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论和谐社会建设中的有机统一和良性互动
论在和谐社会下的中学和谐校园建设

论在和谐社会下的中学和谐校园建设一、和谐社会与和谐教育1、和谐社会的内涵和谐社会是指构成社会整体的各个基本要素处于和谐共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一种状态。
因此,和谐社会必然体现为把社会发展的视野扩展到经济、政治、文化各个方面,统筹兼顾、科学规划、总揽全局,协调社会结构各个基本要素的关系,综合解决社会主义和谐发展问题。
2、和谐教育与和谐社会的关系和谐教育与和谐社会主要有三重关系:首先,和谐教育是和谐社会的基本要素之一。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种“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教育则是培养人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它是一个由多种基本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和谐教育就是构成教育整体的各个基本要素处于和谐共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
教育的各个要素只有处于和谐状态,才能承担起全面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素质的重任,教育和谐发展已成为和谐社会首要的基本条件之一。
其次,和谐教育是和谐社会的动力基础之一。
教育的使命要求它自身始终保持着两种永恒的追求。
一是探索如何追求并获得知识和真理;二是揭示追求并获得知识和真理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重大意义。
因此,实现教育自身各个要素的协调,实现科学精神与教育精神的融合,教育才能保持严谨求实、开拓创新的精神,保持追求知识和真理的激情和原动力,实现教育和谐,为和谐社会发展服务。
再次,和谐教育是和谐社会的实现途径之一。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过程,本质上就是人的全面发展过程,它突出地体现为教育各个要素的和谐共存和协调发展。
和谐教育作为和谐社会的实现途径之一,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育和谐发展推动科学技术持续进步;二是教育和谐发展促进整个文化事业的普遍繁荣和健康发展;三是教育和谐发展为国家培养各类高素质的人才;四是教育和谐发展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
可见,教育和谐发展可以极大地提高整个社会的创造活力,促进人的各方面潜能充分发挥,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而在实践上把提高人的素质,发挥人的作用融入到和谐社会的构建之中。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的原则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的原则党的*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以下原则: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对此,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六中全会精神上来,以学习促进工作。
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要把解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放在首位,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和代表人民的意愿,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政府一切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用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来衡量一切决策,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
要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各项工作中体现和保障人民的利益。
经济建设,要着眼于创造更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改善人民生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政治建设,要着眼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和合法权益,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文化建设,要着眼于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精神生活质量,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社会建设,要着眼于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不断建设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最高追求,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
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密切联系群众,始终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最充分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集中全社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亿万群众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切实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第2卷 期 3 第2
浙 江 海 洋 学 院 学 报 (人 文 科 学 版 )
v1 3 o. No2 2 .
2 6 月 O R A EIN C A IE s ( 0 年6 JU N L F H J G E N NV R ( 0 OZ A O U
b s d o h oiia o srcin o trs iti uina d te c od n t g isiuin whc e p ae n tep l c lc n tu t fd mo a y h o mai fra o a l nee td s b t t o o r o n h o r iai n ttt ih k e s n o p c t h o il te o o cc mp tt n a ewi tes cai c n mi o e ii . h s o
执政 基础 等多 方面 的功 能 。
第一,社会的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社会主义民主的实质是维护和保障人民的各项 民主权
利, 而这又是现阶段我国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础和客观现实的内容。 追求社会的公平正义是社会发展的永
恒 主题 , 但是社会的公平正义涉及到两个基本问题 : 一是它的历史内容 , 即社会公平 正义 的历史指标 和
Absr c t a t:Atte 1 t at ' c n r s ti h u tt o a ryt u r r h e ag tta twild t e tt k u o it h 6 hP rys o ge si stef s i fro fPat o p t wad ten w tre h ti l o i b s oma e o rscey me o f s
可实现度 ; 二是它的实现条件 , 即必须通过或依赖国家政权才能实现。而社会主义民主既是指一种 国家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及其对和谐社会建设的价值

2013年2月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Feb.,2013第31卷第1期JOU RNAL OF SOCI AL SCIENCE OF JIAMU SI U NIV ERSI TY Vol.31 No.1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及其对和谐社会建设的价值周海飞(上海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上海200093)[摘 要]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在马克思思想理论中具有独特性地位,是唯物史观的基本组成部分。
马克思揭示了社会有机体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由诸多要素构成且要素间是互相联系、彼此制约、不可分割、协调发展的有机整体。
笔者试图从社会有机体理论的思想渊源、发展轨迹和思想内涵三方面,全面认识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理论基础,科学理解和深刻探究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马克思;社会有机体;和谐社会;价值[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882(2013)01-0013-03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 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抓紧抓好。
十七大进一步提出 社会和谐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现阶段我们的奋斗目标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注重社会整体和谐发展,是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在实践中的独创性运用。
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不但为我们提供了和谐社会建设的思想基础,而且也是指导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方法论。
因此,科学理解和深刻探究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价值。
一、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思想渊源具有生命的个体的统称 [1],这是特指生物学意义上的 有机体 。
后来演变为能够自我生存和发展的事物。
马克思把社会有机体看成是由诸多社会要素构成且互相联系、彼此制约和协调发展的有机整体。
但是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绝非凭空产生的,它有着广泛和悠久的思想渊源。
以和谐文化促进社会和谐

改革创新为核 心的时代精 神、 社会 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 的内容
相互 联系、 相互贯通 、 相互促进, 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坚持马克思主 义 的指 导地 位 , 抓 住 了 社会 主 义核 心 价值 体 系 的灵 魂 : 立 共 同理 就 树 想, 就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 育和弘扬 民族精 神和 培 时代 精神 , 就把握 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体系的精髓 ; 立和践行社会 树 主义 荣辱观 , 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 就 当前, 我们正处在一个思想大活跃 、 观念大碰撞 、 文化大交 融的
谐水平 的一 个重要尺度 。社会 的进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只有不断
增 强 文 化 支 撑 力 J 才 能 使 文 化 充 分 发挥 引 导与激 励 作 用 , 建 设 社 叟, 与
国家, 实现 中华 民族的伟大复兴 , 是亿万中华儿女的共 同理想和价值 追 求 在 新 的 历 史 条 件 下 , 从不 同 阶层 、 同 群体 的 实 际 出发 , 要 不 探 索理想信念教育、 国情 教育和 形势政 策教育的新途径、 新方法, 着力
培 育 共 同 的 社 会 理 想 和 价 值 取 向 ,用 共 同 的 理 想 统 一 思 想 、凝 聚 人
认 事物 , { 用和谐 的态度对待 问题 , 用和谐的方式处理矛盾 , 增强 自 进社会认同。 尊 自信 、 理性平和 、 积极 上的社会心态 , 从而为促进 社会和谐打下 走 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道 路,建设富强 民主文 明和谐 的社会 主义
坚 实 的 思想 基 础 。
和 谐 文 化 , 年 谐 社 会 的 重 要特 征 和 精 神支 柱 , 是 衔 量 社 会 和 是 ¨ 也
和 谐 文 化 , 和 谐 社 会 的 必要 条件 和 思想 基 础 。 和 谐文 化 本 身 足
谈和谐社会中人与自然的和谐

15不容置疑,“和谐社会”包括人与自然及社会关系的和谐两个方面。
其中社会关系和谐又包括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现已成为全球共识。
人们深刻认识到,人类起源于自然,生存于自然,发展于自然。
人与自然是一个须臾不可分离的有机整体。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可以促进社会关系和谐,从而使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和睦相处,良性互动。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与自然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前提和首要条件,是寻求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最佳结合点,也是和谐社会的更高诉求。
然而,人与自然和谐的现状却令人担忧!回顾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大规模的开发自然资源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极度紧张和不和谐。
时至今日,这种不和谐关系仍有愈演愈烈之势。
那么,和谐社会构建中,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呢?作者认为,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公民应该树立如下几个方面的观念:第一,尊重自然的生态文明观建立生态文明,就必须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尊重自然,按照自然规律来办事。
改变生活方式,倡导绿色消费,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可持续消费之路,就必须在全社会培养环境伦理和道德,建立和完善生态保护制度,形成善待自然、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社会风尚。
只有人与自然相和谐,才能给人类带来福扯,否则,就只能给人类带来灾难与贫穷。
我们要把生态文明观贯穿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中,推进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是一种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这种理想需要我们在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思想观念等方面进行变革、创新,这是一项艰巨、持久的挑战性工作。
在新世纪,我们要把这种理想作为指引经济社会发展的灯塔,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不断推陈出新,实现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新飞跃。
当代生态文明理念的产生,不仅引起人们自然观的新变化,也延伸到社会政治经济方面。
许多人都意识到,生态不仅存在于自然界,也存在于社会政治经济方面,甚至还存于精神心理方面。
许多人除了研究自然生态之外,还研究社会生态、政治生态、经济生态,而且提出了精神生态的概念。
和谐社会研究:有待深化的几个理论问题

维普资讯
“ 构建 和谐 社会 ” “ 与 实现全 面 小康” 是有机统一的 。 二者 的现实起
点一致 , 目标 一致 , 实践 过程一 致 。 另一方 面 ,和谐是 一种社 会状 态 ,
廉政建设 和反腐败斗争是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 的重要 政治基 础 ;中 国有没 有可能最终建 立起 “ 和谐社 会”要看 中国能不能在政治 民主的 , 道路上持 续地 获得进 步 , 等等 。 当前 , 在经济方面 , 需要进 一步 研 究我 国现阶段和谐 社会建设的经
主义和谐社会在全 面建设 小康社会
在党 , 必须坚持共产党 的领导 , 坚持
和巩 固共产党 的执政地位 。中国共 产党要 充分 发挥执 政党 的功能 , 要
适应我 国社会 的深刻变化 ,把和谐
时期有什 么阶段性特征 ; 面建设 小 全
康社会 为构 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创 造哪些条件等重大问题。
构 萎
的研究 和探讨 ,推 出了一批理论成 果 ,使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的理念 I t 益深人人心 。 也应看到 , 理论界虽然
对社会 主义 和谐社会 进行了全方位
会主义和谐社会与 落实科学发展观 的内在统一性进行 了论 述 :
和谐社会是科学 发展观对 社会 发展 的 目标指 向 ,也是在 科学发展 观指 导下新 的社 会 主义建设 目标 。 科学 发展观 的基本 内核— —发展是
维普资讯
S e il u jc p ca s be t
和谐 社 会 研 究 ● 有待深化 的几个 理论 问题
理论界 虽然 对社 会主义和 谐社 会进行 了全 方位 的探 讨, 但深度和广度 不够 , 并存在 一些意见分歧
展 理念讲 的 , 是从社会关 系 、 一个 社 会 状态讲 的。作 为党 中央提 出的重
社会和谐的建设演讲稿

社会和谐的建设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朋友: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和大家一起探讨社会
和谐的建设这一重要话题。
社会和谐,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向往的美
好境界,也是我们共同努力的目标。
只有在一个和谐的社会里,人
们才能享有公平、公正的生活,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和社会的发展。
社会和谐的建设,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共同努力。
首先,我们
要从自身做起,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尊重他人,宽容
包容,遵纪守法,诚实守信。
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
有每个人都能做到这一点,才能构建起一个和谐的社会。
其次,社会和谐的建设离不开各个群体之间的团结合作。
我们
要弘扬团结互助的精神,帮助他人,关心弱势群体,共同应对各种
困难和挑战。
只有当每个人都愿意伸出援手,扶持他人,才能使整
个社会更加和谐。
再次,政府和社会组织也要发挥重要作用,加强对社会和谐建
设的引导和管理。
政府要制定更加公平合理的政策,保障人民的基
本权益;社会组织要积极参与公益事业,推动社会公平公正。
最后,我们要注重教育,培养下一代的和谐意识和价值观。
只有让我们的孩子们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使整个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在社会和谐的建设过程中,我们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但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共同努力,相信我们一定能够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为实现社会和谐的目标而奋斗!
谢谢大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和谐社会建设中的有机统一和良性互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联动着许多子系统,涉及到许多相关因素,如社会动力机制与平衡机制、相对静止与绝对运动、长远目标与现实实践等。诸系统和因素之间处于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是一个需要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而不断滚动推进的长期历史过程,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是不断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促进社会和谐的过程,是一个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这要求我们必须正确把握和处理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各个子系统、各个要素之间的辩证统一与良性互动关系,积极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早日实现。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实现共建与共享的有机统一和良性互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指出:“我们构建的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2007年3月7日,胡锦涛同志强调指出:“一定要在党的领导下,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和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把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和谐社会贯穿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过程,真正做到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构建和谐社会,首先必须深刻领会胡锦涛同志关于“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的科学论述,切实把握好义务与权利、实践主体与利益主体之间的辩证互动关系。1.共建和谐社会是共享和谐社会建设成果的坚实基础和必要前提。所谓共建,就是共 同建设和谐社会。人民群众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体,只有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共同参与,才能切实推动各项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才能为全体人民更好地享有各项建设成果打下坚实的基础,进而为共建共享和谐社会创造良性循环的有利条件。因此,从根本上讲,共建必须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和创造活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动员和组织全体人民共同参与和谐社会建设,形成促进和谐人人有责的生动局面。具体来说,就是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坚持以民生为本,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共建还包括政府、社会和企业共同参与和谐社会建设,三者密切配合,各负其责,协调互动。构建和谐社会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政府负有主要责任,但不能仅仅把它看成是政府的事。社会有社会的义务,企业有企业的责任。就社会而言,要注意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动员组织更多的社会成员乐于当义工、当志愿者,为构建和谐社区贡献力量;要有更多的社会工作者活跃于城乡社区,承担“助人自助”的社区服务工作,用科学的方法,帮助社会上处于不利境遇的个人和群体,进行心理疏导,恢复、改善和发展其自身的功能,帮助走出困境,预防问题的发生。对企业来 讲,在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同时,要讲求资本道德,注重社会效益,主动回报社会。总之,共同建设的积极性和水平越是不断提高,和谐社会建设的合力和成果就会不断增加,共同享有的条件也就更加充分,共同享有的程度也会不断提高。2.共享和谐社会是共建和谐社会的根本目的和不竭动力。所谓共享,就是共同享有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造福全体人民的伟大事业,只有让广大人民群众不断从和谐社会建设中得到实惠,才能真正实现构建和谐社会所要达到的美好愿望,才能使和谐社会建设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不竭的动力。从根本上说,共享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尊重和保障人民的各项权益,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尤其是要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让全体人民平等、全面地享受到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各项成果。具体来说,就是要使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劳动就业的机会更加平等,就业率进一步提高,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社会秩序更加良好,生态环境明显好转,真正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总之,共同享有的成果和程度越是不断增加,人民群众共同建设和谐社会的热情和动力就会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各项事业取得的 成果就会更加丰硕,共同建设的水平和质量也会不断提升。3.共同建设与共同享有都统一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构建和谐社会涉及到两个方面的重要问题:一是和谐社会靠谁来建设,二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成果由谁享有。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最终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建设和享有和谐社会的主体都是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和共同享有在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方面是高度统一、相辅相成的,二者不可偏废。我们既不能让建设者享受不到应该享有的建设成果,也不能让成果的享有者没有承担好建设的责任;既不能让一部分人只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而不承担改革发展的社会成本,也不能让一部分人承担过多的社会发展成本而享受不到应有的经济发展成果。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整个进程中,必须时时处处做到共建与共享的良性互动和有机统一。如果只强调共建,而不突出共享,或者只强调共享,而不突出共建,都会挫伤人民群众建设和谐社会的积极性,和谐社会就只能是沙滩楼阁、海市蜃楼。总之,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和谐社会是积极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和必由之路,只有把共同建设与共同享有贯穿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过程,妥善处理共同建设与共同享有的关系,真正做到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才能切实协调好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从而真正实现共建与共享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方面的高度统一。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实现经济发展、民生改善与制度建设的有机统一和良性互动和谐社会建设,必须抓住经济发展、改善民生与制度建设这三大重点,以经济发展推动和谐,以改善民生促进和谐,以制度建设引领和 谐,形成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制度建设三者互相促进、良性循环的和谐环境,是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必须把握的又一辩证互动关系。1.抓经济发展,构筑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社会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发展的协调性。”“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为和谐社会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这里说的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发展,是遵循经济规律的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发展,是经济与社会协调并且可持续的发展,是文明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是有利于社会和谐的发展,是好中求快的发展。围绕和谐抓发展,当前应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是正确处理投资与消费的关系,合理控制投资增长。一定要努力优化投资结构,变招商引资为招商选资,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方向的好项目,该投就投,抓好落地;影响环境、国家明令禁止的项目,坚决不能上。要合理控制信贷投放规模,优化信贷结构,管紧信贷和土地两个闸门,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二是正确处理内需与外需的关系,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当前一定要在保持出口和利用外资合理增长的同时,积极扩大进口,积极有序地扩大境外投资合作,形成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共同利用、扬长避短、优势互补、良性循环的经济发展新格局。三是正确处理中国制造与中国创造的关系,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当前一定要抓好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多创造一些核心技术,多创造一些自主知识产权,多创造一些知名品牌,多创造一些引领世界科 技潮流的“中国标准”。2.抓民生改善,营造社会和谐的群众基础。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强调指出,要“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改善民生才能促进和谐,确保民安。当前,应突出解决好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核心问题,从解决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切身利益入手。要着力推进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制度和教育、卫生体制改革,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有利于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从根本上解决“看病难、看病贵”、“就业难、养老难”、“上学难、上学贵”、“买房难、买房贵”等社会问题,做到少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居有其屋、安居乐业。二是坚持把加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作为重点内容,从源头上减少和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关键是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与构建和谐社会相适应的现代社会管理理念的思维方式,对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和尊严要尊重和维护,对人民群众的呼声和诉求要理解和宽容,要善于采用现代管理方式和科学的手段,变以“堵”为主的管理为以“疏”为主,依法及时化解社会矛盾。社会成员也应当强化法治意识,合理的诉求也要善于理性有序地表达。三是坚持把政府转型作为中心环节,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现代政府的四大职能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后三大职能与民生问题关系同样十分密切,但前些年有的地方却重视不够而相对弱化。要想更好地发挥这些职能作用,关键是转变领导方式、转变管理职能。3.抓制度建设,夯实和谐社会的社会基础。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社会公平正义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