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工程”助推苏州基本实现现代化
苏州市吴中静脉园垃圾焚烧发电项目

案例9苏州市吴中静脉园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一、项目概况(一)项目背景进入21世纪后,苏州市城市化进程全面加快,但越来越多的城市生活垃圾与日益恶化的环境等伴随而来,解决垃圾围城问题迫在眉睫,但苏州市唯一的生活垃圾填埋场(七子山垃圾填埋场)已无法承受每年近百万吨的新增垃圾带来的环境影响,政府亟需全新的解决方案。
市政府对多个国内垃圾处理的投资商进行全面考察后,最终选择与光大国际合作推进固体废弃物处置方面的首个BOT 项目,正式拉开了苏州市与社会资本在垃圾处理行业的合作序幕。
(二)建设内容与规模苏州市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由一、二、三期工程组成,总投资超过18亿元人民币,设计日处理规模为3550吨,年焚烧生活垃圾150万吨,上网电量4亿度,是目前国内已经投运的最大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之一。
项目采用国际先进的机械炉排技术,焚烧炉、烟气净化系统、自动控制、在线检测等关键设备均采用国际知名公司成熟产品,烟气排放指标全面达到欧盟2000标准,二噁英排放小于0.1纳克毒性当量每立方米。
项目一期工程配置3台350吨/天机械炉排焚烧炉,2台9兆瓦/小时凝汽式汽轮发电机组,采用半干法加布袋除尘、活性炭吸附的烟气治理技术,烟气排放执行欧盟I号标准,日焚烧处理生活垃圾1000吨左右,各项生产指标在国内垃圾焚烧发电厂中均处于领先地位。
二期工程新增日处理垃圾能力1000吨,三期工程日处理能力1550吨,并预留500吨能力。
为配套焚烧厂的建设,苏州市政府与光大国际继续采取BOT方式,先后建成了沼气发电、危险废弃物安全处置中心、垃圾渗滤液处置等项目。
同时,在政府的主导下,餐厨垃圾处理等其他固体废弃物处置项目也相继落户该区域内。
这些项目相互配套形成了一定的集约效应和循环效应,为苏州城市化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截止2014年底,苏州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累计已处理生活垃圾761.91万吨,上网电量19.39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煤111.97万吨,减排二氧化碳255万吨。
2号线-002-第二章++项目建设必要性与紧迫性分析

第二章 项目建设必要性与紧迫性分析2.1 苏州市经济与财力分析2.1.1 历史与现状(一)历史沿革苏州古城始建于公元前514年,至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
1981年2月,国务院在关于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中,将苏州市同北京市、杭州市、桂林市一起列为全国4个重点环境保护城市。
1982年2月,苏州市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1985年5月,国务院批准苏州市和所属6县(市)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1993年4月,苏州市被国务院批准为“较大的市”。
2000年1月,国务院批复了《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至2010年)》,确定苏州的城市性质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重要风景旅游城市,是长江三角洲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二)区划范围苏州市位于长江三角洲中部、江苏省南部,北纬30°46′~32°02′,东经120°11′~121°16′。
东临上海,南接浙江,西傍无锡,北依长江。
全市总面积8488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650平方公里,古城区14.2平方公里。
全市平原占54.8%,水面占42.5%,丘陵占3%,平均海拔4米左右。
境内河流纵横,湖泊众多,京杭运河贯通南北,望虞河、娄江、太浦河等连接东西,太湖、阳澄湖、昆承湖、淀山湖镶嵌其间。
苏州为江苏省辖市,下辖常熟、张家港、昆山、吴江、太仓5个县级市,市区下辖沧浪、平江、金阊、吴中、相城5个区和苏州高新区(虎丘区)、苏州工业园区。
2007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210.23万人,其中户籍人口624.43万人、暂住人口585.8万人;市区常住人口424.01万人,其中户籍人口235.30万人,暂住人口188.71万人,城市化水平为65.6%。
(三)城市特色苏州古城始建至今已有2500多年,目前仍坐落在春秋时代的原址上,基本保持着“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三纵三横一环”的河道水系和“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史迹名园”的独特风貌。
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苏州市装备制造业调整振兴计划的通知

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苏州市装备制造业调整振兴计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苏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9.06.17•【字号】苏府[2009]109号•【施行日期】2009.06.1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建设综合规定正文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苏州市装备制造业调整振兴计划的通知(苏府〔2009〕109号)各市、区人民政府,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太仓港口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各直属单位:现将《苏州市装备制造业调整振兴计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苏州市人民政府二○○九年六月十七日苏州市装备制造业调整振兴计划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性产业,是推进工业化进程的支柱产业。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落实市委、市政府“坚定发展信心,积极抢抓机遇,合力攻坚克难”的发展战略思想,与国家和省装备制造业调整振兴发展规划相衔接,促进我市装备制造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国务院《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国发〔2009〕11号)、省政府《江苏省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纲要》(苏政发〔2009〕75号),结合我市实际,制定《苏州市装备制造业调整振兴计划》。
计划期为2009~2011年。
一、发展现状(一)产业概况1.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我市现有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2121家,从业人员56.33万人,2008年实现工业产值3314.03亿元,增长17.22%,完成主营业务收入3259.23亿元,同比增长13.7%,实现利润220.58亿元,同比增长3.64%,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在苏州市装备制造业中,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优势明显,两个行业工业总产值占全市装备制造业的近60%。
从发展趋势看,装备制造业将是苏州市今后相当长时期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方向和支撑产业。
2.大型骨干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明显。
2022苏州姑苏区东一路拆迁规划

2022苏州姑苏区东一路拆迁规划
2022年是苏州姑苏区东一路拆迁规划的开始年份,这项规划打算在2022-2030年期间建设一条拆迁来替代原来的东一路。
此次拆迁工作坚持以绿色环保为核心,重点建设一条全长6.5千米的双向六车道公路,既要增加路网的容量,又能够提高运输的快捷性,满足当地乃至长三角地区的交通运输需求。
该道路全线沿着苏州姑苏区东一路实施拆迁工作,主要涉及青山路、宝山路、河城路和湘湖路段,全线共分为20条拆迁反映,共拆167.85公顷,局部变更后总用地量约为7000亩。
拆迁准备工作必须遵守国家关于保护老城区的政策要求,坚持新旧有机衔接,尊重社区文化的承载力,做到新拆迁新建立用地无异处。
另外,该道路的建设将考虑节能环保的因素,加入温热空气降温系统以及绿化工程,打造一道“绿色墙”,以最大程度减少人与路之间的热岛效应,促进区域节能环保。
拆迁工作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和配合,苏州姑苏区东一路拆迁规划也得到政府部门的有力支持,希望能在2022年前实现空前绝后的拆迁进程,为当地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关于加快提升发展品质进一步推进苏南示范区城市现代化的建议

平。这对于提升苏南地区乃至全省的发展品质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文/ 孙克 强
一
、
苏南地区城市发展 的基本状况
经过3 0 多年的发展 ,苏南地区在经
这个标准 ,如果不考虑流动人 口,目 前
被压制了。还有 ,部分城市 内部 的行政 的城市发展直到 了示范与影响作用 ,许
多城 市在 全 国 的知 名度 越来 越 大 。 区划 近 年来 变化 也 不大 ,同样在 一定 程 度上 限制 了发展 比较好 的城 区对 周边 区 及 对 全 市 发 展 的 贡 献 。 如 南 京 市 鼓 楼 区 , 目前 只有2 O 多平 方公 里 ,区 内大 量 的优 质 资源 得不 到 充分 利用 ,现 实 的和 潜在 的生产力 得不 到释 放 。 5 . 城市发 展与管 理能力 的矛 盾 。 目前 ,在苏 南每 一个 城 市都 存在 着城 市 管理 政 出多 门 、分 兵负 责 的问题 。由于
苏 南 地 区共 有 特 大 城 市 5 座 ,大 城 市 4
济快速增长 的基础上 ,实现了城市化水
平的快速提高 ,由此也带动 了城市整体
功 能 的完善及 各项 事业 的发 展 。 2 0 1 1 年 苏南五 市城 市发展基 本 情 况表
县级市 城市 ( 个)
l 称 2
7 1 4 6 3 63 5 6 1 4 5 . 5 2
镇江 常州
3 3
4 l 3 7
2 3 2 2 6 3
2 7 L 硒 3 6 2 硒
2 3 1 1 4 _ 5 3 5 8 n 9 9 6 3 .9 %
江苏八大高校集聚吴中_共话传统村落连片路径

066 MODERN SUZHOU留住乡愁、护住乡土、记住乡愁。
城市化的力量推动着乡村的变化,社会发展越来越快,“乡愁”也被越来越多地提及。
村落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一人一事,那些历史信息和地域文化景观,不仅是赓续农耕文明的物质存在,更能激起人们的乡愁思绪,俨然成为人们的精神寄托。
传统村落,就是这样一种存在,它们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和社会价值,当这些传统村落集中连成一片,其文明价值及传承的意义就更加不凡。
吴中的美景与丰饶,就“铺陈”在大大小小的传统村落中。
15个中国传统村落、30个省级传统村落和33个苏州市传统村落,集中分布在太湖沿岸,主要位于东西山岛和香山街道,布局集中连片,格局完整清晰,村落依山傍湖,山环水绕,具有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
2022年4月,苏州市吴中区作为江苏省首批入选国家传统村落集中连片地区,旨在彰显江南文化新时代风貌,探索打造具有水乡文化特色的传统村落新集群。
如何通过传统村落的连片路径,保护吴中传统村落特有的“文化基因”,留住人民共同的“乡愁”?7月15日-16日,“江苏传统村落工作营、2023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调研”在苏州举办,来自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工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扬州大学、常州工学院、南通大学、苏州科技大学等8所院校的40余江苏八大高校集聚吴中 共话传统村落连片路径亦安冉名师生参加了本次工作营。
专家学者们走访了吴中区极具代表性的传统村落,工作营中的重要环节“吴中区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圆桌论坛”也圆满召开,与会专家们就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展开讨论,认为吴中区的集中连片保护有望形成独特的“吴中模式”,为破解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难题提供创新实践。
众多专家为吴中传统村落集中连片发展建言献策现代苏州 2023.8(上) 067走访调研,看“活”起来的传统村落7月16日一早,工作营全体参会人员走进位于吴中区的中国传统村落——明月湾、后埠,进行实地调研。
苏州市发改委关于同意调整城北路(金政街-江宇路段)综合管廊工程项目初步设计的批复

苏州市发改委关于同意调整城北路(金政街-江宇路段)综合管廊工程项目初步设计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苏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日期】2017.06.19•【字号】苏发改中心[2017]248号•【施行日期】2017.06.1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建设正文苏州市发改委关于同意调整城北路(金政街-江宇路段)综合管廊工程项目初步设计的批复苏发改中心[2017]248号苏州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开发有限公司:你公司苏管廊〔2017〕25号文及附件收悉。
该项目我委曾以苏发改中心〔2016〕278号文批复初步设计。
由于项目设计方案发生变更,项目概算进行了相应的调整。
经研究,同意调整城北路(金政街-江宇路段)综合管廊工程项目初步设计。
调整的主要内容为:原智能化信息系统,控制中心设备增加管廊云系统、指挥中心系统、安全保障系统、工控计算机网络、平台管理系统、展馆展示系统和管廊外监控和电子围栏系统。
广济路过轨段顶管由两孔调整为一孔,过广济路管廊由开挖变更为顶管方案,长度为60米。
管廊下穿元和塘东侧军分区由开挖变更为顶管方案,元河塘管廊长度为232米。
总投资概算由原152412万元调整为179608万元,其中,建安工程费用由原115998.7万元调整为136116.7万元,工程建设其他费用由原25736.1万元调整为30908.8万元,预备费由原7086.7万元调整为8351.3万元,建设期贷款利息由原3590.5万元调整为4231.2万元。
所需资金由公司筹措解决。
我委苏发改中心〔2016〕278号文的其他事项内容均不变。
苏州市发改委2017年6月19日。
农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数字化转型——以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学实践为例

姚振刚,马国胜,杨艳山.农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数字化转型——以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学实践为例[J ].中南农业科技,2023,44(10):207-209.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加快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推动各领域数字化优化升级[1]。
教育部部长怀进鹏提出,大力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改变教育生态、学校形态、教学方式,帮助人们适应数字化时代[2]。
国家高职专科及本科涉农专业目录均对农业类专业进行了数字化转型设置。
教育部在2022年工作要点中正式提出“要实施数字化战略行动”[3]。
从国际到国内,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教育领域备受关注的新热点,也成为教育改革实践特别是教学创新的主要突破口[4]。
打造好标杆模范,加强政策引领作用,通过项目推动引导学校从需求出发,从不同层面推进数字化转型建设和发展是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迫切需要[5]。
开展农业职业教育信息化人才培养数字化转型理念与实践的研究,对推动教育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和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围绕农业数字化、智能化和绿色化发展新需求,打造的“长三角智慧农业人才培养创新基地”入选部省共建苏锡常都市圈职教创新高地建设标杆项目,该校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成功入选了工信部第一批产教融合专业合作建设试点单位。
学校联合主持畜禽智能化养殖国家资源库1个,入选省助力乡村振兴在线开放课程40门。
对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学实践进行调查研究,探究该校在数字化教学平台、虚拟仿真实训基地、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试点、产教融合等方面的经验,总结了开展农业职业教育信息化人才培养数字化转型成功的模式,旨在为全国农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数字化转型提供参考和借鉴。
1建设数字化教学平台1.1打造5G 双域专网,引入“平台+教育”教学模式与中国移动进行校企合作共同建成苏州市高校首家5G 双域专网,实现了校园网和5G 网的互通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