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的认识论地位论波兰尼默会认识论的身体性维度15

合集下载

从身体现象学到泛身体哲学

从身体现象学到泛身体哲学

24从身体现象学到泛身体哲学杨大春(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杭州310028)摘要:意识现象学被身体现象学所取代,这表明身体哲学在20世纪大陆哲学中逐步占据了主导地位,由此导致了意识哲学的逐步解体。

身体现象学是最典型的身体哲学,它关心的是物性和灵性在身体中的结合。

在随后的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哲学中,通过批判身体现象学中残余的意识哲学成分,出现的是身体哲学的泛化或一种泛身体哲学。

身体的物性维度获得了极度强化,而其灵性维度被逐步抛弃。

与此同时,20世纪英美哲学传统中的心智哲学主要表现为各种形式的物理主义或唯物主义,它们通过批判、借鉴和转化身体现象学,通过消除身体的灵性维度,同样实现了身体哲学的泛化或一种泛身体哲学。

大陆哲学和英美哲学于是在身体问题上合流,而身体哲学则成为20世纪哲学的主导范式。

关键词:身体现象学;身体哲学;泛身体哲学中图分类号:B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0246(2010)07-0024-07谈到身体哲学(Ph il o sophy of body,Philosophie du corps)或肉身哲学(Philosophy o f flesh,Ph il o sopie de la cha ir),我们关注的不是某个或某些哲学家就身体问题进行了什么样的思考,而是要问:身体哲学是西方哲学发展历程中的一次重大转折并因此成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范式吗?就20世纪欧洲大陆哲学传统而言,身体问题是现象学的首要课题,身体现象学占据着支配性的地位;尽管在后来的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那里,语言问题成为哲学和人文科学的中心课题,但其背后起支配作用的仍然是身体问题,并因此导致了一种泛身体哲学。

在20世纪英美分析哲学传统中,最初是语言哲学占据着主宰性地位,但自1980年代以来,心智哲学(Ph il o sophy o f m i n d)逐步取而代之。

我们无法直接看出身体哲学在英美分析哲学中是否具有转折性意味或者说作为范式的地位,因为语言或心智才是更为中心的课题。

神会波兰尼——意会认知理论的认识论革命意义

神会波兰尼——意会认知理论的认识论革命意义

神会波兰尼①意会认知理论的认识论革命意义张一兵摘要:波兰尼将康德先天综合背后的“神秘力量”,为焦点觉识-辅助觉识的意会机制,他没有恩-样-市场的关实地德命题,但却无意了哲学认识论的崭新。

他将代思想史中二的科学与人、理性与、性与个人、性与意会生命重新缝合起来,举的科学人本主义旗帜是人文社会科学构式上的一次最重要的(波兰尼用科学的出来了。

对中国年文化的和当代文化新建构来说,他了极有的重建(关键词:波兰尼;意会认知;认识论;场境存在;构境;体知文化作者简介:张一兵,哲学博士,南京大学文科资深教授,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主任,哲学系博士生中图分类号:B5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569(2020)04-0046-09第一次尼②的,还是四十多年在南京系念的时候。

那是一则的国外动态,我不了英家尼和他创立的意会(!#)③$当时,tacit是一个很新的念。

后了人名,可“意会”却终深刻。

虽①文是我新近完成的《神会波兰尼一一意会与构境》一书的$②尼(Michael Polanyi,1891—1976),当代英家,代表作有《科学、信仰与社会》(1946)、《个人》(Per-sonal Knowledgr,1958)、《人的研究》(Thr Study of Man,1959)、《超越虚无主义》(Beyond Nihilism,1960)、《认知与存在》(Knowing and B&ng,1961)、《意会向度》(Thr Tacit Dinmnsiow,1966),以及《意义》(Meaning,1974)等$③Tai-词,在英文中的意思是“缄默的、心照不宣的”,所,台较早地将Tacit在中文中译作“缄默认知”或“默会”$但从尼使用此词的语境中看,这里的Tai-词的在场,走出了传的活动,它可以是行为中的、艺术创造中的灵感和中的创,更重要的是,Tacit是一种场境突现中呈现的心领神会$所以,考虑再三,我还是将其译为“意会”$这,Tacit也会们东方式的文化情境更一些$《东南学术》2020年第4期,时不它的确切思想构境①$是在1984年后,我在自己的.论专题中再一次遭遇尼。

默会认识论:理解儿童的新视角

默会认识论:理解儿童的新视角

作者理应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 , 百种语 言之外 , 在一 儿童其 实还有更丰富的默舍认识领域等 待着我们去 理解和探 索。默会认识
论 , 育者如何更全 面地理解儿童的认识提供 了新 的视 角和挑战。 为教
关键词 : 默会认识; 明确认识; 儿童语言; 表达 中圈分类号 :62 C 1 ,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0—2l(06o—o0—0 l 8 8620) 0 2 0l 3
学前教 育界 , 和认识的表达 问题密切相 关的是瑞 吉欧幼教倡导者提 出的“ 儿童有一百种语 言” 的观点 。如果说 。 由于儿童有一 百
种语 言, 育者应该充分给予硅子创造和表达 的情境 , 教 应从儿童 的百种语 言 中去理 解儿童 . 那么 , 于默套认 识论 , 基 我们 幼教 工
欤辅助意蓼l到集孛意识辅壁意识包含着jl童事富的未表达出来的认识世界里面有不需要表达的比如对身体的意识作为理所当然的前提的默会认谖龟套想表达瑟茺力表达麓类毂予最遥发曩嚣和内隐认识但还包括一些技能的限制因索比如文字和绘画技能的欠缺还有来不及表达的因为时空的限割露隐藏酶多领域的谈识
维普资讯
辩的角度 力 图 重 构认 识 的综 合 世 界 。心 理 学 的 研 究 成
而形象地感受到儿童认识世界 的丰富性 。从而警醒, 如 果完全以成人的表达途径 来理解 儿童 , 那是远 远不够
的 。对 儿童 的内心 世 界 , 以儿 童 自己的语 言 途径 来 认 要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识, 才能够较为充分地了解儿童 。
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 , 读懂儿童对世界的认识 的各
种表达形式 , 和传统学前教育忽视儿童语言的多样性 比 较起来 ,一百种语言” “ 的儿童观的确是更为科 学, 更加 靠拢“ 以儿 童为中心” 的现代教 育观。但 是, 语言, 即使

2021波兰尼“个人知识”的认识论思想探析范文3

2021波兰尼“个人知识”的认识论思想探析范文3

2021波兰尼“个人知识”的认识论思想探析范文 摘要: 迈克尔·波兰尼,英籍犹太裔物理化学家和哲学家,其主要着作《个人知识》提出长久以来人们忽视的人类认知理性中的一个重要层面,即缄默的理性。

该理论对传统理性批判哲学思想的中的“权威”“信念”“传统”在科学发现中的地位进行了分析,肯定了理性分析的重要地位。

同时,提出在人们的认知运转中存在另一种与认知个体活动无法分离、不可言传只能意会的隐性认知功能。

甚至有人说,意会认知机制的揭示甚至是“哥白尼革命”式的发现。

本文将通过对“个人知识”的探析,分析波兰尼思想对科学哲学的认识论向后转向起到的作用。

关键词: 波兰尼;科学哲学; 个人知识; 科学认识论; 后批判时期; “在波兰尼(MichaelPolanyi)那里,‘批判哲学’这个词和一般通常的用法不完全一致,指的是自笛卡尔以来的那种贬斥信仰、传统、权威,推崇批判、怀疑的整个哲学倾向。

”[1]理性批判阶段对信仰传统权威的一味的、彻底的批判使科学发现活动造成了被动的作用,对于波兰尼而言,这项工作更多是纠偏和扬弃的过程。

他对科学发现中出现各种假设之后被否定到修正再到被提出最终趋于合理的过程进行了理性的分析,又以“个人知识”为理论背景,对科学发现问题在哲学维度的思考提出了独特的见解。

一、从认识论角度窥视波兰尼的“个人知识” 波兰尼哲学的主要思想目标是对客观主义的知识进行全面分析和扬弃,进而建立“个人知识”的理论基础。

在波兰尼个人看来,客观知识大多是非个性化的、普遍性的,是人类自身对自然社会的异化理解。

作为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客观主义在近代西方长期占据着主导作用。

一直以来,客观存在像一枚邮戳盖在人们的思想之上,形成认知和观念,所以,我们认为客观实在就是这样,没有其他。

这种实在的认知被我们毫无保留的1:1复制粘贴,对于每个人的个体差异毫无保留地舍去,这是一种机械的逻辑的认识。

笛卡尔、莱布尼茨等人的科学发现活动都试图寻找极其严格的逻辑推理规则,他们所倡导的都是与个人无关的、普及的逻辑规则,他们的科学理论以及科学思维是完全的、程序化的,并且是可经演绎而计算得来的。

从认识论的角度理解身体存在

从认识论的角度理解身体存在

从认识论的角度理解身体存在运用文献资料法,从认识论的角度理解身体存在的视角,认为人通过把日常所理解的身心关系当作身体存在的依据是不可靠和不恰当的,从存在的经验上追循到理解这种联系的真正途径。

旨在提升对西方身体理论与实践的理解。

标签:身体存在认识论辩证法超越普遍意识就是对形式和内容两者的境界的超越。

普遍的东西超越普遍东西的根底,内在的东西超越内在的东西的根底,境界超越境界的根底。

这就是要使意识沉浸到意识的根底里。

面对虚无的境界是一种支撑着认识论上主客体联系的总和的境界。

怎样才能发现它呢?“普遍意识”的表达方式源于康德,但是有学者只是参考着面对虚无的境界以模拟的方式引用了这个词组。

康德的普遍意识是一种限定和超越了经验主义的自我意识的超验逻辑形式。

在某种意义上,面对虚无的境界也超验了经验主义的自我意识。

它是“对包含着形式和内容两者的境界的超越”。

形式和内容对认识来说,分别是主观和客观的。

面对虚无的境界就是同时在其中确立了这两者的境界。

这就是说,它是支撑着主客体的联系的总和的基础。

它被称为“面对虚无的境界”,就是因为它是一种不可见的境界,在范围上与面对存在的境界有所区别,后者是日常经验的基础,使主客体的联系得以显现。

如何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呢?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使“境界超越境界的根底”。

这意味着一种从面对存在的境界到面对虚无的境界的超越,从构成存在物质基础的日常自我的理解领域到构成面对存在的境界的基础的一种不可见的境界。

由于这种情况,我们就必须把日常自我的方式看作是不可靠的。

作为自我意识的主体的自我方式被否定了,并且必须成为“使自身沉浸在意识的根底里的意识”。

康德的普遍意识是对经验主义的自我意识的一种逻辑抽象化。

在身体存在的一般经验里,自我意识具有一个不可见的底层。

如果我们把与日常的生命空間相互关联的自我意识列为“明意识层”,那么在其底部也统一存在着一个隐蔽的、模糊的“暗意识层”。

“使意识沉浸在意识的根底里”也就是要从存在的经验来研究这种没有出现在意识表层的隐晦的暗意识层。

西方现代身体理论研究教学教材

西方现代身体理论研究教学教材

身体与文化认同
总结词
身体与文化认同是指个体通过身体来表达和确认自己的文化归属。
详细描述
身体与文化认同密切相关,个体通过身体语言、服饰、姿态等来表达自己的文化 身份,并以此获得归属感和认同感。同时,个体也会通过模仿和内化他文化群体 的身体语言和符号来扩展自己的文化认同。
身体与权力关系
总结词
身体与权力关系是指身体在权力结构中的位置和作用。
主要流派与代表人物
主要流派
存在主义身体理论、社会建构主 义身体理论、心理分析身体理论 等。
代表人物
梅洛·庞蒂、萨特、福柯、布尔迪 厄等。
02 身体与文化研究
身体的社会建构
总结词
身体的社会建构是指身体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形成和塑造。
详细描述
身体的社会建构强调了社会文化因素对个体身体认知和行为的影响。不同的社 会文化背景会塑造不同的身体形象、规范和价值观,从而影响个体的身体感知、 态度和行为。
详细描述
身体与权力关系是复杂而多维度的,涉及身体规训、身体形象控制、身体政治化等方面。在权力关系中,某些身 体特征、姿态和行为被赋予更高的价值或意义,而其他则被贬低或排斥。这种权力关系对身体的社会建构和认同 产生深远影响。
身体与消费文化
总结词
身体与消费文化是指身体在消费主义社会中的地位和功能。
详细描述
身体实践的定义
身体实践是指通过身体活动、锻炼、姿势、呼吸等手段来 达到锻炼身体和内心的效果,以达到身心健康和内心的平 静。
身体与心理的关系
身体和心理是相互关联的,身体的健康和平衡可以影响心 理的状态,而心理的状态也可以影响身体的健康和平衡。
身体实践的哲学背景
身体实践的理论基础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哲学思想,如亚 里士多德认为,人的本质是追求幸福和完整,而幸福和完 整的实现需要依靠身体的健康和平衡。

从认识论的角度理解身体存在

从认识论的角度理解身体存在

从认识论的角度理解身体存在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从认识论的角度理解身体存在的视角,认为人通过把日常所理解的身心关系当作身体存在的依据是不可靠和不恰当的,从存在的经验上追循到理解这种联系的真正途径。

旨在提升对西方身体理论与实践的理解。

关键词:身体存在认识论辩证法超越普遍意识就是对形式和内容两者的境界的超越。

普遍的东西超越普遍东西的根底,内在的东西超越内在的东西的根底,境界超越境界的根底。

这就是要使意识沉浸到意识的根底里。

面对虚无的境界是一种支撑着认识论上主客体联系的总和的境界。

怎样才能发现它呢?“普遍意识”的表达方式源于康德,但是有学者只是参考着面对虚无的境界以模拟的方式引用了这个词组。

康德的普遍意识是一种限定和超越了经验主义的自我意识的超验逻辑形式。

在某种意义上,面对虚无的境界也超验了经验主义的自我意识。

它是“对包含着形式和内容两者的境界的超越”。

形式和内容对认识来说,分别是主观和客观的。

面对虚无的境界就是同时在其中确立了这两者的境界。

这就是说,它是支撑着主客体的联系的总和的基础。

它被称为“面对虚无的境界”,就是因为它是一种不可见的境界,在范围上与面对存在的境界有所区别,后者是日常经验的基础,使主客体的联系得以显现。

如何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呢?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使“境界超越境界的根底”。

这意味着一种从面对存在的境界到面对虚无的境界的超越,从构成存在物质基础的日常自我的理解领域到构成面对存在的境界的基础的一种不可见的境界。

由于这种情况,我们就必须把日常自我的方式看作是不可靠的。

作为自我意识的主体的自我方式被否定了,并且必须成为“使自身沉浸在意识的根底里的意识”。

康德的普遍意识是对经验主义的自我意识的一种逻辑抽象化。

在身体存在的一般经验里,自我意识具有一个不可见的底层。

如果我们把与日常的生命空间相互关联的自我意识列为“明意识层”,那么在其底部也统一存在着一个隐蔽的、模糊的“暗意识层”。

“使意识沉浸在意识的根底里”也就是要从存在的经验来研究这种没有出现在意识表层的隐晦的暗意识层。

浅析波兰尼默会知识理论中的个人性意蕴①

浅析波兰尼默会知识理论中的个人性意蕴①

浅析波兰尼默会知识理论中的个人性意蕴①作者:唐志红张良来源:《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2018年第10期[摘要] 波兰尼在对传统客观主义知识理论主张客观、超然、非个体,将个人因素从科学知识中剔除等问题进行批判的基础上,第一个提出了默会知识的概念,并基于默会维度重构了其独特的个人知识理想,具有鲜明而又丰富的个人性意蕴。

[关键词] 波兰尼;默会知识理论;个人性;意蕴[中图分类号] N0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28-0146-02波兰尼(Michael Polanyi,1891—1976)是第一个提出默会知识概念的著名英国科学家、哲学家。

他在1958年出版他的代表作《个人知识》(Personal Knowledge)和1966年出版的《默会维度》(The Tacit dimension)等专著中对默会知识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

一、波兰尼默会知识理论中个人性意蕴的内容波兰尼对认识论中存在的“我们知道的知识要比我们能够用言语表达出来的知识多”这一特殊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知识理论——默会知识理论。

他认为人类的知识由两种类型组成,一种知识类型叫做名言知识(articulate knowledge),另一种知识类型叫默会知识(inarticulate knowledge)。

名言知识是指可以用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等加以表述的一种知识类型。

而默会知识则是一种由个体在某一方面长期实践并逐步积累起来的,难以为个体相分离的知识类型,是一种“未被表述的知识”[1]。

(一)个人知识的起源与客观主义认识论所主张的“科学知识是非个体的”等观点不同,波兰尼认为一切知识都是个人的,知识来源于个体的参与,个体参与是认识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知识习得不可能排除所有的个人因素。

“所有的科学知识都必然包含着个人系数”[2]。

所有科学知识的发现和习得都离不开认知个体全时空、全身心的参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身体的认识论地位——论波兰尼默会认识论的身体性维度 15

内容提要】 在身体性这个维度上,波兰尼的默会认识论和梅洛 - 庞蒂的知觉 现象学之间存在着某种思想的会聚。从知觉的身体性出发,通过对“身体在宇宙中 的特殊地位”、关于身体的辅助意识的核心地位、“通过寓居而认识”等思想的阐 发,默会认识论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知识的身体根源。在关于他人之心的知识和身心 关系问题上,波兰尼在强调心灵的身体性的同时,对心灵与其外在表现、心灵与身 体作了区分,得出了心灵是其外在表现的意义,心灵是身体的意义的结论。

关 键 词】默会认识论 / 身体性 / 波兰尼 / 梅洛- 庞蒂 、默会认识论和现象学传统 波兰尼在 哲学 上最具原创性的贡献是在两种意识的理论的基础上阐明了默会 认识的结构。比如,在用锤子敲钉子的活动中,我们既意识到钉子,也意识到锤子 和握锤子的手掌、手指中的感觉。在此,我们注意的中心是钉子,而不是握锤子的 手掌、手指中的感觉,我们对于后者的意识不是为了其本身,而是为了前者。波兰 尼认为,我们对钉子的意识是焦点意识 (focal awareness) ,而对握锤子的手掌、 手指中的感觉的意识是一种辅助意识 (subsidiary awareness) 。默会认识就建立在 两种意识的动态关系之上。为了把握某一对象,我们需要将有关的各种线索、细节 整合为一个综合体来加以认识,这就涉及到了默会认识的两个项目。我们对各种线 索、细节、部分的辅助意识是默会认识的第一个项目,关于对象的焦点意识是第二 个项目,为了认识后者,我们必须依赖于前者,我们从前者出发来关注后者。默会 认识就具体地展开于从 (from) 第一个项目转向 (to) 第二个项目的动态过程之中,

默会认识是一种 from-to 的认识” [1 —p34] 。 20 世纪 60年代,波兰尼的默会认识论已趋成熟。在阐发默会认识论的各种理

论意蕴,展示默会认识论解决一系列哲学问题的潜力的同时,波兰尼也注意到了自 己的学说和其他哲学传统之间的关联,现象学传统就是其中之一。波兰尼的默会认 识论和现象学传统的关联,具体表现为它与现象学的三大观念的交接。这三大观念 是: 意向性、在世和身体性。

关于默会认识和意向性的关系,波兰尼说 : “布伦坦诺指出,意识必然关注一 个对象,只有有意识的心灵活动才会关注一个对象。我对默会认识的分析,扩展了 对意识的这种看法。它告诉我们,意识不仅是意向性的,而且它总是具有各种根 源,由此出发去关注其对象。它包括对其辅助项的默会意识。”[ 2— p32] 在波兰 尼看来,默会认识的 from-to 结构比起布伦坦诺的意向性理论,更充分地阐明了意 识的本性。它不仅展示了意

向性,即意识的向量性质,而且表明,意识的指向性是 以对辅助项的默会意识为基础的。 ? 意识除了有其“ to ”的方面之外,

还有其“ from ”的方面。 波兰尼从默会认识论的 from-to 结构引出了一个重要结论 : 认识是通过寓居而 展开的 (knowing by indwelling) 。正是在这一点上,波兰尼看到了默会认识论和 海德格尔的“在世”思想的关联。在《个人知识》火炬丛书版 (1964 年)的序言 中,波兰尼说 : “所有理解都以我们寓居于我们所把握的对象的细节之中为基础。

这种寓居就是我们介入到我们所把握的对象的存在之中,它就是海德格尔所说的在 世(being-in-the-world) 。” [3 — px]他还说:“寓居就是在世。默会认识的任何

一种行动,都改变我们的存在,重新定向和收紧我们介入世界的活动 ; 存在主义和 现象学在其他的名目下研究了这种过程。现在我们必须以默会认识的更具体的结构

来重新诠释这类观察。” [3 —pxi] 笔者曾按照波兰尼所指示的方向,从默会知识 论的角度,对海德格尔的“在世”观念的认识论意蕴,作过一番考察[4] 。 虽然“寓居就是在世”这个命题极有启发性,但波兰尼的“寓居”和海德格尔 的“在世”有一个重大区别。下文将表明,波兰尼的“通过寓居而认识”的思想, 基于他对身体在宇宙中独特地位的认识,而海德格尔却并不把此在看作本质上是身 体化的。按照 Hubert Dreyfus 对海德格尔的诠释 : “海德格尔似乎认为,拥有一个 身体并不属于此在的本质结

构 ,, 此在的存在方式本质上是一种自我诠释的活动这种 一般性的主张,无疑可以推出此在不必是身体化的。” [5 — p41] Marjorie Grene

也是这么看的。她说 : “海德格尔式的人,尽管像海德格尔所说的那样,在每一种 情况下都是我属的,却像笛卡儿式的心灵一样,可以是非身体化的。 ,, 虽然他偶尔 会提及身体,但是,身体性的问题被认为是不相干的而被弃置一边。” [6 —p77]

缺乏身体性的维度,可以说是海德格尔在世思想的一个重要缺陷。在现象学传 统中,梅洛 - 庞蒂克服了这一缺陷。“身体是在世的媒介” [7 —p77] ,“身体是我 们在世界上的锚地 (anchorage) ”[7 —p82] 。这类表述很好地传达出了梅洛 -庞蒂哲

学的要旨。正是在身体性 (embodiment) 这个维度上,波兰尼和梅洛 - 庞蒂有一种思 想的会聚。

Marjorie Grene 最早洞察到,在梅洛 - 庞蒂和波兰尼之间有一种惊人的相似 性。在

其《哲学证词》一书中,她回忆了她开始认识到两个哲学家的共同点的 史 语境:“在 1960-61 年间,我无意间接触到了《知觉现象学》的 英文 本(法文 版最早出版于 1945年) ——

这件事情发生得有点晚了。在 50 年代的大部分时间

中,我和迈克 ?波兰尼一起工作,其结果就是《个人知识》。在我看来,梅洛 - 庞蒂 的著作传达了同样的信息,但采取了不同的次序,并采用了我既能理解又能使用的 语言(或者在当时看来是这样 ) 。” [6 — p69] Marjorie Grene 曾努力使波兰尼看到 他和梅洛 -庞蒂之间的相似性。 ? 正如 Phil Mullins 所指出的那样,也许是在

Grene 的建议之下,波兰尼开始阅读梅洛 - 庞蒂的著作。在 1960年代,在讨论身体

的认识论地位时,波兰尼曾多次提 及梅洛 -庞蒂?。 Richard Shusterman 在评论身体化这个主题时指出,“在西方哲学中,梅洛 庞蒂有点

像是身体的守护神。 ,, 没有人能像梅洛 - 庞蒂那样,提出严格、系统和持 续的论证,来证明身体在人类经验和意义中的优先性” [8—p151] 。相对而言,身 体性不是波兰尼哲学的核心课题,而只是其默会认识论的一个方面,虽然是极为重 要的一个方面。所以,波兰尼对身体性的讨论,不具备梅洛 - 庞蒂那样的义理规 模。但是,他以独特的视角,深入地阐发了身体的认识论地位,对于身体性论题的 展开,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虽然 Marjorie Grene 提出了关于波兰尼和梅洛 - 庞蒂的思想会聚的课题,但 是,按笔者的了解,这一课题尚未深入展开。在系统深入地比较波兰尼和梅洛 - 庞 蒂的身体性思想 之前,还有更为基础性的工作要做。所以,相对于 Marjorie Grene提出的课题来说,本文的目标还是相当初步的。在本文中,笔者试图准确地

阐明波兰尼默会认识论的身体性维度,展示他在这个问题上的洞见,并澄清某种误 解。 、人类知识的身体根源 与梅洛 -庞蒂一样,波兰尼也是从对知觉的分析而切入身体性现象的。当然, 波兰尼并不像梅洛 -庞蒂那样拥有一套系统的知觉理论。他把知觉看作是默会认识 的一个范例。通过从默会认识论的角度来考察知觉,波兰尼把身体性现象主题化 了。 试想一个视知觉的例子。当一个对象发出一束光,进入我的眼睛,在我的身体 中会有各种反应。“这些反应作为辅助项起作用,我把它们整合起来以形成关于对 象的视觉。对象在身体内引起了这些反应,我所看到的对象,是我赋予这些反应的 意义。” [2 —p38] 在我看到对象的时候,我身体内的许多反应是我不能就其本身 来体验的。在这些反应中,有一些是波兰尼所说的阈下线索,比如我的眼肌的收缩 和我的内耳迷路的活动 [9 —p139,140] ,有些是大脑皮层上进行的神经过程。尽管 在我看到一个对象的时候,这些内在

过程是不能就其本身来经验的,我还是根据我 所看到的对象的感性性质 ( 如形状、大小、位置、颜色等等 ) 而意识到它们。这些感 性性质是我身体中的内在过程的意义。作为默会认识的一个范例,视知觉中发生的 过程是: 把身体经验转化为关于外部对象的知觉。

在阐明了身体经验如何参与知觉的基础上,波兰尼把知觉的身体性特征一般 化,提出了关于所有人类知识的身体根源以及人类心灵的身体性的普遍论断。他说

从身体参与知觉行动的方式,可进而引出一个一般性的结论,它包括所有知识 和思想的身体根源 ,, 每当我们试图理解世界的时候,我们都得依赖于我们关于世界 对我们身体的影响以及我们身体对这些影响的

复杂反应的默会知识 [9 — p147,148] 。 任何一种认知活动都预设了对我们身体的辅助意识,任何一种知识都有其身体 根源。波兰尼的结论是 : “所有思想都是肉身性的 (incarnate); 它靠身体为生

,, ”[9 — p134] ,人类心灵本质上是身体化的,“因为人类心灵活动于、寓居于人 的身

体之中,所以,心灵只能被了解为是活动于、寓居于身体之中的” [9 —

p152] 。

所有人类知识都有其身体根源这一主张,与下面这个事实是协调一致的,即通 常我们不把我们的身体当作一个对象。波兰尼把这个现象刻画为“我们的身体在宇 宙中的独特地位” (the unique position of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