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之全球变化科学导论(大气所考博真题知识点归纳)
全球变化(大气所考博真题知识点归纳)

全球变化12-15年真题全球变化12年真题一、概念题:1、季风及季风系统答:一般来说,季风指近地面层冬夏盛行风向接近相反且气候特征明显不同的现象。
产生季风的环流系统称为季风系统。
2、小冰期答:大约15世纪初开始,全球气候进入一个寒冷时期,通称为小冰期” 小冰期结束于20世纪初期。
3、末次冰期最盛期答:末次冰期最盛期指第四纪末次冰期最盛期。
末次冰期最盛期中气候最冷、冰川规模最大的时段,出现距今18 000年前后。
全球性气温降低到最低,年均气温比现今低6C左右,高山及高纬度地区的冰川推进到最大范围,北美大陆的覆冰面积高达60%,冰盖厚可达3千米,一些地区冰盖扩延至北纬40°以南;欧洲和西伯利亚也有巨大的冰盖。
4、H einrich 事件答:地质学家哈特穆特-亨里奇发现北大西洋末次冰期的沉积物中,普遍存在6次大的冰漂碎屑含量高,而有孔虫含量较低的层位,相应的这些层位形成时海洋表面温度和盐度下降、劳伦泰冰盖东部边界产生大量冰山流,反映了6次较大的冰山崩塌融化过程,因此这6次事件被命名为Heinrich事件。
5、黑碳气溶胶的气候效应答:由于黑碳气溶胶在从可见光到红外的波长范围内对太阳辐射都有强烈的吸收效应,所以对区域和全球气候有着重要的影响。
2000年的IPCC报告指出,黑碳气溶胶能够导致正的辐射强迫,从而极大地减弱气溶胶对地球的冷却效果。
部分学者的研究表明,减少黑碳和有机碳的排放比减少二氧化碳和甲烷的排放更能减慢全球变暖。
随雪花从天而降的黑碳加速了青藏高原冰川的融化;而且,融化的雪水并不能带走黑碳,因此黑碳排放对青藏高原西北部冰川的融化有相当贡献。
I6、硫酸盐气溶胶的气候效应答:硫酸盐气溶胶作为一种细颗粒物,可以通过直接气候效应和间接气候效应影响气候。
直接效应是指气溶胶粒子散射或吸收太阳辐射,改变地气系统净吸收的太阳辐射通量,影响辐射收支平衡。
间接效应分为第一间接效应(又称云反照率效应或Twome效应)和第二间接效应(又称云生命期效应或Albrecht效应)。
全球变化复习资料

全球变化复习资料全球变化复习资料第⼀章地球系统科学与全球变化研究⼀、全球变化(global change)指由⾃然和认为因素引起的、影响地球系统功能的全球尺度的变化,所谓地球系统,由位于地球表⾯的⼤⽓、陆地、海洋等⼦系统徐成,发⽣在它们之间的各种相互作⽤。
相互影响的物理、化学、⽣物与⼈类过程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转化,因⽽为地球上的⽣命提供了条件。
⼆、全球变化研究的意义(1)全球变化研究是⼈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基础其所取得的科学认识是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贡献,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背景和依据,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与未来环境的变化有机结合,可持续性是⼈类适应全球变化的准则,⼈类对环境的适应必须符合可持续性。
(2)深化对地球系统的认识,发展地球系统科学地球系统科学是全球变化研究的科学基础,并且全球研究表现出强烈的学科交叉的特点,构成了新的学科⽣长点,对所有的传统地理科学学科都是机遇,也是挑战。
全球变化的兴起为地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3)改变⼈类的观念、促进应⽤基础科学和有关社会科学的发展例如对资源的有限性的认识,必将促进⼈类⽣产和⼩费观念的变⾰,促进资源、环境、灾害等有关的应⽤基础学科的发展。
三、全球变化的科学内涵(1)以地球系统为基础将地球作为⼀个整体⽽不是孤⽴地研究地球的不同组分和它的环境,即从全球尺度进⾏研究。
(2)已发⽣在各种事件尺度上的动态变化为核⼼从100-109的时间尺度均可辨认出地球系统的变化,可以利⽤五个不同的时段来定义:①⼏百万年到⼏⼗亿年:地球结构的演变、⽣命的演化、与此有关的现代⼤⽓化学成分的演变均是由⼏百万年或⼏⼗亿年的尺度决定的。
②⼏千到⼏⼗万年(轨道及亚轨道周期尺度):⼿轨道参数周期性变化所驱动的全球⽓候的冰期和间冰期的交替以及与此有关的⼤⽓成分、⼟壤发育、⽣物种类区域分布的响应变化。
③⼏⼗到⼏百年(年代与世纪尺度):这⼀尺度的中⼼课题是物理⽓候系统及其对⽣命有机体以及⽣物化学循环、⼤⽓化学成分变化、地表⼲燥度、海洋⽣物系统的变化,均是此时间尺度上的重要问题。
全球变化导论复习整理

全球变化导论复习整理全球变化导论复习资料考试题⽬类型:(1)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2)填空题(每个空格1分,共20分);(3)简答题(每题6分,共24分);(4)问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5)论述题(1题,16分)。
重点掌握的内容⼀、知识部分:1.地球系统由⼤⽓圈,⽔圈,岩⽯圈,冰冻圈和⽣物圈(包括⼈类圈)所组成的作为整体的⾏星地球.它是由⼀系列相互作⽤过程(包括系统各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物理、化学和⽣物三⼤基本过程的相互作⽤以及⼈与地球的相互作⽤)联系起来的复杂的⾮线性多重耦合系统。
(*是全球变化科学的研究对象)2.全球变化科学研究作为整体的地球系统的运⾏机制、变化规律和控制变化的机理(⾃然的和⼈为的),并预测未来变化的科学。
3.地球系统科学研究地球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作⽤,以及发⽣在地球系统内的物理、化学和⽣物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的⼀门新兴科学。
4.地球系统的三⼤循环:⽔循环、⽣物地球化学循环、固体地球物质循环。
5.地球系统三个⼦系统(1)物理⽓候系统——⼤⽓圈、⽔圈为主(决定地球表层⽔分、能量交换和分布,形成全球⽓候);(2)固体地球系统——岩⽯圈为主(决定地层⽣消及运动,形成地球海陆分布与地貌形态);(3)全球⽣态系统——⽣物、⽣命⽀持系统。
6.地球系统的三类过程: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物过程,这些过程是有机联系的整体。
7.物理⽓候系统包括:⼤⽓、海洋、冰雪、陆地表⾯和⽣物圈。
(太阳能是物理⽓候系统的驱动⼒。
)8.影响⽓候系统加热率的影响因素:太阳辐射强度及地球轨道要素;地球⾏星反射率;太阳能在地球系统中滞留的时间。
9.温室⽓体:温室⽓体指的是⼤⽓中能吸收地⾯反射的太阳辐射,并重新发射辐射的⼀些⽓体,如⽔蒸汽、⼆氧化碳、⼤部分制冷剂等。
(⽔汽、CO2、N2O、CH4、O3、氟氯烃等)10.⼤⽓环流包括:⼤⽓平均经圈环流、沃克环流、季风环流。
11.海洋环流包括:表层环流、深海环流(热盐环流)。
全球变化知识点总结高中

全球变化知识点总结高中引言全球变化是指地球环境系统发生的各种变化,其中包括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土地利用变化、自然灾害等现象。
随着人类活动的发展,全球变化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本文将就全球变化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包括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土地利用变化以及自然灾害等方面的内容,以期增加人们对于全球变化的认识,促进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一、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指长期的气候状况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全球气温的上升。
气候变化带来了环境的进一步恶化,不仅影响了大气环境,还会对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气候变化的原因主要是人类活动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如二氧化碳、甲烷、氟利昂等温室气体的排放。
气候变化对于全球各个地区的影响各不相同,但是总的来说,气候变化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比如全球气温上升导致的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此外,气候变化还会增加极端的天气事件,比如干旱、洪涝等。
针对气候变化,国际社会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比如签署《巴黎协定》等。
然而,要解决气候变化问题,需要全球各国的共同努力,需要采取更加积极的行动,否则,气候变化将给地球带来无法修复的破坏。
二、生物多样性丧失生物多样性丧失是指地球上的生物物种数量和种类相对于历史上的数量有所减少。
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包括过度的开发利用、森林伐木、湿地的开发等。
当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遭到威胁时,很多生物物种就会灭绝,这将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对地球的环境造成长期的危害。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不仅影响了生物物种的数量和种类,还会对地球的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产生重大的影响。
例如,作为地球上高层食物链的食物网,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将面临破坏,这将导致生态系统的崩溃。
此外,在生态系统中,各个生物物种之间的互相依赖关系也将受到破坏,造成整个生态系统的紊乱。
针对生物多样性丧失问题,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解决,比如保护濒临灭绝的物种、禁止对于独一无二的生物资源的开发等。
全球变化知识点总结初中

全球变化知识点总结初中一、气候变化气候是一段时间内某个地区的天气状况,包括温度、潮湿度、风速等。
气候变化是指长期气候条件的改变,是由多种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共同影响所产生的结果。
气候变化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温室气体的增加。
温室气体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氮氧化物和氟利昂等,它们具有吸收和发射地球表面的长波辐射的特性,导致大气温度上升。
而这些温室气体的增加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包括燃烧化石燃料、森林砍伐和工业生产等。
气候变化对地球和人类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包括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生态系统受到威胁等。
因此,应对气候变化成为了全球范围内的重要课题。
二、生态系统变化生态系统是指由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生物群落和其非生物环境的整体。
生态系统变化是指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导致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
生态系统变化的原因主要有人类活动引起的,包括森林砍伐、湿地开垦、草原过度放牧和工业废水排放等。
由于这些活动导致了生态系统的破坏和破碎,加速了生物多样性的流失和生态环境的恶化。
生态系统变化对地球和人类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包括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壤侵蚀和水源污染等。
为了更好地保护地球的生态系统,人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包括保护自然生态系统、促进生物多样性的维护和开展生态环境修复等。
三、资源利用和人口增长资源是指为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存在的各种自然资产,包括矿产资源、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等。
资源利用和人口增长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资源消耗和人口增加的现象。
资源利用和人口增长的原因主要有人类活动引起的,包括大量开采和使用化石燃料、过度的环境污染和城市化进程等。
由于这些活动导致了资源的过度耗竭和环境的恶化,加速了全球范围内的资源危机和环境问题。
资源利用和人口增长对地球和人类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包括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粮食安全等。
为了更好地解决全球的资源和环境问题,人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包括推动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控制人口增长和发展可持续的生产方式等。
福建师范大学 全球变化导论复习

全球变化导论复习材料一、名词解释1、地球系统: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冰冻圈和生物圈(包括人类圈)所组成的作为整体的行星地球。
它是由一系列相互作用过程(包括系统各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物理,化学和生物三大基本过程的相互作用以及人与地球的相互作用)联系起来的复杂的非线性多重耦合系统。
它是全球变化科学的研究对象。
2、全球变化:全球变化是指由于自然的和人为的因素而造成的全球性的环境变化,主要包括气候变化、大气组成变化(如CO2浓度及其他温室气体的变化),以及由于人口、经济、技术和社会的压力而引起的土地利用的变化三个方面。
3、温室效应:水汽、CO2、CH4、O3、氟氯烃等温室气体对到达地球表面的短波太阳辐射近乎无阻挡,但部分地吸收地球表面向外发射的长波辐射,并通过大气的再发射向地面传递能量,使地面温度上升,这一过程类似玻璃温室产生的作用,被称为温室效应。
4、地球轨道参数:地球轨道参数包括偏心率、黄赤交角和岁差,这些地球的轨道参数都是随时间变化的,它们的变化均会导致地球接收太阳辐射的季节和地区分布的变化。
5、将今论古:根据现代环境过程所遵从的基本原理、基本关系等重建过去的环境。
6、以古论今:根据过去环境变化的规律来解释现代,预测未来。
7、新生代衰落:新生代期间,环境呈变冷、变干的趋势性变化。
8、新仙女木事件:在11 kaBP前后,温度在数百年内突然下降6℃,使气候回到了冰期环境。
9、冰期:冰期是地球表面覆盖有大规模冰川的地质时期。
10、间冰期:两次冰期之间有一段相对温暖的时间,成为间冰期。
11、末次冰期最盛期LGM:大概在25-18kaBP,冰川扩张达到顶峰,这个时期称为末次冰期最盛期。
它是第四纪期间全球环境寒冷阶段的代表。
12、中世纪暖期:在1000AD前后,欧洲的部分地区、北美和北大西洋等地区经历了一个较现代相对温暖的时期,即所谓的中世纪暖期。
13、特提斯海:特提斯海指南半球的冈瓦纳古陆与北半球的劳亚古陆之间的古海洋。
全球变化之全球变化科学导论(大气所考博真题知识点归纳)

全球变化之全球变化科学导论(大气所考博真题知识点归纳)XXX《全球变化科学导论》要点总结第一篇全球变化研究的基本问题第一章全球变化科学产生的背景及其研究内容及意义1、什么是全球变化?其产生背景?答:全球变化作为一个科学术语和一门交叉学科,是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出现和人类对其认识程度的不断深化而提出并发展起来的。
全球变化科学的精髓是系统地球观,强调将地球的各个组成部分作为统一的整体来加以考察和研究,将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地球上的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基本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人类与地球之间的相互作用联系起来进行综合集成研究。
即全球变化科学是研究作为整体的地球系统的运行机制、变化规律和控制变化的机理(自然的和人为的),并预测其未来变化的科学。
它研究的首先是一个行星尺度的问题——将大气圈、水圈(含冰雪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看成是有机联系的全球系统,把太阳和地球内部作为两个主要的自然驱动器,人类活动作为第三种驱动机制。
发生在该系统中的全球变化是在上述驱动力的推动下,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学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
全球变化科学是在时代发展、科学进步、人类活动的强烈影响和社会需要的背景下产生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硬件条件。
在20世纪末,全球国际性应用的探测器和预测预报系统已有约1000个高空站、个气象站、3000个飞行器、7000艘充气船、500个浮标、长期立体动态信息库,还有全球海洋观测系统、全球陆地观测系统、全球气候观测系统。
(2)由于强烈的人类活动和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目前在环球范围内产生以下十大情况问题,急需国际社会合作共同解决。
主要有大气污染、温室气体排放和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土地退化、水资源匮乏和水体污染、海洋环境恶化、森林锐减、物种濒危、垃圾成灾、人口增长过快。
(3)从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看,全球变化科学的产生是历史进程的必然。
(4)从历史发展角度看,全球变化研究有其科学思想的代表。
第一讲全球变化科学导论

World population
World population will reach 6,000 million during 1999 - but the rate of growth has begun to slow.
Population
Source: compiled by UNEP GRID Geneva from United Nations Population Division 1996
全球水,碳循环,食物系统
全球变化科学是怎样产生的?
全球变化科学的研究对象,目标和要解决的 主要科学问题
全球变化科学的学科性质,特点和研究方法
人类生存的地球环境正在发生那些重大变化
• 气候的变化 温度升高 • 大气成分的变化 二氧化碳和其它温室气体、气溶胶含量
的增加, 臭氧洞
• • • • • •
Europe
North America
South America
Urban population
Source: compiled by UNEP GRID Geneva from United Nations Population Division 1997 and WRI, UNEP, UNDP and WB 1998
(millions of hectares degraded)
Vegetation Removal Overexploitation Overgrazing Agricultural Activities Industrial and Bioindustrial
579 133 679 522 23
World
Asia and Oceania Latin America and Caribbean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球变化科学导论》要点总结第一篇全球变化研究的基本问题第一章全球变化科学产生的背景及其研究内容及意义1、什么是全球变化?其产生背景?答:全球变化作为一个科学术语和一门交叉学科,是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出现和人类对其认识程度的不断深化而提出并发展起来的。
全球变化科学的精髓是系统地球观,强调将地球的各个组成部分作为统一的整体来加以考察和研究,将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地球上的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基本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人类与地球之间的相互作用联系起来进行综合集成研究。
即全球变化科学是研究作为整体的地球系统的运行机制、变化规律和控制变化的机理(自然的和人为的),并预测其未来变化的科学。
它研究的首先是一个行星尺度的问题——将大气圈、水圈(含冰雪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看成是有机联系的全球系统,把太阳和地球内部作为两个主要的自然驱动器,人类活动作为第三种驱动机制。
发生在该系统中的全球变化是在上述驱动力的推动下,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学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
全球变化科学是在时代发展、科学进步、人类活动的强烈影响和社会需要的背景下产生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硬件条件。
在20世纪末,全球国际性应用的探测器和预测预报系统已有约1000个高空站、10000个气象站、3000个飞行器、7000艘充气船、500个浮标、长期立体动态信息库,还有全球海洋观测系统、全球陆地观测系统、全球气候观测系统。
(2)由于强烈的人类活动和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目前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以下十大环境问题,急需国际社会合作共同解决。
主要有大气污染、温室气体排放和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土地退化、水资源匮乏和水体污染、海洋环境恶化、森林锐减、物种濒危、垃圾成灾、人口增长过快。
(3)从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看,全球变化科学的产生是历史进程的必然。
(4)从历史发展角度看,全球变化研究有其科学思想的代表。
亚里士多德第一次提出支持生命的物理系统;加兰第一次提出地球系统科学的概念;弗里德曼第一次提出“全球变化”概念,从此人类开始从交叉学科角度将地球作为全球系统开展研究。
马隆是他第一个将全球变化研究付诸实施。
2、全球变化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相关国际计划答:全球变化研究的主要内容:(1)研究地球系统复杂的多重相互作用的机制,是目前全球变化最主要的研究内容。
(2)分析地球系统各种尺度的变化规律和控制这些变化的主要因素。
(3)建立地球系统变化的预测理论及方法。
(4)提出全球资源和环境科学管理的建议。
相关国际计划有以研究物理气候过程为主要内容的“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以研究地球系统中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为主要内容的“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以研究人类与地球环境变化相互关系为主要内容的“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研究计划”(IHDP)、以地球上生物多样性问题为主要内容的“生物多样性计划”(DIVERSITAS)。
3、什么是地球系统?答:大气圈、水圈(含冰雪圈)、岩石圈和生物圈之间存在能量转换,且受太阳能及地核热能影响,是具有一系列相互作用过程的耦合:一是各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二是物理、化学和生物三大基本过程和作用;三是人与地球的相互作用。
由这三大相互作用过程耦合的复杂关系称为地球系统。
地球系统包括快变化系统和慢变化系统。
快变化系统,如大气、陆面、上层海洋等。
从气候角度看,这些都是最活跃的系统,变化时间尺度范围从秒、分、时到日、月、年,甚至几百年。
慢变化系统,如深层海洋、冰川冰盖、内地圈等。
这些系统主要与地球固体气候发展史有关,其变化时间尺度一般在千年以上。
4、全球变化科学研究的意义?答:(1)全球变化研究是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科学举措。
当今人类正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危机,这种危机不仅是人口爆炸、资源短缺、环境污染,更为严重的是地球整体功能的失调、紊乱,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全球环境的变化。
全球变化问题的根源在于地球有限的生命支持系统与爆炸式增长的人口数量和消费需求之间的矛盾。
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全球变化的趋势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将继续下去。
可持续发展必须以适应全球变化为基础。
因此,开展全球变化研究是人类社会接受目前环境问题的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科学举措。
(2)有利于深化对地球系统的认识,促进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共同发展。
全球变化科学的研究有助于人类对资源、自然灾害等概念认识的深化。
同时全球变化科学也关注全球变化的环境影响、社会影响,以及对策和政策评估研究,这些研究会促进有关决策科学和应用基础与社会科学的共同发展,提高人类应对全球变化的能力。
(3)推动世界科学进步,促进世界和平。
全球变化科学确定的对全球系统研究的整体观,使得各国科学家不像从前那样仅从单个角度去研究地球的局部现象,而更多地从全球和国际合作角度去研究人类的生存环境问题,它促进了国际性交叉学科队伍的形成,它以世界前沿学科生命力强和交叉学科多生长点的优势促进了国际科学界的交流与合作,也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第二章全球变化科学的最新进展5、国际全球变化研究的主要进展体现在哪些方面?答:(1)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在加强,如描述物理、化学、生物等多个过程的耦合模式的发展。
同时,诸多研究计划的切实开展都取得了众多高质量的研究数据,并发现了一些新的现象和知识。
(2)全球变化区域响应研究取得广泛进展,全球问题与区域问题的结合更加明确,并达成共识:全球性问题的研究需要由区域研究来完成;区域性研究必须体现全球性问题。
(3)提出了地球系统中的几个关键性问题,如全球碳循环、水循环、食物系统等,将全球变化研究推进到集成研究阶段。
(4)TOGA(热带海洋和全球大气计划)的成功,推动了GOOS(全球海洋观测系统)的建立。
特别是在赤道太平洋地区建立了比较完整的El Ni o监测系统,建立和发展了提前半年至一年预报El Ni o发生的数值模式。
(5)PAGES(过去的全球变化(Past Global Changes))在认识气候的自然变率、工业化前的全球大气成分、全球温室气体的自然变化及其与气候的关系、陆地生态系统对过去气候变化的响应、过去气候系统的突发性变化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大量观测结果和证据表明:○1地球正在变暖并伴随气候系统的其他变化,20世纪全球平均表面温度增加了0.6℃左右;○220世纪是过去千年最暖的一个世纪,20世纪90年代是过去千年最暖的一个时期,而1998年是过去千年最暖的一年;○3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和气溶胶改变了大气状况并进而影响气候,过去50年大多数观测到的变暖事实主要由人类活动产生。
这些研究揭示出许多人类先前所未知的事实,被国际社会公认为自然科学的重要进步。
(6)人们在不断深化对地球系统自然规律认识的同时,也越来越多地认识到人类活动已成为推动地球系统变化的另一强迫力,这种强迫力在十到百年尺度上产生的影响已和自然力的作用相当或过之。
近年来,科学界就人类活动对地球系统的作用和两者关系提出了一系列新概念,如“人类圈”和“可持续性发展”等。
第三章全球变化的主要特征与过程6、简述全球变化的时空尺度及其联系答:全球变化是地球表层系统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地球表层系统作为一个开放体系,太阳辐射、大气成分、大气过程、海陆关系、海洋环流、冰盖、陆地地形、地表组成物质和人类活动等的相互作用,在一个时间序列当中可表现为多层次驱动、响应、反馈、放大等十分复杂的关系。
因为全球变化既会表现出某种周期性变化,又会表现为一些渐变和突变。
从时间尺度看,全球变化可划分为5个特征时间尺度。
○1几百万年至几十亿年。
这一时间尺度的事件发生在地质历史时期,它们受地球行星演化规律与进程的控制。
○2几千年至几十万年。
这一时间尺度的变化同样发生在整个地球历史中,不过在最近的一个地质时期——第四纪晚期以来,它们的变化记录保存的最好,被辨识和研究的程度最高。
其主要受到地球轨道参数,如偏心率、黄赤交角倾斜率和岁差等变化的影响。
○3几年至几百年。
这一时间尺度的事件发生在年际、年代际到世纪际,主要驱动因子包括太阳活动、火山活动、大气环流的长期变化、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等自然因子和大气温室效应的增强等人为因子。
○4几天至几个季度。
这一时间尺度的事件发生在数天至一年之内,其本质特征是季节的更替,主要驱动因子是太阳辐射量输入的年循环。
○5几秒至几小时。
这一时间尺度的时间发生在数秒至一天之内,其中日变化是它的本质特征,其周期性十分规则,而其他更短时间尺度的事件大多是日变化的一种瞬时表现。
太阳辐射量输入的日周期是构成这种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
上述几百万年至几十亿年及几千年至几十万年这两种称为长时间尺度,主要是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理学和地球化学研究的时间尺度;几天至几个季度和几秒至几小时这两种主要是大气科学、海洋科学和生物科学研究的尺度;几年至几百年则是全球变化研究最为关注的、最复杂的变化尺度。
从空间的延展方面,全球变化大致可以划分为4个特征空间尺度。
○1全球尺度。
空间范围在20000km以上,大约相当于半球至全球尺度。
特征事件有太阳辐射能的分布,大气环流和洋流,温室效应加剧与全球气候变化,臭氧层的破坏,地球和生命的起源等。
这些事件发生在一个相当宽的时间谱之内(一年至几十亿年),并且不同时间尺度的过程是互相影响的。
○2空间范围在100~2000km,相应的地域单元有大陆、大洋、陆地上的自然地带和自然地区以及海区等。
特征事件有季风和大型天气过程(台风、气旋、反气旋、锋面)、海流、厄尔尼诺-南方涛动、岩石圈板块构造运动与造山运动、冰期-间冰期交替、气候带与地带性植被——土壤的形成等。
这些事件也发生在一个相当宽的时间谱之内(一年至十几亿年),并且不同时空尺度的事件之间相互作用显著。
○3地方尺度。
空间范围在10~100km,特征事件有地震、流域的水土流失、中尺度天气系统(如中气旋、雷暴等)、植物物候期的水平变化、城市气候与大气污染、河流与水域的污染、成矿作用等。
这些事件的时间谱可以从小于一天到百万年,幅度略小于全球和区域尺度。
各事件发生的原因通常限于当地,使彼此间的联系性减弱,个体性增强,事件的影响往往也限于当地。
○4局地尺度。
空间范围在10km以下,特征事件有火山爆发、小流域地表侵蚀、小尺度天气系统(如龙卷风、山谷风等)、植物物候期随地形的变化、植被冠层的微气象、土壤的养分循环、点源和线源污染事件等。
这些事件发生的时间谱很小,大多局限于几秒到一年之内,其空间特质性非常明显。
全球系统中各种事件和过程的时间与空间尺度是相关联的。
一般来说,较大空间尺度的事件和过程,其时间尺度的范围也较大;而较小空间尺度的事件和过程,其时间尺度范围也较小。
如全球气候变化的空间尺度可达20000km以上,相应的时间尺度为几十年到百年,而植被冠层微气象变化的空间尺度仅为数厘米到数米,相应的时间尺度是几秒到几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