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种质资源
玉米育种研讨会发言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在这里参加玉米育种研讨会,并就玉米育种的相关问题发表一些看法。
首先,我想谈谈我国玉米育种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玉米育种取得了显著成果,品种数量和品质都有了很大提升。
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玉米育种仍存在一定差距。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种质资源匮乏。
种质资源是育种的基础,我国玉米种质资源相对较少,导致育种创新能力不足。
二、育种技术相对落后。
虽然我国在玉米育种技术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如分子育种、基因编辑等技术在我国应用尚不广泛。
三、品种结构不合理。
目前,我国玉米品种以普通玉米为主,而优质、专用、抗逆性强的品种相对较少。
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推动我国玉米育种事业的发展:一、加大种质资源收集与利用力度。
加强国际合作,引进国外优异种质资源,同时,加大国内种质资源的挖掘与整理,为育种提供丰富的遗传资源。
二、提高育种技术水平。
加强分子育种、基因编辑等前沿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提高育种效率。
三、优化品种结构。
加大优质、专用、抗逆性强的品种研发力度,满足市场需求。
四、加强产学研合作。
鼓励科研院所、高校与企业合作,共同推动玉米育种技术创新。
五、政策支持。
政府应加大对玉米育种的投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玉米育种事业发展。
在此,我提出以下建议:一、加强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
建立完善的种质资源库,对种质资源进行分类、鉴定和评价,为育种提供有力支持。
二、推动分子育种技术发展。
加强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基因编辑等技术在玉米育种中的应用,提高育种效率。
三、培育优质、专用、抗逆性强的玉米品种。
针对市场需求,培育适合不同区域的玉米品种,提高我国玉米产业的竞争力。
四、加强产学研合作。
鼓励科研院所、高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展玉米育种研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五、完善政策体系。
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玉米育种事业发展。
我国玉米生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我国玉米生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我国玉米生产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我国农业经济中最为重要的作物之一。
但是,在我国玉米生产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为了推动我国玉米产业的发展,需要从解决这些问题入手。
一、玉米品种单一随着市场对于玉米的需求变化,玉米的品种也需要不断更新。
但是,目前我国玉米品种相对单一,存在着玉米的品种不足,种质资源不丰富等问题。
这极大地限制了我国玉米产业的发展。
解决途径:首先,应该加强对于玉米种质资源的收集和保护。
同时,也需要加强玉米品种的研发,开发新的玉米品种,提高其适应性和产量,并且进一步满足市场需求。
二、生产技术水平不高我国的玉米种植技术还比较落后,生产技术水平不高,种植过程中使用的农药和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使用不当,导致了农药残留、地下水污染等问题。
解决途径:应该加强对于玉米生产技术的培训与推广,提高种植者的种植技术水平。
同时,建立农药、化肥等供应体系,优化农业生产资料的质量和种植效益。
三、玉米市场流通不畅我国玉米市场流通不畅,价格波动较大,玉米产业的价值无法得到充分体现。
解决途径:应该加强玉米市场的监管和管理,建立健全的玉米市场体系,加强市场信息的发布和传播,提高玉米市场的透明度。
四、玉米深加工程度低我国玉米深加工程度还比较低,仅仅占据了玉米加工产业的一小部分。
这对于我国玉米产业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解决途径:应该加强对于玉米深加工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在这一领域增加投资,提高深加工产业的质量和效益,使玉米加工产业能够更好地发挥其价值作用。
总之,我国玉米产业的发展还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加强玉米产业的管理和监管,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增强市场透明度,加强对于玉米深加工技术的研发和推广,这些都是推动我国玉米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西南玉米育种目标要求及种质选择

4野生近缘种质利用
玉米野生种质具有许多可供育种利用的特异优良基因,是种质创新的重要来源。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20世纪80年代开展了墨西哥野生玉米营养成分、并利用其选育青饲 杂交种和改良自交系等研究。近年四JII农业大学开展了野生近缘材料基因导人栽培玉米、温 热带种质、自交系和杂交种等研究。获得了一批高配合力、坚秆抗倒、抗虫等优良材料。 四川农业大学研究表明,远缘杂交后代多为强光敏反应,生长旺盛,植株高大,生育期 长,具有多分蘖、多分枝和多穗特性,用作饲草极佳。 广西用多年生二倍体类玉米与一年生二倍体类蜀黍杂交。育成青饲玉米8493。营养品 质优于普通青饲玉米,能再生,一年可刈割5次,每公顷年产青饲料可达10万kg。 野生近缘种质利用需要耐心、精力、金钱和时间。
倒伏是影响本区玉米产量的又一重要因素。完全抗倒有难度,通过育种选育抗倒性较强 的品种,有利高产稳产。
性状选择:前期长势慢,后期长势快;根系多而深,根重较大,气生根发达;穗上叶片较 窄小.着生较稀;穗下茎秆较粗,果上茎秆较细,弹性强;雄穗分枝少等。耐旱和抗倒有相 关性。 2.4抗病虫性强
本区夏季高温多湿,各类病虫害(大、小斑病、纹枯病、青枯病、穗粒腐、玉米螟、 蚜虫等)易发生,严重影响产量。抗病虫育种仍是本区重要目标。
广泛引进种质资源,增加抗病虫基因多样性。与植保专家合作,制定恰当的抗病虫指 标,不过分强调单一抗性、免疫与高抗。把传统方法与转基因技术结合,把不同层次和种类 抗性结合,育成兼抗、多抗和抗性持久的品种是完全可能的。 2.5耐瘠性适中
基于我国玉米的瓶颈效应论拓宽种质资源的重要性

供 参考 。
关 键词 玉 米 ; 质资 源 ; 状 ; 颈效 应 ; 宽 ; 种 现 瓶 拓 重要性 中图分 类号 ¥ 1 文献 标识 码 A 53 文 章编 号 10 — 7 9 2 1 ) 1 0 0 一 1 0 7 5 3 (0 1 2 — 14 O
亲 代 传给 子 代 的 遗传 物 质 称 作 种 质 , 带 各 种 种 质 的 携 材 料称 作 种 质资源 ; 又称 遗 传资源 或 基 因资源 。 些种 质 资 这 源 中具 有长 期 进 化 过程 中形 成 的各 种 基 因 , 是作 物 育 种 的 物 质 基 础 , 是 研 究 作 物起 源 、 化 、 类 、 传 的 基 本 材 也 进 分 遗
农艺 学
现 代农 业科 技
21 年第 2 01 l期
基 于我国玉米的瓶颈效应论拓宽种质资源的重要性
赵吉 春 毕 长海 张太俊 王 丽红
( 吉林省白城 市农 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 , 吉林 白城 17 0 ) 30 0 摘要 总结 了我 国玉米 种质 资 源现 状 , 于我 国玉 米的 瓶颈 效应 分析 了拓 宽种质 资源 的重要 性 , 基 以期 为 玉 米育 种和 种 质 资 源保 护提
在 消 失 。 在 人们 经 常 关 注超 高 产 育 种 , 实 上 . 现 事 一方 面 我 国非 常缺 乏 高 产和 超 高 产 育种 所 必 需依 赖 的 种 质基 础 , 另
一
方 面 我 国研 究种 质 资 源 的手 段 和设 施 条 件 比较 陈 旧 。 而
实 现 高产和 超 高产 育种, 拓增 种 质资 源和 遗 传基 础 ; 必须 需
要 引进 或发现新 的杂种优 势群和 杂种 优势模 式 , 才 有可能 这
102份玉米地方种质资源品质分析与评价

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10]常宝亮,陈俊杰,钱 萍,等.基于层次分析(AHP)-灰色关联分析的盆栽荷花早花品种的综合评价与筛选[J].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21,30(3):54-60.[11]王俊花,闫建宾,王瑞钢.基于主成分、聚类和灰色关联度分析的超甜玉米杂交组合综合评价[J].南方农业学报,2020,51(5):1108-1114.[12]张 阳,张 伟,赵威军,等.基于主成分与灰色关联分析的饲草小黑麦品种筛选与配套技术研究[J].作物杂志,2020(3):117-124.[13]叶开梅,陈泽辉,祝云芳,等.基于主成分分析与灰色关联度分析的玉米自交系综合评价[J].种子,2019,38(10):87-92,96.[14]陈燕华,李经成,李荣丹,等.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综合评价24个绿豆新品种(系)在桂南地区的田间性状表现[J].南方农业学报,2020,51(11):2644-2652.[15]严 圭,李辉婕,华之梦,等.基于主成分分析的芝麻品质综合评价[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20,42(6):1139-1150.[16]张露荷,黄华梨,张广忠,等.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鲜食枣品种综合评价[J].南方农业学报,2018,49(4):727-734.[17]高 进,蔡立旺,宋锦花,等.早熟棉花品种产量品质性状的综合评价与聚类分析[J].西南农业学报,2015,28(6):2425-2431. [18]陈 慧,王冀川.基于灰色关联度及DTOPSIS法的南疆冬小麦品种的综合评判[J].江苏农业科学,2019,47(10):102-108.[19]刘自远,刘成福.综合评价中指标权重系数确定方法探讨[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6,13(2):44-46,48.[20]赵禹凯,王显瑞,张立媛,等.谷子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吉林农业科学,2014,39(2):9-12.[21]栾素荣,王占廷,李青松.谷子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河北农业科学,2010,14(11):115-116,118.张培风,任 帅,孙 佩,等.102份玉米地方种质资源品质分析与评价[J].江苏农业科学,2023,51(15):49-55.doi:10.15889/j.issn.1002-1302.2023.15.008102份玉米地方种质资源品质分析与评价张培风,任 帅,孙 佩,王 蕊,张瑞平,王文洁,马朝阳,李合顺,王学军,周联东(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河南新乡453000) 摘要:以河南各地收集的玉米种质资源为研究材料,成熟脱粒后用近红外仪测定其蛋白质、淀粉、脂肪、氨基酸含量。
27份特用玉米种质资源聚类分析

Ab s t r a c t : S p e e i a l ma i z e c o mp a r e d w i t h c o mmo n ma i z e t y p e,w t i f c h h a d o n e o r s e v e r a l d i i f e r e n t s p e c i l a t r a i t s .S RAP me l e c u l a r c l u s — t e r a n a l y s i s o f 2 7 s p e c i l a ma i z e g e r mp l a s m r e s o u r c e s a n d c o mb i n e d c l u s t e r a n a l y s i s w i t h a g r o n o mi c t r a i t s ,q u li a t y t r a i t s ,p h y s i o l o g i c a l i n d i c a t o r s . T h r o u g h t h e S RAP c l u s t e r a n ly a s i s w i t h a t h r e s h o l d o f 0 . 6 7.2 7 c o p i e s o f ma i z e g e r mp l a s m r e s o u r c e s w e r e d i v i d e d i n t o t h r e e t y p e s .t h e g e n e t i c s i mi l a it r y c o e f i c i e n t r a n g e d 0 . 6 3一 1 . 0 0 a n d a n a v e r a g e v a l u e o f 0 . 8 2. C l u s t e r a n a l y s i s o f a g r o n o mi c t r a i t s wi t h a
玉米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1 玉 米种质 资 源研究 现状 1 遗 传 多样 性研 究 . 1 多年 来 , 种 家通 过 形 态 观 察 、 育 常
评 价 , 为配合 力分 析 、 种优 势分 析 和分 子标记 方法 有 助 认 杂 于育种实践 。 前 用于划分 玉米 杂种优 势群 和建立 优势模 式 目 的方法主要有 系谱分 析法 、数量遗 传学 方法 和分子标 记法 。 特别 是近 1 年来 , 标记技 术 的飞速发 展 , 0 分子 为在分 子水平 上研 究玉 米 的杂种 优 势群及 其模 式 提供 了新 的手段t 19 t 91 t 。 年 M l i e 探讨 R L 分 子 标记 划 分 杂 种优 势群 的 可行 e h gr cn FP 性翻 随后 , u m等采 用 R L 标 记将 18 。 Mm FP 4 个美 国 自交 系分 为两 个杂 种优 势 主群 和 1 个 亚群 闭 M s e 等用 R L 标 1 ;emr s FP 记 对 5 个 欧 洲 玉 米 自交 系进 行 了 杂 种 优 势 群 的分 析 ; 7 D bei等 利 用 6 个 R L ur l u 3 F P探 针 酶 组 合 将 欧 洲 和北 美 的 16 自交 系 划 分 为 马 齿 和 硬 粒 两 大 群 和 1 个 亚 群 阎 1个 2 ; S i 等报 道 了利用 S R和 R L 标 记 对 5 个 玉米 自交 系 mt h S FP 8 的划群 分析 , 明两种 划分 结果高 度相关 并 与系谱分 析基本 表 吻 合【 Wa ut 用 8 对 S R引 物分 析 CM Y r rn ; b o 5 S I M T的 5 个 2 玉米 自交 系 ,并 认 为 CM Y I M T玉米 自交 系 应该划 分更 多 的
几个优良玉米自交系主要性状遗传及杂种优势研究
山东农业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一、引言玉米原产于南美洲,大约在十六世纪中期,中国开始引进玉米,十八世纪又传到印度。
到目前为止,世界各大洲均有玉米种植,是当今世界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集粮、饲、经“三元一体”的优势作物。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是世界第二大玉米生产国。
玉米在粮食生产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自新中国成立的60多年来,玉米在解决温饱问题、保障粮食和饲料安全、发展国民经济以及缓解能源危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随着我国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工业加工能力的不断提高,我国玉米消费量迅速增加,玉米消费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由解决温饱的主要粮食作物,发展成为禽畜饲料、工业原料、餐桌副食、能源作物四位一体的多样化格局,特别是近年来再生能源(汽油醇)与精深加工(化工醇)领域赋予了玉米新的内涵,工业加工比例急速增长,多元需求使玉米成为21世纪举足轻重的战略资源。
近50年来,我国玉米育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玉米品种完成了6次更新换代,并且使优良品种在粮食增产中的贡献率达到了30%以上n1。
我国玉米优良品种的广泛使用,加上良好的栽培技术,是我国近年来玉米产量稳步提高的关键因素,为保障粮食安全和缓解能源危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和饲料作物。
据测算,203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如果按玉米占粮食份额的四分之一计算,到2030年我国玉米的总产应达到1.6亿一1.75亿吨。
在玉米播种面积不变的情况下,要求玉米单产在1998年351公斤/亩的基础上,年均增长5公斤庙才能基本满足对玉米的需求乜1。
因此,提高玉米产量对我国农业发展,乃至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十分重要。
1.1玉米种质资源研究与利用现状1.1.1种质资源的概念作物种质资源(GermplamResources)Y..被称为物遗传资源(GeneticResources),指亲代传递给子代的遗传物质,是控制生物本身遗传和变异的内在因子n1。
41份欧洲玉米种质选系主要性状评价及杂种优势分析.doc
41份欧洲玉米种质选系主要性状评价及杂种优势分析缺少早熟、耐密、抗倒、籽粒后期脱水快等适合机械化种植的玉米种质资源已经成为我国北方春玉米育种的重要制约因素。
欧洲玉米生产主要采用全程机械化,玉米资源普遍具有适合机械化的特点,因此欧洲玉米种质具有诸多优良性状,适合外引来填补我国北方春玉米种质上的不足。
为此东北农业大学以引进的欧洲玉米种质为材料,利用系谱法获得了一批自交系,本试验选择其中的41份中晚熟欧洲玉米种质选系为试验材料,对其农艺性状、产量性状、耐密性、茎秆弹性、玉米丝黑穗病和大斑病的抗性进行了鉴定,同时以41份欧洲玉米种质选系为父本,与代表瑞德和兰卡斯特血缘玉米自交系为测验种,采用NCII遗传交配设计,组配82个杂交组合,通过田间鉴定分析这些自交系的配合力及杂种优势关系,为这些欧洲玉米选系的有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主要结果如下:(1)农艺与产量性状评价表明,41份欧洲玉米种质选系的株高在175.0~270.1cm之间,其中株高低于平均株高221.0 cm的选系有24份;穗位高约41.4~105.9 cm,穗位高极大值不超过105.9,整体高度适中;雌雄花期间隔在0-3 d;穗行数介于14-16行的选系有30份。
P16-9-1、F25-16-1、P03-6-1等18个选系综合农艺性状优良。
(2)耐密性鉴定分析表明,41份欧洲玉米种质选系耐密指数在1.34-13.32之间,平均为6.37,耐密指数低于不耐密自交系掖81162的有9份,P03-6-1、F26-5-1、PA4-5-3-2、F26-6-1、F03-12-2、P01-3-1等16份选系耐密指数超过耐密自交系D1798Z,耐密性较强。
(3)丝黑穗病接种鉴定表明,F25-15-2、F25-4-3、F26-6-1等7份欧洲玉米种质选系表现高抗,P16-9-1、R11-10-1、F06-1-1等9份抗病,5份中抗,20份材料感病或高感;玉米大斑病接种鉴定表明,F03-12-2、F14-9-2、F26-5-1等9份欧洲玉米种质选系表现高抗,P16-6、F03-14-1和F06-1-1等20份选系表现抗病,10份中抗,2份感病,没有高感材料。
美国玉米种质的特点和利用
美国玉米种质的引进和利用美国玉米应用的种质主要来源于北方硬粒种和南方马齿种,这两种种质的杂交产生了适应于不同特定区域的农家品种。
这些品种包括Reid YellowDent、Lancaster Sure Crop、Leaming、Midland及其它品种,这些品种最终成为选育早期自交系及杂交种的直接种质来源。
\\我国近代引入美国玉米种质,在育种和生产上产生重大影响的大致至分为以下四次过程。
第一次是1971年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访问加拿大时引进来源于美国的优良玉米自交系M017。
我国玉米育种家以该系为基础.通过各育种工作者的辛勤工作,选育出一大批优良的衍生系,,如吉1037(MO17×热带种质suwan)、四-387(MO17×L165/8112BC3)、四-419 (B68ht ×MO17)、四-495 (MO17 ×L105/MO17)、4F1(MO17 辐)、系14(MO17×许053)、吉846、齐302、13247、Va22、辽6107、48-2、81515、中黄17、豫20、豫12、二南24、77、6917、WN11。
这些衍生系和MO17构成了我国重要的兰卡斯特杂种优势群。
\\第二次为20 世纪80 年代引入的美国杂交种,并以其为基础选育自交系。
如沈阳市农科所从P3147 中选育出沈5003,铁岭农科所从P3382 中选育出铁7922,莱州市农科所从美国商品玉米中选育出U8112等。
在此基础上,利用这些自交系选育出以掖478 为代表的一大批优良自交系,如掖107、掖837、DH3189、DH4866、DH872、郑58、郑29、郑32、9046、C8605-2 辽2345、辽5114、冀815、B 尖8 等。
以掖478 及其改良系组成了我国重要的瑞得杂种优势群。
\\第三次为20 世纪80 ~ 90 年代,育种单位从美国商业杂交种P78599、P78698、P78641、P87001 中选育了一大批优良自交系,如齐319、X178、P138、丹59多黄29、沈137、豫87-1、陕89-1、旱21、川18-599、141 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阶段:1950年以前,农家品种、外来品种
我国长期种植的玉米地方品种主要是硬粒型,还有少数糯质型。例如北方春玉米区的火
苞米、金顶子、白苞米、老来皱、霜打红、白顶、高桩;北方夏玉米区的野鸡红、小粒红、
金棒锤、小白糙、干白顶;华北玉米区的武陟矮、石灰篓、大红袍、七叶糙、紫玉米、红玉
米;南方玉米区的小金黄、满堂金;西南玉米区的大籽黄、南充秋子等。据1984年全国农
作物品种资源考察,共征集整理的玉米地方品种近800份。—《中国玉米种质资源的整理与
成就》
玉米传入我国以后,经过近500年的风土驯化,形成了各种生态型的丰富的地方品种。
硬粒型品种是最早引入我国的类型,经过长期在某一地区培养与选择,已形成各种生态型。
硬粒玉米共同特点是对特定的地区有较强的适应性,但因受生态型的限制,这类品种适应性
不广泛。耐瘠薄性、耐旱性、早熟性和品质好是其共同特点,适应于丘陵山区和生育期短的
早熟地区。籽粒品质角质,淀粉多,食味好。例如黑龙江北部的火苞米、小粒红;陕西的野
鸡红;四川南充的秋子;湖北山区的小子黄等地方品种皆属于这一类。而在半高山地区和纬
度较低地区的硬粒玉米则属于熟或晚熟品种,如西南大籽黄和文山白玉米,京津一带的小八
趟等。—《玉米种质资源概况及其改良利用研究》
1950年以前评选出的优良农家品种有:金皇后、英粒子、金顶子、白鹤、旅大红骨、
辽东白、四平头、白马牙、华农2号、小粒红、大粒红、安东黄马牙11号、黄县二马牙等。
马齿型在美洲形成较晚,引入我国则是20世纪20年代以后的事。例如东北地区的白鹤
和美稔黄,是1927年由吉林省公主岭农业试验场从美国的沃特泊尔(Woodburm White Dent)
和明尼苏达(Minnesota13)品种中选择培育而成。金皇后(Golden Queen)是1930年由山西省铭
贤学校教师自美国引入。1931年长江下游一些单位从美国引入一些玉米品种。英粒子原产
于欧洲,是1943年由丹麦传入辽宁省的。陕西省红心白马牙是1947年从美国引进的双交种
中选育而成。在河北省唐山地区种植的白马牙,是从意大利白(Italian White)经过多年栽培和
选择形成。中间型品种是从硬粒型与马齿型品种天然杂交人工选择而成。这些品种比硬粒型
增产,比马齿型稳产,食味较马齿型好,有较广的适应性和丰产性,还具有某些特殊的性状,
如抗某种病虫害,适合当地人的饮食习惯,适应特定的生态条件,等等。—《中国玉米种质
资源的整理与成就》
马齿型品种是近几十年才自国外引入的,国内已有大面积种植,如金皇后是1931年由
于西铭贤学校自美国引入;东北的白鹤是由美国引进的沃特泊尔(Woodburn)经选择形成的品
种;英粒子原产于欧洲,是1943年由丹麦传入辽宁的;陕西的红心白马牙是1947年从引进
的美国双交种中选出的品种。据了解,1931年长江下游地区及北京附近都自美国引入一些
玉米品种,其中有金皇后和意大利白(Italian white),后来经多年栽培和选择成为北京、河北
唐山的白牙品种。中间型地方品种是硬粒型与马齿型天然杂交的后代。通过天然杂交和人工
选择逐步形成了适应当地自然条件的中间型品种。如东北地区形成的半马齿型的大小白头
霜、半硬粒型的金顶子、白盖子等品种,河北省的洋黄,湖北省长阳大子黄,河南省的鹅翎
白等中间型地方品种。这类品种由于具有硬粒型和马齿型的遗传特点,在当地又经过长期的
种植和选择,表现比硬粒种增产,比马牙种稳产,食味也较佳。—《玉米种质资源概况及其
改良利用研究》
金皇后(Golden Queen)是山西太谷铭贤学校的美籍教师Raymound T. Moyer于1930
年冬从美国维吉尼亚州珍珠城引进山西的优良马齿型品种,适应性广、产量高,经过
1931-1935年5年试验,评金皇后为最佳品种,产量比对照农家增产1倍,成为山西省乃至
北方春玉米区最为驰名的品种。到1949年,金皇后已经遍植北方7省,种植面积超过1000
万亩。
获白是河南获嘉的地方品种,高抗矮花叶病、丝黑穗病、茎腐病、穗粒腐病、圆斑病、
小斑病,是非常好的抗源,因而在60-70年代广泛应用,与四平头群、自330亚群、Mo17
亚群、旅大红骨群、改良Reid群都有非常强的杂种优势。
第二阶段:1950-1958年,单交种
这一阶段,主要利用优良的农家品种和外来品种杂交推广的单交种。主要推广了坊杂2
号(小粒红×金皇后)、春杂2号(东陵白马牙×197)、夏杂1号(华农2号×英粒子)、公
交82号(大金顶×铁岭黄马牙)、晋杂1号(昔阳大黄玉米×金皇后)、百杂6号(干白顶
×安东黄马牙11号)、潍杂1号(二伏糙×金皇后)、品杂2号(白鹤×高脚糯)、都安2
号(白马牙×都安白)、川农56-1号(南充秋子×门福5号)、长杂4号(金皇后×潞安二
黄糙)、坊杂4号、齐玉24号、齐玉26号等。
我国自1952年从山东省开始,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坊杂2号、4号品种间杂交种。1954
年后,北京的春杂号、夏杂号,河北的百交号,山西的晋杂号,河南的百杂号,陕西的陕玉
号,四川的川农号,广西的品杂号,浙江的浙杂号等品种间杂交种,逐步取代了小粒红、白
马牙、金顶子等农家品种。
利用金皇后还配制了一系列品种间杂交种,如坊杂2号(金皇后×小粒红)、坊杂4号
(金皇后×华农2号)、百杂4号(金皇后×七叶糙)、春杂1号(金皇后×华农1号)、晋
杂1号(金皇后×二黄玉米)、莱杂1号(金皇后×大粒红)等,累积面积超过2500万亩。
第三阶段:1958-1970年,双交种
这一阶段主要为玉米双交种推广利用阶段。从国外引入或用其作原始材料选育的自交
系,在玉米育种上起着良好作用。如自交系WF9、38-11、W20、W24、W153、W59E等,
是我国育成的第一批双交种的亲本。
这一时期,推广的玉米双交种主要有农大7号[(金15×38-11)×(W24×W20)]、双
跃3号[(华160×W20)×(南49×南55)]、双跃150[(黄小162×南70)×(华160×
W20)]、新双1号[(矮154×金131)×(威59×威153)]、双跃4号、双跃35号、双跃
80号、烟双302、烟双545、豫双号、吉双号、黑玉号、陕玉号、成双号、凤杂号和云双号
等。
利用金皇后还配制了一些双交种,如春杂5号、春杂14号,农大4号、农大7号,新
双2号等。
第四阶段:1971-1980年,单交种为主,双交、三交为辅
第五阶段:1981-1986年,单交种
第六阶段:1987-1992年,单交种
第七阶段:1993-2000年,单交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