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生态中的阴与阳_《万历十五年》读后感_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_中学生《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200字_中学生《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万历十五年》读后感200字1明朝,尤其是万历年间的历史,极其枯燥。
主要原因是这个朝代大部分时间处于黑暗期,好皇帝屈指可数。
万历年号本身在过去就很平庸,除了万历末年与努尔哈赤的几次决战几乎可以跳过,万历十五年更是可有可无。
但是聪明的历史学家可以发现其中的奥秘。
事实上,后来几年中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都与这一年有很大的几率。
黄仁宇老先生,主张从技术的角度看历史的大历史观。
关于这个,确实让我有些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因为这个对我来说实在是有些深奥,令我费解。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200字2在《万历十五年》中所描述的许多重大的宫廷斗争中,都是为了一些无关紧要的消失所牵起的轩然大波,比如说首辅的张居正,他在任期间,父亲突然去世,这本来只是礼仪上的问题,但偏偏在文官集团的添盐加醋下成了一场政治斗争。
在本书中,作者是以阴阳的思想来阐述的。
阳既是光明磊落、不顾生命安危誓死捍卫道德的人;阴既是所谓的贪官、贪财贪权。
阴阳之间的不断冲突,是导致x弹爆炸的一个重要的原因,但我个人认为,既是是阳者也有阴,阴着也有阳,在这个物序流转的世界里,每一个事物都有存在的理由,那么谁又能把王朝的覆灭归罪于哪一方呢?《万历十五年》读后感200字3皇帝的记忆,皇帝的记忆,是穿着嵌有玉龙的朝服,冠上戴着一串佛珠,高高地坐在主柱传下来的宝座上。
他的一个指示,每个人都要听,甚至他的每一句话都是圣旨,代表着上天的指示。
然而,换个角度,这一切都是表面的。
秘密就在于他才华的无奈,别人对他一举一动的关注,对他私生活的干涉。
皇帝,这两个字眼让人联想起的便是“九五之尊”这四字。
那么,你肯能会问,即是九五之尊,那么他会受谁牵制?有怎样牵制呢?其实,皇帝受臣下牵制在过往朝代中不少,但是过往朝代的皇帝好像都能选择出正确的决定。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200字4最初对这个书感兴趣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作者黄仁宇的传奇人生,我是赞同人生要有不同体验的。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一)放假三天,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利用三天将我七月份就买到手的《万历十五年》看完了,打了三天的篮球,两天打的非常精彩,这个假期还是过的很开心和满足。
读后《万历十五年后》,大明朝这段历史还是活生生地塞到了我的脑子中,其中事非功过,真是很耐心回味,不管是大到今日之中国,还是小到日常的工作环境,均可以从中找到许多答案、许多启发。
以下是我的一些读后思考:一、近现代中国落后于西方的原因何在?中国自三皇五帝开始,经历几百上升年,万历及期先辈,必然对于历史兴衰之道,对于管理一部国家机器有自己的做法,可是,不管是哪一个朝代,当经过多年的发展后,最终走向没落,就像一个得了癌症的人,从早期、中期到晚期,似乎一步步走向衰亡而没有一点办法或有的只是苟延残息,在这个进程中,能人志仕,当然包括万历也想励精图治,富国强兵,可是就是无法施展,甚至是一国之君,似乎一国之君就是被文官阶层所绑架。
我在想,大明的覆灭之路,那些文官阶层不知道吗?大明倒台,对他们有益吗?其实是无益的,这一点,可以从文官同意戚继光与日本浪人在沿海开战,可以看的出来!因为日本浪人在大明的沿海已成为心腹之患,如若不除,也会威胁到文官阶层自己的利益,其实这些文官不知是不是像血吸虫一样?如果外界环境不至于伤害到他们继续谋取既得利益时,天塌下来,他们也不理会,但一部国家机器凭借惯性向没落方向行进时,这些文官还以为天下太平!可悲!他们不知道同时代的,欧洲发展如何了?坚船厉炮发展到什么样子了!帝国的没落给大清的衰落、近代中华所受的欺辱埋下了多少种子!一个人犯错,可能影响他一个,一个国君,一个管理国家的机构如果出错,其再纠正是需要付出大么大的代价啊!中国浩瀚历史长河,中华名族经历多少灾难,最终屹立不倒!为何我们近现代却输给了西方?甚至我们身边的弹丸之土?这不光是历史学家需要研究的问题,更是所有中国人应思考的问题,国家的统治阶级自不必说!黄仁宇先生在书中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一方面是由于文官阶层的腐朽,另一方面是由于统治阶层与社会的脱节,再就是中国人一直沿用的以道德代替法制的思维习惯。
礼为邦本——黄仁宇《万历十五年》读后感[大全]
![礼为邦本——黄仁宇《万历十五年》读后感[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1ec9c4a7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dd.png)
礼为邦本——黄仁宇《万历十五年》读后感[大全]第一篇:礼为邦本——黄仁宇《万历十五年》读后感[大全] 礼为邦本——读黄仁宇《万历十五年》对于明朝兴亡,不少人持“明朝之衰,始于万历”的看法,但此观点未免流于表面,未能触及明朝衰亡之根本。
美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于1981年出版的著作《万历十五年》一书,则以公元1587年即明万历十五年为原点,将该年份前后的人事串联,抽丝剥茧,提出了他的个人观点——问题的症结在于中国历来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朝而极[1]。
尽管此看法未必是唯一正确的答案,但书中详实的史实和分析论证仍不失为明史研究极好的参考和借鉴。
一、礼为邦本,本固邦宁中国历来被称为礼仪之邦,足可见礼仪于古代中国之重要性。
或者它还有一别名,道德。
统治者通过传统道德体系来将天下万民的思想纳入掌控,而这种精神教化具体到现实生活中,便是一套完整繁复的礼仪制度。
黄仁宇在《万历》一书中,便描绘出这样一个明朝政治图景:社会不鼓励也不容许创新,百官只需要按照既定规则去推动国家机器运转,或者被既定规则带动运转;皇帝只是一个象征,一个符号,他所需要做的只是守成,而他自身资质与抱负如何并不重要。
每个人的言行作为都必须符合礼仪制度,或者说等级秩序的规定,社会才能安定,这正是儒家延续千余年的治国政策与理想。
汉初的贾谊在《治安策》中就提出一段“台阶”的比喻,形象说明了坚守礼制之于统治稳固的意义[2]。
通过等级森严的礼制塑造一个高高在上的圣明皇帝,一个道德权威,人们绝不会也不能对其正确性产生质疑,同时这个道德权威也是那些对饱受基层官员压迫与剥削的下层民众的心理安慰与寄托。
政治权力是建立在道德权威上的①。
正因如此,万历和他的朝臣才不辞辛劳地重复各项繁琐枯燥的礼仪,早朝、经筵、亲耕、祈雨……尽管这些形式主义十分令人痛苦,并且对许多实际问题没有任何作用。
不同于西方中世纪神权教权的泛滥,在封建及以后的中央集权时代,宗教在中国并未形成世俗权力。
3篇《万历十五年》读后感_读后感作文_

3篇《万历十五年》读后感历史乃人性、社会责任、道德伦常、体系的文化语法规定等等交织而成。
在《万历十五年》中,我们可以看到蛛丝马迹。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准备的《万历十五年》读后感,仅供参考!《万历十五年》读后感篇一王国己,男,1971年出生于甘肃省民勤县。
现任教于一省级示范高中。
爱好读书,正在为一家杂志英译论语供连载。
有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发表。
“当年,在我国的朝廷上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
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
其间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重点。
”这一段可谓是为《万历十五年》整本书定下了基调。
后面的内容恰是围绕它逐次展开,让我们看到明朝历史错综复杂的局面,那种表面上平静而其实暗流涌动,一股无形的力量推动者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然而并非是帝国的发展和强盛,而是走向式微和衰败。
此书在以后的叙述中则让人深刻地感受到历史并非总是在辩证中展开,也不是黑格尔所谓绝对理念的最终胜利。
正如作者所言,这本书对“中国以道德替代法律”“已经批评得很透彻”。
皇帝,无非是象征,是抽象的道德和智慧的代表。
而所谓德行大部分就体现于各种礼仪之中。
“一登皇位,他的全部言行都要符合道德规范”“任何个性的表露都有可能被指责为逾越道德规范”。
所谓“有德者居之。
”正是圣贤的训诫。
皇帝即是以自己的德性为国家做出贡献。
然而道德规范的解释却属于文官。
从此书的叙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九五之尊的皇帝实在是在臣僚们以道德的名义为要挟而牢牢地被控制在文官集团之下。
然而“四书”中的原则,在有些人无非是具文,拿来做职业上的口头禅。
从皇帝亲手安排皇太后入殓时的一切细节,却又以偶患湿毒、敷药未愈、行走不便作为理由,免除自己应该在众目睽睽之下参加的繁文缛节就可以看出文官制度对皇帝本人的要挟与节制已经超出了皇帝本人所能接受的程度。
这正是文与质的矛盾。
在此种较量中,万历皇帝遭受了越来越多的挫败感,最后以“罢工”作为对抗的武器,帝国的衰亡也就是迟早的事了。
万历十五年优秀读后感

万历十五年优秀读后感万历十五年优秀读后感(精选5篇)万历十五年优秀读后感1伟人和政治家,谁更值得敬仰?你又想成为谁?张居正太善良,太残忍;太聪明,太愚蠢。
张居正有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他意识到改革必须以摧枯拉朽般的力量摧毁原本的一切,在废墟上重建。
他剑指文官作风,甚至过于严厉。
他想要富国强兵,百姓安康。
他之所以要辛苦钻营,权倾朝野,是因为不做一个杀伐决断的首辅,改革必然受到阻碍。
即便在这过程中他谋取私利,那么试问做到内阁首辅的位置想要敛财何须至此?太善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何须大动干戈推行新政?太残忍,想要根除陈腐做派必然会在当时造成损伤。
太聪明,出身贫寒要有多大的才能和城府能坐上首辅的位置,又是怎样的深谋远虑能找到国家运行的软肋?太愚蠢,耗尽了自己的一生,却落得了满朝文武的批评,死后甚至成为了攻击的符号。
所谓错误,“张居正的根本错误在自信过度,不能谦虚谨慎,不肯对事实作必要的让步”。
张居正从来都没有错,只是成为一个伟人和得到善终,中间横亘着最遥远的距离。
申时行,大智慧的典范。
申时行是处理人际的高手,“没有忽略文官的双重性格:即虽为公仆,实系主人;有阳则有阴。
他必须恰如其分地处理此中矛盾。
”时势要求申时行充当和事老,他就担任这样的角色,至于别人的评论如“首鼠两端”,就只能付之一笑。
申时行是机器运转的润滑剂。
这个世界需要伟人竭心尽力将光明带到人们眼前,更需要有这样的人拼尽全力将黑暗挡在背后。
申时行是太极高手,懂得怎样协调()皇帝与文官,以及文官之间的关系,保证思想的传承和国家的有序。
更令人惊叹的是,做完了这一切,他能够全身而退。
然而,出色的政治家和伟人之间,仍然横亘着最遥远的距离。
然而,世间没有张居正,那么时代永远不会进步;世间没有申时行,那么国家将会陷入混乱。
为人若如张居正,无愧于心,却不得善终;为人若如申时行,左右逢源,却无所作为。
这两个问题,真的很难回答。
万历十五年优秀读后感2最近我把《万历十五年》重看一遍,当然还没看完。
《万历十五年》学生读后感通用10篇

《万历十五年》学生读后感通用10篇《万历十五年》学生读后感 1大风起于青萍之末!就会去思考。
作者的大历史观,我总结为分析背后的__及根生蒂固的道德,而把而人看作在__面前无抵抗之力。
对于背后的道德、法律分析是深刻的,我比较认同的。
但是,作者似乎给予了历史人物更多同情,尤其是万历、申时行,这点我是不太苟同的。
在书中,他们是__、根生蒂固儒家的受害者,有种心有余力不足的感觉。
历史的兴衰更替确具有周期,每个人均会在其中深受影响。
但是,我对万历的态度确是批评的。
不论这么样从内心去,万历是不值得同情的。
万历的不作为,消极怠工不值得同情。
生活中谁不又遭受着痛苦呢?我更喜欢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乐观、拼搏态度。
对于申时行,作者予以了他那折中调和、熟悉人性阴阳的赞美,在我看来,身处要职,如不够强硬,是难以改变现状而有所进步的。
在世上,只有你什么都不做才有可能受到别人的最小非议。
既然如此,就应为了正确的事情而不顾他人看法。
对于身居要位,处事显示温和又为哪般。
为人谦恭是应有之义,但做事应有坚定与不让步的原则、立场。
在历史的进程中,我更喜欢强势人物张居正。
虽然身上有有那些黑暗面,但强势更能反应一种改变精神。
最后,大风起于青萍之末,人生何尝不是,看似简简单单的万历十五年,何尝又不是我们看似__淡淡的每一天。
几十年后,我们走到的地方,都映射着我们身上一直以来的影子。
正如这个帝国,一直为其固有的道德与法律、文官系统的牵累,终将走向衰落。
而,我们身上的懒惰、得过且过,也在不断的在无意中束缚着我们。
《万历十五年》学生读后感 2大风起于青萍之末!就会去思考。
作者的大历史观,我总结为分析背后的__及根生蒂固的道德,而把而人看作在__面前无抵抗之力。
对于背后的道德、法律分析是深刻的,我比较认同的。
但是,作者似乎给予了历史人物更多同情,尤其是万历、申时行,这点我是不太苟同的。
在书中,他们是__、根生蒂固儒家的.受害者,有种心有余力不足的感觉。
2023年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9篇

2023年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9篇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海瑞其人——他的身份作为一个传奇比他活生生的本人更为有血有肉。
面对这个污浊的世界,海瑞以为只有自己看到了黑暗,他认为,自己是唯一的清醒者。
然而他是糊涂的,事实证明,徐阶看到了,高拱看到了,张居正也看到了,他们不但看到了问题,还有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海瑞唯一能做的,只是痛骂而已。
当他回顾他的做官史,他还是一个小小教谕的时候,面对知府的视察,他拒不下跪,因此得名“海笔架”。
纵观他那没有一丝灰色收入的一生,可以称其为“自然经济的忠实拥护者”。
当他成为户部云南清吏司主事,他敢于直接向皇帝上奏,说他一意修炼成仙;竭尽老百姓的脂膏,滥兴土木;二十多年不临朝,法规纪律松懈。
官吏贪赃枉法,胡作非为,老百姓无法生活,水旱灾害时常发生,盗贼四起而且越来越厉害。
陛下试想当今的天下,是什么样子啊?连嘉靖看了都连连摇头,说:“这个人大概是比干吧,可惜我不是纣王。
”看到了帝国的黑暗,只是一个义愤填膺的勇士,却不是一个好的执行者。
他的身份作为一个传奇比他活生生的本人更为有血有肉。
从始至终,他只是一个传奇的榜样,和一件好用的工具。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2我先读了明朝那些事,因为笔法幽默轻松,所以是一气读完。
读的过程中查了很多资料,也偶尔百度,整个明史出场人物众多,也读出了很多可歌可泣的历史事件,也有很多在历史框架内左右挣扎,企图挣脱时代的镣铐,推进历史政治军事经济的全面发展,却始终领悟不出桎梏不前的原因。
历史的发展受各方面影响的因数太多,黄仁宇个人经历丰富,使他对历史的认识有独特的思考。
万历十五年另辟蹊径,企图从大历史的角度,节选几个代表型人物,进行阐述。
以张居正为文官集体中的异端代表,企图调整腐朽落后的政治体制,推进法制改革。
以海瑞为道德文化坚守者代表,解读了坚守陈例,缺乏法制规章的弊端。
以申时行为例图维持现状左右疏通代表,却功亏一篑,阴阳即导致了国家机构运行的低效,也割裂了文官集体。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精选21篇)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精选21篇)万历十五年读后感(精选21篇)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万历十五年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篇1去年我读完《明朝那些事儿》,便对明朝历史的兴趣一发不可收拾,接着我又看了《大明王朝1566》,虽然历史上实际没有改稻为桑,但是借用这次改革,深刻剖析了当时自上而下存在的各种矛盾。
《万历十五年》则通过几个不同人物的视角,给大家讲述一个又一个故事,给我们展现了那个年代,也打开了中国人的视野。
剧中让我记忆深刻的是嘉靖帝对今后的万历说:“任何人答应你的事都不算数,只有你自己能做主的事才算数”。
这本《万历十五年》,英文名字叫做《1587,无关紧要的一年》,自1566年的嘉靖到1587年的万历,明朝的历史在我眼前展开。
书中明说,中国二千年来,以道德代替法治,至明代而极,这就是一切问题的症结。
而文官就是这一制度的忠实拥护者。
王朝刚建立,文官集团还未成气候,加之建国的皇帝腥风血雨厮杀手腕强硬,根本不可能为文官所掣肘。
但是随着时间推移,新的皇帝大多生长在宫廷,被约束着成长,在参政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则是越来越少。
废除宰相,却有了内阁,本来是集中权利让皇帝做决定,最后却是皇帝被文官所“挟持”。
如果皇帝有着足够的能力,运用权术在文官集团之间互相掣肘,运用文官之间的斗争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尚能治民治国。
如果皇帝对此放任自流,那么惨痛的结果必然随之而来,文官集团之间的相互政治倾轧,相互斗争耗尽国家的气运,民众不被放在眼里,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万历,起初的他励精图治,任用张居正,施行改革,以为自己做主治理国家。
后期,张居正去世遭文官弹劾被抄家,万历似乎开始看清了文官的真实面貌,也看清了自己其实无力做主。
作为皇帝的他想要立三子为太子,却遭到文官们的一致反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政治生态中的阴与阳_《万历十五年》读后感_万历十五
年读后感
中国正直生态中的阴与阳——读《万历十五年》有感1500字
中国的正直生态涉及的方面太多,有很多相关的书籍描述,我在
这里就简单阐述一下其中的“阴阳”之道,当然是个人浅显的理解,必
有很多不成熟的观点。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把矛盾运动中的万
事万物概括为“阴”、“阳”两个对立的范畴并以双方变化的原理来说明
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以我个人的理解,“阴”代表不能对外界所公开
的、不光明正大的状态,“阳”与“阴”相反,代表那些公之于众的、对
外宣扬的状态,简单来说阴阳即善恶!作者在本书中多次提到,中国
古代官僚存在“阴阳”双重性格,即一方面以儒家思想所标榜的仁义道
德作为自己做官的宗旨,大肆宣扬以天下苍生为己任,而不计个人利
益的得失;另一方面却在背地里追名逐利、滥用职权,成为一个不折
不扣的利己主义者。
作者举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例子,很多官员向皇上直言进谏,大
骂皇上昏庸无道,在我们看来这个大臣太有勇气了,冒着掉脑袋、诛
九族的危险指责当朝天子,真的由衷地佩服。但作者却说很多诤谏者
并非正直尽忠,而是出于自私自利,“这些人把正直当做商品,甚至
不惜用诽谤讪议人君的方法作本钱,然后招摇贩卖他正直的声望”,
这就是所谓的“沽名卖直”。这是我第一次听说这等有趣的事情,在现
代的社会是难以想象的,为了流芳百世的名誉,竟不惜以个人及家族
的生命为代价。
我们熟悉的几位明代大臣,无不包含这两种性格。张居正是典型
的表里不一的官员,表面上要厉行节俭,被抄家之后才发现他的生活
作风是多么地奢华,为自己建造一座官邸就花了上百万两银子!申时
行深谙官场之道,所以被批评为一个两面派、和事佬,这种官场的“老
油条”现在也不胜枚举。就连我们非常敬重的戚继光也不例外,除了
民族英雄的光环外,他背后的正直手段也有很多不可告人的秘密。我
觉得最不明显的就是海瑞了,他一向讨厌这种双重性格,所以严以律
己,是一个真正单重性格的理想主义者,但在那个时代不会包容一个
这样纯粹的人,所以他被认为是一个疯子。
“阴”、“阳”双重性格,不仅仅存在于中国古代,世界各国、各个
时代都存在这种现象。官场如此,其他行业亦如此,尤其在中国这个
人情社会里。某一个单位的A部门的小李获得了一次销售大赛的冠
军,为了表示祝贺,A部门全体领导要为小李举行一次隆重的庆功宴,
并邀请了这个单位的大领导莅临指导,这让初入职场的小李很惊讶,
没想到自己获得一项荣誉领导们这么重视和关心,心里真是倍感荣
幸。宴会上,气氛并没有小李想象的那么轻松,单位的大领导坐在最
上座,部门的领导两边对称而坐,而主角小李却被挤到了一个偏僻的
角落。首先是各位领导致辞敬酒,当然还是从单位领导那里开始,前
几位领导基本都是祝贺小李获得了冠军,部门领导则着重感谢单位领
导的重视与支持,而越往下小李越觉得话锋不对,祝贺、感谢的话简
单两句总结后,便开始了“诉苦”:部门的几位管理人员向单位领导抱
怨本部门基础设施、工作环境、资金状况都不尽如人意,希望单位能
够给予更多地关怀;近期本部门其他几位同事也参加了类似的比赛,
希望领导能够给予相应的鼓励与支持;以小李拿到冠军为契机,能否
向单位申请一笔技术创新的资金......然后部门最大的领导开始向单位
领导详细阐述具体的情况,单位领导全程以笑脸相对,在这么多人面
前只好做出简单地口头承诺。终于等到小李发表获奖感言了,他把之
前背的稿子流利地说了出来,首先当然是感谢单位、部门的支持与帮
助,其次感谢身边同事的指导......而自己的付出与努力却没有提及,
最后部门领导说了一句“小李讲的好啊!”,全体成员鼓掌祝贺。小李
终于知道,此次的庆功宴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以为自己庆功之名,
来表达部门各项利益之实。这种类似于酒桌上的谈判,很好地体现了
其中的“阴”与“阳”。
归根结底,是中国传统上习惯用道德代替法律。“阳”是美德的一
面,“阴”是丑陋的一面,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性善论”,提倡用道德
教化丑恶,让“阳”占据主旋律,乃至代替“阴”。现实中却没有那么理
想的结果,即使道德再高尚,也不可能完全消除内心的“阴”,两者是
相生相克的矛盾体。所以就需要一个外物来继续制约“阴”,这就是法
律,法律的产生是解决道德解决不了的问题,而且法律应该优先于道
德的,这在今天我们看来再正常不过,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把
两者颠倒,重视道德的培养,而忽视法律的程序。作者:吴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