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近代东亚国际关系

合集下载

2022年中考历史第二部分专题探究专题四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课件

2022年中考历史第二部分专题探究专题四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课件

响 由于中国人民的持续斗争,加上美英 合公报》,中美关系开 序的重要力量之一
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
对日本施加压力,中国收回山东主权
中美正式建交
返回子目录

重要的国际会议
国际会议 时间 主导国家
主要内容
意义(或影响)
英、法、
暂时调整了战胜国在欧洲的关系,
巴黎和会 1919年
签订《凡尔赛条约》

确立了凡尔赛体系
《联合国家宣言》,标 支援,协同作战,逐
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渐扭转了战争的形势
的正式形成
返回子目录
名称 联合国
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 中,世界反法西 斯国家提出了建 立战后国际安全 组织的主张
形成
意义(或影响)
联合国是人类构建世界
1945年10月,联合国正 式成立
和平的成果,也是影响 最大的国际组织,在维 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
签订了一系列和约,这些和 进而发展为两大集团的全 着重要作用,推动世
约与《凡尔赛条约》一起构 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形 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
成了凡尔赛体系


返回子目录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 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2)1921年11月,美、英、法、日、意、
荷、比、葡和中国等9个国家的代表在华
瓜分世界,调整其在欧欲望十分强烈。美国 大的经济、军事和科技力
洲、东亚和太平洋地区认为全世界都应该实 量,建立一个以美国为主
的关系
行和它一样的制度 导的“单极世界”
返回子目录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
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
联的西部边界大大地向西推 (2)欧盟、日本、中国和

国际关系史第一章现代历史世界背景

国际关系史第一章现代历史世界背景

诺斯与托马斯的《西方世界的兴 起》
中心论点: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 的关键,一个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在西欧的 发展正是西方兴起的原因所在。 有效率的经济组织:通过制度安排和确立 产权对人的经济活动产生一种激励效应。
人口说
波斯坦,拉杜里,哈切尔等新人口论者 波斯坦模型:社会经济发展的诸因素包括土 地、人口、工资、物价、地租等,其中起决 定作用的仍然是人口因素,人口是历史发展 的动力。 有限的农业资源无法满足日益增加的人口需 要,从而引起社会经济发展的上升与下降。
奥斯曼帝国
1299年由奥斯曼土耳其人建立。 1453年,奥斯曼帝国攻下君士坦丁堡 。 16世纪中叶达到全盛时期。 地跨欧、亚、非三大陆。 近代国际关系史上一支重要的力量。
萨菲帝国
由波斯人建立 。 1502年由沙·伊斯梅尔一世建立 伊斯兰教的什叶派为国教 最杰出的统治者是阿拔斯一世,他建立火炮 部队,使波斯军队现代化 。
东亚封贡体系的瓦解
背景:晚清帝国衰落,无力应对东西方列强的侵略 和冲击;缺乏长远思考,没有建立一个适应时代发 展的新型周边关系。 类型:
琉球型——放弃型 越南型——举棋不定 朝鲜型——强化宗主权
影响: 消极影响:助长了列强对中国及其属国的侵吞和蚕 食;加剧了中国和东亚社会的危机;边缘化,殖民 地或半殖民地。 积极影响:加强对边疆地区的行政统治;推进外交 近代化。
马基雅弗利 (Niccolò Machiavelli) (1461-1527)
独裁者钟情的书
英王查尔斯五世对《君主论》“爱不释手”。英国资 产阶级革命的领袖克伦威尔一直珍藏着一部《君主 论》的手抄本。法国国王亨利三世和亨利四世在遭 暗杀时,随身都带着一部《君主论》。普鲁士国王 弗里德里希一直把《君主论》作为自己每天睡前的 必读书。曾经在欧洲所向披靡的拿破仑最终在滑铁 卢折戟沉沙,而人们在打扫战场时,在他的用车中 发现了一部写满批注的法文本《君主论》。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一)·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的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一)·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的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的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世界近代现代的国际关系,如果依据国际关系中主要矛盾以及国际政治格局的发展变化的划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进行分期:一、17世纪下半期至第一次世界大战为第一时期这一时期,欧洲资本主义经济最发达,国际关系的中心舞台在欧洲。

欧洲列强之间为争夺欧洲霸权和世界殖民霸权,开展了最激烈的角逐与斗争,最终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这一时期又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17世纪下半期至18世纪中期。

(1)特征:欧洲列强(英荷法)争夺殖民霸权。

(2)结果:英国先后打败荷兰和法国,掌握海上霸权(18世纪中期)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殖民国家2、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期。

(1)特征:欧洲列强到世界各地强占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加强对殖民地人民掠夺;欧洲资产阶级要为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扫清道路;列强之间为争夺欧洲霸权进行斗争(18世纪末19世纪初反法同盟与法国的战争;19世纪中期英、法与俄为争夺巴尔干而爆发的克里米亚战争;19世纪70年代的普法战争等)(2)结果:使东方从属于西方,激起了亚非拉人民的反抗(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海地独立运动;西属、葡属拉美的独立斗争;19世纪中期出现的亚非拉革命风暴);导致欧洲政治格局的变化(神圣同盟的建立;维也纳体系的确立);法、俄势力削弱,德国势力开始崛起。

3、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1)特征: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世界被帝国主义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帝国主义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矛盾加剧。

(2)结果: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瓜分给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带来灾难,同时也激起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亚洲的觉醒;非洲人民的反帝斗争;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运动)。

在这一时期,英国是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经济实力强大,一度成为“世界工场”,所以始终是资本主义国家之间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成为列强争霸的主要对手。

二、从“一战”后至“二战”期间为第二时期此时,美国经济实力大大增强,与之相反,欧洲主要国家却因战争而遭受不同程度的削弱。

专题五:近现代的国际关系docx

专题五:近现代的国际关系docx

专题五:近现代史上大国关系的演变一、中美关系1、近代的中美关系(1)第二次鸦片战争成为英法的帮凶:以美国人华尔为统领的洋枪队镇压太平军;1900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是《辛丑条约》的签字国。

(2)美国对华侵略势力扩大:①1919年,参加巴黎和会,拒绝中国代表的合法要求,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交给日本;②1921—1922年,美国主导华盛顿会议,签订了《九国公约》,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为美国在中国的侵略扩张创造了条件,使中国重新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共同支配的局面。

(3)由纵容侵略到合作抗日:①在日军侵华战争初期,美国对日本实行绥靖政策,向日军出售大量战略物资;②1942年,中、苏、美、英等国发表《联合国家宣言》,建立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共同抗日,直至日本投降。

(4)抗日战争胜利后,实行“扶蒋反共”政策,挑起中国内战,直至蒋家王朝灭亡,美国侵华战争政策失败。

特征:在二战以前,发动一系列侵华战争;在二战中与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共同进行反法西斯战争,形成同盟关系;二战后扶蒋反共。

2、现代史上的中美关系(1)1949—1972年美国对华实行“敌视政策”:拒绝同中国建交,对新中国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1950年,以联合国的名义侵略朝鲜,威胁中国安全,中国进行了抗美援朝, 1953年,被迫同中朝签订《朝鲜停战协定》;美国阻挠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中美关系正常化:1972年尼克松访华,签订了《中美联合公报》,结束了20多年的对抗;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3)20世纪80、90年代,中美摩擦不断,美国不断干涉中国内政,制造麻烦。

特别恶劣的是1999年悍然轰炸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引起我国人民的强烈愤慨。

中美不断摩擦的原因是美国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所致。

特征:20世纪70年代以前处于对抗关系,70年代以后走向正常化。

3、今天的中美关系(1)今天的中美关系既有合作,又有竞争;既有共同利益,又有矛盾冲突;是战略伙伴关系,又是竞争对手。

朝鲜与东亚国际秩序的近代转型

朝鲜与东亚国际秩序的近代转型

江汉论坛祝曙光摘要:19世纪中期以前东西方运行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国际秩序,即华夷国际秩序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署后形成的西方国际社会。

随着中国、日本开国并被迫与西方国家缔结不平等条约以及中日之间缔结条约,使东亚国际秩序向近代转型。

日本以把朝鲜纳入国际条约体系为名挑战中国权威并与中国在朝鲜展开权力竞逐。

中朝山水相连,两国关系源远流长,维持中朝宗藩关系对延续华夷国际秩序具有象征意义。

为了维持中朝宗藩关系并调和西方国家条约体系与宗藩关系体系的矛盾、让两种不同的国际关系体系兼容、并存,中国左支右绌,处境艰难。

中国不仅要应对来自日本与西方国家的挑战,还要面临朝鲜内部的离心倾向。

甲午战争爆发后,日朝两国迅速签署同盟条约,形成了日朝共抗中国的局面。

关键词:朝鲜;中国;东亚国际秩序;转型;日本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近代以来日本对华政军档案整理与研究”(16JZD036)中图分类号:K3/K3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 (2021)02-0080-09朝鲜与东亚国际秩序的近代转型历史随着东亚国际秩序向近代转型,东亚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国际关系体系,即华夷国际秩序与西方国际条约体系。

日本以把朝鲜纳入国际条约体系为名挑战中国权威并与中国在朝鲜展开权力竞逐,朝鲜的攘夷锁国政策和“藩臣无外交”原则逐渐被破除,至1880年代中期,华夷国际秩序已支离破碎。

甲午战争爆发后,1894年8月26日,日朝两国迅速签署了《大日本大朝鲜两国盟约》,规定:“朝鲜国政府以撤退清兵一事委托驻扎朝鲜国京城日本特命全权公使代为办理。

”“此盟约以将清兵撤退于朝鲜国之境外、巩固朝鲜国之独立自主、增进日朝两国利益为目的。

”“日本国承担对清国的攻守战争,朝鲜国则尽可能为日兵的进退以及粮食准备事宜提供方便。

”①学术界研究近代中、朝、日关系的论著甚多,但把中、朝、日关系与东亚国际秩序的近代转型联系起来的成果却不多。

甲午中日战争:国际关系的重要问题

甲午中日战争:国际关系的重要问题

甲午中日战争:国际关系的重要问题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战争,也是一次具有国际意义的战争。

它不仅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而且影响了整个东亚乃至世界格局的变化。

本文将围绕着甲午中日战争这一主题,阐述其背后的国际关系的重要问题。

一、甲午战争背景自19世纪以来,中国遭受了列强的侵略和掠夺,百姓生活困苦,国家和军队的实力逐渐削弱。

在这种背景下,1894年日本借助中国和朝鲜之间的矛盾,对中国宣战,爆发了甲午战争。

在战争中,中国军队士气低下,装备落后,经验不足,最终战败并被迫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

二、国际关系的复杂性甲午战争是一次具有国际背景和国际影响的战争。

它反映了当时国际关系的复杂性、利益的巨大性和国际政治上的弱势地位。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列强的地缘战略布局和对华政策当时,欧洲列强、美国和日本都在争夺中国的经济和地缘利益,并通过治外法权、借助华商活动、经济让步等方式占据了中国的市场和资源。

甲午战争之前,英、法、德、俄四国就联合向中国发出了《菜市口通函》,要求开放内地通商口岸,十分侵犯了中国的主权和独立。

而日本则在甲午战争中,充分利用了中国的内外矛盾,企图达到对朝鲜的掌控,以扩大其自身在东亚的影响力。

(二)西方列强的角色列强在甲午战争中的态度和行动,对中国的未来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战败之后,各国究竟要求中国作何让步,如何平衡各国之间的利益关系,也成为各国展开较量的关键所在。

英、德、法、俄等国都有自己的权益要求,这些国家之间也存在着竞争和矛盾。

为了维护各国的利益,他们相继插手中国的内政,打压中国的民族复兴运动,使中国日益陷入危机之中。

(三)中日战争的影响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是深远的。

首先,中国的主权和独立得到了进一步的侵蚀,使中国日趋沦为列强的半殖民地状态。

其次,这场战争揭示了中国军事和政治制度的薄弱,证明了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需要进行彻底的改革。

最后,这场战争加速了中国民族主义的崛起,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抗争意识和民族自尊心,为中国未来的抗争和发展打下了基础。

国际关系史

国际关系史

7、美苏争霸
时间:20世纪50至80年代 目的:争夺世界霸权
阶段表现:20世纪60年代“古巴导弹危机” 表明争霸优势在美国,20世纪70年代苏联出 兵阿富汉表明优势在苏联,20世纪80年代苏 联放弃争霸计划
影响:威胁世界和平
7、世界格局的新变化
原因:经济发展多元化 特征:一超多强,世界向多极化发展 影响:地区性冲突、民族冲突此起彼伏
5、第二次世界大战
根本原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时间:1939——1945 开始标志:闪击波兰 扩大:太平洋战争爆发 转折点:斯大林格勒战役 三大战场:欧洲、太平洋战场、北非战场 胜利的根本原因: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影响及教训:
6、美国的霸权政策
原因:战后美国成为了资本主义世界霸主
表现:在欧洲实行“冷战”政策,在亚洲实行 “热战”政策 影响:形成了东西方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两极 格局
慕尼黑会议
开罗会议 德黑兰会议
1938
1943 1943
中英美
苏英美 苏英美
慕尼黑协定
《开罗宣言》等 开辟第二战场等
纵容法西斯
联合对日作战 联合对德作战
雅尔塔会议
波茨坦会议 亚非会议
1945
1945 1955
苏英美
苏英美 29个亚非国家 和地区
成立联合国等
《波茨坦公告》等
为雅尔塔体系 奠定基础
加速日本灭亡 促进亚非的团 结
影响:世界局势极度紧张,第一次世 界大战一触即发
3、第一次世界大战
根本原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时间:1914——1918 主要战线:东线、西线、南线 重大战役: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索 姆河战役 加速大战结束的事件:美国参战等 影响:灾难、社会主义国家、帝国主义、 科技进步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讲义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讲义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讲义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国际关系研究所卢静第⼀部分:近代国际关系史第⼀讲绪论⼀、国际关系是什么?(⼀)国际关系:严格意义上的国际关系指的是主权民族国家之间的关系,是在⼀定的⽣产⼒和⽣产关系的基础上,由联结世界上所有的或⼤多数国家的经济、政治和⽂化纽带所形成的各个国家之间密切联系,互相交错、互相制约、互相影响的有机整体。

(⼆)国际关系的特点1、历史性2、交往频率的密切性3、交往地域的⼴泛性4、交往内容的全⾯性5、由主权民族国家组成(三)国际体系、国际格局和国际秩序的区别与联系国际关系格局:是国际舞台上各种国际战略⼒量对⽐在⼀定时期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相互作⽤的表现形态。

体系与格局:体系(体制)与格局内涵上⼤致相同。

体系(体制)指由各种国际⾏为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构成的统⼀体。

格局指该统⼀体的内部结构和外在表现。

秩序与格局:格局强调客观态势和相应的战略关系,是⼀种客观存在。

⽽秩序则更多地强调理想的或主观上要确⽴的国际政治、经济、安全等运⾏机制。

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三)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国际关系的宏观历史背景1500年前后的世界I、东亚封贡体系II、穆斯林世界III、欧洲的中世纪三、欧洲⾛出中世纪1、⽂艺复兴Renaissance但丁《神曲》达芬奇《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朗开基罗《⼤卫像》2、宗教改⾰2、宗教改⾰新教分别以M. 路德、J.加尔⽂和英国国王亨利⼋世为代表美洲的发现及绕好望⾓到东印度通路的发现,是⼈类历史上最⼤⽽⼜最重要的两件事。

其影响已经很⼤了。

……通过为欧洲产品开辟⼀个⽤之不竭的新市场⽽给新的分⼯和⼯艺的进步提供了机会,这在古代商业的狭⼩圈⼦⾥是从不会发⽣的。

……不过,对于西印度及东印度两处的⼟⼈,这两件事件本来能够产⽣的⼀切商业上的利益却被它们所引起的不幸完全抵消了。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3、民族君主国的出现4、地理⼤发现1486年迪亚⼠发现⾮洲南端的(风暴⾓)好望⾓;1492年哥伦布航⾏到达美洲;1489年达伽马开辟绕过好望⾓到达印度的新航路;1519-1522年麦哲伦完成⼈类⾸次环球航⾏;1642-1643荷兰⼈塔斯曼航⾏⾄澳⼤利亚和新西兰等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东亚国际秩序的重构 摘要: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近代东亚国际秩序的重构实质上是经历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传统东亚宗藩朝贡体系向近代东亚殖民条约体系转型的过程。转型的力量即来自西方列强对东亚各国的殖民扩张也来在东亚内部日本对东亚传统国际关系的挑战。以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为开始标志着东亚传统宗藩朝贡体系开始逐步瓦解,以西方列强为主导的近代东亚殖民体系的开始侵入。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以中国清政府的战败标志着东亚传统的宗藩朝贡体系彻底瓦解。1904至1905年的日俄战争标志着近代东亚国际秩序转型的完成,最终在东亚地区形成以英、美、日、俄为中心以近代条约规范各国关系的东亚殖民条约体系。国际体系更确切地说是国际格局的变化是由大国实力对比变化所造成的, 反映的是世界主要国家力量对比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传统东亚宗藩朝贡体系的解体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东亚传统封建势力与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势力较量的必然结果。 关键词: 近代东亚,宗藩朝贡体系,近代东亚殖民条约体系 本文以世界历史中所划分的近代史时间即1640年至1910年为研究的时间段,以狭义上的东亚国家主要是中国,朝鲜,韩国和日本为主要研究和分析的对象。以近代东亚国际秩序的重构过程与当代东亚国际秩序做的对比,当代东亚国家如何以史为鉴共同建设东亚新秩序一:近代东亚国际秩序重构的国际背景 二:东亚传统宗藩朝贡体系的瓦解 三:近代东亚殖民条约体系 四:近代东亚国际秩序重构的影响 五:小结 东亚的地理位置: 东亚顾名思义指亚洲东部分为广义的东亚义的和狭义的东亚,广义的东亚包括中国,日本,韩国,蒙古,朝鲜,和俄国远东地区狭义东亚指的主要是中国,朝鲜,韩国和日本列岛。 一、近代东亚的国际背景 1、西方发现东亚: 地理大发现之后,欧洲人开始向世界范围扩张,并很快取得了阿拉伯人在印度洋航线上的贸易垄断权,传统的海上航线 被全新的环球贸易航线所取代。葡萄牙人成为首先进入东亚的西方人。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葡萄牙和西班牙率先开辟了通往东方的新航路,随后葡西两国殖民远征队涌向东方,展开了血腥的殖民掠夺。及葡萄牙和西班牙之后,荷兰,英国,法国,等国家相继尾随而来,争相开展殖民掠夺。 16世纪至19世纪,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进入了一个新的整合期相对隔绝的状态被打破世界各大区域逐渐被整合到以欧洲为主导地位的资本主义体系中。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欧美各国为了顺利的销售商品和获取原料,加紧对亚洲各地的侵略。亚洲尤其是东亚地区,人口众多,原料丰富,即是广阔的消费市场优势取之不竭的原料厂产地,因而东亚地区成为英国,法国等西方列强的重要目标。英国首先控制了印度接着逼近东南亚和中国,法国以入侵越南为突破口侵入东南亚。俄国也从中国北部进逼,美国则从太平洋沿岸侵入首先打开日本的国门。对于东亚地区而言在英法俄等西方列强的侵略下,传统的朝贡体系开始趋于瓦解并向代殖民条约体系过渡。 2 、东亚封贡体系: 19世纪之前东亚处于主导地位的国际关系体制一直是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传统宗藩朝贡体系".朝贡体系发端于先秦时代天子与诸侯之间的隶属关系模式,秦统一中国后,"朝","贡"体制发展成为中国传统的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模式。朝贡体制也是儒家"家","国","天下"文化的政治实践。朝贡体系发展于两汉尤其在隋唐时期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发展在清王朝达到了鼎盛时期,成为了东亚地区各国处理政治经济文化的模式,在东亚地区形成了共同的以儒家文化为中心的中华文明圈。东亚的朝贡体系格局是一种即松散又稳定的等级式的辐射型。形式上是一种上下等级式的臣属关系,但结构上要松散的多,中国与各藩属国之间也没有强烈的依附性,仅就文化,社会层面对各国产生了决定性影响,都共同形成了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有所差异的文化。朝贡体系以自然经济为基础,为东亚地区提供了一个较为稳定的农业文明发展模式。在朝贡体系格局内形成了东亚独特的朝贡贸易促进了东亚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政治模式的相对稳定,也为东亚地区提供了和平的政治的氛围,也更多的促进了东亚地区农业文明的发展。在各个体系之中,中国居于主导地位,当时东亚国家中朝鲜越南琉球等各藩属国定期向中国朝贡,接受中国的册封,使用中国的立法和年号,这种体系的意义主要在于宣布臣属的上下等级关系。在各藩属国的经济与政治上中国从不处于主导地位,也并不干涉各藩属国的内政,只有在藩属国遭受外敌侵略时中国才出兵帮助。东亚封贡体系是由多个中心领导,多个封贡体系交错并存构成的复杂的国际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以中国为核心,以中国的封贡体系为基本被框架以朝鲜越南日本等多个中心为支点以他们各自建立的封贡体系为依托形成多层环状封贡体系结构。东亚封贡体系实质上是一种等级制稳定的国际关系。 二、东亚朝贡体系的瓦解 1、东亚封贡体系瓦解的外部原因: 东亚国家在传统的宗藩朝贡体系中一直深受中国"华夷秩序"的影响。东亚各国都认为各国的文化是当时世界上的上等文化已不需要和外界交流,东亚各国都先后采取了闭关锁国政策。东亚各国在这种自大的想法中理想的生活着对当时的世界发生的巨变全然不知。1640年发生在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世界历史进入近代史,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的确立推动了法国等欧美国家资产阶级运动的发展。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的爆发为资本主义在欧洲和世界发展开辟了道路,美国通过独立战争推翻了英国在北美的殖民统治建立了美利坚共和国,四分五裂的德意志和意大利分别在19世纪60年代完成统一,封建农奴制下的俄罗斯及土耳其统治下的希腊和在西班牙葡萄牙殖民统治的拉丁美洲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并取得了胜利。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为工业革命的发生准备了条件。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在18世纪的英国,到19世纪前期法国美国德国也先后进入工业时代。"机器大生产代替传统手工工场的直接后果就是原料消耗能力成倍增长和产品产出规模的空前扩大,因此掠夺廉价原料,开辟广阔产品的倾销市场是与早期工业革命相伴而生的必然要求。由于工业革命的发展推动了新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尤其是世界交通运输工具的发展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新工业部门空前增长加速了生产的积累和资本的集中.到19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现了资本主义的高涨,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占世界工业的垄断地,位美德法及俄国也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资本主的增长从而产生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时期。进入19世纪后期随着垄断资本主义在欧美列强中的形成,为了争夺原料,扩大商品销售市场及投资场所。列强通过军事,政治,经济掠夺等手段加紧了对不发达地区的入侵,把他们变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资本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划分各自的势力范围。东亚地区尤其是中国则成为列强争夺的焦点。 2、东亚封贡体系瓦解的内部原因: 东亚在19世纪经历了与西方的初次碰撞后,东亚各国的内部问题日益突出。东亚许多国家应变图强的尝试屡遭失败与挫折。19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东亚一步走向殖民地与半殖民地化。随着列强加紧对中国的侵略,中国的半殖民化进一步加深。清王朝在对维持传统的东亚封贡体系上日益显得衰弱,东亚的其他国家在这一时期日益丧失国家主权与自主性,相继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与半殖民地。只有日本经过明治维新迅速走上强国之路开始挑战中国在东亚的主导地位。东亚传统的朝贡体系在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日本的挑战下日趋瓦解。中国及东亚的其他国家在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国内矛盾双重压迫下开始改革,向西方学习式的改革使东亚国家逐渐脱离了传统的朝贡体系,开始引用国际法并通过签订条约来处理问题,把自己塑造成一个按国际条约行事的主权国家。以中国为首的东亚朝贡体系不仅在政治上日益松散,东亚各国间的经济联系及相互依赖程度也都逐渐疏远。东亚各国之间的联系也日渐疏远,传统的朝贡贸易难以维持。传统的东亚朝贡体系从根本上开始瓦解了。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朝鲜与中国宗藩关系的彻底破裂标志着东亚朝贡体系的彻底瓦解。 3、东亚国际秩序转变的开始:中英鸦片战争 19世纪是东亚文明由胜转衰的时期,因遭到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冲击和挑战,东亚国际秩序开始转变。1840年爆发的中英鸦片战争实质是传统的东亚秩序与新国际秩序的对抗。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在东亚国际关系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从此开启了东亚饱受西方侵略的历史。正如美国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所说"19世纪之前东亚是一个没有相竞争的国家或政府的世界体系中心传统的东亚朝贡关系是唯一承认的处理国际关系的一种形式,势力均衡为生存原则国家主权的形式上的平等与实力同时并存"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在东亚的主导地位开始动摇。东亚国际关系体系开始卷入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性国际关系体系中,但新的国际政治体系的入侵并没有完全破坏传统的朝贡体制,朝鲜,琉球,越南等依然保持向清朝进贡,双方宗藩关系依然存在。 4、传统的东亚朝贡体系瓦解的过程: 19世纪40年代随着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入侵东亚地区的传统国际格局朝贡体系开始受到强烈的冲击。60年代到70年代初期朝贡体系受到全面冲击中国相继失去了越南缅甸朝鲜琉球等朝贡国。中国丢掉的第一个宗藩国越南:1853年中法战争后《中法新约》规定中国必须承认"越南独立"越南从此完全落入法国手中越南与中国的宗藩关系宣告结束。中国丢掉的第二个宗藩国琉球:日本以侵略的方式强占琉球,1871年日本以琉球漂流民被台湾当地土著居民杀害为借口初步渗透入琉球。1874年5月在美国帮助下公然侵略台湾10月在英美法三国驻清公使调停下中日签订了《中日北京专约》使清政府承认日本出兵台湾是保护琉球民的义举并要求清政府赔偿日本50万两白银。1875年7月日本禁止琉球王国向中国进贡强迫琉球断绝同中国的宗藩关系。1876年5月日本接管琉球的司法和治安权,1879年1月日本正式吞并琉球改名冲绳,划入日本版图。1880年6月同清政府交涉琉球问题。10月清政府和日本签订《琉球专案草案》日本正式侵占琉球。中国丢掉的第三个宗藩国朝鲜:1876年日本以武力威胁朝鲜签订《江华条约》把朝鲜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通过条约日本要求朝鲜脱离与中国的封贡关系,要求朝鲜保持独立性。在《江华条约》签订之后日本加紧对朝鲜的渗透包括经济军事政治。但这并不能满足日本的野心,日本一直把侵略朝鲜作为侵略中国的跳板。 5、东亚传统宗藩体系的彻底瓦解:中日甲午战争 日本在明治维新后指定的对外策略是失之于欧美,补偿于中朝。日本走的道路是脱亚入欧加入西方强国之列。日本一直把朝鲜当作入侵中国的跳板,为了加紧对朝鲜的侵略1895年发动甲午战争,清政府由于准备不足加上清政府内部主和派的强烈干扰,海上与陆上均一败涂地。清政府战败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在华获得了巨大的利益,日本的这一做法引起俄,法,德的不满,不希望日本获利过多,所以反对清政府将中国的辽东半岛割让给日本,在俄,法,德三国干涉下清政府虽收回辽东半岛但支付了3000万两白银做补偿战后由于日本在华获得巨大战争赔款,日本一跃成为亚洲强国,开始跻身列强行列,但由于加快了对外的侵略步伐引起列强的不安。1895年日本以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战败胁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条约规定中国承认朝鲜独立,日本取代中国对朝鲜的宗主权。朝鲜与中国宗藩关系的彻底破裂标志着东亚朝贡体系的彻底瓦解。 三、近代东亚殖民条约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