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技创新平台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的探索与思考_以江西高校为例_梅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2095-3046(2013)02-0058-03
高校科技创新平台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以江西高校为例
梅
军
(江西理工大学招生就业处,江西赣州341000)
摘要:对江西高校科技创新平台服务区域经济建设情况进行了总结,认为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功
能逐步显现,发展运行机制初见成效,主要存在的问题有:科技创新管理体制滞后于科技创新发展,科技创新资源分散,科技创新发展缺乏特色等问题。
文章提出要以十八大报告精神为指导,创新平台不能脱离学科建设,与科技创新团队培养相互促进、良性循环;要快速转变观念,加强区域战略需求相衔接,构建服务地方的长效机制;加强管理制度创新,建立科学有效的科研评价体系,积极探讨新的产权合作机制等措施。
关键词:江西高校;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区域经济建设;十八大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13-03-06
基金项目:江西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编号:20122BBA10079-1)作者简介:梅
军(1968-
),女,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科技与产业政策研究,E-mail:meijun68@.
进入21世纪以来,科技创新已成为国际竞争中成败的主导因素,科技竞争力将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未来世界竞争格局中的命运和前途,成为维护国家安全、增进民族凝聚力的关键所在。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凸显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
高校科技创新平台是为了将学科建设、人才建设与科技发展统一起来,实现人才和资源的充分共享,继而形成一种新的、交叉的、重要的科研组织运行模式。
科技创新平台体系集中表现着地方高校的教师、科研人员的综合素质以及创新的基础设施、创新的制度安排、创新的环境、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等,体现着地方高校的整体创新能力[1]。
在全面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宏大事业中,江西省高校异军突起,在履行人才培养职能的同时,积极投入到科技创新之中,为江西崛起新跨越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取得丰硕成绩
目前江西省高校以创新平台为依托,引进和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创新人才;取得了一批拥有自主
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成果,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以特色争优势,科研平台功能逐步显现
各高校紧紧围绕特色领域,努力建设高水平科研平台,充分发挥平台作用,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研成果转化,积极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校地、校企双向性合作,并逐步拓展合作领域。
充分发挥科研平台功能,积极探索为地方经济服务的新模式,深度和广度都逐渐得以拓展,搭建了更多校地校企一体化或双主体型的、互动性强的深层次合作平台,寻求更加互利互惠的合作模式。
像产学研及技术研发公共服务平台、节能减排技术服务平台、企业信息化建设服务平台以及创业孵化及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等,效果正在逐步显现[2]。
2.以创新谋发展,运行机制初见成效
全省高校坚持以制度创新为主线,先行先试,积极探索适应新形势下的科研管理运行体制和机制的新思路。
不少高校试行科研工作量化考核办法,繁杂的考核有了量度的标准,较好地调动了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营造了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
江西理工大学学报
JournalofJiangxi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
第34卷第2期
2013年4月
Vol.34,No.2Apr.
2013
DOI:10.13265/ki.jxlgdxxb.2013.02.014
第34卷第2期梅军:高校科技创新平台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3.以项目育人才,队伍建设稳步推进
打破陈旧观念,建立起公平竞争、能进能出的管理模式,促进学校科研力量的整合与互动,科研事业快速、健康的发展。
全省高校以引进人才、锻炼队伍为抓手,大力引进符合事业发展的高水平研究人员,同时,以项目带动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为培育、做优大项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具体以江西理工大学为例,该校拥有的科技创新平台,与中国瑞林公司等企业直接签订了6个重要战略合作协议,牵头组建和参与了“江西省铜产业战略联盟”等3个江西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10个由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组织的行业技术创新产业战略联盟,服务江西地方经济上了新层次。
二、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省高校科技创新平台虽然取得了较大成绩,但从总体上看,与发达省市相比差距还很大,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主要体现为: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尚处于低水平探索和起步发展阶段,基础性研究成果较多,科技论文产出多,而应用研究与试验开发能力较弱,在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数、技术贸易成交额等方面都略显不够,不能满足建设创新型江西、实现江西崛起新跨越对高等教育和科技工作提出的更高要求[3]。
1.管理体制滞后于科技创新发展
地方高校大部分以教学型或是教学研究型高校居多,人才培养是其主要职能。
与此相对应,科研管理体制也大都是在原来的教学体制的基础上建立并逐步迈开的,以传统模式为主,其工作思路是程序化的项目管理和成果管理,只注意科研规划、组织、指挥以及协调科学研究中的各种关系和工作,随着新形势的发展,现有的科技创新管理体制显得滞后,已不能满足科技创新发展的要求。
2.科技创新资源分散
科技创新“小、散、少”特征明显,相比较国内的重点高校,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资源较为匮乏,科技经费少、科技人力素质不高、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不力,这是制约地方高校科技创新活动发展的一大瓶颈。
然而,更为重要的是,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资源十分分散,各个创新机构、创新人员以及创新要素之间缺乏有效的协同机制,创新活动闭门造车、各自为政,创新资源利用率极低,这也导致了科技创新活动规模小、分散、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较少。
3.科技创新发展缺乏特色
没有将自身科研定位与自身科技创新实际情况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结合起来,缺乏战略性的科技创新发展规划,难以形成自己独特的实力与特色,没有形成有利于自身发展“科研品牌”,科技创新竞争力不强[4]。
三、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平台服务探讨与展望
江西是欠发达省份,要实现快速健康发展,关键是创新。
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平台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加强产学研用结合,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积极为江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为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高校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投身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中来,要成为推动科学发展,推进科技创新的排头兵。
1.与科技创新团队培养相互促进、良性循环
创新平台不能脱离学科建设,现代科技越来越多地依赖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和技术集成,我省高校要牢牢抓住自身的学科特色,立足为江西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创建特色平台和特色团队,在此过程要寻找到一条创新平台建设与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良性共振,使有限的资源投入实现效益的最大化,从而实现学校科技创新团队、创新平台建设的双赢和发展。
江西省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中过程做到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的交叉融合与渗透,实现学科间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构筑人才高地和科技创新平台[5]。
2.加强区域战略需求相衔接
江西高校高水平创新平台建设,围绕我省支柱产业,开展科技创新和服务,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产业技术升级,形成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
具体来说,应紧紧围绕我省有优势、有基础、有潜力的光伏材料、风能与核能、金属新材料、非金属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结合高校学科发展规划和布局,大力加强高校高水平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建设,从优化系统地整合现有学科资源,以项目为抓手[6]。
根据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及新兴学科建设的需要,将关联度高、互补性强的省级重点实验室进行优化组合,建设一批规模较大、多学科融合、高层次人才汇集、原始创新和工程化研发有效链接、管理与运行机制创新的新型省级
59
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3年4月
重点实验室,迅速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3.构建服务地方的长效机制
第一,我省高校要快速转变观念,将科技创新平台作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渗入到办学的指导思想和制度中,从而形成全方位科技服务地方的良好局面。
要实施建章立制,结合各高校的具体情况,谋划制订科技服务地方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
实现政府的社会发展战略、产业界的经济发展战略与高校的学科发展战略的高度融合,才能使高校科技创新体系既能融于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中,又有利于发挥高校自身的优势。
第二,构建官产学研四位一体的合作机制。
发达国家经验证明,加强推进官、产、学、研合作是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措施。
我省高校应克服科研队伍整合和资源共享比较困难等弱点,理顺学校研究机构的体制,扩大自主权,努力打破束缚科技创新活力的管理模式,由传统模式向创新型、经营型管理模式转移,即向管理产业方向发展,以建立和健全高校、企业、政府三位一体互动共赢的合作机制,真正走官、产、学、研相结合道路[7]。
4.加强管理制度创新
创新体制机制,不断优化促进学术研究和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健全完善科研创新平台的各项管理制度。
创新现行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建立与高水平大学相适应的教学、科研组织结构和竞争、开放、流动、共享的运行机制。
第一,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创新。
改革科研组织模式,平台以项目为纽带组织科研队伍,建立相对灵活的、多元化科研基层组织;院系支持教师进入平台或参与科研工作。
同时,结合岗位聘任和考核,促进教师在教学、科研两大体系间自主、自觉地履行职责,实现教学科研的协调发展[8]。
第二,制度体系创新。
根据研究性质对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分类引导,分别采用实体、半实体和虚体等组建形式,实现不同的管理模式,发挥科学家群体作用和团队效应作为创新管理的核心理念,积极培育和打造团结协作,乐于奉献的团队精神。
5.建立科学有效的科研评价体系
要进行创新,建立科学有效的创新科研评价体系,积极借鉴国外科研评价的经验,把将科技服务江西科技活动纳入学校管理范畴之中,要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拉开档次,统一管理,分层考核,突出重点,区别对待,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相结合”的原则,在职称评定、成果认定等管理工作中予以认可,推行评职评奖中科技创新项目和成果的硬性指标要求,以形成真正有利于调动技术创新成果研发的责任心和积极性,最终构建起引领科技服务地方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良性的导向激励机制[9]。
6.探讨新的产权合作机制
产权是一种制度,只有对产权进行明确界定,才能产生有效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为了推动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更好地服务江西地方经济,高校科技平台参与各方之间应该按照“产业牵引、技术驱动、利益共享”的原则,建立新的合作创新机制[10]。
建立起技术成果和经济利益共享的制度,避免在知识产权和利益分配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纠纷。
可以探索采用基地合作制和研发公司合作制的新方式。
对所取得的收益要根据事先约定的分配机制进行分配,要充分考虑到各方的共同利益,实现长远可持续发展[11-12]。
在此方面,我们可以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如美国政府成立专门的机构——
—联邦技术转移中心,并通过法律促进国有知识产权的民营化、股权化。
参考文献:
[1]骆丹,华小梅,宋浩.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07(9):18-21.
[2]构建高校科技创新体系服务江西经济社会发展[N].江西日报, 2006-06-20.
[3]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西省高校高水平创新平台建设规划的通知[N].江西省人民政府公报,2009-12-08.
[4]宋刘斌.论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J].企业家天地,2012(3):67-70.
[5]郑世珠.地方高校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几点思考——
—以福州大学为例[J].科技与管理,2010(2):27-30.
[6]李啸,朱星华.广东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经验与启示[J].中国科技论坛,2007(9):17-20.
[7]谭文华,郑庆昌.论国家和地方科技条件建设的分工与互补关系[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4):37-39.
[8]薛捷,张振刚.国外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的经验分析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12):87-92. [9]李立,矫学荣,王志虎.青岛楼山精细化工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运行模式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7(9):91-95.
[10]高校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专题组.构建科技创新平台优化
高校创新体系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04(12):25-27. [11]库茨勒.大学如何成为技术转让的重要参与者——
—柏林工业大学案例[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5):58-64.
[12]吴毅.非中心城市地方高校科技服务地方的问题与对策[J].技
术与创新管理,2007(5):40-44.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