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曼斯菲尔德《苍蝇》中的象征意义
从图形—背景理论分析《苍蝇》中的人物形象突显

从图形—背景理论分析《苍蝇》中的人物形象突显作者:覃青芝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05期摘 ;要:图形-背景是认知诗学的一个重要理论。
本文根据认知诗学中的图形-背景理论,分析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短篇小说《苍蝇》中人物形象。
通过图形-背景的选择与转换,并根据其突显原则,分析人物形象特点,研究与图形-背景相关的语法现象、修辞手法及其象征意义,进而分析小说的主题,从认知的角度体会作者的创作手法与写作魅力。
关键词:图形;背景;人物形象;突显作者简介:覃青芝,女,广西河池人,毛南族,广西师范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05-0-02一、引言凯瑟琳·曼斯菲尔德(1888-1923),被誉为新西兰文学的奠基人,被评论界称为“英国的契科夫”。
她把短暂的一生投入到当时不受英国作家关注的短篇小说创作中,并以此著称文坛。
她的作品叙述视角独特,表现手法独具匠心,语言简洁,刻画人物细腻入微,于细节上精雕细琢。
短篇小说《苍蝇》(The Fly,1922)是其典型的“无情节”作品,小说由中间开始(inmediasres),描述年老羸弱的退休雇员去拜访主人公(一家公司的老板),在办公室里,短暂的交流,却已鲜明地对比出两人大相径庭的人物形象。
认知诗学融合了认知语言学、认知心理学和文学文体研究。
认识诗学结合语言学和文学,探究文本新的含义。
任何新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应该有可能因其独特的关照角度而对文本有新的发现。
认知诗学的根本任务或存在根据是“从解释到发现”,就是要力求发现作品效果的新的原因、作品新的涵义或新的美感(熊沐清,2012:448)。
本文通过分析语篇、语法及象征手法的运用,对小说《苍蝇》进行图形-背景与小说人物形象图形的解读,深入小说的主题意义,以期能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写作魅力。
二、语篇图形-背景与人物形象Talmy首次把图形-背景理论运用于认知语言学中,认为“图形”指某一认知概念或感知中突出的部分,即注意的焦点部分,其特别的价值是突显(李金妹,邹智勇,2012:56)。
《苍蝇》改写意义及历史意义

《苍蝇》改写意义及历史意义《苍蝇》改写意义及历史意义《苍蝇》是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的戏剧作品,这部戏剧创作于1943 年,并于同年4月预演。
他说这部戏剧是要表现个人对以往行为的认识、评价以及应该对行动后果采取何种对策。
为了在法西斯制度下掩盖自己的思想,作者借用了希腊神话的素材。
改写意义:1凸显个人意志。
萨特在《苍蝇》中塑造的俄瑞斯忒斯是一个新的形象,因为萨特笔下的俄瑞斯忒斯是一个逐渐长成的有自由意志的人。
他杀死自己的母亲和她的情人埃癸斯托斯,并不是因为他接受了阿波罗和朱庇特的命令,恰好相反,他通过坚定的抗争,摆脱了宙斯对他的精神控制,实现了替父亲报仇的愿望,从而也证明了自己的存在。
2.表现人本身存在没有意义。
俄瑞斯忒斯在外邦长大,得知自己的身世之后和朋友一起回到阿尔戈斯。
他不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
他对杀死他父亲的凶手怀有仇恨,但这种仇恨并没有强烈到无可忍受的程度,流逝的时间也使这种仇恨逐渐淡化。
他虽然回到阿尔戈斯,但并没有回家的感觉。
异乡人的身份不只是他的伪装,而且还是他实际的心灵感受。
因此,在与姐姐厄勒克特拉相认之后,他劝姐姐跟自己逃走。
由于他对父亲的爱与他对母亲的恨都是苍白的、模糊的,所以他不愿意承担复仇的责任。
3.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
厄勒克特拉指出,俄瑞斯忒斯的“讨厌的纯洁”,即对爱与恨的漠然,对实际生活的不介入态度,将使他无法成为阿尔戈斯人的一员。
心灵遭受流放的威胁促使俄瑞斯忒斯个人意识觉醒,他宣称现在谁也不能再对他发号施令了,“让我向这个无暇的轻薄之物告别,它就是我过去的形象。
”俄瑞斯忒斯决心要成为国人的一员,因此他决定要杀死强迫人们悔恨的国王和王后,从而自己承担起爱和恨的责任,也就是一个真正具有自由意志的人的责任。
萨特的俄瑞斯特斯的光辉之处不在于他没犯下杀母的罪行,而在于他具有承担罪责的勇气。
这是真正自由的人才可能具有的气魄与胸怀。
这样一个真正自由的人出现在萨特的笔下并不偶然。
因为萨特所奉行的是存在主义哲学,而存在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之一就在于宣称个人行动的自由。
浅析萨特《苍蝇》中的伦理情怀[权威精品]
![浅析萨特《苍蝇》中的伦理情怀[权威精品]](https://img.taocdn.com/s3/m/9ce96441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ab.png)
浅析萨特《苍蝇》中的伦理情怀-权威精品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最新最全的学术论文期刊文献年终总结年终报告工作总结个人总结述职报告实习报告单位总结内容摘要:《苍蝇》演绎了主人公俄瑞斯特斯自由选择的悲剧,并通过其为使阿尔戈斯城的居民摆脱悔恨的折磨,重新获得崭新的生活而自己却被苍蝇追逐,孤独流亡的结局来警示人们要敢于追求自由,勇于承担责任。
本文以文学伦理学批评为研究视角,围绕主人公俄瑞斯特斯伦理身份的诉求以及伦理选择中的困惑来阐释他勇于承担责任的积极意义和故事背后的伦理内涵,以对我们的现实人生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伦理身份伦理选择伦理责任《苍蝇》是萨特戏剧的代表作,也被誉为自由选择的赞歌。
他讲述的是主人公俄瑞斯特斯为解救阿尔戈斯城的居民免于灾难,杀死谋害自己父亲的国王埃癸斯托斯和自己的生母克吕泰涅斯特拉,但却遭到姐姐的背弃,民众的厌恶,最终被驱逐流亡的故事。
多数关于《苍蝇》的研究集中于阐释故事背后蕴含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及其丰富的政治寓意,但是如果我们从俄瑞斯特斯特殊的伦理身份出发,就会更易理解他在是否采取行动时所面临的困境和艰难选择以及在他对自己的行为所造成的后果的勇敢承担中寄寓的浓郁的伦理情怀。
一.伦理身份的诉求文学伦理学批评认为“几乎所有伦理问题的产生往往都同伦理身份相关”,俄瑞斯特斯对伦理身份的重视和执著,让他一步步走向自己的悲剧结局。
家财万贯、仪表堂堂、深思熟虑,犹如一位长者的他,摆脱了各种奴役和信仰的羁绊,没有家庭,没有祖国,没有职业,可以自由地承担各种义务。
作为在雅典这样幸福的城邦中成长的知识渊博并且游历丰富对自由充满了向往的人,他可以像地理学家泡萨尼阿斯一样写本希腊指南,也可以在一座著名的大学城里讲授哲学或建筑学,但是当他知道自己的身世后,却自愿来到这样一个阴暗忧郁的城镇,因为他出生在这里。
在他的观念中,作为一个城邦的子民,就有责任为自己的城邦做出贡献。
通过他的言行,我们并未感受到他对父亲遇害那件事本身所应该具有的出奇的愤怒,他也没有时刻把为父亲报仇的责任放在心里,更没有把抢回本应该属于自己的地位当作奋斗的目标,而他只想成为某个地方的人,众人中的一员。
生命里的阳光——看过《苍蝇》再看人

生命里的阳光——看过《苍蝇》再看人
王晖
【期刊名称】《吉林化工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7(0)5
【摘要】通过对短篇小说《苍蝇》情节安排及结构的分析,展示了女作家曼斯菲尔德的写作技巧与创作风格,挖掘了该小说的创作目的、意义及展示出的情感,尤其是亲情对于人的重大意义。
【总页数】3页(P46-47)
【关键词】苍蝇;情感;被爱的需要;亲情
【作者】王晖
【作者单位】吉林化工学院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561.074
【相关文献】
1."寻找阳光学子公益万里行"再谱新篇 [J], 傅维
2.“寻找阳光学子公益万里行”再谱新篇 [J], 傅维
3.收集生命里的阳光,照亮成长的路——记参加“首届湖湘教师写作夏令营”随感[J], 刘晓
4.生命里一旦有了田野,整个人就有了阳光 [J], 祝羽捷;
5.生命里的一抹阳光 [J], 潘胜娜;张丽;何雅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苍蝇读后感

《苍蝇》是威廉·戈尔丁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部充满想象力的现代寓言。
小说描述了一群英国学生在遇到飞机失事后,被困在一座荒岛上,逐渐演变为野蛮愚昧的统治者和受控制的被支配者的故事。
小说以孩子们为主角,探讨了成人主义、权力欲望、暴力、知识、自由和道德等主题,通过对人性的深入探讨,呈现出人类社会的黑暗面,并提出对社会秩序、权威、精神自由等方面的对抗与反省。
此外,《苍蝇》还揭示了人性的脆弱性,以及人类对于自己所恐惧的无力感和权力的渴望所带来的暴虐和残忍。
这本小说通过精彩的叙述和细腻的情感描写,描绘了一个疑惑与迷茫的时代(二战结束后的时代)中,人们对于权力、伦理等问题的思考和反思,并提出了重要的思想启示, 对当代社会的发展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总之,《苍蝇》是一本相当令人深入思考的小说,它可以启迪人们对当代社会中权力、自由和道德的发展,让人们不断反思和审视自身的社会角色和行为,进一步塑造一个更加和谐、公正和美好的社会。
行为背后的无意识

行为背后的无意识作者:邱少芸凌海衡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17期摘要: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小说《苍蝇》中两个人物截然不同,老伍德菲尔德毫无男子气概,十分可怜;老板却充满魅力,令人羡慕。
老板貌似幸福快乐,实际上却是生活在阴影的威胁下。
他残忍对待苍蝇的行为背后是一种无意识的替罪羊行为,是受到阴影威胁的他所采取的一种投射行为。
关键词:苍蝇;老伍德菲尔德;老板[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7-0-02一、引言《苍蝇》是曼斯菲尔德著名的小说之一,故事以老伍德菲尔德拜访老板开始,在他离开之前,提起了他们死在战场上的儿子,这番出乎意料的话对老板震撼很大。
在他回忆悲伤往事时,一只苍蝇掉进了墨盒,引起他的注意,之后他反复拿起钢笔滴墨在苍蝇身上直到它不再动弹。
故事情节发展十分简单,但人物的心理危机却十分突出。
在父系社会,有一类男性像老伍德菲尔德那样,没有扮演好男性角色,产生强烈的自卑感;也有一类像老板一样,摘不下根据社会生活需要而制定的人格面具,压抑了其它成分,最终形成阴影。
当他们受到阴影威胁时,往往否认并投射到他人身上。
二、分析和讨论1. 老伍德菲尔德的失败和老板的成功毫无疑问,男性和女性的社会性别是有差异的。
女性普遍表现为生命和营养的给予者,被充分地赋予了爱。
男性则常以长者或统治者的形象出现,充满理性和判断力。
荣格一再提到,男子气概和女子气质这两条原型原则提供了男性和女性的刻板模式发挥着作用。
⑴对男子气概,或者说对主导权的追求,都原型地植根于男性当中。
《苍蝇》中的老伍德菲尔德因为失去了一切主导权,感到失败,显得可怜。
退休后的伍德菲尔德身体不好,只能依赖家人,即使拜访朋友这种事也需家人同意,只能在每周二。
他是被禁锢在家,被穿戴整齐后被允许进城。
被动语态的使用及对他的称呼都在前面加修饰词“老”,使他失败可怜的形象跃然纸上。
贝特森与沙哈维奇(Bateson & Shahevitch)认为对他的所有描写都突显了小说最初介绍他的形象,一个坐在婴儿车里朝外张望的婴儿形象。
叙事作文之从《苍蝇》叙事策略与表达效果分析老板形象

从《苍蝇》叙事策略与表达效果分析老板形象《苍蝇》按故事情节发展主要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年迈的伍菲尔德先生按照惯例每周二都去拜访一位老朋友——公司老板(未署名),在闲聊之中无意提起女儿在给儿子扫墓的时候正好经过了老板已逝的儿子坟墓;第二部分,在听到有关儿子的任何消息,老板陷入深深的沉思中,居高自傲的老板无暇再与伍菲尔德继续谈话,便匆匆结束了此次会面,让手下闭门谢客;在第三部分,也是这篇小说的重要环境,当老板沉浸于对儿子的痛苦回忆无意被一只飞来的苍蝇打断,这只苍蝇一不小心掉进了老板的墨水瓶里企图挣扎着爬出去,老板看到挣扎奋斗的小生命心生怜悯,令手下拿来一张吸墨纸将苍蝇解救出来,可当苍蝇即将拍干身上的墨汁展翅而去之时,老板却心生好奇之心把这只苍蝇放在吸墨水纸上用墨水一点一点地折磨它直至最后一滴墨水将它的生命夺去,面对苍蝇的尸体,老板此时却又表现出一丝丝的哀伤,可不一会,他似乎又什幺都记不起刚才所发生的一切。
小说《苍蝇》的三个部分环节中,老板是唯一一个全程参与的人物,而苍蝇这一意象的对比自然离不开对老板这一形象的剖析。
一.细节中突显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健忘的伍菲尔德无意中提到“女儿在去扫墓的时候路径老板儿子的坟墓”,痛苦的回忆被硬生生地撕扯着,“……老板一声不吭……双眼茫然……脚步沉重……肥胖的身躯扑咚一声瘫倒在沙发椅里”。
老板无法再听伍菲尔德的絮絮叨叨,以身体不适婉拒了伍菲尔德的闲聊,他吩咐手下半小时内闭门谢客,因为他要好好地哀悼他那死去的儿子。
二.“人蝇”对比中突显主旨思想三.结语参考文献[1]梁蔚箐.反讽——论曼斯菲尔德的《苍蝇》.[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4).[3]高虹.中国的曼斯菲尔德研究.[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9).[4]付灿邦.论曼斯菲尔德的《苍蝇》.[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4).[5]杨岸青.老板的形象之惑——《苍蝇》的叙述视角分析.[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7(5).[6]周涓,万涛.从历史编撰元小说解读《赎罪》的后现代叙事策略.[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7]周涓.创伤叙事视角解读麦克尤恩的《赎罪》.[j].安徽文学,2016(6).基金项目:主持南昌航空大学第十一届“三小”创新项目,项目编号:2016ybwgy005.。
老板的形象之惑——《苍蝇》的叙述视角分析

老板的形象之惑——《苍蝇》的叙述视角分析作者:杨岸青, YANG Anqing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100871刊名:国际关系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年,卷(期):2007(5)参考文献(20条)1.Robert Wooster Stallman Mansfield's'The Fly' 20002.Wills D Jacobs Mansfield's'The Fly' 20003.Pauline P Bell Mansfield's'The Fly' 20004.R A Copland Katherine Mansfield's'The Fly' 20005.Celeste Turner Wright Genesis of a Short Story 20006.John T Hagopian Capturing Mansfield's'Fly' 20007.莎士比亚李尔王 20048.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 20059.F W Bateson;B Shahevitch Katherine Mansfield's'The Fly' 200010.Shlomith Rimmon -Kenan Narrative Fiction 200111.米克@巴尔;潭君强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 200312.曼斯菲尔德;陈良廷;郑启吟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选 198313.Dorrit Cohn Transparent Minds 197814.Thomas J Assad Mansfield's'The Fly' 200015.申丹视角[期刊论文]-外国文学 2004(03)16.Gerard Genette Narrative Discourse:An Essay in Method 198017.戴维@洛奇;王俊岩小说的艺术 199818.Mary Rohrberger Katherine Mansfield:'The Fly' 200019.罗钢叙事学导论 199920.W·C·布斯;华明;胡晓苏;周宪小说修辞学 1989本文读者也读过(5条)1.曾秀烨《苍蝇》中"苍蝇"意象解析[期刊论文]-科技咨询导报2007(13)2.武士杰巧妙的象征深刻的内涵 --曼斯菲尔德的<苍蝇>赏析[期刊论文]-南京农专学报2001,17(4)3.杨威.于菁华曼斯菲尔德后期创作的悲剧性主题[期刊论文]-教育教学论坛2010(14)4.罗建波.丁旭《苍蝇》的现代主义叙事艺术[期刊论文]-文教资料2008(34)5.王素英在孤独与死亡中写作——谈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创作[期刊论文]-社会科学论坛2007(14)本文链接:/Periodical_gjgxxyxb200705015.aspx。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漫谈曼斯菲尔德《苍蝇》中的象征意义作者:查庆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05期摘要:被誉为英国的短篇小说女王——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善于用女性独有的细腻手法来刻画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坎坷的命运以及挥之不去的孤独感伴随着她短暂的一生,在她的很多作品中孤独和死亡成为探讨的主题思想。
在作品中她十分重视象征手法的运用,本文将分析在《苍蝇》这篇小说中苍蝇、苍蝇之死以及最后一滴墨的象征意义。
关键词:曼斯菲尔德;苍蝇;苍蝇之死;最后一滴墨;象征意义[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05-0013-02伊恩·戈登教授在她的短篇小说集《未发现的国土》一书的前言中写道:“她最优秀的作品里,字字句句无一不经过精心安排,无一不表现她的炉火纯青的艺术技巧,她是最优秀的语言大师之一,她的文笔经得起最严格的推敲。
”(Ian A. Gordon,1991:11)她就是被誉为“英语界的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女王凯瑟琳·曼斯菲尔德。
曼斯菲尔德在一个与自己个性格格不入的社会中独自探索、挣扎,在承受病痛的同时,又如此理智、敏锐地思索人生,以坚强的毅力进行着创作,终以其具有鲜明个性的作品闻名于世。
(杨威,2010:156)《苍蝇》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篇。
一、故事简介故事一开始,就听到尖声细语的赞叹声:“你这可真舒服呀!”,这一声不是别人,而是老板的老员工伍德菲尔德发出的赞叹。
这足以看出老伍德菲尔德对老板气派的办公室近乎眼红的羡慕。
这番称赞使得老板“感到一种深切而真实的满意”(曼斯菲尔德,1982:266)。
但他并没有让伍德菲尔德看见办公桌上的一张旧照片。
可老伍德菲尔德不知是无心还是有意,偏偏却提起了照片中的年轻人——老板去世已经6年的独子。
他的话再一次让老板回忆起刻骨铭心的丧子之痛。
回忆起6年前,儿子没了,老板所有的希望也在顷刻间灰飞烟灭。
伍德菲尔德留下那句话之后离开了,只剩下老板在奢华的办公室里独自承受着外人无法体会到的痛苦和煎熬。
就在这时老板注意到一只苍蝇掉进了硕大的墨水池里,正挣扎着向外爬,力量甚微,却也是全力以赴。
看到这样的场景,老板萌发了慈悲之心,他小心翼翼地把苍蝇挑出来,轻轻地放到一张吸墨纸上,成功地拯救了苍蝇。
可老板突然心血来潮,他想试探一下苍蝇的求生欲和耐力。
当苍蝇试着要飞时,他将一大滴墨水落在了苍蝇的身上。
这个可怜的小东西不灰心,又一次从头开始,清理身上的墨汁,只是这一次更加缓慢了。
当老板第三次往苍蝇身上滴墨水时,他想对它吹吹气,让它干得快一点儿。
可是当第四滴墨水滴到身上的时候,苍蝇再也没有力气重新擦拭,一动不动地躺在吸墨纸上,苍蝇死了。
二、《苍蝇》中的象征意义1、苍蝇的象征意义曼斯菲尔德选择苍蝇这个象征并非偶然。
曼斯菲尔德于1917年染上肺结核病,1920年以后,身体状况是每况愈下。
创作《苍蝇》时病情已经严重恶化。
但是在养病期间她仍然坚持创作,这种忘我的创作加速了死神的到来。
而死亡的逼近也正是她思考生命意义的动因和创作灵感的源泉。
在给丈夫莫雷的一封信中她写道:“我觉得我像一只苍蝇,掉进了牛奶罐子里。
爬出来后,身上依然又湿又粘,半死不活的,开始无法清理。
”(Katherine Mansfield,1930)同年11月她在日记中写道:“苍蝇掉进了牛奶罐中。
上帝袖手旁观,且看着开心。
” (Katherine Mansfield,1930)这无不表明曼斯菲尔已经清醒地意识到死亡的迫近。
《苍蝇》便是曼斯菲尔德对自身坎坷命运痛苦思索的产物。
苍蝇是“人类生命的形象”,更是自身命运的写照。
《苍蝇》中的老板在物质上是富有的,但灵魂却是孤独的。
儿子是他全部的希望和寄托,是他生活的真正意义所在。
他一直指望着儿子能继承并发展他的事业。
在战争爆发之前,儿子在他的办公室里学习了一年,公司上下都对他赞不绝口,作为父亲的老板不知道听到了多少赞美之词。
但是儿子的死犹如晴天霹雳,事业和生活的希望都化作泡影,他的心如死灰。
在小说中,苍蝇不再是让人生厌的寄生虫,相反却是让人觉得怜悯的小东西。
苍蝇象征着生活在20世纪初动荡社会中的人们。
他们无法预知未来和掌握自己的命运,他们的存在是渺小的、荒诞的、没有意义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国家两大集团之间为重新瓜分世界而进行的战争。
老板和伍德菲尔德的儿子都奔赴战场,结果都死在战争的炮火之下。
战争是造成这些年轻人死亡的真正原因。
曼斯菲尔德在日记中写道:“战争使一切都改变了。
”(蒋虹,2004:182)苍蝇象征着弱小的生命体,它面对来自外界强大的势力时,命运就不由自己把握了。
就像文章中,老板一时兴起,把墨水滴在苍蝇身上,对老板而言,这只是一场恶作剧,可是苍蝇付出的代价却是生命。
苍蝇在小说中完全拟人化了,面对强大的外界力量,他们没有选择生的权利,没有决定自己命运的机会。
人的生命同苍蝇一样无足轻重,等待他们的只有死亡。
2、苍蝇之死的象征意义苍蝇在一滴接着一滴的硕大墨滴面前渐渐失去了力量。
看起来有着顽强生命力的苍蝇无法经受住这几次三番的重创,终于躺在了墨滴里,一动不动。
作者以女性独有的细腻、感性,生动刻画出了苍蝇之死的整个过程。
苍蝇之死的整个过程其实也就是人死亡的过程的描述。
在小说里,苍蝇的死亡象征着老板儿子的阵亡,老板一切希望都寄托在儿子身上,他如日中天的事业也是为了给儿子的将来铺路,就在他的愿望快要实现的时候,从战场上传来的是儿子阵亡的噩耗,当时犹如五雷轰顶,他精神已经垮了。
所以在儿子死后的几个月甚至几年内,只要一提起儿子,他就会悲痛欲绝,大哭一场是唯一的解脱方式。
苍蝇之死象征着老板希望的破灭,生活意义的消失,生活对于他来说完全看不到希望,老板是孤独的,也是可怜的。
他时刻沉浸在刻骨铭心的丧子之痛中不能自拔。
3、最后一滴墨的象征意义战争不光夺去了老板儿子年轻的生命,他的老员工伍德菲尔德的儿子也在这场战争中丧生了。
他也是战争的受害者,可是在随着时间的流逝,他逐渐变得麻木了。
他和他的女儿们所关心的是墓地修整得很好,道路既宽阔又平整,这让她们感到很高兴,能激怒她们的是一匙果酱卖到了十法郎。
“为了教训他们,格特鲁德把整罐果酱都拿回来了。
做的对!”(徐凯,2009:54)。
在她们眼中,卖果酱的是土匪、强盗,价格定的这么高无异于抢劫,所以她们觉得拿回整罐果酱是理所当然,完全不顾卖果酱人的感受。
老伍德菲尔德也一样,给老板留下了无限伤痛的回忆后,就径直走开了,不在乎老板的感受。
看到老板一个人独自享有这样豪华的办公室,他表现出了近乎眼红的羡慕。
再想想他自己,家人都不关心他,没有人想去知道他在做些什么想些什么。
只是在每周二像完成任务一样允许他进城去放一天风。
平时她们都像关押囚犯一样把他关在家中。
和他的可怜的境遇相比,老板的生活简直完美到无可挑剔。
老板硬朗的身板、健康的气色,和自己的老态龙钟、虚弱、潦倒、呆滞、迟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一杯威士忌喝下肚,也许是酒精的作用,抑或是妒忌心作祟。
他用平淡的语调提到老板儿子的墓地,犹如最后一滴让苍蝇致死的墨滴,也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顷刻间,老板的精神彻底垮塌了。
他在恍惚迷离中,对所有的事情“有生一来第一回不记得了”。
对老板来说,通过记忆模糊来逃避现实也许是他与现实调和的最佳途径,失去记忆或许是最好的解脱。
他挑出和滴死苍蝇是在丧子之痛的极度悲恸中的一种下意识的活动。
对他来说,活着本身就成了梦魇。
三、结语由于读者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以及思考问题时的角度不同,关于苍蝇无穷的象征意义,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见解。
而苍蝇的命运唤起老板对经历一战的人们生命旅程——从顽强抗争到付出巨大牺牲的联想以及老板被难以忍受的悲痛占据了全部心灵,这显然是文章的主要方面。
而从老板滴死苍蝇和用裁纸刀挑起死苍蝇等的下意识动作细节描写里又看到了其悲愤填膺的一面,似乎令人又察觉到一种弦外之音,老板联想到儿子和千百万人们曾经挣扎在战火纷飞的死亡线上的悲惨命运,也反映出老板对发动战争、制造死亡的侵略者的愤恨。
《苍蝇》这部作品从整体上看具有极丰富的象征意义,曼斯菲尔德以女性特有的敏锐与细腻客观的向读者陈述了故事的发展。
她将传统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熔合,构成独特的表现力,建立了新的写作模式。
曼斯菲尔德在孤独的煎熬和死亡的萦绕中度过了其短暂的一生,她以自己的生活经历为创作素材,在作品中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想和思考。
参考文献:[1]、Ian A. Gordon, Undiscovered Country, The New Zealand Stories of Katherine Mansfield [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1,P11。
[2]、Katherine Mansfield. The Letters of Katherine Mansfield: Volume I [M].Constable and Company Limited, 1930.[3]、蒋虹《凯瑟琳·曼斯菲尔德作品中的矛盾身份》[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P182。
[4]、曼斯菲尔德《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M].唐宝心等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PP265-272。
[5]、徐凯译《苍蝇》[J].世界文坛之窗.2000年9月,P54。
[6]、杨威《曼斯菲尔德后期创作的悲剧性主题》[J].教育教学论坛,2010年14期,P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