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渭画作鉴赏
美术鉴赏 徐渭生平及绘画成就

徐渭生平及绘画成就简介明代画坛,高手林立,大家数不胜数,但说到最富创意的花鸟画家,非徐渭莫属,他可以说是明代文艺史上的一座巨峰或是奇峰。
他虽是一个精神病患者,却是16世纪世界上最伟大的文艺理论家。
其诗文书画和戏曲,涉猎之广,成就之高,几可与东坡并肩。
尤其是他开创的水墨大写意花鸟画的独特画风,扭转了花鸟画在画坛的地位,并最终成为这四百多年来的中国绘画的主流品种。
郑板桥自称徐渭“门下走狗”,齐白石“恨不生三百年前,为青藤磨墨理纸”。
而他的一生一直与穷困、病态、奇计、猜忌、死亡和暴力纠缠在一起,生活坎坷,命运多舛。
中年开始学画,53岁杀妻案刑满释放后才开始潜心文学艺术创作。
残酷的社会现实使得这位才能出众的才子成为愤世疾俗的封建礼教的反抗者。
悲剧的一生造就了艺术的奇迹,徐渭不仅在绘画上有着卓越的成就,他的诗文、书法、戏曲同样光彩夺目,他是一代奇才的象征。
1 生平简介“一生坎坷,二兄早亡,三次结婚,四处帮闲,五车学富,六亲皆散,七年冤狱,八试不售,九番自杀,实堪嗟叹!”这是王长安先生概括徐渭的人生经历时所作的一首“十字歌”。
它形象生动而准确概述了徐渭独特的一生,简单罗列的数字凸现着一介文人在封建制度的残害下渗出的斑斑血泪。
1.1童年成长的悲歌徐渭出生在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 年)。
徐鏓晚年纳其身边的卖身女仆为妾,终得第三子即徐渭。
未料徐渭出生仅百日,徐鏓就过世了。
自此徐家的日常家务都由苗夫人主持。
苗宜人视徐渭如同己出,细心教养,并且徐渭他天资聪颖,才华早露。
然而徐渭并没有从此走向求学入仕的康庄大道,十岁时,家中又发生重大变故,家庭经济破产,不得不依附于同父异母的长兄徐淮生活。
1.2青年求仕的躁进从十七岁到四十四岁,每三年一次的科考,徐渭一场不落,却场场空手而归。
虽然徐渭在科举上屡试屡黜,但其出色的文学才情,已渐为人们所知。
恰而嘉靖三十三年(1554 年)进士出身的胡宗宪以御史巡按浙江,需要文事辅佐,正广罗贤才,听闻徐渭才名,便欲召其入幕。
徐渭《墨葡萄图》

上饶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毕业论文题目: 由徐渭《墨葡萄图》看中国绘画的写意传统学生姓名:**专业:艺术设计班级:09美(8)指导教师:***二○一二年十二月摘要徐渭是中国绘画史上大写意花鸟画家的杰出代表,其《墨葡萄图》墨色淋漓,借物抒怀,直抒胸中之臆气,堪称中国绘画史上里程碑式的代表作品。
在徐渭的影响下,明末清初画坛涌现了一大批直抒胸臆,个性突出的文人画家。
以徐渭及其《墨葡萄图》为典型,可剖析和挖掘出中国绘画的写意传统。
关键词徐渭;墨葡萄图;写意AbstractXu Wei is an outstanding representative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ainting freehand bird, its ink grapes Figure dripping ink by Shuhuai direct expression of the chest of the chest gas, called the representatives of the milestones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ainting work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Xu Wei, Ming and Qing painting, literati painters of the emergence of a large number of direct expression of the poet, and prominent personality. Xu Wei its "ink grapes, Figure typical profiling and mining the freehand tradition of Chinese painting.KeywordsXu Wei; ink grapes Figure; freehand目录引言 (3)一、徐渭个人简介及其思想 (3)(一)徐渭个人简介 (3)(二)徐渭个人思想感悟 (3)二、徐渭代表作《墨葡萄图》 (4)(一)《墨葡萄图》简介 (4)(二)从技法和美学角度看《墨葡萄图》 (4)三、从《墨葡萄图》看徐渭的写意性 (4)(一)绘画中墨的运用 (5)(二)写意的形成及其价值意义 (5)四、中国绘画之写意传统 (4)(一)用笔注重“写意性” (5)(二)设色上注重“写意性” (5)(三)空间表达上体现“写意性” (5)(四)“写意性”的价值意义 (5)结语 (8)参考文献 (8)致谢 (9)引言从宽泛意义上讲,中国画都是写意的。
浅谈徐渭绘画的艺术风格

浅谈徐渭绘画的艺术风格
徐渭,字文贞,明代著名画家,与唐伯虎、仇英、陈洪绶并称“四大才子画家”。
作
为明代晚期的代表画家,徐渭有着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首先,徐渭的绘画更注重表现人物情感和气氛,而非形似神似。
他善于使用墨色和笔
法变化,以及运用留白的手法,使得画面到达“神似”的效果。
同时,他也很善于表现人
物的性格以及对景物的情感倾向,更注重心理描写。
例如,他的名作《鹧鸪天·图》中,
两个人物的神情、立场、动态都极富表现力,其中的超拔、缠绵之情自然细腻,透过构图
与画面中的细节,表现出自然、优雅、真挚的情感。
其次,徐渭的画作喜欢借鉴古代名画,但又在画面中加入自己的创意。
他将传统技法
与新式风格相结合,尤其善于捕捉自然中的特殊光影和瞬间景象,将自然界的事物进行极
具思考的变化和符号化的处理,创造出一种充满抒情和富有新鲜感的艺术风格。
第三,他对于色彩的运用也独具匠心。
徐渭鲜明的色彩组合使得画作充满了生机与激情。
在画作的表现上,他善于运用淡彩,颜色的层次感及层次关系的调和以及笔墨的运用
已达到高度的艺术境界。
最后,徐渭的艺术风格还借鉴了诗歌、音乐和文学等其他艺术形式,形成了独具一格
的风格,充满诗意、典雅、唯美。
例如,他的《玉楼春·清平乐》既富有韵律感,又具备
画面的美感,颇具诗情画意,充满梦幻色彩和想象空间。
综上,徐渭的绘画作品兼具天然的灵气和审美意境,画风独具特色,让人神往。
其作
品有独特的意境、诗意、神韵等方面的表现,充分表现了他对美的追求和个性特质的彰显,对于中国文化史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贡献。
浅谈徐渭绘画的艺术风格

浅谈徐渭绘画的艺术风格
徐渭,字子安,号半山,明末清初著名画家,是文人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艺术风格以深入民间、勾勒人物为特点,深受后世文人所推崇。
徐渭绘画的艺术风格,首先体现在他的笔墨虚实结合的技法上。
他能在绘画中灵活运用笔墨,熟练地表现出自然景色和人物形象的特点。
他在刻画人物时,善于用深刻而生动的笔调,塑造出有情有致的人物形象。
他的山水画采用淡墨轻染,以形似神、景非景的手法,将静谧、温情、气氛和情调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其次,徐渭作品所体现的人文主义精神和理想,在他的艺术风格上也得到了充分地体现。
他的作品具有很强的自我表现欲,突出了人的内在情感和精神追求。
他将个人的情感和理想与社会的现实结合起来,呈现出独具特色的绘画风格。
最后,徐渭绘画的艺术风格还反映在他的题材和表现手法上。
他喜欢以人物、山水、花鸟等题材为主,对自然景色的感受和对人物形象的刻画,都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他运用骈文、格律、对仗等文学手法,将文学艺术与画坛艺术巧妙结合起来,形成了独特的风貌。
总之,徐渭绘画的艺术风格凝聚了丰富的文学艺术和绘画技法,不仅代表了文人画派的特点,而且展现出其个性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明清花鸟画和山水画的发展史上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徐渭书画作品的艺术价值探析

2018·05关于徐渭戏剧和诗文的研究已有很多。
其绘画方面的研究大致如下:1959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何乐之先生的《徐渭》,内容以论画为中心,篇幅仅为2万字。
这是以现代学术眼光审视徐渭其人的一次比较系统的尝试。
1961年徐渭被评为“中国古代十大画家”,关于徐渭的研究出现了阶段性的繁荣,从1961年到1979年,研究徐渭的学术论文共有127篇,有的就《南词序录》集中研究徐渭的戏剧理论,有的就徐渭的书画或生平进行专题研究。
同时期我国台湾徐渭有关的研究开始迟,但是起点高,发展快。
从台湾期刊文献资讯网检索来看,1968年后,在徐渭生平及其诗文、书画、剧作等研究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成绩斐然。
90年代以后,关于其绘画艺术价值方面的研究逐渐多起来。
本文拟从徐渭的生平学习经历入手去探索其美学思想形成的过程以及徐渭独特的美学观进而发掘其书画作品的艺术价值。
一、书画美学思想的形成(一)徐渭生平经历徐渭出生于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一个趋向衰落的大家族。
徐渭少年时即以文名享时誉,十多岁时仿扬雄的《解嘲》作《释毁》,轰动了全城。
当地的绅士们称他为神童,比之为刘晏、杨修。
二十来岁时他与越中名士姚海樵、沈炼等人相交往,为“越中十子”之一,与解缙、杨慎并称“明代三大才子”。
年少得名但是却与仕途无缘,在和别人的书信中他自己比喻为在锅中的豆萁,颇有“相煎何太急”之意;成年后他愈加贫困,又因为他是入赘所以生活更有不如意处,这也加剧了他精神上的创伤。
特别是将近不惑之年,又因胡宗宪之事受牵连,徐渭的精神一度错乱以至于数次自杀,最终还是犯下了杀妻之罪,后在友人的救护下捡回一条命。
但这段经历彻底让他放下了对功名的渴望,他开始遍游名胜之地,以寄情山水。
晚年他的生活拮据不已,常靠变卖字画维生,藏书数千卷被变卖殆尽,门生和友人从中亦抢夺了他不少的藏书和作品,他亦不甚在意,自称“南腔北调人”,终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年七十三。
浅谈徐渭绘画的艺术风格

浅谈徐渭绘画的艺术风格
徐渭是明朝中期的一位著名画家和书法家。
他生活在一个知识分子的家庭中,受到许多优秀的老师的教育,这些教育塑造了他深厚的学识和批判性思维。
他的艺术风格代表着当时的流派,以及他自己对绘画和书法的独特理解。
徐渭的画风崇尚自然,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
他善于用结构简洁、笔力准确、刚柔并济的手法描绘山水,给人以灵动、活泼、自然、清新之感。
他还深刻地追求艺术的表现力和个性,强调艺术家表现自己的行为和语言风格。
他注重艺术的文化内涵,强调让艺术家在艺术创造中表达自己对人生和人文精神的感悟。
徐渭绘画的精髓是山水画,他是以画山水著称于世的,其画作以细密秀丽而著称。
他笔下的山水气势恢宏,充满着中国传统文化里罕见的敦厚、美丽和尊贵感。
他的作品并不追求浮华繁复,而是体现了大自然的朴实和无尽的魅力。
他还善于运用色彩和光影效果,通过阴阳对比来展现东方哲学和美学所强调的气质和神韵。
此外,徐渭还对文人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强调文学文化的内涵,给他的作品注入了更多的诗意和追求。
他力图将诗情画意融合在一起,从而创造出自己的独特风格。
他的作品注重气韵生动和意境超脱,颇受当时文人雅士的欣赏和钦定。
综上所述,徐渭的绘画艺术风格综合了当时文化和艺术流派的特点,注重自然,强调意境和个性展现。
他的作品充满内涵和精神,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他的艺术成就得到了历代文化名人的高度评价,并在后代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徐孺子赏月注释

徐孺子赏月注释
徐孺子赏月是一幅著名的中国古代画作,描绘了徐渭(字孺子)在清明时节赏月的情景。
这幅画作是作者对徐渭的赞颂,展现了他对自然美的敏感和对人生的独特见解。
以下是对这幅画作的注释。
画面中,徐渭身穿宽松的布衣,手持折扇,背于月下的庭院。
他面容慈祥,目光温和地望向远方的月亮。
整个画面给人一种宁静和纯净的感觉。
徐渭作为一个文人,他深深地热爱大自然。
他通过赏月来表达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月亮常被视为人们心灵的寄托,徐渭在画中透过月亮的闪烁光芒,传达了他对于世间万物的独特洞察力。
徐渭赏月的姿态和心态也是这幅画作的重点所在。
他身体微微向前倾,似乎要与月亮交流。
他的目光专注而明亮,好像在思考着人生
的意义。
徐渭借助月亮,反思人生的短暂和无常,呼应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物是人非”观念。
这幅画作的注释通过描绘画面细节和解读徐渭的心境来理解画作意义。
它展示了徐渭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同时也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对自然美和人生哲理的追求。
总之,徐孺子赏月是一幅充满哲理和艺术价值的中国古代画作。
它通过细致的描绘和深入的注释,向人们展示了徐渭的思想和对自然美的敏感。
这幅画作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艺术上的鉴赏,更在于对人生和自然的思考,引发人们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和对自然美的追求。
“明珠”有价,“葡萄”无价--徐渭《墨葡萄图》赏析

从画面 的笔墨上看 ,徐渭 的用 笔 自由奔放 ,再加上 才华横溢 的文学素养 ,不仅提升 了画面 的精神 内涵 ,更 增强 了文人画特 色。从《墨葡萄图》中我们不难看出 ,毛 笔在他 的手中信手挥洒 ,犹如一个将 军在 千军万马 中厮 杀 ,一会儿大开大合 ,一会儿又密不透风 ,整个 画面墨色 变化丰富 ,浑然天成。徐渭把写意画推 向一个 大写意时 代 ,创 立 了水 墨 大 写 意 画 法 ,因 此 他 也 被 誉 为 中 国 大 写 意 花 乌 画 的创 派始 祖 。
从 画 面 的 构 图 上 看 ,整 幅 画 面 错 落 有 致 ,相 得 益 彰 。 只 见 一株 老 藤从 画面 的右 上 方斜 插 而 下 ,直 至 画面 的 左 侧 ,把 画 面 构 图 一 分 为 二 ,在 老 藤 的 下 方 分 别 悬 挂 着 两 处 葡 萄 ,一 处 略 多 ,在 片 片 叶 子 间若 隐若 现 地 挂 满 枝 头 ,在 墨 色 的 斑 驳 中 画 面 形 成 一 种 稳 定 的 三 角 形 构 图 :在 葡 萄 略 少 的 一 处 ,从 老 枝 上 伸 展 出一 段 嫩 枝 ,紧贴 着左侧 ,以“S”形垂落 ,打破 了画面的呆板 生硬。
责任编辑 :任一娟 email:ryj666@sohu com
铁 梅 说 叠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徐渭(1512—1593),字文长,号青藤,是我国十六世纪杰出的文学艺术家,他在文学、诗歌、戏曲和绘画史上都占有继往开来、推陈出新的重要地位。
尤其在绘画方面,对后世四百多年的大写意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如郑板桥说:“徐文长、高且园两先生不甚画兰竹,而燮时时学之弗辍,盖师其意不在迹象间也。
文长、且园才横而笔豪,而燮亦有倔强不驯之艺,所以不谋而合。
”又有诗曰:“尚有一灯传郑燮,甘心走狗列门墙。
”还刻了一颗“青藤门下走狗”的印章,可见其对徐文长的崇拜。
现代写意画大家齐白石亦曾说:“青藤、雪个(朱耷)、大涤子(石涛)之画,能纵横涂抹,余心服之。
恨不生三百年前,为诸君磨墨理纸。
诸君不纳,余于门外饿而不去,亦快事也。
”还有诗曰:“青藤、雪个远凡胎,缶老(吴昌硕)衷肠年别有才;我欲九原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
”可见,齐白石对徐文长亦深情怀敬意。
自然徐文长所以那样地受到后人的崇敬和纪念,恐怕是由于他不仅有杰出的成就,而且有高尚的品格——傲骨铮铮,敢于反抗封建礼教,敢于同邪恶作斗争和反抗外寇侵略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徐文长从小跟陈鹤学画,奠定了他绘画风格的基础。
陈鹤字鸣野,号九皋,别号海樵山人,出身于绍兴世袭百户的军官家庭,因少年病弱,辞去世袭军职,在绍兴怪山修建飞来山房和息柯亭,广交宾客,他擅长写意花鸟画,善制散曲,为绍兴文坛的盟主。
徐文长自幼爱好绘画、戏曲,可以说是深受了他的影响的。
陈鹤的墨迹已难看到,据与他同时代一些人的记载,说他作画走笔如飞,泼墨淋漓。
如姜二酉撰的《陈鹤传》中说:“慕山人者,每候山人饮宴兴酣,载笔素以进。
山人则振髯握管,须臾为一掷,累幅或数十丈,各惬其所,乞而后止。
”(姜二酉《无声诗史》,另见《徐文长全集》卷二十七《陈山人墓表》)徐文长关于他的记载则更多,如他在《书陈山人九皋三卉后》说:“予见山人卉多矣,曩在日,遗予者不下十数纸,皆不及此三品之佳。
滃然而云,莹然而雨,泫泫然而露也。
”(《徐文长全体》二十一)可以想见,陈海樵的绘画风格是一种泼墨大写意,而徐文长绘画的基本风格亦正是这样。
徐文长的青少年时代就与著名画家沈青门(仕)、谢时臣有很深的交谊,沈工诗善画,兼工散曲,与徐文长志趣相投,后来同在胡宗宪幕府。
徐文长有《题青门山人画滇茶花》诗云:武林画史沈青门,把兔申藤善写生。
何事胭脂鲜若此?一天露水带昆明!(《徐文长全集》卷十二)从徐文长的诗意看,沈仕是一位善于写生的高手。
谢时臣是吴中著名的山水画大家,擅长巨幅山水,因好用浓墨,笔墨粗放,受到吴中画派的排挤。
徐文长住在杭州玛瑙寺时(嘉靖二十九年至三十二年)曾受到谢时臣的指教。
他在《书谢叟时臣渊明卷为葛公旦》中说:“吴中画多惜墨。
谢老用墨颇侈,其乡讶之,观场而矮者相附和,十之八九。
不知画病不病,不在墨重与轻,在生动与不生动耳。
”(《徐文长全集》卷二十一)在当时吴派画风靡画坛的形势下,徐文长的看法确是一种卓见。
徐文长在嘉靖二十五年(二十五岁),曾去当时的文化中心苏州,看到了沈周、唐寅、文征明、仇英、陈白阳诸大画家和祝允明、王雅宜等书家一些作品,眼界大开。
他说:“世传沈征君画多写意,而草草者倍佳。
”(《书沈征君画》)“陈道复花卉豪一世,草书飞动似之。
”(《跋陈白阳卷》《徐文长佚稿》卷十六)“南京解元唐伯虎,小涂大抹俱高古。
”(唐伯虎古松水壁,阁中人待客过画、《徐文长全集》卷十二)。
又称:“祝京兆书乃今时第一,王雅宜次之。
”(《跋停云馆帖》、《徐文长佚稿》卷十六)徐文长虽然失遇而返,但吴中的绘画和书法成就对徐文长的影响却是很大的。
他对古人的画亦很有研究,如他认为夏珪的画,“苍洁旷迥,令人舍形而悦影”(《观夏珪画卷》)。
评倪云林的画是“一幅淡烟光,云林笔有霜”(《书倪云林画》)等等。
从上面所论,我们可以窥见徐文长独特的艺术趣味,他欣赏陈海樵的如云如雨如露的泼墨写意画法,沈仕、谢时臣的“生动”,沈周的“草草者”,陈道复的“草书飞动似之”,唐伯虎的“小涂大抹俱高古”,夏珪的“苍洁旷迥”,“舍形而悦影”,倪云林的“笔有箱”等风格。
徐文长的画,就是吸收了前辈诸家的特点和优点,逐步形成自己大写意的绘画风格的。
徐文长作画气概不同凡响,如他题《刘雪湖梅花大幅》诗中说到:“我与刘君初相见,较量长短捋髭须。
圈花少让元章笔,发干元章不若吾。
捉笔呼煤将发干,闭门自不令人看。
须臾歇笔乃开门,一扫槎枒三丈绢。
”这种作画的风格,显然是受陈鹤的影响,并且胆量和气魄更为雄豪。
他晚年有《又图卉应史甥之索》诗云:陈家豆酒名天下,米家之酒亦甚亚。
史生亲携八升来,如椽大卷令吾画。
小白连浮三十杯,指尖浩气响成雷。
惊花蛰草开间愁,何用三郎羯鼓催?羯鼓催,笔兔瘦,鳌蟹百双,羊肉一肘,陈家之酒更二斗。
吟咿吾,迸厥口,为侬更作狮子吼。
(《徐文长全集》卷五)从今天留存的墨迹《葡萄图》、《墨牡丹》和《杂花图长卷》等作品看来,确实使人感到有“指尖浩气响成雷”,“一扫槎枒三丈绢”的气魄。
这种气概不仅在当时无人可与伦比,就是后来数百年间,也罕有人可与比者。
他这种作画风格与他的书法风格和成就有着密切的关系。
他擅长行草书,小从著名书法家杨珂学,杨珂字秘图,余姚人,据万历《余姚县志》说:“杨珂幼摹晋人帖逼真,后稍别成一家。
多作狂书,或从左、或从下、或从偏旁之半而随益之。
……笔法自中锋者最难,帷秘图为然。
”徐文长从杨珂处学得狂书,又兼学米芾而自成一家法。
袁宏道就是在看了他的书法单幅之后说徐文长“强心铁骨,与夫一种磊落不平之气,字画之中宛宛可见,意甚骇之。
”徐文长自称“吾书第一、诗第二、文三、画四。
”可见,他对自己的书法是多么自信。
他的书法风格确实是奇特的,观其笔意有如“天马行空”,其笔势如“渴骥奔泉”,章法、结体奔放多变,笔画飞动。
纵恣中见沉雄,苍颈中见姿媚。
他的书法主在以情韵、气势见胜。
他以行草书入画,形成了他那大刀阔斧、纵横睥睨的大写意画法和风格,似有一种“推到一世之豪杰,开拓万古之心胸”的气概,令人惊心动魄,一新耳目。
徐文长的大写意画风格的形成,除了前辈画师的艺术成就和书法成就的影响之外,还有更重要的原因,恐怕是他的独有的生活道路和广博的学识素养所造成的他的独特的胸襟和思想情操。
他的诗文、戏曲和书画中的那股“磊落不平之气”,与他英雄失路,一生潦倒,不得志的遭际,有着密切的关系。
他的文艺思想的核心是主张“本色”,强调要抒发自己的真性情,反映社会的真实矛盾,以力挽明代文坛的颓丧之风。
他是文如其人,书如其人,画如其人,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而不失其真。
他敢于发人所不敢发,为人所不敢为,具有狂傲不屈的斗争精神。
所以,重视绘画的思想性,是形成他独特画风的主要因素。
据孔尚任跋徐文长自制竹秘阁说:“上刻双钩竹石,款僧悔。
盖文长读书玛瑙寺中自称僧悔时所用也。
双钩竹石,皆文长手画,笔法圆活,竹根盘结出土外。
曾见文长绢幅双钩竹筱,其下盘根亦如是也。
竹竿亭亭,节棱甚大,或取盘根错节之义。
予购之燕市,背刻小纪。
(孔尚任《享鑮》、《美术丛书》刊本)从这段记载可以知道,徐文长年轻时作画不仅很注意写生和基本功(这在他的《四书绘序》中也有明显的反映),而且就很注意绘画创作的思想性。
他画的竹子是“竹根盘结出土外,”“竹竿亭亭,节棱甚大”。
孔尚任说他“或取盘根错节之义”。
这是对的,后来在他五十岁时《画竹与吴镇(兑)》的题画诗中就明白地表明:聚千垂梢凡几重?只须用墨一分浓?即令小节无此用,也自成林一壑中。
东坡画竹多荆棘,却惹评论受俗嗔;自是俗人浑不识,东坡特写两股人。
(《徐文长全集》卷十二)可见,他画竹是在画人,是在抒发胸中的块垒。
他画牡丹、葡萄等也往往如此,他有题墨牡丹云:“牡丹为富贵花,主光彩夺目,故昔人多以钩染烘托见长,今以泼墨为之,虽有生意,终不是此花真面目,盖余本窭人,生与梅竹宜,至荣华富丽风,若马牛宜弗相似也。
”可见,他的泼墨牡丹不光是形式风格上的一种创造,而是有着深刻的思想意义的艺术创新。
他一生的不幸遭际,使他同情劳苦人民,而恨富贵人,恨这个可诅咒的封建社会。
他有题《画蟹》诗云:稻熟江村蟹正肥,双螯如戟挺青泥。
若教纸上翻身看,应见团团董卓脐。
他以画蟹来咒骂那些如董卓一类的横行霸道的封建统治者。
又有题《掏耳图》云:做哑装聋苦未能,关心都犯痒和疼。
仙人何用闲掏耳,事事人间不耐听。
他以画《掏耳图》来揭露“事事人间不耐听”的日趋腐败的明王朝,反映了他“做哑装聋苦未能”的品格,他要把耳朵掏得更清爽些,“关心都犯痒和疼”,所以,“不耐听”则更要听,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高尚思想。
他又有题《芭蕉石榴》诗云:蕉叶屠埋短后衣,墨榴铁锈虎斑皮。
老夫貌此谁堪比?朱亥椎临袖口时。
他以画芭蕉,来反映社会阶级矛盾之尖锐。
短后衣是当时贫苦的劳动者的衣服,他以蕉叶比作人民的衣服,石榴比作铁椎,说人们会象战国时朱亥用铁椎击晋鄙那样来击杀那些可恶的权贵们。
他还有题《水墨牡丹》云:墨染娇恣浅淡匀,画中亦足赏青春。
长安醉客靴为崇,去踏沉香亭上尘。
他画牡丹讥笑李白与皇帝打交道,写诵牡丹诗来讨好杨贵妃与唐明皇,是没志气的表现。
借以讽刺那些投机钻营、奉承拍马的御用文人。
因此,徐文长的画与他的诗文、戏曲一样,艺术创作与现实密切结合,总有一股磊磊落落的不平之气跃然于纸上。
另外,徐文长的绘画风格的形成,与他在艺术上敢于冲破藩篱、大胆创新的精神分不开的。
他有《画百花卷与史甥,题曰“漱老滤墨”》诗云:世间无事无三昧,老来戏笔涂花卉。
藤长剌阔背几枯,三合茅柴不成醉。
葫芦依样不胜楷,能如造化绝安排。
不求形似求生韵,根拔皆吾五指裁。
胡为乎,区区枝剪而叶裁?君莫猜,墨色淋漓雨拔开。
(《徐文长全集》卷五)他认为“世间无事无三昧”,这个“三昧”就是“能如造化绝安排”,布置上要巧于剪裁,笔墨上要能“淋漓雨拨开”,得之自然,对传统,对物象不能如“葫芦依样,创作要以“不求形似求生韵”为原则,才能达到“根拔皆吾五指裁”的艺术效果。
另在《写竹赠李长公》诗中说:山人写竹略形似,只取叶底潇潇意。
譬如影里看丛稍,那得分明成个字?这些诗集中地反映了他绘画创作的基本观点,这一思想是对前代优秀文人画理论的继承和发展,而且也是大写意花鸟画的理论基础。
所以,徐文长绘画总的特点,是情胜于境,意胜于形,不拘泥于枝节,讲究整体的气势,讲究意境,随性而发,随情而动,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笔墨大胆泼辣,气骨俱盛,运笔纵恣,似草书飞动,但畅快中有沉着,沉着中有畅快。
用墨善泼墨、破墨,淋漓酣畅,墨分五彩,神韵焕发。
款书多行草书,书法一气呵成,使画面气势倍增。
明代绘画名家,流派辈出,有浙派、吴派,成就卓著,但作为大写意花鸟画,在明代是一个新兴的画风,林良、沈周、陈鹤、陈道复等都是当时写意画的高手,而徐文长则在他们成就的基础上,从思想性和艺术性两方面进一步地加以发展,成了晚明画坛一位大写意画的大师,他的绘画风格与成就,对此后四百余年的绘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