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专版2017年中考语文命题研究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梳理篇专题二文言文阅读知识梳理七下一非课标篇目十口技
(遵义专版)2017年中考语文命题研究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梳理篇专题二文言文阅读知识梳理八下(二)课标篇目

三十二、桃花源记(东晋)陶渊明【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一、重点字词1.古今异义(1)芳草鲜.美.古义:__鲜艳,美丽__今义:(菜肴、瓜果等)滋味好(2)豁然开朗..古义:__开阔而明亮__今义: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3)屋舍俨然..古义:__整齐的样子__今义:形容很像(4)阡陌交通..古义:__互相通达__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业的总称(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__妻子和儿女__今义:对已婚男子的配偶的称呼,指妻子古义:__与世隔绝的地方__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6)无论..魏晋古义:__不要说__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语(7)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义:__不值得__ 今义:不充足,不满(8)处处志.之古义:__做标记__ 今义:志向(9)未果.古义:__实现__ 今义:果实,结果2.词类活用(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渔人甚异.之原意:诧异,在文中的意思:__对……感到惊异__ (2)方位名词用作状语复前.行原意:前面,在文中的意思:__向前__(3)形容词用作动词欲穷.其林原意:贫困,在文中的意思:__走到……的尽头__(4)动词的使动用法①初极狭,才通.人原意:通过,在文中的意思:__使……通过__②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原意:出现,在文中的意思:__拿出__3.一词多义(1)舍便舍.船__舍弃__屋舍.俨然__房子__(2)闻鸡犬相闻.__听到__村中闻.有此人__听说__(3)出不复出.焉__出去__皆出.酒食__拿出__(4)志处处志.之__做标记__寻向所志.__标记__(5)寻寻.向所志__寻找__寻.病终__随即,不久__4.重点实词(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缘:__沿着,顺着__(2)落英缤纷...英:__花__缤纷:__繁多而纷乱的样子__(3)才.通人才:__仅仅__(4)豁然..开朗豁然:__开阔的样子__(5)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__类__(6)阡陌..交通阡陌:__田间小路__(7)悉.如外人悉:__完全,都__(8)黄发垂髫..自乐黄发:__借指老年人__ ....,并怡然垂髫:__借指儿童__怡然:__愉快的样子__(9)咸.来问.讯咸:__都,全__问:__询问消息__(10)自云先世..避秦时乱先世:__前辈,祖先__(11)遂与外人间隔..间隔:__隔断,隔绝__(1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具言:__陈说,述说__(13)皆叹惋..叹惋:__叹息,惋惜__(14)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__邀请__(15)此中人语.云语:__告诉__(16)既.出既:__已经__(17)便扶向..路扶:__沿,沿着__向:__原先__(18)诣.太守诣:__拜见__(19)遂.迷,不复得路遂:__最终__(20)高尚..士也高尚:__高洁__(21)欣然规.往规:__计划,打算__(22)后遂无问津..者问津:__问(通往桃花源的)路__二、文言虚词1.为捕鱼为.业__作为__为.具言所闻__给__不足为.外人道__对,向__2.之忘路之.远近__结构助词,的__渔人甚异之.__代词,指见到的景象__桑竹之.属__代词,这__具答之.__代词,问题__3.屋舍俨然.__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后,表示状态,可译为“……的样子”__4.见渔人,乃.大惊__竟然__5.遂与.外人间隔__连词,和__三、句子翻译1.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遵义专版)2017年中考语文命题研究 第一部分 古诗文阅读梳理篇 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 知识梳理

三十三、岳阳楼记[北宋]范仲淹【原文】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全文中心】文章通过描绘岳阳楼的景色及迁客骚人登楼览景后产生的不同感情,表达了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生活态度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表达对滕子京的慰勉之意。
一、重点字词1.通假字属予作文以记之__属__现在写作__嘱__,意思是__嘱咐__2.古今异义(1)越明年..古义:__第二年__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2)增其旧制.古义:__规模__ 今义:制度(3)属予作文..以记之古义:__动词,写文章__ 今义:名词,文章(4)横.无际涯古义:__宽阔__ 今义:与“竖”相对(5)薄.暮冥冥古义:__迫近__ 今义:与厚相对(6)去国..怀乡古义:__离开__ 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古义:__国都__ 今义:国家(7)春和景.明古义:__日光__ 今义:景色(8)宠.辱偕忘古义:__荣耀__ 今义:偏爱(9)把.酒临风古义:__持,执__ 今义:介词(10)微.斯人古义:__没有__ 今义:微小3.词类活用(1)名词用作动词①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原意:防守、把守,在文中的意思:__指做州郡的长官__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原意:文章,在文中的意思:__写文章__③忧谗.畏讥原意:谗言,在文中的意思:__说坏话__(2)形容词用作名词①百废.具兴原意:无用的,在文中的意思:__荒废了的事业__②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原意:贤明,在文中的意思:__贤明之人__(3)名词用作状语①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遵义专版)2017年中考语文命题研究 第一部分 古诗文阅读梳理篇 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 知识梳理

(二)课标篇目七、《论语》六则【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一、重点字词1.通假字(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__说__现在写作__悦__,意思是__愉快,高兴__(2)学而不思则罔__罔__现在写作__惘__,意思是__迷惑不解__(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__有__现在写作__又__,意思是__用在整数与零数之间__2.古今异义(1)有朋.自远方来古义:__同一师门的师兄弟__ 今义:盟友(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古义:虚指,可译为“几个”,在这里表示数量少,不是确数今义:数词,三3.词类活用(1)名词用作状语学而时.习之原意:时间,在文中的意思:__时常,常常__(2)形容词用作名词温故.而知新.原意:旧的,在文中的意思:__学过的知识__原意:新的,在文中的意思:__新的体会和发现__4.一词多义知人不知.而不愠__了解__温故而知.新__这里有理解、领会的意思__5.重点实词(1)学而时习.之习:__温习,复习__(2)人不知而不愠.愠:__怨恨,心里不满__(3)不亦君子..乎君子:__这里指道德修养高的人__(4)思而不学则殆.殆:__危险。
这里是“学业上陷入困境”的意思__(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行:__走路__(6)择其善.者而从.之善:__优点__从:__采纳,听从__(7)三十而立.立:__成就,意即有所成就__(8)四十而不惑.惑:__疑惑__(9)五十而知天命..天命:__上天的旨意,由天主宰的命运__(10)六十而耳顺..耳顺:__大意为听人说话,可以听出其中隐而未露的意思__(11)不逾矩..逾矩:__超越法度__二、文言虚词1.而学而.时习之__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并且”“而且”人不知而.不愠 __转折连词,可译为“却”__2.不亦说乎.__反问语气词,相当于“吗”__3.可以为师矣. __语气词,相当于“了”__4.择其善者而从之. __代词,指“善者”,即优点__三、句子翻译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__别人不了解我而我却不生气,不也是有修养的人吗?__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遵义专版2017年中考语文命题研究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梳理篇专题二文言文阅读知识梳理九下一非课标篇目四十六

四十六、与朱元思书吴均【原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译文】烟雾都消散尽净,天空和远山呈现出相同的颜色。
(我乘着船)随江流漂浮移动,随心所欲,任船所致观赏景物。
从富阳到桐庐大约(相距)一百里左右,奇异的山水,是天下绝无仅有的。
江水都呈青白色,深深的水流清澈的千丈也能见底。
游鱼和细石可以看得清清楚楚,一直看下去,毫无障碍。
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波浪猛似奔马。
两岸的高山,都长着耐寒常绿的树,(高山)凭依山势,争着向上,仿佛竞相向高处和远处伸展;(它们)争相比高远,笔直地向上指向(天空);形成了成千成百的山峰。
泉水冲激着石头,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相向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
(树上的)蝉儿长久不断地鸣唱,(山中的)猿猴也时刻不停地啼叫。
像老鹰飞到天上那样追逐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追逐名利的心就平静下来;那些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可以见到阳光。
【全文中心】本文是吴均写给他的朋友朱元思的一封书信,文章叙述了作者乘船自富阳至桐庐的途中所见,描绘了一段优美的山光水色,创造了一种清新自然的意境,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的热爱和鄙弃名利的思想感情,以及对自然的崇尚,对自由和谐的向往,对欢乐生命的礼赞。
一、重点字词1.古今异义鸢飞戾.天者古义:__至__ 今义:罪过,乖张2.词类活用(1)名词用作状语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原意:方位名词,东,西,在文中的意思:__向东或向西飘荡__(2)动词的使动用法望峰息.心原意:平息,在文中的意思:__使……平息__(3)形容词用作动词①风烟俱净.原意:干净,在文中的意思:__消净,散净__②互相轩邈..原意:高,远,在文中的意思:__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__3.一词多义(1)绝天下独绝.__形容词,独特__猿则百叫无绝.__动词,停止__(2)直直.视无碍__一直__争高直.指__笔直__(3)无直视无.碍__没有__猿则百叫无.绝__不__(4)上负势竞上.__动词,向上__横柯上.蔽__名词,表方位,上面__4.重点实词(1)天山共色..共色:__同样的颜色__(2)从.流飘荡从:__顺,随__(3)猛浪若奔.奔:__(马一般)飞奔__(4)皆生寒.树寒:__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__(5)嘤嘤..成韵.嘤嘤:__鸟鸣声__韵:__和谐的声音__(6)窥谷忘反.反:__返回__(7)横柯.上蔽柯:__树木的枝干__二、句子翻译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遵义专版)2017年中考语文命题研究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梳理篇专题二文言文阅读知识梳理八下(一)非课标篇

八年级(下)(一)非课标篇目二十七、细柳营(2008已考查)司马迁【原文】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
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
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
天子先驱至,不得入。
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
”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
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
”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
文帝曰:“嗟呼,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译文】汉文帝后元六年,匈奴大规模侵入汉朝边境。
于是,朝廷委派宗正官刘礼为将军,驻军在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驻军在棘门;委派河内郡太守周亚夫为将军,驻军细柳,以防备匈奴侵扰。
皇上亲自去犒劳军队。
到了霸上和棘门的军营,驱驰而入,将军及其属下都骑着马迎送。
随即来到了细柳军营,只见官兵都披戴盔甲,手持锋利的兵器,开弓搭箭,弓拉满月,戒备森严。
皇上的先行卫队到了营前,不准进入。
先行的卫队说:“皇上将要驾到。
”镇守军营的将官回答:“将军有令:‘军中只听从将军的命令,不听从天子的命令。
’”过了不久,皇上驾到,也不让入军营。
于是皇上就派使者拿符节去告诉将军:“我要进营犒劳军队。
”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军营大门。
守卫营门的官兵对跟从皇上的武官说:“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准驱车奔驰。
”于是皇上的车队也只好拉住缰绳,慢慢前行。
到了大营前,将军周亚夫手持兵器,双手抱拳行礼说:“我是盔甲在身的将士,不便跪拜,请允许我按照军礼参见。
”皇上因此而感动,脸上的神情也改变了,俯身扶着车前的横木,派人致意说:“皇帝敬重地犒劳将军。
遵义专版2017年中考语文命题研究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梳理篇专题二文言文阅读知识梳理七上一非课标篇目五蔡勉

五、蔡勉旃坚还亡友财(2011年已考查)徐珂【原文】蔡璘,字勉旃,吴县人。
重诺责,敦风义。
有友某以千金寄之,不立券。
亡何,其人亡。
蔡召其子至,归之。
愕然不受,曰:“嘻!无此事也,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且父未尝语我也。
”蔡笑曰:“券在心,不在纸。
而翁知我,故不语郎君。
”卒辇而致之。
,【译文】蔡璘,字勉旃,吴县人。
在意由于许诺或承诺失信而招致的谴责,重视朋友之间的情谊。
有一位朋友将一千两白银寄放在他那里,没有立票据。
不久,这位朋友就死了。
蔡璘召唤那人的儿子来,把钱还给他,朋友的儿子感到惊讶不接受,说:“嘻!没有这样的事情,哪里有寄放千两白银却不立票据的人?况且我的父亲也没有告诉我这件事。
”蔡璘笑着说:“票据立在心中,不是立在纸上。
你父亲把我当知己,所以没有告诉你。
”最终蔡勉旃用车子运着送还给他。
【全文中心】本文写蔡勉旃在友人“不立券”且不久即去世,其子又未闻此事的情况下,能够“坚还之友财”,表现了他“重诺责,敦风义”的品格。
一、重点字词1.通假字(1)亡何,其人亡__亡__现在写作__无__,意思是__没有__(2)而翁知我__而__现在写作__尔__,意思是__你,你的__2.古今异义有友某以千金寄.之古义:__存放__ 今义:邮寄,寄送3.词类活用(1)形容词用作动词重.诺责原意:与“轻”相对,在文中的意思:__看重__(2)名词用作动词①而翁知.我原意:知己,在文中的意思:__把……当知己__②故不语.郎君原意:言语,在文中的意思:__告诉__③卒辇.而致之原意:车子,在文中的意思:__用车子运__4.一词多义亡亡.何__不久__其人亡.__死亡__5.重点实词(1)敦.风义敦:__重视__(2)有友某以千金寄...之千金:__一千两白银__寄:__存放__(3)不立券.券:__票据,凭证__(4)且父未尝语.我也语:__告诉__(5)而翁.知我翁:__父亲__(6)卒.辇而致.之卒:__最终,终于__致:__送还,归还__二、文言虚词而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__表转折,却__而.翁知我__代词,你,你的__卒辇而.致之__表修饰,无实义__三、句子翻译且父未尝语我也。
(遵义专版)2017年中考语文命题研究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梳理篇专题二文言文阅读知识梳理九下(一)非课标篇

九年级(下)(一)非课标篇目四十四、四知(2016已考查)范晔【原文】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 密曰:“暮夜无知者。
” 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何谓无知!” 密愧而出。
后转涿郡太守。
性公廉,不受私谒。
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译文】大将军邓骘听说杨震贤明就派人征召他,推举他为秀才,多次升迁,官至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当他赴郡途中,路上经过昌邑,他从前举荐的荆州秀才王密担任昌邑县令,前来拜见(杨震),到了夜里,王密怀揣十斤金子来送给杨震。
杨震说:“我了解你,你不了解我,为什么呢?”王密说:“夜里没有人知道。
”杨震说:“上天知道,神明知道,我知道,你知道。
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拿着金子)羞愧地出去了。
后来杨震调动到涿郡任太守。
他本性公正廉洁,不肯接受私下的拜见。
他的子孙常吃蔬菜,步行出门,他的老朋友中有年长的人想要让他为子孙开办一些产业,杨震不答应,说:“让后代被称作廉洁守正的官员的子孙,把这个馈赠给他们,不也很优厚吗?”【全文中心】本文通过写杨震为官期间的两件事,表现了他身居高位,廉洁自律的高尚品格。
【人物形象】杨震:博学多才,廉洁奉公,严于律己。
一、重点字词1.古今异义暮夜无知..者古义:__没有人知道__ 今义:愚昧,没文化2.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原意:怀抱,在文中的意思:__怀里揣着__3.一词多义子天知,神知,我知,子.知__你__子.孙常蔬食步行__儿子__4.重点实词(1)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辟:__征召__(2)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迁:__晋升或调动官职__(3)道.经昌邑道:__路上__(4)后转.涿郡太守转:__调动(官职)__(5)性.公廉,不受私谒..性:__本性__私谒:__指以私事谒见请托__二、文言虚词1.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__这里指杨震__2.以.此遗之__介词,用__三、句子翻译1.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遵义专版)2017年中考语文命题研究 第一部分 古诗文阅读梳理篇 精练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二)

专题二文言文阅读(二)(一)干将莫邪(2016年遵义市第一中学模拟)楚干将、莫邪为楚王作剑,三年乃成。
王怒,欲杀之。
剑有雌雄。
其妻重身当产。
夫语妻曰:“吾为王作剑,三年乃成,王怒,往必杀我。
汝若生子是男,大,告之曰:‘出户望南山,松生石上,剑在其背。
’”于是即将雌剑往见楚王。
王大怒,使相之,剑有二,一雄一雌,雌来,雄不来。
王怒,即杀之。
莫邪子名赤,比后壮,乃问其母曰:“吾父所在?”母曰:“汝父为楚王作剑,三年乃成,王怒,杀之。
去时嘱我:‘语汝子:出户望南山,松生石上,剑在其背。
’”于是子出户南望,不见有山,但睹堂前松柱下石低之上。
即以斧破其背,得剑。
日夜思欲报楚王。
王梦见一儿,眉间广尺,言欲报仇。
王即购之千金。
儿闻之,亡去,入山行歌。
客有逢者,谓:“子年少,何哭之甚悲耶?”曰:“吾干将、莫邪子也,楚王杀吾父,吾欲报之。
”客曰:“(1)闻王购子头千金,将子头与剑来,为子报之。
”儿曰:“幸甚!”(2)即自刎,两手捧头及剑奉之,立僵。
客曰:“不负子也。
”于是尸乃仆。
客持头往见楚王,王大喜。
客曰:“(3)此乃勇士头也,当于汤镬煮之。
”王如其言。
煮头,三日三夕不烂,头踔出汤中,踬目大怒。
客曰:“此儿头不烂,愿王自往临视之,是必烂也。
”王即临之。
客以剑拟王,王头随堕汤中;客亦自拟己头,头复堕汤中。
三首俱烂,不可识别,乃分其汤肉葬之。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1)夫语.妻曰__告诉__(2)剑在其背.__后面__(3)比后壮.__成年__(4)捧头及剑奉.之__进献__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文言文句子。
(1)__略。
__(2)__略。
__(3)__略。
__3.干将、莫邪的儿子不惜生命为父报仇,“客”也不负诺言,以身殉义。
对他们的行为你怎么看?__干将、莫邪的儿子不惜生命为父报仇,很孝顺;但在今天不可取,应依法办事。
“客”也不负诺言,以身殉义,表现了“言必信,行必果”的侠义精神;我们今天也应该学习他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口技
林嗣环
【原文】
京中有善口技者。
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众宾团坐。
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
既而儿醒,大啼。
夫亦醒。
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两儿齐哭。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译文】
京城里有个擅长口技的人。
一天正赶上有一家大摆酒席,宴请宾客,在客厅的东北角,安放了一座八尺高的帷幕,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帷幕里面,里面只放了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客人们一起围坐在帷幕前面。
过了一会儿,只听到帷幕里面醒木一拍,全场静悄悄的,没有敢大声说话的。
远远地听到深深的小巷中有狗叫声,接着就有妇女惊醒后打呵欠和伸懒腰的声音,她的丈夫说着梦话。
过了一会儿孩子醒了,大声哭着。
丈夫也醒了。
妻子抚慰孩子喂奶,孩子含着奶头哭,妇女边拍着孩子边哼唱着哄他。
又有一个大孩子醒了,连续不断唠叨个没完。
在这时候,妇女用手拍孩子的声音,哄孩子时口中哼唱的声音,孩子含着奶头的哭声,大孩子刚醒过未的声音,丈夫责骂大孩子的声音;同时响起,各种声音都模仿得极像。
满坐的宾客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偏着头,微微笑着,默默赞叹,认为奇妙极了。
过了一会儿,丈夫打呼噜声响起来了,妇女拍孩子的声音也渐渐停下。
隐隐听到有老鼠活动的声音,有盆器倾斜的声音,妇女在梦中发出的咳嗽声。
宾客们的心情稍微松弛下来,逐渐端正了坐姿。
忽然有一个人大声呼叫“起火啦”,丈夫起来大声呼叫,妇人也起来大声呼叫。
两个小孩子一齐哭了起来。
一会儿成百上千的人大声呼叫,成百上千的小孩啼哭,成百上千条狗狂叫。
中间夹杂着劈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烈火燃烧发出爆裂的声音,呼呼的风声,千百种声音一齐响了起来;又夹杂着成百上千人的求救的声音,救火的人们拉塌燃烧着的房屋时一齐用力的呼喊声,抢救东西的声音,泼水的声音。
凡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的。
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每只手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指明其中的任何一种声音来;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每张嘴里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来。
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不被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捋起衣袖,露出手臂,两条大腿哆嗦打抖,几乎想要抢先跑掉。
忽然醒木一拍,各种声响全部消失了。
撤去帷幕一看里面,不过是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全文中心】本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一位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令人深切地感受到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反映了我国古代口技艺人的智慧和才能。
一、重点字词
1.通假字
满坐寂然
__坐__现在写作__座__,意思是__座位__
2.古今异义
(1)会.宾客大宴
古义:__适逢,正赶上__ 今义:会议
(2)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古义:__只__ 今义:表转折的连词
(3)当是.时
古义:__指示代词,这,此__ 今义:对,正确,判断动词(4)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古义:__听见__ 今义:用鼻子嗅
(5)宾客意少.舒
古义:__稍稍,略微__ 今义:表示数量小
(6)中间
..力拉崩倒之声
古义:__中,其中;间,夹杂__
今义:在事物两端之间或两个事物之间
(7)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古义:__大腿__ 今义:屁股
古义:__跑__ 今义:步行
3.词类活用
(1)形容词用作动词
京中有善.口技者
原意:善良,在文中的意思:__擅长__
(2)名词用作动词
①会宾客大宴.
原意:宴会,在文中的意思:__举行宴会__
②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
原意:眼睛,在文中的意思:__看__
③不能名.其一处也
原意:名字,在文中的意思:__说出__
(3)形容词用作状语
遥.闻深巷中犬吠
原意:远的,在文中的意思:__远远地__
(4)名词用作状语
妇手.拍儿声
原意:手,在文中的意思:__用手__
4.一词多义
(1)妙众妙.毕备__名词,妙处__
以为妙.绝__形容词,奇妙__
(2)乳妇抚儿乳.__动词,喂奶__
儿含乳.啼__名词,乳头__
(3)指手有百指.__名词,手指__
不能指.其一端__动词,指出__
(4)绝以为妙绝.__副词,极__
群响毕绝.__动词,停,消失__
(5)作微闻有鼠作.作索索__拟声词,形容老鼠活动的声音
百千齐作.__动词,开始,这里是发出声音的意思
5.重点字词
(1)于厅事
..之东北角厅事:__大厅,客厅__
(2)施.八尺屏障施:__摆放,布置__
(3)少顷
..少顷:__一会儿,片刻__
(4)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闻:__听见,听到__
下:__落,这里是“拍”的意思__
(5)便有妇人惊觉欠伸
....惊觉:__因惊吓而醒__
欠伸:__打哈欠,伸懒腰__
(6)既而
..儿醒既而:__一会儿,不久__
(7)絮絮
..不止絮絮:__连续不断地说话
(8)一时
..齐发一时:__同一时候__
(9)众妙毕.备毕:__全,都__
(10)默叹
..默叹:__默默地赞叹__
(11)未几
..未几:__不久,没多久__
(12)盆器倾侧
..倾侧:__倾斜__
(13)宾客意少舒.舒:__舒畅,松弛__
(14)俄而
..百千人大呼俄而:__不久,一会儿__
(15)曳.屋许许声曳:__拉__
(16)奋.袖出臂奋:__举起__
(17)两股战战
..,几欲先走战战:__哆嗦的样子__
二、文言虚词
1.之于厅事之.东北角__助词,的__
撤屏视之.__代词,指屏风里面__
2.妇拍而.呜之__并列连词,可译为“而且、并且”__
三、句子翻译
1.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__全场静悄悄的,没有敢大声喧哗的人。
__
2.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__宾客们的心情稍微放松了些,渐渐正了正身子坐好。
__
3.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__即使一个人有一百只手,每只手有一百个手指,不能指明其中的(任何)一种(声音)。
__
4.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__于是宾客们没有一个不变脸色离开座位。
__
四、文意理解
1.“善口技者”描摹了哪三个声响情景?听众分别有什么反应?(课后习题)
__第一个是一个三口之家黑夜被惊醒后吵闹的情景;第二个是醒而复睡的情景;第三个是失火救火的情景。
宾客的反应第一次是“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第二次的反应是“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第三次的反应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__ 2.课文中出现了多个表示时间短暂的词,把它们摘抄出来,并比较、体会它们的区别。
(课后习题)
__少顷,既而,未几,忽,俄而,忽然;①表示突然发生:忽,忽然;②表示相继发生:既而;③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俄而,少顷,未几__
3.文中的侧面描写对文章有什么作用?
__文中三次写到听众的反应,先写听众全神贯注听得入神的样子,接着写听众随着口技人的表演,由兴奋状态转入轻松状态,最后写听众忘记是在看表演,而以为身处火海的惊慌失措的样子。
从侧面突出了口技艺人表演技艺的高超。
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