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大气低频变化2011
合集下载
东亚夏季风过程大气低频振荡的数值模拟研究

文 献标 识 码 :A D i 1. 6 0i n1( 4 6 .000 .1 o: 03 9 .s . O-9 5 1.1 4 9 s 0 2 0 中 图分 类 号 :P 5 . 4 67
风 之 间 的 联 系 。 由于 南 海 海 温 异 常 的 研 究 多 偏 重 于
1 引
言
诊 断分 析 ,数值 试 验 所 用 的模 式 也 多 是 分 辨 率 较 粗 的 大气 环 流模 式 。 因 此 有 必 要 利 用 高 分 辨 率 的 区 域
的特 征 ,有 助 于 了解 东亚 夏 季 风 的 变 化 规 律 及 异 常 原 因口。 对 季 风 区大 气 低 频 振 荡 的模 拟研 究 存 在 一 】 但
2 模式简介 和试验方案
区域气候模式通过单 向嵌 套技术 ,利用全球大 气模式输 出的模 拟结果或实测资料来为区域气候模 式提供时变的边界条件 和初始场 , 而提高分辨率。 从 相对于全球环流模式 , 区域气候模式具有分辨率高、 对地形及 地表植 被有较好刻画 、拥有各种先进 的参 数化方案 等特点 ,是研 究区域气候变化 的有力工具
R g M3 作 为 较新 发 展 的 模 式 ,也 要 具 备 模 拟 大 气 eC
18 年 是 一个 赤 道 东 太 平 洋 冷 水 年 ,因此 可 被 98
认 为是一个海温正常年。何金海等 指出 ,18 9 8年
夏 季 风 正 常 爆 发 在 5 5 , 此 18 年 也 是 一 个 月 候 因 98 季 风 爆 发 正 常 年 , 生 在 1 8 年 的许 多 情况 可 以代 发 98
的大气 再分析资料 和 OIS ( pi l ne o t S TO t l It p l e may r ad
风 之 间 的 联 系 。 由于 南 海 海 温 异 常 的 研 究 多 偏 重 于
1 引
言
诊 断分 析 ,数值 试 验 所 用 的模 式 也 多 是 分 辨 率 较 粗 的 大气 环 流模 式 。 因 此 有 必 要 利 用 高 分 辨 率 的 区 域
的特 征 ,有 助 于 了解 东亚 夏 季 风 的 变 化 规 律 及 异 常 原 因口。 对 季 风 区大 气 低 频 振 荡 的模 拟研 究 存 在 一 】 但
2 模式简介 和试验方案
区域气候模式通过单 向嵌 套技术 ,利用全球大 气模式输 出的模 拟结果或实测资料来为区域气候模 式提供时变的边界条件 和初始场 , 而提高分辨率。 从 相对于全球环流模式 , 区域气候模式具有分辨率高、 对地形及 地表植 被有较好刻画 、拥有各种先进 的参 数化方案 等特点 ,是研 究区域气候变化 的有力工具
R g M3 作 为 较新 发 展 的 模 式 ,也 要 具 备 模 拟 大 气 eC
18 年 是 一个 赤 道 东 太 平 洋 冷 水 年 ,因此 可 被 98
认 为是一个海温正常年。何金海等 指出 ,18 9 8年
夏 季 风 正 常 爆 发 在 5 5 , 此 18 年 也 是 一 个 月 候 因 98 季 风 爆 发 正 常 年 , 生 在 1 8 年 的许 多 情况 可 以代 发 98
的大气 再分析资料 和 OIS ( pi l ne o t S TO t l It p l e may r ad
大气运动

Page 13
一、大气的水平运动
1 . 地转风随高度的变化-热成风 2 . 摩擦层中风随高度的变化 埃克曼螺线 (P90图3-28风速的分级
(见P91表3-14风力等级)
Page 15
Page 16
二、大气环流
大气环流:指大范围内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各种气流运行的综合现象。
Page 12
一、大气的水平运动
2 . 梯度风 梯度风是指自由大气中作曲线运动的空气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 力、惯性离心力达到平衡时所形成的沿曲线等压线作水平等速运动的风。 梯度风的形成条件同地转风一样,也仅仅出现在高空自由大气中,但它 还要求气流运动的轨道必须是曲线。其运动的方向是沿曲线等压线作曲 线运动,风速随时间也没有变化,呈等速或匀速运动。在等压线闭合的 气压场中,空气会作圆周运动。 梯度风特点: 北半球低气压区的梯度风呈逆时针转动,高气压区的梯度风呈顺时针转 动,南半球则相反。 遵循白贝罗风压定律:北半球背梯度风而立,高压在 右,低压在左,南半球反之。
Page 39
二、大气环流
海陆风与东亚季风的相同差异:
相同之点:①海陆风和东亚季风都是由海陆热力差异引起的。 ②风向都有明显改变。
不同之处:①影响范围不同:海陆风仅限于沿海地区,而季风影响范围广大, 可深入陆地很远。 ②风向变化周期不同:海陆风以一天为变化周期而季风以一年为变化周期 。
Page 40
Page 29
(2)考虑A、B----高低纬间热量不均,地转偏向力
----三圈环流
高纬环流
10 6
5
极地高压带 极地东风带
中纬环流
9 3 7
8
副极地低压带 中纬西风带 副热带高压带 4 东北信风带
高等天气学_历年博士考题详解

3. 低空急流;(2001 春)
对流层下部离地面 1-4km 层中的强风带;其中心风速一般大于 12m/s,最大可达 30m/s;短者仅 数百公里,长者可达数千公里。北半球低空急流一般为偏南或西南气流,多出现在副热带高压的 西侧或北侧边缘,但有台风移动到副热带高压西南侧时,也可出现东南来向的低空急流。低空急 流的风速具有明显的超地转特征,急流区域水平温度分布比较均匀,低空急流的左侧主要是上升 气流,而右侧是下沉气流。
18. CISK;(2002 秋,2004 秋)
第二类条件不稳定(CISK)是促进热带气旋形成和发展的一种正反馈机制。具体地:在热带对 流层中下部经常处于条件不稳定的情况下,当低空出现气旋型环流时,会因摩擦作用造成边界层 内的辐合,从而使水汽通过边界层顶向上输送,水汽凝结释放潜热使气柱中心变暖。这时地面气 压下降,气旋型环流加强促使摩擦辐合进一步加大,从而向上输送的水汽量增加,继续释放凝结 潜热加热对流层中下部,致使地面气压继续下降,气旋型环流进一步加强……如此循环往复,构 成使热带气旋发生发展的正反馈机制。
14. 上游效应;(2002 春)
亦称能量频散,西风带上游某地区长波系统发生某种显著变化之后,逐步影响到下游环流形势, 使之也发生转折性的变化。上游效应实际上是一种波动能量的传播现象,波动振幅的大小表示波 动能量的强弱。上游波动的发展是能量增大的表现,这种现象逐步向下游传播,使下游的长波也 随之加强,即能量增大,所以下游槽脊的发展能量可以被认为是从上游传播而来。
9. 大气长波(罗斯贝波);(2001 秋,2003 秋)
大气长波亦称罗斯贝波(Rossby Wave),指在对流层中上层,气压场或流场中出现的一种波长 为 5000-6000km 的波动。大气长波是由于 β 效应所产生的,其周期约 2-3 天,在北半球纬向波 数约为 3-5。在正压、无辐散的情况下,大气长波的相速度为:
《物理因子治疗技术》第3章 低频电疗法(概述)

频电疗法。
概 述
低频电流的特点是:
电作用;
电流强度增减的变化或电压升降的变化;
对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有较强的刺激作用;
无明显热作用。
概述
1.用于刺激神经肌肉、使肌肉收缩的低频电疗法
四 2.主要用于镇痛或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的低频电疗法 种 类 型 3.主要用于促进骨折和伤口愈合的低频电疗法
4.以其专项治疗作用命名的低频电疗法
概 述
一、低频电流的分类及各参数及其的意义
(一)低频电流的分类
按波型:有三角波、方波、梯形波、正弦波、 阶梯波、指数曲线波等。 按有无调制:分为调制型和非调制型两种。 按电流方向:分为单相和双相。
概 述
低频脉冲电流的参数
频率(f)
周期(T) 波宽 波幅
第三章 低频电疗法
内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第八节 第九节 第十节
容
概述 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 功能性电刺激疗法 经皮电神经刺激疗法 感应电疗法 间动电疗法 超刺激电疗法 电睡眠疗法 直角脉冲脊髓通电疗法 高压低频电疗法
第一节
概
述
概述
医学上把频率1000Hz以下的脉冲电流称作低 频电流(low frequency electrotherapy ) 或低频脉冲电流。 应用低频脉冲电流来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低
占空因数
通断比 脉冲间歇时间
概
述
二、 治疗原理及治疗作用 兴奋神经肌肉组织 镇痛 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其他治疗作用
6.1定常波理论

高等大气环流
孙照渤 朱伟军
பைடு நூலகம்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大气科学学院
Nanjing, China, July 2005
高等大气环流
0. 引言 1. 1980年1月和7月全球大气环流的若干特征 (Ch1: P1-23) 2. 气候平均定常波:观测证据 (Ch2: P24-52) 3. 低频大气变化的观测研究 (Ch3: P53-94) 4. 热带外地区对流层中定常和准定常涡动:理论 (Ch6: P126-174) 5. 瞬变涡动及其与平均气流的相互作用 (Ch7+Ch8: P175-246) 6. 海气相互作用 (Ch11: P321-356)
6. 热带外地区对流层中定常 或准定常涡动:理论
本章的主要内容:Rossby波的纬向传播、经向 传播和垂直传播。并对地形和热力作用进行讨论。有 许多新概念:临界纬度、转向点、共振、吸收、反射 等。
4.1 引言
一、大气环流是纬向非对称的 从观测事实可以清楚地说明这一点。至于以往用纬向对称研究也是仅揭露 大气中的一部分特征。 二、纬向非对称是地球表面的非对称性引起的,具有复杂性特点。 1. 地表面的非对称性:海陆分布、山地等等不对称性。 2. 大气对地表作用的反馈过程,例如:海温、地面反照率、地面湿度表现的 特征。 3. 即使不考虑反馈过程,其困难性仍然存在。例如:潜热释放,大尺度瞬变 波引起的动量、热量混合依赖于边界条件和强迫波结构。——但是目前还 不太清楚。
三、本章讨论涉及的科学问题:
1. 决定大气行星尺度定常波结构中地形作用和纬向非对称加热 作用哪一个更重要些? 2. 大气中低频变化在多大程度上是与异常强迫有关? 3. 为什么地形强迫的正压模式大气与实际大气如此接近? 4. 强迫定常波可能是共振波吗?(传播过程产生)
第二章大气波动学

第二章 大气波动学
王文
2012年2月 wangwen@
第三章 自由大气中的重力波
wangwen@
2010年4月
重力波可能引起各种中尺度环流以及动力学现象,包 括触发对流性风暴、传输能量和动量等,因此具有重 要意义。我们将对重力波的特征、性质、结构及其对 天气的影响作一简要的介绍。 重力波的观测特征及天气背景 重力波是因静力稳定大气受到扰动而产生的惯性振荡 的传播。当气块受到扰动离开平衡高度向上移动时绝 热冷却,重力使其回复到平衡位臵。而当气块继续向 下运动时,气块绝热增温,浮力使其回复到平衡位臵 去。这种振动向外传播便形成波动,由于引起气块上 下移动的力是重力或浮力,因此这种波叫重力波或浮 力波。
当层结稳定,即γ<γd时,c2>0,方程(3.51)是双曲型的, 这是重力惯性波方程。
它有形式解
(3.52) 其中k,l为x,y方向的波数,将(3.52)代入(3.51)得 (3.53) 2 c 2 (k 2 l 2 ) f 2 现在我们可以从(3.51)式来说明重力波的发生发展过 程,设初始状态下,高层(250 hPa)上是地转风平衡的, 1 g1 21 / f,低层(750 hPa)也是地转风平衡的, 即 3 g 3 23 / f ,两层之间的涡度差,符合热成风 即 关系,即 d 2d / f gT ;按(3.50)式,显然此时 ∂ω2/∂t=0,这时没有振动,没有重力波。 设在t时刻,在1~3层之间有了暖平流。则引起Φd增大, 2 2 2 增大, d 减小,若此时 设Φ1不变,则Φ3减小, 流场上的热成风涡度δd不变,则由于在厚度场上的热 成风涡度 / f 减小,而出现 d 2 d / f 的情况。
Uccellini和Koch(1987)等综合以上两种动力条件,提 出了一个与高空急流相联系的中尺度重力波发生的天 气学概念模式,如图9.5.1所示。在高空急流大风速中 心(大风核)下游的高空槽前急流出口区,当实际风大 风核(V),脱离位于槽底的大风核(Vg)而向槽前等高线 拐点轴移动时,由于地转调整,中尺度重力波开始产 生于300 hPa槽前等高线拐点 轴(虚线)附近,向前发展, 最后消失于脊线(点线)附 近。重力波活动区如图中 阴影区所示,南界是地面 暖锋或准静止锋,北界是 高空急流轴线。
王文
2012年2月 wangwen@
第三章 自由大气中的重力波
wangwen@
2010年4月
重力波可能引起各种中尺度环流以及动力学现象,包 括触发对流性风暴、传输能量和动量等,因此具有重 要意义。我们将对重力波的特征、性质、结构及其对 天气的影响作一简要的介绍。 重力波的观测特征及天气背景 重力波是因静力稳定大气受到扰动而产生的惯性振荡 的传播。当气块受到扰动离开平衡高度向上移动时绝 热冷却,重力使其回复到平衡位臵。而当气块继续向 下运动时,气块绝热增温,浮力使其回复到平衡位臵 去。这种振动向外传播便形成波动,由于引起气块上 下移动的力是重力或浮力,因此这种波叫重力波或浮 力波。
当层结稳定,即γ<γd时,c2>0,方程(3.51)是双曲型的, 这是重力惯性波方程。
它有形式解
(3.52) 其中k,l为x,y方向的波数,将(3.52)代入(3.51)得 (3.53) 2 c 2 (k 2 l 2 ) f 2 现在我们可以从(3.51)式来说明重力波的发生发展过 程,设初始状态下,高层(250 hPa)上是地转风平衡的, 1 g1 21 / f,低层(750 hPa)也是地转风平衡的, 即 3 g 3 23 / f ,两层之间的涡度差,符合热成风 即 关系,即 d 2d / f gT ;按(3.50)式,显然此时 ∂ω2/∂t=0,这时没有振动,没有重力波。 设在t时刻,在1~3层之间有了暖平流。则引起Φd增大, 2 2 2 增大, d 减小,若此时 设Φ1不变,则Φ3减小, 流场上的热成风涡度δd不变,则由于在厚度场上的热 成风涡度 / f 减小,而出现 d 2 d / f 的情况。
Uccellini和Koch(1987)等综合以上两种动力条件,提 出了一个与高空急流相联系的中尺度重力波发生的天 气学概念模式,如图9.5.1所示。在高空急流大风速中 心(大风核)下游的高空槽前急流出口区,当实际风大 风核(V),脱离位于槽底的大风核(Vg)而向槽前等高线 拐点轴移动时,由于地转调整,中尺度重力波开始产 生于300 hPa槽前等高线拐点 轴(虚线)附近,向前发展, 最后消失于脊线(点线)附 近。重力波活动区如图中 阴影区所示,南界是地面 暖锋或准静止锋,北界是 高空急流轴线。
第三章 真空技术基础与等离子体

碰撞分子百分数:
f 1-Nd 1-e-dl N0
d: 分子行进距离 若自由程足够大:f≈ d / l
.
真空的获得
• 产生真空的过程——抽气;工具——真空泵
• 单位时间抽出的气体体积——抽气速率
• 真空泵工作足够时间后所达到的最低气压 ——极限真空
• 不同类型的真空泵有特定的工作范围,通常 需要两级联合才能达到高真空以上。从大气 开始的叫“前级泵”,从低气压开始工作的 叫“次级泵”。
•油的蒸汽压应当在常 温下低于10-4 Pa ,而 在工作时尽可能高, 高热稳定性和化学稳 定性
.
•可能有回油污染
涡轮分子泵(分子泵)
•纯机械运动,高速 转子叶片对气体加 压 •抽气速率1000 l /s •无回油污染问题
.
低温吸附泵(低温泵)
•通过20K以下低温 凝聚气体分子 •需前级泵 •具有最高极限真空 度 •无回油污染问题 •工作后需再生处理
.
.
.
氩离子对不同元素的溅射产额
.
.
.
.
.
.
磁控溅射
.
磁控溅射靶
等离子体
磁道 靶 冷却水 磁体
.
.
.
平衡和非平衡磁控溅射的比较
非 平 衡 技 术 提 高 轰 击 工 件 的 离 子 电 流
.
1 fold Mag 1
Mag 2 Ti
Mag 3
N polar S polar
Mag 4 Ti
.
.
.
.
.
.
离子注入
非平衡过程,高固溶度 • 直射性
低热过程
• 处理深度浅
无变形,不改变精度 • 注入元素离子化需专门设备
f 1-Nd 1-e-dl N0
d: 分子行进距离 若自由程足够大:f≈ d / l
.
真空的获得
• 产生真空的过程——抽气;工具——真空泵
• 单位时间抽出的气体体积——抽气速率
• 真空泵工作足够时间后所达到的最低气压 ——极限真空
• 不同类型的真空泵有特定的工作范围,通常 需要两级联合才能达到高真空以上。从大气 开始的叫“前级泵”,从低气压开始工作的 叫“次级泵”。
•油的蒸汽压应当在常 温下低于10-4 Pa ,而 在工作时尽可能高, 高热稳定性和化学稳 定性
.
•可能有回油污染
涡轮分子泵(分子泵)
•纯机械运动,高速 转子叶片对气体加 压 •抽气速率1000 l /s •无回油污染问题
.
低温吸附泵(低温泵)
•通过20K以下低温 凝聚气体分子 •需前级泵 •具有最高极限真空 度 •无回油污染问题 •工作后需再生处理
.
.
.
氩离子对不同元素的溅射产额
.
.
.
.
.
.
磁控溅射
.
磁控溅射靶
等离子体
磁道 靶 冷却水 磁体
.
.
.
平衡和非平衡磁控溅射的比较
非 平 衡 技 术 提 高 轰 击 工 件 的 离 子 电 流
.
1 fold Mag 1
Mag 2 Ti
Mag 3
N polar S polar
Mag 4 Ti
.
.
.
.
.
.
离子注入
非平衡过程,高固溶度 • 直射性
低热过程
• 处理深度浅
无变形,不改变精度 • 注入元素离子化需专门设备
大气科学2011年第35卷总目次

长江 中下游汛期降水优化多 因子组合 客观定量 化预测研 究
…………… 李香 淑 郭学 良 付丹红 郭学 良 李宏宇
封 国林
…………………… …………………………… 何晖
………………………… 王启光
含水量累积 区与冰雹增 长行 为之数值模 拟 … …… ……………………………………………………… 郑凯琳
…………………………………… …… …… …… 李子华
刘端 阳
…………… …… …… ………………… 李嘉伟 赵坤 苏爱芳 张人禾
朱佩君 张廷龙
韩 志伟 ( 5) 5 王明筠 ( 8) 6
登 陆台风卡努 ( 5 5 0 1)内核区环流结构 特征分析 ……………. . Q . O ……… …… …… … 魏超时 . O b P 典型南涝 ( )北旱 ( )梅雨大气环流特征差异及动力诊 断分析 ……… …… …… 牛若芸 旱 涝 20 0 9年 6月 3 ~4日黄淮地 区强飑线成 熟阶段 特征分析 ……… …… … 孙 虎林
… … … … … … … … …
宣越健
华北汛期降水月 内时间尺度周期振荡 的年代 际变化分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刘海文
… … …
丁一汇 ( 5 ) 1 7
周定文 ( 6 ) 1 8
青藏高原夏季 5 0h a 向风 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 与我 国降水的关系 …………………………………………………… 0 P 纬 朱 丽华 范广洲 董一平 王炳赞 华维
20 0 7年淮河流域强降水过程 的水汽输送 特征 分析 …… …………………………… 江志红
近 4 年城市化 发展 对北 京区域气 候的影响分析 … ……………………………………………… 赵娜 8
…………… 李香 淑 郭学 良 付丹红 郭学 良 李宏宇
封 国林
…………………… …………………………… 何晖
………………………… 王启光
含水量累积 区与冰雹增 长行 为之数值模 拟 … …… ……………………………………………………… 郑凯琳
…………………………………… …… …… …… 李子华
刘端 阳
…………… …… …… ………………… 李嘉伟 赵坤 苏爱芳 张人禾
朱佩君 张廷龙
韩 志伟 ( 5) 5 王明筠 ( 8) 6
登 陆台风卡努 ( 5 5 0 1)内核区环流结构 特征分析 ……………. . Q . O ……… …… …… … 魏超时 . O b P 典型南涝 ( )北旱 ( )梅雨大气环流特征差异及动力诊 断分析 ……… …… …… 牛若芸 旱 涝 20 0 9年 6月 3 ~4日黄淮地 区强飑线成 熟阶段 特征分析 ……… …… … 孙 虎林
… … … … … … … … …
宣越健
华北汛期降水月 内时间尺度周期振荡 的年代 际变化分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刘海文
… … …
丁一汇 ( 5 ) 1 7
周定文 ( 6 ) 1 8
青藏高原夏季 5 0h a 向风 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 与我 国降水的关系 …………………………………………………… 0 P 纬 朱 丽华 范广洲 董一平 王炳赞 华维
20 0 7年淮河流域强降水过程 的水汽输送 特征 分析 …… …………………………… 江志红
近 4 年城市化 发展 对北 京区域气 候的影响分析 … ……………………………………………… 赵娜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