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第四节自然灾害(公开课)
骆驼祥子的第二章内容讲解

骆驼祥子的第二章内容讲解
《祥子》是中国作家鲁迅创作的小说,描写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北京社会底层的贫苦人民生活。
下面是《祥子》中的第二章内容的简要讲解:
第二章主要描写了祥子如何购买一辆小车,并开始他的摆夜摊生意。
祥子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得知一辆骆驼车被拍卖,于是他决定将自己的小金子抵押,买下了这辆车。
这标志着祥子踏入了摆摊生意的新阶段,同时也为他的奋斗生活拉开了序幕。
祥子是一个富有斗志和毅力的年轻人,他努力为自己争取生存的机会。
在购买了骆驼车后,他开始在夜间摆摊,售卖一些小商品,以求温饱。
尽管他身临困境,但他并没有放弃,而是通过勤劳努力来谋求改变命运的机会。
这一章节通过祥子购买骆驼车和开始摆夜摊的经历,展示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这也为后续故事中祥子面临的困境和挑战奠定了基础,同时反映了那个时代社会底层人民的艰苦生存状况。
希伯来第二章讲解

希伯来第二章讲解一、章节背景介绍嘿呀,咱来聊聊希伯来书的第二章呢。
这一章呀,是处在整个希伯来书里面很特别的一个部分哦。
就像是故事发展到一个新的情节一样,它有着自己独特的使命。
这时候呀,作者在传达着一些特别针对当时读者的信息,可能是为了鼓励他们,或者是解答他们心里的一些疑惑。
二、内容解读1. 这章里面有好多超有趣的点。
比如说那些关于教义的阐述呀,就像是一个智慧的老人在跟你唠嗑,把那些很深奥的道理用一种很实在的方式讲出来。
他会提到一些跟信仰相关的理念,就像是在给你一把钥匙,去打开理解整个宗教思想的大门。
2. 里面还有一些故事或者比喻呢。
这些比喻就像是一颗颗亮晶晶的小星星,点缀在这章的内容里。
比如说可能会用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场景或者人物来类比那些比较抽象的宗教概念。
这就好比我们说一个人的善良像阳光一样,用阳光这个我们都熟悉的东西来形容善良,这里也是类似的手法,让大家能更好地理解那些复杂的宗教思想。
3. 关于人物的描写或者提及也很有意义。
这些人物可能是当时宗教故事里的重要角色,他们的行为、选择和经历都在传达着一定的宗教价值观。
就像是我们从身边的榜样身上学习东西一样,当时的读者也能从这些人物身上得到启发,找到自己在信仰道路上应该怎么前行的方向。
三、对我们的启发1. 在信仰方面呢,这章给我们的启发可不小。
它让我们思考自己的信仰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是不是够坚定。
就像它里面传达的那些积极的宗教思想一样,我们也可以把这种坚定和积极运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
比如说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像这章里那些坚定信仰的人物一样,不轻易放弃,相信会有更好的结果。
2. 在做人的道理上也有很多收获。
那些故事和教义背后隐藏的一些道德准则,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可以审视自己的行为。
如果里面提倡的是诚实、善良之类的品质,那我们就可以看看自己有没有做到,然后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改进自己。
3. 在对待生活的态度上也能有所借鉴。
这章里可能蕴含着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就像在告诉我们不管遇到什么情况,都要有希望,要保持乐观。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第二章)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第二章)一个惊天动地的消息像旋风一样刮进了这个小城:“沙皇被推翻了!”城里的人都不敢相信。
一列火车在暴风雪中爬进了车站,两个穿军大衣、背步枪的大学生和一队戴红袖标的革命士兵从车上跳下来。
他们逮捕了站上的宪兵、年老的上校和警备队长。
城里的人这才相信传来的消息是真的了。
于是几千个居民踏着积雪,穿过街道,涌到广场上去。
人们如饥似渴地听着那些新名词:自由、平等、博爱。
喧闹的、充满兴奋和喜悦的日子过去了。
城里又恢复了平静,只有孟什维克和崩得分子[“崩得”,犹太社会民主主义总同盟的简称,是孟什维克的一个派别。
——译者]把持的市参议会的楼房顶上那面红旗,才告诉人们发生了变动。
其他一切都同过去一样。
冬末,城里进驻了一个近卫骑兵团。
每天早晨,团里都派出骑兵小分队,到车站去抓从西南前线开小差下来的逃兵。
近卫骑兵个个红光满面,身材高大。
军官大都是伯爵和公爵,戴着金色的肩章,马裤上镶着银色的绦子,一切都跟沙皇时代一模一样,好像没有发生过革命似的。
一九一七年匆匆离去了。
对保尔、克利姆卡和谢廖沙来说,什么都没有改变。
主人还是原来的那些家伙。
只是到了多雨的十一月,情况才有点不同寻常。
车站上出现了许多生人,他们大多是从前线回来的士兵,而且都有一个奇怪的称号:“布尔什维克”。
这个响亮的、有力的称号是从哪里来的,谁也不知道。
骑兵们要捉住从前线回来的逃兵可不那么容易。
车站上枪声不断,被打碎的玻璃窗越来越多。
士兵们成群结队地从前线跑回来,遇到阻拦,便用刺刀开路。
到了十二月初,他们已经是成列车地涌来了。
车站上布满了近卫骑兵,准备截住列车,但是却遭到了车上机枪的迎头痛击。
那些不怕死的人全都从车厢里冲了出来。
从前线回来的穿灰军衣的士兵把骑兵压回城里去了,然后他们回到车站,火车便一列跟着一列开了过去。
一九一八年的春天,三个好朋友在谢廖沙家玩了一阵子“六十六点”,就跑出来,到柯察金家小园子的草地上躺了下来。
真是无聊,平时的那些游戏都玩腻了。
夏洛的网第二章主要内容

夏洛的网第二章主要内容
第二章中,我们见到了主人公费尔伯恩农场的新成员,小猪威尔伯。
威尔伯是
一只活泼可爱的小猪,他很快与其他动物建立了友谊,特别是与一只聪明的蜘蛛夏洛。
这一章主要描述了威尔伯在农场上的生活和他与夏洛之间的友谊。
威尔伯在农场上过着快乐的生活,他和其他动物一起玩耍、觅食,度过了一段
快乐的时光。
然而,他也面临着被送到屠宰场的命运,这让他感到十分害怕和绝望。
在这个时候,夏洛出现了,她答应帮助威尔伯,让他免于被屠宰的命运。
夏洛利用她的智慧和勇气,开始为威尔伯筹划逃脱的计划。
她用网上编织了一
系列的字,向农场的主人展示了威尔伯的特殊之处,希望能让他免于被送到屠宰场。
夏洛的网成为了全农场的话题,人们开始对威尔伯和夏洛的友谊产生了兴趣,这也为威尔伯争取到了一线生机。
在这一章中,我们看到了夏洛的聪明和善良,她不顾一切地帮助了威尔伯,展
现了她对友谊和正义的坚持。
而威尔伯也在这一章中变得更加坚强和勇敢,他学会了面对困难,也学会了珍惜夏洛的友谊。
总的来说,第二章主要描述了威尔伯和夏洛之间的友谊以及他们共同面对困难
的故事。
这一章展现了友谊的力量和正义的价值,也为后续故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夏洛的智慧和善良,以及威尔伯的勇敢和坚强,都让读者对他们的命运产生了更多的期待和关注。
通过这一章的阅读,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友谊的温暖和正义的力量,也可以在
夏洛和威尔伯的故事中找到对生活的勇气和希望。
这一章的主要内容为后续故事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让读者对夏洛和威尔伯的命运产生了更多的期待和关注。
孟子第二章原文及译文

孟子第二章原文及译文【原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管仲从狱官手里获释后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身体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穷之苦,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不具有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会改正;内心困惑,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
(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的忧患,往往容易亡国。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患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乐使人死亡。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不如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海底两万里第二章的主要内容

海底两万里第二章的主要内容简介《海底两万里》是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于1869年创作的科幻小说,是早期科幻小说的经典之一,讲述了主人公尼莫船长和他的船员们,潜入海底旅行的故事。
本文将介绍该小说的第二章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概述第二章是《海底两万里》的开篇之作,它主要是介绍主人公尼莫船长和他的船员们,以及他们的潜艇——鹦鹉螺号。
这一章的主要内容如下:尼莫船长的介绍第二章开篇便是对尼莫船长的介绍,他被认为是一个传奇人物,并且他有着一种让人感到神秘的魅力。
他拥有一艘自制的潜艇——鹦鹉螺号,同时也是船上的领导者。
尼莫船长很少向船员透露他的行动计划,他的行为让人们产生了一种好奇心。
鹦鹉螺号的介绍此外,第二章也详细描述了鹦鹉螺号这艘潜艇的特点。
鹦鹉螺号是一艘巨大的、灰色的潜艇,有一个巨大的玻璃圆顶作为观景窗。
这艘潜艇的内部非常宽敞,有各种各样的设施,如图书馆、绘画室、化学实验室和食堂等。
哈塞勒姆博士的登场在第二章中,哈塞勒姆博士也首次登场。
哈塞勒姆博士是一位大学教授,尼莫船长邀请他加入鹦鹉螺号的船员之中。
哈塞勒姆博士是一位海洋生物学家,他的专业知识为鹦鹉螺号的探险之旅起到了重要作用。
航行中的鬼神船当鹦鹉螺号在航行中,他们遭遇了一艘鬼神船,这艘船的出现让船员们感到很不安。
尼莫船长让鹦鹉螺号开始了追击,并一路跟踪这艘神秘的船只。
结尾第二章的结尾是关于鹦鹉螺号的航线。
鹦鹉螺号的所在地是很难确定的,因为尼莫船长选择随机的航线,而且从来没有一个船员能够从潜艇中逃脱。
这使得其他的船只对鹦鹉螺号的起点和终点都很好奇。
结论第二章主要介绍了尼莫船长及鹦鹉螺号这一群特殊的人和物,是《海底两万里》故事线的重要一环。
在这章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小说的神秘、惊悚氛围。
中国宪法第二章内容

中国宪法第二章内容守护人民权利的基石——深度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章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有一部法律犹如璀璨的北斗,为全体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指明了方向,这就是我们的“根本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而其中熠熠生辉的第二章,更是以其深入人心的原则,构建起我国公民权利保障体系的基石。
在这一章节中,“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赫然醒目,字里行间洋溢着对人民主体地位的尊重与肯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不仅是一个响亮的宣告,更是我国法治社会的根基所在,如同阳光普照大地,赋予每个个体以无比尊严与力量。
在这面旗帜下,无论你是黄土地上的耕耘者,还是高楼大厦里的创业者,无论是科技领域的拓荒者,还是教书育人的园丁,都享有平等且不可剥夺的人格尊严和各项基本权利。
“人身自由不受侵犯”,这是宪法赋予我们的一把“保护伞”。
从言论自由到宗教信仰,从通讯秘密到住宅安全,无一不是我们生活中息息相关的权益领域。
此乃国家对个人私域的绝对尊重,是每个人在生活中能够畅所欲言、安心立命的重要保障。
“财产权神圣不可侵犯”,这是对辛勤付出的尊重,是对劳动成果的保护,让每一份汗水都能浇灌出幸福之花。
宪法第二章强调的教育权、劳动权、休息权以及社会保障权,更如一幅丰富多彩的生活画卷,展现出国家对公民全面发展的关爱与期待。
无论是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还是劳动者获得公平就业的机会,抑或是老年人享受社会保障的权益,都是宪法为我们绘制的美好蓝图,温暖而坚实。
同时,宪法亦明确公民履行义务的重要性,要求我们在享受权利的同时,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包括遵守宪法法律、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依法服兵役等。
这些义务并非束缚,而是公民与国家共筑和谐社会、共创美好未来的共同责任。
宪法第二章的每一项条款,就如同一条条生活准则,深深地烙印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它是我们行使权利的依据,也是我们履行义务的指南。
让我们共同携手,遵循宪法精神,将法治理念融入日常生活的点滴,让宪法成为照亮我们前行道路的明灯,用行动诠释“宪法就在身边,权利需你我共同守护”的深刻内涵!总而言之,宪法第二章是中国人民权利与义务的具体体现,它以一种人文关怀的方式,描绘出一个公平正义、充满活力的社会图景。
鲁滨逊漂流记第二章内容

鲁滨逊漂流记第二章一、鲁滨逊再度出海1.1 鲁滨逊的重新决定鲁滨逊在第一章中成功逃离了船难,并且在荒岛上建立了临时的住所和生存装备。
然而,他意识到他需要更多的资源来延续自己的生命。
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再次出海,寻找其他可利用的资源和一种更好的生活方式。
1.2 航程的准备在决定出海之前,鲁滨逊开始为他的航程做准备。
他检查了船只的状况,并修复了一些损坏。
他还仔细检查了航海装备,并且准备了足够的食物和水供他在航程中使用。
1.3 航行中的困难然而,在航行的过程中,鲁滨逊遇到了许多困难。
首先,他遭遇了一场剧烈的风暴,船只几乎被摧毁。
幸运的是,他成功地修复了损坏,并继续了他的航程。
接下来,他还遇到了一些海盗的袭击,但他灵活应对并成功地避开了他们。
1.4 新的荒岛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航行,鲁滨逊终于到达了一个新的荒岛。
这个岛屿与之前的不同,植被更加茂盛,动物更加丰富。
鲁滨逊对于这个岛屿充满了好奇心,他决定上岛探索并寻找更多可以利用的资源。
二、生存与建设2.1 重建住所鲁滨逊找到了一块合适的地方,决定在这个岛屿上建立一个更加稳定和舒适的住所。
他重新使用之前的经验,建造起一间坚固的小屋,用树木和植物制作家具,使得他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2.2 寻找食物为了维持生计,鲁滨逊需要寻找食物来源。
他开始研究岛上的动植物,学习哪些是可以食用的,并学会了各种捕猎和采集的技巧。
逐渐地,他能够自给自足,并且拥有了各种丰富的食物选择。
2.3 开始农耕为了增加食物的稳定供应,鲁滨逊决定开始种植作物。
他选择适合岛屿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作物,并利用有限的资源建造了一块小型的农田。
通过不断的努力,鲁滨逊成功地实现了农耕生产,并得到了更加丰富的食物来源。
2.4 建立起自己的生活方式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鲁滨逊不仅仅在这个荒岛上生存下来,还建立起了自己的生活方式。
他开始记录自己的冒险经历,并逐渐发展出了独立、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为自己创造了一个新的家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的预防
当地震发生时,如果条件允许,
应及时、有序撤到安全的空旷地带; 如果不能及时撤离,可以暂时躲在小 空间的墙角。
你一定要知道的 地震活命三角区
“
”
58
什么是地震活命三角区
发生地震时一定要找到可以构成三角区的空间去躲避
这是倒下的墙和梁
物体越结实 形成三角形 空间就越大
活命三角区
这是倒下的墙和梁
防灾减灾
救灾
我国建设一大批救灾物资储备中心,以保 证自然灾害发生时,能够及时供应救灾物资。
国务院办公厅2011年12月08日发布《国家 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规划 提出,我国将建设一大批救灾物资储备中 心。多灾易灾地区的省、市、县各级人民 政府按照实际需要建设本级生活类救灾物 资储备库,形成分级管理、反应迅速、布 局合理、种类齐全、规模适度、功能完备、 保障有力、符合我国国情的中央—省— 市—县四级救灾物资储备网络。
评价园地
如果上课时发生地震,我们应该怎样做? 当地震发生时,如果教室在一楼,应有序撤到 室外的空旷地上;如果教室在楼上,晃动时应躲在 结实牢固的桌子下或墙角处,要用书包、坐垫等物 保护好头部,随后迅速有序撤离楼房。
地震的预防
如果上课时发生地震,我们应该怎样做? 当地震发生时,如果教室在一楼,应有序撤到 室外的空旷地上;如果教室在楼上,晃动时应躲在 结实牢固的桌子下或墙角处,要用书包、坐垫等物 保护好头部,随后迅速有序撤离楼房。
干
旱
解决措施: 人工降雨、 节水灌溉、 抗旱水源工程建设等
中国在自然灾害带中的位置
自然 灾害
分 类
干旱 洪涝
台风
寒潮
地震
泥石流
滑坡
中 国 的 成因 自 然 灾 害 危害
分布
台风 地震 泥石流 洪涝 旱灾 寒潮 滑坡
季风气候显著
想一想
想一想
季风对我国降水的影响:
月份 一月
风向
偏北风
偏南风
对降水的影响
少
多
七月
想一想
季风对我国水旱灾害的影响:
水灾
旱灾
夏季风 来得早退得晚 来得迟退得朝 夏季风 风力强 风力弱
视频
台风
台风是一种发源于热带洋面的大气涡旋,常带来狂风和特大暴
雨等,形成灾害。 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易发生台风灾害。 台风带来的影响:
利:解除或缓和盛夏期间的旱情 弊:特大暴雨容易造成洪水灾害
台风云图
台风中心附近平均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
台风过后 一片狼藉……
沙尘暴:我 国的西北和 1、中国主要气象灾害的分布 华北在春季 旱灾是我国分布范围最广 我国的气象灾害主要有:旱灾、暴雨洪涝、寒 的气象灾害,在全国各地 潮(低温冻害)、台风、沙尘暴。 多发沙尘暴。 都会出现,一年四季都可 能发生。其中华北地区春 旱严重,长江中下游地区 夏季伏旱严重。
自然灾害的判断 判断某种现象是否属于自然灾 害时需要把握两点:
一是成因是否为自然因素 二是是否对人类造成了损害
活动:认识身边的自然灾害
A、自然灾害 B、非自然灾害 1、一场突如其来的冰雹,把田地里很多 西瓜砸烂了。( A ) 2、化工厂废水泄漏,水田被污染,有刺 鼻的臭味。( B ) 3、一游客违反规定在禁区吸烟,乱扔烟 头,引发森林火灾。( B ) 4、楼上一块广告牌被一阵瞬时大风刮落 ,正好砸在楼下的两辆汽车上。( ) A
自然灾害种类多、分布广
救灾
课堂小结
评价园地
1.下列现象中不属于自然灾害的是( D ) A. 寒潮 B. 地震 C. 洪涝 D. 车祸 2.下列现象中属于气象灾害的是( C ) A. 地震 B. 滑坡 C. 台风 D. 泥石流 3.有关自然灾害的说法,错误的是( B ) A .春夏季节我国江淮地区常见洪涝灾害 B.一个地方发生旱灾后,不会再发生其他自然灾害 C. 地震是指地上建筑物的震动或倒塌 D.不同自然灾害有时会连续发生
下列图片属于气象灾害的是 BDEFH
,
属于地质灾害的是
A B
ACG
C D
。
E
F
G
H
二、我国自然灾害频发
1.我国自然灾害频发的表现: • 同一时间,往往有很多地区发生自然灾害。 • 同一地区,不仅会出现多种自然灾害,而且不 同的自然灾害有时还会连续发生。 • 同一灾害,如干旱、洪涝等,在大多数地区经 常发生。 2.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
寒潮一般多发生在秋末、冬季、初春时节。我国气象部门规 定:若冷空气侵入造成的降温,一天内达到10 ℃以上,而且最 低气温在 5 ℃以下,则称此冷空气爆发过程为一次寒潮过程。 可见,并不是每一次冷空气南下都称为寒潮。
想一想
台风是什么?
发生在什么季节?
发生什么样的天气过程? 影响什么地区?
有何影响?
三、防灾减灾
•灾害监测和预报 •自然灾害防御 •救灾
防灾减灾
我国运用遥感卫星等技术,能 够比较精确的预报台风、寒潮等灾害。
灾害监测和预报
防灾减灾
自然灾害防御
为防御自然灾害,我国修建了大 量的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
1979年,国家决定在西北、华北、东北 (三北)风沙危害、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建 设大型防护林工程---三北防护林(绿色万里 长城),以求能锁住风沙,减轻自然灾害。 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地跨东北西部、华北 北部和西北大部分地区,包括我国北方13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的551个县(旗、市、 区),东起黑龙江省的宾县,西至新疆维吾尔 自治区乌孜别里山口,东西长4480公里,南北 宽560—1460公里,总面积406.9万平方公里, 占国土面积的42.4%,接近我国的半壁河山。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经核定, 2012 年,我国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 2.9 亿人次受 灾,1 338 人死亡(包含森林火灾死亡 13 人), 192人失踪,1 109.6万人次紧急转移安置;农作 物受灾面积2 496.2万公顷,其中绝收182.6万公 顷;房屋倒塌 90.6 万间,严重损坏 145.5 万间, 一般损坏282.4 万间;直接经济损失 4185.5 亿元。
中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及成因
读图归纳,完成下表:
自然灾害 洪涝 干旱 台风
主要分布区 长江中下游地区 华北地区 东南沿海
形成原因 该地区降水集中、丰富,地势低平。 降水量较少,尤其是春季降水少。
泥石流、滑 坡
地势第二阶梯
从低纬度海洋侵入,登陆后逐渐减弱以 至消失。 地处我国高原、山地与丘陵、平原的过 渡地带,坡陡谷深,破碎松散的岩石遇上暴 雨天气或冰雪大量融化,就会产生滑坡、泥 石流等灾害。
洪涝灾害
连续性的 暴雨或短时间 的大暴雨,都 可能形成洪涝。 我国东南地区 经常发生洪涝 灾害。
1. 寒潮多发季节为何时? 2. 寒潮影响到我国哪些地区? 3. 寒潮的危害有哪些?
大风、降温、霜冻、沙尘暴、暴雪
秋末至初春季节 发生在冬季 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
视频
寒潮
寒潮是强冷空气迅速 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 烈降温现象,并伴有 大风、雨雪、冰冻等, 形成灾害。
地震
1976年7月28日河北省唐山7.8级大地震
唐 山 大 地 震
汶川地震: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四川汶川、
北川,8级强震,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 围最大的一次地震。
地震分布
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主要是浅源地 震和中源地震 环太平洋地带:集中了世界上80%的地震
寒潮(低温冻害): 我国除青藏高原外 大部分地区都会受 到寒潮的影响。寒 潮影响较为频繁的 地区是华北、西北。
暴雨洪涝:我国的暴雨洪 涝多发生在东部季风区, 从地形上看多是东部地势 低平的第一阶梯、以及长 江中游平原、四川盆地等
台风:我国的台 风影响最严重的 区域是东南沿海。
我国自然灾害频发
地质灾害 主要有地 震、滑坡 、泥石流 等灾害。
中国地形图
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
结合我国的地形分布特点和降水的分布特点,解释我国 滑坡和泥石流灾害集中分布的形成原因:
中西部山区,尤其是西南地区,多山, 坡陡;降水多暴雨。
洪 涝
图2.48中国主要气象灾害的分布
结合我国降水分布特点,解释我国 洪涝灾害集中分布区的形成原因。
该地区年降水量大,降水季节分配不 均匀且雨季长,多暴雨和连续性降雨。
评价园地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A. 山区是我国地质灾害的多发区 B. 我国旱涝灾害频繁的主要原因是冬季风的不稳定 C. 东南沿海地区是我国干旱的多发区 D. 我国地势的第二阶梯是泥石流的多发区 5.下列关于防灾减灾的说法,正确的是( C ) A. 通过灾害预报,可以阻止自然灾害的发生 B. 地震发生时,应该躲在家里不要出门 C.自然灾害发生时,采取适当方法可以有效避灾 D. 减灾防灾是大人们的事情,与我们无关
五种地形的比重 ——山区面积广大
12% 10%
山地
19% 33%
丘陵
崎岖的高原
山区
占我国陆地面积的2/3
26%
丘陵 山地 高原 盆地 平原
山区常见的自然重力作用下整体向 下滑动的现象,危害巨大。
滑坡的危害:破坏或掩埋坡上和坡下的农田、建 筑物和道路,造成人员伤亡。
防灾减灾
救灾
当自然灾害发生时,我国政府能及时调动救 灾人员,从而能有效减轻灾害的损失。
雅安“4.20”地震四川消防官兵抢救生命
防灾减灾
定义 常见 的自 然灾 害
类型
气象灾害:干旱、洪涝、台风、寒潮等 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等;
自 然 灾 害
我国自然灾害频发 灾害监测和预报 防灾 减灾 自然灾害防御
我国降水的季节变化
夏 季 风 的 进 退
华北、东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