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型领导对组织的影响探析

魅力型领导对组织的影响探析
魅力型领导对组织的影响探析

魅?力型领导对组织的影响探析

作者:李松?生

摘要:在对魅力型领导风格的效能进行简单评述的基础上,积极探讨魅力型领导对组织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其中正面影响主要表现为:魅力型领导的公司更容易获得投资,魅力型领导更容易赢得员工的尊重、更容易吸引优秀员工,魅力型领导更能提高下属的组织承诺感,魅力型领导更容易增强对下属的愿景激励;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魅力型领导会导致组织缺乏监督和制约机制,个人魅力影响集体决策、增大决策的风险,魅力型领导不利于培养组织的接班人。最后对魅力型领导理论的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魅力型领导;正面影响;负面影响

引言

“魅力”(Glamour)一词最早源于希腊语,指上天赋予的礼物。汉语中的“魅力”一词是根据日本语翻译而来,是指具有特殊吸引力和令人愉悦的意思。而魅力型领导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他指出:魅力型领导就是“基于对一个个人的超凡神圣、英雄主义或者模范性品质的热爱以及由他揭示或者颁布的规范性形态或者命令”的权威。美国著名管理学家House 认为,所谓魅力型领导是指能让下属充分相信并接受领导者的正确信仰、能让下属乐意接受并服从领导者的领导、能使下属对实现组织目标产生使命感等这样一种领导风格或行为。西方学者对魅力型领导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然而目前我国国内对魅力型领导的研究还不是很充分,因此开展魅力型领导对组织的影响方面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魅力型领导理论回顾

1977年,美国著名管理学家House首次提出了魅力型领导(Charismatic leadership) 理论,该理论中包含建立愿景,鼓动精神,支持进取这三种成分。“第一,组织发展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目标,盲目的发展往往事倍功半,而作为魅力型领导必须为组织规划发展蓝图,制订发展目标;第二,个人魅力型领导将员工吸引并凝聚在自身周围,以个人的魅力和个人经历鼓舞员工,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组织活动参与度;第三,魅力型领导者制订并遵守各项制度,在不断完善个人素质的基础上,提高员工个人素质,带领员工为实现组织目标共同奋斗。”虽然魅力型领导理论提出较早,而且该理论一经提出之后就很快引起了西方学者的广泛关注,但是西方学者对该理论进行的大量实证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这些实证研究主要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魅力型领导的影响因素、结构维度及其对结果变量的影响。

由于本文研究的重点是魅力型领导对组织的相关影响,因此我们对魅力型领导理论的回顾主要表现为对魅力型领导风格的效能进行述评方面,具体而言主要从个体、群体、组织三个层面进行评述。第一,就个体层面的效能来看,大量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魅力型领导是一种十分有效的领导风格,能够对下属工作的各方面产生积极影响,主要表现为魅力型领导与下属的工作绩效和工作态度之间存在着一种正相关关系。例如,Kirkpatriek和Locke ( 1996) 在考察魅力型领导行为特征对下属工作绩效和工作态度的影响时,发现魅力型领导者在实现愿景、进行领导过程中的行为表现,不仅能够从数量方面提升下属的工作业绩,而且能够从质量方面有效提升下属的工作业绩。第二,就群体层面的效能来看,西方学者已经对这种领导风格的有效性进行了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的研究。例如,DeGroot ( 2000) 等学者的研究结果显示,魅力型领导风格与群体绩效的相关系数为0.49,比个体绩效大0.18。研究结果充分表明,魅力型领导风格对群体绩效和群体过程变量两大方面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第三,就组织层面的效能来看,由于组织内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有关魅力型领导与组织绩效关系还未形成共识,众多学者各执一词。例如,Conger( 2000) 认为,魅力型领导风格有助于增强下属对自身集体身份的认同,提升团队的绩效知觉,Waldman ( 2001) 等学者也认为魅力型领导与组织绩效两者之间具有积极的联系。然而,Lgle ( 2006) 却对此并不认同。

?二、魅?力型领导对组织的正?面与负?面影响

(一)正面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各类组织,尤其是企业组织迫切需要魅力型领导者的改革和创新精神以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魅力型领导作为一种有效的领导风格,不仅能够对组织产生积极的影响,而且还能对组织成员产生各种正面影响。

第一,魅力型领导的公司更容易获得投资。投资一直都被视为提升组织竞争优势的重要动力,在同等条件和机会下,投资者更愿意入资那些魅力型领导者领导下的公司。有些学者通过研究发现魅力型领导对组织获得投资确实具有促进作用,例如,Flynn 和Staw ( 2004) 运用文本分析和实验室研究方法,发现那些魅力型领导者所在公司的股票更容易获得投资者的青睐。

第二,魅力型领导更容易赢得员工的尊重,更容易吸引优秀员工。一方面,从员工的角度来看,员工更喜欢、更尊重魅力型领导,因为魅力型领导凡事为公众利益考虑,更易获得人心;另一方面,拥有魅力型领导者的组织也更容易吸引优秀的员工。优秀员工是一个组织中的栋梁,是组织发展的真正财富。当今社会,大多数组织都已认识到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并力求去引进更多的优秀人才。然而,在组织的整个员工队伍中,真正优秀的员工往往只占员工队伍的20%,但就是这20%的优秀员工却创造了企业80%的价值。因此,作为领导者,如何发现、培养并凝聚优秀员工是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必须将其摆在领导工作的首要位置。相关研究表明,魅力型领导鲜明的性格和富有激情的感染力更倾向于得到优秀人才的认可,能够为组织吸引更多有魅力偏好的优秀员工。

第三,魅力型领导更能提高下属的组织承诺感。组织承诺一般是指个体认同并参与一个组织的强度,不同于个人与组织硬性签订的书面合约,而是一种“心理合同”或“心理契约”,它更强调员工对组织认同感提升的前提下,积极地、主动地参与到组织活动中,激发员工的创造性,这种组织承诺感的提高有助于留住优秀员工、促进组织的发展。员工的组织承诺感越高,对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就越强。Conger 等学者( 2000) 对252名经理的研究后发现,魅力型领导可以有效地增强下属对组织的认同感。

第四,魅力型领导更容易增强对下属的愿景激励。魅力型领导者的许多行为

特征往往不同于非魅力型领导者的行为特征,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愿景激励。魅力型领导者在评估组织内外现状的基础上,形成愿景并清晰地向员工传递这一愿景。Shamir等学者( 1993) 认为魅力型领导者可以通过对未来愿景的描述,能够有效地强化组织成员的集体认同感。Sullivan (1998) 也认为战略愿景的描述能够有效改善群体成员之间的关系,使群体成员紧密地团结在一起。此外,魅力型领导者往往对组织未来的发展状况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对组织任务、目标的实现以及员工的能力充满信心,这些能够有效地唤起下属对领导者的骄傲和自豪感( Atwater 和Bass,1994) ,使员工获得归属感,这种感受有助于增强员工对组织的认可,积极促进组织发展。

投资者的信任度、优秀员工的加入和尊重、组织承诺及愿景激励与领导者的个人魅力呈正向关系,而员工的离职倾向与领导者的个人魅力呈负向关系。魅力型领导在组织活动中,通过对未来愿景的描述,以自己特有的个人魅力能够增强投资者对组织的信任度,吸引更多优秀员工的加入,在获得员工尊重的同时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增强组织凝聚力,提升员工对领导者和组织的认同感,从而提高工作满意度。而组织认同感和工作满意度的提高,能够有效地降低员工的离职率,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升员工的参与度,使组织快速健康地向前发展。

(二)负面影响

任何事情都具有一分为二的两面性,我们看问题、分析问题,既要看到其积极的一面,又要看到其消极的一面。正所谓有得必有失,就是这个道理。魅力型领导也一样,我们既要看到其对组织的发展有着卓越贡献,又要看到其不能忽略的负面影响。

第一,魅力型领导会导致组织缺乏监督和制约机制。魅力型领导者的卓越经验与成功事迹会促使被领导者形成一种愉悦服从的心理定势。当这种心理定势发展到对领导者的言行不加思考、不辨别对错的程度时,被领导者就会对有强大魅力的领导者盲目崇拜和盲目服从,即使领导者犯了错误组织成员也更容易宽容。这样在组织中就缺乏对领导者的监督和制约机制,导致领导者过度自信、骄傲自大,甚至是独断专行,同时使得下属习惯性听命行事,缺乏出谋划策、承担责任

的积极性、主动性。这种组织环境势必会加重组织的“人治”色彩,使得组织的规章制度难以建立或者使得原有的规章制度难以贯彻。

第二,个人魅力影响集体决策,增大决策的风险。魅力型领导在组织中具有非同一般的威信,往往被神化,领导者往往由于过度自信,表达不切实际的或者不正确的意见,导致决策的过分浪漫化,使得组织原有的科学的集体决策程序会被简化或者遭到破坏,团体活动处于没有制度保障的无序状态之中,而下属的盲目跟从则会进一步加大决策的风险。这种潜在的风险随着时间的推移势必会给组织带来深重的灾难。

第三,魅力型领导不利于培养组织的接班人。在魅力型领导者领导下的组织,由于下属习惯了听命行事,遇到问题时只会请示上级,而不会去积极主动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长此以往就会使得下属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握大局的能力得不到应有的锻炼。同时魅力型领导的成长都有其特定的环境,这种环境下造就的能力、品质,其他人单纯靠后天的模仿、学习是很难做到的。一旦魅力型领导不复存在,整个组织缺乏了核心领导人物,就会使组织的领导出现断层,不利于组织的健康发展。

众多成功企业家的经验表明,一个组织若想取得骄人业绩,其领导者在领导的过程中,必须有机地将其特有的个人魅力与领导活动进行整合,使员工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组织活动,切实提升工作效率、提高工作业绩;一个组织若想健康、高效、长久发展,其领导者必须不断增强个人能力、提升个人素质,始终保持对员工的吸引力、凝聚力和促进力,时刻注意克服魅力型领导的负面影响,同时其领导者也要注重员工各方面能力的锻炼,培养好组织的接班人。

三、未来的研究展望

本文只是从理论方面探讨了魅力型领导对组织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未来还应加强对该内容的实证研究。具体内容包括:

第一,进一步完善我国的魅力型领导模型。由于文化、风俗方面存在差异,中国的魅力型领导与西方的魅力型领导在各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就要求我们要通过深度访谈、问卷调查等一系列的调研方法,收集、整理我国魅力型领导的典型行为条目,并借助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等方法,开发出具有

中国特色的魅力型领导模型。

第二,加强多层次的魅力型领导的影响研究。以前的许多魅力型领导的影响研究都是侧重于从个人层面和群体层面来进行分析,而很少从组织层面来开展研究,例如魅力型领导风格对于组织绩效和组织创新的影响,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实证研究,使得魅力型领导的影响研究形成一个整体。

第三,通过实证检验魅力型领导对组织的影响。尽管我们在本文中探讨了魅力型领导对组织的各方面影响,但是毕竟这只是属于一种理论上的研究,缺乏相应的数据验证和事例支撑,这就要求我们日后要加强这方面的实证研究,力求做到理论符合实际。

【参考文献】

[1] 范学智,张嫁人. 领导魅力学[M].北京: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7.

[2] 史策. 领导特质[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

[3] 罗珉. 魅力型领导理论评述[J].当代经济管理,2008,30(11)

[4] 刘慧琴,张德. 高校学科团队中魅力型领导对团队创新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

[J].科研管理,2007,28(4)

[5] 董临萍,张文贤. 国外组织情境下魅力型领导理论研究探析[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6,28(11)

[6] 朱九九. 浅谈个人魅力型领导对组织的影响[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29(09)

魅力型领导理论

魅力型领导理论 出自MBA智库百科() ( 重定向自魅力型领导) 魅力型领导(Charismatic Leadership) 魅力型领导理论概述 魅力型领导理论(Charismatic Leadership Theory) 是指领导者利用其自身的魅力鼓励追随者并作出重大组织变革的一种领导理论。 20世纪初,德国社会学家韦伯( Max Weber)提出“ charisma ”,即“魅力” 这一概念,意指领导者对下属的一种天然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 但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一些学者对这一概念作了重新解释和定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充实了新的内容。 豪斯( Robert House )于1977年指出,魅力型领导者有三种个人特征,即高度自信、支配他人的倾向和对自己的信念坚定不移。 随后,本尼斯( W. Bennis )在研究了90 名美国最有成就的领导者之后,发现魅力型领导者有4种共同的能力:有远大目标和理想;明确地对下级讲清这种目标和理想,并使之认同;对理想的贯彻始终和执着追求;知道自己的力量并善于利用这种力量。 魅力型领导理论从20世纪80年代起,日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这是因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各类组织,尤其是企业组织迫切需要魅力型领导者的改革和创新精神,以对应环境的挑战。 但一些学者的研究也指出,魅力型领导者也可能有消极方面。如果魅力型领导者过分强调自己个人需要高于一切,要求下级绝对服从,或利用其高超的说服能力误导或操纵下级,则可能产生不良结果。 目前,多数研究者还是采用面谈、传记、观察等描述性方法对魅力型领导者进行定性研究。不少研究者正在探索研究魅力型领导者的定量方法。 什么是魅力型领导 根据德国社会学大师Max Weber的定义,魅力型领导( Charismatic Leadership )就是“基于对一个个人的超凡神圣、英雄主义或者模范性品质的热爱以及由他揭示或者颁布的规范性形态或者命令”的权威。在这种权威类型下,具有克里斯玛的领袖的魅力

领导班子及领导人员民主测评评价要点

领导班子及领导人员民主测评评价要点 说明: 1、本套测评题目按职责分为五类,将答案填在测评卡上。 2、每道题目均为单选,请在您确定的评价档次后,在《民主测评卡》上对应的框内填写档次。 3、单项评价设A、B、C、D、E五个档次由高到低排列,A为好、B 较好、C为一般、D为较一般、E为差。 4、总体评价设A、B、C、D四个档次由高到低排列,班子:A为满意、B为比较满意、C为基本满意、D为不满意;个人:A为优秀、B 为称职、C为基本称职、D为不称职。 一、企业领导班子民主测评评价要点 1、思想政治建设: 理想信念坚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开展党组织和党员创先争优活动;事业心、责任感强;完善和落实中心组学习制度,理论实践能力强,建设学习型领导班子;大局意识强,贯彻党委和上级决策部署坚决,切实履行企业的经济、政治和社会责任;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创新选人用人机制,切实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原则,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艰苦奋斗,勤俭办企业;围绕企业中心工作,不断创新思路、机制和举措,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保障监督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2、经营管理水平:结合企业内外实现,科学制定战略发展规划;坚持自主创新,注重品牌建设,增强核心竞争力,不断推动企业内部改革;企业管理科学有序,决策机制健全,内控制度和业务管理流程规范,注重效率,执行力强;加强人力资源管理,重视技术研究开发,切实加强安全生产,注重提高企业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突出主业,优化结构,不断提高在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可持续贡献率。 3、班子自身建设:坚持民主集中制,在“三重一大”坚持集体讨

论;正职领导带头示范作用明显,领导班子富有工作激情和开拓进取精神,企业各级领导人员管理严格;班子内部分工合理、职责明确、配合默契、沟通顺畅;善于总揽全局,工作效率高,整体合力有效发挥。 4、企业文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切实维护职工群众合法权益;围绕构建企业核心价值观,积极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提高职工群众忠实度和满意度,构建文明和谐企业;恪守职业道德,重合同讲信誉,诚信务实。 5、反腐倡廉情况:坚持群众路线,关心群众疾苦,弘扬正气,模范遵守党纪国法;注重思想道德建设和纪律教育,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认真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遵守廉政规定。 6、总体评价:创建“政治素质好、经营业绩好、团结协作好、作风形象好”领导班子情况和完成重点工作任务情况。 二、党委书记民主测评评价要点 7、政治素质:理想信念坚定,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精神坚决;坚持原则,顾全大局,党性观念和组织纪律性强,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爱岗敬业,忠于职守,事业心和责任感强,认真开展党组织和党委创先争优活动,积极推进企业党的建设。 8、抓班子带队伍:加强班子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提高班子凝聚力;坚持“三重一大”制度,健全完善内部议事规则和有关工作制度;注重政策理论学习,建设学习型团队,注重提高班子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创新选人用人机制,切实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健全综合考核评价制度,发挥激励约束作用。

《组织行为学》—魅力型领导

华中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0904班曹贺伟

魅力型领导 一、韦尔奇、马云、李嘉诚、王永庆有哪些魅力特征? 答:韦尔奇:自信,激情,创新,雷厉风行; 马云:真诚,敏锐的判断力,坚定的信念,包容; 李嘉诚:坚定的信念,诚信待人,对环境的敏感,知识丰富; 王永庆:诚信,敏锐的洞察力,过人的胆识,务本求实; 二、哪些因素促进了他们魅力的产生? 答:1.韦尔奇:①家庭的教育:少年时的韦尔奇在母亲“尽管去做好了”的鼓励下,学会了直面现实,认识到在追求胜利的过程中必然有失败, 意识到了竞争的意义在竞争中尝到了追求胜利的喜悦,建立了 自信。 ②事业的热爱:韦尔奇毕业后,在GE整整工作了41年,能力和 职位的不断提升(1971年底,成为GE化学与冶金事业部总经 理;1979年底,成为通用的副董事长;45岁时,成为GE最年 轻的CEO)更加激发了他对事业的激情。 ③合理的借鉴:韦尔奇说过,“很多年前,丰田公司教我们学会了 资产管理;摩托罗拉和联信推动了我们学习六个西格玛;思科 和Trioloy帮助我们学会了数字化”正是他对世界知名公司的 借鉴,才给他带来了创新的灵感。 ④内部的环境:当韦尔奇执掌GE时,公司机构臃肿、等级森严、 对市场反应迟钝。正是这样的内部环境才推动了他雷厉风行的改 革。 2.马云:①创业的经历:正是由于马云在创业初期,待人真诚,与朋友 坦诚相见,在创业初期前途未明的情况下,追随他的人才没 有离他而去,使他获得了一群生死相随的朋友。 ②学习的经历:对英语专业的学习,使他拥有宽广的国际视野, 乐于接受新事物,培养了他敏锐的思维。出国首次接触因特

网,到后来中国第一家互联网商业信息发布网站“中国黄页” 的建立,之后的阿里巴巴,淘宝足以证明他敏锐的洞察力。 ③事业的热爱:放弃了中国外经贸部的良好的工作,优厚的待 遇。为了心中的理想,放弃了他人羡慕的工作,正是他对这 份事业的热爱才推动了他信念的坚持。 ④竞争的意识:对敌人有恨也有爱,和自己的敌人光明正大的 竞争,在竞争企业陷入困难的时候不但不会落井下石,还会 伸出手去帮助对方。因为对方总会给他灵感,这才是真正的 宽容。 3.李嘉诚:①家庭的环境:父亲因病早逝,加之贫困的家庭环境使14岁已 辍学的李嘉诚担负起了赡养慈母,照顾弟妹的重担。正是这 悲惨的家庭状况,才让他有了,一定要倍加努力让家人过上 好日子的信念。 ②经营的经验:创建塑胶厂后,由于产品供不应求,于是降低 质量来应付订单致使客户退货,银行追债,客户追款,公司 陷入困境,濒临破产。这正反的经验与教训,让他认识到了 诚信的重要性。 ③市场的变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变化和长江实业集 团的发展,使他敏锐的意识到了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需要 不同的管理和专业人才,不得不劝退了不少一起打江山的“难 兄难弟”,同时雇佣新人,培训职工。 ④职位的需要:在执掌长江实业70几年中,世界和中国的经济 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在新形势的经济下,对CEO的要求 才更高,促使他从不间断地读新科技新知识的书籍,及时了 解新讯息和时代潮流,对学习的追求让他获得了许多知名大 学的荣誉学位和丰富的知识。 4.王永庆:①经营的经验:少年,王永庆开米店时,出售不掺假的大米, 诚信经营,为他赢得了回头客,也助他淘到了第一笔金,让

领导学B卷

B卷 一、论述题:(二选一) 1、运用实际的例子说明,作为一个魅力型领导所具备的特征。魅力型领导则包括以下特征; (1)有一个强烈影响追随者的愿望; (2)具备信仰和价值观的角色模型的领导者,并且要求追随者采纳; (3)链接意识形态的目标; (4)对追随者表达高的期望,显示对追随者的信心,增强追随者自我效能感和能力的信心,由此增强他们的绩效; (5)通过发展追随者自尊、权力和依附的需求唤起任务相关的激励; (6)通过取得追随者认同以链接追随者集体认同感。因此魅力型领导并不强调自我调节,而是特别关注通过魅力或权力致使领导者行为和追随者自我概念转换的动机机制得以启动,以使追随者认同和内化领导者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 例子:林肯被公认为魅力型领导。 人们经常提到某某领导有人格魅力。什么是魅力型领导呢?“魅力”用来描述领导者所拥有的对下属产生深远影响的人格力量。马丁?;路德。金、甘地、肯尼迪以及林肯等都被认为是魅力型领导的典范。 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最早提出魅力型领导的说法,认为他们被下属接受的原因,在于领导者及其下属都认为领导者拥有某种天赋。心理学家从心理学角度提出,魅力型领导的明显特征,就是对自己的能力、正确性以及自己的观念充满自信。他们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能熟练运用各种表达技巧。 林肯被认为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具有魅力的领袖之一。研究者认为林肯是值得当今领导者学习的典范。林肯在树立榜样、共启愿景(满心渴望达到的目标)和善于交流这三方面,体现了魅力型领导的精髓。 魅力型领导是组织的灵魂 魅力型领导不是依赖于组织权力产生的,而是基于个人的特质和魅力。魅力型领导是组织的灵魂。领导者想要得到认可,实现更高的目标,他们必须为其他人建立行为规范。 林肯在担任总统的4年期间,大部分时间是和军队在一起度过的。对于林肯来说,与下属随便接触和正式会议一样的重要,有时甚至更为重要。在1865年战争接近尾声时,林肯频繁到战场看望战士,而且哪里重要他就会在哪里出现。 用真实的愿景鼓舞人心 魅力型领导强调愿景。真实的愿景能够鼓舞人心。愿景要明晰而富有挑战性,有意义,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既有稳定性又有灵活性。一个真实的愿景赋予人以力量,它基于对现实的不满、同时又为未来做好准备。 林肯在其整个4年任职期间都在宣讲他心目中的愿景。他的思想既简单又明确,反复强调平等和自由,并不断为他的愿景注入新鲜内容,以使目标的内涵不致减少。内战期间,林肯追溯了过去,然后利用过去和现在连接未来。葛底斯堡演说是林肯所构建愿景的代表,其作用是显著深远的。

魅力型领导理论

魅力型领导理论出自MBA智库百科() (重定向自魅力型领导) 魅力型领导(Charismatic Leadership) 魅力型领导理论概述 魅力型领导理论(Charismatic Leadership Theory) 是指领导者利用其自身的魅力鼓励追随者并作出重大组织变革的一种领导理论。 20世纪初,德国社会学家韦伯(Max Weber)提出“charisma”,即“魅力”这一概念,意指领导者对下属的一种天然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 但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一些学者对这一概念作了重新解释和定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充实了新的内容。 豪斯(Robert House)于1977年指出,魅力型领导者有三种个人特征,即高度自信、支配他人的倾向和对自己的信念坚定不移。 随后,本尼斯(W. Bennis)在研究了90名美国最有成就的领导者之后,发现魅力型领导者有4种共同的能力:有远大目标和理想;明确地对下级讲清这种目标和理想,并使之认同;对理想的贯彻始终和执着追求;知道自己的力量并善于利用这种力量。 魅力型领导理论从20世纪80年代起,日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这是因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各类组织,尤其是企业组织迫切需要魅力型领导者的改革和创新精神,以对应环境的挑战。 但一些学者的研究也指出,魅力型领导者也可能有消极方面。如果魅力型领导者过分强调自己个人需要高于一切,要求下级绝对服从,或利用其高超的说服能力误导或操纵下级,则可能产生不良结果。 目前,多数研究者还是采用面谈、传记、观察等描述性方法对魅力型领导者进行定性研究。不少研究者正在探索研究魅力型领导者的定量方法。 什么是魅力型领导 根据德国社会学大师Max Weber的定义,魅力型领导(Charismatic Leadership)就是“基于对一个个人的超凡神圣、英雄主义或者模范性品质的热

韦伯理想型官僚制理论述评

韦伯理想型官僚制理论述评 20 世纪初,德国的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官僚制的历史进行了经济、政治、文化层面的考察,运用其“理想类型”的方法论重新阐释了其对官僚制的理解,剥去了传统官僚制的“神圣光环”,剥去了公共官员“所有的感情价值”,而仅仅把他们视为一种技术工具,从而建构了“理想型官僚制”的理论模型。 一、韦伯研究官僚制的方法论、视角与定位 (一)方法论选择:理想型的研究方法 “理想类型”(Ideal-typus)又称“纯粹类型”,是韦伯为了使社会科学研究的概念达到精确性而设定的一种方法。按照韦伯的定义,“理想类型是通过单方面地突出一个或更多的观点,通过综合许多弥漫的、无联系的,或多或少存在、偶尔又不存在的具体的个别的现象而成的,这些现象根据那些被单方面地强调的观点而被整理成一个统一的分析结构。”1 韦伯运用理想类型方法论的原因在于,韦伯认为,人类对于外物的认识是通过概念和范畴获得的,因此在进行理论研究之前就必须进行准确的概念界定。因此,社会科学要想成为真正的科学就必须向自然科学一样构建自己严谨而精确的概念工具。但是由于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由具有不同动机和意志的主体行为构成的,其概念构建非常困难,所以,韦伯才提出了“理想类型” 的方法。 在探讨韦伯的理论时,我们必须注意此方法对于韦伯思想的重要影响。韦伯“理想型官僚制”理论的突出贡献就在于他“放弃了西方若干世纪以来普遍采用的以叙述制度的价值规范为主的研究方式,转而以合理主义价值立场和类型化比较研究与发生学因果分析相结合的‘理想类型’的方法论”2,从而突破了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局限,以一个全新的视角对这种新型组织形式进行了一种理想状态的学理分析。 理想类型作为方法论的概念工具,首先它是由理智构造的工具,具有高度概括性和抽象性,不同于现实;其次,理想型概念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规律都具有逻辑上的可能性(理想类型),它是在对繁多的经验事实进行整理之后得出的,突出了具有规律性和共性的东西,是经验事物的典型形式;最后,毫无疑问,理想类型作为某种变异的形式,和现实之间存在着差别。“这种概念结构既非历史现实,亦非‘真实的’ 现实,它只具有纯理想的有限概念的意义,真正的现实或行为可以与之相比较,并为解释那些有意义的成分而对之作观察。”理想类型作为一种认识方法,其特点就在于通过比较不同经验事实与理想类型之间存在的极为细小的差别,对经验事实的客观性认识更为清晰。所以,在构建理想型官僚组织中,韦伯就是应用这种“理想类型”的方法,通过剥去了公共官员“所有的感情价值”和“政治情感”,用制度和法律来构建他的组织理论的。 (二)研究视角的确认:组织社会学 法国的组织社会学家克罗泽(M. Crozier)认为,所谓组织社会学,就是从社会学角度对组织机构进行调查研究的科学,就是对大型工业与政府机构的策略及其内部权力体制的跨学科研究。4“组织社会学的任

支持型领导行为研究述评

基金项目: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服务性企业员工主人翁行为的影响因素与作用研究” (11YJC630116)、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正面领导理论及其在服务性企业中的应用”(10YJC630140)、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支持型领导对高校教师良性工作压力的影响”(FJQI10-09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林美珍(1977-),女,汉,福建漳平人,华侨大学旅游学院讲师,管理学博士。 支持型领导行为研究述评 林美珍 (华侨大学 旅游学院 福建泉州 362021) 摘 要:公仆型、变革型、真诚型领导者都是支持型领导者。在现有的文献中,欧美学者对支持型领导行为理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他们的研究成果表明,管理人员表现支持型领导行为,可缓解员工的工作压力,增强员工的工作满意感和情感性归属感,激励员工表现组织公民行为,提高服务质量。文章介绍了西方学者关于支持型领导行为的含义、组成成分和作用的研究概况,并指出了学术界的未来研究方向。 关键词:支持型领导行为;含义;组成成分;作用;未来研究方向 管理人员的领导行为会极大地影响员工的工作态度、工作行为和工作绩效,进而会影响组织的经营效率和效果。许多领导学者区别两类领导行为:一类是任务导向型领导行为(创建员工心理结构的领导行为、指令型领导行为),另一类是关系导向型领导行为(关心员工的领导行为、支持型领导行为)。在过去的30多年时间里,欧美学者对这两类领导行为概念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比利时心理学者尤威默(Martin C. Euwema)等人认为,指令型和支持型领导行为概念是最健全的领导行为概念之一。指令型领导行为指领导者的任务导向型领导行为,即领导者创建员工的心理结构,明确自己对员工的期望,分配员工的工作任务,制定员工必须遵守的工作程序,规定员工完成工作任务的时间。这类领导者严密监控员工 的行为。他们往往会认为员工积极主动的工作行为是不恰当的、危险的、不服从领导的行为。支持型领导行为指领导者关心员工,满足员工的需要与爱好的行为。这类领导者友善地对待员工,支持员工个人和员工团队的工作,关心员工的安康,愿意帮助员工,在企业内部营造热情、友好、乐于助人的支持型组织氛围。[1]在现有的文献中,欧美学者对不同类型的领导风格(支持型领导风格、公仆型领导风格、变革型领导风格、魅力型领导风格、伦理型领导风格)进行了研究。他们普遍认为,管理人员对员工的关心和支持是这些领导风格的一个组成成分。文章介绍了西方学者关于支持型领导行为的含义、组成成分和作用的研究概况,并指出了学术界的未来研究方向。

如何做一个魅力型领导

如何做一个魅力型领导 未来的领导方式应该怎样?过去,人们习惯把领导者分门别类:变革型领导、交易型领导、家长式领导等等,如果把某种领导方式比喻成一个房间,学者们不遗余力持之以恒的研究基本上把这个房间的都清扫到了。 尽管这样,实践中的领导者们还在犯着错误,对未来的领导方式更是一头雾水。一个客观事实是世界的不确定性在增加。 不确定环境本身就意味着变化。如果说环境对人有所挑选的话,那么,不确定环境就是为喜欢变化者、愿意变化者,甚至是主导变化者而准备的。经常说“应运而生”恐怕就是这个道理。 魅力型领导就是不确定性环境的确定产物。领导学理论告诉我们,魅力型领导的产生总是与危机情景相关。 例如,刘邦押解的狱卒们开始逃跑时,大家都清楚这种突发事件严重地违反了秦国的法令,未来一片迷茫。这个时候,差点被逃跑的狱卒们杀掉的刘邦,他站出来告诉大家方向在哪里,乌合之众们也就有了秩序。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可以从社会心理学的从众行为得到解释,那就是在高度不确定的背景下,人们的行为极易失去方向,而一个“明白”人的出现,他用语言和行动为大家

指明了方向,不仅如此,他还用其坚定的信念为一支一盘散沙的队伍注入了“确定性”。 魅力型领导者本人未必知道未来是怎样,或者说他也未必就确定,但是在众人昏昏中,一个坚定的清醒者势必成为人们追随的对象,所以,魅力型领导者经常与“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这类场景联系在一起。 追求确定的本性使得绝大多数人成为“安分者”,他们在剧烈变化的环境下常常手足无措。而同样的环境却让那些天生的不安分者驾轻就熟。走出困局依然需要强有力的魅力型领导者,也就是说,魅力型领导方式仍然值得未来组织领导者重点思考。 只是瞄准未来,魅力型领导方式必须做进一步的调整。毕竟,就魅力型领导者自身而言,他的强大魅力对组织也是一把双刃剑。 那么,未来的魅力型领导特质应该是怎样的?让我们回到魅力型领导的元模型,这是由罗伯特·豪斯(Robert House)提出的魅力型领导的三个基本素质。豪斯明确指出魅力型领导的三种个人特征,即高度自信、对自己信念的坚定不移和支配他人的倾向。 毫无疑问,这三个素质仍然是评判魅力型领导的标准,但是如果将这种方式延续下去,就需要对这三个素质进行一些调整。

个人魅力领导力

人格魅力在领导力实践中的应用 陈岸宏 2016111063 2016年11月

目录

摘要.................................................. . (3) 人格魅力的定义.................................................. (3) 人格魅力在各领导层次的应用 (4) (1)强制型........................................................ .. (5) (2)亲和型........................................................ (6) (3)领跑型........................................................ (6) (4)教练型........................................................ (7) (5)愿景型........................................................ (8)

人格魅力的综合应用.................................................. (9) 结束语.................................................. . (10) 参考文献.................................................. (11) 摘要 纵观古今,不难发现,具有人格魅力的领导总是或多或少受到各种形式的青睐。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三国时期的刘备:在笔者看来,相比其他两国的领袖,刘备本身的个人能力可以说是很不起眼。但是凭着以“仁慈”为关键词的个人魅力,刘备在三位领袖中的评价算是最高。 在现代管理学中,科学管理体系已经完备,各种方法论十分详尽。理性是新世纪的发展趋势,管理者更加趋向用一种理性规整的方式进行管理,例如设立细致入微的规则等。然而,在各种领导力理论体系中,领导的最高境界往往指向利用人格魅力进行领导。本文讨论了人格魅力在领导的各个层次、各个方面的实践应用。

魅力型领导与绩效研究综述

魅力型领导对绩效影响的研究综述 摘要:魅力型领导概念自从提出之后,其研究就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同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魅力型领导的概念内涵和理论发展进行了回顾和梳理后,分别从其对个体,群和组织这三个层面整理了魅力型领导对这三个层面绩效的影响研究。随后提出了未来的研究发展方向。 关键词:魅力型领导个体群体组织绩效 一、魅力型领导内涵 魅力(Charisma)一词源自希腊文,原意是“gift of favor”(天赋的恩惠)。20世纪20年代,德国社会学家韦伯(M.Weber)将其引入社会学领域,用来描述权威的一种,他认为权威主要的来源有三种:传统型权威(Traditional Authority)、法理型权威(Legal or Rational Authority)以及魅力型权威(Charis-matic Authority)。其中,魅力型权威是基于追随者认为领导者拥有异乎常人的特质,权威的根源是领导者非同寻常的神圣、英雄行为或典范特质,是一种超自然的、超乎常人的、不寻常的力量或特质。魅力权力(charisma authority) 来源于下属的崇拜与追随。在下属眼里,魅力权力领导具有天才般的超越人类本身的力量,下属不仅仅是对领导尊敬和信任,而且将他当成是英雄或神话的领袖来崇拜[1]。 魅力型领导能让追随者相信并接受领导者的信仰,使下属认可并模仿其行为,让下属对组织目标的实现产生使命感,魅力型领导的关键在于领导者和追随者之间必须有共同的愿景价值观和信仰。共同愿景(common vision)是魅力型领导理论的核心所在。魅力型领导者正是通过构建上下属的共同愿景,运用魅力权利、自信心,影响员工对某种道德观的坚定信念,并努力强化下属进行自我管理的愿望,进而提高领导效率。 二、魅力型领导的理论研究 魅力型领导理论最早是由于宾州大学沃顿商学院教授罗伯特·豪斯(House,1977) 提出的。豪斯的魅力型领导理论认为,“领导”是领导者通过本身的卓越才能和超凡魅力来影响下属,从而使既定目标得以实现。魅力型领导行为模型包括以下要素:(1)树立强烈的角色榜样,他们希望追随者具有什么样的信念和价值观,他们本身就是这些信念和价值观的坚定榜样;(2)魅力型领导者是有能力的;(3)他们明确表达了带有道德色彩的理想目标;(4)他们对追随者提出很高的期望,并且表示相信追随者有能力达到这种期望,这种行为的影响结果就增强了追随者对自身能力和自我效能的认识,从而进一步提高了他们的绩效[2]。 伯纳德·巴思(Bass,1985)则认为魅力是一种归因现象,其产生取决于领导者的个性

领导者个人魅力

领导是一门艺术,但就这一艺术本身来说,自古以来就有很大的分歧,或许是由于领导者自身的背景、知识构成以及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不同,其领导的方式与风格也大相径庭,有人崇尚铁血手腕,有人喜欢耍手段笼络人心,也有人手段比较温和…… 崇尚铁血手腕的,以高控制力来控制下属,压迫其为自己卖力,此类人可称为一世枭雄,这种领导方式大多与利益挂钩,其中掺杂不少暴力与血腥的高压政策;手腕温和的则恰好与之相反,领导者对待下属一切出乎于心,大家坦诚相见,去留任君自选,这样的领导者就算不是英雄也大可称为君子,对于我个人而言,我更推崇这种领导方式;喜欢耍手段的,其领导者必定有很深的城府,一般人大都难以看得穿,为了利益,领导者可以机关算尽,也可以想尽千方百计笼络人心,让下属为自己效力,甚至是出卖自己的下属,这种领导者可谓奸雄。 但不管是以什么方式领导下属,一个组织要想取得成功,非得有一个有能力的领导者不可,若是领导者都难挑大任,那么组织实力就算是再雄厚,下属多么有作为,一切都只是白搭;在此,我仅就领导者的个人魅力来谈一下我个人的一些观点与看法。 在中国历代君王之中,可以称得上是个优秀领导者的多如牛毛,但我个人更看重唐太宗李世民,他大可称得上是一世典范;早在当秦王时,虽然没有其兄李建成地位煊赫,但追随他的能人志士实在不是建成所能比拟的,登基之后更是满朝文武谋臣如雨勇将如云,共同打造了一个“贞观之治”,可以说世民时期的大唐是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史上最成功的奇迹。 为什么历史会选择了李世民而不是其他呢?世民虽然先尊为秦王,后来更是贵为一国之主,但却并不像其他权贵一样总爱发号施令,喜欢玩弄手中的那颗印章,他选择了身体力行,行军时,他与士兵同甘共苦,并视下属如己出;打仗时,他总是不畏强敌地冲锋在第一线;决策时,除了充分运用自己睿智的大脑之外,他还能广泛听取大家的意见的建议,能集思广益,决不刚愎自用……也正是因为这些超凡脱俗的个人魅力,世民才能使一群桀骜的草莽豪杰甘心折服与他,并为他效力终生。

魅力型领导定义

魅力型领导定义 在二十世纪初期,Max Weber率先提出了魅力这一词语,在此之后,Berlew 将魅力的概念运用到组织研究中。有了相关的研究结论作为基础,House总结出了魅力型领导理论,此理论一出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关于魅力型领导理论的研究得到了可持续性的发展。 House在其研究中对魅力型领导的理论概念进行了升级,认为对魅力的描述要找到切入点,这个切入点为领导和员工之间关系、领导对员工产生的影响。不同于其他领导类型,魅力型领导带给员工的不仅仅是实现目标的责任感,更为重要的领导个人的内在力量,给予员工的人生信仰,且员工发自内心的接受领导并愿意跟随。不仅如此,面对魅力型领导的想法和决策员工都会给予大力支持,并会在和领导相处过程中去有意的模仿领导的正确行为。一些专家将魅力型领导的魅力散发现象归结为归因现象,并标明领导在日常工作中所做出的行为特征,散发出来的个性品质都会对魅力产生一定的影响,并且也关乎员工的个性特征。Conger等学者在研究中则指出,魅力型领导的产生是追随者对领导行为知觉的归因,这观点和Bass所提出的观点相似。综合上述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所谓的魅力是一类特征,以组织环境作为基础,具有观察领导者行为的群体聚集在一起,如果领导和追随者两者可以互相认知、作用,且追随者对领导的认同度很高,领导的魅力便随之产生了。House在其对魅力型领导理论的演技中并没有将魅力型领导对工作的投入及工作效能的影响进行明确清晰的阐述,hamir等人则在此基础之上再一次对魅力型领导的有关概念理论进行了修正,且加以拓展。魅力型领导理论得到完善过后,研究工作由之前的逐步分析上下级转变为组织整体性。学者表示,领导对追随者之所以能够产生影响主要在于内在化、社会化及个人认同等多个方面。 截止到目前,和魅力型领导有关的理论体系已经发展的比较成熟完善,并且研究成果也较为丰富。尤其是近几年来,中国国内专家和国外专家对魅力型领导理论展开了许多实证性的探索工作,不仅如此,领导学领域也把魅力型领导作为研究的热点。综合中国及国外专家学者对魅力型领导的界定,可以将魅力型领导的概念释义为:在相应的情境因素基础之上,领导关心员工的需求,在面对风险时领导敢于站出来承担,表现出超越常规的行为,且对员工的态度及行为等产生

关于领导理论的文献综述

关于领导理论的文献综述 前言部分 在西方管理学理论中,领导理论是西方行为科学理论的核心理论之一。管理的组织职能,是对组织的资源进行配置。但如何让它们运作起来,需要通过管理的领导职能来完成。在字面上,“领导”有两种词性含义。一种是名词属性的“领导”,即“领导者”的简称;二是动词属性的“领导”,即“领导者”所从事的活动。那么,什么是领导呢?所谓领导,传统管理理论这样定义:他是组织赋予一个人的职位和权力,以率领其部下实现组织的目标;而现代管理理论则认为,它是领导者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运用权力向其下属施加影响力的一种行为或行为过程。 在20世纪,随着经济学、管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领导理论问题得到了大量的关注与研究,一大批的学者纷纷对此进行研究,产生了许多领导理论。因此,在本文中,笔者从国内外领导理论的研究状况出发,对领导理论的整个发展过程进行梳理,同时也对此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见解和诠释。 主题部分 一、国外领导理论的研究现状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领导问题的研究首先在在美国积极地开展起来,国外的学者纷纷从不同的角度研究组织成员的行为领导问题,并提出了许多不同的理论,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时至今日,领导理论的发展已经历了特质理论、行为理论和权变理论三个主要阶段。 (一)领导的特质理论 为了选拔和预测的需要,人们期望能确定作为一个领导者所具备的特质,以解决什么样的人当领导最为合适的问题,这是早期领导理论研究的思路。根据领

导特性的来源的不同,素质理论又分为传统素质理论和现代素质理论。传统素质理论认为领导者的特性是天生的,生而不具有领导特性的人不能当领导;现代素质理论认为领导者的特性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可以通过训练和培养加以造就。 1869年,Sir.F.Galton认为领导者的特质是天生的;美国管理学家Edwin E.Ghiselli在其《管理者探索》中提出了八种个性特征和五种激励特征;在1969年Gibb的研究认为天才领导者应该具有7种特质;Stogclill等认为领导者的特质应包括16种特质。此外,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包括洛德(Lord) 、邸威德(Devader) 和亚利格(Alliger ) 西拉奇( Szilagyi ) 和沃伦斯(Wallace) 的六类素质论(西拉奇和沃伦斯,1983),班默尔(Banmal) 的十大条件论(孙彤,1987) ,美国管理协会调查认为的20 种能力论以及前苏联学者的素质论等。 (二)领导的行为理论 由于领导特质理论并不能说明领导的实质,从20世纪40年代后期起,研究者发现领导者在领导过程中的领导行为与他们的领导效率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基于此,为了寻求最佳的领导行为,研究者开始转向领导者的实际行为。其中有代表性的研究主要由莱温的领导风格理论、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研究、密歇根大学的研究、领导方格理论、PM理论等。 1、领导风格理论 为了探讨领导风格类型对群体行为和团体效率的影响,莱温通过实证研究得出在民主型领导风格下,团体工作效率最高,对工作比较满意;在专制型领导下,团体的工作效率比较高,但成员间的人际关系很差;在放任型领导下,人际关系固然不错,但工作效率最低,数量与质量都非常差,而且对领导者并不满意。 日本学者三隅二不二认为,领导类型的效果主要是依工作的性质和状况而变化的。对于容易的工作,民主型领导的效果最好,专制型的领导次之,放任型领导最差;对于困难的工作,专制型领导效果最佳,民主型第二,放任型也是最差。 2、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研究 亨普希尔和孔斯在对领导者行为的研究中,提出了领导行为的9个维度,分别是:主动、成员身份、代表、整合、组织、管辖、信息沟通、认可、生产。 哈尔平和温纳在亨普希尔等人提出的9项维度的基础上,将信息沟通分成向下沟通和向上沟通,从而成为10项维度。根据上述领导行为维度,他们对此进

变革型领导与大五人格研究述评

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 变革型领导与大五人格研究述评 蒋 闯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北京100049) 收稿日期:2010-03-20 摘要: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大环境下,如何选拔和培养未来的经济型人才是个重大课题。变革型领导作为领导理论的新产物,为这一问题提供了大致的方向。本文对大五人格和变革型领导的概念及二者关系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分析和概括,并展望了未来研究的趋势。 关键词:大五人格;变革型领导;特质论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0)06-0122-04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不断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就要建立和健全选拔培养经济改革型领导人才的机制。在我国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中,有一个问题值得思考, 那就是为什么很多经济改革型的领导者在完成了其开拓创新的辉煌业绩后走向了末路甚至是自我毁灭, 其根源就在于他们丧失变革型领导者所应具备的坚韧、高尚的品格。关于领导者的理论, 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特质论,认为领导者与非领导者的区别主要在于那些强调个人的特质和特点。二是行为论,认为有效的领导者在行为上有与众不同的地方。三是权变论, 认为领导的有效性受到情境的影响。自贝斯(Bass )于1985年提出变革型领导这一概念以来,组织行为学领域涌现出很多关于变革型领导的研究。变革型领导究竟是一种行为理论还是特质理论尚无定论,而大五人格作为特质论的一种,则被大量应用到领导理论研究中。为辨识出变革型领导是否是特质化的,有学者用大五人格模型做了很多探索性的工作。 一、大五人格的涵义 大五人格理论是一种特质论,是用来描述人 的五个人格因素。最早由托普斯(Tupes )和克里斯托(Christal )于1961年提出,在随后的几十年里, 大五人格理论得到了广泛的研究。这五项人格特质分别是:神经质———紧张、焦虑、敏感羞涩,代表了一个人情绪稳定和调节的能力,其反面也被称为情绪稳定性;外向性———外向、活跃、喜爱交际,外向性得分高的人更容易体验到积极情绪;经验开放性———兴趣广泛、富于创造性、想象力,是大五人格中唯一一个与智力有关的因素,[1] 因此有时这一特质也被称为聪慧性;宜人性———热心、随和、与人合作;尽责性———自律、富有责任感、可靠。五项特质的首字母连起来正好组成“OCEAN ”即“海洋”之意,这也代表大五人格模型在描述人格方面的广泛性。[2] 大五人格尽管在特质划分上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可,[3] 但它作为一种人格框架, 具有稳定性、[4] 跨文化和跨测量工具的一致性,而且这些特质与工业组织行为学的很多方面有着重要关系。如,尽责性与组织公民行为(OCB )有强相关关系,还能预测各行各业人员的工作绩效, 外向性可以预测管理和销售岗位人员的工作绩效,[5] 宜人性能预测服务行业人员的工作绩效,经验开放性在预测培训效果方面亦 — 221—经济纵横·2010年第6期

魅力型领导理论

魅力型领导理论 百科名片 魅力型领导理论(Charismatic Leadership Theory) 是指领导者利用其自身的魅力鼓励追随者 并作出重大组织变革的一种领导理论。 目录 魅力型领导理论概述 什么是魅力型领导 魅力型领导的起源(历史) 魅力型领导者区别于无魅力领导者的特征 魅力型领导的运用(应用) 魅力型领导方法的步骤(流程) 魅力型领导的优势(优点) 魅力型领导的局限(缺点) 魅力型领导理论概述 20世纪初,德国社会学家韦伯(Max Weber)提出“c harisma”,即“魅力”这一概念,意指领导者对下属的一种天然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但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一些学者对这一概念作了重新解释和定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充实了新的内容。豪斯(Robert House)于1977年指出,魅力型领导者有三种个人特征,即高度自信、支配他人的倾向和对自己的信念坚定不移。随后,本尼斯(W. Bennis)在研究了90名美国最有成就的领导者之后,发现魅力型领导者有4种共同的能力:有远大目标和理想;明确地对下级讲清这种目标和理想,并使之认同;对理想的贯彻始终和执著追求;知道自己的力量并善于利用这种力量。魅力型领导理论从20世纪80年代起,日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这是因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各类组织,尤其是企业组织迫切需要魅力型领导者的改革和创新精神,以对应环境的挑战。但一些学者的研究也指出,魅力型领导者也可能有消极方面。如果魅力型领导者过分强调自己个人需要高于一切,要求下级绝对服从,或利用其高超的说服能力误导或操纵下级,则可能产生不良结果。目前,多数研究者还是采用面谈、传记、观察等描述性方法对魅力型领导者进行定性研究。不少研究者正在探索研究魅力型领导者的定量方法。 什么是魅力型领导 根据德国社会学大师Max Weber的定义,魅力型领导(Charismatic Leadership)就是“基于对一个个人的超凡神圣、英雄主义或者模范性品质的热爱以及由他揭示或者颁布的规范性形态或者命令”的权威。在这种权威类型下,具有克里斯玛的领袖的魅力超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他将这种魅力(Charisma)定义为“存在于个体身上的一种品质,超出了普通人的品质标准,因而会被认为是超自然所赐,超凡的力量,或者至少是一种与众不同的力量与品质”。这些品质普通人难以企及,往往被视为超凡神圣和具有模范性质,或者至少他们会将具有这种魅力品质的人视为领袖。由于这种魅力超出了人们的正常生活,所以它难以用理性、美学或者别的观点加以解释。具

政治家人格特征与领导行为的研究述评

【人格心理学研究】 政治家人格特征与领导行为的研究述评Ξ※ 朱金卫, 张 锋, 李春茂 (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云南昆明650092) [关键词] 政治心理学;政治家的人格;政治领导行为 [摘 要]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政治心理学有关人格与政治行为的研究从公民转移到政治家,主要从认知方式、动机与领导绩效、一般人格特征与行为方式等探讨了政治家的人格特征对其领导行为的影响,取得了重要进展。最近的研究表现出两个基本趋势:一是力图将公民的人格与政治家的人格特征联系起来进行综合研究;二是改变了过去对政治行为的宽泛理解,而集中探讨政治家的人格特征对选民投票行为的影响。 [中图分类号]B848;C912.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110(2004)06-0020-06 一、从公众的人格到政治家的人格 政治行为与人格的关系问题是西方政治心理学研究中的传统课题。这个领域的核心问题是:作为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的人格是如何渗透到人们的政治活动中去的?在西方国家,参与政治活动的人群一般被划分为三部分:一是普通公众,例如选民;二是政治家,例如总统;三是政治活动家,即在普通公民与政治家之间处于中介地位的政治人物。因此,有关人格与政治行为的关系问题又被细分为3个具体的问题:[1;2]第一,普通公民的人格是如何影响其政治参与行为的?第二,政治家的人格是如何影响其政治决策行为的?第三,政治活动家的人格是如何调节其政治态度和行为的?20世纪70年代以前,研究者主要关注的是普通公众的人格特征与政治行为的关系,这有两方面的原因:[3]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研究者对于战争期间德国公众为什么普遍屈从于希特勒的纳粹统治感到迷惑不解;二是以公众为对象研究人格与政治行为的关系实施起来容易,其基本程序是对一组公众在实施标准化人格测量的同时进行政治态度方面的问卷调查,然后分析两组 数据之间的关系。这个方面的经典研究当数对权威主义人格的研究。[4]研究者在广泛访谈的基础上,设计出一系列被认为能够反映法西斯主义者政策和实践的人格测验项目。例如,最初设计的“反犹太主义量表”(The Anti2Semitism Scale)用于测量一个人是否具有反犹太人的极端偏见性刻板印象。由于反犹太主义者通常对其他种族也表现出敌视态度,因此后来设计出更广泛的“民族优越感量表”(The Ethnocentrism Scale),用于评定坚持传统主流文化价值的偏见。另外,“政治———经济保守主义量表”(The Political2Economic Con2 servatism Scale)则更直接地测量个人对政治现实的态度取向。然而,对于政治心理学的发展影响最大的当推F2量表(The F Scale),该量表不仅用于评价个人“潜在的法西斯主义倾向”(potentiali2 ty for fascism),而且可以评定广泛意义上的权威主义综合症(authoritarian syndrome)。体现在F -量表中的基本假设是,那些拥有权威主义信念的人具有某种形式的人格失调,由此研究者试图整合政治行为中认知和动机两个方面的因素,用来解释具有权威主义人格的人的政治信念与政治   2004年11月 第36卷第6期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Journal of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Nov.,2004 Vol.36No.6   Ξ[收稿日期]2003-09-22 [作者简介]朱金卫(1973—),男,陕西子长人,云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生(现为陕西教育学院教育系教师),研究方向为人格心理学。  3 本文系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农村直接选举中选民选举行为的社会心理问题研究”(云哲社通2003)成果,项目负责人:张锋教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