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思考题
艺术导论思考题

自上而下分段描绘了天上、人间和地下的景象。
上段顶端正中有一人首蛇身像,鹤立其左右;画的左上部有内立金乌的太阳,它的下方是翼龙、扶桑和8个较小的红圆点,与古代十日神话接近;相对的右上部描绘了一女子飞翔仰身擎托一弯新月,月牙拱围着蟾蜍与玉兔,其下有翼龙与云气,应是墓主人升天景象;人首蛇身像下方有骑兽怪物与悬铎,铎下并立对称的门状物,两豹攀腾其上,两人拱手对坐,描绘的天门之景。
中段的华盖与翼鸟之下,是一位拄杖缓行的老妇人侧面像,其前有两人跪迎,后有3个侍女随从,根据服饰、发饰特点,并对照出土的女尸。
下段有两条穿璧相环的长龙,玉璧上下有对称的豹与人首鸟身像,玉璧系着张扬的帷幔和大块玉璜;玉璜之下是摆着鼎、壶和成叠耳杯的场面,两侧共有7人伫立,是为祭祀墓主而设的供筵;这个场面由站在互绕的两条巨鲸上的裸身力士擎托着,长蛇、大龟、鸱、羊状怪兽分布周围。
绪论1、艺术导论的性质:(一)理论的:艺术理论的主要任务和特征就是对艺术领域中的一切现象和观念----不管这些艺术现象和观念属于什么性质----给予反思,同时,在反思的基础上发现它们的一般规律和原理,阐释它们出现的原因,揭示产生它们的动力,分析它们得以存在的各种根源和依据。
艺术理论更注重探讨艺术对象的普遍性和一般性特征。
必须看到的是,这个普遍性和一般性离不开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这意味着,艺术理论关注的艺术对象的普遍性和一般性特征是相对的。
艺术理论处理艺术对象的基本方法是逻辑的论证和推理。
其主要任务是在分析和判断的基础上,对咬讨论的艺术问题提出理论上的假设和命题,进而对假设和命题的前提给予分析并从假设和命题出发,通过一系列的论证过程,证明假设和命题在逻辑与对象性质的关系上是同一的、正确的还是矛盾的、错误的。
(二)基本的最基本的艺术理论问题:一方面,它具有基础性和普遍性。
在艺术领域中,无论多么精辟和具体的问题,都是建立在一些最基本的原理和基础之上的。
比如什么是艺术,这是所有艺术理论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对艺术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也是所有艺术理论都会涉及的基本问题。
北语 19秋《美学》作业_1234

19秋《美学》作业_1一、单选题( 每题4分, 共16道小题, 总分值64分)1.克罗齐说:艺术即直觉,直觉即表现。
这一观点属于()。
A. 再现说B. 表现说C. 游戏说D. 模仿说答案:B q:80+500+92612.(),人们的审美活动开始区分出明确的美与丑的界限。
A. 原始社会B. 中世纪C. 近代D. 古典时代答案:D3.正式提出“崇高”概念并系统探讨的是()A. 爱迪生《论想象的快乐》B. 博克《论崇高与美两种观念的起源之哲学的研究》C. 康德《判断力批判》D. 朗吉弩斯《论崇高》答案:D4.提出的“创造有意味的形式说”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最好的关于艺术的定义。
A. 苏珊•朗格B. 柏格森C. 克莱夫•贝尔D. 卡西尔答案:C5.爱美是人的天性”的说法出自()A. 席勒B. 柏拉图C. 亚里土多德D. 尼采答案:C6.人类最早的审美活动有两个起源,一是巫术,一是()。
A. 生产活动中的“手艺”B. 理性思维C. 感性和情感D. 宗教活动答案:A7.黑格尔关于悲剧的解释有()和“永恒正义说”。
A. 性格冲突说B. 矛盾说C. 净化说D. 过失说答案:A8.关于符号形式的起源,“纯粹形式美说”从古希腊()就开始了。
A. 毕达哥拉斯学派B. 柏拉图学派C. 赫拉克利特学派D. 亚里士多德学派答案:A9.“巫术直观”作为前概念的生命活动的智慧功能,它本身就是()A. 现实的B. 物质的C. 诗性的D. 审美的答案:C10.法国著名的雕塑家罗丹的《欧米哀尔》是经典的审美的()的表现。
A. 崇高B. 力量C. 悲剧D. 丑答案:D11.在生活中时常会被眼前的景象、形象所震慑、吸引,而使你忘记了此外的一切,这种状态就是()A. 喜悦B. 美感C. 直觉D. 理性12.所谓(),就是显现形式的展开是按照时间方式展开和呈现的。
A. 空间样式B. 时间样式C. 语言样式D. 显现样式13.被称为“美学之父”的美学家是()A. 鲍姆嘉登B. 孟子C. 维柯D. 亚里士多德14.()的美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美,而是另一种美——魅力或魔力。
美学原理复习

美学原理复习美学原理复习资料第⼀章概说1、1750年德国鲍姆嘉通著有《美学》,他被称为“美学之⽗”,标志美学作为⼀门独⽴学科的正式确⽴。
2、美学研究是三种范式:①以美的本质为核⼼来研究审美对象②以审美⼼理为核⼼来研究美感③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3、美学定义美学是以审美经验为中⼼研究美和艺术的⼀门科学,包括哲学美学、⼼理学美学和艺术美学,其研究对象分别是美、美感和艺术。
第⼆章西⽅美学发展历程⼀、古希腊到⽂艺复兴时期(美的哲思,⼈的赞颂)⼩结:古希腊时期美学的共同特点:区分了现象和本质,确⽴了西⽅美学研究的第⼀种范式。
⽂艺复兴时期美学的共同特点:对⼈的⼼灵的启迪和赞颂。
⼆、⼗七、⼗⼋世纪美学(转向内⼼,深⼊⼼灵)理性主义美学→经验主义美学→启蒙主义美学⼩结:美学研究的重⼼已经由美的形⽽上学的思考转向对⼈类美感经验的考察;由泛美⾛向艺术,转⽽研究艺术。
三、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美学(登上⾼峰,⾛向繁荣)笛卡尔:“清晰明⽩的理念”布⽡洛:三原则“事之常理”“⼈之常情”“普遍永恒⼈性”法国理性主义美学合理地否定了神学、美学,但是后期理性主义⼜⾛上了⼀个极端,过于重视理性,⽽否定了感性。
夏夫兹博⾥、哈奇⽣休谟博克荷加兹英国经验主义美学纠正了理性主义,重经验、重感觉,从审美主体能动的⽅⾯和客观形式的影响⽅⾯阐述了相关的美学理论。
伏尔泰、狄德罗、莱⾟、⽂克尔曼、鲍姆嘉通、维柯歌德评论莱⾟的著作《拉奥孔》“这部著作把我们从⼀种幽暗的直观境界引导到思想的宽敞爽朗的境界”从德国古典美学到西⽅⼼理美学德国古典美学⾼峰俄国⾰命民主主义美学思潮现代西⽅美学开始萌芽(唯意志主义美学,现代⼼理学美学早期诸多流派)马克思主义美学厄尔尼雪夫斯基“美是⽣活”西⽅美学研究的三种范式⑴区分现象和本质,以现象—本质为基本结构,注重对美的本质的研究(古代美学以本体论为重⼼)⑵从美的本质转到美感的本质,以主体—客体为基础结构,在感性认识的完善中去研究美,注重⼈与物的对应和美感的研究(近代美学以认识论为重⼼)⑶从美的本质到各门艺术,以美—艺术作为基本结构,在艺术对客体世界的典型化中去研究美。
美学原理形考任务答案

美学原理形考任务答案一、名词解释(共4道试题,共20分)1.美学思想美学思想是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对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的哲学概括。
(或者:美学思想是一种抽象的带有很强主观性的对美的思想认识,是人对事物的美的认识能力和审美评价能力的凝聚,融入了个人的思想感情和审美偏好。
)2.美学美学是研究美、美感、审美活动和美的创造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但不研究艺术中的具体表现问题,而是研究艺术中的哲学问题,因此被称为“美的艺术的哲学”。
美学的基本问题有美的本质、审美意识同审美对象的关系等。
二、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共3道试题,共15分)1.人类史前艺术与原始审美活动主要包括原始歌舞和原始神话两种类型。
错误。
人类史前艺术与原始审美活动主要包括原始器物与装饰品、原始造型艺术、原始歌舞、原始神话几种类型。
2.鲍姆嘉通被称为“美学之父”。
正确。
鲍姆嘉通于1735年发表的《关于诗的哲学默想录》中,首次提出了“美学”这一概念。
他提出建立一门专门研究感性认识的学科:美学,并致力于该学科的研究与创立。
3.“巫术说”是一种科学的审美发生学说。
错误。
人类审美与审美发生最初确实是与巫术和图腾崇拜。
三、简答题(共2道试题,共30分)1.学习美学应注意哪些问题?①学习美学时要自觉联系自身的审美体验和审美实践理解美学理论。
②要掌握正确的哲学思考方法,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③要结合人类历史,尤其是审美实践的历史、审美创造的历史、美学自身的发展史。
④要边学习边思考,善于提出问题和研究问题。
注意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积累自己的经验。
2.探讨审美发生的主要途径有哪些?①从史前考古学的角度对史前艺术遗迹进行分析研究。
②对现代残存的原始部族的艺术进行分析研究。
③从儿童艺术心理学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美学原理》名词解释+课后题答案

导论Aesthetica:这是美学的拉丁文名称,该词源于希腊文,词根含义为“感觉”“感兴趣”“感性的”。
鲍姆嘉通提出要建立一门学科来研究感性认识,这门学科可称为“Aesthetica”即感性学。
感性认识的完善就是美,这也是“Aesthetica被译为“美学”的一个原因。
美学:美学学科是人类知识近代分化所产生的理论自觉形态,是一门人文学科,也是理论学科。
美学是研究审美活动的学科。
美学学习的方法特性:美学学习与研究首先具有区别于实证经验科学的哲学思维,美学的哲学思维性质首先体现在对审美本质的把握上,学习美学原理并非通俗意义的审美欣赏,哲学思维的训练是必须的过程。
其次,美学学习区别于纯思辨的人文体验描述。
美学作为哲学思维并不等于纯思辨,在一定程度上伴随有审美体验的意向性描述。
正是在这种意象思维的基础上,才凝聚形成了中国传统美学“意境”“意味”“情境”“气象”等一系列本质直观特性的范畴术语。
第一章“美本身”:柏拉图在《大希庇阿斯篇》中借希庇阿斯和苏格拉底之口讨论了什么是美的问题,否定了美是美的东西、质料或形式,不是某种物质上或精神上的满足,不是恰当、有用、有益等价值,不是由视觉或听觉引起的快感等,提出美是指“美本身”,是使一切事物成其为美的共同本质。
对“美本身”的提问和寻找,是对审美本质的形而上的哲学探讨。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是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对美的本质的回答,他认为美就是理念,美本身必须是真的,真与美的区别在于:真是思考的对象而不是感觉的对象,美却是感觉的对象,真只有达到“感性显现”时才成为美,美必须是具有感性形式、可以呈现于意识的。
因此说“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美的规律:“美的规律”一词,是马克思在论述动物的生产与人的生产的不同时提出的,是物质生产实践中的一种规律,而且是在真与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立的规律。
“美的规律”与“自由劳动”和“人的本质”三个概念三位一体。
审美的本质:审美活动体验优先于主客二分后的审美静观;以劳动为核心的实践及其结构成为探讨审美本质的基础与出发点。
《美学》PPT课件

美是客观存在
B、美的形式标准:“秩序、匀称与明确 ”(《形而上学》)
C、美的效果:由部分组成的有机整体性 。(《诗学》)
《诗学》第7章
(二)中世纪
美学发展停滞期,美学思想见 于神学著作,以上帝为美的本体。 奥古斯丁( Augustine 354- 430) 对美的本质的认识:上帝是整一, 是最高的美、绝对的美,一切事物 的美都是上帝赋予的。
2、美感 什么是美感? 美感是怎么产生的? 审美有哪些心理要素?
3、艺术 艺术的一般规律 不同艺术门类的审美特征
思考题:
1、为什么说美产生于人的劳动实践? 2、美学诞生的标志是什么? 3、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有哪些?
第二讲 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索
哲学研究
本体论 :是什么 认识论:想什么 方法论:用什么
(2)哲学观
理式世界
模仿
现实世界
模仿
艺术世界
最真实 不真实 和真理隔了三层
椅子
王家增:爷爷的椅子
(3)对美的本质的认识:真正的美是美的理式
A、美本身和美的东西的区别: 美的理式(美本身):单一、永恒、不可感不
可见 美的东西:组合、变化、可见可感 B、二者的联系:二者是分离的,同时有被分有
和分有的关系。 分有方式:模仿/灵感
对美的本质的认识:
(1)快感说——美的实质 美不能定义,只能凭感觉认识。
“美不是事物本身的属性,它只存在 于观赏者的心里。每一个人心里见出一 种不同的美。” 美就等于美感。
“快感与痛感不只是美与丑的必有的 随从,而且也是美与丑的真正本质。”
(2)效用说——美的来源 美具有相对性
“美对人才有效,必然随人的利益不同 而显出分歧。” 效用:不是观赏者个人的实际利害。效用 是对所有人或者和对象有关的人来说的。
西方文论思考题

西方文论思考题第三、简析黑格尔的悲剧理论。
答:黑格尔悲剧理论是黑格尔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黑格尔认为悲剧的实质是伦理的自我分裂与重新和解,伦理实体的分裂是悲剧冲突产生的根源。
悲剧冲突是两种片面的伦理实体的交锋。
在黑格尔看来,冲突的悲剧性在于:这种冲突中对立的双方各有它那辩护的理由,而同时每一方拿来作为自己所坚持的那种目的和性格的真正内容却只能是把同样有辩护理由的对方否定掉或破坏掉。
在自然的冲突、人与外界的冲突、心灵的自我冲突这三种冲突中,心灵的自我冲突是最高冲突。
悲剧冲突具有不可避免的必然性和社会性,冲突双方在实现自己片面的伦理要求时都把同样有辩护理由的对方排除掉,因而双方都是有罪的。
悲剧冲突必然导致四种方式的“和解”,它体现了永恒正义的胜利和分裂了的伦理实体在更高程度上的和谐统一。
第二阶段思考题如何理解黑格尔与康德的不同立场?答案1:黑格尔并不是像康德那样从美感或审美判断的研究入手,或者从欣赏者或读者的方面考察艺术和美,而是侧重于创造者或艺术家的方面。
在黑格尔看来,创造者或者艺术家表达着特定的历史意识,表达着其时代的意识。
这样,艺术和个人的艺术创造不再是超越、或者外在于概念,而恰恰是历史意识和历史内容的表达。
黑格尔所谓的…形式非他,即内容回转到形式;内容非他,即形式回转到内容‟其实只是就此而言。
康德则是主张“形象大于思想”。
另外黑格尔强调所谓的“明晰性”,被后世批评家认为是在假定“能指”与“所指”、“表达层面”与“内容层面”的统一性或者一对一的关系。
答案2:答:康德关于概念认知与审美认知之关系的二元论看法的出发点是“审美认知不能被缩减为概念认知”,即美既不是由概念所决定,也不能被缩减为概念认知。
黑格尔对康德关于美的二元论观念提出了挑战,并且明确地否定了文学艺术中的“表达层面”的独立性。
黑格尔对康德的批判及二者的分歧,对于现代文学理论是极为重要的。
康德和黑格尔从来没有使用过语言学或者符号学的术语,但是现代文学理论中分别受到康德和黑格尔影响的学派,却都在使用这样的术语。
美学试题二标准答案

美学试题二标准答案On February 12, 2022, investing in oneself is the best way.试题二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80小题1.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其最大的合理性就在于DA.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精神B.抓住了美具有感性形式这一特点C.肯定了美就存在于人类的生活中D.强调了美的客观实在性2.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对美学的突出贡献是BA.把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引入到人的主观精神世界 B.揭开了心理无意识这一重要领域C.发现了人的心理结构D.描述了人的审美心理机制3.马克思把美学研究从康德重主观的方向重新转移到重客观的方向,这里的“客观”主要是指DA.外在的自然界 B.人所改造过的自然界C.人所创造的物质产品D.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4.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与这段话最切近的美论是DA.美在形式 B.美在关系C.美在生活D.美在距离5.美感产生于DA.游戏 B.摹仿 C.巫术 D.社会实践6.美感的核心是CA.情感 B.意志 C.直觉 D.体验7. 以下不属于大力倡导美感的非功利性的美学家是AA. 康德B. 王国维C. 蔡元培D. 柏拉图8. 审美关系是人与世界构成的一种AA. 精神关系B. 认识关系C. 信仰关系D. 物质与精神的统一关系9. 被比作“水中盐、蜜中花”的美感心理要素是BA. 通感B. 理解C. 想象D. 情感10.“人闲桂花落”与“飞泉挂碧峰”这两句话所体现的艺术风格是AA.优美和崇高 B.崇高和优美 C.均为崇高 D.均为优美11. 在中国近代美学史上,将“意境”范畴发展为“境界”的美学家是AA. 王国维B. 吕荧C. 严羽D. 蔡元培12.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小孩子看事物,只看到物的形象,而不知其为何物,这属于C A.知觉 B.直觉 C.统觉 D.感觉13.丑在传统美学中只是一种否定的力量,到了20世纪D美学中,丑与荒诞却代替了崇高与滑稽,成为非理性的审美理想的标志;A.表现主义B.现实主义C.浪漫主义D.现代主义14.曾经提出“内在感官”说的美学家是AA.夏夫兹别里和哈奇生 B.夏夫兹别里和斯宾塞 C.哈奇生和斯宾塞 D.柏格森和夏夫兹别里15.西方美学史上,最早讨论到崇高的是AA.毕达哥拉斯 B.朗吉弩斯 C.柏拉图 D.亚里士多德16.“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是贯穿以下哪一部作品始终的一条红线 BA.判断力批判 B.论崇高 C.伊安篇 D.诗学17.认为想象的快乐有三种:宏伟、新奇和美的美学家是AA.爱迪生 B.博克 C.贺拉斯 D.黑格尔18.将崇高区分为数学的崇高和力学的崇高的是BA.劳鲍特里 B.康德 C.梅里美 D.雨果19.崇高与优美之间的关系是BA.对立的 B.并列的 C.递进的 D.同一的20.18世纪,将文章的风格区分为阳刚与阴柔两类的是BA.方苞 B.姚鼐 C.刘熙载 D.王夫之21.亚里士多德着名的关于悲剧原因的理论是BA.过失说 B.命运说 C.永恒公理说 D.性格缺陷说22.霍布斯关于喜剧产生原因的学说是BA.“乖讹”说 B.“鄙夷”说 C.“生命的机械化”说 D.“游戏”说23.将乖讹区分为“上升的乖讹”和“下降的乖讹”的美学家是CA.休谟 B.柏格森 C.斯宾塞 D.弗洛伊德24.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将西方现代艺术正在经历的危机称作是CA.审美危机 B.形式危机 C.范式危机 D.范型危机25.在西方美学史上,明确使用“崇高”一词,并把它与优美并立起来成为美学上两个基本范畴的美学家是A ;A.博克B.毕达歌拉斯C.郎吉弩斯D.康德26.西方美学史上关于喜剧性产生的原因有多种说法,其中就有A的“突然荣耀说”;A.霍布斯B.康德C.柏格森D.佛罗伊德27.美感开始于CA.异性的吸引 B.游戏的冲动 C.工具的制造和使用 D.祭奠的崇拜28.从历史发展的观点看,美感BA.没有起点 B.有一个起点,却没有终点C.既无起点,也无终点 D.有起点,也有终点29.俗话说“对牛弹琴”,它说明美感的形成依靠于BA.感官 B.审美能力 C.想象 D.灵性30.审美情感与日常生活情感的区别在于更具有CA.个人性与情绪性 B.非理性与偶然性 C.社会性与理性 D.历史性与时代性31.审美经验的生成是DA.有明确目的的 B.毫无目的的C.有时有目的,有时无目的 D.有目的与无目的的辨证统一32.所谓审美形态的贯通性是指其BA.历史生成与个体相对性生成 B.哲学思想对审美形态的统摄性C.多种审美因素构成的有机体的感性凝聚 D.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33.以下哪种自然现象最能使人产生崇高感CA.和风细雨 B.流水潺潺 C.惊涛拍岸 D.春花秋月34.喜剧的主要特点是CA.能够紧追时尚 B.机智地批判社会现实C.形式与内容悖离 D.社会大众喜闻乐见35.审美活动与一般精神活动的区别在于BA.是主体与对象的精神联系 B.最具个性化C.具有内在的规律性 D.产生现实的社会后果36.审美对象的“非实体性”是指CA.它是精神性实体 B.它是不存在的C.它是一种独特意象 D.它在历史中不断变迁37.审美惊异与日常惊奇的区别在于CA.有新奇的外在特征 B.需要理性思考C.有内在的精神召唤 D.需要特定主体38.“移情说”的代表人物是CA.维特根斯坦B.亚里士多德C.里普斯D.阿恩海姆39.苏轼的诗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在艺术想象上体现为CA.接近联想B.对比联想C.类似联想D.自由联想40.指出“喜剧是将那人生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是CA.贝克特B.莫里哀C.鲁迅D.老舍41.托尔斯泰笔下的人物形象聂赫留朵夫属于意象中的AA.仿象B.兴象C.喻象D.抽象42.在西方美学史上,真正严格地区别了美感和快感的美学家是DA.莱辛B.休谟C.洛克D.康德43.美感是DA.生理欲望的满足所产生的快感 B.理性认识的成功所产生的快感C.基于利他行为的道德判断的快感 D.由形式直观所引起的超功利的精神愉悦44.古人说:“宁可食无鱼,不可居无竹”,实际上表达了一种AA.审美需要 B.审美经验 C.意象结构 D.物质诉求45.在下列言论中,体现审美对象的开放性这一认识的是C A.夺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垒块;B.练于骨者,析辞必精;深乎风者,述情必显;C.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意外;D.文章得其微,物象由我裁;46.意境不同于一般意象的特点是DA.具有象外之境、言外之意 B.意与象恰好完全匹配C.理与象的统一 D.象、情、理的统一47.审美活动得以发生的真正前提是A A.制造和使用工具的活动 B.接触艺术作品C.源于生物本能 D.情感与想象的萌动来源:考48.陆机在文赋中说:“诗缘情而绮靡”,这道出了 AA.诗歌与优美的关系B.诗歌与崇高的关系C.诗歌与荒诞的关系D.诗歌与丑的关系49.下列学说中,隐含着灵感理论特点的是AA.柏拉图的迷狂说B.席勒的游戏说C.亚里士多德的净化说D.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50.以下线条哪种能使人产生优美感DA.粗犷的直线 B.锐角的折线 C.平直的虚线 D.纤巧的曲线 51.广义的荒诞实质是AA.对人的异化和局限性的表现 B.对庸人行为的嘲弄 C.对社会流行的批判 D.对人生命运的揭示 52.在审美感知中起主导作用的感官是 AA.视觉与听觉 B.嗅觉与味觉 C.触觉与知觉 D.平衡觉与重力觉53.在发生认识论看来,用原有的心理图式去进行审美活动是CA.同化过程 B.调节过程 C.想象过程 D.感悟过程 54.关于审美惊异,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BA.它是一种鲜活的生命感 B.它是一种理性的求知欲 C.它主要表现为一种内在的精神召唤 D.它与被打断的生活之间依然保持一种内在的深刻联系55.在西方美学史上,真正奠定悲剧理论基础的是古希腊的BA.柏拉图B.亚里士多德 C.苏格拉底D.毕达哥拉斯56.具有小巧、轻缓、柔和等形式特征的审美形态是AA.优美B.崇高 C.荒诞D.乖巧57.叔本华说:“国王和乞丐从窗口看夕阳,两者都可以感觉到美”;这是在强调BA.美有绝对一致的评判标准 B.美的普遍性和超功利性C.审美是纯粹的知性活动 D.审美与社会地位毫不相干58.最重要的审美途径是DA.自然 B.社会 C.人生 D.艺术59.陶渊明认为,欣赏自然美景时“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指的是BA.审美的非功利性 B.审美的非自觉性C.审美的具象性 D.审美的个性60.春光明媚和冰天雪地给人以不同的美感,这说明了BA.美感的主体差异 B.形式因素在美感中的中介作用C.美感的一般特点 D.美感的感觉特征61.“环肥燕瘦”十分生动地说明了审美现象具有AA.历史性 B.民族性 C.阶级性 D.地域性62.孕育意象所需要的“虚静”并不排除或超越DA.功利 B.逻辑 C.日常自我D.自由63.提出“神思”的理论家是CA.司马迁 B.司空图 C.刘勰 D.严羽64.“红杏枝头春意闹”在美感心理构成上主要是BA.直觉B.通感C.想象D.表象65.所谓审美形态的贯通性是指其BA.历史生成与个体相对性生成 B.哲学思想对审美形态的统摄性C.多种审美因素构成的有机体的感性凝聚 D.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66.庄子·达生中讲了"佝偻者承蜩"的故事,说佝偻者"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这可以用来说明直觉的C;A.直接性B.突然性C.专注性D.透明性67.喜剧的主要特点是CA.能够紧追时尚 B.机智地批判社会现实C.形式与内容悖离 D.社会大众喜闻乐见68. 悲剧性冲突源于A;A.正义与邪恶的矛盾B.人物的过失 C.自然的灾难D.日常生活的不幸69.审美经验的生成是D A.有明确目的的 B.毫无目的的C.有时有目的,有时无目的 D.有目的与无目的的辨证统一70.审美趣味的两重性是指AA.个体性与社会性B.相对性与个体性C.社会性与时代性D.相对性与历史性71. 车斯托威尔指出:"如果不是月亮、太阳和星星真的照耀着天空,我们决不会被灿烂的朝霞、宁静的落日或者闪烁着光辉的神秘的夜所激动;"这段话所针对的美论是B ;A.美在理念 B.美在移情 C.美在关系 D.美在完满72. 构成悲剧内涵的三个核心因素是BA.厄运、失败、悲哀 B.冲突、抗争、毁灭 C.怜悯、恐惧、净化 D.罪孽、焦虑、悲痛73.黑格尔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这里的“解放”是指人的DA.社会关系的解放 B.生活方式的变革 C.思想观念的自由 D.创造性的发挥74.“红杏枝头春意闹”在美感心理构成上主要是BA.直觉B.通感C.想象D.表象75.霍布斯的喜剧主张是AA.突然荣耀说B.预期失望说C.生命的机械化D.心理能量消耗的节省76.中国古代的“风骨”范畴,类似于现在美学范畴中的BA.优美B.崇高C.悲剧D.喜剧77.通感是D ;A.感官与心灵的沟通B.情感的充分表现形态C.感官间感受的相互挪移D.审美中的豁然贯通感78.朱自清的绿所描绘的梅雨潭:“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所表现出的风格是AA.优美B.悲壮C.滑稽D.崇高79.古曲春江花月夜所属的审美范畴是AA.优美B.崇高C.悲剧D.喜剧80.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提出崇高对象的特征是BA.形式 B.无形式 C.质地 D.体积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1. 在西方美学史上,关于喜剧产生的原因有多种解释,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ABCDA. 突然荣耀说B. 乖讹说C. 生命的机械化D. 心理能量消耗的节省说E. 游戏说2.审美趣味的外在表现有AEA.品位 B.个性 C.能力 D.品味 E.兴趣3.意象的基本特征是ABCD;A.虚拟性B.感性C.想象性D.情感性E.抽象性4.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的美学家是B C;A.亚里斯多德B.普罗提诺C.柏拉图D.休谟E.贺拉斯5.康德把崇高分为CD;A.自然的崇高B.社会的崇高C.数学的崇高D.力学的崇高E.道德的崇高6.丑的历史发展的历史阶段是 ACD;A.原始时代B.封建时代C.古典时代D.西方现代主义时代E.文艺复兴7.中西传统美学概念体系差异颇大,下列术语中属于中国传统美学的有ACDEA.意境B.崇高C.阴柔D.风骨E.气韵8.下列美学概念中,属于中国美学的概念有ACEA.壮美B.崇高C.神妙D.荒诞E.意境9. 布莱克说:“从一粒沙里看一个世界”,这说明审美是ABCEA.感性具体的B.以小见大C.个别性与普遍性的统一D.透过现象看本质E.直观个别的形象10. 人生天地之间的美的形态主要有BCD ;A.科学美 B.艺术美 C.自然美 D.社会美 E.技术美11. 美感的深层心理特征包括ABCD ;A.生理与心理的矛盾统一 B.个性与社会性的矛盾统一C.具象性与抽象性的矛盾统一 D.自觉性与非自觉性的矛盾统一 E.想象与情感的矛盾统一12. 在审美关系中,人之所以为人,主要在于他有ABE ;A.社会性 B.精神性 C.自然性 D.物质性 E.历史性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题5分,共30分1.审美距离答:1921年由瑞士心理学家、语言学家布洛在心理距离,作为一项艺术因素与审美原则中提出的学说,他用心理距离解释了审美现象,主张审美应该采取一种自觉地观赏态度,主客体之间要保持无功利、非实用的“心理距离”;他认为,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之间的距离要求,是审美活动的显着特征,这里的距离不是指主客体之间的物理距离,而是特指一种无功利的观赏态度;3.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相对;指意境交融、物我一体的优美境界;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最早由近代着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来的:“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又说:“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有我”、“无我”主要是从主体的情感状态表达的显隐来区分的,“有我之境”中主体的情感状态调动得较为充分,表达得也比较情绪化,具有丰富的情感色彩和渲染意味,所以一般呈现为“宏壮”的境界;而“无我之境”是摒弃了利欲而与外物无利害对立关系时的境界,主体的情感表达得较为深曲,心态较为平和,所以一般呈现为“优美”的境界;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4.生命的机械化答:法国学者柏格森在1900年笑一书中提出来的,从他的生命哲学出发,认为生命是一个不断创造的过程;作为这种创造的推动力的,是一种盲目的非理性的本能“生之冲动”;而一般物质,作为生命的反面,则显得僵硬、呆滞、机构化,阻碍生命的前进;生命的最基本价值就在于它的紧张性和活动性;喜剧产生的原因,就在于动作、姿态、形体的机械化; 5.命运悲剧答:古希腊悲剧的基本形态,认为人生的悲哀和痛苦是由神所支配的,与生俱来,先天的,因而是一种无可逃避的命运,常常表现为主人公因承受无可避免的厄运而受难;例如俄狄浦斯王在冥冥中承受了“杀父娶母”的命运,最终导致挖眼自毁和自我流放的悲惨结局; 6.“上升的乖讹”与“下降的乖讹”答:斯宾塞对康德的乖讹说进行的分类;康德的乖讹说认为喜剧性产生原因是期待或预期落空而引人发笑;斯宾塞把它分成"上升的乖讹"——指超过了预期效果;和"下降的乖讹“——指达不到预期效果二种情况;前者指超乎期待之上,而引人惊喜的状况;后者指期待未能实现而引人发笑的状况;四、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1.简析“美感是性本能的升华”;.1“美感是性本能的升华”有对也有错;2对在于它指明了美感与动物性性选择的关系;3错在它没有看到人类的美感来源于动物性本能却超越了动物性本能;2.简述罗丹的雕塑“欧米哀尔”“丑得如此精美”的原因;答:1艺术作品美不美不在于所表现的生活是丑还是美,生活中的美、丑,均可成为美的艺术品的表现内容,艺术的创造性是最美的;2生活中的丑创造成艺术的美,不是把丑变成了美,而是把丑变得更典型了;3艺术能将生活真实地表现出来,可以使欣赏者明辨美丑,本身就有着巨大的艺术感染力,这种感染力就是美;3.简述主体在审美活动中作为精神存在的特征;答:A审美主体是感性的主体;审美活动有明显的感性色彩,审美主体必须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B审美主体是情感活动的主体;人类从审美判断中得出的是主观的快感而非知识;C审美主体是自由的主体;想象力的自由是审美主体自由的突出表现;D审美主体是能动的主体;成熟的审美主体有着深刻的审美体验和明确的审美理想,也能够主动选择审美对象,追求独特的审美体验;4.简述审美境界的性质、特点;答:审美境界可分三个层面:生理性、情感性、精神性,三个层面有由低级的生理快感到天人合一的大美畅神不断渐次提升的的特点;根据审美生成过程和人的不同审美需求,审美境界的三个层面往往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即使都是审美的,但也有高低雅俗之别;这也构成了美学探讨审美境界的必要性特征:审美境界是一个多层次、由低级到高级、由表层到深刻的递进动态结构;审美境界给人提供了从低级不自由的限制状态达到高级的相对自由精神状态的可能;人在与世界高度地有机融合过程中,从心境来说,超越了个体眼前的功利性和有限性,精神上达到了相对自由的状态;审美境界的旨归是为了在较高层次实现人的生命境界,提高生命价值;5.康德与博克在优美论上的区别;答:1博克:从对象的角度来把握优美事物的特征,不可避免地以物理学和生物学上的特性来代替审美活动所具有的特殊性; 2康德:虽然也重视对象的形式,但主要是从对象给人的快感、内在情感、想象等角度分析优美,主要是从审美效应上讲的;虽然还局限于认识论的范围,但已经直觉地领悟到优美乃是一种生命处于放松状态的特殊状态,因而接近把优美看作一种审美状态;6.简论意境与意象的区别;答:1所表达的层次、深度不同;意象主要讲的是审美的广度;意境则是主要就审美的深度而言;意境深邃,意象广阔;2意境是意象的升华;意境是主体心灵突破了意象的阈限所再造的一个虚空、灵奇的境界;意象以个别、特殊为特征,意境则通向一般,具普遍性;3意境具主客一体特征,意象有主客对立的特征;4在中国文化中,意象属艺术范畴;意境与中国人的整个哲学意识相联系,指的是心灵时空的存在与运动,其范围广阔无涯;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题15分,共30分1.如何理解审美活动中无功利性与有功利性的统一答:1 所谓无功利,审美活动是无实用性功利活动;审美不是为了占有对象,审美必须与对象保持适度的非实用性、非功利性的距离,跳出实用的功利性指向的范围之外才能实现美感体验;2. 审美活动中功利性.对于美感,人们往往突出强调其非功利的一面,但从美感满足了人的精神需要来看,这本身就是美感广义的功利性;审美活动是人类日常活动的组成部分,如果不能满足人的任何需要,就没有存在的理由,这也证明美感欣赏不可能完全不带有功利性;另一方面,美感活动需得超出个人狭隘地功利打算和利害计较,需得摆脱现实的物质利益和功利性目的,才能享受到美的意义,也使人超出了庸俗和狭隘的个人主义限制,达到把人提高到符合社会前进方向的功利性目的;从这个角度出发,审美活动在个人的非实用非功利性目的背后,潜藏着巨大的社会性功利;非实用性功利在指向整体的、根本性的大功利性,体现出审美活动中无功利性与有功利性的统一;2.举例说明优美和崇高的相互关系;答:1共同点:A优美与崇高在美的本质上都是顺向肯定性审美形态,优美与崇高是美的两种互补共存的基本形态,都合乎美的规律性和目的性,都给人心旷神怡的没干享受;“小桥流水人家”的优美画面以闲适、静逸的生活感受使人向往,而“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以宏大悲凉的画面体现游子思念故土的肝肠寸断,引起人的同感;优美和崇高都体现了审美情趣,优美因与主体心理的和谐而愉悦,崇高因某种情绪的释放而感到一股释然的快感,同样让人愉快;B优美与崇高往往共存于同一事物之中,刚柔相济是生命原有的节奏;优美与崇高两者的关系不是相互排斥,而是互为补充、相辅相成;崇高如果没有优美来补充不可能长久——因为可敬而不可亲:敬而远之,非亲而近之;优美如果不能升华为崇高,就可能沦落为低级趣味——可爱而不可敬;一切真正的美,必须是二者兼而有之,相互辉映;总之独美难独立,兼美浑然而有理;C 优美与崇高共同对立面——丑,以丑衬美的对应范畴——优美与崇高2区别:A优美与崇高是美的两种不同的具体形态;a优美在于审美主客体的和谐统一,是审美主体借助审美客体对自身本质力量的积极肯定与实现,审美主体心理与“小桥流水人家”的优美环境和谐统一,也体现了审美主体对这种生活的向往;崇高偏于审美主客体的冲突对立,是客体对主体的实践和人的本质力量的辩证否定以及主体精神的充分高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则是对审美主体心理的刺激,游子难以实现归家的愿望,思念家乡的感情得到高度的表现,这就是崇高的体现;b优美是内容与形式的和谐;崇高则是内容压倒形式;“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中断肠人悲凉的精神内容成了最重要的画面意蕴,其意义高于夕阳、天涯、人的形象,而优美的“小桥流水人家”闲适的生活意趣与景物形象和谐统一;c优美偏于感官的快适和情感的愉悦和谐;崇高是一种矛盾的混合情感,在痛感中有快感,不自由中蕴含着自由;“小桥流水人家”以闲适、静逸的生活体验使人感官舒缓、心情愉快;“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以宏大悲凉的画面体现游子思念故土的肝肠寸断,令人悲伤,但又因这种情绪的释放而感到一股释然的快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西方美学有哪些发展阶段? 本质论美学:古希腊形成的以追问美的本质为中心的美学传统,柏拉图将美的“现象”与美本身进行区别,认为美本身即美的理念,是美的本质 神学美学:盛行于欧洲中世纪的以基督教神学为主宰的美学,认为上帝是世间一切美的最后创造者。代表人物是奥古斯丁。 认识论美学:欧洲17世纪至19世纪的以理性问题为中心的美学。其中笛卡尔提出“我思故我在”是认识论美学的理论基础。认识论美学代表着西方美学的活跃阶段,尤其是德国古典哲学。 语言论美学:指西方于19世纪末发生“语言论转向”以来盛行的以语言问题为中心的美学。包括俄国形式主义等美学流派。在这一阶段,语言成为语言论美学的焦点。代表人物有伊格尔顿。 文化论美学:指西方20世纪80年代以来兴起的以文化问题为中心的美学,大体包括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等流派。文化论美学是一种以语言论为基础但更注重语言的社会文化意义的美学倾向。其理论来源有索绪尔的现代语言学、结构主义和符号学系统,还有英国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学派、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现代性”和“全球化”话语。
2. 中国现代美学的演变有哪些阶段? 清末民初美学:代表人物有梁启超、王韬、蔡元培和王国维。这时期美学特点在于,作为现代学科的美学在中国诞生,并成为中国现代教育体制组成部分。 五四美学:指“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的美学,它借助文化变革运动而兴盛起来并产生社会影响。主要代表人物有蔡元培、鲁迅、陈独秀和胡适等。 30—40年代美学:主要指1930—1948年间的美学。它标志着现代美学走向学理化建设时期,主要代表人物有朱光潜、宗白华、李长之。 50—70年代美学:这时期美学主要是指从1950年到1976期间的美学。它属于中国现代美学的“苏化”时期,代表人物有朱光潜、蔡仪、李泽厚等。1956—1957围绕美的本质展开了美学讨论,形成了客观论、主观论、主客观统一论和社会论等学说。审美讨论为后来80年代“美学热”提供了人员和学理储备。 80年代美学:指1977年至1989年间的美学。出现了几乎涵盖整个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美学热”。代表人物有朱光潜、宗白华、李泽厚。这时期的美学显露了美学在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主导地位,美学科学化。但同时也存在着过度崇拜“审美”本身,轻视其对现代社会文化依存性的倾向。 90年代至今的美学:指1990年至今的美学。它表明中国现代美学进入一个平稳的学科建设时期。审美日常生活化和日常生活审美化。具体艺术门类的美学和实用美学进入活跃期。跨文化研究及跨学科研究成为美学研究方法的常态。
3. “美学之父”是谁? 1750年鲍姆加登《美学》的出版,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正式诞生,而他本人也因此被公认为美学学科的创始人或“美学之父”。
4. 美学的学科特征—四个转向 在学科属性上,美学已从科学论转向跨学科论。美学虽然主要属于人文学科,但同时已经具备了跨学科品格。 在学科对象上,美学已从美论转向审美生活论。美学不仅关注高雅文化的精神价值问题,但更多地缠绕在大众文化的实际生活装饰问题中。 在学科方法上,美学已从演绎论转向归纳论与体验论。 在学科反思上,美学已从确定论转向自反论。
5. 审美沟通的要素有哪些? 审美体验、审美语境、审美文本、审美媒介、审美符码、审美鉴赏、审美文化 6. 日常体验与审美体验 日常体验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生命体验。它为审美体验奠定了丰厚的基础,并有可能转化为审美体验。它具有升华为审美体验的潜能,构成审美体验的不竭源泉。例如人的喜怒哀乐。 审美体验是发生在瞬间的直觉,是对生命理想形象的顿悟,是个体的亲历感兴。审美体验是日常体验的升华,是个体在亲历中对理想的生命形象的直觉或顿悟。
7. 审美体验的特征有哪些? 审美体验是一种心灵建构,体验与人类的原始生命力的关系。 审美体验具有历史建构的特征,体验与民族文化之间的历史关系。 审美体验是一种超越性的意义建构,超越现实、超越个体的具有人类普遍性特征。 审美体验是一种可以预先建构未来形象的体验,
8. 谈谈你对现代审美精神流变的看法。 从诗意启蒙(通过审美或艺术感染手段去实现大众教化的启蒙状态)到异趣沟通(话语圈的多元,启蒙与消费娱乐等话语圈的交融和沟通)。
9. 谈谈审美媒介与媒介的区别。 媒介是利用媒质存储和传播信息的物质工具。它包括两个要素——包容媒质所携带信息或内容的容器,比如书;用以传播信息的技术设备、组织形式或社会机制,包括通讯、广播、网络三类。在现代社会,媒介报刊、互联网等向大众传播消息或影响大众意见的大众传播工具。 审美媒介是审美沟通活动中各种审美符码得以贮存、传达或表现的物质器具与传播工具。它是传输审美文化信息的物质渠道,是交流与审美沟通活动的载体和方式。
10. 谈谈媒介共生的现状和媒介文化的利弊。 媒介共生有两种:口语与文字,文字与影像(《白鹿原》为例) 11. 谈谈审美媒介的作用。 接触与情境:沟通过程的第一环节 主导、叠合及泛化:审美活动的多重选择 媒介的变化:世界的演化与文明的变迁
12. 审美符码的特征是什么? 指称不确定性:意义的不确定(意的多元)、不尽之意于言外(像的形式)。 文化共识性:审美沟通的文化共识、审美主体之间的文化背景的沟通平台。 多维组合性:符号的形式逻辑的弱化、意义无穷的形式组合,建构审美意境。 传媒的依存性:审美符号的组织原则因传媒的变而变、审美文本形态及意义也随传媒变而变。
13. 审美符码的作用有哪些? 起兴引发审美体验:符码与生命结构、生命结构与审美体验 展示审美文本的意指:外延—内涵—神话、符码的意指与文本意义的无限延伸 成为审美沟通的中介:符码的元语言作用、符码的多元组合形成独特的审美意境。
14. 选择你熟悉的艺术作用,谈谈其审美符码的具体特征和形式组
织原则。
15. 审美文本的特征是什么? 符号性:文本具有基本的符号表意特性,是一种感性的物质化形态 功利与无功利间性:审美文本与人的实际利益之间互相若即若离的状态 感兴性:审美文本具有一种能够通过鲜活的形象引发人感动的特性 语境关联性:审美文本总处于一定的语境关联领域内,也只有在此才有相对确定的理解
16. 审美文本的价值形态为什么会有古典与现代之分,分别具体有
哪些内容? 古典价值形态:优美与壮美、阳刚与阴柔、悲剧与喜剧、典雅与自然 现代价值形态:反审美与反艺术、全球审美化、无意识的商品化、超级真实
17. 选择一个你熟悉的审美文本,分析其价值形态属于哪种,为什
么?
18. 审美语境有哪些类型? 文化语境:指据以实现文本沟通的社会符号性情境。 政治语境:指据以实现文本沟通的社会权利运行关系及其交换状况。 经济语境;指据以实现文本沟通的社会金融关系及其情境。 生态语境:指据以实现文本沟通的人类与生物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外界条件的总和。
19. 审美语境在审美过程中可以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审美语境规定审美文本的走向(审美的沟通行为不能脱离于特定的语境而存在,这种语境是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如张艺谋电影的文本解读。) 审美语境可以使审美文本意义发生变化(审美语境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审美语境的改变,审美文本的意义也将发生变化。如阿Q正传的诞生与阐释史) 审美语境赋予审美文本以开放性(审美语境的可变,决定了它的开放性特点,而这种开放性也将影响审美文本的开放性。如郭敬明的“小时代”的解读,主流文坛的审美语境,小众粉丝群的审美语境) 审美语境导致审美文本呈现衍生意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境的影响渗透进读者多文本的阅读和理解中。如对梵·高《自画像》的理解)
20. 何为审美鉴赏? 在审美沟通中,对文本的审美鉴赏代表着审美沟通的一种完成状态(暂时性),同时又代表一种开放性状态,预示着新的开始。
21. 审美鉴赏有哪些作用? 审美鉴赏使隐含在审美文本中的价值具体化。 鉴赏者的期待将产生一种选择性解读作用。(凸显或遮盖某些意义) 鉴赏活动将会影响审美文本的生产形式和特征。(期待性视野) 鉴赏活动将会影响或塑造审美产品的价值和意义取向。(鉴赏活动的特定性)
22. 审美鉴赏有哪些心理特征? 古典主义艺术:虚静、领悟;优美感、崇高感是最主要的体验方式。 现代主义艺术:焦虑、震惊、荒谬感;主观真实、形式实验、反现实主义传统 后现代主义艺术:晕眩、破碎感、丑;两个阶段:反审美、反艺术【什么都是艺术】;多感艺术(通感)、生态艺术、普适主义(自由、平等)【审美回归时期】
23. 审美鉴赏有哪些形态? 个体化的审美形态:即时感悟、片段性、情绪化 专家型的审美形态:逻辑性、客观化、体制化 服务于市场的审美形态:解说型、服务性、利益性
24. 审美鉴赏与审美传统有什么关系? 审美鉴赏的三重维度:历时性维度、共时性维度、历时性与共时性交叉维度 审美传统的二元特性:自我封闭性(同质化力量)、开放性(异质化力量) 审美传统前理解审美鉴赏,审美鉴赏延续、推动审美传统
25. 何为审美文化? 审美文化是文化的一种特殊形式,主要是指当代日常生活和文化娱乐与传统审美之间相互渗透的状况,也宽泛地指历史上与审美和艺术相关联的各种符号表意行为及其成果。
26. 审美文化存在几个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