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爆研究进展及未来趋势
煤矿开采的岩爆灾害控制与防治

制定应急预案和演练
根据矿区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 的岩爆灾害应急预案,明确应 急组织、救援流程和资源调配 方案。
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模拟岩爆 灾害发生后的救援过程,检验 应急预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对演练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 总结和改进,不断完善应急预 案。
建立灾害防治技术体系
引进先进的岩爆灾害监测技术, 实时监测矿区岩石应力变化和岩 体稳定性,及时发现潜在的灾害
实施应力解除和卸压爆破
应力解除
通过在采掘工作面前方的围岩中钻孔 、切割等方式,释放应力,降低岩爆 发生的可能性。
卸压爆破
在采掘工作面附近进行爆破,使围岩 产生裂隙,降低岩体内部的应力水平 ,预防岩爆的发生。
采用注浆和加固技术
注浆技术
通过将浆液注入围岩中,使岩体得到加固和填充,提高围岩的整体性和稳定性, 防止岩爆的发生。
02 岩爆灾害的监测与预警
CHAPTER
岩爆灾害的监测技术
声学监测
通过安装声学传感器监测岩爆产 生的声音,判断岩爆发生的可能
性。
应力监测
利用应力传感器监测煤岩体的应力 变化,预测岩爆发生的可能性。
微震监测
利用微震监测技术监测煤岩体的微 震活动,分析岩爆发生的规律。
岩爆灾害的预警系统
数据分析
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识 别岩爆发生的特征和规律 ,建立预警模型。
特征
岩爆灾害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强 的特点,常常造成严重的人员伤 亡和财产损失。
岩爆灾害的危害性
01
02
03
人员安全威胁
岩爆灾害发生时,岩石崩 塌会对现场作业人员造成 严重伤害,甚至威胁生命 。
生产中断
岩爆灾害发生后,煤矿生 产往往需要中断,以进行 灾后救援和清理工作,导 致生产效率降低。
爆破工程技术的现状及发展

爆破工程技术的现状及发展一、引言爆破工程技术是一种利用爆炸能量来实现矿山开采、建筑拆除、隧道掘进等工程目标的技术。
本文将详细介绍爆破工程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二、爆破工程技术的现状1. 应用领域爆破工程技术广泛应用于矿山开采、建筑拆除、隧道掘进、地下工程、水利工程等领域。
其中,矿山开采是爆破工程技术最主要的应用领域之一。
2. 技术原理爆破工程技术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在岩石或混凝土等材料中引发爆炸反应,利用爆炸能量破坏材料的结构,从而实现工程目标。
爆破工程技术的核心是控制爆炸能量的释放,以确保工程安全和效果。
3. 爆破参数爆破工程技术中的关键参数包括爆破药量、起爆方式、起爆时间、爆破序列等。
这些参数的选择和调整对于爆破效果和工程安全至关重要。
4. 设备和工具爆破工程技术需要使用各种设备和工具,包括爆破药剂、起爆器、导爆索、爆破器材等。
这些设备和工具的质量和性能直接影响爆破工程的效果和安全。
5. 安全管理爆破工程技术是一项高风险的工程技术,因此安全管理至关重要。
爆破工程需要制定详细的爆破方案,合理规划爆破参数,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确保工程安全和人员安全。
三、爆破工程技术的发展趋势1. 环保化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爆破工程技术正朝着更环保的方向发展。
研发和应用无烟药剂、低毒药剂等环保爆破药剂,减少爆破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
2. 自动化爆破工程技术正逐渐向自动化方向发展。
通过引入自动控制技术和传感器技术,实现爆破参数的自动调整和监测,提高爆破效果和工程安全性。
3. 数字化爆破工程技术正朝着数字化方向发展。
通过建立爆破工程的数字模型,进行模拟计算和优化设计,提高爆破效果和工程质量。
4. 高效化爆破工程技术的目标是实现更高效的工程目标。
通过优化爆破参数、改进爆破工艺和设备,提高爆破效率和工程效益。
5. 安全性爆破工程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对安全性的关注。
研发和应用更安全可靠的爆破药剂、设备和工具,加强安全管理,提高工程安全性。
矿山爆破的发展趋势

矿山爆破的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创新,矿山爆破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和演变。
以下是矿山爆破的发展趋势:
1. 智能化和自动化:矿山爆破技术将越来越智能化和自动化,利用先进的传感器、监控系统和自动化装置,实现爆破过程的全程控制和监测,提高爆破效率和安全性。
2. 数字化技术:矿山爆破将更多地利用数字化技术,如3D建模、模拟仿真和数据分析,在设计和规划阶段进行准确的爆破效果预测和评估,提高爆破效果的准确性。
3. 非爆炸性技术:随着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增强,矿山爆破技术将逐渐向非爆炸性技术转变。
例如,利用超高压喷水或冷冻剂来破碎岩石,减少爆破对环境的影响。
4. 高效能材料的应用:新型的高效能爆炸材料将被广泛应用于矿山爆破中,以提高爆破效果和效率。
这些爆炸材料具有更高的爆速和破碎力,并且可以减少爆破震动和噪音。
5. 精确定位和控制技术:精确的定位和控制技术将成为矿山爆破的重要趋势。
利用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和精确的测量仪器,可以实现爆破孔的准确定位
和方向控制,提高爆破效果的可控性。
6. 绿色爆破技术:矿山爆破将越来越注重绿色环保。
采用低震动、低噪音和低烟尘的爆破技术,减少爆破对周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使爆破工作更加环保和可持续。
总的来说,矿山爆破技术的发展趋势是朝着智能化、自动化、数字化、非爆炸性和环保化的方向发展,以提高爆破效率、安全性和环境友好性。
爆破工程技术的现状及发展

爆破工程技术的现状及发展一、引言爆破工程技术是一种常用的矿山、建筑和公共工程中的爆破方法,通过控制爆炸能量和方向,实现矿石开采、岩石破碎和土方开挖等工程目标。
本文将详细介绍爆破工程技术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二、爆破工程技术的现状1. 爆破工程技术的应用范围爆破工程技术广泛应用于矿山、建筑和公共工程等领域。
在矿山中,爆破工程技术被用于矿石开采、岩石破碎和坑道开挖等工作。
在建筑领域,爆破工程技术被用于爆破拆除建筑物、挖掘基坑和地下空间等。
在公共工程中,爆破工程技术被用于隧道开挖、道路拓宽和水利工程等。
2. 爆破工程技术的发展历程爆破工程技术起源于19世纪,最初用于矿山开采。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程需求的增加,爆破工程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
20世纪初,爆破工程技术开始应用于建筑和公共工程领域。
随着爆破工程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创新,其应用范围和效果得到了显著提升。
3. 爆破工程技术的关键技术(1)爆炸药物的选择:根据工程需求和爆破目标的不同,选择合适的爆炸药物,如炸药、雷管和引爆装置等。
(2)爆破参数的控制:通过调整爆破参数,如爆破药量、装药密度、装药方式和引爆时间等,控制爆破效果和安全性。
(3)爆破振动的控制:通过合理的爆破设计和振动监测,减小爆破振动对周围环境和结构物的影响。
(4)爆破后的安全处理:及时清理爆破产生的碎石和残渣,确保施工现场的安全和整洁。
三、爆破工程技术的发展趋势1. 自动化技术的应用随着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发展,爆破工程技术也将向自动化方向发展。
自动化技术可以提高爆破工程的效率和安全性,减少人为操作的风险。
2. 精确控制技术的提升精确控制技术是爆破工程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
通过精确控制爆破参数和振动影响,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对周围环境和结构物的影响,提高爆破工程的效果。
3. 环保技术的推广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爆破工程技术也将朝着环保方向发展。
通过使用环保型爆破药物和采取合理的爆破措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爆破工程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爆破工程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爆破工程发展现状:
1.技术不断进步,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爆破技术不仅仅应用于矿山工程等传统领域,还应用于道路施工、隧道工程、建筑拆除等各个领域。
2.安全性和环保性不断提高。
现代爆破技术对环境和周边建筑的影响越来越小,爆破引起的噪声和振动等也得到了有效控制,安全性和环保性得到了不断提高。
3.数字化、智能化程度提高。
如今,爆破可能直接通过计算机控制,调整并计算千米远的炸药的爆炸力度,数据的收集、分析、处理、反馈等工作也更智能化。
发展趋势:
1.探测技术将更加智能。
爆区域环境、地形、工作面等各种情况可以通过非探测技术进行智能模拟分析,预测弹性震动、毁伤危险等。
2.快速切地面开发成为主流。
矿山作业等领域,要求考虑市场化等因素,快速切人工地表开发越来越受到重视。
这也需要爆破技术的智能化、快速化和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
3.新能源和深海开发的重大挑战。
未来,深海开发、新能源等领域将成为爆破技术的新兴发展方向。
深海开发中,海底地质等复杂状况的开发对于爆破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
而新能源领域中,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开发,也是爆破技术可行的成熟技能。
岩爆灾害防治技术

危害
岩爆灾害会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在地下工程、采矿、隧道等作业环境中,岩爆的发生往往会造成作业人员恐慌、掩埋、砸伤等事故,给生产安全带来极大威胁。
影响
岩爆灾害还会对周围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大规模的岩爆可能引发山体滑坡、地面塌陷等次生灾害,对周边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此外,岩爆还可能破坏基础设施,影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现场应急处置
紧急撤离与疏散
03
CHAPTER
岩爆灾害防治工程实例
总结词:成功应用
详细描述:该水电站地处高山峡谷,岩石坚硬且脆,在地下厂房洞室群施工过程中多次发生岩爆。通过采用适当的防治技术,如增加支护强度、优化爆破参数、加强监测预警等措施,成功地控制了岩爆灾害,保障了施工安全。
总结词:有效应对
强化防治措施的实践应用
未来将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借鉴和吸收国际上先进的岩爆灾害防治技术,推动防治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02
CHAPTER
岩爆灾害防治技术
பைடு நூலகம்
通过优化采掘设计,避免在应力集中区域进行开采,降低岩爆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优化采掘设计
通过在岩层中钻孔、爆破或注水等方式,降低岩层的应力水平,预防岩爆灾害的发生。
应力解除法
在发现岩爆灾害征兆时,及时组织受影响区域的人员撤离和疏散,确保人员安全。
在发生岩爆灾害后,采取必要的应急处置措施,如封闭灾源、灭火、抢险等,以减少灾害损失。
防治效果不显著
未来将进一步深入研究岩体的物理和力学特性,提高对岩爆灾害发生机理的认识,为防治技术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深入研究岩体特性
随着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未来将发展更加智能化的监测技术,实现对岩体状态的实时监测和预警。
深部开采岩爆研究现状综述

深部开采岩爆研究现状综述深部开采岩爆研究现状综述摘要:岩爆是⼀种世界性的地质灾害,随着矿⼭开采深度的增加,岩爆已经成为⼀种越来越突出的潜在威胁,极⼤地威胁着矿⼭施⼯⼈员和设备的安全。
⽬前,国内外在岩爆⽅⾯做了⼤量的研究⼯作,但是,由于岩爆问题极为复杂,还没有成熟的理论和⽅法。
本⽂针对岩爆定义、岩爆发⽣机理、岩爆预测预报、岩爆控制的研究现状,进⾏了归纳分析与评述。
关键词:岩爆,岩爆发⽣机理,岩爆预测,研究现状前⾔随着浅部资源的逐渐减少和枯竭,地下开采的深度越来越⼤。
近年来,我国⼀些⾦属矿相继进⼊深部开采,如云南会泽铅锌矿采深已超过1000m,铜陵冬⽠⼭铜矿采深已达1100m,抚顺红透⼭铜矿已进⼊900-1100m深度,湘西⾦矿超过850m,⼭东玲珑⾦矿采深⼰达800m。
深井矿⼭开采,最显著的变化是显现“⾼应⼒、⾼温和⾼孔隙⽔压”的“三⾼”特性,开采环境⼤⼤恶化,潜在的重⼤安全隐患增多。
岩爆作为地下⼯程的⼀⼤危害,直接威胁施⼯⼈员、设备的安全,影响⼯程进度,如何有效的减轻岩爆引起的灾害,已成为世界性的地下⼯程难题之⼀,并受到世界各国相关学者的⼴泛关注。
岩爆发⽣地点具有“随机性”、孕育过程具有“缓慢性”、发⽣过程具有“突发性”,对⽣产安全和⼯程可靠性的危害极⼤,已经严重影响了矿⼭的正常⽣产。
⽬前,国内外在岩爆⽅⾯做了⼤量的研究⼯作,但是,由于岩爆问题极为复杂,还没有成熟的理论和⽅法。
1、岩爆定义及分类1.1岩爆的定义时⾄今⽇还没有⼀个统⼀公认的岩爆定义。
在谈到岩爆时,⼈们通常会说岩爆就是⾼强度脆性岩⽯的猛烈破坏,或者说是储存在岩体内的弹性应变能突然释放。
国内普遍认为岩爆是地下⼯程或采矿过程中岩体破坏的⼀种形式。
它是处于⾼地应⼒或极限平衡状态的岩体或地质结构体,在开挖活动的扰动下,其内部储存的应⼒能瞬间释放,造成开挖空间周围部分岩体从母岩体中急剧、猛烈地突出或弹射出来的⼀种动态⼒学现象。
岩爆的发⽣常伴随着岩体震动。
爆破技术的发展现状以及发展趋势样本

爆破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采矿10-1高宇 10010 2摘要: 随着爆破技术和相邻学科的发展, 爆破理论的研究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特别是岩体结构力学、岩石动力学和计算机模拟爆破技术的发展, 使爆破理论的研究更实用化, 更系统化了。
关键字: 爆破技术爆破理论引言: 当今岩体力学已从以材料力学为基础的连续介质岩体力学发展为以工程地质为基础的非连续介质岩体力学。
岩体结构面特征对爆破的影响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
岩石动力学作为爆炸力学、冲击力学与爆破工程相结合的一门边缘学科, 它的产生和发展无疑对岩石爆破破碎原理的研究是一种推动力量。
计算机模拟爆破技术的发展, 不但能够预算出最优的爆破效果, 而且能够在计算机上再现岩石爆破的动态过程, 从而大大减少现场试验所消耗的人力、物力, 并能准确地查明各种因素对爆破效果的影响。
它代表着90年代爆破技术的最高水平, 也是爆破技术由工艺过渡到科学的重要标志之一。
可是, 从总体上看, 爆破理论的发展依然滞后爆破技术的要求, 理论研究和生产实际仍有不小的差距。
再加上爆破过程的瞬时性和岩石性质的模糊性、不确定性、致使爆破理论众说纷法, 争论不止。
美国矿业局W.L.福尔内( Faurney) 等人认为: ”岩石破碎的过程依然没有阐明, 在公开文献中尚有许多混乱和相互矛盾的论点……”南非的C.V.B.坎宁安( Cunninghan) 在论及岩石爆破过程中动压与静压哪个占主导地位时谈到”60年代以来, 一直为人们所争论, 毫无疑问, 今后仍将争论一段时间”。
南非矿业研究会高级工程师J.R布里克曼( Brinkman) 在 1987年召开的第二届爆破破岩国际会议( 2n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Rock Fragmentation byBlasting) 上谈到: ”岩石爆破破碎机理当前仍存在着相互矛盾的观点”。
在爆破理论迅速发展又众说纷云、相互矛盾的情况下, 从发展的角度去研究不同时期各派爆破理论的主要论点、依据, 从中找出发展趋势, 无论是对于爆破理论本身的研究还是指导工程实践都有着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岩爆研究进展及未来趋势 (武汉理工大学,湖北 武汉 430000) 摘 要:从岩爆形成机理、岩爆判据、岩爆预测和岩爆防治措施4方面阐述了国内外岩爆研究的现状及进展,指出了目前岩爆研究存在的几个问题以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岩爆机理;岩爆判据;岩爆预测;岩爆防治 中图分类号:O 38;TU 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431 (2014) xx-xxxx-xx
The Research Progress and Future Trend of Rockburst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430000, China) Abstract:The article elaborates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gress of rockburst from the four aspects including mechanism,criteria,prediction and prevention and controlled measures of rockburst,pointing out several problems of the rockburst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trend. Key words:rockburst mechanism;rockburst criteria;rockburst prediction;rockburst control 1 引言
岩爆是高地应力条件下地下岩体工程开挖过程中,由于开挖卸荷引起围岩内应力场重新分布,导致储存于硬脆性围岩中的弹性应变能突然释放,并产生爆裂、松脱、剥离、弹射甚至抛掷等破坏现象的一种动力失稳地质灾害,它直接威胁施工人员、设备的安全,影响工程进度,已成为世界性的地下工程难题之一。 2 岩爆机理研究
2.1 强度理论 早期的强度理论着眼于岩体的破坏原因。认为地下井巷和采场周围产生应力集中,当应力集中的程度达到矿岩强度极限时,岩层发生突然破坏,发生岩爆。近代强度理论认为:导致岩体承受的应力σ与其强度σ'的比值,即σ/σ'≥1时,导致岩爆发生。 2.2 能量理论 20世纪60年代中期,库克等人在总结南非金矿岩爆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能量理论。他们指出:随着采掘范围的不断扩大,岩爆是由于岩体-围岩系统在其力学平衡状态破坏时, 系统释放的能量大于岩体本身破坏所消耗的能量而引起的。这种理论较好地解释了地震和岩石抛出等动力现象。 2.3 刚度理论 20世纪60年代中期,Cook和Hodgei发现,用普通压力机进行单轴压缩实验时猛烈破坏的岩石试件,若改用刚性试验机试验,则破坏平稳发生而不猛烈,并且有可能得到应力-应变全过程曲线。他们认为,试件产生猛烈破坏的原因是试件的刚度大于试验机(即加载系统)的刚度。20世纪70年代Black将刚度理论用于分析美国爱达荷加利纳矿区的岩爆问题。认为矿山结构(矿体)的刚度大于矿山负荷(围岩)的刚度是产生岩爆的必要条件。佩图霍夫认为,岩爆发生是因为岩体破坏时实现了柔性加载条件。在他的研究中也引入了刚度条件,并且明确认为矿山结构的刚度是峰值后载荷-变形曲线下降段的刚度。 2.4 岩爆倾向理论 岩石本身的力学性质是发生岩爆的内因条件。用一个或一组与岩石本身性质有关的指标衡量矿岩的岩爆倾向强弱,这类理论就是所谓的岩爆倾向理论。 2.5 失稳理论 失稳理论是将围岩看成一个力学系统,将岩爆当作围岩组成的力学系统的动力失稳过程。岩石在已具备大量弹性应变能及峰值强度以后处于非稳定的平衡状态,在干扰性因素如洞室的开挖、地震、围岩振动等因素的影响下,岩石会失稳。因此,可将稳定性理论应用于岩爆判据分析,干扰性因素是岩爆形成的触发因素。 2.6 断裂损伤理论 近年来,断裂力学和损伤力学的发展,对经典连续介质力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运用断裂力学和损伤力学分析岩石的强度可以比较实际地评价岩体的开裂和失稳。损伤理论是通过建立岩石材料的损伤本构模型,把岩石的破坏过程看成岩石的损伤积累过程。损伤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出现了宏观裂纹,如此时损伤继续积累,就可能产生应变软化现象从而导致岩石储存应变能的能力降低,出现弹性应变能的释放,如多余能量向外部传递,就会引起岩爆。 2.7 分形理论 尽管岩爆所经历的物理过程相当复杂,但数学上,它仅是一个分形集聚几何过程。远在岩爆发生之前,微地震事件几乎均匀地分布在高应力区,对应着高的分形维数值,接近岩爆发生时,微地震事件集聚式地发生,对应较低的分形维数。这就是岩爆的分形几何机理。 2.8 突变理论 所谓突变是指从一种稳定状态跳跃式地转变到另一种稳定状态,或者说在系统演化中, 某些变量的逐渐变化导致系统状态的突然变化。突变理论的一个显著优点是,即使在不知道系统有哪些微分方程,更不用说如何解这些微分方程的条件下,仅在少数几个假设的基础上, 用少数几个控制变量便可预测系统的诸多定性或定量性态。 3 岩爆判据
为了判断洞室或隧洞(隧道)在何种情况下发生岩爆以及若可能发生岩爆时其严重程度如何,国内外学者提出了许多岩爆判据和岩爆分级。 3.1 E. Hoek 方法
式中:maxσ为隧洞断面最大切向应力,cR为岩石单轴抗压强度。 3.2 Turchaninov 方法(T方法) Turchaninov 根据科拉岛希宾地块的矿井建设经验,提出了岩爆活动性由洞室切向应力
maxθσ和轴向应力Lσ之和与岩石单轴抗压强度cR之比确定:
3.3 Kidybinski 方法:弹性能量(应变能)指数Wet判据(主要根据煤的试验) Wet为弹性应变能与耗损应变能之比,即Wet=Φsp/Φst式中:Φsp,Φst分别为试块的弹性应变能和耗损应变能,均由试块加、卸载应力–应变曲线中的面积求出。Wet判据如下:
0.34(少量片帮,Ⅰ级) 0.42(严重片帮,II级)
>0.7(严重岩爆,IV级)
Wet≥5(强烈岩爆)
Wet=2.0~2.9(中等岩爆)
(σθmax+σL)/Rc≤0.3(无岩爆)
0.3<(σθmax+σL)/Rc≤0.5(可能有岩爆)
0.5<(σθmax+σL)/Rc≤0.8(肯定有岩爆)
(σθmax+σL)/Rc>0.8(有严重岩爆)
σmax/Rc=
0.56(需重型支护,III级) 3.4 Russense 判据 Russense岩爆判别法是根据洞室的最大切向应力σθ与岩石点荷载强度Is的关系,建立了岩爆烈度关系图。把点荷载Is换算成岩石的单轴抗压强度Rc ,并根据岩爆烈度关系图判别是否有无岩爆发生。其判别关系如下:
3.5 岩体RQD值判据 中国学者把岩体的RQD(岩体质量指标)值大于60%作为岩爆发生时的判据。有资料表明,σ1/Rc值大部分介于0.2~0.5之间,其出现频率与总事件数为66%,岩爆发生时其比值一般大于0.2,其出现频率与总事件数82%。
3.6 秦岭隧道判据方法 谷明成通过对秦岭隧道的研究提出以下判据:
式中:Rt为岩石的单轴抗拉强度,σθ为隧道洞壁最大切向应力,Kv为岩体完整性系数。只要同时满足上式就会发生岩爆。考虑发生岩爆的条件比较完善。 3.7 陶振宇判据及其岩爆分级 陶振宇在前人(Russens,Turchaninov等)研究基础上,结合国内工程经验,提出当Rc/σ1
>14.5,则不会发生岩爆;当Rc/σ1≤14.5,则会发生岩爆,并将岩爆分为4级,如表1所示,
(σ1为最大主应力)。
表1 陶振宇提出的岩爆分级表 岩爆分级 Rc/σ1 说明 I >14.5 无岩爆发生,也无声发射现象 II 14.5~5.5 低岩爆活动,有轻微声发射现象 III 5.5 ~2.5 中等岩爆活动,有较强声发射现象 IV <2.5 高岩爆活动,有很强的爆裂声
3.8 对岩爆判据和岩爆分级的商榷 国内外众多岩爆研究成果和大量岩爆实际资料和试验数据表明:发生岩爆,除了岩体应力(地应力或初始应力)必须大于岩石单轴抗压强度的某一百分数之外,岩石还应该是脆性的、坚硬和完整的或比较完整的,同时岩石的弹性应变能需要比岩石破坏耗损应变能大很多。反之,不会发生岩爆。 分析以上有代表性的判据可看出:谷明成提出的岩爆判据满足上述发生岩爆需要具备的诸项条件。但是,其σθ≥ 0.3Rc 是根据秦岭隧道围岩片麻岩强度高的具体情况所得到的,其发生岩爆的条件偏高。陶振宇提出的Rc/σ1≤14.5 就发生岩爆,是很例外少有的情况,是偏
Wet<2.0(无岩爆) σθ/Rc<0.20(无岩爆)
0.20 ≤σθ/Rc<0.30(弱岩爆)
0.30 ≤σθ/Rc<0.55(中岩爆)
σθ/Rc≥0.55(强岩爆)
Rc≥15Rt Wet≥2.0
σθ≥0.3Rc
Kv≥0.55 低的,已被我国工程实例证实。但是,大多数判据都是以洞室围岩的环向应力和径向应力来表达的,在使用有限元软件进行分析时需要进行坐标变换,因此十分不便。陶振宇提出了基于最大主应力的判据,是其优点。根据国内外大量岩爆统计资料表明:最大主应力σ1>(0.15~0.20)Rc,则极易发生岩爆。为克服上述两判据判别发生岩爆的条件偏高和偏低,把两判据结合起来,去掉两者不足之处,形成修改后的谷–陶岩爆判据和岩爆分级如下。修改后的谷–陶岩爆判据为
修改后建议的岩爆分级如表 2 所示。 表2 修改后建议的岩爆分级表 岩爆分级 判别式 说明 I σ1<0.15Rc 无岩爆发生,无声发射现象 II σ1=(0.15~0.2)Rc 低岩爆活动,有轻微声发射现象 III σ1=(0.20~0.40)Rc 中等岩爆活动,有较强声发射现象 IV σ1>0.40Rc 高岩爆活动,有很强的爆裂声
4 岩爆的现场预测方法 岩爆预测预报是为岩爆防治工作确定岩爆发生的时间、地点、烈度等信息。应用于工程实践的现场预测预报方法有很多种,目前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4.1 微震(A-E)法 即Acoustic-Emission方法,又称为亚声频探测法或声发射法。该法能探测到岩石变形时发生的亚声频噪音(即微震),地音探测器(拾音器)能将那些人耳听不到的声波转化为电信号,根据地音探测器检测到的微细破裂,确定异常高应力区的位置,再将各台地音探测器收到噪音信号的时间进行比较,从而确定该应力的传播方向,当岩石临近破坏之际,A-E(微震)噪音读数迅速增加,如果地音探测器平均噪音读数大于预定的目标,就意味着有岩爆来临。此法源于岩石临近破坏前有声发射这一实验观测结果,它是对岩爆孕育过程最直接的监测方法,也是最直接的预报方法。此方法的基本参数是能率E和大事件数频度N,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岩体内部的破裂程度和应力增长速度。岩爆的产生需要积蓄能量,而能量的积蓄就意味着有1个暂时的声发射平静期,因此,A-E活动的暂时平静,是岩爆发生的前兆。由于此方法可望在现场对岩爆进行直接的定量定位预报,因此,是1种具有很大发展前景的直接预报方法。美国、波兰、俄罗斯、南非等国家的一些矿山都采用了声发射法用于预测岩爆;我国的门头沟煤矿也使用了从波兰进口的SAK地音监测系统和SYLOK微震定位技术对工作面危险状态进行预测预报。 4.2 微重力法 岩石力学研究表明,脆性岩石在应力作用下,其力学参数会出现显著的变化,一旦岩石受到的应变超过其临界限时,岩石体积便会出现陡然增大,这一现象被称为“扩容”现象。一般情况下,在发生震动和岩爆前,岩体的体积将会变化,从而使岩体密度改变,根据岩体的变形,重力强度的变化,以及密度分布的变化可以预测具有岩爆倾向的地带。微重力法能及早预测岩爆,且预测范围较广,但其成本较高,测量位置不精确。 4.3 煤(岩)体电磁辐射监测预报法 这一方法是依据完整煤(岩)压缩变形破坏过程中,弹性范围内不产生电磁辐射,峰值强度附近的电磁辐射最强烈,软化后无电磁辐射的原理,采用特制的仪器,现场监测煤(岩)体变形破裂过程中发出的电磁辐射“脉冲”信号,通过数据处理和分析研究,来预报煤(岩)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