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栽培学总论

合集下载

作物栽培学总论概论

作物栽培学总论概论

作物栽培学总论概论作物栽培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如何种植、培育和管理农作物的学科。

它涵盖了农业领域的各个方面,包括作物的生长发育、种子繁育、土壤条件、肥料施用、病虫害预防和农作物的适应性等。

作物栽培学的研究对于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农业生产效益以及解决全球粮食安全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在作物栽培学中,了解作物生长发育特点是非常重要的。

作物的生长发育包括萌芽、生长、开花、结果和成熟等阶段。

了解不同作物在不同生长阶段需要的生长条件,可以帮助农民合理安排作物的种植时间和栽培措施,从而提高作物产量。

例如,一些作物需要充足的阳光和适宜的温度才能良好生长,而另一些作物则较耐寒,对土壤要求也较为灵活。

种子繁育是作物栽培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之一。

种子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种子繁育包括选择优良品种进行杂交、种子的收获和储存等。

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优良品种,可以提高作物的适应性和产量稳定性。

同时,种子的正确收获和储存也非常重要,以确保种子的质量和保存期限。

随着科技的发展,种子改良和遗传工程的应用也成为了种子繁育的一部分。

土壤条件是作物栽培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对土壤进行充分的了解和合理的管理是提高作物产量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关键。

土壤的养分含量、水分状况、酸碱度和通气性等因素都会对作物的生长发育产生影响。

了解土壤的这些特点可以帮助农民合理施用肥料和水源,保证作物获得足够的养分和水分,提高作物产量。

同时,科学管理土壤也可以减少土壤侵蚀、保护地下水资源,从而维护生态平衡。

农作物的病虫害是影响作物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

病虫害不仅会降低作物产量,还会对作物的品质和食用价值产生负面影响。

为了预防病虫害的发生,农民需要根据不同的作物和病虫害种类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这包括定期巡视农田,识别病虫害的征兆,采取化学或生物防治措施等。

同时,科学合理的轮作和间套种植也是预防病虫害的重要手段。

农作物的适应性是指作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生长发育的能力。

最新作物栽培学总论 四川农业大学精品课程PPT课件

最新作物栽培学总论  四川农业大学精品课程PPT课件
l 同一作物的不同器官,通过S形生长周期的步 伐不同,生育速度各异,在控制某一器官生 育的同时,应注意这项措施对其他器官的影 响。
作物的生育期
作物生育期的概念 作物从播种到收获的 整个生长发育所需时间为作物的大田生育 期,以天数表示。其准确计算方法应当是 从籽实出苗到作物成熟或收获的天数。 作物生育期的长短 作物生育期长短主要 是由作物的遗传性和所处的环境条件决定 的。 作物生育期与产量 早熟品种单株生产力 低,晚熟品种单株生产力高。
(1)按作物对温度条件的要求,可分为:
•喜温作物(10℃) •耐寒作物(1~3℃ )
(2)按作物对光周期的反应,可分为
•长日照作物(日照变长时开花 ) •短日照作物(日照变短时开花 ) •中性作物(对日照长短没有严格要求) •定日照作物(只能在某一日照长度开花)
(3)根据作物对CO2同化途径的特点,分为 三碳(C3)作物 四碳(C4) 作物
起。
手压有坚硬感,无乳状物出现。
l 成熟:豆荚呈固有颜色,用手压
l 成熟:谷粒变黄,米粒变硬。
有裂荚,或摇动植株有响声。
第二节 作物的器官建成
一、种子萌发
l 作物的种子
植物学上的种子是指由胚珠受精后发育而成的有 性繁殖器官。
作物生产上所说的种子则是泛指用于播种繁殖下 一代的播种材料,它包括植物学上的3种器官。
作物栽培学总论 四川农 业大学精品课程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和研究法
1.作物栽培学的性质和任务 作物栽培学是研
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 系,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栽培技术措施以达到作物高产、稳产、 优质、高效目的—门应用科学。
作物
器官发育 产量形成 品质形成

作物栽培学总论-第1章

作物栽培学总论-第1章
而来的具有经济价值的栽培植物。
二、 作物的分类
♦ 按生物学特性分类
ө 按作物感温特性 喜温作物:稻、玉米、高粱、棉花、大豆等。 耐寒作物:小麦、大麦、黑麦、油菜、蚕豆等。 ө 按光周期反应特性 长日照作物:小麦、大麦、黑麦、油菜、蚕豆等。 短日照作物:稻、玉米、高粱、棉花、大豆等。 日中性作物:荞麦、豌豆等。 ө 按光合作用CO2同化途径 碳3作物:稻、麦、大豆、棉花、油菜、蚕豆等。 碳4作物:玉米、高粱、甘蔗、四倍体黑麦草等。 ө 按作物感水特性 水生作物:莲藕、菱、萍等 。 喜水作物:水稻、茭瓜等。 耐涝作物:高粱、麻等。 耐旱作物:粟、棉花等。
♦ 作物生长发育规律 作物生长与发育、产量与品质形成的形态建成与生理 生化规律。 ♦ 环境变化规律
温、光、湿、气、矿质元素等的季节变化与区域变
化规律及其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栽培管理规律 播栽期、密肥水、化学调节物质对作物生长发育的效 应及其与环境的耦合关系。
二、 作物栽培学的研究目标
依据前述三大规律,采取栽培措施,使各生产要素合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类作物
大豆(黄豆)、蚕豆、豌豆、绿豆、红小豆等。
⊙ 薯类作物
甘薯(红薯)、马铃薯(土豆)、木薯、山药、芋等。
⊙ 纤维作物
棉花、红麻、黄麻、苎麻、大麻、亚麻、剑麻等。
⊙ 油料作物
油菜、花生、向日葵、芝麻、蓖麻等等。
⊙ 糖料作物
甘蔗、甜菜、甜叶菊等。
⊙ 嗜好类作物
烟草、茶、咖啡、可可等。
♦ 禾谷类作物分布
♦ 豆类作物分布 豆类作物类型多,最大规模种植为大豆,而蚕豆、豌 豆、红豆、绿豆的面积较小。
全世界大豆面积7010.3万公顷,美洲占73.8%,亚洲

作物栽培学总论 第3章 作物产量和产品品质

作物栽培学总论 第3章  作物产量和产品品质

二、作物品质形成的决定因素
作物品质的形成是由遗传因素和非遗传因素两个方面决定的。 (一)优质品种的选用 禾谷类作物品质改良的重点,长期以来是围绕着提高蛋白质及其必需氨 基酸组分含量进行的。
1.小麦蛋白质含量,种间差异较大。
野生一粒小麦(18%-30%)和栽培一粒小麦(16%-27%)大于圆锥小麦 (9%-16%)和硬粒小麦(12%-16%)。 我国栽培品种蛋白质含量在8.07%-20.42%,赖氨酸含量变化在0.28%0.55%之间,春小麦高于冬小麦,地方品种高于育成品种 2.大豆蛋白质和油分含量,种间和品种间变化较大。 我国栽培品种的蛋白质含量变化在34.70%-50.75%之间(徐豹等,1984); 籽粒含油量随种皮颜色不同变化在17.83%-19.58%之间,种皮黄色>种 皮黑色和绿色>褐色 (吉林市农业科学研究所,1982)。
合产物少,产量内容物主要依赖于花前贮备物。在高产栽培条件下,产
量的大部分来自花后的光合产物。 源的同化产物有就近输送的特性。
除了叶面积大小和光合速率以外,颖花叶比、粒叶比等也用来表示
源的供给能力或强度,其比值越高,说明单位叶面积供给物质量越多。
二、库
定义:库主要是指产品器官的容积和接纳营养物质的能力。 广义的既包括最终贮存同化物的器官,如种子、果实、块根、 块茎等,也包括还在生长中的幼嫩器官,如根、茎、叶、花、
二、作物品质形成的决定因素
(二)环境条件对品质的影响 1.环境条件对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1)禾谷类作物籽粒蛋白质含量有明显的地区差异性。 小麦籽粒中蛋白质含量由北向南和由西向东逐渐提高,在同一经度 上由北向南每推进10°,籽粒中蛋白质平均提高4.5%,而在同一纬度上 由西向东推进40°,蛋白质含量提高了5.47%。

作物栽培学总论—第二章 作物的生长发育

作物栽培学总论—第二章 作物的生长发育
分蘖:分蘖节上着生的腋芽 在适宜的条件能长成新的 茎。
分蘖是禾本科作物的基 本特性,不同种类禾本科 作物的分蘖特性不同。
(2)双子叶作物的茎
一般接近圆形,实心,由节 和节间组成。
其主茎每一个叶腋有一个腋 芽,可长成分枝。
(3)茎的功能
①支持植株上的叶、花、果实生长的作用,决定叶 面积分布与结实部位合理配置的重要因素。
2.1.3 种子的萌发
吸胀 萌动 发芽
无性繁殖种子的萌发
种子萌发的条件
水分 不同作物种子吸水量不同。 温度 不同作物种子发芽所需最低、最适、最高温 度不同,即使同一种作物,也因生态型、品种或品 系不同而有差异。 空气 种子发芽过程中,旺盛的物质代谢和物质运 输等需要强烈的有氧呼吸作用来保证,因此氧气对 种子发芽极为重要。 光照 喜光性种子 嫌光性种子
(2)硬实 硬实种皮不透水,不透气,故不能发芽, 一般采用机械磨伤种皮或用酒精、浓硫酸等化学 物质处理使种皮溶解,增强其透性。
(3)抑制发芽的物质 如因脱落酸、酚类化合物、 有机酸等。在这种情况下,可通过改变光、温、 水等条件,或采用植物激素如赤霉素、细胞分裂 素、乙烯和过氧化氢、硝酸盐等化学物质予以处 理,使休眠解除。
指单位时间内的增加量占RGR= W1(T2-T1 )
原有数的百分率
(二)生长大周期和生长曲线
生长大周期(grand period growth):植物体或个别器官在生育 期所经历的“慢—快—慢”的生长过 程,叫作植物的生长大周期,也叫 “S”型生长曲线。
作物的生长一般呈“S”型生长曲线 1.缓慢增长期 2.快速增长期 3.减速增长期 4.缓慢下降期
(二)植物生长的基本特性
1、生长量上的“慢-快-慢”特 性 2、时间上的周期性 3、空间上的相关性 4、生理上的异质性

作物栽培学总论 (3)

作物栽培学总论 (3)

(3)春性类型 这类作物品种春化对低温的要求不严格,春化时间也较短。
小麦、油菜通过春化所需的温度和天数
作物 小麦 类型 冬性 半冬性 春化温度范围 0-3 3-6 春化时间(d) 40-45 10-15
春性
油菜 冬性 半冬性
8-15
0-5 5-15
5-8
20-40 20-30
春性
15-20
15-20

对于以营养体为收获对象的作物如麻类、薯类、甘蔗、甜菜等,
则是指播种材料出苗到主产品收获适期的总天数-工艺成熟期。
• 需育苗(秧)移栽的作物如水稻、甘薯、烟草等,通常还将生育
期分为秧田(苗床)生育期和大田生育期。秧田(苗床)生育期是从
出苗到移栽的天数,大田生育期是指移栽到成熟的天数。
1)作物生育期长短 同一作物的生育期长短因品种而异,有早、中、晚熟之分。 在相似的环境条件下,各个品种的生育期长短是相对稳定的。
1kj/cm2,相当于玉米生物产量减少337.5kg/hm2。
国际小麦玉米改良中心研究指出,玉米产量变动80%受后期光 照时数、光照强度和叶面积影响。 生产实践已经证实高温阴雨寡照会严重影响小麦和玉米的产量 和品质。
(三)作物的基本营养生长性
即使作物处在适于发育的温度和光周期条件下,也必须有最低限度的 营养生长,才能进行幼穗(花芽)分化。在作物进人生殖生长前,不受温度 和光周期诱导影响而缩短的营养生长期,称为基本营养生长期。 不同作物品种的基本营养生长期的长短各异,这种基本营养生长期 长短的差异特性,称为作物品种的基本营养生长性。
(3)控制花期
在花卉栽培中,已广泛应用人工控制光周期的办法,提前或推迟花卉植物的
开花期。
(4)调节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

《作物栽培学总论》教学大纲

《作物栽培学总论》教学大纲

《作物栽培学总论》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二、教学目标及任务本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植物实验班学生全面了解作物栽培学的内涵和基本特征,掌握作物生长发育与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基本规律、作物生产与环境调控关系、作物生产管理的基本原理与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及作物栽培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使学生能基本应用这些基础理论分析作物生产管理中的问题,从事作物栽培学及相关关学科的科学研究。

本课程的最终目标是为植物实验班学生在充分掌握作物栽培的基本原理与技术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各个作物的栽培原理与技术和从事作物栽培科学研究奠定基础。

三、学时分配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第一章作物起源、分布与利用(2学时)第一节作物的起源1.作物的起源2.作物的传播习题要点:1.栽培作物的概念2.主要作物的起源中心第二节作物的分布1.世界栽培作物的分布2.中国栽培作物的分布习题要点:1.主要栽培作物的起源2.主要栽培作物的面积和产量及空间分布特征第三节作物的分类与利用1.作物的分类2.作物的利用习题要点:1.作物的主要分类方法2.大田作物的主要类型本章重点、难点:中国栽培作物的分布特征,大田作物的分类。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主要作物的起源地,理解主要作物的传播及空间分布特征,掌握作物的分类方法。

第二章作物栽培学及形成与发展(6学时)第一节作物栽培学内涵与特征1.作物栽培学的概念2.作物栽培学的特征习题要点:1.作物栽培学的定义2.作物栽培学的特点第二节作物栽培学的任务与作用1.作物栽培学的任务2.作物栽培学的作用习题要点:理解作物栽培学在作物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三节作物栽培学的形成与发展1.作物栽培学发展历程2.作物栽培学发展前景3.作物栽培学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习题要点:1.中国特色作物栽培学的发展历史2.作物栽培学的拓展方向本章重点、难点:作物栽培学的内涵与特点,中国特色作物栽培学的形成。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作物栽培学发展历史,理解作物栽培学在作物生产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掌握作物栽培学的基本概念、内涵和特点及拓展方向。

[精品]作物栽培学总论参考复习.doc

[精品]作物栽培学总论参考复习.doc

作物栽培学总论题库一、名词解释1.作物:人类为了各种冃的,并经过长期驯化后,在大田中进行大面积人工栽培的一类植物,乂称“大田作物”。

2.作物生产:涉及种植作物的全过程及从“种-收-加工-贸易”全过程,确保生产能实现农业经济再循环并从中获取利润的过程。

其核心是“种-收”过程,又称Z为作物栽培。

3.作物栽培学:作物栽培学是一门研究作物生产综合技术的应用学科,它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作物产量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相互关系,并探讨作物牛产实现高产、稳产、优质、低成木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扌Ji施。

4.分藥:禾谷类作物分藥节上着生的腋芽在适宜条件下长成的新茎称为分藥。

5.定日作物:要求一定时间的FI长才能完成其生育期的作物。

6•中耕作物:株行距离较大,植株対地血覆盖度小,经常要中耕松土的一类作物。

7.拔节:茎的节间基部的居间分生组织的细胞迅速进行分裂伸长,使植株节间突然迅速伸长的现象。

8•有效分篥:能牛•长至抽穗结实的分篥称为有效分簾。

9•无效分簾:不能抽穗结实的分簾。

10.—次分麋:从主茎叶腋长出的分麋。

11.二次分藥:从一次分藥上长出的分藥。

12•剑叶:禾本科植物主茎顶部的最后一片平展叶。

13.直根系:明显发达的主根及其各级侧根组成的根系。

14.须根系:由种子根(或胚根)及其侧根和茎节上发生的次生根(不定根)所组成的根系。

15.作物的适应性:是作物长期适应于一定环境条件而形成的一种性状,是长期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结果。

16.牛长:体积和重量的增加,通过细胞分裂和细胞扩大來完成,既包括营养体的牛长也包括牛殖体的牛长.17.发育:器官、机能的质变过程,通过细胞、组织、器官的分化,最终导致特殊花、果实、种了形成,狭义指生殖生长转变的开始。

18.作物生育期:作物从播种出苗到成熟收获的整个牛长发育过程所需的吋间。

19.生育吋期:在作物的全生育期中根据其形态和生理上发生显著变化的特点划分成几个阶段称Z为生育时期。

20.营养生长:一般指营养器官根、茎、叶的生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