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施工碳排放测算模型研究
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核算及减排潜力研究

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核算及减排潜力研究摘要: 建筑行业的碳排放是非常主要的碳排放来源,降低建筑业的碳排放已愈发紧迫。
提高建筑师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在建筑方案设计阶段的低碳设计,对于提高建筑的减碳效果具有很大的帮助。
本论文立足公共建筑,首先对建筑生命周期碳排放理论进行梳理,其后基于建筑设计视角,对生命周期四个阶段的碳排放测算方法进行整合对比分析,比选出最适合于方案设计阶段使用的碳排放测算方法,并结合实际方案进行测算。
接着将测算方法应用于典型的三类公共建筑中,阐明了各类公共建筑的碳排放特点,分析建筑设计因素与公共建筑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随之找到减碳热点,得出针对公共建筑全生命周期的设计启示及软件发展建议。
关键词: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核算:公共建筑1引言目前,我国正经历着世界上有史以来规模最大且最为迅速的城镇化进程,伴随着这一进程,我国大型公共建筑规模增长迅速。
而大型公建筑高能耗、高排放的问题日益突出。
本文以我国大型公共建筑碳排放为研究对象,得出针对大型建筑的碳排放计算公式,并进一步对其碳排放变化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最后提出针对于我国大型公共建筑的减排路径。
主要有以下几点:归纳总结目前建筑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碳排放测算方法、对最主要的公共建筑进行建筑运行阶段的碳排放特点分析、根据碳排放测算原理和数据,针对公共建筑生命周期各个阶段提出低碳化设计启示。
2.建筑生命周期评价法本文基于研究的内容将生命周期划分为五个阶段,即(1)建筑材料生产,(2)建筑施工,(3)建筑使用,(4)建筑拆迁,(5)拆迁废料处置阶段。
2.1 使用此法的目的使用建筑生命周期评价法来计算建筑“从摇篮到坟墓”的碳排放,并分析建筑碳排放的特点及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特征,建立碳排放模型,提出节能减排对策建议,以期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2.2 五个核算阶段(1)建筑材料生产阶段:主要包括水泥、混凝土、木材、砂石、钢材等各种材料生产以及将建筑材料运送至施工场地的过程。
基于SVR的高层办公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预测模型以天津地区为例

文献综述
目前,国内外学者针对高层办公建筑碳排放预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建立碳排放 计算模型、生命周期评估以及能源消耗与碳排放关系等方面。然而,现有的模 型大多基于传统统计学方法,如线性回归、神经网络等,对于非线性、高维、 小样本数据的处理能力有限。而SVR作为一种新型的机器学习算法,具有出色 的泛化性能和鲁棒性,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有力手段。
结论与展望
本次演示以天津地区的高层办公建筑为例,探讨了基于SVR的全生命周期碳排 放预测模型的应用。结果表明,SVR模型在高层办公建筑碳排放预测方面具有 较高的精确度和应用优势。
未来研究方向包括:1)拓展SVR模型在高层办公建筑以外的建筑类型碳排放预 测中的应用;2)探寻更为复杂的特征选择方法,以提高SVR模型的预测精度; 3)将SVR模型与其他算法结合,形成集成学习模型,以期在碳排放预测中取得 更好的效果。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南京地区办公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的测算,我们发现当前南京市在建 筑设计和施工方面存在较大的节能减排潜力。以下建议有助于降低办公建筑的 碳排放:
1、优化建筑设计:采用更为节能的建筑设计方案,提高建筑能效,减少使用 阶段的能源消耗。例如,采用绿色建筑技术和材料,提高窗户、屋顶和墙体的 保温性能。
为了获取准确的碳排放数据,本次演示收集了南京地区近年来办公建筑的相关 数据,包括建筑材料用量、能耗数据、交通运输情况以及建筑拆除废弃物处理 情况等。运用碳排放计算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对各阶段的碳排放量进行详细核 算。
三、南京地区办公建筑全生命周 期碳排放测算结果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根据测算数据,南京地区办公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较高,其中建筑材料生 产阶段和建筑施工阶段的碳排放量最大。这主要是由于南京地区近年来城市化 进程加速,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导致建筑材料需求量增加。同时,建筑设计和 施工过程中的能源消耗也较高。
基于STIRPAT模型的民用建筑碳排放影响机理分析及预测研究

基于STIRPAT模型的民用建筑碳排放影响机理分析及预测研
究
徐坚;张蓝天;钱宇佳
【期刊名称】《环境科学与管理》
【年(卷),期】2024(49)3
【摘要】在“碳中和碳达峰”目标下,碳减排工作要“因地制宜,统筹兼顾”。
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及资源禀赋有差异,以云南省为例,基于能源平衡表的建筑能耗拆分模型,测算2011年-2020年云南民用建筑碳排放量,基于STIRPAT模型,采用岭回归
从人口、经济、技术三方面探究云南民用建筑碳排放的影响机理,根据云南省发展
目标预测中短期的民用建筑碳排放量,最后总结碳减排策略。
结果表明:影响云南民
用建筑碳排放的主要因素按影响程度为人均可支配收入>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能源
强度>第三产业增加值,2025年云南民用建筑碳排放量较2020年预计增长1.2倍。
【总页数】6页(P39-44)
【作者】徐坚;张蓝天;钱宇佳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22
【相关文献】
1.大型工业城市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及趋势预测——基于PLS-STIRPAT模型的实证研究
2.中国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和趋势预测——基于STIRPAT和GM(1,1)模型
的实证研究3.基于扩展STIRPAT模型与情景分析法的青岛市能源消费碳排放预测及减碳措施研究4.STIRPAT模型下能源碳排放影响因素与碳排放趋势情景分析——基于中国黑龙江省的实证研究5.基于STIRPAT模型的江苏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及趋势预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工程量清单市政工程碳排放计算方法研究

基于工程量清单市政工程碳排放计算方法研究摘要:为评估市政基础道路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文章以PAS2050计算标准体系、工程量清单与定额为依据,运用碳排放系数法对市政基础道路工程碳排放的量化方法进行了研究。
将市政基础道路工程划分为土方工程、路基工程、路面工程、路面处理工程和其他工程等5个工程;将碳排放来源主要分为“材料耗用”与“机械设备”两方面;整理出了市政道路基础工程主要材料和能源的碳排放系数,进一步建立了市政基础道路工程的碳排放计算模型。
最后,以某市政基础道路为例核算工程碳排放,分析了不同工程、材料与能源碳排放的差异,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减排意见。
关键词:市政基础;工程量清单;初步设计;碳排放计算中图分类号:U451文献标志码:A市政基础设施是中国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特点,是城市乃至社会减排工作的重点。
经IPCC统计数据表明,道路交通行业所产生的温室气体占全球温室气体的13%。
本文以市政道路基础工程的碳排放计算模型,依据工程量清单和预算定额进行工程的划分,明确初步设计阶段的碳排放来源,分析材料投入使用量与机械能源消耗量,进行市政道路基础工程的碳排放核算研究。
1 碳排放核算研究现状国内外学者多从碳排放的计算范围与核算方法进行分析工程的碳排放分析。
张智慧等建立了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的评价体系,从物化、使用与拆除3个阶段核算了钢筋混凝土结构低层住宅碳排放量;陈彬彬等以建筑施工阶段为计算边界,通过定额法量化研究了施工阶段碳排放定额估算方法;从核算方法主要分为碳排放因子法和投入产出法。
陈赟等运用碳排放因子法对沥青路面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和测算模型进行了深入研究,建立了人工、材料和机械设备碳排放当量测算模型,进行施工方案的比选;郭亚林等采用碳排放系数法建立了铁路隧道建材的生产、材料的运输和隧道施工的建设,运营维护和拆除阶段等2个方面的碳排放计算模型;郭春等针对隧道施工期的碳排放核算,运用数据清单和排放系数法研究了隧道施工碳排放的关键影响因素。
沥青路面施工碳排放来源及计算模型赵瑜隆董舒静展玉华吴国华马文龙唐文豪

沥青路面施工碳排放来源及计算模型赵瑜隆董舒静展玉华吴国华马文龙唐文豪发布时间:2023-08-04T05:40:57.247Z 来源:《工程建设标准化》2023年10期作者:赵瑜隆董舒静展玉华吴国华马文龙唐文豪[导读] 随着经济的发展,现在对公路工程的建设标准越来越高,面对资源消耗,如何把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成为焦点。
在公路工程建设中碳排放问题不可或缺,其中沥青路面的碳排放问题占主要因素。
故本文对沥青路面的碳排放来源,并对碳排放量化模型进行了研究,找出碳排放量较大的环节,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碳排放,从而促进公路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山东交通学院交通土建工程学院山东济南 250357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现在对公路工程的建设标准越来越高,面对资源消耗,如何把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成为焦点。
在公路工程建设中碳排放问题不可或缺,其中沥青路面的碳排放问题占主要因素。
故本文对沥青路面的碳排放来源,并对碳排放量化模型进行了研究,找出碳排放量较大的环节,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碳排放,从而促进公路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字:沥青路面;碳排放;计算模型前言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碳排放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
公路建设是一个碳排放量较大的行业,其中沥青路面施工过程中的碳排放量占比较大。
因此,对沥青路面施工的碳排放进行量化分析,对于制定低碳公路建设政策、降低公路建设对环境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沥青路面施工过程中的碳排放进行量化分析,可以了解公路建设对环境的影响程度,为制定低碳公路建设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对沥青路面施工过程中的碳排放进行量化分析,可以找出碳排放量较大的环节,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碳排放,从而促进公路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对沥青路面施工过程中的碳排放进行量化分析,可以了解企业在公路建设过程中的碳排放情况,为企业制定碳减排计划提供参考。
通过对沥青路面施工过程中的碳排放进行量化分析,可以让公众了解公路建设对环境的影响,增强公众对公路建设的认识。
建筑施工碳排放量的估算方法

土 钢助 加工
、
次搬 迈和 垂 直 冱输 护
、
、
£ 女装 模板
,
観社分析
’
场細
、
夜 间 施 工酬 等
。
施 工 过 程 所 产 生 的 碳 排 放 有直 接碳 排 柴油 燃 烧 引 起 的 碳 排
法啡访
。
放
放
,
如 运 输 土方 和 泵 送 混 凝 土 用 柴 油 有 间 接 碳排放
右门 立扯扯访
,
如 施工 耗 电 所产生 的 碳排放
采 用 主 要 施工 工 艺来 蘭碳 排放 量 的離 条 件 是
工工 艺 工 程 量 的 确 定
,
不同 施
觀面积國 醒 结语
,
除 于总
、
:
钢筋
、
混凝 土
、
、
砂
墙体 材料
(
砌 墙 砖等
)
、
防 水材 料
、
管材
电线 电
控 制研究 中 放
。
’
将建造阶段碳排放分 为 施 工 碳排放 和 材料碳排
、
缆
、
装饰 装修材 礼 在 装饰 装鄺锻
,
施 工碳排放 又分 为 施 工 用 电
、
施 工 用 水和材料运 输 材 料
, 、
所用 材料 品种非常 多
,
、
工 程上 常 用 的 周 转材料 包 括 网
、
:
钢管
、
模板
,
、
木方
、
安全
左右
使 用 和 拆 除 过程 中 对能 源和 资 源 的 消
。
围 挡 用 材料 和活 动板 房
’
建筑行业碳排放测算及影响因素析

建筑行业碳排放测算及影响因素析摘要:建筑行业提倡绿色建筑,节能减排是重要手段,如何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本文在综述已有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解研究的基础上,详细说明了炭排放的测算方法及采集相关碳影响因素法分解研究方法,着重于指数分解法与结构分解法,依据研究主题归类综述研究文献,以提升碳影响因素分解研究水平。
关键词:碳排放;影响因素;指数分解法;结构分解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入高速工业化时代,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的不断扩张,产生了大量的污染物,导致环境的不断恶化。
随着二氧化碳浓度急剧上升,各国都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使得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迅速成为环境学、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各学科交叉研究热点。
碳影响因素分解研究有效的划分了碳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减排责任,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一、文献筛选本文以2022年12月31日为时间节点,检索SCI、SSCI、Springer、CNKI等中外文数据库,共搜索到485篇英文和323篇中文文献。
由表1可见按年份整理的碳分解研究文献,相关文献数由2011年的48篇增长至2022年344篇,年均增长12.37%,可见近年碳影响因素分解相关研究总体增长速度较快,渐成热点。
表1 碳影响因素分解历年研究文献数二氧化碳排放的计算可以通过实际能源使用情况,比如燃料账单/水电费上的说明,来乘以一个相应的“碳强度系数”,从而得出您或您家庭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精确数字。
近年来,全球变暖已成为全世界最关心的环保问题,造成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大量的温室气体产生,而温室气体的主要组成部分就是二氧化碳(CO2),而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是现代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的,归根到底是大量使用各种化石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造成的,根据《京都议定书》的规定,各国纷纷制定了减排二氧化碳的计划。
通过节约化石能源和使用可再生能源,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两个关键。
在节能工作中,经常需要统计分析二氧化碳减排量的问题,现将网络收集的相关统计方法做一个简单整理,仅供参考。
铁路隧道施工期碳排放计算模型研究

摘要:铁路隧道在建设和使用过程中消耗了大量资源和能源,向外界环境排放了大量温室气体。
为了评估铁路隧道对于环境的影响,文章以生命周期评价理论为基础,对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期碳排放的量化方法进行了研究。
首先依据隧道碳排放的特点,将铁路隧道施工期划分为建筑材料生产、运输和隧道施工三个阶段,明确了各阶段碳排放量化的计算边界;通过对施工期内碳排放清单的分析,整理出了在各阶段中投入使用到的主要建材和能源的碳排放因子汇总表;最后建立了各个阶段碳排放的计算式可供后续研究使用。
关键词:交通碳排放;计算模型;生命周期评价;铁路隧道施工期0 引言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和温室效应如今已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在人类社会各项生产活动中消耗自然资源和燃料能源排放出的大量温室气体是诱发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结果显示,在1880—2012 年间由于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升高了0.85℃ ,这对海洋变暖及海平面上升、冰川融化、生态结构改变等方面有着重要影响。
从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贡献比例来说,IPCC 第四次评估报告结果里指出CO2所占比例高达63%,是温室气体中占比最大的,因此在相关研究中CO2被认为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气体,并将温室气体的排放统一为二氧化碳(CO2)的排放量即碳排放。
我国CO2排放主要来源于化石能源的消耗,目前能源消费产生的CO2排放占中国CO2排放总量的88% 左右。
据此,中国提出了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 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
交通运输工程作为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重要成分,在其修建与使用过程中消耗了全球约1/3 的能源,而隧道作为交通运输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施工建设和使用阶段需要消耗大量资源与能源,向外界环境排放出大量CO2。
近年来,有学者针对隧道碳排放的测算展开了不少研究,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在交通设施里,隧道的材料和能量投入密度最大,对于环境和气候的影响,隧道施工产生温室气体相比于普通建筑碳排放更为重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施工碳排放测算模型研究 1 引言 全球气候变暖的危机严重影响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已成为21世纪人类社会亟需面对的重要挑战。2009年的联合国气候大会在哥本哈根举行, 旨在寻求减少碳排放以解决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途径。建筑建造、使用和拆除过程中对能源和资源的消耗及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将带来巨大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由建筑的碳排放带来的环境影响越来越大, 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和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 建设规模和建设速度都为世界发展史上所罕见的。与此同时, 二氧化碳排放量也随之不断加大, 据统计, 每年建筑领域排放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到总排放量的35%以上, 因此, 如何减少建筑的二氧化碳排放就显得尤为重要。施工阶段作为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中非常重要而且最为复杂的阶段, 会消耗大量的资源和能源, 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 1] 。然而, 由于国家的大力支持与政策要求, 低碳节能建筑大行其道, 部分低碳技术应用之后所减少的碳排放却尚不足以抵消因采用这项技术而带来的生产和施工过程中增加的碳排放, 使得其应用毫无意义。因此, 研究建筑施工阶段碳排放测算很有现实意义。 2 建筑施工过程中的碳源分析 2. 1 国际碳足迹评价标准 解决全球气候变暖的方法就是要做到碳减排,那么首要的问题是找到合适的研究方法去定量评价碳排放, 从中找到主要碳排放因子以形成碳减排措施, 并对每种措施进行量化评价找到最低碳的途径。目前, 国内外普遍认可的定量评价碳排放的方法是采用碳足迹评价标准。综合学者们对碳足迹的定义, 可以认为碳足迹是一项活动、一个产品(或服务)的整个生命周期, 在某一地理范围内直接和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或二氧化碳当量排放量) [ 2 ] 。根据国家环境毒理和化学学会( SETAC )的定义, 碳足迹评价就是碳足迹的计算方法, 碳足迹评价标准就是对碳足迹计算方法的规定。碳足迹已日益成为了研究的焦点和热点, 目前利用碳足迹评价的规范和标准也不断推出, 主要包括欧盟的温室气体盘查议定书( ENCORD )、英国的PAS 2050:2008、日本的TSQ 0010和国际标准化组织正在制定的ISO 14067等。其中ENCORD 是最早颁布的, 于2001年10月颁布了第一版, 2010年2月颁布了第三版[ 3] , 在当前众多国际碳足迹评价标准中发展相对成熟, 并且应用最为广泛。ENCORD 指出只有清晰定义了碳排放的测量边界才能保证碳足迹计算的关联性、完整性、一致性、透明性与准确性。ENCORD将碳足迹的测量范围定义为三种: 直接碳排 放、间接碳排放、其他间接碳排放, 并要求根据这三种碳排放量形成碳评估评价报告[ 4] 。本文选用ENCORD为依据, 根据该标准中碳源分类思想和计算方法, 针对我国国情和建筑特点进行建筑施工中的碳源分析。碳源即二氧化碳的来源, 分析碳源就是要找到产生二氧化碳的各种活动即碳足迹, 从而通过碳足迹得到碳排放量。 2. 2 建筑施工过程中的碳源分类 对国际上先进的碳足迹评价标准---欧盟温室气体盘查议定书分析, 结合我国建筑施工业的管理现状, 得到建筑施工中的碳源。 2. 2. 1 建筑施工活动的操作边界即三大测量范围的确定 结合我国建筑业环境, 将直接碳排放定义为通过机械设备的动力燃料的燃烧直接向大气排放温室气体的影响; 将间接碳排放定义为机械设备电力及蒸汽的能源使用引起的碳排放; 将其他间接碳排放定义为施工消耗材料、施工建筑垃圾引起的碳排放, 通常情况下施工过程中不可测量的碳排放, 如从空调和制冷剂泄漏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以及施工人员的碳排放量等, 相对建筑施工总的碳排放比重很小, 可以忽略, 故在其他间接的碳排中只考虑材料、建筑垃圾引起的碳排放。故得到建筑施工中的碳源, 如图1所示。
图1 建筑施工图中的碳源 对建筑施工中的碳源分析可以看到机械设备和材料是引起碳排放主要来源, 机械设备
的碳排放就是因为需要消耗动力能源而产生碳排放, 根据动力能源与碳排放的直接、间接 关系分为: 直接来源即燃料、间接来源即电力和蒸汽。而材料的碳排放则占剩余碳源中的绝大部分, 建筑施工中消耗的大分资源都是摊销在建筑材料上。因此, 本文针对机械设备的碳排放、材料的碳排放进行重点分析。 2. 2. 3 机械设备的碳排放 机械设备的碳排放是由于消耗动力燃料或电力或蒸汽而引起的。建筑中机械设备众多, 有必要对其进行分类, 分类依据既要体现碳排放量的影响程度又要有利于安排施工以指导低碳施工。为此将建筑中的机械设备分成了三类: 办公室设备、施工机械设施、仓储维修设备。这样的分类体现了对分类依据的要求, 可以在施工前知道现场办公、现场施工、现场布置(仓储维修)所产生的碳排放, 能针对性的加强施工管理。 2. 2. 4 建筑材料的碳排放 大量的建筑材料, 如结构钢框架组件、混凝土和混凝土制品、钢筋、沥青产品等, 是通过形成建筑实体的运营、维修保养、报废而产生碳排放, 不同的施工方案其材料的使用量计划也不同, 带来的碳排放就不同, 而且材料的碳排放占的比重较大,ISO14067鼓励采用全生命周期评价法( LCA ) 来考量施工引入的材料碳排放量。施工中的碳排放测算也必须将材料的碳排放纳入, 只有这样才能鉴别不同的施工方案的碳排放量影响, 进而改进施工方案指导低碳施工。国外一些机构, 如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 为对材料全生命期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进行充分的掌握和测量进行了诸多的实验, 从而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建筑材料碳排放数据库, 而我国还未进行全面的碳排放测量实验, 各种材料碳排放测算的精确度与国外相比尚有较大差距。从施工消耗建筑材料引起的碳排放角度, 可将其分为五个阶段的影响: 原材料的开采和掘取、原材料运输、建筑材料的生产和施工、材料使用、材料报废。 3 基于BIM 的建筑施工碳排放的测算方法 3. 1 碳排放测算基本方法介绍 由于数据获取困难, 无法形成数据统计的规模效应, 我国建筑碳排放的测算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目前, 对建筑碳排放的测算主要采用三种方法: 实测法、物料衡算法和排放系数法[ 5 ] 。 ( 1)实测法 主要通过监测工具或国家认定的计量设施, 对目标气体的流量、浓度、流速等进行测量, 得到国家环境部门认可的数据来计算目标气体总排放量。实测法要求采集的样品数据具有很强代表性和较高的精确度, 当能满足这些要求时, 这是一种比较意义。 ( 2)物料衡算法 是建设过程中使用的物料进行定量分析, 根据质量守恒, 投入物质量等于产出物质量, 把工业排放源的排放量、生产工艺和管理、资源、原材料的综合利用及环境治理结合起来系统地、全面地研究生产过程中碳排放的一种科学有效的计算方法。这种方法虽然能得到比较精确的碳排放数据, 但是需要对建筑全过程的投入物与产出物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 工作量很大, 过程也比较复杂。 ( 3)排放系数法 是指在正常技术经济和管理条件下, 根据生产单位产品所排放的气体数量的统计平均值来计算总排放量的一种方法。目前的排放系数分为有气体回收和无气体回收两种情况下的排放系数, 而且在不同的生产状况、工艺流程、技术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下, 排放系数也存在很大差异。因此使用排放系数法的不确定性也较大。 3. 2 基于BIM技术的建筑施工碳排放测算模型 纵观现有的碳排放测算基本方法的原理, 可以从两个方面去克服当前研究的弊端, 一是综合选用碳排放测算基本方法以克服各种方法的不足, 发挥它们的最大优点, 为此本文选用了国际上先进碳排放评价标准---温室气体盘查议定书, 结合我国建筑业确定建筑施工中可测算且精度可靠的碳源类别, 对材料选用全生命期周期评价方法, 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隐含碳排放的影响[ 6] ; 二是在具体考量施工碳排放时, 由于涉及施工碳排放因子的数据多、难于获取且不能形成统计的规模效应, 为此本文采用基于BIM技术, 及时且准确地调用海量工程数据, 利用碳排放测评软件测算建筑施工碳排放。国际标准组织设施信息委员会对BIM 进行了定义: 建筑信息模型( BIM )是利用开放的行业标准,对设施的物理和功能特性及其相关的项目生命周期信息进行数字化形式的表现, 从而为项目决策提供支持, 有利于更好地实现项目的价值[ 7] 。方法是由目的决定的, 怎样利用BIM 技术建立建筑施工碳排放的测算模型来实现相关海量工程数据的便捷提取呢? 研究的基础是用建模软件建立BIM 模型,在BIM模型中添加材料、机械的有关碳排放的基础数据信息, 利用BIM 模型的工程量统计工具, 得到材料、机械的耗用量, 确定施工方案中的施工区、办公区、仓储中的各种机械设备所消耗的燃料、电力及蒸汽的数量、材料使用量的信息, 将这些信息导入到碳排放测评软件, 就可以计算出施工阶段的碳排放, 生成相应于该施工方案中的机械、材料使用量计划的碳排放测评报告, 给出指导低碳施工的建议措施, 见图2所示。 图2 基于BIM技术的建筑施工碳排放测算模型 4 基于BIM 技术的建筑施工碳排放测算步骤 4. 1 基于BIM的建筑施工碳排放的信息模型 利用B IM的核心建模软件基础模型, 在基础模型里的单元构件属性里加入有关碳排放属性信息:( 1)单元构件的结构材料; ( 2 )单元构件的粉刷材料; ( 3)单元构件的饰面材料; ( 4)前三种材料的综合信息(对应的原材料、对应材料到现场的运距、对应材料的属性如混凝土砂浆等的强度、对应材料的使用寿命、报废时回收利用程度) , 作为丰富的测算碳排放依据的材料信息。利用BIM基础模型转换好施工图设计模型前,加入各种机械设备后要添加机械设备用电耗油的性能属性参数。根据B IM 施工图设计模型形成BIM 的施工方案, 利用前面丰富的材料信息、机械设备信息, 借助BIM 统计工程量的功能得到材料的消耗量、建筑垃圾量、施工区、办公区及仓储区的机械设备使用量信息, 形成碳排放测算的基础信息导入到碳排放测评软件。 4. 2 施工过程碳排放的测算 根据建筑施工中的碳源分类测算施工过程中的碳排放, 需考查其三个测量边界的影响: 机械设备消耗燃料直接碳排放、机械设备消耗电力及蒸汽间接碳排放、来自于材料和建筑垃圾的其他间接排放。下面, 借助于建立好的基于B IM 的建筑施工碳排放的信息模型(包含材料、机械的测算碳排放基础参数) , 分别阐述这三种测量边界的计算步骤。 ( 1)燃料、电力及蒸汽的碳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