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汤显祖与牡丹亭学案 新人教选修中外戏剧名作欣赏

合集下载

2024年汤显祖的牡丹亭·游园优质教学课件教学设计

2024年汤显祖的牡丹亭·游园优质教学课件教学设计

2024年汤显祖的牡丹亭·游园优质教学课件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古代戏曲欣赏》中的《牡丹亭·游园》选段。

具体内容包括《牡丹亭》第二十四出《惊梦》中的游园部分,详细解析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对白,以及其中蕴含的文学艺术价值。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牡丹亭·游园》选段的文学背景,掌握其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2. 分析杜丽娘与柳梦梅的人物形象,领会其表达的情感与精神内涵。

3. 提高学生对古代戏曲的欣赏能力,培养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古代戏曲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的理解。

教学重点:分析《牡丹亭·游园》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领会其文学价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牡丹亭》选段的视频片段,引发学生对古代戏曲的兴趣。

2. 讲解:介绍《牡丹亭》的背景,详细解析游园部分的剧情,分析杜丽娘与柳梦梅的人物形象。

3. 例题讲解:以选段中的一段对白为例,讲解古代戏曲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角色朗读选段,体会人物情感,并进行点评。

5. 互动讨论:引导学生讨论游园选段中的爱情主题,探讨其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六、板书设计1. 《牡丹亭·游园》2. 主要内容: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对白,艺术特色分析3. 人物形象:杜丽娘、柳梦梅4. 重点词汇:缠绵、婉约、意境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牡丹亭·游园》选段中的爱情主题,结合现代社会,谈谈你对爱情的理解。

2. 答案:要求学生结合课堂所学,从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故事中提炼出主题,并结合现代社会进行论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牡丹亭》全本,深入了解古代戏曲的魅力,提高文学素养。

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学校举办的戏曲社团,亲身体验戏曲表演艺术。

人教版选修汤显祖与《牡丹亭》教学课件

人教版选修汤显祖与《牡丹亭》教学课件
❖ “《昔氏贤文》,把人禁杀!”(《牡丹亭 》第七出)
❖ 社会人格的典范是甘心将个性化为礼教殉葬 品的忠臣、义士、节妇、烈女。
❖ 有个性色彩的人物成了遭唾弃的丑类。 ❖ 对妇女说教的书籍越来越多,目的是“维护
风化”,“力挽狂澜”。
❖ 明朝廷对节妇、烈女进行物质刺激、精神表 彰。明宗室朱隆姬作《女教经》19未婚夫死 后,守贞达50年。
❖ 洪升:肯綮在死生之际。记中惊梦、寻梦、 诊祟、写真、悼殇五折,自生而之死;魂游 、幽媾、欢挠、冥誓、回生五折,自死而之 生。其中搜抉灵根,掀翻情窟,能使赫蹄为 大块,踰糜为造化,不律为真宰,撰精魂而 通变之。

❖ 石林居士《书牡丹亭还魂记》: 尝读临川乐 府,半出之梦。还魂则尤梦之幻者矣。非缘 情结梦,翻缘梦生情。率至生而死,死而生 ,以极其梦之变。……聊借笔花以写若士胸 中情语耳。
爱情而重生。魂游是寻梦的延续, ❖ 鬼寻更大胆、热情,无所拘碍,上穷碧落下
黄泉。一灵咬住,绝不放松。 “生生死死为 情多”(魂游)。
❖ “冥判”后主动向情人表白心愿,发下海誓 山盟。不满足于人鬼恋,要求复活,为“钟 情一点,幽契重生”,私自结合,并让婚姻 得到家长和社会的承认。
❖ 爱情力量之大使丽娘由生到死,又由死到生 ,它自然能战胜爱情的死敌——礼教,使礼 教的维护者不得不承认这叛逆的婚姻。
❖ (1)奇妙的构思和丰富的想象 ❖ 与表现“理之必无”而“情之必有”的世界
相应,情节结构上充满了离奇的空想,如 “惊梦”、“冥判”、“魂游”、“回生” 等。
❖ (2) 典雅秾丽的曲词 ❖ 用典雅秾丽的语言合适表现浪漫情思 ❖ 第十出“惊梦”[山桃红]:则为你如花美眷,
似水XXX,是答儿闲寻遍,在幽闺自怜……
❖ 这种生活中是难以想象的,但表现了作者关 于本剧“理之所必无”,却“情之所必有” 的主题思想。

2024年牡丹亭教案[精品]

2024年牡丹亭教案[精品]

2024年牡丹亭教案[精品]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戏曲欣赏与表演》中《牡丹亭》选段。

具体章节为第四单元《爱情篇》中的《牡丹亭·惊梦》。

内容包括对《牡丹亭》背景及作者的介绍,对选段的文字解读、情节分析、角色分析以及戏曲表演的基本技巧。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牡丹亭》的文学价值和历史地位,掌握汤显祖的生平及其创作特点。

2. 通过对选段的深入解读,培养学生对古典戏曲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引导学生通过角色分析和表演实践,提高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选段的情节理解和角色分析,戏曲表演的基本技巧。

教学重点:对《牡丹亭》文学价值的认识,对选段的深入解读和表演实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戏曲表演道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牡丹亭》的图片和简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背景介绍(10分钟)介绍作者汤显祖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分析《牡丹亭》的文学价值和历史地位。

3. 选段解读(10分钟)引导学生对《牡丹亭·惊梦》选段进行文字解读,分析情节发展和角色特点。

4. 例题讲解(15分钟)以选段中的一段台词为例,进行详细解读和赏析。

5. 表演实践(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角色分配和表演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6. 随堂练习(10分钟)针对选段内容设计相关问题,检验学生对选段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8.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强调作业要求。

六、板书设计1. 《牡丹亭·惊梦》2. 内容:(1)作者:汤显祖(2)选段情节概括(3)角色分析(4)戏曲表演技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简述《牡丹亭·惊梦》的情节发展。

(2)分析选段中的主要角色特点。

(3)尝试编写一段《牡丹亭·惊梦》的表演剧本。

2. 答案:(1)情节发展:杜丽娘与柳梦梅在梦中相会,惊梦而醒,彼此思念。

汤显祖的牡丹亭·游园优质教学课件教学设计

汤显祖的牡丹亭·游园优质教学课件教学设计

汤显祖的牡丹亭·游园优质教学课件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汤显祖的经典戏剧《牡丹亭》,主要聚焦“游园”一折。

教材章节为《中国古代戏曲欣赏与表演》的第三节,《牡丹亭·游园》部分。

教学内容详细包括:《牡丹亭》背景介绍、游园情节解析、角色性格分析、戏剧语言特点、表演技巧展示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牡丹亭》的历史背景,理解游园一折的情节内容,感受戏剧的魅力。

2. 分析游园中主要角色的性格特点,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掌握戏剧语言的特点,学会运用表演技巧进行戏剧表演。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戏剧语言的理解与运用,表演技巧的掌握。

2. 教学重点:《牡丹亭·游园》情节分析,角色性格的理解,戏剧表演实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牡丹亭·游园》剧本、戏剧表演道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牡丹亭》选段,让学生初步感受戏剧的魅力,激发学习兴趣。

2. 背景介绍:介绍汤显祖及《牡丹亭》的历史背景,为学生理解戏剧内容打下基础。

3. 情节解析:详细讲解游园一折的情节,分析角色性格,帮助学生理解戏剧内涵。

4. 语言特点:分析戏剧语言的特点,举例说明,让学生学会欣赏戏剧文学之美。

5. 表演技巧:讲解戏剧表演的基本技巧,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实践表演。

六、板书设计1. 《牡丹亭·游园》2. 内容:(1)汤显祖与《牡丹亭》(2)游园情节解析(3)角色性格分析(4)戏剧语言特点(5)表演技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牡丹亭·游园》的情节。

(2)分析杜丽娘、柳梦梅的性格特点。

(3)尝试创作一段戏剧对话,体现戏剧语言特点。

2. 答案:(1)情节简述:《牡丹亭·游园》讲述了杜丽娘与柳梦梅在梦中相会,共游花园,两情相悦,但醒来后却无法忘怀的故事。

(2)角色性格分析:杜丽娘端庄、含蓄、勇敢追求爱情;柳梦梅风流倜傥、多情、才子佳人。

语文版高三语文选修《牡丹亭》教案及教学反思

语文版高三语文选修《牡丹亭》教案及教学反思

语文版高三语文选修《牡丹亭》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会: - 理解《牡丹亭》的主要情节和主题 - 正确认识《牡丹亭》的文化背景和社会价值- 掌握《牡丹亭》的基本语言表现技巧 - 增强自身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 培养对传统文学的兴趣和热爱二、教学内容1. 课程安排课时内容第一课《牡丹亭》的背景和作者简介第二课《牡丹亭》的主要情节第三课《牡丹亭》的主题和文化价值第四课《牡丹亭》的语言表现技巧第五课《牡丹亭》的鉴赏与欣赏第六课《牡丹亭》的写作实践和创作要点2. 课程内容第一课:《牡丹亭》的背景和作者简介1.1 课时内容 - 介绍《牡丹亭》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文化背景 - 了解《牡丹亭》的作者汤显祖的生平和创作经历1.2 教学目标 - 理解《牡丹亭》的文化背景和作者背景 - 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1.3 教学方法 -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第二课:《牡丹亭》的主要情节2.1 课时内容 - 讲解《牡丹亭》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 - 分析《牡丹亭》的主要情节线索和发展趋势2.2 教学目标 - 掌握《牡丹亭》的主要情节和角色关系 - 分析《牡丹亭》的故事特点和情感表现2.3 教学方法 - 阅读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第三课:《牡丹亭》的主题和文化价值3.1 课时内容 - 分析《牡丹亭》的主题和文化内涵 - 探究《牡丹亭》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3.2 教学目标 - 正确认识《牡丹亭》的文化背景和社会价值 - 加深对传统文学的理解和领悟3.3 教学方法 -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第四课:《牡丹亭》的语言表现技巧4.1 课时内容 - 介绍《牡丹亭》的表现技巧和修辞手法 - 分析《牡丹亭》的语言特色和表现风格4.2 教学目标 - 掌握《牡丹亭》的基本语言表现技巧 - 加强对古代汉语的理解和应用4.3 教学方法 - 讲授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第五课:《牡丹亭》的鉴赏与欣赏5.1 课时内容 - 分析《牡丹亭》中的经典语句和名句 - 学习欣赏《牡丹亭》的相关音乐和文化作品5.2 教学目标 - 增强自身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 培养对传统文学的兴趣和热爱5.3 教学方法 - 欣赏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第六课:《牡丹亭》的写作实践和创作要点6.1 课时内容 - 分析《牡丹亭》的写作风格和表现手法 - 引导学生进行相关创作和写作实践6.2 教学目标 - 掌握《牡丹亭》的写作技巧和创作方法 - 提高自身的文学创作水平和素养6.3 教学方法 - 授课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三、教学反思本次教学采取了讲授、讨论、实践和欣赏相结合的方式,旨在通过多元化课程方式提高学生对于《牡丹亭》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高中语文《牡丹亭》赏析汇总

高中语文《牡丹亭》赏析汇总

⾼中语⽂《牡丹亭》赏析汇总 汤显祖的《牡丹亭》是继王实甫的《西厢记》之后⼜⼀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爱情杰作,⾼中学⽣在语⽂课上如何写这篇⽂章的赏析呢?下⾯店铺给⼤家带来⾼中语⽂《牡丹亭》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语⽂《牡丹亭》赏析(⼀) 戏剧是⼀种综合性舞台艺术,她借鉴⽂学、⾳乐、舞蹈、美术等艺术⽅式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社会反映社会⽣活。

戏剧欣赏经典-《牡丹亭》是被称为“东⽅的莎⼠⽐亚”的汤显祖代表作,对明朝的戏曲做出了杰出贡献,在中国⽂学史和中国戏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其艺术特⾊,有以下⼏点: 第⼀,⽤浪漫主义⼿法,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死离合的爱情故事,讴歌了反对封建礼教和要求个性解放的精神。

明代话本⼩说《杜丽娘慕⾊还魂》,⼴为流传,汤显祖在这个话本⼩说的基础上,进⾏了脱胎换⾻的创造,把⼩说的传说与明代社会现实⽣活紧密结合,⽤更丰满的⼈物形象、更曲折的故事情节和复杂的唱词及场景设计,表现了两个年轻⼈追求个性⾃由、⾃由恋爱反封建礼教的爱情故事。

年轻貌美的杜丽娘,⽣长在官宦家庭,家教⾮常严格和苛刻,她在官衙中住了三年,连后花园都不允许去,连⽩⽇瞌睡也被斥责为违反家规,有伤风化。

然⽽,青春的冲动,是封建家长和⽼师阻⽌不了的。

杜丽娘在丫鬟的怂恿下,趁⽗母不注意,偷偷跑到花园⾥游玩,并触景⽣情,伤感⾃⼰韶华将逝,未成佳配。

回到书房,做了⼀梦,梦见⾃⼰遇到⼀英俊书⽣,并向她求爱,俩⼈云⾬和谐,爱得⼗分热烈。

但是,好梦不长,被她娘看到⽩⽇瞌睡,⼤声呵斥她,令她从梦中醒来。

从此,她郁郁寡欢,⼀病不起。

后来,死掉了。

她被埋在后花园中。

三年后,⼀个叫柳梦梅的书⽣,赶考,住在⼩姐坟丘附近。

柳公⼦正是她梦中遇见的书⽣。

杜丽娘以⿁⾝与柳公⼦夜间相会,恩情意浓。

后来,她告诉公⼦,⾃⼰不是⼈⾝,如果公⼦不弃,就来掘坟,她的灵魂和⾁⾝就可合做⼀处,与公⼦成为堂堂正正的夫妻。

柳公⼦和守坟的四姑,掘开坟墓,并把⾃⼰的阳⽓吹⼊杜丽娘的⼝中,杜丽娘活了过来。

汤显祖的牡丹亭·游园优质教学优质课件教学设计

汤显祖的牡丹亭·游园优质教学优质课件教学设计

汤显祖牡丹亭·游园优质教学优质课件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选取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戏曲欣赏》中,汤显祖《牡丹亭·游园》一节进行深入学习。

这一部分主要包括《牡丹亭》背景介绍、游园情节详细内容、以及其中所蕴含丰富情感和艺术特色。

二、教学目标通过学习《牡丹亭·游园》,我希望学生们能够理解作品历史背景,感受杜丽娘和柳梦梅爱情悲剧,分析汤显祖艺术表现手法,并提升对中国古代戏曲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汤显祖通过“梦”与“现实”对比所表达情感与哲理。

教学重点则是分析《牡丹亭·游园》情节结构、人物形象以及艺术特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牡丹亭·游园》经典选段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戏曲魅力,并引导他们关注剧中主要人物和情节。

2. 讲解:详细介绍《牡丹亭》背景和游园情节,对杜丽娘与柳梦梅爱情故事进行分析,讲解汤显祖艺术表现手法。

3. 例题讲解:选取游园中一段对白,分析其语言特点和表达情感。

4. 随堂练习:让学生们分组讨论,选择一个角色,尝试表演游园中某一情节,并分析角色心理变化。

六、板书设计1. 《牡丹亭·游园》作者、背景及主题。

2. 情节结构分析:梦前、梦中和梦后。

3. 人物关系图:杜丽娘、柳梦梅等主要角色关系。

4. 艺术特色:如梦幻与现实、情感与理智对比。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牡丹亭·游园》中杜丽娘情感变化,并谈谈你对“梦”与“现实”理解。

2. 答案示例:杜丽娘在游园中由对爱情憧憬变为对现实不满,在梦中实现愿望。

梦与现实对比,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结束后,我将反思教学过程中优点与不足,针对学生们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同时,鼓励学生们课外阅读《牡丹亭》全剧,深入解汤显祖创作风格,提高戏曲欣赏能力。

组织一次关于“梦与现实”主题讨论,让学生们从不同角度探讨这一话题,提升他们思辨能力。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戏曲第三章 《汤显祖与牡丹亭》讲义-最新教学文档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戏曲第三章 《汤显祖与牡丹亭》讲义-最新教学文档

案例一课时详解课时1详解预习导引课前思考1.你知道在中国古代戏曲史上有一个作家可以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莎士比亚相提并论吗?2.你对汤显祖的生平和创作有多少了解呢?3.你知道《牡丹亭》的剧情梗概吗?4.你诵读过《牡丹亭》的文本吗?5.你知道《牡丹亭》中的第十出在全剧中的地位吗?课前疑惑诵读文本·整体感知文题解读《牡丹亭》第十出,包括“游园”和“惊梦”两部分内容,课文选的是前一部分—“游园”。

这出戏中,表现杜丽娘读了《关雎》诗以后,把长期压抑在心底的郁闷忧愁引发了出来。

但是禁闭在深闺里的杜丽娘除了越发苦恼悲哀以外,再没有别的办法。

她在春季的提议下,到府衙后面的花园里去游玩消遣。

游玩花园本来算不了什么,多对杜丽娘来讲,却是一种大胆的行文,使她长期被压抑的郁闷忧愁逐渐转化为反抗的因素。

她身子挪出了闺房,行动上也就开始走向了叛逆的道路。

在“游园”之前,杜丽娘为游园精心打扮。

在“游园”过程中,先被一片绚烂的景色所吸引,可举目一望,花园中的建筑却破败不堪,可谓“断井颓垣”,根本无人料理,也无人到这里来,岂不辜负了烂漫的春光?杜丽娘把自己比作没有赶上春天开放的牡丹而十分忧伤,再也没有游园的兴致了,于是心情颓丧地回到闺房。

游园主要写杜丽娘为了排遣愁闷,走出深闺,看到了一个崭新的天地。

通过赏春—感春—伤春的感情变化,透露出杜丽娘青春的苦闷与精神的压抑,同时大自然的无限春光也触动了她内心深处对没的渴望,唤起她青春意识的觉醒。

主题思想全剧通过杜丽娘为情而死、因情而生的浪漫主义情节,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封建婚姻制度的反动本质,批判了程朱理学,表现了明代妇女对自由爱情和个性解放的渴望,歌颂了青年叛逆者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所进行的斗争。

《牡丹亭》的主题有着强烈的时代意义。

明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统治阶级已经变得更加顽固和腐朽。

他们竭力鼓吹程朱理学,高唱“女德”,表彰贞节。

《明史·列女传》所收节妇烈女的数目,比《后汉书》以下任何一代正史多出许多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新人教版选修]第三单元汤显祖与《牡丹亭》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精讲汤显祖的《牡丹亭》第十出《惊梦》中的前半段《游园》,了解汤显祖反对程朱理学,宣扬个性解放的思想。

2、通过对《牡丹亭·游园》的研读,了解在“理”(封建礼教)与“情”的冲突中,“情为何物,一往而深”的内涵,珍视人与人之间的真情至爱。

3、初步了解中国戏曲的美学特征,引发学生欣赏这一文化瑰宝的兴趣。

【学习重点】杜丽娘的性格特征。

【学习难点】1、了解汤显祖反对程朱理学,宣扬个性解放的思想。

2、《牡丹亭》的悲剧意蕴及其文化意义。

【学法建议】把汤显祖与莎士比亚这同一时代的两个中西方戏剧代表人物作一横向比较,简要分析二者在创作艺术风格上的不同。

【学习过程】一、基础知识介绍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海若,别号若士,晚年自号茧翁,自署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人。

他的一生历经嘉靖、隆庆、万历三个时代,那正是朝廷腐败、社会动荡的明代中晚期。

(一)汤显祖的生平及生平中的重要事件汤显祖是明代最杰出的戏剧家,他的生平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550-1583)为读书应举阶段。

受业于罗汝芳,拒绝张居正的延揽以致科考坎坷。

第二阶段(1584-1597)为入仕做官阶段。

上《论辅臣科臣疏》被贬,五年遂昌知县生涯政绩显赫。

第三阶段(1598-1616)为辞官归隐,从事文学创作阶段。

(二)汤显祖的思想1. 在哲学上,汤显祖曾师承泰州学派的罗汝芳,直接体悟了泰州学派的一些进步主张。

又与反封建斗士李贽和佛学大师达观禅师交往密切,推崇他们为“一雄一杰”。

他们的哲学主张给汤显祖以极大的影响,促使他形成了反对程朱理学、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想。

同时他早年即受到佛道思想的熏染,晚年由于政治屡遭挫折,更易滋生出世思想,视尘世如梦幻。

2. 在政治上,汤显祖反对专政统治,关心民生疾苦,主张宽简仁厚,对朝政的黑暗腐败极为不满,对现实有着比较清醒的认识,与东林党的顾宪成、高攀龙、邹元标等重要人物关系密切。

3. 在文学思想上,汤显祖崇尚真性情,反对假道学,认为“情有者理必无,理有者情必无”,把情与理放在对立地位上而尊情抑理;同时崇尚“自然灵气”,反对模拟因循,与公安派声气相通。

(三)汤显祖所所追求的“情”汤显祖的“至情”论大致表现在三个方面。

从宏观上看,世界是有情世界,人生是有情人生。

“世总为情”(《耳伯麻姑游诗序》),“人生而有情”(《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情”与生俱来并始终伴随着生命进程。

而且“万物之情,各有其志”(《董解元西厢记题词》),各有其秉性和追求。

“思欢怒愁”等表象、感伤宣泄等渠道,都是情感流程中的不同环节。

世间之事,非理所能尽释,但一定都伴随着情感的旋律。

(强调世间真情的存在)从程度上看,有情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至情”,《牡丹亭》便是“至情”的演绎。

汤显祖在该剧《题词》中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这种贯通于生死虚实之间、如影随形的“至情”,呼唤着精神的自由与个性的解放。

(强调真情对现实的超越)从途径上看,最有效的“至情”感悟方式是借戏剧之道来表达。

戏剧表演可以“生天生地生鬼生神,极人物之万途,攒古今之千变”,使得观众在戏剧审美活动中无故而喜,无故而悲,将旁观者的冷漠与麻木不仁的状态调整过来,“无情者可使有情,无声者可使有声……人有此声,家有此道,疫疬不作,天下和平”,人们最终在“至情”的照耀下,于戏剧的弦歌声中,把世界变成美好的人间(《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

(四)汤显祖的文学思想汤显祖不仅是位优秀的作家,他的文学思想在晚明时代也是具有代表性的。

其要点是顺应时代变化提出的对于文学创作原则的新认识,大体可以归纳为尊情、抑理、尚奇。

对于文学汤显祖不是一般地重视其抒情功能,而是把“情”与“理”放在对立地位上,伸张情的价值而反对以理格情。

“是非者理也”,“爱恶者情也”,情与理并非并行不悖,而常是“情在而理亡”(《沈氏弋说序》)。

“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牡丹亭题辞》)这一论点的重要之处在于它首先是一种具有人本主义色彩的表述,而以此作为文学的出发点,如《耳伯麻姑游诗序》所说“世总为情,情生诗歌,而行于神”。

汤显祖所说的“情”是指生命欲望、生命活力的自然与真实状态,“理”是指使社会生活构成秩序的是非准则。

理具有制约性而情则具有活跃性,任何时候都存在矛盾。

而当社会处于变革时期,情与理的激烈冲突必不可免。

在这种情况下尊性抑理,也就是把人追求幸福的权利置于既有社会规范之上,在文学创作中即表现为人性解放的精神。

另外,和尊情相联系的,是强调“真”。

因为情的特点就是真,而在理的约制下,常产生虚伪。

尚奇则主要是强调发扬作者的个性与才能,使生命的灵性表现为独特的创造,同时有偏重主观想象的浪漫倾向。

汤显祖对人性在社会陈规的抑制下趋于委琐、僵死的状态至为厌恶,《合奇序》云:“世间唯拘儒老生不可与言文。

耳多未闻,目多未见,而出其鄙委牵拘之识,相天下文章,宁复有文章乎?……士有志于千秋,宁为狂狷,母为乡愿。

”性为狂狷,则文易为怪奇。

《序丘毛伯稿》进一步说:天下文章所以有生气者,全在奇士。

士奇则心灵,心灵则能飞动,能飞动则下上天地,来去古今,可以屈伸长短、生灭如意,如意则可以无所不如。

奇士心灵,心灵则富于想象力和创造性,因而文章有生气。

这和袁中郎一派的“性灵说”相近而偏重有所不同。

袁中郎年辈晚于汤显祖,他可能受到汤显祖的影响。

汤显祖的《牡丹亭》流传以后,以沈璟为首的吴江派人士批评它有不协律之病,甚至加以窜改。

汤显祖对此提出强烈抗议,并强调“凡文以意趣神色为主”(《答吕姜山》)。

这种态度和他的一贯文学主张也完全是相通的。

(五)汤显祖的创作汤显祖的戏剧作品除早年的未完之作《紫箫记》外,主要是《紫钗记》、《还魂记》(即《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四部传奇,因为都写有神灵感梦的情节,故合称“临川四梦”,又因为汤显祖在临川居所的堂名为玉茗堂,故又称“玉茗堂四梦”。

前两部作品写男女青年的爱情故事,主要是体现他对真情的歌颂;后两部作品写封建士子的宦海沉浮,主要是体现他对政治的思考。

二、《牡丹亭》的题材渊源据汤显祖自己说,该剧“传杜太守事者,仿佛晋武都守李仲文、广州守冯孝将儿女事,予稍为更而演之”(《牡丹亭题词》)。

但是《牡丹亭》的真正蓝本应该是《杜丽娘慕色还魂》话本。

汤显祖以点石成金的圣手,将话本的认识意义与审美价值擢升到新的高度。

话本原是两个太守、一双儿女,门当户对,终偕连理的喜剧框架。

汤剧则将男主人公的社会地位下移为穷秀才身份,就连科考的盘缠都要靠他人资助。

话本中的双方父母承认儿女婚姻何等爽快,而剧中的杜大人要认可女婿则比登天还难。

话本中正反两方面冲突的阵营十分单薄,剧本中则创造了腐儒陈最良、花神、判官等一系列新的角色,从而使冲突的构建更为丰厚完整。

话本窘迫仓促地讲完一个言情故事,剧本则舒缓从容地演述出一个个如诗如画的抒情场面。

指出《牡丹亭》的渊源与蓝本,丝毫无损于汤显祖的光辉,反而更进一步体现出这位天才作家对文化遗产的尊重和发展。

三、故事情节梗概(初读文本,试概括文章的主要情节。

)提示:剧中主要情节是这样的:宋南安太守杜宝之女杜丽娘正当青春年华,但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心情深受压抑。

一天,她在丫环春香的鼓动下游览了府中的花园,花园中百花争艳的美丽春色深深地触动了她的心。

于是,她抱怨父母只知选择门当户对的女婿,而使自己青春虚度,深埋于内心中的感情也找不到可以倾诉的人。

在这种苦闷的心情下,她昏昏入睡进入梦境。

梦境中,她在花园里遇到了青年秀才柳梦梅,两人一见倾心,互诉受慕之情,共成云雨之欢。

她的真情在梦中得到了无拘无束的表露,然正当两情绵绵难舍难分之际,杜母进房叫醒了丽娘,打断了她的美妙梦境。

此后,杜丽娘因难忘梦中恋人,再寻而不可得,终于郁闷成疾,相思而死。

这是恰逢杜宝奉旨升迁,命他立即北上镇守淮阳,只得暂时把杜丽娘埋葬在花园内梅树下,并把花园改为尼庵(梅花庵)。

三年后,青年秀才柳梦梅在进京赴考途中,路经南安,偶感风寒,暂寄梅花庵养病。

一天,他散步至花园,在假山石下拾得一幅画卷,展开一看,原来是杜丽娘生前病中的自画像,上有题诗曰:“……他年得傍蟾宫客,不在梅边在柳边”。

诗意暗示着杜丽娘将来要嫁给姓柳的或是姓梅的。

柳梦梅从前并不叫梦梅,是他曾得一梦,梦至一花园,见一美女站在梅花树下,含情脉脉地对他说:当你遇到我后方有姻缘之分,发迹之期,从此他才改名为"梦梅"。

他的姓名中既有柳字又有梅字,所以当他看到此诗和画后,浮想连翩,相思之情陡起,日夜顶礼膜拜,亟盼早得相会,那怕是在梦中一会也好。

柳梦梅的真情,感动了杜丽娘的游魂,她不顾一切地前来与他幽会。

在人与鬼的幽会中,他们摆脱了现实世界中的种种拘束,尽情表达相互间的爱情,双双对于盟誓,认为百年夫妻。

情真意深的爱情,终于使杜丽娘起死回生。

之后,柳梦梅赶考完毕,没等到发榜就拿着画卷去找杜宝认亲,谁知却被当作盗墓贼而受拷打,而当还生的杜丽娘到来时,杜宝又认为妖精而不予相认。

最后,由皇帝出面调停,以传统的大团圆结束全剧。

三、主题思想(试分析本文的主题思想。

)明确:全剧通过杜丽娘为情而死、因情而生的浪漫主义情节,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封建婚姻制度的反动本质,批判了程朱理学,表现了明代妇女对自由爱情和个性解放的渴望,歌颂了青年叛逆者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所进行的斗争。

四、人物形象分析1、分析杜丽娘的形象及其意义。

分析:杜丽娘是《牡丹亭》的女主人公,是一个大胆追求爱情、追求自由、追求个性解放的女性叛逆者形象。

《牡丹亭》通过杜丽娘形象的塑造,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残酷,批判了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虚伪与反动,反映了明代资本主义萌芽时期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的渴望和个性解放的强烈要求,歌颂了他们为实现理想所作的不屈不挠的斗争。

具有鲜明的历史意义。

2、分析柳梦梅的形象。

提示:他是一个既热中功名又忠于爱情的人物。

他一方面才华富丽,不愧为杜丽娘的理想情人,另一方面又日夜盼望“走马章台”,终于博得个“状元及第”,为叛逆的爱情换取了一个虚伪的“金殿封赠”,把本来不可调和的爱情草草调和。

因此,这个形象既体现了时代的理想,也反映了作者思想上的局限。

3、分析小丫头春香的形象。

分析:小丫头春香是一位活泼可爱的人物。

从某种意义上说,春香正是杜丽娘性格中调皮、直率层面的外化。

春香的导引与陪衬,使得杜丽娘更为仪态万方、内涵丰富。

这一对少女珠连壁合般的联袂登场,与后来舞台本中花神圣母般的形象交相辉映,将女性美的群体阵容渲染得靓丽如画。

4、分析杜宝的人物形象。

分析:杜宝是个矛盾人物。

他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表,坚定的正统主义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