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和巩固

合集下载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唐朝
设立行省制度,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直接管辖;推行土司制度、改土归流等措施,加强对西南地区的统治。
元明清时期
民族关系调整与和谐共处
和谐共处
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原则,促进各民族和谐共处;尊重各民族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维护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
民族交融
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加强,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交融局面;各民族共同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利益。
抗击沙俄侵略
清朝乾隆年间,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加强了中央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军队改革和现代化建设成果展示
推进军队领导管理体制改革,实现军队的高效运转。
军队领导管理体制改革
加大武器装备研发力度,提高武器装备的现代化水平。
武器装备现代化
积极推进军队信息化建设,提高信息化条件下的作战能力。
军队信息化建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点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尽量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
contents
政治统一与多民族国家形成 经济交流与发展促进统一 文化交流与认同加深统一观念 军事防御体系构建保障国家安全 法律制度完善维护国家稳定 当代挑战与应对策略


目 录
政治统一与多民族国家形成
第一章
风俗习惯传承与保护举措
风俗习惯传承
重视和保护各民族风俗习惯,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风俗习惯改革
引导和推动风俗习惯改革,摒弃陋习,倡导文明新风。
风俗习惯教育
加强风俗习惯教育,提高公众对风俗习惯的认知和尊重。
节日庆典活动增进民族感情
传统节日庆典
举办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庆典活动,增进各民族之间的了解和感情。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单元复习课件(30张PPT)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单元复习课件(30张PPT)

2.清朝在修撰《四库全书》时,将《满江红·怒发冲冠》中“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
奴血”改为“壮志饥餐飞食肉,笑谈欲洒盈腔血”。这一行为的根本目的是( )
A.修正有误之处 B.禁锢人们思想 C.收缴销毁书籍 D.维护专制统治
D
3.《皇明祖训》记载:“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 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xié)颃(hánɡ)(相抗衡),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 稳当。”《清史稿·军机大臣年表序》记载:“初只承庙谟商戎略而已。但以后事权逐渐扩
民族
1616年 努尔哈赤
主题一、明清的政治 3:清朝的建立
阿骨打:建金
女真 1636年 皇太极 盛京——北京 改女真为满洲;改后金为清
1644年,李自成起义军推翻明朝。 山海关明军将领吴三桂降清,引清 军入关,击败李自成军队,
清朝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
历史上曽建立过统一全国的少数民族政权的 蒙古族—元朝 满族—清朝
C.郑和远航的目的是“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D.当地人民以命名的方式纪念郑和
D
主题通关
主题三、明清的经济发展
明 农业 引进原产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新航路开辟
朝 手工工业 丝织业中心 苏州 制瓷业中心 景德镇 商业 城市 北京和南京 商帮 山西的晋商、安徽的徽商
主题通关
主题二、明清的对外关系 3:郑成功收复台湾
背 (1)明朝末期,荷兰殖民者侵占了台湾。
景 (2)清初,郑成功在福建沿海坚持抗清,决心收复台湾
郑 成 功
概 况
1661年,郑成功率军从金门出发,抵达台湾岛南部 1662年,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
收 复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反思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反思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反思
随着历史的演变,中国逐渐形成了一个众多民族共生的国家,这种多民族的共存不是一蹴而就的结果,而是经过几千年的积淀和历史的演变所形成的。

然而,如何巩固发展多民族国家,是我们面临的重要挑战,也是我们迫切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尊重和保护各民族的文化传统
中国是一个拥有56个不同民族的国家,这些民族都具有各自鲜明的文化传统,精神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这些不同的民族文化传统是多民族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巩固和发展多民族国家就必须尊重和保护各个民族的文化传统,鼓励多元文化的生长和发展。

二、加强民族交流和融合
全国各地不同民族的群众之间应该加强交流和交往,以便于了解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和习俗差异,消除误解和歧视,同时推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融合,在包容和互相学习的基础上实现和谐共生。

三、坚定地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
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是更为重要的基础,是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的关键,不宜轻视。

牢固坚定地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是保障民族共存的重要前提,同时也能够旺盛全国各民族群众的爱国情怀,并能更好地推进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四、深入推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民族地区是多民族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推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打造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道路,注重区域协调发展,加强地区交流与合作,能更惠及全体民众,促进多民族社会的繁荣和稳定。

总结而言,巩固和发展多民族国家,必须遵循和贯彻各民族平等相待的原则,加强民族交流和融合,深入推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坚定地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才能在民族共存的基础上实现长期稳定和繁荣。

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课件(共24张)

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课件(共24张)

对福建沿海地区的安全造成威胁,严重影响中国在东亚和东
南亚的海上贸易。
(2)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初衷是什么?客观效果又是怎样的?
反抗清朝。
赶走了荷兰殖民者。
(3)尝试评价郑成功收复台湾的行为?
郑成功收复及建设台湾,维护了国家的领土主权完整,促进了 台湾的开发。
朝代
事件
三国
孙权派将军卫温到夷洲
隋朝
隋炀帝三次派人到流求
(2)意义;
加强了中央与西南地区的联系,巩固了国家的 统一与边疆的稳定。
鄂尔泰
雍正帝
“土”:土司制度,中央政府任命地方民族首领 世代管理地方的制度。
流:流官制度,中央政府派遣有一定任期的官 员对地位进行管理。
1、说一说明清采取的巩固统一的措施有什么意义? 这些措施维护了国家统一,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经
第一课 大一统国家的兴盛与农耕经济的繁荣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一、明清时期对抗外族侵略
1、抗倭 16世纪中期
代表人物: 戚继光、俞大猷
倭寇 俞大猷
2、收复台湾
代表人物: 郑成功
1684年,清朝设台湾府。
【资料1】1624年,荷兰殖民者占据台湾。此后,荷兰殖民者不仅 对占领区人民进行经济掠夺,还骚扰福建沿海,屠杀掠夺人口, 拦劫中国商船,严重影响中国在东亚和东南亚的海上贸易。
【资料2】就在荷兰殖民者占据台湾这一年,郑成功出生。1646 年,郑成功父亲郑芝龙降清后被押回北京。年仅23岁的郑成功遂 起兵抗清。1661年,在抗清形势十分严峻的形势下,郑成功决定 平克台湾,“以为根本之地,安顿将领家眷,然后东征西讨,无 内顾之忧,并可生聚教训也。”
(1)从地理位置看,荷兰殖民者占据台湾造成了哪些危害?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历史论文1500字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历史论文1500字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历史论文1500字一、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过程:1.中国形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开端(1)先秦时期中国境内各民族的逐步走向统一与融合。

中国经历了四千年漫长而曲折的历史过程,才形成今天这样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

四千多年前,当我们的祖先还处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部落阶段时,活动在各地区的部落群或部落联盟,在相互联系与影响下,即共同为开拓祖国古代的文化作出了贡献。

约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居住在中原地区(黄河中下游)的一些氏族、部落和部落联盟,通过战争和政治、经济、文化的相互影响,逐渐融合而成为一个民族,即“诸夏”(亦称“华夏”)。

开始进入阶级社会,建立了第一个国家“夏朝”。

在中国国家形成和发展的最初阶段——夏、商、西周时期,中国境内以及周边的一些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氏族、部落和部落联盟,多向夏、商、周王朝称臣朝贡。

当时“中国”一词,是指王京而言。

《诗经》“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惠此京师,以绥四国”,以“中国”对“京师”。

《毛传》注释说:“中国,京师也”。

春秋时期,周朝王室衰微,各诸侯国相互兼并。

黄河中下游的中原诸夏晋、郑、宋、鲁、卫等国以中国自居,秦、楚、吴、越等非源于周文化,不是尊行周礼的国家,仍被视为“夷狄”而遭到歧视。

《论语·八佾》:“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亡’即无)也”。

春秋、战国时期,各族之间的交往和兼并战争,导致了民族的统一与融合。

今河北省北部诸国及令支、孤竹、山戎等少数民族,为燕国所并,燕将秦开击败东胡,把疆界推向今辽宁省及朝鲜半岛西北部;今山西境内及河北西部诸国和赤狄、白狄、长狄等为晋国所灭,其后赵国又东灭中山,北灭林胡,把疆界推向今内蒙古中部;今山东境内诸小国和莱夷等少数民族为齐国所并;关中的秦国先后灭义渠、冀戎、邽戎,南并巴蜀、汉中,把疆界推进到今甘肃的黄河及四川省的长江一带;江汉及江淮流域的小国及淮夷等少数民族,春秋时分别为楚、吴、越所统一,战国时楚国东灭越,南占洞庭、苍梧,西降盘瓠、廪君等蛮,把疆界推进到五岭及黔东一带。

中国历史上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历史上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历史上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中国历史悠久而复杂,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拥有众多民族的国家。

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中国逐渐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本文将从秦汉统一、南北朝的分合、唐宋辽金元的统一以及明清时期的辽扼之统等方面来探讨中国历史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一、秦汉统一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一统。

此时的中国境内分布着不同的民族,如中原地区的汉族、北方的胡、羌族等。

秦朝的统一,通过中央集权和行政区划的改革,有效整合了各个民族的力量,实现了国家的初步统一。

同时,秦王朝还通过修筑长城来阻止北方民族的入侵,保护国家安全与边疆稳定。

二、南北朝的分合南北朝时期,中国分裂为南北两个政权,北方为北魏、东魏等朝代,南方为南朝宋、南齐等朝代。

这一时期,民族的分化和迁移现象非常明显,南方以汉族为主,而北方则较多胡、鲜卑等少数民族。

然而,南北朝历史并非一片分离,多次的统一与融合也纷繁上演。

在南北分裂的300多年后,北方的隋朝统治者杨坚重新统一了中国,建立了大一统的统一中央政权。

这一统一加强了民族融合的力度,北方各民族的特色也逐渐融入中国的大一统中,形成了新的民族文化。

三、唐宋辽金元的统一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灿烂的时期,唐太宗时期统一了中原,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唐盛世。

唐朝的统一力量包括了汉族、少数民族如回纥族、突厥族等。

这些少数民族的融入为中国的统一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也为中国的文明进程注入了活力。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另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

南宋时期,南部地区多数为汉族,北方则分布着多个民族如契丹族、党项族等。

面对金国的威胁,南宋政权不断采取措施加强统一,稳定国家疆域。

南宋时期的经济繁荣和文化发展,进一步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统一延续了下来。

四、明清时期的辽扼之统明朝统一了中国后,明朝政权对于中国各族民众采取了包容的政策。

明朝中晚期,辽东地区的女真族建立了后金政权,最终被明朝皇帝清朝统一。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教学反思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教学反思
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教学中,最重要的是要注重多样性和包容性。

我们必
须承认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之间的差异,而不是试图强制统一。

这需要我们提供一个
开放和包容的学习环境,鼓励互相理解和尊重。

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对多民族历史和文化的积极推广。

这包括教授各种民族文化、传
统和宗教,以及庆祝各种民族节日和纪念日。

这将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不同文
化之间的联系和差异,建立更好的跨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

此外,我们还需要强调人权和公民教育。

这将帮助学生了解个人权利和责任的重要性,以及尊重和促进全民的公民权利和道德责任的必要性。

在这里,我们还可以教授民族
和宗教间的相互理解和和谐。

最后,我们需要培养大家互相帮助的责任意识。

在多民族国家,我们必须承认每个人
都有责任帮助其他人更好地融入社会,无论他们来自哪里或是什么文化背景。

我们需
要鼓励人们从照顾少数族裔儿童的方面入手,承认他们可能需要一些额外的帮助,以
便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综上所述,要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我们必须注重多样性和包容性,推广多民
族历史和文化,强调人权和公民教育,以及培养大家互相帮助的责任意识。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多民族国家中创造一个和谐、包容和繁荣的社会。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教学课件


第一节 戚继光东南沿海抗倭寇
16战争取得决
定性胜利,东南沿海
的倭寇基本肃清。
戚继光号海军训练舰
第二节 郑成功顺利收复台湾
17世纪初,荷兰殖民者侵占了台湾。 1661年,在东南沿海坚持抗清的 郑成功成功率领军队从金门出发,横渡 台湾海峡。(赤嵌城 台湾城)。 1662年初,荷兰守军被迫签字投 降,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郑成功 的后代归顺清朝。 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 福建省)
明长城的修建意义
明长城抵御了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保护了中原社会经 济、文化的发展,保证了中原地区的强大和统一,为边疆 地区经济开发提供了和平安定的环境,促进了边疆地区的 发展。明长城也在一定程度上封闭了其他民族与汉族的交 往,影响了文化的传播。
第五节 平定准噶尔、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
1、蒙古准噶尔部 2、外来势力:沙俄 3、人物: 4、18世纪中期,清朝平定准噶 尔,统一了天山以北地区。
抵御外敌入侵 平定各方叛乱
东方:戚继光抗倭 东北:雅克萨之战 北方:长城 西北:平定准葛尔 西部:设立驻藏大臣 西南:改土归流 经济:避暑山庄、茶马交易
第一节 戚继光东南沿海抗倭寇
明朝中期,日本海盗、浪 人、武士、商人等经常骚扰中 国东南沿海地区,当时人们称 之为倭寇。
万历二十年,大明军队曾 出征援助朝鲜击溃日本丰臣秀 吉的入侵部队,这也是中国历 史上的一次“抗日援朝”战争。
第三节 击败北毛收付雅克萨
17世纪中期,沙皇俄国入侵我国黑 龙江流域,并在中国的尼布楚和雅克萨 建立了殖民据点。
康熙皇帝为统帅; 清军两次大规模围攻雅克萨城。 1689年。中俄双方经过平等协商, 签订了《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 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广大地区为 中国领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说课稿

说课模板各位评委X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五课的内容,此内容为本节的第二课时。

我说课的程序主要有以下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几个部分:一、教材分析:该课时探讨的是我国明清时期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关系方面的内容。

从总体上看:明朝统治者侧重防御,清朝统治者更重视怀柔政策,由此形成了“明修长城清修庙”两种不同的边防局面。

避暑山庄的修建、达赖和班禅封号的册封,都表现了统治者在民族问题上的政策和态度;明代实施的“改土归流”、清代对某些少数民贵族叛乱平定的举措,都有力地表现了明清统治者在处理民族问题上采取的积极措施。

这些措施都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与内地的文化交流,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清朝对达赖和班禅的册封制度、粉碎准葛尔贵族割据势力、漠西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明清的“改土归流”、清朝台湾府的设置等史实;掌握明清处理民族问题的政策差异和清朝的疆域;充分认识到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阅览、分析历史图片的能力;评价少数民族领袖人物的能力;以正确的民族观、战争观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反对分裂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把明清时期对边疆地区加强统治所采取的措施,为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而进行的斗争。

清朝前期辽阔的版图及其行政区域的划分和管理确定为本节的重点教学难点:根据(知识**特点、学生已有知识储备或理解能力)确定明清对待少数民族政策的差异。

为本节难点。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将详讲***,略讲****,以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四、说教法:根据以上教材分析,为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对****知识将采用***教法,为落实重点采用* *教法;为突破难点采用**教法;等等。

第18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课件(49张PPT)

一部分的是( A )
①元朝政府设宣政院 ②达赖、班禅必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 ③清朝设置驻藏大臣 ④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线索提示
1、本题主要考查历代管理 西藏的相关知识。 2、关键词:西藏 3、伊犁将军是管辖新疆的 机构。故选A。
巩固西北边疆
知识回顾
回顾清朝以前,中央政府对新疆的管理。
①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府,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 ②唐朝时,唐太宗和武则天在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③元朝,设北庭都元帅府管辖新疆。
康熙帝平定噶尔丹叛乱
蒙古族准噶尔部首领。在俄国唆使下,发动叛乱。占领青海、蒙古多 地,甚至威逼北京。
1690年康熙帝三次亲征,采取分兵合围的战略,通过乌兰布通和昭莫 多战役,击溃噶尔丹。 若粮草断绝,必噬雪穷追,断不回师!
雅克萨之战
神威无敌大将军铜炮
《尼布楚条约》
时间: 1689年 签订: 中俄双方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 意义: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
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场景
随堂小练
1.清朝时期,康熙帝领导的反抗沙入侵中国东北的
战争是( B )
A.武力统一台湾 B.组织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C.平定噶尔丹叛乱 D.消灭大小和卓割据势力
线索提示
1、本题主要考查雅克萨之战的 相关知识。 2、关键词:清朝康熙、沙俄入 侵东北 3、康熙帝领导雅克萨之战反抗 沙俄入侵。故选B。
清朝的疆域
清朝疆域
西北至巴勒喀什池
西跨葱岭
西南达喜马拉雅 山脉
北接西伯利亚 清朝
土尔扈特部回归
1771年,内蒙古族土尔扈特部在杰出首领渥巴锡的带领下回归祖国。 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民族首领和民族使者杰出贡献
各民族许多首领和使者,都为本民族的发展和密切各民族之 间的关系做出了杰出贡献。鲜卑族的杰出政治家、改革家孝文帝 进行汉化改革,是加速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过程,同时也促进了 北方民族大融合。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任用汉族文人制定各 项典章制度,并逐步接受在原封建文化,他在位其间,契丹还创 制了文字。这些少数民族首领能顺应历史潮流,就会对社会生活 和历史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张骞通西域使西域的经济文化同汉朝 的交流得到加强,同时张骞也为促进西域各民族的发展、进步和 汉族的融合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所以,我们可以说张骞是我国历 史上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沟通西域同内地的联系,促进中 西交往作出巨大贡献的杰出人物。文成公主入藏,使吐蕃和内地 的联系不断加强,唐朝的许多酿酒、制磨、造纸墨的工匠来到吐 蕃养蚕技术也传到那里。这为发展吐蕃的经济文化,加强唐蕃的 联系,促进汉藏友谊和民族团结作出了重大贡献。
6、民族大融合的进一步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 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 形成中华民族大融合的第二次高潮。五代、辽、宋、 夏、金、元时期,周边各少数民族借助自己政权的力 量加强了与汉族的交往,相互学习,逐步缩小与汉族 的差别,为元朝更大规模的民族融合和多民族国家的 重新统一作了准备。尽管这一时期各族政权之间也经 常发生摩擦和战争,但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才是 这个时期民族关系的主流。元朝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 封建国家的巩固和民族大融合时期,它结束了唐末以 来400年的分裂割据和多民族政权并立的时期,奠定 了元明清长期统一的基础,这一点和长期的民族融合 是分不开的。
4、多民族大融合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出 现了中华民族大融合的第一次高潮,这为隋的 统一提供了条件。由于民族迁徙和各民族联合 斗争,民族融合加强;孝文帝改革更加速了这 一进程。 5、多民族的大发展时期:唐朝是我国古代史 上一个重要时期,对周边各少数民族有很强的 吸引力,加上唐朝统治者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所以唐朝与各少数民族的关系范围更广,数量 更多,形式多样,关系也更加融洽,在西北和 东北奠定了祖国疆域的基础。唐朝通过战争、 和亲、册封、设管理机构等方式加强了与周边 各民族的关系。
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发展和巩固。
我国是一个以汉民族为主体,由许多少数民族结 合成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 化上的密切联系,友好往来,共同建设祖国、共 同反对阶级压迫和外来侵略,是我国民族关系中 的主要内容。
1、多民族融合的开始:华夏族(汉族的前身); 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和其它各民族接触频繁, 促进了民族逐步融合。这一融合兼并过程,为后 来秦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
2、民族关系的主流是友好和民族融合 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密切联 系,友好往来,共同建设祖国,共同反抗 阶级压迫和外来侵略,构成民族关系的主 要内容。尽管各民族之间有侵扰,有迁徙, 有战争,有议和,但战争是短暂的,友好 是长期的。
3、如何看待中国古代的民族战争
各族之间的友好往来是主流,但也存在矛盾、斗争和战争,它与 民族的主流相比,只是民族关系的次要部分。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战争,不同于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战争, 不具有侵略和反侵略的性质。但要分析它的正义性和非正义性, 进步性和反动性。任何民族的统治者为维护国家的统一,促进社 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而进行的战争都是进步的;各族人民为反抗剥 削压迫而进行的斗争都是正义的。否则,相反。民族政权之间为 推行民族压迫和掠夺而进行的战争,双方都是非正义的。公元前 119年卫青、霍去病攻打匈奴;1140年岳飞郾城大败金军; 1449年于廉抵抗瓦刺进攻;1690年和1696年康熙帝两次亲征 噶尔丹,这些战争维护了边境的安全,或打击了少数民族贵族南 下掠夺,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或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都是正义的战争,都是进步的。女真首领阿骨打领导的抗辽战争 是反民族压迫的性质的战争。
3.民族融合的特点: ①、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共同构成中华民族的大家庭。 ②、友好交往是主流,中心是扩大了先进的中原文化和汉 族文化的影响。 ③、中华民族以儒家大一统思想作为民族的精神支柱。 ④、民族大融合促进国家统一,国家大统一又促进了民族 大融合。因此,民族大融合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动力之 一。 ⑤、落后民族在征服先进民族后被先进民族的生产方式、 生活方式、政治制度、文化知识所同化。 ⑥、各民族的特点、优点,不断充实着中华民族统一体。
1、秦汉时期,国力强盛,中国与亚洲各 国人民有着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表现在 两汉同朝鲜、日本联系加强;张骞通西域, 开辟中西交通的新纪元。中国同西亚、欧 洲的通商关系开始发展起来,中国的丝绸、 冶铸、水利技术沿着“丝绸之路”远播到 中亚、罗马和欧洲地区。先进的秦汉文化 对东、西方乃至世界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张骞、班超、甘英是促进中外友好交往的 杰出人物。
中国古代疆域辽阔、经济发达、国力强盛、科技 文化领先世界,因而历代封建王朝通过不同的形 式与亚、非、欧一些国家与地区发生联系,这些 联系包括相互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也包 括相互间发生的战争。 我国古代的对外关系以友好交往为主,表现在政 府或民间的人员往来、经济文化交流、先进生产 技术的引进、优良农作物品种的传播等。对外交 流的前提条件包括农业、手工业及商业的发展, 同时受到交通运输状况的制约,还与统治者的对
三、民族战争
四、民族关系的规律和认识
1、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是由各民族 人民共同缔造的。由于各种原因,汉族在我国多民族 的国家中处于主体地位。但是,并不能因此而忽视或 否认其它少数民族对于祖国历史发展所作的贡献。秦 汉统一中原地区,匈奴则统一了北方草原地区。各个 少数民族都有自己悠久的历史,在经济文化方面给予 汉族不同的影响。因此,看待民族关系,不能站在一 个民族的立场上,而应该站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的立 场上,对历史上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事 件、人物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颂,反之要给予否定和 鞭挞。反对大汉族主义和狭隘的地方民族主义。
2、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经济、文化处于世界先进 地位,对外交通(陆路、海路)比过去发达,在政府的鼓励、支 持下(如唐政府在广州设市舶使,管理对外贸易;在长安设专门 机构鸿胪寺、礼宾院负责接待外宾),唐朝和亚洲、欧洲各国之 间的往来出现前所未有的盛况。当时中国尤其成了亚洲各国经济 文化交流的枢纽。唐朝和朝鲜半岛的新罗一直保持着友好关系, 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对朝鲜的影响很大,朝鲜文化对唐朝也 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唐和日本的关系更加密切,唐文化对日本影 响甚大,从政治制度到生活习俗,日本都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 唐朝和印度半岛有着频繁的通使往来,玄奘西游成为中外关系史 上的佳话。唐和西亚的波斯、大食也有通好关系,中国的陶瓷等 源源不断运往该地,西亚的物品、中亚的舞蹈也传入中国。亚洲 各国的商人、僧侣和学者不断到中国,聚集在长安、洛阳、广州、 扬州等大城市中,唐都长安成为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作为当时 世界上最先进的唐文化在频繁的中外交往中不但影响到亚洲文明 的发展,而且促进了西方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它自身也在兼收 并蓄中进一步博大精深。
1、秦派蒙恬夺回河套,修筑万里长城,加强边防, 发动对越战争。 2、汉武帝时对匈奴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战役;东 汉先后派窦固、窦宪出击北匈奴。 3、唐朝初年,东突厥不断南下攻唐,唐太宗大败 东突厥,俘获其首领颉利可汗在其旧地建都督府 4、两宋的民族战争:辽宋战争、宋金战争、宋元 战争。 5、明朝土木堡之变、北京保卫战、与后金的战争。 6、清朝前期平叛战争:反对准噶尔贵族分裂势力, 平定回部反动贵族的叛乱。
3、南宋时期,虽然北方战乱不止,陆上 “丝绸之路”受阻,但因经济重心南移, 造船技术的进步和指南针的应用,加上统 治者的大力提倡(如宋高宗),海外贸易 的繁盛超过了前代,贸易范围东达日本、 朝鲜,西至非洲的一些国家,泉州、广州、 明州成为主要的海港。
4、元朝统治时期,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 大最富庶的国家,它的声誉远及于欧亚非三 洲。西方各国的使节、商人、旅行家、传教 士络绎不绝地来到大都。马可波罗对元朝繁 盛的描绘,激起了西欧人对中国文明的向往。 由于中外交往的频繁,中国发明的指南针、 火药、印刷术经阿拉伯人传入西欧,阿拉伯 人的天文学、医学、算学知识也陆续传到中 国。元朝时海外贸易相当活跃和兴盛,泉州 港异常繁忙。
阅读材料:我国形成今天这样一个幅员广大、资源丰富和 人口众多的国家,是各族人民共同开发的结果。汉族最先 开发了黄河流域的陕西、甘肃和中原地区;匈奴、鲜卑、 柔然、突厥、回纥、蒙古族先后开发了蒙古地区;西域各 族开发了西北地区;黎族最先开发了海南岛;高山族最先 开发了台湾;藏族的祖先吐蕃最先开发了西藏地区;彝族 和白族的祖先最早开发了云南一带西南地区。另外各族人 民在生产发展的过程中互通有无,在技术上相互交流,相 互学习,促进了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例如我 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就是汉族人民和江南各民族 人民一道对江南的开发过程,北方的农民大量南迁,不仅 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还补充了的劳动力。在各 族人民的共同劳动下,江南在南朝时开始赶上北方,到南 宋时超过北方,促进了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 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2.民族融合的三次高潮: 第一次: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华夏族在战争中 与其他少数民族接触频繁,促进民族融合并形成 第一次民族融合高潮。 第二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魏统一黄河流 域,民族大融合趋势出现。 第三次: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接 受汉族封建文化,在加速自身封建化进程的同时, 也促进了民族大融合。特别是元的统一,使民族 融合进一步加强,并且出现了新的民族——回族。
五、中国古代民族融合问题
1.民族融合的形式: ①、民族迁徒。秦朝时内地人民迁徒到河套;中原人民迁徒到珠 江流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民南迁江南地区等等。 ②、联合斗争。说到底是阶级斗争,各族人民联合起来,共同反 对统治者的剥削和压迫,使民族联系更加密切。 ③、友好交往。特别是在我国古代的大统一的局面下,在和平的 环境中友好相处,融合加速。 ④、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魏孝文帝的改革,大大加速了民族 融合。 ⑤、“和亲”、“册封”促进民族融合。641年,唐太宗派人护 送文成公主人吐蕃同松赞干布结婚。唐中宗又把金城公主嫁给尺 带珠丹,从此唐朝和吐蕃“和同为一家”。回纥的首领骨力裴罗 接受唐朝“怀仁可汗”封号。713年,唐玄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 王,唐玄宗封皮罗阁为云南王。 ⑥、兼并战争,促进民族融合。春秋时在诸侯争霸过程中,大国 兼并小国,诸侯国逐渐减少,华夏族和其他各族接触频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