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也赞叹,微信红包诞生的幕后故事
从“红包大战”看移动支付入口之争

从“红包大战”看移动支付入口之争作者:暂无来源:《上海信息化》 2015年第4期文/马钰自马年春节,马化腾借助“微信红包”逆袭支付宝之后,所有互联网企业都开始认识到“点一点”、“拆一拆”这个简单动作背后寓含的非凡意义。
于是,从春节贺岁到打车券、加油卡、蹭饭票、观影券……“抢红包”成了整个互联网行业的“标配”。
而轰轰烈烈的“红包大战”背后,是互联网企业的跑马圈地?移动支付的入口之争?还是贪腐漏税、变相赌博?羊年春节期间,以微信、支付宝为代表的“红包大战”进入白热化。
通过互联网巨头、社交软件、电商企业、打车APP、020商家,数以百亿计的红包在人们的移动终端间流转。
节日过后,势头不减,小小红包,甚至被搬上“两会”,成为代表们热议的“焦点社会问题”。
“抢红包”为何有如此大的魔力?其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商业逻辑?剑指移动支付说到“红包”,不得不提腾讯。
2014年春节,腾讯凭借微信红包上演了“移动支付”领域的“奇袭珍珠港”,被业界感慨“微信抢红包一个晚上干了支付宝8年的活儿”。
也让人们认识到移动支付入口的重要性。
时至2015年,腾讯再次通过春晚红包等系列手段,与支付宝展开移动支付厮杀。
在马化腾看来,移动互联网才是真正的互联网,腾讯发展的核心,是以通信和社交为核心平台,做基础平台连接器。
据其透露,微信2014年拉动了约952亿元信息消费,预计到2015年年底,微信带动的信息消费将增长至1428亿元。
红包被BAT看中,源于其背后移动支付所孕育的强大市场机会。
有数据显示:在除夕夜,QQ春节红包收发总量达6.37亿个,抢红包用户数1.54亿,QQ用户为春晚节目投票6.7亿次。
腾讯和阿里巴巴,携手实现了“双赢”。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对传统娱乐的迭代效果或许还将继续,这是对传统的宣战,也是传统媒介最终淡出市场的前奏。
而随着红包大战不断演进,广告主们是否会跨越电视节目,直接对接到能更加精准地将内容呈现给用户的第三方移动应用内容商呢7目前还不得而知。
从微信红包能学到什么产品方法?

2、简单可用快上线:a,尽可能的利用现有功能:微信红包采用了现有微信公众帐号的功能,省去了大部分的独立开发成本和时间。
对于多个页面进行复用,君不见“可以领红包”、“已经领过的红包”和“已经领完的红包”这三个页面,除了文案不同,页面样式完全相同。
发红包的方式,直接用分享到群/聊天的功能,不单独做发红包的功能。
同时忽略“拼手气群红包”和“定向红包”这两种发红包方式细微差别,使用同样的分享方式。
b,做主要场景下的使用体验:对于微信来说,从出生以来就是移动端的IM工具,用户使用主场景也是手机上。
即使后来做了Web端,也是主要做信息的传递,减少功能的增加。
这次发红包也是同样,Web端不能抢红包。
c、即使有小瑕疵,也要快上线:不可否认的是,红包开始上线后,有着各个的小缺点,微信团队相应的也采用了不同的方法解决:首先是入口不明显:开始仅有公众号可以进入,后来用户多了之后,才加上“我的银行卡”里的入口。
其次是访问量巨大造成的线上不稳定,一方面增加抢红包进入不了的等待页面(产品层面),另一方面,在红包首页的体现金额处,将原有的点开页面同时显示金额,修改成了需要手动刷新一下才显示金额,减少同时请求数据库的访问量(技术层面)。
最后,对于一些不重要的问题,微信团队选择了忽视,比如自己可以领自己红包,这样明显和线下体验不一致的问题;还有财付通自己的问题,包括海外银行卡无法绑定,国内银行卡绑定时一定需要当时的手机号才可以。
3、引爆点:a,时机:三个月前看准春节发红包这个传统文化的强需求,将线下的事情放到线上来做。
b,话题性:用户之间的比较才能产生话题,拼手气抢红包的策略中,特意把群红包的贫富做的特别悬殊,也激起用户的攀比性和赌博性。
其他的想法:1、微信红包还有什么可以优化?a,新用户的学习成本和信任成本:在对各个群发红包之后,感觉明显是IT圈的人接受很高,参与很快,教师圈、银行圈接受起来比较迟疑,年龄、学历、城市差异并没有体现的很明显。
当红包遇到互联网

当红包遇到互联网有了互联网的参与,红包变成了一项全民参与的活动。
为了在“红包大战”中吸引更多用户,各大互联网巨头都下足了血本。
2016猴年春节期间必将上演一场激烈的“红包大战”。
文 / 本刊记者 张春侠“恭喜发财,红包拿来。
”按照中国人千百年来的传统习俗,每逢春节,长辈都会给晚辈发红包,俗称“压岁钱”。
一个小小的红包不仅寄托了长辈对晚辈的祝福,也饱含了孩子们对过年的无限期待。
然而,随着互联网和手机移动支付的日渐普及,这种传统的节日习俗逐渐被赋予新的形式。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用手机发红包、抢红包,而互联网巨头更是掀起了愈演愈烈的“红包大战”。
红包的传说关于红包的起源,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
传说有一种妖精叫“祟”,大年三十夜里出来害人,在熟睡的孩子头上摸三下,孩子就会高烧疯癫,醒来后变成傻子。
人们怕“祟”来伤害孩子,故除夕夜里彻夜不睡,即“守祟”(守岁)。
一户管姓人家老来得子,十分珍爱。
除夕夜,怕“祟”来害孩子,就用红纸包了八枚铜钱,逗孩子玩。
夜渐深,一家三口不知不觉都睡着了。
此时阴险的“祟”悄悄潜入,正要摸孩子的头,突然枕边红包里迸出一道金光,吓得“祟”落荒而逃。
从此,大家纷纷效仿,并把红包叫“压祟钱”。
因“祟”与“岁”谐音,日久天长,就被称为“压岁钱”。
最早的压岁钱出现于汉代,叫厌胜钱,是为了佩带玩赏而专铸成钱币形状的避邪品。
有的正面铸有钱币上的文字和各种吉祥语,如“千秋万岁”、“天下太平”等;背面铸有各种图案,如龙凤、龟蛇、星斗等。
唐代,宫廷里春日散钱之风盛行。
当时春节是“立春日”,是宫内相互朝拜的日子,民间并没有这一习俗。
到了宋元以后,正月初一取代立春日,称为春节。
不少原来属于立春日的风俗也移到了春节,春日散钱的风俗就演变为给小孩压岁钱的习俗。
及至明清,压岁钱大多是用彩绳串起。
民国之后,则演变为用红纸包一百文铜元,寓意“长命百岁”。
给已经成年的晚辈压岁钱,红纸里包的是一枚大洋,象征着“财源茂盛”、“一本万利”。
名人故事马云创业过程中的10大失败经历

名人故事:马云创业过程中的10大失败经历阿里美国上市后,现年50岁的马云身家反超盘踞亚洲首富榜2年半之久的李嘉诚,成为新的亚洲首富。
我们知道,创始人不经千辛万苦,千锤百炼,不吃一堆亏,那是很难成长和成熟起来的,即便是马云也不例外。
马云不是神人,曾经也犯过许多错误,其中一些是致命的。
2013年的一次颁奖典礼上,马云说,如果将来要写书,就写《阿里巴巴的一千零一个错误》。
他还说,阿里其实不止犯过1001个错误,许多错误看到了,但没有时间理会。
15年间,马云到底犯过哪十大错误?一、好大喜功迁都上海羽而归时间:1999年原因:盲目追求高大上结局:公司总部重新迁回杭州再也没有离开过1999年,阿里刚刚起步,员工的办公场所,是马云那150平米的家。
获得融资后,马云开始飘飘然,将公司总部搬到美国,国内总部搬到上海,马上发现水土不服,后又重新迁回杭州。
这是马云犯下的第一个错误。
事后分析,上海多是大型国企、外资企业,而阿里服务对象多是中小企业。
杭州聚集着大量制造外贸企业,它们有实实在在的电商需求。
马云年轻时也犯过盲目追求“高大上”的毛病,远离自己的用户和“上帝”。
这点尤其值得其他创始人警醒。
据了解,很长一段时间,浙江一直是阿里收入最高的省份,后来才被广东超越。
二、扩张过快运营费用居高不下时间:2001-2003年原因:财力增强导致节奏失控结局:公司大幅裁员、减薪1999年创办之初,阿里实现市场净利润287万元。
随后,又分别获得高盛、软银等500万、2000万美元的投资。
财力的增强,打乱了马云原有的节奏,拿到钱后的阿里反陷入混乱之中。
2000年,阿里在海外疯狂扩张,运营成本居高不下。
在中国香港、美国、欧洲、韩国,需要大量市场推广,广告费用,每月开销是天文数字,且没有分文收入。
2001年1月,阿里银行账户余额不足1000万美元。
很快,阿里召开了历史上的“遵义会议”。
当时担任首席运营官的,是从GE空降的关明生,他在一天之内就把美国团队从40人裁到3人,并且相继关闭阿里在香港、北京、上海办事处。
微妙的细节 微信红包团队自述2年进化史

微妙的细节:微信红包团队自述2年进化史作者: 亿邦动力网来源: 亿邦动力网【亿邦动力网讯】魔鬼在细节中。
上线了两年的微信红包,几乎已成为一项国民应用,在大家习以为常的功能背后,曾进行过哪些明显、不明显的改动?日前,微信支付高级产品经理王鹏飞在“腾讯创想会”上,分享了团队在用户体验上做的5个改进,亿邦动力网将其整理如下:(图:微信红包的三个增长阶段)一、入口迁移王鹏飞回顾,自微信红包上线后,虽然外界关注度很高,但实际上,真实用户数据并没有想象中的好。
因此,团队最终尝试将发红包的入口变得更浅,从原来九宫格入口迁移到了聊天界面。
(图:微信红包入口的迁移)二、改变消息提醒方式这是一个容易被很多人忽略的调整。
在上线初期,微信红包会通过模板消息告诉用户“红包被XX领走了”(类似滴滴打车红包目前的状态),后来,微信红包团队取消了模板消息推送,改为系统消息推送,也就是,用户一发完红包,立刻就能在微信群内看到哪些人领走了红包。
“一种…老板‟的感觉油然而生。
”王鹏飞这样形容发红包用户看到系统消息后的心理。
(图:微信红包消息提醒方式的改变)三、春晚红包2015年羊年春晚的摇一摇红包,是微信红包历史上一个重要节点。
王鹏飞介绍,在羊年春晚前,微信红包的发展现状是:用户增长速度很慢,但留存度非常高。
“所以玩的人一直在玩,没有玩的人一直在远远的地方。
”为此,微信红包团队的决定是,借春节的契机,让更多用户有“第一次”。
而刺激其兴趣的做法就是“发钱”。
于是,羊年春节掀起了一波轰轰烈烈的摇红包仪式。
“一摇即得”,背后是微信红包团队追求的“最简单”原则。
除此之外,王鹏飞还介绍了春晚红包的一些小细节:1、用户摇到红包后的界面左上角有一个叉。
这意味着,摇到红包的用户,有权利选择放弃。
“这也是产品的公平原则,有些人就是视金钱为粪土,我们必须要给他一个出口。
”(图:春晚红包小细节,用户可以选择不拆红包)2、在用户摇红包的次数上,微信红包团队也经历了讨论。
“抢红包”背后的“冷”思考

“抢红包”背后的“冷”思考——以“微信红包”为例,浅析新媒体产品的生存之道付春晖摘要:“恭喜发财,红包拿来。
”作为刚刚过去的甲午马年春节里最炙手可热的娱乐活动之一,“抢红包”的背后不仅仅是“微信红包”这一新媒体APP引领的拜年新时尚,更体现了腾讯对“微信支付”的成功营销与推广。
然而,“社交狂欢”的背后亦应有对新产品良性发展的理性思考。
本文以“微信红包”为例,旨在深入分析新媒体产品推广的营销手段和发展初期与之伴随的“隐忧”,以期对“微信支付”的“嵌入式”发展有所裨益,对互联网通信行业的深入研发有所启示。
关键词:微信红包微信支付新媒体产品应用场景一、“微信红包”的横空出世“微信红包”是腾讯微信于2014年1月27日推出的一款APP应用,并于28日下午亮相微信“我的银行卡“界面。
一经推出,便在马年春节“一炮打响”,成为普通百姓间表达新春心意,传递新春祝福的拜年“新宠”。
通过手机发红包和抢红包逐渐演变成一种流行、好玩又方便的拜年方式。
微信红包只需将一张银行借记卡与微信绑定,便能实现两种派发红包的方式:一种是普通红包派发,它属于等额红包,一对一或一对多发送;第二种是拼手气群红包,用户自己设定总金额和红包的个数后,就会自动生成不同金额的红包,从几分钱到几百元不等,从而使接收红包演变成感受“拼手气”的游戏体验。
红包打开后,抢到了红包的人必须自己也将银行卡绑定到微信上才能将红包里的资金体现,进而成为实实在在的红包,而腾讯也正是通过这种方式在试图拉拢“回头客”,进而推广“微信支付”,延伸微信支付的基础功能,实现O2O(线上和线下互动)的闭环连接。
微信统计数据显示,从除夕到初八,超过 800 万用户参与了红包活动,超过 4000 万份红包被领取,平均每人抢了 4 到 5 个红包,平均每个红包在 10 元以内。
红包活动最高峰是除夕夜,最高峰期间 1 分钟里 2 5 万个红包被领取。
①“抢红包”的全民式社交互动为“微信支付”赚足了口碑,同时也使腾讯收获了货真价实的经济利益。
春节红包背后的故事

春节红包背后的故事春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也是家人团聚、亲情传递的时刻。
在这个喜庆的日子里,人们会互赠红包,作为一种祝福和关爱的表达。
红包,不仅仅是一种礼物,更是承载着许多故事和情感的载体。
让我们一起来探寻春节红包背后的故事。
### 1. 祝福与传统春节红包的习俗源远流长,早在古代就有了赐红包的风俗。
传说在古代有一只名叫“吉祥兽”的怪兽,每逢春节就会出来捣乱,吃人家的孩子。
后来人们发现,这只怪兽最怕红色,于是就有了在春节时用红色纸包裹铜钱,挂在孩子的脖子上,以驱赶邪恶的风俗。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风俗逐渐演变成了给孩子们送红包的习俗。
在现代社会,春节红包已经成为了一种传统,不仅仅是家长给孩子的压岁钱,也是亲朋好友之间表达祝福的方式。
每逢春节,长辈们会给晚辈们发红包,寓意着希望他们在新的一年里能够平平安安、健康快乐。
这种传统的延续,不仅让人们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文化。
### 2. 亲情与关爱春节红包背后,更多的是亲情和关爱。
无论是长辈给晚辈的红包,还是夫妻之间互赠的红包,都承载着浓浓的亲情。
长辈们在给晚辈们发红包时,不仅仅是金钱的传递,更多的是对他们的关爱和祝福。
这些红包,是长辈们对晚辈们的一种鼓励和支持,是对他们未来生活的美好期许。
夫妻之间互赠红包,也是一种甜蜜的表达。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通过互赠红包,夫妻之间能够更加增进感情,表达对彼此的爱意和关怀。
这种简单而又真挚的表达方式,让彼此的心更加贴近,让家庭更加温馨和谐。
### 3. 友情与情谊除了家人之间的红包,春节还是人们互赠红包表达友情和情谊的时刻。
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朋友之间会互赠红包,以表达彼此之间的情谊和祝福。
这种简单的礼物,承载着朋友之间的真诚和友爱,让友情更加坚定和持久。
在商务场合,春节红包也是一种传递祝福和感谢的方式。
老板给员工发红包,不仅是对员工们一年来的辛勤付出的肯定,更是对他们的关爱和支持。
员工们收到红包,不仅仅是金钱的回报,更是对自己工作的认可和激励,让他们更加有动力和信心投入到新的工作中去。
【市场营销】以市场营销角度谈谈微信“抢红包”

【市场营销】以市场营销角度谈谈微信“抢红包”“望群内群外,人人兴奋,两眼放光,魂牵梦绕。
手机之外,一片萧条,线下活动,统统推掉。
到夜晚,看绅士名媛,捧手机笑。
为了块儿八毛,引无数土豪不睡觉。
”这首网上流传的《沁园春•抢红包》形象地展示了2014马年春节最为火爆的移动互联网活动——微信“抢红包”的盛况。
老实说,我也是昨晚观看CCTV-2 的20140114《经济半小时》才知道此事。
《经济半小时》为微信的“抢红包”取的标题为----《疯狂的红包有秘密》。
央视财经频道都如此关注此事,可见腾讯此次的“抢红包”活动非同凡响。
疯狂的红包到底有什么秘密?下面以市场营销的角度简单解读。
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微信红包?微信红包,在2014年中国马年春节期间“一炮打响”,使得通过手机发红包和抢红包成为一项新鲜又好玩的乐事。
只要将银行卡与微信绑定,就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派发红包:一种是普通等额红包,一对一或者一对多发送;第二种则更富有趣味性,用户设定好红包总金额和红包个数之后,就会生成不同金额的红包,大多从几分钱到几十元钱不等,从而为抢红包者带来更好玩的“拼人品”体验。
不过,抢到了红包的人需要绑定银行卡才能够将红包中的资金取出来,而这也正是微信依靠红包发展支付用户的目的所在。
如此便可自然而然地得出如下结论:抢红包活动背后是腾讯对微信支付的营销推广。
为什么腾讯要对微信支付进行营销推广?众所周知,移动支付背后蕴藏着一座巨大的金矿,任何具有前瞻性的企业都想从中分一杯羹,尤其是互联网大佬们。
事实上,像微信支付、支付宝等等都属于第三方支付平台。
平台上的客户量是最宝贵的资源,是一座巨大的金矿,随便在平台上卖什么都会赚钱的,随便挖掘一下都会挖出金灿灿的金元宝。
然而,平台上客户的争取并不是那么地容易。
像阿里的支付宝的庞大用户群是阿里集团多年来用心维系的结果,其背后又有网上购物和生活服务活动作为强大支撑。
最近阿里巴巴发布数据,截至去年年底,支付宝实名用户数已近3亿,其中手机支付用户超过1亿,成为全球最大的移动支付公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云也赞叹,微信红包诞生的幕后故事 微信红包系统代码写作自1月10日开始。此时距微信红包发送达到峰值还有20天。在深圳腾讯总部大厦的9、10两层,一个大约10人的微信红包团队,开始夜以继日打造一个即将引爆中国人情社会的系统。
张小龙并未参与“微信红包”这一牵动人心的产品的具体研发细节。 一个大约10人、隶属于腾讯财付通基础产品中心的核心团队主导了开发过程。财付通公司基础产品中心的产品总监弓晨告诉《博客天下》,微信红包第一次关键闭门会议中,微信团队成员直接参与了策划与讨论。
在腾讯内部,想要和微信合作并不容易,因为接入微信接口意味着这个产品会在极短时间内拥有微信此前沉淀下来的庞大用户量。这一次,微信红包无疑是一个拿到入场券的幸运者。
“张小龙太忙了” 弓晨说,“没有直接参与到细节。”不过,一位接近微信团队的人士表示,微信的任何新功能上线都必须经过张小龙同意。
但微信红包这个产品与微信之父张小龙的理念是一致的。张小龙曾说:“做了这么多年工作以后,我感觉对人性的把握是最重要的。”这正是微信红包成功的基础。 这个能够发送和领取红包的系统将包裹人性、关系、金钱、欲望,在春节这一特殊的节日里,搅动800多万中国人。
从农历除夕到正月初八这9天时间,800多万中国人共领取了4000万个红包,遍布全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每个红包平均包含10元钱。据此推算,总值4亿多元人民币的红包在人们的手机中不断被发出和领取。除夕夜参与红包活动的人最多,一共有482万,流量最高峰出现在零点前后,在达到瞬间峰值时,每分钟2.5万个红包被拆开。
在这个微信红包流行的节日里,一位名叫龚文祥的电商商人亲身体验了一场利用红包的赌博游戏,对微信红包的异化,他感到忧心忡忡。
很多中国人也在寻找一个名叫陈光标的中国富豪,他以高调炫富和随意向陌生人发钱的慈善形式著称。而一个骗子则利用这些人的投机心理,假冒这位中国富豪,闷头抢了每个群里其他人派发的总额惊人的微信红包。
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微信红包送来的金钱和祝福,对微信红包充满怨气的是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中国农历马年正月初二,在铺天盖地的微信红包中,坐拥中国最大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宝”的他终于沉不住气。正月初二晚10点,他在来往一个名为“江湖情”的扎堆群中称,他的老对手腾讯利用微信红包发起了一场 “珍珠港偷袭”。
尽管出奇的愤怒,马云赞扬对手:“确实厉害,此次春节‘珍珠港偷袭’确实计划和执行得完美。”这位阿里巴巴的创始人把微信红包的成功视作对自己的教训,并暗示,微信红包背后是腾讯针对他和支付宝的一次阴谋。
在表达愤怒之余,他流露出更多的是无奈。“前几天,媒体上突然出现一系列针对支付宝、余额宝这不安全、那不安全的各类系统性传播,不管你如何辟谣,不管你如何证明你比传统银行安全十倍以上,并且保证有问题全额赔偿……”
在这场无论对马化腾和马云都至关重要的第三方支付竞争中,一贯强势的马云将自己视作一位受害者,他在来往群里控诉“在中国商业竞争中最厉害的‘黑客’是写‘黑材料’的黑客!”虽然没有指名道姓,但根据语境,很容易推断他所批评的正是2013年下半年凭借与微信合作而强势上升的财付通,以及财付通背后对第三方支付充满野心的马化腾。
在这个春节里,微信红包的火爆无疑破坏了马云的节日心情。 近身肉搏 1月28日下午,“新年红包”的图标第一次出现在了微信“我的银行卡”界面中,6亿多用户可以直接进入微信红包的页面开始发红包。
这天下午四点钟左右,“新年红包”图标首先在微信的诞生地广州出现,随后的四个小时中,才逐渐蔓延到中国的其它主要大城市,再到二、三、四线城市,直至全国。
在这四个小时中,弓晨和她的同事们瞪大了眼睛紧盯着电脑屏幕上显示的数据和用户的反馈。每放开一个城市,使用微信红包的用户和用户们发回的反馈就会猛增,“过程真是惊心动魄”弓晨回忆。 她向记者解释,每当上线一些重大的功能时,财付通团队都会采用这种谨慎的“灰度”上线方式,以防出现意外,此前在推出嘀嘀打车时就先开放了北京作为试点,再把范围扩大到全国。
微信红包系统的缔造者之一,腾讯财付通公司副总经理吴毅,并不是一个活跃的公众人物。但微信红包的走红让他突然成为了媒体的聚焦点。
当媒体记者告诉他“外界盛传微信红包让微信支付用户一夜之间突破1亿”时,他被这样的传言惊呆,他说:“传得太夸张了。”这位还没有习惯媒体追捧的副总经理甚至恳请大家对微信红包保持理性。
与产品团队的低调一致的是,腾讯CEO马化腾并没有为微信红包做太多宣传,但是细心的网友还是发现了他支持微信红包的蛛丝马迹。
1月26日,微信红包功能公开上线的第一天,一张网络流传的截图显示马化腾正邀请一些企业老板测试“抢红包”功能。在这张截图上,马化腾发了一个随机红包链接,50个随机红包,人均有20元。截图还显示,中石化的孙维跃和广厦集团的楼江跃都领到了红包。而香港创意服务有限公司的总经理罗绮萍也在腾讯微博上晒出马化腾在微信上发给她的188元红包。
微信红包团队的产品总监弓晨告诉《博客天下》,在这次微信红包的开发过程中,测试方式正是同事之间互相发红包,每当产品有改进时,他们便会邀请团队负责人或是公司更高级别的领导到研发团队的群里 “发红包”,以测试产品功能,同时把货真价实的人民币收进自己的账户里。
起初,弓晨和同事只把微信红包当作一个春节的应景之作,并没有想到它竟然会引起如此大的讨论,甚至引来竞争对手马云的吐槽。
用微信支付做“红包活动”的想法最早诞生于3个月之前。弓晨作为产品总监,参与了微信红包开发的整个过程。
2013年8月,财付通正式与微信合作推出微信支付后,弓晨所在的基础产品中心就开始不停地为微信支付研发新产品。
从那时起,弓晨和她同事的每一步动作都像是和支付宝在进行近身肉搏。 2014年1月5日,嘀嘀打车与微信支付合作,从1月10日到2月10日每单用微信支付完成的订单将奖励司机和乘客各10元钱。
17天后,马云的支付宝也与快的打车合作,在支付宝钱包中内置打车功能。用支付宝打车并付款的乘客将获得10元优惠,而司机将获得15元奖励。
1月22日,马化腾的财付通又推出了与华夏基金合作的理财通,原理与支付宝的余额宝相同,即在第三方支付工具上附加理财功能。
虽然理财通推出的时间比余额宝晚了半年,但甫一出场就以高出余额宝收益率的姿态赚足了关注度。1月26日,理财通的7日年化收益率飙升到了7.90%,而余额宝在2014年还没有超过7%收益率的成绩。 这两项功能的诞生被视作财付通赶超支付宝的重要步骤。不常发声的马化腾此刻也开始力挺腾讯财付通团队。他在2014年只发了两条腾讯微博,一条是转发微信嘀嘀打车的教程,另外一条就是帮助财付通转发理财通的推介微博。
弓晨向记者证实,微信版嘀嘀打车确实是腾讯战略性的产品,用以培育用户使用微信支付的习惯。但说到微信红包,吴毅与弓晨都不认为这是一个背负了沉重战略目标的产品,“不过是一个应景之作。”
激发“狼性” 庞大系统的诞生时间是2013年11月,一次基础产品中心的头脑风暴中,弓晨和同事们想到了可以在2014年春节时,把公司内部发红包的传统做成一个应用,吸引普通用户使用,增加启用微信支付的用户数量。
按照腾讯公司传统,农历新年后上班的第一天,马化腾及公司的高层都要亲自给员工派发红包利是,员工内部把这个传统叫做“刷总办红包”。
这一天所有在深圳腾讯总部工作的员工几乎都会暂时放下手中的工作,排队前往位于腾讯大厦39层的马化腾办公室领取红包,几千人的队伍从39层一直排到1层,在大厦外的广场上曲折蜿蜒。而在员工之间,也会有下级向上级、未婚同事向已婚同事讨要红包的传统。
财付通公司成立后,每年向全体员工发电子红包的任务就落在了财付通团队的头上,为员工设计电子红包,他们已经做了五六年。
2013年初,腾讯公司行政部通过微信向员工发了每人200元的微信红包,虽然只是财付通的一个简单链接,但是被外界视为微信将与财付通打通的重要证据。
延续着现实世界的传统,弓晨和她的团队成员想到了可以在虚拟世界中搭建一个向朋友“讨红包”的系统,让红包在微信好友之间传播。在技术上,“讨红包”这个功能类似于已有的AA收款功能,实现起来难度不大。
但这个创意却被财付通副总经理吴毅推翻了。吴毅担心被“讨红包”的用户很有可能遭遇尴尬:面对突然出现的讨要红包者,给还是不给,给多还是给少,都会让人难以拿捏,如果不是特别熟的朋友,给不好还有可能带来误会。“讨红包”的项目也就此搁置了。
直到今年1月初,弓晨和同事又重新拾起微信红包的点子,这一次,他们从微信群的掷色子游戏中获得了灵感。
微信中有一项随机掷色子的功能,在微信群中多个好友一起掷色子是一种简单又刺激的玩法。弓晨发现,如果把色子换成红包应该也能激起大家参与游戏的兴趣。和同事讨论后,弓晨定下了这个“抢”随机红包的设计。
她预感让大家以“抢红包”的方式参与游戏,一定能“炸”出群里潜水的用户,在微信群里营造出热闹的气氛。 她的这个想法终于获得吴毅认可。1月10日,弓晨和几个产品与技术的同事开始了这个功能的技术开发,这时离过年只有两个多星期。
只用十几天的时间,技术人员就开发出了最初微信红包版本。为了做测试,弓晨在微信上拉了一个150多人的群。
这是最先接触微信红包功能的一群人,其中包括财付通的员工、广研微信团队员工以及一些银行的技术人员。在这个群里,大家的任务就是玩发红包和抢红包的游戏,并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意见。
起初,大家还只是测试性地互相发红包,逐渐测试成为了真正的狂欢。群成员们会以“某某万福金安”的祝福语炸出群里的高层人物,逼他们出来发红包。当这一句话被群成员们整齐划一地重复几十遍时,一般被点名的人都会乖乖出来发真金白银的红包。几乎每天晚上,这个群都能抢红包抢到凌晨3点。微信红包将人性中人贪嗔痴因子全都激发出来。
吴毅也是这个群的成员之一,他是财付通的管理者,是被逼发红包的角色。他一语道破开发团队的癫狂状态:“抢红包逼出了大家的‘狼性’。”这里的“狼性”所指向的正是人们面对游戏与金钱刺激时难以抑制的兴奋与无尽的欲望。自此,测试群的群名称也被改成了“微信红包测试狼群”。
满负荷运转 “抢红包”中蕴含的人性因子立即给微信红包功能带来了难以想象的热度。 1月28日,微信红包正式向公众开放前,微信红包早已在一部分接近腾讯圈子的微信用户间传开了。1月24日,弓晨发现本应该只有几百个测试红包的时候,出现了上万个红包,这让微信红包团队意识到“抢红包”功能的传播速度远比想象的快,如病毒一样扩散的“微信红包”潮流超出了他们的想象。
在微信红包正式上线前,整个团队几乎没有休息,忙着给微信红包系统扩容,他们向腾讯公司申请,调来了10倍于原设计数量的服务器,并抓紧时间修改微信红包系统的最后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