中国的茶文化离不开制茶工艺。

中国古代的制茶工艺可以分为采摘、炒制、杀青、揉捻、干燥等多个环节。

首先是采摘,可以采摘嫩叶或成熟叶,取决于不同茶叶的品种和制作工艺。

接下来是炒制,将采摘的茶叶放入锅中进行炒制,这一过程能够破坏叶子的细胞结构,以便更好地释放茶叶的香气。

然后是杀青,通过杀青过程,可以阻止茶叶内部酶的作用,保持茶叶的新鲜度和颜色。

揉捻是为了让茶叶更好地释放茶汤,提高茶叶的品质。

最后是干燥,通过烘干等方式,使茶叶脱去水分,便于保存和运输。

三、茶道茶道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它强调的是对茶的品味和欣赏。

中国茶道分为茶事、茶具、茶叶、水和技法五个方面。

茶事是指一系列用茶来招待客人的活动,如烹茶、沏茶、敬茶等。

茶具是指用于烹制和品尝茶的工具,包括茶壶、茶杯、茶盘等。

茶叶是茶道的核心,具有丰富的品种和不同的风味。

水质对茶的品质和口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茶道注重选用质量优良的水。

技法是指烹制和品味茶的过程中所要掌握的技巧和方法,包括烧水、控制火候、冲泡时间等。

四、茶艺茶艺是茶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茶文化的精髓所在。

中国的茶艺以“闻香、观色、品味、察形”为基本原则,通过冲泡、品饮和赏析来展现茶的独特魅力。

茶艺讲究从外形、香气、口感等多个方面对茶进行评价和品味。

对中国茶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对中国茶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对中国茶文化的理解和认识中华茶文化博大精深,那么我们对中国茶文化有什么理解呢?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对中国茶文化的理解和认识,一起来看看。

对中国茶文化的理解和认识:中国茶文化的定义茶叶是劳动生产物,是一种饮料。

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这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茶文化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

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

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

茶文化要遵循一定的法则。

唐代为克服九难,即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

宋代为三点与三不点品茶,“三点”为新茶、甘泉、洁器为一,天气好为一,风流儒雅、气味相投的佳客为一。

中国茶道的具体表现形式有两种:煎茶。

把茶末投入壶中和水一块煎煮。

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艺术品尝形式。

斗茶。

古代文人雅士各携带茶与水,通过比茶面汤花和品尝鉴赏茶汤以定优劣的一种品茶艺术。

斗茶又称为茗战,兴于唐代末,盛于宋代。

最先流行于福建建州一带。

斗茶是古代品茶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

工夫茶。

清代至今某些地区流行的工夫茶是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流风余韵。

清代工夫茶流行于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广东的潮州。

工夫茶讲究品饮工夫。

对中国茶文化的理解和认识:中国茶文化的社会功能茶文化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发扬传统美德、展示文化艺术、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促进民族团结、表现社会进步和发展经济贸易等。

传统美德是经过几千年积淀下来的被历代人们所推崇的美好道德,是民族精神和社会风尚的体现。

茶文化具有的传统主要有热爱祖国、无私奉献、坚韧不拔、谦虚礼貌、勤奋节俭和相敬互让等。

吴觉农先生和湖南刘先和,为茶叶事业鞠躬尽瘁,既是爱国主义者,又是当代茶人杰出代表。

陆羽《茶经》,是古代茶人勤奋读书、刻苦学习、潜心求索、百折不挠精神的结晶。

以茶待客、以茶代酒,“清茶一杯也醉人”就是中华民族珍惜劳动成果、勤奋节险的真实反映。

中国茶道文化议论文

中国茶道文化议论文

中国茶道文化议论文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内涵。

中国茶道文化是指围绕茶的品尝、研究以及与茶相关的礼仪、文学等方面形成的一整套系统。

本文将就中国茶道文化的起源、特点以及对人们的影响等方面展开讨论,以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这一千年的文化艺术。

一、中国茶道文化的起源中国的茶叶栽培和制作历史已有几千年,传说茶的起源与神农氏有关。

然而,真正将茶道发扬光大的是唐代的陆羽。

陆羽所著的《茶经》成为茶道的奠基之作,系统地总结了茶叶的种植、制作和品尝方法,从而正式确立了茶道文化的地位。

二、中国茶道文化的特点1. 尚雅致:中国茶道注重雅致的环境和精致的器具。

从古人品茗的场所可以看出,无论是茶馆还是亭台楼阁,都以美丽的自然景色或精心设计的园林为背景,使得品茗过程更加愉悦。

2. 重文化:茶道将中国古代的音乐、绘画、书法等多种艺术形式融合其中。

在品茗的过程中,经常会欣赏到书法家的墨宝或是品味音乐家的丝竹之音,使得整个茶道体验更加丰富多彩。

3. 重复仪:茶道讲究整齐划一的仪式和细致周全的礼仪。

在泡茶的过程中,每个步骤都有严格的规范和特定的动作,目的是为了打造一个整体和谐的茶道体验。

4. 重自然:茶道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茶叶的采摘与种植、茶具的选择与制作都注重天然材料的运用。

品茗过程中,感受茶叶的自然香气和茶汤的温暖亲切,使得人们更加贴近大自然。

三、中国茶道文化对人们的影响1. 修身养性:中国茶道注重内心的修养,提倡内省与自省。

品茗的静谧氛围和雅致环境有助于人们平复心情,凝聚思绪,达到心灵平和的境界。

2. 陶冶情操:茶道文化将审美、哲学、诗歌等多种艺术形式融为一体,激发人们的艺术鉴赏力和创造力。

茶道不仅是滋养身心的一剂良药,更是释放情感、表达思想的一种方式。

3. 沟通交流:茶道注重社交与互动。

人们可以通过茶道文化来结识新朋友、交流彼此的心得与体会。

茶道的礼仪和仪式有助于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加深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古代中国的茶文化与茶艺

古代中国的茶文化与茶艺

黑茶
用紫砂壶或陶壶冲泡,水温 100℃左右,浸泡7-10分钟, 感受黑茶的陈香和醇厚口感。
绿茶
用玻璃杯或盖碗冲泡,水温 80℃左右,浸泡1-3分钟,欣 赏绿茶在水中舒展的姿态。
乌龙茶
用紫砂壶或盖碗冲泡,水温 100℃左右,浸泡5-7分钟,体 验乌龙茶的香韵和回甘。
白茶
用玻璃杯或盖碗冲泡,水温 85℃左右,浸泡3-5分钟,欣 赏白茶的清雅香气和清甜滋味 。
古代中国的茶文化与茶艺
汇报人:XX
2024-01-12
• 茶文化起源与发展 • 茶叶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与制作工艺 • 泡茶技艺与品茗方法 • 茶道礼仪与禅意体验 • 古代诗词中的茶意象 • 现代传承与创新发展
01
茶文化起源与发展
茶的起源及传播
茶的起源
据历史记载,茶树原产于中国西南地区,早在神农时代就被发现并利用。随着 时间的推移,茶逐渐在中原地区传播开来。
04
茶道礼仪与禅意体验
茶道精神内涵解读
和敬清寂
茶道精神的核心,体现了 一种和谐、尊敬、清净、 静谧的境界。
一期一会
每一次的茶事都是独一无 二的,强调了珍惜当下的 重要性。
禅茶一味
茶与禅的紧密结合,通过 品茗达到静心、修身、悟 道的目的。
茶道表演欣赏及学习
泡茶技艺
茶道表演
学习并掌握正确的泡茶方法,包括温 壶、投茶、注水、出汤等步骤。
乌龙茶制作工艺
萎凋
将采摘的茶叶放置在通 风处,使其失去部分水
分,叶片变得柔软。
做青
通过摇青、晾青等方式 ,使茶叶中的酶活化, 促进茶多酚的氧化和香
气的形成。
杀青
通过高温或烘焙等方式 ,使茶叶中的酶失去活

中国茶文化议论文

中国茶文化议论文

中国茶文化议论文中国茶文化议论文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珍品之一。

数千年来,茶文化在中国各地蓬勃发展,成为中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茶文化涵盖了茶的种植、采摘、制作、品饮等方面,是一种综合性、文化性、艺术性极强的文化形式。

本文将就中国茶文化的历史、特色、传承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历史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

据传说,中国传统神话中有关“沉香凤凰”和“神农尝百草”的故事,就有茶的记载。

茶起初被用作药物,后来逐渐演变成经济作物和饮料。

唐代是中国茶的鼎盛时期,茶文化也达到了一个高峰。

唐代著名诗人陆游曾写下“茶是一片无穷的绿,而诗是一只飞翔的鸟”的诗句,充分表达了唐代文人墨客对茶文化的赞叹。

宋代时,茶文化进一步发展,茶具也逐渐成为了文人雅士的艺术品。

明清时期,茶文化逐渐走向大众,成为了社会生活的一部分。

今天,茶文化在中国仍然十分流行,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的瑰宝之一。

二、特色茶文化的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茶文化以茶叶为核心,涵盖了茶叶的生产、制作、饮用等方面。

茶叶生产需要耕地、选茶、种植、采摘、制作、包装等多个环节,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人们需要掌握一定的技术和知识。

茶饮则是中国茶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同的茶饮有不同的品鉴方式和饮用方式,茶具也是茶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 茶文化融合了中国哲学、文化、艺术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中国历代文人雅士将茶文化与诗、书、画、音乐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茶道艺术。

茶道艺术包括了茶具、茶艺、茶文化、茶道精神、茶道礼仪等多个方面,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体系。

3. 茶文化反映了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茶品鉴需要品味、聆听、嗅闻、看等多个感官,是一种综合性的审美体验。

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与生活息息相关。

三、传承传承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重要保障。

茶文化的传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传承技艺。

茶文化需要技艺作为支撑,技艺的传承是茶文化发展的基础。

武林斗茶:茶文化的新传承

武林斗茶:茶文化的新传承

武林斗茶:茶文化的新传承作者:华慧水来源:《文化交流》2014年第05期2014年4月26日到27日,在浙江德清,“武林斗茶大会第一届德清会”隆重举行。

斗茶又重新出现在大众的面前。

在斗诗、斗字、斗禽、斗虫、斗联、斗酒、斗琴、斗歌等诸多“斗”的活动中,最富人文情趣的应该是斗茶。

“斗茶”活动起源于唐代,那时候叫做“茗战”,最初是每年春季新茶制成后,茶农、茶客们比较新茶优劣的一项活动。

宋代时喝茶之风盛行,雅致的文人墨客们对品茶逐渐形成一套规则,非常讲究饮茶的程序和容器,互相比拼所饮茶的优劣,逐渐形成了斗茶的风气。

宋代焙茶的技术已很成熟,范仲淹写了一首《斗茶歌》,很是有趣:“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

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据说,斗茶高手可以用同样的茶叶冲泡出完全不一样的味道。

比如蔡襄和苏轼的斗茶就各有特色,蔡襄泡的茶有“松枝香”,而苏轼泡的茶有“竹香”。

这说明,宋代的斗茶已经是人们的一种日常生活情趣活动了。

“一届”:重拾历史茶俗虽然是第一届斗茶活动,但因德清当地政府的重视和县茶文化研究会等相关组织、部门的努力,斗茶会搞得有声有色,颇为成功。

在当地最大的千秋广场上,摆出了三十几张展台。

各地的选手们纷纷拿出了新采摘与烘炒的春茶以及珍藏的上好茶叶,用精心布置的茶具、茶点、摆件,把传统茶文化的内涵诠释得多姿多彩。

比如,一位选手别出心裁地在展台上设计了清水假山,水中有红色的金鱼。

茶叶茶具点缀水间,让人观水色、闻茶香、品茶味,得到了莫大的享受。

另一位选手摆出了一组青瓷盖碗,在白色竹席、翠色洗具的衬托下莹莹发亮,精致细腻宁静。

台下是各个展台别具一格、互不相同的布置,台上则不停上演着传统的茶艺茶道表演,让观众们目不暇接,大呼过瘾。

为什么第一届武林斗茶大会选择在德清举办?听了这个问题,德清县农业局县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站长胡建平的回答是,德清茶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这和重拾古代斗茶风俗的主题是不谋而合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蔡京将整个过程作了实录般 的记述 ,其 中写道 : “ 皇子嘉王楷起居 , 升殿侧侍 , 进趋庄重 , 俨若成人 。 臣执中等前贺 日: ‘ 皇子侍燕 , 宗社之庆 。’ 乐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节 奏如仪 , 声和而绎 。群臣同乐 , 宜略去苛礼 , 饮食起
会 上层 , 就 出现所谓茶 宴的盛行 , 社会精 英对 茶叶
的更高追求。如五代词人和凝 , 官至左仆射 、 太子太 傅, 封鲁国公。他嗜好饮茶 , 在朝时率同列递 日以茶 相饮 , 味劣者有罚 , 号为“ 汤社 ” 。“ 汤社” 的创立 , 开 辟了宋代斗茶之风 的先河。[ 5 1 以我们看 , 茶农为了迎
要的输出产 品。斗茶文化在这样的环境 中生发 , 当
然j I I 雨 j 里 成章。
已出现 斗茶 , 只不过在 民间称为“ 茗 战” , 而好事者
冯贽将其书为“ 斗茶” , 实为一回事。一个 “ 斗” 字, 便
从 上可知 , 所谓 斗茶 , 在初 期并不是特指某个 品种 的茶叶 , 如铁观音 、 碧螺春之类 , 而是茶农在 田 间地头 、 房前屋后进行的一种娱乐活动 。随着南方
会 文化 活 动 ; 狭 义 的斗 茶就 只 是 一 种 经 过 特 殊 工艺
加 工制作 的茶叶 品种 , 如“ 团茶” “ 贡茶” 。本文采用
了 广义 的概 念 。 “ 斗茶” 在 早期 是 指 流 行 于 民 间 的 一 种 茶 农 之
间评 比各自制作的茶叶好坏的 自发性娱乐活动 , 在
关键词 : 中 国 古代 中 图分 类 号 : K 2 0 3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4 — 6 0 9 7 ( 2 0 1 3 ) 0 7 ~ 0 0 9 1 — 0 3
作者简 介 : 卢永林 ( 1 9 8 ( 卜 _) , 甘 肃卓尼人 , 西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 学院在读 博士研究生 , 甘肃民族师范 学院讲师 。研究方 向 : 中国文化史研究 。
增添了许多人 文内涵 , 多了娱乐的趣味 , 而娱乐又
与文化 紧密相连。 自此以降 , 文人骚客撰 书作诗都
用“ 斗茶” 或“ 斗新” 一词 , 经过笔墨晕染 , 更是充满
了浓 重的文化色彩 , “ 斗茶” 二字遂固定下 来。如苏 轼《 月兔茶》 中有“ 君不见 斗茶公子不忍斗小 团 , 上
2 0 1 3年 7月
语文教学通讯
B u l l e t i n o f Ch i n e s e L a n g u a g e T e a c h i n g
J u l y , 2 0 1 3
Vo 1 . 7 4 2 No . 7
第7 4 2卷
第 7期
◆古典 品藻
一 、
斗茶的概念及其流变
斗茶 之风在 宋代大 兴 ,与宋代特殊 的政 治环 境、 地理位置及资源条件等 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
我们将斗茶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的斗茶是指

种 文化现象 , 它包括茶叶以及与茶有关的各种社
系。我们都知道宋徽宗赵佶是个糊涂皇帝 , 他大概
认为他的王朝万事太平 国泰民安 , 在他 亲 自撰 写 的《 大观 茶论》 序言中说 , 斗茶为“ 盛世之清尚” 。宋 朝时 ,其主要控制区域在长江南北及整个华南地 区, 此地气 候温润 , 地饶 物丰 , 最 宜出茶 且多产好 茶, 故宋朝人喜欢喝茶 。北方民族 由于饮食 习惯常 以油腻为主 , 也需茶叶以促消化 , 但北方茶叶甚少 ,
的工序。实际上, 早在唐代就 已出现“ 团茶” , 斗茶所
用茶叶在上贡之前要制成团形 , 故日“ 团茶 ” 。在宋
代, 斗茶蔚然成风 , 尤其在宫廷豪商之家 , 茶经常与
文艺 l 9 1
酒、 乐相伴 , 成为皇宫贵戚 、 富商大贾们的极致娱乐 体验 。所以, 无论在斗茶活动上用的团茶的选择上 ,
人家 的进 行 比较 , 实 际 上是 制 茶 、 点茶 技 术 的较 量 。
“ 茗战” 之谓 由此而产生 。 [ 4 1 它也是茶农在收获后 , 给
自己寻 找 快 乐 , 释放种茶 、 制 茶 之 苦 的 一 种 娱 乐方 式, 当然 也 存 在 对 利 益 的追 逐 。通 过 斗 茶 , 茶 农 制
中国古代斗茶文化刍议
卢永 林
( 西北 师 范大 学历 史文 化 学院 , 甘 肃兰州 7 3 0 0 7 0 )
摘 要: 斗茶, 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活动, 从唐代肇始 , 兴盛 于宋朝 , 元代 以降逐渐走向低落, 直到明、 清遗绪犹
斗茶文化 茗战 点茶 团 茶
存。就斗茶的概念及其流变、 斗茶产生的原 因和与斗茶有关的风俗的演变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还 是在 制作技术 、冲 泡技术 上都 比唐 代的要求更
高。在( 宋) 王明清所撰《 挥麈后录余话卷之一挥麈 录》 中有一段关于宋徽宗为贺“ 蔡元长 ( 蔡京, 字元
茶、 点茶等技术不断提高 , 从而名品迭 出 , 扩散 到社
长) 自钱唐趣召再相 , 诏特锡燕于太清楼 , 极承平一
时之 盛 ” 的全 过程 。这 件 事情对 于 蔡京 非常 重要 , 所
社会的安定 , 物 质文化 的进 步 , 这种常见于 乡村 田
野间的娱乐活动向更广 、 更深的方 向发展。这表现 在 斗茶的制作在 宋代逐渐发 展出一系列非常繁杂
有双 衔绶带双飞鸾” Ⅲ ; 自居易《 夜闻贾湖州 、 崔常州
茶 山境 会欢 宴诗》 中也 有 “ 紫笋 齐尝 各斗新 ” 的诗 句, 此处的“ 斗新 ” 即指“ 斗茶” 。
民间被戏称为“ 茗战 ” 。唐人冯贽所撰 的《 云仙杂记 ・ 卷 十》 , 其 中就 有“ 建人谓斗茶为 ‘ 茗战 ” ’ 的记载 , 这
也是 我们所见最 早的有关斗茶的文献 。这里的“ 建 人” 是指福建人 , 由此可 以推测 , 在唐代福建地 区就
所以北方游牧民族 日常所饮之茶大都 要依赖南方 宋朝的提 供 , 从 而形成 茶马 贸易 , 茶叶成 为宋朝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