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叔本华的人生哲学

合集下载

叔本华人生哲学笔记

叔本华人生哲学笔记

叔本华人生哲学笔记在社会交往中保持某种孤独的习惯,亦即学会在人群中保持一定程度的孤傲。

另一方面,既不要拘泥于别人所说的话,也不要立刻和盘托出自己的思想。

并且,不要对他人期望过高——无论是道德上还是才智上,而应强调自己与别人意见的差异,这是实行一种值得赞许的宽容的最佳途径。

倘若你这么做了,你就不会与他人有过于密切的联系和交往,却又显得似乎生活在他们中间;你与他们的关系将会有一种纯粹客观的特征。

这种预防措施将使你与社会保持适当的距离,并且可使你因此而避免遭受其侵污和伤害。

就此而言,社会恰如一团熊熊烈火——聪明人因与之保持适当的距离而得以取暖;傻瓜则不是因靠的太近而被灼伤,就是抱怨火的灼烫而逃逸,以至于孤零零地忍受严寒的煎熬。

歌德:“欲骑须仔细备鞍,上马则勇往直前。

”黑暗使我们胆小如鼠,仿佛到处都是幽灵在游荡,这好比思想愚昧晦暗时产生的情景一样。

……夜晚,当我们思想松弛,判断力衰退时,我们的才智也会变得迟钝,容易产生混淆,无法把握事情的本质。

早晨是一天之始,万物都是那么清新而富有生机。

……在某种意义上,清晨时光就是生命的本质。

……每一个清晨都是一次初始,而后万物都要静止安息,睡眠如同一次暂时的死亡。

一旦美好的希望被残酷的现实生活所迫灭,我们必然陷入绝望之中。

如果把可能发生的不幸作为反省的主题,这样我们已为自己提供了防范的措施,并且,如果灾难并未出现,更是令人喜出望外。

对于每一个思想高尚的人来说,最重要的是避免被个人事务和世俗烦恼所纠缠而不能自拔,从而排斥更有价值的事物。

人性的特征从本质上来说是骚动不宁的:我们会立刻对无所事事感到厌倦。

尤其是在青年时代,我们常常容易把不遗余力而为之奋斗的目标变成虚幻的幸福憧憬——这是一种虚假的精神;因为当我们意识到这是梦时,幻景便会消失。

进行思想的劳作或论点的评判则需要时间和闲暇。

健康是构成幸福的最主要因素。

体力可以通过大量运用而得到强化;但神经则不然,神经的过度使用会导致衰竭。

人生的智慧读书心得(精选15篇)

人生的智慧读书心得(精选15篇)

人生的智慧读书心得(精选15篇)人生的智慧读书心得精选篇1叔本华是德国著名哲学家,唯意志主义和现代悲观主义创始人。

《人生的智慧》是叔本华写于1850年的晚期著作,正是这本书使叔本华成为享誉世界的哲学家。

在这本书中他以“优雅的文体”,暂时撇开了唯意志论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从世俗的角度探讨了人生应遵循的原则。

该译本是我国第一部从德文版译出的全译本。

人生的智慧就是如何尽量幸福、愉快地度过一生这样一门艺术。

关于这方面的教诲在哲学上可称为“幸福论”。

因此,这本书著作教导人们如何才能享有一个幸福的生存。

对于人的幸福起着首要关键作用的,是属于人类的主体的美好素质,这些包括高贵的品格、良好的智力、愉快的性情和健康良好的体魄。

在这世界上存在三种力:明智、力量和运气。

我想运气至为重要。

人生的智慧读书心得精选篇2最近入手了叔本华一套书,包括《关于意欲和表象的世界》、《附录和补遗》(卷一卷二),其中《附录和补遗》里面的《人生的智慧》我是单独拿出来先阅读的,它是叔本华的代表作之一,既然单独阅读,那就单独写一下读后感。

《人生的智慧》阅读难度并不大,不像一般的哲学著作语句很晦涩,有很多专业术语。

这一方面是叔本华写的好,能深入浅出,另一方面是韦启昌老师翻译的好。

如果有朋友想读一下,建议也是看韦启昌老师翻译的这本,比较经典。

《人生的智慧》书名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鸡汤文,确实,现在心灵鸡汤太多了,多的让人已经感到麻木,而《人生的智慧》不是鸡汤,没有浮夸的故事,是一本哲学书,并且它最大的优点是适合各个年龄段尤其适合年轻人和没有哲学理论基础的人读的书,毕竟大部分的哲学书语句都太过于晦涩,而本书很好的规避了这一点,这让它的受众群体范围扩大了很多。

本书放弃了形而上和道德的审视角度,采用的完全是形而下的意义,教导我们如何才能有幸福的生活。

叔本华把人所处的世界分为两个部分,主体和客体。

主体即作为人的部分,客体即作为外在事物和境遇的部分。

他认为同一个外在事物或境遇对每个人的影响都是不一样的,哪怕人们所处的环境相同,他们所生活的世界也是不同的,因为决定因素在于主体。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经典语录_人生哲理.doc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经典语录_人生哲理.doc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经典语录_人生哲理1、任何人都不要抱怨卑鄙和下流,因为在这世上只有卑鄙和下流才是威力无比的。

叔本华《的》2、无论要做或者不做什么事情,我们首要考虑的几乎就是的看法。

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就可以看出,我们所经历过的担忧和害怕,半数以上来自这方面的忧虑。

它是我们那容易受伤的自尊心因为它有着病态般的敏感和所有虚荣、自负、炫耀、排场的基础。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3、社交聚会要求人们做出牺牲,而人越具备独特的个性,那他就越难做出这样的牺牲。

因此,一个人逃避、忍受抑或喜爱独处是和这一个人自身具备的价值恰成比例。

因为在独处的时候,一个可怜虫就会感受到自己的全部可怜之处,而一个具有丰富思想的人只会感觉到自己丰富的思想。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4、理性的人寻求的不是快乐,而只是没有痛苦。

缺乏痛苦的程度是衡量一个人生活是否幸福的标准。

如果你失去一个世界,不要为此悲伤,因为这是微不足道的;如果得到一个世界,不要为此高兴,因为这是微不足道的;苦乐得失都会过去都会离开这个世界,因为这都是微不足道的。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5、尽管在人的一生中,外在变化不断发生,但人的性格却始终如一,这好比虽然有一连串的变奏,但主旋律却维持不变。

无人能够脱离自身个性。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6、针对别人的行为动怒就跟向一块我们前进路上的石头大发脾气同等的愚蠢。

对于许多人,我们最聪明的想法就是我不准备改变他们,我要利用他们。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7、别人的看法对于我们的确并不直接存在,而只是间接地存在只要别人对我们的行为并没有受到这些看法的影响和支配。

只有当别人的看法对某事某物产生了影响,从而使我们自身也因此受到影响的时候,别人的这些看法才值得我们考虑。

除此之外,在别人的头脑意识里面所发生的事情,对于我们并不重要。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8、一个精神富有的人会首先寻求没有痛苦、没有烦恼的状态,追求宁静和闲暇,亦即争取得到一种安静、简朴和尽量不受骚扰的生活。

叔本华:理性的人寻求的不是快乐,而是没有痛苦

叔本华:理性的人寻求的不是快乐,而是没有痛苦

叔本华:理性的⼈寻求的不是快乐,⽽是没有痛苦亚⾥⼠多德在《伦理学》⾥不经意地说过⼀句话,我视这句话为⼈⽣智慧的⾸要律条,我还是把它译成德语吧:“理性的⼈寻求的不是快乐,⽽只是没有痛苦。

”这⼀句话所包含的真理在于:所有的快乐,其本质都是否定的,⽽痛苦的本质却是肯定的。

对于这⼀句话的详细解释和论证⼈们可阅读我的《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第⼀卷第五⼗⼋章。

在这⾥我⽤⼀个⽇常司空见惯的事实对此真理加以解释。

假如我们整个⾝体健康⽆恙,但只有⼀⼩处地⽅受伤或者作痛,那我们⾝体的整体健康并不会进⼊我们的意识,我们的注意⼒始终集中在那疼痛的伤处。

我们⽣命中的舒适感觉就会因这⼀⼩处伤痛⽽烟消云散。

同样,尽管各样事情都按照我们的想法进⾏和发展,但只要有⼀件事情违反了我们的意愿——尽管这只是⼀件微不⾜道的事情——它就会进⼊我们的头脑;我们就会总是惦记着这⼀件事情,⽽不会想到其他更重要的、已经如我们所愿发⽣了的事情。

在这两个例⼦⾥⾯,我们的意欲都受到了伤害。

在第⼀个例⼦,意欲客体化在⼈的机体⾥;在第⼆个例⼦,意欲则客体化在⼈的渴求、愿望当中。

在上述两种情况,我们都可看到意欲的满⾜总是否定的。

意欲获得的满⾜并不直接被我们感觉得到,它顶多以反省、回顾的⽅式进⼊我们的意识。

但是,意欲受到的抑制却是肯定的,因此,这种状况会明确表⽰出来。

每⼀快感的产⽣其实就是意欲受到的抑制得到了消除,意欲获得了解放。

所以,每⼀种快感都持续相当短暂的时间。

上⽂引述的亚⾥⼠多德的绝妙规则正是基于这个道理。

这条规则教育我们不要把⽬光盯在享受⽣活的快感和乐趣上⾯;⽽是尽可能地注意躲避⽣活中数不胜数的祸害。

假如这条路⼦并不正确,那么,伏尔泰所说的话也只能是假的了,他说“快乐只不过是⼀场幻梦,但痛苦却是真正实在的。

”但事实上伏尔泰说的话却是千真万确的。

因此,谁要从幸福论的⾓度衡量⾃⼰⼀⽣是否过得幸福,他需要⼀⼀列出⾃⼰得以躲避了的祸害,⽽不是曾经享受过的欢娱、快感。

叔本华哲学理论_关于意志和人生命运的浅析

叔本华哲学理论_关于意志和人生命运的浅析

天府新论2009年6月叔本华哲学理论———关于意志和人生命运的浅析张李鹏 [摘要]叔本华哲学理论强调意志的重要性,通过探讨意志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内容时,他仍然强调的是意志的自由和不可否定,由此也引申出对于人生幸福本质的思考,奠定了他的人世悲观论的基调,人的命运本质上是悲惨的,对于我们所追求的幸福,也只是痛苦解脱的那一刹那而已。

[关键词]意志;肯定和否定;人生命运;幸福;痛苦 [中图分类号]B51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633(2009)6月-029-2[作者简介]张李鹏,西南民族大学政治与社会学学院中哲专业硕士研究生。

四川成都 610041一、关于意志的论述叔本华的哲学理论,在其本质上来说,可以说是唯意志论的思想体系,他认为,世界是其自我本身的表象,也就是说世界的存在完全只是就他对其他一个事物的,一个进行“表象者”的关系而言,这个进行“表象者”就是人自己。

这个表象的含义,并不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物质本身,它作为对于主体相关联的客体而言,在这个相互的关系之内所存在的,即直观者的直观,世间的一切表象都是存在于相互联系中的表象。

这些都是变化着的,流动着的,而真正的永恒是不变的,不在时间和空间的形式下存在的独立于外在真正“自在之物”,他称之为意志。

由此也揭开了世界最为内在和本质的一面,也就是揭开了他所谓的“摩耶之幕”。

这个世界也就分为两面:一面是表象,另外一面是意志。

除此之外,一切皆无。

意志主要表现在其自由性,它存在于一切事物中,而且意志所表现在的等级越低,意志的不可束缚性就越大。

意志独立于因果律和根据律之外,本身是不可见的。

在自然界中,意志呈现于每一盲目起作用的自然力中,也就是植物的生长、繁殖,是作为指向外界的营造冲动而起作用,这个也可以称为是生命意志,这种欲求(意志)是万物最根本的,也是意志所作用的最低一等级,这个时候并不能说意志在其上面是可见的,因为这种盲目冲动力没有动机的指引。

叔本华

叔本华

德国人更为精确,也以人生六十年为例, 德国人更为精确,也以人生六十年为例,他们的计 算结果是:睡觉要花20年 看电视、上网要13年 算结果是:睡觉要花 年,看电视、上网要 年, 购物、娱乐等要1年半的时间 交通堵塞花掉2年 年半的时间, 购物、娱乐等要 年半的时间,交通堵塞花掉 年4 个月,打电话聊天要1年 个月,打电话聊天要 年,因为对方无人接电话再 浪费6个月 赌博花去1年又 个月,参加竞选、 个月, 年又8个月 浪费 个月,赌博花去 年又 个月,参加竞选、投 游行、年轻时打架斗殴、成家后的家庭内吵架、 票、游行、年轻时打架斗殴、成家后的家庭内吵架、 孩子出生后骂骂孩子又花去了4年又 个月, 年又3个月 孩子出生后骂骂孩子又花去了 年又 个月,找东西 要1年,打官司用掉3年,上厕所用去1年的时间, 年 打官司用掉 年 上厕所用去 年的时间, 年的时间 等等,最后留给人们真正能用的时间是多少? 等等,最后留给人们真正能用的时间是多少?只有 9年又 个月! 年又8个月 年又 个月!
作为痛苦的世界
智力愈发达,痛苦的程度愈高。 智力愈发达,痛苦的程度愈高。 所拥有的愈多,愈增加对痛苦的感受力。 所拥有的愈多,愈增加对痛苦的感受力。 人生的幸福与快乐原没有积极的意义, 人生的幸福与快乐原没有积极的意义,有积极意义的 反是痛苦。 反是痛苦。 贪欲之产生,基于—个原则,就是认为一切快乐在效 贪欲之产生,基于—个原则, 个原则 用上只是消极性,而包含一连串快乐的幸福则是幻想; 用上只是消极性,而包含一连串快乐的幸福则是幻想; 相反的,痛苦却是积极性的,也是极端真实的。 相反的,痛苦却是积极性的,也是极端真实的。 世界上产生痛苦的事,原本比制造快乐的要多。 世界上产生痛苦的事,原本比制造快乐的要多。 人类的一生, 人类的一生,在推陈出新的严苛要求之下维持自己的 生存,通常必是充满忧虑的。 生存,通常必是充满忧虑的。

叔本华关于人生的意义的名言

叔本华关于人生的意义的名言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是德国著名哲学家、作家,被誉为19世纪的伟大思想家之一。

他的哲学思想对后来的许多知名哲学家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尼采和杜维。

叔本华对于人生的意义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和思考,他的名言既富有哲理,又饱含着深刻的思辨。

1. "人生的意义在于痛苦本身。

"(The meaning of life is found in suffering itself.)叔本华认为,痛苦是不可避免的,它贯穿于人类的整个生命过程中。

他认为,痛苦是人类存在的本质特征,也是人们经验世界的基础。

通过面对和接受痛苦,人们可以更深入地认识自己和世界,找到真正的人生意义。

痛苦让人感受到生命的虚无和无常,从而激发人们对于追求内心平静和智慧的意愿。

2. "快乐只是缓解痛苦的暂时的休息。

"(Happiness is merely a temporary respite from suffering.)叔本华认为,虽然快乐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但它只是痛苦的一种暂时性的遮盖物。

他认为人们经常陷入对于享乐的渴望,但追求快乐往往只是为了逃避现实中的痛苦和不满。

快乐往往是短暂的,一旦快乐消失,人们又陷入了痛苦之中。

因此,他认为人们不应该把追求快乐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而应该通过面对痛苦来找到更加深刻和持久的幸福。

3. "通过减少欲望,人可以减轻痛苦。

"(By reducing desires, one can alleviate suffering.)叔本华主张通过减少欲望来缓解痛苦。

他认为欲望是人类痛苦的根源,而欲望往往是无法满足的。

人们对于富有、权力、荣誉等欲望的追求,往往只会带来更多的失望和痛苦。

因此,他建议人们要学会满足于现状,减少对于物质财富的追求,避免欲望的无尽循环。

在减少欲望的同时,人们会减少痛苦,获得更多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叔本华 词汇

叔本华 词汇 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及其影响。 一、叔本华是谁呀? 叔本华全名叫亚瑟·叔本华,他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他生活在19世纪,那个时候的世界正在发生很多变化,各种新思想也不断涌现。叔本华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商人家庭,从小就接受了很好的教育,这也为他后来形成独特的哲学思想打下了基础。比如说,他在年轻时就广泛阅读了古希腊、罗马的哲学著作,还学习了现代科学知识,这些不同的知识就像各种调料,混合在一起,形成了他独特的“思想风味”。

二、叔本华的哲学思想都有啥? (一)悲观主义。 叔本华是个悲观主义者哦。他觉得人生就像一场充满苦难的旅程。为啥这么说呢?他认为人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当我们满足了一个欲望,马上就会有新的欲望冒出来。就好比你想买一双新鞋,当你终于买到了,一开始会很开心,但是没过多久,你又会想要买更漂亮、更舒服的鞋了。这种对欲望的不断追求,让我们总是处于一种不满足的状态,所以人生就是痛苦的。

(二)意志哲学。 叔本华提出了“意志”这个重要的概念。他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志,而不是像传统哲学认为的那样是物质或者精神。这个意志就像是一种盲目的力量,它驱使着万物运动和变化。比如说,植物会努力地生长,动物会为了生存和繁衍而不断活动,这些都是意志的体现。在人身上,意志表现得更加复杂,它是我们内心深处的一种冲动,让我们去追求各种目标。

三、叔本华哲学思想的影响。 (一)对文学艺术的影响。 叔本华的思想对很多作家和艺术家都产生了影响。比如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他在创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作品时,就受到了叔本华悲观主义思想的影响。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人生苦难的描绘。还有一些画家,他们的作品也常常流露出一种悲观、孤独的情绪,这可能也是受到了叔本华思想的启发呢。

(二)对心理学的影响。 叔本华对人性和心理的分析,也为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些启示。他强调人的欲望和本能对行为的影响,这和现代心理学中的一些理论有相似之处。比如说,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就认为,人的潜意识中存在着各种本能和欲望,这些会影响我们的行为和心理状态。叔本华的思想就像是一颗种子,为后来的心理学研究埋下了伏笔。

叔本华人生智慧的经典语句

叔本华人生智慧的经典语句
1. 人生就像一场戏,难道不是吗?你看那些在舞台上尽情表演的人,不就像我们在生活中努力展现自己一样吗?就像叔本华说的,我们要学会在这场戏中找到自己的角色。

比如,当你面对困难时,你要像个勇敢的演员一样,坚定地走下去。

2. 快乐总是短暂的呀,这多像叔本华讲的那个道理!想想你得到一个心仪已久的东西时的兴奋,很快就会被日常所冲淡,这不就是很好的例子嘛。

3. 人的欲望真的是无穷无尽的啊,叔本华早就看透了这点!你想想看,你有了这个还想要那个,有完没完呀!就像永远填不满的黑洞一样。

4. 痛苦才是人生的常态吧,叔本华不就是这么认为的嘛!你看那些经历挫折后成长的人,不就是在痛苦中磨砺出来的嘛。

5. 我们总是在羡慕别人的生活,可叔本华说要关注自己的内心呀!就像你总觉得别人的东西好,却没发现自己拥有的也很珍贵,这不是很傻嘛。

6. 孤独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呀,叔本华也强调过这一点呢!当你一个人独处时,其实也是和自己对话的好时机呀,就像在黑暗中寻找光明一样。

7. 时间过得好快呀,叔本华说要珍惜当下呢!你想想,昨天的事情好像已经很遥远了,不抓住现在,以后会后悔的哟。

8. 人都是有缺点的,叔本华早就明白这个道理啦!别总对别人要求那么高,就像你自己也不完美一样嘛。

9. 人生的选择好难呀,叔本华也说过类似的话呢!就像站在十字路口,每一个方向都有不同的风景和挑战,你得好好想想呀。

10. 平淡的生活也有它的美好呀,叔本华不也这么觉得嘛!每天的柴米油盐,看似普通,却是生活最真实的模样呀。

(完整word版)人生的智慧——叔本华

人生的智慧-—叔本华我们的幸福在多大的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自身,即取决于我们的个性,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却只是考虑运气,考虑拥有的财产或者考虑我们在他人心目中的样子。

只有当别人的看法对某事某物产生了影响,从而使我们自身也因此受到影响的时候,别人的这些看法才值得我们考虑,除此之外,在别人的头脑意识里面所发生的事情,对我们并不重要.如果一个人是否具备价值只能取决于这个人在别人的眼中所呈现的样子,那这样的生存将是悲惨的。

每一个人首先是并且实际上确实是寄居在自身的皮囊里,而不是活在他人的见解之中。

我们喜爱别人的敬重并非因为敬重本身而只是因为人们的敬重所带给我们的好处。

我们之所以感到不满,原因就在于我们不断试图提高我们的要求,但同时,其他妨碍我们成功的条件因素却保持不变。

所有的快乐,其本质都是否定的,而痛苦的本质却是肯定的而要避免不很幸福的最保险的方法,就是不要要求很幸福缺乏痛苦的程度是衡量一个人生活是否幸福的标准。

衡量一个人是否幸福,我们不应该向他询问那些令他高兴的赏心乐事,而应该了解那些让他烦恼操心的事情;因为烦扰他的事情越少,越微不足道,那么他也就生活得越幸福,因为如果微不足道的烦恼都让我们感受得到,那就意味着我们正处于安逸舒适的状态了——在很不幸的时候,我们是不会感觉到这些小事情的。

我们要提醒自己不要向生活提出太多的要求,因为如果这样做,我们幸福所依靠的基础就变得太广大了。

依靠如此广大的基础才可以建立起来的幸福是很容易倒塌的,因为遭遇变故的机会增多了,而变故无时不在发生.在基础方面,我们幸福的建筑物与楼房建筑物正好相反,后者因其广大的基础而变得牢固。

因此,避免重大祸害的最有效途径就是考虑到我们的能力、条件,尽可能地减低我们对生活的要求。

现在的时间包含现实的内容,我们的存在唯独就在这一时间,因为我们应该愉快地迎接现在此刻,从而有意识地享受每一可忍受的、没有直接烦恼的和痛苦的短暂时光,也就是说,不要由于在过去我们的希望落空现在就变得忧郁寡欢,或者为了将来操心伤神以致败坏现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
学院: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
姓名:韩坤
学号:104753090024
浅论叔本华的人生哲学
【摘要】叔本华是19世纪德国着名的哲学家,他的人生观带有明显的悲观主义色彩。

综观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从生命意志到欲求,从欲望到痛苦、虚无构成了主导线。

这种悲观色调深受康德世界二分和印度佛教哲学的影响。

这种人生哲学从根本上说是唯心主义的、片面的,但也含有某些值得肯定或有价值的思想论点,对于我们思考人生问题具有启发意义。

【关键词】叔本华;人生哲学;悲观主义

叔本华人生哲学基本情感色调是悲观主义。

在他的视野中,世界是虚幻的,人生是痛苦的。

生活的世界是无穷的痛苦与无尽的磨难。

叔本华的人生哲学是建立在他的哲学本体论——意志学说的基础之上的。

这在他的代表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阐述了。

他认为,人和世界的本质就是意志,而作为本质的意志,是通过理念外化为具体事物而成为它的表象。

他所说的“意志”是指一种非理性的、盲目的、本能的、永不停息的欲望和冲动。

“生命意志”是叔本华人生哲学的出发点。

他认为,生命意志是活力、欲求,而欲求是无止境的,欲求得不到满足就是痛苦。

因此,人生在其本质上就是痛苦。

世界包括人生在内就其本质而言是意志,而人不仅是作为具体的欲求与需要的生命意志存在,而且还是“千百种需要的凝聚体”。

意志是百折不挠的生命力、自发的活力,是一切欲求、需要的根源。

欲求、需要得不到满足即是匮乏,匮乏就是痛苦。

而人的记忆、理智又加剧了这种痛苦。

因为,人不仅当下直接承受痛苦,且由于记忆将以往的痛苦储存在记忆中,随时由于偶然可能而被唤回意识中。

“智力愈发达,痛苦的程度愈高,因此随着认识到愈益明确,意识愈加强,痛苦也就增加,这是一个正比例。

到了人,这种痛苦也达到了最高的程度,并且,一个人的智力愈高,认识愈明确,就愈痛苦,具有天才的人则最痛苦。

”由于欲望得不到满足,而人的记忆、理智又加深了痛苦的感受,因此人从来就是痛苦的。

但是如果欲望能得到满足,却又发现这种满足只是暂时的,而暂时的欲望满足之后又会带来新的欲望,引发新的痛苦。

如此,欲望是无穷的,痛苦也是无止境的。

满足之前,人已经备受各种痛苦纠缠不休;满足之后,除了回到痛苦不会再有别的东西,只是改变了痛苦的形式而已。

痛苦的原初形式是缺陷、匮乏,如
果不以这种原初形态出现,也会穿上“无聊”、“空虚”那令人生厌的马甲而来,这时可怕的空虚、无聊就会袭向人生。

叔本华认为人生的痛苦源于“生命意志”,因此是人无法摆脱的。

消除痛苦的努力除了改变痛苦的形态外,再也做不出什么。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深受康德世界二分思想和印度佛教哲学的影响。

康德将世界划分为物自体与表象世界,认为我们的认识能力只能认识表象世界,物自体世界是我们的认识能力所不及的。

叔本华哲学以此为基础,从主体出发认为世界是表象与意志,提出两个著名命题“世界是我的表象”与“世界是我的意志”。

但与康德所不同的是,他认为世界的本体是可以认识的。

以往哲学认为世界是大宇宙,我是小宇宙,而叔本华认为世界是大我,我是小我。

于是对世界的表象、本质的认识都可以回到人自身去体认。

叔本华认为,“世界是我的表象,这是一个真理,是对于任何一个生活着和认识着的生物都有效的真理;不过只有人能够将它纳入反省的、抽象的意识罢了。

”因此,不可知的“物自体”就是意志,一切行为都是意志的表象。

表象并不是世界、人生的真正含义,而只是在时空中服从充足理由律的必然体现。

这就为他寻求理解人生与世界根本机制的学说作了准备,且为他的人生哲学走向悲观主义奠定了基础。

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还受《奥义书》、《吠陀》等印度佛教哲学的影响。

东方佛学认为,人生就是苦海,人一生下来就是罪孽深重的,人只有不断地弃恶从善,止于到善,才能洗去自身的罪恶,达到“色即是空”的至高境界。

叔本华对东方的哲学思想有较深刻的研究,在他的悲观主义人生观的哲学思想中有着东方佛学很深的烙印。

他把这种东方佛学思想创造性地运用于自己的哲学,从人的内心深处即非理性的情、意、欲出发去研究人的本质。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无疑是一种消极的人生观,他把最基本的生存欲望看作是万恶的根源,显然是靠不住的,人固然要生存,人只有满足了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才能从事社会性的活动,才能创造出更多的社会价值,人的动力以及理论和实践上创新的活力也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人的一种欲望冲动,一个没有欲望的人他不可能有所作为,其本质也只能是痛苦。

但是他的悲观主义人生观同样有
我们值得深思和借鉴的地方,现实世界中的每一个行为主体都在同客体发生着联系,主体的思维和行动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客体产生一定的影响和损害,所以主体在实施具体行为的时候应该把握一个健康的标准,这个标准往往要依靠道德来衡量。

我们说,人的欲望是永远无法得到满足的,一种欲望的终结意味着另一种欲望的开始,关键要看我们以什么样的心态,什么样的价值观去理解自己所要追求的东西。

放弃那个健康的标准,疲于一个个接踵而至的欲望中,其身心无疑是痛苦的。

叔本华提出的解脱人生痛苦的方案即走禁欲之路,也是十分荒唐的。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

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

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需要的这些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就是说,满足人类的物质生活需要,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延续、社会历史得以发展的首要条件。

按照叔本华的方案,人们不仅要禁绝性欲,而且要禁绝物欲,甚至绝食而死,那么整个人类就将灭亡,社会历史便将就此终止。

以毁灭人类为代价换得所谓“涅槃”的幸福,表明叔本华无力解决人生的痛苦问题而陷入了绝境。


叔本华的人生哲学是错误的,它不可能给人生指出正确的方向。

但是,也应该看到,叔本华在探讨人生问题时,也提出过如下一些值得肯定的或有价值的思想论点。

叔本华关于人生即痛苦的论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阶级对立的社会中人们的不幸和苦难。

如他以医院、外科手术室、监狱、刑讯室、奴隶禁闭处、战场和刑场以及一切黑暗的、疾苦的所在地为例,驳斥了关于这个世界是“可能的最好世界”的神话,断言“这个世间是偶然的和错误的王国”,“还有愚昧和恶毒在一边挥动着皮鞭”。

叔本华的思想并不只是像一般评论的那样,是“当时德国容克地主和资产阶级脆弱的表现”,而且是对当时人们苦难的一种揭示。

当然,由于立场和观点的限制,他不可能认识到人类痛苦的真正原因,也不可能找到解脱人类痛苦的正确途径。

叔本华反对对“虚幻世界”的迷信和对神鬼的依赖。

他认为,由于人们的空
虚无聊和无能为力,使人在现实世界之外又虚构出具有迷信色彩的“幻想的世界”,并把时间和精力都浪费在这个世界上。

他提出,人不要依赖鬼神,而要依靠自己,依靠自己的意志。

他说:“人总得回头来依靠自己,既在任何一件事上是如此,在主要的大事上也是如此。

完全徒劳的是人为自己制造一些神祗,以期向他们求情献媚而得到唯有自己的意志力可以获至的东西”。

足见叔本华对鬼神和宗教的态度,要明显进步于与他同时代的古典唯心论哲学家。

叔本华肯定痛苦对人生的积极意义,也有一定合理性。

在他看来,一切满足和幸福在本质上都是消极的,只有“缺陷、困乏、痛苦,那才是积极的东西”。

因为痛苦是无止境的,“直接投到我们这里来的东西”。

他认为痛苦与不幸“对人也有他的用处”,正如没有大气的压力身体会爆裂一样,人要生活也必须有某种程度的艰难困苦,这对每个人来说在任何时候都是必要的。

在这里,他实际上是肯定了欲望、需要和追求挣扎的积极作用。

正因为有需要,有为满足需要而进行的追求挣扎,人生才过得充实而有乐趣。

诚如他自己所说,人类的生存建筑在需要的基础上,“有需要,才会有快乐”。

然而,他在大多数情况下把需要、欲望与满足、幸福截然对立起来,不懂得需要本身以及满足需要的过程也是一种幸福,表现出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

叔本华毕生关注的是人类的痛苦问题,并且寻求解脱人类痛苦的途径。

虽然叔本华的人生哲学从总体上呈现出悲观主义倾向,但却能从中发现和挖掘出很多积极的、有意义和价值的思想,能给我们的现实人生许多有益的启示。

但是,他的人生哲学总体上是错误的、消极的,但是其中确也不时地显露出哲人的智慧。

因此,我们应该批判的对待叔本华的人生哲学。

【参考文献】
【1】叔本华.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M].石冲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2】《西方思想宝库》,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
【3】叔本华.《生存空虚说》,作家出版社1987.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406页.
【5】叔本华.《人生的智慧》,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