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古代姓氏部族有哪些
【doc】古代藏族、纳西族族源及文化渊源关系

古代藏族、纳西族族源及文化渊源关系西北民族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中文核心期刊J?NORTHWESTUNIVERSITYFORNA TIONALITIES(PhilosophyandSocialSclence) 2012年第1期No.1.20l2古代藏族,纳西族族源及文化渊源关系叶拉太(陕西师范大学西北民族研究中心,陕西西安710062)[摘要]繁衍生息于喜马拉雅文化圈内的藏族和纳西族是两个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具有独特文化个性的民族.这两个民族之间的历史文化关系,成为中国西南民族史和文化史上的重要篇章.两者都在这一地区的历史上扮演过重要的角色.通过藏纳两地分布广泛的石棺葬等考古发现和大量的藏文,汉文及纳西文的历史文献以及语言,宗教,文化等材料分析.能证明藏纳两族是同源异流的,它们之间有着更为亲近的亲缘关系.[关键词]藏族;纳西族;族源;文化渊源[中图分类号]K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140(2012)01—0o64—10藏族是一个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的民族.时至今日,藏族独特的文化内容仍然被世人所关注.从历史发展规律与文化意识的演变而言,藏族历史文化有其独特的一面.这种独特性不但对藏族主流文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而且对其他藏系民族的历史文化也给以不同程度的影响.从历史进程来看,藏族从远古部落氏族阶段发展到统一的单一民族几千年漫长发展时期,不断进行内部整合与再次分化.经过几千年的民族融合与同化,青藏高原上逐渐形成了藏民族这一特殊的语言文化群体,其语言宗教与文化特质渐趋统一,并兼具特性.与此同时,原属同一族源的支系从内部分化出来,形成单一的新的族群.这种现象从世界民族形成史中都能找到例子,是民族形成与发展的基本路径.学术界把与藏族有同一族源关系的民族叫"藏系民族",这些藏系民族的语言,行为,文化,宗教等都无不印有藏文化的烙印,甚至与藏文化有密切的兼容性.以藏族与纳西族为例,仅从目前状况分析,或从较早的(8,9世纪)文献记载来看,两族虽有不同的发展模式,但另一方面看,或从文化层面推断分析,又有某种内在的族际关系.最近几年有不少学者从各类文献及文化现象人手,探讨南诏与李唐及吐蕃间的关系,藏族与纳西族间的关系,成果也颇多.然对藏族与纳西民族间的历史文化渊源关系,尤其是族源关系及文化亲缘关系,虽有涉及,但关注的不够,详细论述的也并不多见,已问世的成果大多观点一致.绝大部分研究者只据汉文文献,忽略了藏文原始文献,从而使研究结论大同小异,无明显理论突破,这不利于中国民族史的深入研究.对古代中国民族文化史与民族发展史及民族关系史来讲,关注汉文文献的同时,必须借助其他民族文字记载的古代文献,力求找到新的突破口.对此,笔者不揣冒昧,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利用藏汉文献资料进行互补论述,以一种新的认识探讨藏族与纳西族之间的古代历史文化关系,以求解释藏,纳间的族源及文化渊源关系.[收稿日期]2011—10—31[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批准文号:lOBZS046)[作者简介]叶拉太(1979一),男(藏族),青海尖扎县人,陕西师范大学西北民族研究中心历史学在站博士后,青海师范大学副教授,博士,历史文献学专业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藏族史与藏族历史文献. ---——64—--——一,从历史文献记载看古代藏纳族源关系藏族祖先从远古开始就繁衍生息于青藏高原,区域辽阔而地貌不一,气候特殊而复杂多变.吐蕃王朝未统一青藏高原之前,藏族仍处于散居的部落邦国社会阶段,小邦林立.此时由于地域因素,各小邦间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差异也比较明显,特别是距离甚远的地区间有明显的文化和生活习俗差异.当今学界形成了吐蕃统一前的藏系各部族属于单一民族并有别于藏族的定论.得出这样的结论,原因很多,研究者对藏文历史文献不是特别重视,或对藏文历史文献没有很好的把握和了解,只是片面地利用汉文文献中有关藏族史的零星记载所致.依当时历史之真实情况,应用古藏文文献与其他民族的历史文献进行互补研究,能够辨别这些混乱而模糊的认识.比如羊同(象雄),羌,苏毗,党项等族与藏族没有血缘关系这种结论,在国内史学界似乎已成定论,没有多少质疑.但据藏文史籍进行梳理就会发现,这个定论在藏族史学界有待进一步讨论,因为几乎所有的藏文历史着作都异口同声地认为这些藏系民族与藏族祖先有着内在的各种血缘关系.也就是说,这些族群是同属于一个大的族群(广义上的)的异类部族而已.同样,无可否认的是,本文所要论述的纳西族和藏族现已成为两个有独特文化个性的民族,但比较不同文字记载的史籍就发现,古时的这两个民族在血缘和文化上有内在的民族渊源关系.下面首先从讨两族间的族源关系.1.藏,古羌人,纳西三个族群之族源关系在达尔文出生前的一千年前,藏区已经有藏族祖先由父猴与母罗刹女结合繁衍而成的传说,并收进了成书于11世纪的藏文名着《国王遗教》中.近九成的藏文史籍不仅收录了这一传说,而且民间也普遍认同猕猴变人的说法.具体来讲,藏族人自己认为藏族远古四大氏族或六大氏族的祖先都是猕猴与罗刹女结合而生.这种观点可以看作是藏族人对本族来源的共同看法.当今史学界探讨藏族族源时有印度说,西羌说,鲜卑说等藏族外来说,但正统的藏文史籍和大量的古代出土文物及民间故事证明藏族并不是来自他方,而是起源于本土并繁衍生息在青藏高原的一个民族,当然,在后期的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其他民族的成分.目前普遍的说法是:尽管藏民族在形成过程中容纳了周边各族的成分,但其主体仍然是土着人.但其土着人到底是谁?在史学界对此也有探讨和研究,虽然不少论着谈及此事,但遗憾的是目前尚无明确定论,大多持羌人的说法.在探讨藏族与羌人之间的关系时,有多数研究者认为古代汉文史籍称"羌"的部族是完全不同于藏族的一种古老人群,对这样一个结论,有个别学者提出质疑外,绝大部分学者依据汉文文献记载推断藏族是羌人的后裔或羌人的一部分.不解决这个问题,也无法彻底解释藏族和纳西族之间的历史渊源关系.据汉文史籍记载,称"羌,本西戎卑贱者也,主牧羊.故'羌'字从羊,人,因以为号"…."羌,西戎牧羊人也."l2汉文古代文献中把"羌"作为从事畜牧,而且以牧羊为主的一个族群而出"姜"的部族,对其含义的理解虽不甚一致,但都认为与"羌"关系极端密切.实际上"羌"和"姜"本是一个字:"羌"从人,作为族之名;"姜"从女,作为女子之姓_3].姜从事农业活动,而羌主要从事牧业活动.章太炎说"姜姓出于西羌,非西羌出于姜姓."_4那么姜是羌中分离出来并从事游牧经济生活的部落,二者本属同族.从汉文史籍来看,姜或羌是分布在中国西北部各部族的通称,主要居住地是青藏高原东北部的广大区域.汉史中有"西羌"(nubspyng),"党项羌"(1dongspyng),"戎羌"(rongspyng),"发羌"(bodspyng),"白兰羌"(vbavspyng)等羌系部落的名称,这些名称是根据各羌人部落的族姓或居住地的不同而命名.那么,羌是不是古代居住在陕甘宁青地区的一个独立民族呢?只依据汉文史籍无法清楚地回答这个问题.对照藏汉文历史文献,发现羌主要是居住在青藏高原东北部或周边地区各部族的泛称,它们之间虽有不少差异,笔者认为却不能一概用"民族"这个现代群体术语来评论.除了古代汉文史籍记载藏族与古羌人问存在着某种关系外,今人研究者也已经认识到古羌人和古代藏族之间的这种切不断的关系,但探讨藏羌族源关系时,多数学者坚持藏族祖先源于羌的观点.其实,分析这个问题,不仅要从汉文史籍人手,还必须要从藏文史书中找到线索.查阅藏文史书,以下几种文献记一65—载对我们的分析很有帮助:(一)成书于9世纪左右的古苯教文献《四大氏族源流记》记载:"远古时期,在那原始的喇玉贡唐地方……天神后裔分四氏族,即马尔象雄族(smarzhangzhung),顿苏毗族(stongsumpa),董米娘族(1dongminyag),塞阿柴族(Sevazha),其中,马尔与象雄为一族,董与米娘为一族,顿与苏毗为一族,塞与阿柴为一族,四氏族加舅氏果族称五大氏族."l5]另一古苯教文献《黑头矮人故事》云:"(天神后裔)后各据一方,形成黑头矮人之六氏族,如再加细分则更多,六大氏族各有近千支系."[(二)《汉藏史集》记载:"藏族是源于猕猴与罗刹女……内四氏族为:顿(stong),董(1dong),赛(Se),穆(rmu或dmu),四氏族繁衍成为藏族人."_7《五部遗教》载:"(藏族)分成四部族即顿,董,赛,穆."【s 董(1dong)氏族的人多出王者,支(vbru或vbri)氏族的人英勇善战,噶(sga)氏族的人好学多才,扎(sbra)氏族的人富贵荣华,郭(sgo)氏族的人神通广大,本为神族,这五部族统称为五大氏族,属于高贵者也.其余卑贱者分成瓦氏(dbav)与达氏(zla)两族."l9]这些史书明确记载藏族由四大氏族或六大(五大)氏族构成;(三)各氏族中支与噶的部族主要分布在黄河以南之北部,扎氏人分布在嘉戎地区和康区,董氏人主要分布在安多地区;(四)《格萨尔史诗》各部记载"岭"部落时,说"岭"部落由七个氏族组成,其中有个"下岭穆羌四氏"(smadglingdmuspyngsdebzhi)的部族;(五)藏史记载阿布董(aspoldong)氏族时,称"董氏族也有白董,黑董,黄董,紫董,红董等多种,白董称白色神董,黄董称黄色太阳董,红董称红色藏人董.董氏族起初分化为六族,后来其中又分化成六族,再后来分化成十八大阿欠(ngachenbcodrgyd)或十八大氏族(rischenbcobrgyd),十八大秀氏(shulchenbcobrgyd),加上支系羌氏人通称为穆羌四氏."l10j(六)《汉藏史集》记载:"四大种姓:其一是白耶桑登天绳族,其二是黑耶扪稳如铁铸磐石部族,其三是羌赤聪慧神灯部族,其四是黑扪朱狗尾草部族."_1l_以上均出自藏文历史文书,综合起来可概括为:藏族由四或六大氏族组成,这些氏族后来发展成很多氏族部落.而安多地区则主要由董氏人组成,董氏有"羌"的支系部族,四大种姓中也有个"羌"种姓.归纳上述材料分析,以下结论似能够初步成立:汉史所载的"羌"与藏文史书出现的"spyng"有很密切的联系.羌是分布在中国西部广大区域的众部族之统称,而这个名称很可能原来只指其中一个部落或氏族的名称,后来逐渐从特殊的个别名称演变为诸部族的统称,而用这种特殊的称法在历史上不少见.那么,属于藏族远古先人的"羌"氏族何时变为中国西部诸部族的统称,史无明确记载.不过,自秦汉以后,"羌"已是西部诸多群体的泛称,这是无疑的.不揣冒昧,笔者认为"羌"原来是分布在青藏高原东北部属于董氏族的支系"羌"(spyng)部落,中原人第一个接触藏族的部落是董氏族之部,其中系董族的"羌人"或"羌部落"为先,据藏文文献董氏人离华夏族聚居区最近,从而华夏人把用首次接触到的部落名来统称后来逐步接触的居住在西部地区之所有部族,这种可能性甚大.虽然属于董氏族的部落并非全是"羌人"(spyng),但与他们交往不深的华夏先祖借当时之语言习俗推断他们同属一族,故用"羌"名概括.因此,"羌"字虽从羊,从人,由华夏祖先创造,其音却很有可能借自藏族远古人的"spyng"字音.另外,从诸羌部落的种种习俗和语言也似乎从另一方面提示着我们羌人属于远古藏族先民董氏族这个事实.从汉文史籍记载的古代青藏高原东北部有关地名,族名分布情况分析,多数称谓似乎源自于古代藏语.比如"戎羌"是居住在农耕地区的羌,"戎"藏文可书写为"rong",汉语"戎"字似为藏语"rong"的音译,"戎"后加人称词尾"pa"字,既是农民或农耕居民之意.属于戎羌的"巴燕戎"可理解为藏语之"bayanrong",指今青海省化隆县一带,其地正处在农耕区,与"戎"意相符.汉朝的"洛都"也可与藏语"lungmdo"(意为谷口)相符.另外,其他如"党项"为藏语"ldongspyng或ldongminyag"的音译(党为董,项为羌),"白兰羌"为藏语的"vbavlispyng",唐旄为藏语的"vdammi","多弥"为藏语的"ldongmi或stongmi"(有人认为应是藏族三大区域之安多地区,即藏语的"mdosmad".也有人说是藏语之"stodmi",意为"上部人".)"牦牛河"为藏语"vbrichu"之意译,"嘉良夷"为藏语之"rgyalrong"等.从语音与语义角度分析,上述推断均可予以成立.《北史?党项传》称:"党项羌者,三苗之后也.其中有宕昌,白狼,皆自称猕猴种."载党项羌认为自己是猕猴的后裔,而"宕昌"正是藏语之"thangkhrom"或"mdvatshang"(古藏文文献载有"thangkhrom"一地,据笔者考证,应为宕昌,现称为"mdvatshang")一地.《后汉书?西羌传》云:"重兵死,恶病终."《太平御览》也记载"死则焚其尸".这些习俗均与藏族的远古习俗完全相同或基本相似."源羝一66—为神"的习俗和崇尚白色,三年一会盟等也同样是藏羌两个部族共有的习俗.另外,分布在青藏高原东南部的石棺葬为主的考古发现,也证明了藏族和古羌人是属于同一个文化系统的族群.据此笔者认为:古汉人称"羌"的部族是藏族远古氏族董氏人的支系"spyng"而得名,而用于泛称的"羌"并非全是属于董氏族的"羌"人.按照藏文史书说法,统称为羌的人应该包括支,扎,嘎等氏族成分,但汉史均以"羌"来代替.(上述推论均为一种假设和推测,本人的初衷是我们不妨用藏文历史文献对我国古代西部民族史进行一种全新的认识和把握,从中可以发现新的线索,这种观点能否成立需进一步研究探讨.下述均为在此推断基础上展开.)古藏文文献称纳西族先民为"mywa","mywa"和"蛮"语音很近."蛮"是古代汉人对南方民族的统称,又多用于称川东,鄂西南和湘西一带的民族.东晋十六国以来,中原纷乱,蛮人向东向北有所发展."蛮"人人数众多,内部复杂,语言不一,习俗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和特点,也不一致.吐蕃时期今云南地区居住着众多族体,族称繁杂.在云南东部(包括滇池地区)至贵州西部有所谓东爨和西爨.属东爨统治的主要是乌蛮,故称"东爨乌蛮";属西爨统治的主要是白蛮,故称"西爨白蛮".云南西部(包括洱海地区)主要是白蛮和乌蛮,又有河蛮等其他族群.藏语"mywa"很可能借于"蛮"之语音,或汉语"蛮"借自藏语"mywa",因为古藏文里把云南地区的纳西族等先民称"mywadkarpo"和"mywanagpo",很显然这是"白蛮"和"乌蛮"的义音混合译.古藏文文献还用"viang"来指称南诏,后世藏族史家均用"vjang"代替"mywa"称纳西族.那么,纳西族和藏族又有什么关系呢?中国民族史学界普遍认为纳西族是春秋战国时期从甘青一带的一部分氐羌人南迁而形成12].这种观点在很多论着中论述颇多,在这里没必要赘述.根据现有藏文文献细加分析,分布在甘青一带的氐羌人疑似为属于藏族远古氏族之后裔.有关羌人情况在前面已论述,至于"氐",秦汉时曾一度活动于陕西西南部,甘肃东南部和与之相邻的四川西北部1.氐很可能是藏语"sde"的转音,因为"sde"和"氐"不仅在语音上相似,而且含义也十分相近,"sde"有群体,集团,部落,组,部等之意,汉文文献中"氐"显然也是某一群体或部族.把"氐"视为一种民族的名词是一个对民族历史的误解"].如此一来,南迁的这一部分氐羌人分明属于与藏族族源相同的族群.藏族先民与纳西先民等诸部族在远古时就有地缘,血缘上的密切关系,纳西族创世歌中称藏族与纳西族是同父异母的兄弟,纳西人更是把藏族视为兄长,反映了两个民族历史上的密切关系.但要是说纳西族族体全部为远古董氏支系羌部落的后裔,难免有牵强之意.所谓的"羌"是藏族远古氏族各部族之泛称,但所有称为"羌"的人并不可能都是董氏支系"羌"部落的后裔,其中也有其他部族成分.如上述所论,纳西先民与藏族先民为同一族源的推断能够成立,那么本人认为:纳西族的主要成分为羌氏人,但同时还有其他几个氏族成分.如"摩沙嘎"(dmutshasga)氏族,也应是纳西族先民之一.藏文"dmutshasga"与纳西语"摩沙"读音很近,据方国瑜先生考证,"摩沙"或"麽些"是纳西族先民的称呼,"摩"是族名,"些"是纳西语中人之古].可见,纳西族与"dmutshasga"之间有很密切的关系,很可能麽些族是"dmutshasga"之后裔.另,纳西族东巴经《创世纪》称纳西人的祖先是从天上降临到人间居住,藏文各史书也称吐蕃赞普是天神之子,后从穆绳(dmuthag)或穆梯(dmuskas)降临到雅砻地方而作人间之主.而藏文"dmu"含有天之意,从中可窥两族同源关系.敦煌古藏文文献有一份记载穆(dmu)氏人和恰(phywa)氏人之间联姻情况的文书①,可知"穆"不仅仅是与苯教有关的一种词语,还与藏族远古氏族穆氏有紧密的关系.也有人把"穆"和"恰"与藏族远古神话联系起来对《猕猴与罗刹女结合衍生藏人》的文本进行含义释读,认为这两大氏族很可能是藏族最古老而原始的氏族],从中可以看出"穆"这一氏族的古老性.藏文各宗谱史称"嘎氏人以羊为图腾",假设纳西族与藏族有血缘关系,那么纳西人崇羊这个习俗看,从图腾学的角度也可印证纳西族中有嘎氏族的成分.纳西族另外一个成分可能是支氏人.据汉文文献记载,纳西族中有"牦牛羌"的成分,还说牦牛羌人崇牛,而很多藏文史书又载"支氏人以牦牛为图腾"."牛"在藏语称"支"(vbri),从语音学和语义学角度来谈,牦牛羌与"支"氏族有某种内在联系,而且图腾崇拜也说明纳西人中有"支"氏人后裔.①法藏敦煌藏文文献P.T.126Ⅱ号.一67—归纳上述,可推断以下两点:一,汉史称"羌"的族名由藏族远古氏族董氏支系"羌"(spyng)而得名;二,纳西族先民是藏系"羌人"(其中包括其他氏族成分)分化与发展演变的结果.2.吐蕃时期藏族与纳西族间的政治历史关系纳西族先民古羌人从青藏高原东北部南迁后,定居分布在今云南西北部,四川西部及西藏东南部,与当地土着居民融合杂居而逐渐形成麽些人,从而使族源相同的藏族和纳西族分化为两个独立的族群.根据文献记载归纳,南迁后的纳西族和藏族之间先后发生过两次大规模的历史关系,前一时期发生在吐蕃王朝时期,后一时期始于萨迦时期,终于西藏甘丹颇章地方政权时期.其中第二阶段主要是纳西族和与其邻近的藏族地区的关系为主,故在此不再论述.公元7世纪吐蕃统一青藏高原诸部族后,其势力开始向四周渗透.当时麽些人居住的地区正处于唐蕃缓冲带,唐和吐蕃都对这一地区极感兴趣.吐蕃和纳西族之间开始形成多方面的密切联系始于7世纪.早在噶氏专权时代,吐蕃军事势力亦进入了麽些人居住的洱海一带.680年,吐蕃贡献安戎城,"由是系洱海诸蛮皆降于吐蕃",吐蕃势力进入洱海地区.但这种归附时有变化,当时的诸蛮在唐蕃间权衡不定,到公元8世纪初,这一地区最终附于吐蕃.敦煌古藏文文献载:"冬(703年),赞普赴南诏,攻克之."[17这里所指的赞普是吐蕃第35代赞普赤都松.赞普亲自赴战地指挥军队,可见诸蛮地区在吐蕃的战略地位上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又载:"冬(704),赞普行宫赴蛮地,薨."『】s]赤都松连续两年对诸蛮地区采取军事行动,最后卒于军中.又有藏文史籍载赞普战死于军中,只得到尸体的大腿部,可见战争之惨烈程度.古藏文文献记载赤都松赞普的业绩时说:"赞普又推行政令及于南诏,使白蛮来贡赋税,收乌蛮归于治下."[19说明了赤都松后期吐蕃确有对纳西族实行某种统治.吐蕃征服西洱海地区后,在剑川北金沙江畔架设铁桥,设置神川都督府,加强对新增领土的统治.吐蕃第36代赞普赤德祖赞(704年一754年)即位不久,唐监察御史李知古率军讨伐与吐蕃有联系的姚州蛮(云南姚安县),李知古"因欲诛其豪杰,掠子女为奴婢,群蛮怨怒."_加其首领傍名联合吐蕃军队攻李知古,杀李知古,并以尸体祭天来发泄不满.可知当时吐蕃在洱海地区仍保持着势力.紧接着,为了解决交通不便,吐蕃在漾水(漾濞水),濞水(顺濞水)上建铁索桥,以通西洱河蛮[2,并建城守卫.随之唐蕃间发生争夺诸蛮地区的战争,也刺激了洱海部族,诸蛮内部发生裂变,从部落分立的状态逐步走向统一.当时在该地区较强大的有六部,其中蒙舍诏(即南诏)最强大.蒙舍诏利用唐蕃间的矛盾扩张自己的势力,其王皮罗阁时期已经逐步吞并周围各部.皮罗阁对唐交好,但同时也对吐蕃示好,古藏文文献云:"鸡年(733),赞普行宫住于准,唐使者李尚书,蛮罗阁等前来赞普王宫致礼."说明赤德祖赞还亲自同皮罗阁会过面.唐也企图利用蒙舍诏消灭洱海一带的吐蕃势力,738年封皮罗阁为"越国公",赐名归义,后又封"云南王".唐朝帮助皮罗阁统一六诏建立南诏政权,从而使南诏成为唐的藩属国.南诏已成为唐的藩属,但安戎城仍在吐蕃手中.唐朝费尽心思于740年夺取安戎城,但好景不长,748年皮罗阁去世后,其子阁逻凤继位,与唐渐起矛盾,开始疏远跟唐的关系,与吐蕃相结.这是因为南诏的不断扩张使唐对其一味支持的策略发生动摇,唐朝的边将转而采取高压政策所为.751年唐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遣大军攻南诏,阁逻凤遣使谢罪,但鲜于仲通一意孤行,囚禁南诏使者,进军至西洱海.南诏派首领杨利等至浪穹向吐蕃御使论若赞求援,论若赞"通变察情,分师入救"].结果唐军大败,死者达6万余.此战使南诏与唐彻底决裂,而吐蕃与南诏的关系则密切起来.南诏打败鲜于仲通后,"遂遣男铎传,旧大酋望赵俭邓,杨傅。
宗喀十三族

宗喀十三族巴明旺“安多(阿垛)”是一个古老的地域概念,藏文典籍一般指阿尼玛卿后山至垛拉让毛山之间的山川、峡谷、土地。
取两山名之首一个字“安(阿)和多(垛)、”为这个区域的地名,泛指整个安多地区。
“宗喀”在安多地域内属于河湟地区的一个小的地域概念,指另一条山脉即宗拉让毛山南侧,和宗曲河南面的中间地界的山川、峡谷、土地等区域统称为宗喀。
这一古老的地名在吐蕃王朝时期,就已出现在藏族史料中。
《安多政教史》载:宗拉让毛山东至西的两侧,左侧座落有果米劫典格、夏琼、旦斗、灵藏、弘化诸寺;右侧座落有东科、贡本、瞿昙、塘让诸寺。
宗曲就是现在湟水河的藏语称呼。
蒙元以前的史料中,对活动在这个区域内的十三个部落都陆续有所记载。
一九八九年《中国藏学》第四期上刊登的著名藏学家汤开建先生撰写的“五代宋金时期甘青藏族部落的分布”一文中,涉及到宗喀地区的蕃族部落文字中,提到的固米族、雅仁结族、齐暖族、多罗巴族、喇卜族、乔家族唃厮啰三妻乔家族人、洗纳族、隆博族、山南族、朵藏族、丙离族、把羊族、心牟族亦译作森摩族,均能同宗喀地方的蕃人部族联系到一起。
蒙元时藏区处在相对稳定时期,史记中开始正式出现“宗喀措科居省”(宗喀十三族)的记载。
分别是果米、都罗、隆奔、西纳、米娘、香将、祁家、占砸、革砸、雅仁结、巴州、灵藏、弘化十三族。
一、果米族:唃厮啰时汉文史记中有固米族的记载。
《塔尔寺志》中记载有“宗喀果米乙什扎”一说,可解读为宗喀地区的果米族乙什扎村,地处宗拉让毛山之西,可佐证果米族属宗喀范围。
还记载果米族所属小族称上果米、中果米、下果米、果米阿羌。
果米族部落头人世居下果米尕让。
上果米为现共和县曲沟、恰卜恰、铁盖、切吉等乡镇;中果米为现贵德县罗汉堂、曲乃亥等乡,一九五八年从共和县划归贵德县;下果米为现贵德县尕让、河西乡黄河北岸地区;果米阿羌为现兴海县大河坝东北河卡乡等地,与《海南州志》记载的果米族的范围按现在的行政区划包括贵德县、兴海县和共和县的一部分地区相吻合。
少数民族姓氏汉化的变迁

少数民族姓氏汉化的变迁02-05-05 15:35 发表于:《中日关系论坛》分类:未分类姓的变迁随着历史的演进,姓氏制度也不断发生变化,旧的姓氏消亡,新的姓氏产生,其间离合演化的原因甚为复杂。
民族融合是姓氏变化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在华夏各民族融合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过程中,最突出的是北魏卑族拓跋氏。
他于494年迁都洛阳以后,下诏改鲜卑姓为汉姓,30年间将各部落的二音节、三音节等多音节姓氏都改为音近的汉单姓,如将拓跋氏改为元氏,步六孤氏改为陆氏,丘穆陵改为穆氏,独孤改为刘氏,贺楼改为楼姓等等,一共改了144姓(见《通志.氏族略第六》)。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许多少数民族在仰慕唐化发达的生产技术以及高度文明、灿烂文化的同时归附唐朝。
例如788年回纥部落请求臣服唐王,改称回鹘。
古代有不少帝王出于开疆拓土、羁番邦的政治需要,经常向异常首领赐姓。
如唐太宗曾封突厥族皇族阿史那.思摩为都督,赐其李姓。
宋代有大批犹大人进入中国,按当时习惯均,大宋皇帝分别赐姓,有姓赵、李、张、高等17个姓。
明朝洪武五年(1372年),湘西一带少数民族的土司勾结爪哇、琉球使臣进行叛乱,朱元璋任用归附明朝的南北疆总督哈巴十(维吾尔人)平定叛乱。
因哈巴十战菌显赫,翦除国患有功,朱元璋亲赐其“翦”姓。
哈巴十率军长期驻守株木山(在今湖南桃源县枫树乡回维村),其后代也在那里定居下来,均姓“翦”,现代著名史学家翦伯赞就是其后。
满族入关后大量改为汉姓,特别是辛亥革命以后。
有的就意而改,例如爱新觉罗,满语“爱新”为金的意思,“觉罗”为姓的意思,故“爱新觉罗”意为金姓。
也有人认为它是满语“肇姓”之意,爱新意为“肇”,觉罗意为姓,所以也有将爱新觉罗改为姓肇的。
还有就音而选择姓的,譬如将爱新觉罗改为姓罗。
此外,还有干脆改为德、洪的。
还有将佟佳氏改为佟,马佳氏改为马。
此外,有取满姓字头的谐音为姓的,例如“瓜尔佳氏”的“瓜”,与“关“谐音”,就改为姓关等等。
为何藏族人只有名没有姓?

为何藏族人只有名没有姓?
李莉百科知识 4月4日
汉族人是有姓氏的,如赵、钱、孙、李,百家姓尽人皆知。
藏族人是无姓的,一般用四个字
做一名,如扎西多吉、次仁旺堆等。
在母系氏族社会时期,藏族人的名字,取母亲名字中的一个字作自己名字的一部分。
公元7
世纪,松赞干布建立吐蕃王朝,分封有功之臣领地和封号,人们便把领地名冠在名字前面,
以显示地位和官位,如藏文创始人吞弥·桑布扎。
此后,随着佛教的盛行,僧人地位上升后,名字会加上僧职或封号。
一般的平民还是没有姓,只有一个4个字的名字。
而且,为了方便,人们经常只称呼其中的两个字。
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和演变

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和演变一:匈奴部分:以匈奴为代表二:东胡部分:以鲜卑、契丹、蒙古为代表三:突厥部分:以突厥为代表四:通古斯部分:以满洲为代表五:羌藏部分:羌族,吐蕃中国历史上的所有少数民族都是由这五部分演化而来的匈奴:主体在东汉时期被汉人消灭,剩余部分西逃至欧洲,与马扎尔人融合,构成今天的匈牙利人。
东胡:秦时被匈奴灭亡,之后分成两大部分:乌桓和鲜卑乌桓:被曹魏消灭鲜卑:主体被汉族同化,剩余的演化为柔然柔然:被突厥击败,分化为室韦(蒙古)和契丹契丹:主体被女真族和汉族同化,剩余的西逃到中亚,与当地人融合,成为中亚人的一部分。
蒙古:为先秦时东胡的一部分,由鲜卑演化而来,一直生存到现在突厥:有可能是匈奴的一个分支,后灭亡了柔然,其自身的主体被回鹘人和汉族人所灭,剩余的向西逃窜,形成了今天的土耳其人。
回鹘:主体由丁零人构成,融入了铁勒和高车人的一部分,在唐朝时期,将突厥主体灭亡。
回鹘生存到现在,即使今天的维吾尔族。
女真:来自肃慎,后为女真,为满洲,一直生存到现在,即今天的满族人。
党项:羌族的一部分。
后被蒙古人灭亡。
羌:一直生存到今天氐:匈奴一部分,后被汉族融化。
吐蕃:也就是今天的藏族,是古代羌族的一部分羯:匈奴的一部分,在公元4世纪被汉人冉闵一次性屠杀20万人,导致羯族灭种。
少数民族历史演变的基本特征我国当代的少数民族在分布、人口数量、民族文化等方面都有很多不相同的地方,在民族的起源、形成、历史、演变方面也都有各自的特点,但由于他们都共同生活在我国广阔的国土上,都受到汉民族不同程度的影响,因而在历史演变的基本特征方面,仍有许多共同之处。
(一)在族源方面。
每一个当代的民族都是由历史上不同时期的古老部族演变发展而来的,都可以追溯出自己的民族起源。
不同民族的族源主要有以几种情况。
1.绝大多数民族都是来源于在国内土生土长的古代部族,但也有少部分民族的渊源产生在我国以外的地区,根据他们移入的不同情况,又可分出几种类型。
吐蕃是藏族形成与发展的直接源头

吐蕃是藏族形成与发展的直接源头《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吐蕃条说: “吐蕃是7 至9 世纪时建于中国青藏高原的古代藏族政权名。
”《词源》解释: “吐蕃,我国古代藏族所建立的地方政权,音转为土伯特。
在今西藏地,系出西羌。
”这两种权威性工具书的一个相同点都认为吐蕃是一个政权名称,但是《词源》的记述自身有矛盾,一方面认为吐蕃是一个政权名称,而另一方面却认为这个“政权”出自“西羌”,一个政权怎么能是出自“西羌”呢? 对此,我们认为,吐蕃一词有两层含义,第一是民族名称,第二才是指由吐蕃民族建立的政权; 此外,在公元7 至9 世纪时中国还没有藏族,所以不能说是“古代藏族政权”的名称。
中国古代的吐蕃与今天的藏族有民族源流方面的内在关系。
现代的藏族是以吐蕃为主体发展而来的,中国古代的吐蕃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今天的藏族,因为从古代吐蕃向现代藏族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一个多源合流的历史过程。
格勒先生认为: “我的意见,藏族总的来讲是一个多源的民族,所谓多源就是公元6 至7 世纪以前( 即藏族形成以前) ,藏族地区的原始居民成分具有不同的系统特点。
就目前所掌握的考古材料来看,至少可以区分出三大原始民族系统。
……代表藏族先民文化的卡若文化、曲贡文化等,一方面具有地区性土著文化特点,另一方面又具有黄河流域氐羌族系统的文化因素和我国北方草原地区游牧狩猎型的文化因素。
同时,有些文化因素明显属于南方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的原始文化。
因而我认为藏族无论在血统上还是在文化上都不是单一的。
它的血统具有混合性特点。
它的文化具有多重性特点”石硕先生认为“将藏族族源确定为‘多源’而不是某个单一来源的认识,对于我们更为客观、准确理解藏族起源问题是一个很大的飞跃和进步。
”从历史发展的动态角度来看,从古代吐蕃发展到现代的藏族,具体有两个方面值得关注,第一,历史上因为吐蕃的向东扩展融合了众多的民族群体,具有多源合流的特点; 第二,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民族识别过程中,一些与现代藏族有历史渊源、文化联系的族群又归并识别到藏族当中,最终有了今天的现代藏族,这也可以看作是多源合流。
临洮参考资料赵氏藏族土司

临洮赵氏藏族土司(赵氏谱支文研论坛)也许只有这沉寂的残垣废堡才见证过这个显赫家族的骄傲与荣光土司制是中国古代政权中的“羁縻”现象,体现着古代王朝的民族政策。
唐宋时称“羁縻”州、县,明清称土司,通称土官。
封于渭源会川镇的赵土司,是一个世系绵长,功名显赫,子孙兴盛的家庭。
这个家庭,千百家来人才辈出,疆场驱驰,戎马征战,为朝廷效力,演绎了一幕幕悲壮的家国历史剧,名留史册。
其事迹在宋、金、元、明、清的国史中都有记载。
根据满如天先生《会川赵土司》一文对吐蕃族的追溯:大约一千二三百年前,吐蕃东迁而来。
据说西藏王业尺赞普后裔噶一喜达吉,率部落东下放牧。
先至四川若尔盖地区,后经岷山到甘肃白龙江上游,再后来游牧于上下早格、洮河中游一带。
唐安史之乱后,西北吐蕃大举进入陇右,前部占据今甘肃天水一带,战火曾一度蔓延到陕西关中平原中西部。
渭源赵氏的始祖能考知的是宋朝在青海、甘肃等地建立吐番政权的口角斯口罗。
他是个非常出色的人物,本名欺南陵温逋,被人称“口角斯口罗”,藏语是佛的儿子的意思,《宋史》说他“绪出赞普”。
被吐蕃人何郎业贤、耸昌厮均、李立遵、温逋哥略等拥立为吐蕃王。
初立国在郭州,后迁宗哥城。
口角斯口罗在与西夏李元昊的战争中迭出奇计,经常获胜。
宋仁宗景右年间,李元昊入侵青海。
口角斯口罗收兵鄯州(今西宁),坚壁清野。
避不与战。
瞅准敌人暮气渐增,怠懈无备时,帅兵奇袭,奋击西夏兵,西夏兵溃败,争相逃命。
那次李元昊本派人探测了黄河的深浅,做好了记号,口角斯口罗派人将记号暗中调换,颠倒了深浅标志。
元昊败军在标有浅水的地方,争渡逃命,恰好水深没顶,被黄河淹死了十之八九。
口角斯口罗与宋朝保有较好的关系。
向宋进贡马匹等物。
宋对他的赏赐丰厚,有一次就赐他布帛二万多匹。
有时他也对宋耍点小聪明,玩点计谋。
有次他向宋廷上书,要从西北进攻西夏国。
那时的西夏国是宋朝心腹之患,于是宋朝给了他厚赐。
等赐物到手,他带兵到边界,捕杀了几十个西夏的巡卒了事。
临洮赵氏藏族土司

xxxx藏族土司(赵氏谱支文研论坛)也许只有这沉寂的残垣废堡才见证过这个显赫家族的骄傲与荣光土司制是中国古代政权中的“羁縻”现象,体现着古代王朝的民族政策。
唐宋时称“羁縻”州、县,明清称土司,通称土官。
封于渭源会川镇的赵土司,是一个世系绵长,功名显赫,子孙兴盛的家庭。
这个家庭,千百家来人才辈出,疆场驱驰,戎马征战,为朝廷效力,演绎了一幕幕悲壮的家国历史剧,名留史册。
其事迹在宋、金、元、明、清的国史中都有记载。
根据满如天先生《会川赵土司》一文对吐蕃族的追溯:大约一千二三百年前,吐蕃东迁而来。
据说西藏王业尺赞普后裔噶一喜达吉,率部落东下放牧。
先至四川若尔盖地区,后经岷山到甘肃白龙江上游,再后来游牧于上下早格、洮河中游一带。
唐安史之乱后,西北吐蕃大举进入陇右,前部占据今甘肃天水一带,战火曾一度蔓延到陕西关中平原中西部。
渭源赵氏的始祖能考知的是宋朝在青海、甘肃等地建立吐番政权的口角斯口罗。
他是个非常出色的人物,本名欺南陵温逋,被人称“口角斯口罗”,藏语是佛的儿子的意思,《宋史》说他“绪出赞普”。
被吐蕃人何郎业贤、耸昌厮均、李立遵、温逋哥略等拥立为吐蕃王。
初立国在郭州,后迁宗哥城。
口角斯口罗在与西夏李元昊的战争中迭出奇计,经常获胜。
宋仁宗景右年间,李元昊入侵青海。
口角斯口罗收兵鄯州(今西宁),坚壁清野。
避不与战。
瞅准敌人暮气渐增,怠懈无备时,帅兵奇袭,奋击西夏兵,西夏兵溃败,争相逃命。
那次李元昊本派人探测了黄河的深浅,做好了记号,口角斯口罗派人将记号暗中调换,颠倒了深浅标志。
元昊败军在标有浅水的地方,争渡逃命,恰好水深没顶,被黄河淹死了十之八九。
口角斯口罗与宋朝保有较好的关系。
向宋进贡马匹等物。
宋对他的赏赐丰厚,有一次就赐他布帛二万多匹。
有时他也对宋耍点小聪明,玩点计谋。
有次他向宋廷上书,要从西北进攻西夏国。
那时的西夏国是宋朝心腹之患,于是宋朝给了他厚赐。
等赐物到手,他带兵到边界,捕杀了几十个西夏的巡卒了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藏族古代姓氏部族有哪些
那么藏族古代姓氏部族有哪些,让来告诉你吧。
藏族古代姓氏部族有哪些藏族古老姓氏部族:据《柱间史》记载:
神猴与罗刹女结合而生出四猴雏,后分为四部,各居四方,逐步形成
色、穆、董、东四大氏族。
《汉藏史集》中记载:由猴雏发展而来的色、穆、董、东四大氏
族:1、色族人是黄头发,寿命长;2、穆族人,极具智慧,善于积累财
富;3、董族人,相貌英俊;4、东族人,善于思维,且讲究饮食。
另外,还说从四族中又发展出了:1、白叶桑神部族;2、黑叶门如
磐石部族;3、江赤神灯部族;4、黑扣宗狗尾草部族等。
因而又说,叶桑部,受天神保佑;叶门部如同水中磐石坚固;江赤部
智者甚多;扣宗部家畜众多。
据《柱间史》记载:1、董氏居住于玉(GYU)地方;2、东氏居住于叶
茹地方;3、色氏居住在约茹地方;4、穆氏族居住在卫茹地方。
根据这个资料,我们可以推断出东氏族,最初活动于后藏地区;色
氏族活动于西藏南部;穆氏族活动于西藏中部。
(这是四大氏族)*图片出自西藏人文地理关于藏族的民族起源藏族
最早起源于雅鲁藏布江流域中部地区的一个农业部落。
据考古发现,早在4000多年前,藏族的祖先就在雅鲁藏布江流域
生息繁衍了。
据汉文史籍记载,藏族属于两汉时西羌人的一支。
藏族的先民们像许多经历石器时代的先民一样,他们先经过群居
采集、狩猎生活阶段,逐步学会了饲养和农耕。
雅鲁藏布江南岸雅隆地区的藏族先民后来又分成六部,即六牦牛
部诸部落。
公元6世纪,雅隆部落首领做了部落联盟的领袖,号称王(藏语音"
赞普")。
此时已进入奴隶制社会[2] 。
据藏文史籍记载,吐蕃王室的始祖崛起于西藏山南地区的雅隆河
谷,为"六牦牛"部的首领,在松赞干布以前已传20余世。
当进入父系氏族社会,从最初几代首领的母子连名中,还可以看
到曾经历母系氏族阶段的痕迹 。
公元6世纪,山南号称"悉补野"部的首领与邻部结成联盟并尊为盟
主。
当时,西藏境内另外还有"羊同"、"澎波"、"苏毗"、"工布"等10余
族部,均已进入奴隶制社会。
雅隆部落首领成为部落联盟领袖,号称"赞普"(王),建成自称为"
博"的奴隶制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