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禁忌对比

合集下载

中西文化禁忌对比

中西文化禁忌对比

• 打喷嚏( sneeze) 是一种生理现象, 但在公共场合或与朋友聚会, 绝对禁 止冲着他人打喷嚏。这是中西都有 的禁忌。实在要打喷嚏或擤鼻子时, 要用纸或手绢捂着鼻子, 转过身去。 事后还要说一声对不起( Excuse me) 周围的人会说一声“上帝保佑 你” ( God bless you) ,或“ 祝你健 康” ( keep fit/wish you healthy) 的 话语, 其来源说法不一。
公共场合禁忌( taboos in public places)
• 在英语国家, 人们在公共场合活动要严格按 照先来后到的顺序, 严禁别人打扰。比如到 邮局或银行办事, 或到某处参观, 人们会根 据先来后到的顺序排起队来, 并保持一定的 距离。他人不能加塞儿( queen- jumping) 。 到餐馆用餐, 如果人多客满, 后到的人不能 打扰先到的人, 必须在门口等候, 也不可到 餐厅内任意游走, 或自己找位指在 某个民族或宗教 传统文化里禁忌 的一些事物,行 动或言语。
来源:灵物崇拜
• 十八世纪英国航海家库克来到南太平洋的 汤加群岛,发现那里有许多奇特的现象, 例如,某些东西只允许特定的头等人物(神、 僧侣、国王、酋长)使用,而不允许一般人 沾边;或只允许作特定的用途,而不准用 于一般的目的;或不许某一社会集团(例如 妇女)的人使用等等。那里的居民称这种禁 忌为taboo 直译为“塔布”。
排泄
• 厕所 在美国一般都叫rest room或bath room(男女厕均可) 或分别叫做 men‘s room 或 ladies‘ room(=powder room),不过在飞机上,则叫 lavatory,在军中又叫 latrine。至于 W.C.(water closet)乃是过去英国人用的, 在美国,几乎没有人使用。 • 此外,john是 bath room 或 toilet 的意思(也叫 outhouse),这通常是指在户外工作场地所使用的临时或 流动性厕所(有时前面也加 portable 一字)。 • He went to the john a few minutes ago.(他在几分钟前 上了厕所。) • 其他说法pass water, answer nature’ s call, wash one’ s hands, do one’ s business等等

中西文化禁忌语比较与分析的开题报告

中西文化禁忌语比较与分析的开题报告

中西文化禁忌语比较与分析的开题报告一、课题背景与意义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席卷,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交流逐渐加深,各种文化禁忌也日渐被人们所关注。

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尊重,是和谐世界及文化多样性的保障。

因此,本文旨在开展中西文化禁忌语比较与分析,并进一步阐述其意义和价值。

二、研究目的1.比较探究中西文化禁忌语的异同点,分析其形成原因;2.探讨中西方文化禁忌语的影响及其社会价值;3.提高人们对于跨文化交流中尊重不同文化、避免语言障碍的意识,促进跨文化交流的发展。

三、研究内容1.中西方文化禁忌语的概念和分类;2.中西方文化禁忌语的异同分析;3.中西方文化禁忌语的历史与文化渊源;4.中西文化禁忌语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与价值。

四、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比较研究法、质性研究法等方法,深度探讨中西文化禁忌语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含义和影响。

五、预期成果本研究将对中西文化禁忌语的异同点进行深入探讨,具体分析中西方文化禁忌语的历史、文化渊源和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及其价值。

研究成果可供相关人员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尊重文化差异,有效避免由文化禁忌引起的误解和冲突。

六、研究难点和限制1.中西方文化禁忌语的挖掘和收集;2.中西方文化禁忌语在不同背景下的应用;3.文化禁忌语研究中的文化认知和社会认知方面的难度;4.受限于实证研究的难度,本文更多的采用质性研究分析方法。

七、研究计划研究时间:2021/09-2022/06第一阶段:对中西文化禁忌的现状进行全方位调研,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第二阶段:分析总结中西文化禁忌的异同点,了解文化禁忌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作用和影响;第三阶段:撰写论文,提出解决方案和建议,推动中西文化交流和互学互鉴的发展;第四阶段:论文的修改和完善,准备答辩。

八、参考文献1. [美]格洛弗,著. 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禁忌: 跨文化交际实用指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2. 谷冀亭. 中西文化禁忌之比较. 比较文化研究, 1998;3. 史文珍. 英语语言文化中的“禁忌”. 外语研究, 1998;4. 宋俊英. 论文化禁忌语. 茂名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1;5. 王鹏飞. 文化禁忌语传统与现代诠释.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19;6. 王君莲. 中西方文化禁忌语对比研究.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文理版), 2013.。

禁忌语与委婉语的中西方文化特征

禁忌语与委婉语的中西方文化特征

禁忌语与委婉语的中西方文化特征禁忌语和委婉语是不同文化中使用的两种语言表达方式。

禁忌语是一种被社会规范所禁止或被认为是不礼貌或不恰当的语言,而委婉语则是一种相对温和和礼貌的表达方式,常用于处理敏感或尴尬的话题。

1. 蔑视与忌讳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对于某些话题的态度存在差异。

西方文化相对开放,对于性或疾病这些敏感的话题并不太忌讳,而在中国文化中,这些话题被认为是不雅或令人不悦的,被禁止或不应该直接提及。

2. 否定与保守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对于否定的表达方式有所不同。

在西方文化中,直接表达不同的观点或批评他人是被接受的,而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更多地使用委婉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以避免冲突或伤害他人的感情。

1. 技巧与隐喻的使用: 在委婉语使用上,西方文化更多地使用技巧和隐喻来表达。

当你不喜欢某人的衣服时,你可能会说“这个衣服很特别”,这样表达了你的意见,但并没有直接批评对方。

而中国文化中,委婉语更多地借助于提问或回答问题时的模棱两可性来表达。

2. 礼仪与尊重的特点: 在委婉语使用上,中西方文化都注重礼仪和尊重他人的特点。

无论是中文还是英文中,人们倾向于使用一些礼貌辞令和谦虚语气来包装自己的意见。

这有助于维系人际关系和避免冲突。

3. 情感与合作的重要性: 中西方文化都重视情感和合作的重要性,在委婉语使用上也体现了这一点。

人们在表达自己的意见时,往往会考虑他人的感受,尽量避免伤害和冲突,更加注重团队合作和和谐。

中西方文化在禁忌语和委婉语的使用上存在一些差异。

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对于个人权益、团队利益和面子的不同态度。

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中禁忌语和委婉语的用法,有助于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中西文化对比论文

中西文化对比论文

中西文化对比论文对中西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探源分析,通过对比研究,剖析其不同的自然观、世界观,寻求不同意识形态的表征语言。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西文化对比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中西文化对比论文篇1中西禁忌文化对比研究摘要:禁忌是世界各民族共有的文化现象,是跨文化交际中的一大障碍,本文通过对中西文化禁忌的对比研究,提高人们的文化意识,避免交际冲突和失败,以此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禁忌;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能力禁忌(taboo) 源于太平洋汤加群岛的T ogan(汤加语),是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指通过禁止人们实施某种行为或者回避某些话语表达对神灵的敬畏或达到消灾避祸目的的规范。

由于文化不同,各国间的禁忌习俗也不尽相同。

禁忌是世界各国共有的文化现象,只是禁忌的内容和形式有所不同。

禁忌几乎无处不在,按照禁忌的范畴来分,可分为宗教禁忌和生活禁忌,其中生活禁忌包含其中生活禁忌包含饮食禁忌、服饰禁忌、婚姻禁忌、丧葬禁忌等方面,本文主要从宗教和生活禁忌两个方面探讨各国文化的异同。

一、宗教禁忌世界各国人民都有不同的信仰,英语国家的人主要信仰基督教,另外还有天主教、新教和东正教。

中国的宗教的有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

宗教不同,禁忌也有很大差异。

1.基督教禁忌基督教忌讳拜除上帝以外的偶像,进入教堂要严肃,保持安静,以表达对神的敬意。

忌食带血的食物,忌衣冠不整和在聚会或礼拜中吸烟等。

同时,在西方信奉基督教的国家里,人们都记得耶稣被叛徒出卖,钉死在十字架上的故事。

因此在耶稣受难日的当天,绝对不能从事与耶稣在十字架上受难有象征性联系的事情,如:理发、钉马蹄,钉钉子等。

2.天主教禁忌天主教是基督教的三大教派之一,除基督教的某些禁忌外,天主教还有自身独特的禁忌。

如:天主教的主教、修女和神父是不能结婚的,因此他们的相关隐私如子女问题是不能问及的。

参加丧礼忌穿色泽艳丽的衣服,忌说笑;丧礼后两三星期死者亲属忌见客人,一年内忌参加大型宴会或舞会等。

从语言禁忌看中西文化差异

从语言禁忌看中西文化差异
举止规范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行为与举止
西方人注重个人隐私,不喜欢过多询问私人信息 中方更注重礼貌和谦虚,有时会过分夸大自己的能力或成就 西方人表达方式较为直接,中方表达方式较为委婉含蓄 西方人强调个人独立,中方强调家庭、亲情和友情
异禁中
第 四
忌西 章
的语
差言
语言禁忌的种类差异
话题禁忌:中西方对于某些话题有不同的敏感度,如宗教、政治等。 词语禁忌:某些词语在中西方文化中具有不同的含义或敏感性。 表达方式禁忌:中西方在表达方式上存在差异,如委婉语和直接表达等。 礼仪禁忌:中西方在礼仪方面存在差异,如称呼、问候、告别等。
语言禁忌与社会地位
中西方语言禁忌的差异源于文化背景 和社会地位的不同。
在西方,语言禁忌与宗教、政治等 敏感话题相关,而在中国,语言禁 忌则与家庭、职业等社会地位相关。
中西方语言禁忌的差异反映了不同文 化背景下人们的社会地位和价值观的 差异。
了解中西语言禁忌的文化内涵有助于 跨文化交流和沟通。
语言禁忌与民俗习惯
西方语言禁忌主要涉及宗教、 政治等敏感话题
中国语言禁忌则更多地与道 德、礼仪、吉利等有关
中西语言禁忌的差异源于文 化背景的不同
中西语言禁忌都反映了各自 的民俗习惯和价值观念
代禁中
第 六
价忌西 章
值的语
现言
语言禁忌与跨文化交际能 力
语言禁忌在不同文化中的表现 形式
语言禁忌在现代交际中的影响
跨文化交际能力在避免语言禁 :原始社会中的崇拜 和信仰
发展:封建社会的等级制 度和宗教观念
演变:现代社会的多元文 化和全球化趋势
跨文化交流中的语言禁忌: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禁

中西文化对比与应用之禁忌语

中西文化对比与应用之禁忌语

中西文化对比与应用之禁忌语某些词语和概念令人不快,最好不用,而换一种婉转的说法——这就是委婉语。

有些词语因传统习惯或社会风俗不同,会引起对方强烈反感,应避免使用——这就是禁忌语。

禁忌英语taboo,原义为“神圣”,“不许触摸”的意思。

一、禁亵渎性词语在西方国家,人们认为滥用上帝或上帝的名字是不敬的,所以与这类相关的词语一般是要避免的,而且也常常避免谈到魔鬼,如:上帝的名字JehovahGod(上帝)hell(地狱)devil( 魔鬼)Christ(基督)Jesus ChristHoly Mary如果要使用,则God说成Dod,Gom,Godfrey等,将Jesus Christ说成Caessar’Crutch等或是使用god of this world, the Big D( Lord of flies), the good man 等委婉语。

在中国,人们也尽量避免对“神”的不敬, 对自己信奉和崇拜的神仙不能在言语上有任何的轻慢和不敬。

但对于“鬼”却是不避讳的,如汉语中就有“牛鬼蛇神”、“妖魔鬼怪”、“鬼东西”、“扮鬼脸”等。

另外,在中国的封建社会,皇帝的名字,甚或与皇帝的名字同音或同形的字都在禁忌之列。

如中国的秦始皇名“嬴政”,为避其“政”名,一年的“正月”被该为“端月”;宋朝知州一官吏名“田登”,为避其“登”字,下令百姓不能说“点灯”,而说“放火”,因此有“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之说。

二、禁辱骂性词语辱骂性语言在英语中属于淫秽性语言(obscene language),也可以说是脏话(dirty words),常常是人们避讳的。

如:son of bitch(狗娘养的)For Christ's sake! (为了基督!)God damned! (神啊,受诅咒吧!)Oh, damn it! (诅咒它吧!)英语里还有用动物的名称来骂人的,如骂某人为cow, swine, pig,stallion等等, 这些是禁止使用的。

中西文化语言禁忌

中西文化语言禁忌

中西方文化中使用语言的禁忌在许多语言里都忌讳诅咒、骂人的话。

英语和汉语都是这样的,但还要说明一下:第一,有些骂人的话过于粗鄙、难听,所以受到社会更严格的限制。

英语中的Jesus Christ, Holy Mary, Son of a bitCh就是这种话;而Damn, Damn it,Hell这样的话在语气上就稍微轻一些。

请注意,在英语中,大部分诅咒、骂人的话与基督教的词语和名称有关。

在汉语中这种固定的咒骂或骂人的话似乎少些,最常用的是“他妈的”,但听的人不会引起很强烈的反感,因为有时它巳转化为无教养的人的口头语。

第二,诅咒、骂人的话受到年龄、性别、职业的限制。

孩子骂人马上会受到大人责备。

妇女骂人会被人认为粗俗失礼。

教师骂人被认为有失体统。

第三,这种话也受环境和场合的限制。

在当众发言、课堂教学或和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在一起时,人们就不大会说诅咒、骂人的话。

在家里、在劳动场合、在办公室、在公共汽车上或市场上,说的人就比较多。

应当指出,人们对诅咒、骂人的话反应并不始终如一。

有些这样的话听得多了,也就不那么刺耳。

现在人们常听到年轻人用骂人活。

不过,对非本族人还是少讲祖活为妙。

现在谈一下英语和汉语在禁忌方面的不同处,先讲一个有趣的故事;一位50来岁的美国妇女在中国任教。

有一位年轻的中国同事请她到自己家里来吃饭。

一进门。

女主人就把4岁的女儿介绍给客人。

小姑娘用英语说:“阿姨好”!她妈妈跟她说过,见了成年妇女要这样问好。

“不对,不能叫阿姨”,妈妈连忙纠正说,“要叫奶奶。

”“不要叫奶奶。

就叫我阿姨好了。

”“那太没有礼貌了。

您比我年纪大多了。

”美国妇女脸红了,笑笑说:“就叫我阿姨吧。

我喜欢这样”。

为什么美国妇女在这种场合会感到尬尴呢?因为中国人和美国人对待年龄问题的态度不同。

对大多数英国人和美国人来说,打听陌生入或不大熟悉的人的年龄是不得体的。

此外,收入多少、是否已婚、政治倾向、宗教信仰等,除非对方表示不大意,这些情况也不宜过问,否则就是失礼。

中西方禁忌语文化差异性

中西方禁忌语文化差异性

中西方禁忌语文化差异性摘要:禁忌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民族的文化内涵,本文通过中西方在不同领域的禁忌语的表现的差异,探究其背后的文化渊源,文化内涵,为人们在跨文化交际过程减少失误、冲突以好的借鉴。

关键词:禁忌语;差异性;文化渊源一、引言禁忌(taboo)一词原意是“神圣的”、“不可接触的”或“要及其注意的”东西。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不同的语言代表着不同的文化。

语言根植于文化又反映着文化。

禁忌语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有其文化根源。

我们在探讨中西方禁忌语的差异的同时,也要探其差异之源。

不同的文化渊源使中西方禁忌形成了不同的领域和类型。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自成一体,而西方文化的渊源则是古希腊、古罗马的神话和圣经。

二、中西方禁忌语的文化差异性的具体体现(一)、宗教方面的禁忌语在西方国家,宗教在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地位,是每个人不可缺少的东西,在西方文化中人们认为与宗教神灵相关的词语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是不能随便提及的。

因此,上帝的说法有很多委婉的表示方法,比如用gosh来替代god的发音;用我们的父、创造万物的主来替代上帝的说法。

在中国五千年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对于宗教信仰则呈现出多民族多文化的现象。

道教、佛教、伊斯兰教都是主要的教派,同时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也有其独特的信仰文化,因此其禁忌语也各不相同。

比如,佛教中所提倡的是“不打妄语”,因此在谈话中不可过分狂妄、轻谈,不可说谎。

同时,中国人对于神灵有一种不可未知的尊崇,认为一旦说出来就会成真,因此,有一些非说不可的话语会用其它的用语来替代,例如,会用“寿材”来替代“棺材”。

(二)、人名方面的禁忌语在历史上,有关人名的禁忌语几乎存在于各个民族。

例如, 生活在北美的印第安人, 把自己的名字看作不仅是一种标记, 而且是自己的一部分,正如自己的眼睛和牙齿一样, 并且相信对自己名字的恶意对待就会像损害自己的肌体一样。

从大西洋到太平洋的许多部落中都有这种信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比喻来代替不吉的词语
• “崩”、“崩殂”、“贺崩”及“山陵崩” 等用来指帝王之死的词语。再如湖南临湘 早上忌说“龙”字,因“灯笼”的“笼” 与“龙”音同,故而把“灯笼”比喻为 “亮壳里”。上海郊县恋人通常忌言 “梨”、 “伞”,而将它们比喻为“圆 果”、“竖笠”,是避讳“离散”的意思。 现代汉语里,士兵打仗受伤叫“挂彩”, 南方则叫“带花”,皆为受伤后扎了绷带 的比喻。
送礼禁忌( taboos in giving presents)
• 英语国家的人在日常交往 中, 尤其是在他们的传统 节日圣诞节, 朋友同事之 间, 家庭成员之间送些小 礼品是常有的事, 但忌送 重礼。因为花费较多送重 礼可能被认为是一种贿赂 行为; 另外, 重礼意味着还 礼时也要重礼, 但他们没 有这种习惯, 也不想这样 做。
英语语言中的禁忌
一般认为包括下列四大类: • 疾病(disease) • 死亡(death) • 性(sex) • 排泄(excretion)
疾病
• 英语中为了避开癌(cancer)这个词,用 “the big C”或“long illness”来代替。 • 19 世纪在西方国家, “社会病(social disease) ”被用来婉称“梅毒” ,如今 被用来婉指“艾滋病” 。
节日禁忌
• 圣诞节是西方的大节日, 这个节日的禁忌主要和圣 诞布丁联系着。不少西方 人认为,搅动布丁能使自 己在未来的一年中万事如 意。因此,在做圣诞布丁 时,家庭的每个成员都至 少要搅动一下布丁,并许 下一个心愿,他们相信这 个心愿极有可能实现。但 要注意,搅动布丁只能按 顺时针方向,不能逆时针 方向;许下的心愿不能告 诉任何人。
• 打喷嚏( sneeze) 是一种生理现象, 但在公共场合或与朋友聚会, 绝对禁 止冲着他人打喷嚏。这是中西都有 的禁忌。实在要打喷嚏或擤鼻子时, 要用纸或手绢捂着鼻子, 转过身去。 事后还要说一声对不起( Excuse me) 周围的人会说一声“上帝保佑 你” ( God bless you) ,或“ 祝你健 康” ( keep fit/wish you healthy) 的 话语, 其来源说法不一。
• 在英语国家, 人们送礼一定要有 缘由, 忌讳毫无意义的送礼。 • 通常, 在婴儿出生、个人生日、 男女结婚、相互拜访、重要的 节日等情况下才送礼

中国人有大致相似的礼俗。毫 无缘由地送礼常使受礼者感到 莫名其妙, 弄不清送礼者的真实 意图。
送花禁忌
• 黄玫瑰忌: 英国人忌以 黄玫瑰为礼花。英国 传统习俗认为,黄玫 瑰象征亲友分离。 • 在英国送花忌送双数, 因为双数的花会招来 厄运。也忌讳送白色 的花,给医院的病人 送花忌送白色或红白 相间的花。
饮食禁忌( taboos in diet)
• 中国人的饮食禁忌多数表现在 饮食规矩上, 而不在饮食内容上。 中国人几乎什么都吃, 鸡鸭鱼肉, 山珍海味, 甚至包括动物的头脚 和内脏都可以拿来做成美味佳 肴, 供人享用。
• 在这一点上, 英语国家的人要逊 色得多。他们忌吃肥肉、粘骨 和鸡鸭类的皮( 烤鸭、烧鸡的皮 除外) , 忌食各种动物的头、脚、 内脏做成的食品, 忌食某种特殊 动物做成的肉类食品, 如狗肉、 蛇肉等。忌食中国的臭豆腐、 虾酱之类浓味食品, 忌食大蒜或 某些酸辣味道。
(2)称谓 • 古代汉语中尤其忌讳晚辈的名字与长辈的相同, 或者有谐音字、同音字 • 而在英美文化中就没有这么多禁忌。 • 美国有许多城市、街道、地名用著名总统 Washington(华盛顿) 、Lincoln(林肯)等命 名, • 而美国各名牌大学常以赞助人的名字命名,如 “Harvard” 、 “Stanford”等。因而英语中有 “name after…”(以……命名)这一短语。
语言禁忌 节日禁忌
中西文化禁忌
社交禁忌
饮食禁忌 生活禁忌
语言禁忌
• 语言禁忌是语言灵物崇拜的结果。语言本来是劳 语言禁忌是语言灵物崇拜的结果。 动创造并与劳动生产一起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交 际工具。但是在对自然现象和自然力不理解的环 境里,语言往往和某些自然现象联系起来,或者 同某些自然力给人类的福祸联系起来。这样,语 言就被赋予了一种它本身没有的、超人的感觉和 超人的力量。语言成了祸福的根源。谁要是得罪 这个根源,谁就会得到加倍的惩罚;反之,谁要 是讨好这个根源,谁就会得到庇护和保佑。这就 自然而然地导致了语言的禁忌和灵物崇拜。
排泄
• 厕所 在美国一般都叫rest room或bath room(男女厕均可) 或分别叫做 men‘s room 或 ladies‘ room(=powder room),不过在飞机上,则叫 lavatory,在军中又叫 latrine。至于 W.C.(water closet)乃是过去英国人用的, 在美国,几乎没有人使用。 • 此外,john是 bath room 或 toilet 的意思(也叫 outhouse),这通常是指在户外工作场地所使用的临时或 流动性厕所(有时前面也加 portable 一字)。 • He went to the john a few minutes ago.(他在几分钟前 上了厕所。) • 其他说法pass water, answer nature’ s call, wash one’ s hands, do one’ s business等等
用有关或相近的事物名称来代替
• 浙江一带,小孩肥胖,忌说“壮”,因本 地猪肥叫壮,要以“个头好”,“补胚好” 代胖的意思。人有病,最忌说“生病”, 要说“不新鲜”、“懒意’、“着力过了” 等。人死了,其家人忌说“死”,要说 “老了”、“好了”、“过辈了”等。小 孩夭亡,也忌说“死”,要说“逃出去 了”、“转去了”。
• 在西方信奉基督教的 国家里,大多数人都 信奉耶稣被叛徒出卖, 被钉死在十字架上而 受难的故事。为了纪 念他设立了“耶稣受 难节”,时间是每年 复活节前最临近的那 个星期五。西方人一 般认为这是一个不吉 祥的日子。在这一天, 绝对不能从事与耶稣 在十字架上受难有象 征性联系的事情。如 理发﹑给马钉马蹄铁, 以及一切要钉钉子的 木工活。
社交禁忌
• 在英语国家,拜访某人需事先预约,忌突然造访。 • 否则, 受访者会感到不快。甚至拒绝晤谈。因为这 突如其来的拜访打乱了受访者的工作安排, 给他造 成了极大的不便。 • 久而久之, 这便成了一条社交禁忌
话题禁忌( taboos in conversations)
• 在英语国家 人们还有一个最大的禁忌 那就是个人的隐私。 在英语国家, 人们还有一个最大的禁忌, 那就是个人的隐私。 隐私是神圣不可侵除非本人乐意,他人绝对不可触犯 他人绝对不可触犯。 隐私是神圣不可侵除非本人乐意 他人绝对不可触犯。个 人隐私大致包括个人的年龄 财产、工资收入、婚姻、 个人的年龄、 人隐私大致包括个人的年龄、财产、工资收入、婚姻、恋 爱等。所以与他人交谈时, 爱等。所以与他人交谈时 切不可涉及属于隐领域里的事 如果这样做了, 会引起对方极大的不快和反感。 情。如果这样做了 会引起对方极大的不快和反感。 • 而在中国人的观念中 上述西方人的隐私是极为平常的事 而在中国人的观念中, 上述西方人的隐私是极为平常的事, 而且在社交中常常作为关注的话题加以讨论, 而且在社交中常常作为关注的话题加以讨论 而绝没有西 方人的那种感觉。中国人也有忌谈的东西, 那主要是涉及 方人的那种感觉。中国人也有忌谈的东西 那主要是涉及 个人尊严的“ 短处” 痛处” 缺点” 毛病” 个人尊严的“ 短处”、“ 痛处” 、“ 缺点” 、“ 毛病” 等方面的事情 中国有句俗话“打人别打脸, 的事情。 等方面的事情。中国有句俗话“打人别打脸 说话别揭 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短”, 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性爱
• 自古以来,各民族对性爱都十分谨慎,谈 及时常常拐弯抹角,回避或以其他间接方 式婉称。英语中谈及 “性”行为的委婉语 有 “make love, art of pleasure, to approach” 等。 • 谈及怀孕时, 英语很少直接用 pregnant, 而是说 “in the family way, in a delicate condition”等 • 汉语则说“有了” 、 “有喜了” 、 “快 要当妈妈了”
死亡
• “死”是各民族最忌讳的字眼,因此在语 言交际中人们总是回避它,尽量用委婉语 代之。英语中表示“死亡”的委婉语非常 丰富,如“pass away, go to the heaven, go to sleep, go to see the God, depart, be in heaven with God” 等等。
公共场合禁忌( taboos in public places)
• 在英语国家, 人们在公共场合活动要严格按 照先来后到的顺序, 严禁别人打扰。比如到 邮局或银行办事, 或到某处参观, 人们会根 据先来后到的顺序排起队来, 并保持一定的 距离。他人不能加塞儿( queen- jumping) 。 到餐馆用餐, 如果人多客满, 后到的人不能 打扰先到的人, 必须在门口等候, 也不可到 餐厅内任意游走, 或自己找位子。
汉语中的禁忌
• 谐音式禁忌 • 用反义语来替换不吉的词语, 谓“讨口彩” • 用比喻来代替不吉的词语。
谐音式禁忌
• 旧时代的戏班子里有很多机会的字,尤其 最忌讳“散”字。因为散班是戏班里最大 的灾难,凡事与“散”字同音的,也必须 用别的字代替。比如雨伞,因为“伞”字 与“散”同音,得叫“雨盖”、“雨挡”、 “雨遮”、“雨拦”。又如船上人讳言 “翻身、搁住”等字眼,于是把“帆”叫 做“蓬”,把“箸”叫作“筷”。
英不同的禁忌话题
(1)年老。 • 在中国, “老”字常带敬意,是资历和地位的象 征,因此汉语中有“老师” 、 “老同志” 、 “老 大爷” “老师傅”等。 • 西方人费尽心机地借用其他词项来委婉地表示 “old”这一概念,如 a seasoned man(历练 者),the advanced in age(年长者),the mature(成熟者) ,elder hospital (老人团), retirement home(敬老院) ,private hospital (老人院) ,nursing home(养老院) ,golden age club(老年俱乐部)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