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私家藏书楼命名的文化解读
天一阁简介500字

天一阁简介500字篇1天一阁,位于浙江省宁波市区月湖西岸,是我国现存历史最久、亚洲第一、世界第三的私人藏书楼,它始建于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由当时的兵部右侍郎范钦主持建造。
范钦平生喜欢收集古代典籍,他又怕自己的藏书像历史上的名人藏书一样或散或毁,于是决定建造一座藏书楼来保存自己的书籍。
取“天一生水”之义,把水作为自己藏书楼的一大特色,用“天一”两字来命名自己的藏书楼。
而“阁”字在古代是楼的意思。
从此,“天一阁”这个名字就流传了下来。
天一阁占地2.6万平方米,是一个以藏书文化为核心,集藏书的研究、保护、管理、陈列、社会教育、旅游观光于一体的专题性纪念馆。
天一阁分藏书文化区、园林休闲区、陈列展览区。
其中以藏书文化区为核心区域,有东园、百鹅亭、司马第、天一池、天一阁、明州碑林、千晋斋等景点。
天一阁藏书丰富,有古籍30余万卷,其中珍椠善本8万余卷,尤以明代地方志和科举录最为珍贵。
此外,还有大量的书画、碑帖以及精美雕刻的印鉴、砚台、文房四宝等。
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也为后世的学术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总之,天一阁不仅是一座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建筑,更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长卷,它见证了中国古代文化的辉煌与传承。
如今的天一阁已经成为了一个集文化、旅游、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景区,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参观游览。
篇2天一阁,位于中国浙江省宁波市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亚洲现有最古老的图书馆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
其历史之悠久、藏书之丰富、建筑之独特,使其成为了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天一阁始建于明朝中期,由当时的兵部右侍郎范钦主持建造。
范钦酷爱藏书,他历时数十年,遍取诸本,按经、史、子、集分类,建成了一座庞大的藏书楼。
天一阁的名字取自《易经注》中“天一生水”之说,寓意以水克火,确保藏书的安全。
天一阁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江南园林的精致与古朴。
整个藏书楼分为前后两进,前为书房,后为藏书楼。
潮汕历代藏书楼述略

潮汕历代藏书楼述略
阙本旭
【期刊名称】《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6(022)002
【摘要】潮汕历代藏书楼是潮汕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潮汕传统文化的核心与积淀,是一种成熟文明的标志.
【总页数】5页(P81-85)
【作者】阙本旭
【作者单位】汕头大学图书馆,广东,汕头,51506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59.27
【相关文献】
1.书香馥郁的别一神殿——华夏民族祖先崇拜情结与中国历代私家藏书楼 [J], 谭楚子
2.“宰相”、“述略”及其他——《洛阳历代宰相述略》编后 [J], 乐志
3.历代潮汕地区私家藏书述略 [J], 郑喜胜
4.历代著名学者治学论文述略——《历代治学论文书信选》前言 [J], 羊春秋
5.古代书院藏书楼述略 [J], 张国朝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私家藏书之兴衰和社会文化之变迁

私家藏书之兴衰与社会文化之变迁徐雁平--------------------------------------------------------------------------------“一时俊物走权家,容易归他又叛他。
开卷赫然皇二子,世间何时不昙花。
”这是伦明《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中写袁克文的一首诗。
袁克文收书,很有豪气,宋本不论价钱,坊贾趋之;然袁世凯败后,藏书随即星散大半,为李赞侯、潘明训所得。
十连年前读伦明“藏书纪事诗”,此刻能记住的也就这一首。
不多的文字背后有跌荡的波澜,书之聚散如此迅速,确实有些让人惊心动魄。
后来又看到一些藏书家的印记,如郁松年的“曾在上海郁泰峰家”,赵宗建的“曾在旧山楼”,毛晋的“在在处处有神物护持”、“毛氏藏书子孙永宝”、“毛氏图史子孙永保之”,孙庆曾的“得者宝之”,崇恩的“语龄所藏初印精本,得者宝之,庶传久远”等等,感觉前人对藏书的永久性保留已有疑意,遂寄希望于神灵之呵护,或训诫子孙以求持守。
书之收藏只能限于一时,诸多瓦解力量,非一己一家所能左右。
当咱们回视近代以来私家藏书的聚聚散散而最终又百川归海的史实时,禁不住感叹转变之猛烈,同时也有如释重负的喜悦,还有一些空落,就像面对颗粒归仓后那空阔的田野,一种繁盛的景观消失了。
像黄裳来燕榭那样有规模有特色的藏书楼,在今日已是稀如星凤,传统意义上的藏书家时期已结束。
书去楼空,那些曾经为人注目的藏书楼境况如何?一名爱书人出于对传统文化的温情与敬意,自1997年以来数十次寻访散布在各地的藏书楼,然后将寻访经历写成十篇很有篇幅的“藏书访古日记”,汇聚成《书楼寻踪》。
略加统计,所访绝大多数为私家藏书楼,依书中顺序,其中浙江之行访得13家,常熟9家,扬州3家,镇江1家,苏州37家,宁波14家,南京4家,湖南7家,广东11家,山东10家,共109家。
这是一份以实地考察为基础绘制而成的藏书楼地图,每一藏书楼都有一张照片和一段类似小传的文字,从那些藏书楼斑驳的影像和访古者略有沧桑感的文字中,让人感到藏书楼能存留至今日,似真有“神物呵护”。
文人书斋名的文化内蕴

文人书斋名的文化内蕴
陈新国
【期刊名称】《中学语文:下旬》
【年(卷),期】1998(000)007
【摘要】我国文人墨客多有自己的书斋,而其名称各式各样,异彩纷呈,透过这些书斋名我们可窥见其主人的生活情趣、理想追求、意志信念等丰富的文化内蕴。
一、寄寓书斋主人的怀抱、理想、志趣的书斋名,如:锲斋古文字学家商承祚的书斋名。
取荀子“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之意,勉励自己在治学道路上发扬“锲而不舍”的精神。
羿庐柳亚子住香港九龙时书斋名。
取神话故事后羿射日之意,【总页数】1页(P45-45)
【作者】陈新国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古今文人斋名趣谈 [J], 秦加旺
2.文人学士的书斋名 [J], 胡继宏;
3.现代文人书斋名撷趣 [J], 王子峰;
4.文人学士的书斋名 [J], 胡继宏
5.趣谈文人斋名 [J], 邓俊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元代甘肃汪氏万卷楼——甘肃古代藏书研究之一

5 4-
维普资讯
田建 良:元代甘 肃汪 氏万卷楼一 甘 肃古代藏 书研 究之 一
袭 爵巩 昌二十 四路 便宜 总帅 世显死 后 ,德 臣又 多 次 领兵入 川 ,攻掠 川东 的忠州 、涪 州等地 :后又 几 经 麈战 ,为蒙古军 占领 川南等 地屡 建功勋 ,不久 因
之一。
一
、
汪 氏渊源 及其 在元朝 的地位
汪 世 显家 族 , 是 元 代威 震 西 陲 的 军 事 贵 族 豪
收稿 日期;2 0 .70 050 -6
作者简介:田建良 ( 93一) 16 ,男,甘肃院西人,河西学院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党支部书记,主要从事图书馆学基础理论 、 文献学厦地方文化研究.
同的文化领 域 为中 国文 化 的繁荣和 中华 民族 的 昌盛 做 出了 自己的贡 献 。选 做这个 课题 ,就 是想通 过 对 甘肃藏 书 及其文化 的把 握 ,展现地 域文化 的特 色 和
风貌 。
抗 击 吐蕃 骚 扰 , 既 而 调 头 围剿 关 陇红 巾军 等 。总 之 ,汪 氏家族 在 历史舞 台上一 时纵横 驰骋 ,极尽 跃 马弯 弓 、威 震 遐 迩 之 能 事 : 同 时又 “ 书 数 千 百 辇 卷 ,而 图画 半之@” ,建儒学 、修 书楼 ,培 养 人才 ,
中圈分类号:G209 5 . 文献标识码 :A 文 章编号 :17 6 2— 0 2 2 0 5 0( 06)0 0 5 3— 0 4— 0 3
中 国 古 代私 家 藏 书 ,与 中 国 古 籍 的传 承 、 典 藏 、整理 和研 究,与 古代 学术 文化 传播 发展密 切 相
关 。无 论 是从文 化学 的角度 ,还是 从学术 交流 的角 度 审视 中国古代 私家藏 书 ,古代私 家藏书 文化 研 究 是 中国文化 史研 究 的重 要课题 。从 全 国看 研 究私 家
中外古代私人藏书楼活动对比分析——以天一阁与美第奇·洛伦佐图书馆为例

中外古代私人藏书楼活动对比分析——以天一阁与美第奇·洛伦佐图书馆为例作者:赵希来源:《办公室业务(下半月)》 2020年第10期文/保定市城市建设档案馆赵希【摘要】本文将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的天一阁与意大利的美第奇·洛伦佐图书馆两座藏书楼为例,通过对建馆初衷、馆藏特色、管理制度、对后世影响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中外古代私人藏书楼活动的差异,并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古代私人藏书楼;天一阁;美第奇·洛伦佐图书馆从古至今,人类文明的发展都与图书息息相关,在图书保护、利用的过程中,既离不开官方藏书楼的统一管理,也离不开私人藏书楼的积极参与。
中外古代私人藏书楼在对书籍的保护、文化的传承、知识的共享等方面都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不仅在当时当地引领了藏书、爱书之风气,而且影响了后世藏书理念的形成和藏书文化的发展。
一、天一阁和美第奇·洛伦佐图书馆天一阁建于明代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公元1561~1566),位于浙江省宁波市,由当时兵部侍郎范钦主持建造,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
范钦一生喜读书、好藏书,通过各种途径不断扩大藏书量,鼎盛时期藏书多达7万多卷。
清朝末期到新中国成立前,由于社会环境动荡,纷争不断,天一阁的藏书也受到了损害和冲击。
直至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将天一阁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立专门机构对其进行修缮、古籍保护、藏书管理,并加大力度不断寻回失落藏书,现藏珍版善本达到了8万多卷。
创建于文艺复兴时期的美第奇·洛伦佐图书馆,位于意大利佛罗伦萨,该图书馆由当时最具名望的美第奇家族掌舵人科西莫·美第奇(CosimodeMediei,1389~1464)创建,存有家族历代收藏的1万册古书,是世界最古老的家族图书馆之一。
科西莫一生热爱文学艺术事业,热衷于结交文人雅士,为了适应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浪潮,满足文学家、艺术家对知识的渴求和对文献书籍的需求,科西莫建立了圣马可修道院图书馆和美第奇家族图书馆。
中国古代书院藏书考论

第37卷第5期2021年5月商丘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SHANGQIU NORMAL UNIVERSITYVol.37 No. 5May 2021中国古代书院藏书考论吕艳(枣庄学院学报编辑部,山东枣庄277160)摘要:藏书对铸就中国古代书院的文化生态意义重大,书与书院在文化场域上具有互认与同 构的关系,因栽道与传道的良性互动确立了书院藏书的公器价值。
书院藏书楼的建筑既体现了中 国古典园林和宫室建筑的审美风格,又富有人文意境。
藏书楼多层化的建构风格和立体化的空间 布局适应了藏书的保护需求;书院藏书细致周到的管理条规和秩序流程,不仅为书院藏书的高效致 用提供了切实的保障,也为中国图书管理意识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参照。
而且书院藏书在 理念、形式和方法层面也赋予现代图书馆学以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关键词:书院藏书;文化场域;书楼建制;藏书规条中图分类号:G2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3600(2021)05 -0064 -06一、书的源流与古代藏书体系中华文明承载久远,以文载道、明史的传统殷商 时代就已确立,甲骨学研究发现,殷商甲骨的埋藏都 较为集中,且骨体多见凿孔,利于穿编,这些甲骨史 料是中国最早的书迹,是图书的早期形态。
中国古 代的藏书意识也由此而生。
“早在公元前十三世纪 的殷商时代,王室已设专职史官负责整理和保存甲 骨卜辞,这是图书馆的雏形。
周、秦时代是古代图书 事业的创始阶段,周朝承夏、殷二代,设置国家图书 机构和职官,是为官府藏书之始。
藏书处有天府、盟 府、策府、周府、藏室等称呼,按《周礼》规定,由大 史、小史、内史、外史、女史分工负责收藏图书。
”m 春秋时期各国均有史官记事,据《史记》记载,秦朝 设御史大夫管理国家重要典籍,宫廷藏书有石室、明堂、金匮、周室四处;西汉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广开献书之路,兴建了麒麟阁、天禄阁、石渠阁三座 皇家藏书阁,确立了国家典藏制度,东汉亦有东观、兰台等藏书处所;隋朝的藏书之所是洛阳的观文殿;唐朝于秘书省、弘文馆、史馆、集贤馆藏书,此外丽正 书院和集贤书院也有部分藏书;宋代最初藏书于史 馆、昭文馆和集贤院,此后三馆合并建崇文馆以藏书。
中国私家藏书楼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成因

中国私家藏书楼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成因杨璐嘉0引言中国的藏书历史源远流长,藏书文化传统悠久。
从金匮石室的典藏到私家书楼的庋藏,历代官私藏书楼收藏、整理了丰富的文化典籍,对中华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藏书楼的历史也是古代图书事业史的主体,尤以私家藏书楼为盛。
私家藏书楼及其背后的历代藏书家在历摘要私家藏书楼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反映出中国私家藏书丰富的文化意蕴。
传统研究多注重对藏书楼个案的研究或史实考述,缺乏从宏观上对私家藏书楼分布特征的整体研究。
文章通过提取史料中私家藏书楼的时空数据,建立地理时空数据库,以文化地理学为研究视角,运用GIS可视化和空间分析法,展现私家藏书楼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历史空间演变规律,并探讨时空分布特征的影响因素。
研究表明:中国私家藏书楼的时空分布总体上呈现聚集型,在空间上构成以“江苏-浙江-上海”为高密度核心区的环东南滨海弧形分布格局;在时序上经历了“基础-兴盛-低迷-繁荣-鼎盛-收缩”的历史轨迹,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历史表现特征。
私家藏书楼的时空演变过程体现了私家藏书文化传播与发展的文化扩散现象,其分布特征与自然因素、人文因素紧密相关。
关键词私家藏书楼藏书文化空间分析文化地理学GIS引用本文格式杨璐嘉.中国私家藏书楼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成因研究[J].图书馆论坛,2023,43(2):67-76.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rivate Libraries in China and Their CausesYANG Lujia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private libraries(or,private libliothecas),a kind of material culture,reflects a rich cultural heritage of Chinese private collections.Previous studies focus on individual private library or private library history,and there is a lack of research on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rivate libraries from a macro perspective.By extracting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ata about private libraries from historical collections,this paper creates a spatiotemporal geographic database.In terms of cultural geography,it applies the methods of GIS visualization and spatial analysis to display the temporal-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Chinese private libraries,and then explores their influencing factors.Results indicate that Chinese private libraries are generally in clusters in time and space.Spatially,they scatter across the south-eastern coast,forming an arc zone centered in"Jiangsu-Zhejiang-Shanghai"with high-density.Chronologically,they are on a trajectory of“foundation-booming-decline-prosperity-prime-recession”,with distinctive features for different times.The space-time evolution of Chinese private libraries represents the transmission and development of private library culture.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uch cultural diffusion are closely related to natural and human factors. Keywords private library;library culture;spatial analysis;cultural geography;GIS史发展的各个阶段中承担了典籍保护重任,在补益官藏、传承文化的同时,为辑佚补阙、版本校勘、刊布发行、学术研究等做出了重要贡献[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代私家藏书楼命名的文化解读□衡大新欧明俊私家藏书是中国古代藏书的主体部分,它的源头可上溯到战国时期的诸子藏书,宋代以前,私家藏书已很盛行,然并没有专门的藏书楼名。
宋代,随着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推广,藏书风气大盛,开始涌现出大量的藏书家,而藏书家专门为自己的藏书处所即藏书楼命名,也始于这一时期,并随着私人藏书的发展而形成风气,到明清两代鼎盛一时,直至现代不衰,成为中国藏书史上一种独特的文化景观。
作为这种文化景观载体的符号形式———藏书楼名,往往典出有自,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它们或体现藏书家的志趣、雅尚,或展示藏书家的收藏特色,或反映藏书家的治学态度和藏书观念,等等。
因此,解读藏书楼命名的由来,有助于我们了解历代藏书家的藏书活动及心态,加深我们对中国藏书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促进整个藏书文化史研究的深入。
一藏书家往往是学者,嗜书如命,为了心爱的书,倾家荡产也在所不惜。
因这些珍藏在他们的心目中高于一切,所以在藏书楼命名中最常见的方式就是:以其藏品直接命名。
从这些命名,可以窥见藏书家珍爱图书的种种心态。
(一)以数字冠于书名或刊本名之前,显示藏书的珍贵、丰富清代著名藏书家黄丕烈,酷嗜宋版书,苦心搜求,得宋版书一百二十二种之多,为此特辟专室贮藏,命名曰“百宋一廛”。
方功惠钟爱《文选》,注重收藏不同版本的《文选》,所收自宋元刻本以下十种版本之多,故名其室曰“十文选斋”。
邓邦述所藏明嘉靖刊本书籍一百五十部,遂将其藏书处命名“百靖斋”;陶湘的“百嘉斋”,亦以藏明嘉靖本百馀种而命名。
袁克文收得宋巾箱本白文“八经”(即《周易》、《尚书》、《毛诗》、《礼记》、《周礼》、《孝经》、《论语》、《孟子》),八书字体细如发丝,精丽异常,乃宋建本之至精者,袁氏爱惜备至,特辟“八经阁”贮之。
(二)以“奇”、“宝”等字冠于书名或刊本名前,表达对某种藏书的特别珍爱之情明代张应文、张丑父子在万历四十三年(1615)得到宋代米芾《宝章待访录》墨迹,倍加宝惜,故为其藏室命名曰“宝米轩”。
陈继儒有“宝颜堂”,据叶昌炽《藏书纪事诗》记载,“以得颜鲁公书巨川告身,而名其室曰宝颜”。
清代周春曾收得宋刻本《礼书》和南宋本汤汉注《陶靖节先生诗注》二书,因以“礼陶斋”名之;后因贫困被迫出让《礼书》,遂改名为“宝陶斋”;后《陶靖节先生诗注》又售出,再易名为“梦陶斋”。
翁方纲于乾隆戊子(1768)冬得苏轼书《嵩阳帖》,癸巳(1773)冬复得宋刊《施注苏诗》残本,喜不自胜,于是名其楼为“宝苏斋”。
陆烜收有王羲之《二谢帖》和《感怀帖》,其斋中有楹联曰:“门栽彭泽五株柳,案有山阴《二谢书》”,遂额曰“奇晋斋”。
袁克文因困窘将所藏宋刻《礼记正义》和《公羊经传解诂》售让给潘宗周,潘得书时正值新居落成,遂以“宝礼堂”命名。
(三)直接取自所藏书名,或概括所藏书特色,以展示自己有代表性的藏书王芑孙《陶陶室记》载,黄丕烈“得毛藏北宋本陶诗,又得南宋汤氏注陶诗,喜,题其居曰‘陶陶室’”。
黄丕烈又有“士礼居”,他藏有宋严州本和景德官本《仪礼》两种,因《仪礼》又名《士礼》,故名。
陈揆在吴兴书舶偶得唐刘赓《稽瑞》一卷,此书除宋王应麟《玉海》祥瑞类中涉及外,未见著录,为绝无仅有之书,故以“稽瑞楼”为名。
杜煦因藏汉建初六年刻《大吉买山记》而以“大吉楼”名其室。
杨以增将所藏宋元版本和名抄精校本处名为“宋存书室”,又因收到宋刻《毛诗》、《仪礼》、《礼记》、《春秋》四部经书和《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四部史书,故题斋名“四经四史之斋”。
马瀛“汉晋斋”,以收宋本《后汉书》、《晋书》而命名。
缪荃孙以得宋刻窦氏《联吟集》而以“联珠楼”颜其居。
邓邦述藏有宋刻《群玉》、《碧云》两种唐人集子,因命其文化史知识居曰“群碧楼”;他又得到唐人孟郊、贾岛两人诗集的明刊本,因此又把“郊寒岛瘦”作他的斋名曰“寒瘦山房”。
陶湘以收藏宋版《百川学海》颜其藏书处“百川书屋”。
傅增湘以其祖父得元刊《资治通鉴》及自购宋百衲本《资治通鉴》,故将藏书处命名为“双鉴楼”;后又得南宋内府写本《洪范政鉴》,以之取代元刊《资治通鉴》,仍为“双鉴”。
刘世珩藏宋王应麟《玉海》二部,遂取“玉海堂”名。
任凤苞得到原抄本《康熙大清一统志》、清刻本《方舆路程考略》和《皇舆全览》三残本,故名其室曰“三残书屋”。
蒋汝藻1916年从曹元忠手上购得经明俞琰、张雯、都穆、朱承爵、朱存理、华夏等人递藏的宋刊孤本周密《草窗韵语》,遂以“密韵楼”名其居。
朱希祖的“郦亭”,因所藏明抄本郦道元《水经注》被王国维推当世所存郦书版本之首,故名。
朱文钧以藏六唐人集而名其居曰“六唐人斋”。
周叔弢“自庄严堪”以藏《楞严经》而命名,“寒在堂”以获清宫藏宋刻本《寒山子诗》而命名,“双南华馆”以藏宋刻本《南华经》两部而命名,“孝经一卷堂”以得清宫旧藏元刻本《孝经注》一卷而命名,“东稼草堂”以藏元本《东坡乐府》、《稼轩长短句》而命名。
马廉高价购得明万历间版《平妖传》,后遂以“平妖堂”为室名。
(四)以所藏书画真迹、金石碑刻等命名,表现藏书家的闲情雅趣清代冯文昌得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真迹,因以“快雪堂”名室。
吴尉光因得王冕《梅花长卷》而名其楼“梅花一卷楼”。
汪中“尝从射阳湖项氏墓得汉石阙孔子见老子画像,因署其堂曰问礼”(《碑传集》卷134江藩《汪中记》)。
瞿绍基爱好研究金石文字,因收得铁琴、铜剑各一,新建楼就命名曰“铁琴铜剑楼”。
吴云收藏王羲之《兰亭序》帖多至二百种,故颜其斋“二百兰亭斋”。
李文田因得马氏小玲珑馆旧藏宋拓汉代华岳庙碑及旧拓秦代泰山石刻而取“泰华楼”名。
高燮有“五百本梅花之室”,以藏画梅名卷甚多,尤以元王冕之梅卷为冠,故名。
二古代文人作诗撰文时,往往追求典雅蕴藉,讲究用典。
文人的名、字、号,也往往典出有自,表达特定的文化情怀,这已成为中国古代命名学的一大特色。
同样的特色也体现在藏书楼的命名上。
藏书家皆是饱学之士,饱读诗书,他们常常撷取古诗文中的名句命名藏书楼,借以表达自己的志趣情怀。
(一)借以表达爱书惜书的情怀明代范钦取《周易》“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义,而名其楼曰“天一阁”。
因书怕火,此名意思是希冀以水克火,佑护藏书。
项元汴有“天籁阁”,语出《庄子・齐物论》:“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
”天籁指优美的文章。
王世贞取《汉书・儒林传》“文章尔雅,训辞深厚”之句,名其楼曰“尔雅楼”。
章钰有“四当斋”,《艺风堂友朋书札・章钰致缪荃孙书》十四曰:“‘四当’二字系兼取宋尤延之、明胡元瑞遗说。
尚恨尤所谓‘饥当肉,寒当衣,孤寂当友朋,幽忧当金石琴瑟’,胡所谓‘饥当食,渴当饮,诵之当韵頀,览之当夷施’之外,乱离不能当桃源耳。
”赵琦美取“蠹鱼三食神仙字,能化为脉望”之义,名其室曰“脉望馆”。
张金吾“诒经堂”为其父张光基命名,取《汉书》“遗子黄金满籝,不如一经”之意。
凌霞取陈奂诗句“人惟有癖斯专好,语不求多在会心”之意,名其藏书处曰“癖好堂”。
(二)借以表明自己读书、治学的态度宋尤袤有“遂初堂”,取自晋名士孙绰《遂初赋》,“遂初”意谓辞去官职,实现隐退的初愿。
清吴泰来亦有“遂初堂”。
清钱曾读《论语・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之句,遂为藏书楼命名“述古堂”。
钱大昕有“十驾斋”,取自《荀子・劝学》“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又有“潜研堂”,出自《后汉书・班固传》:“父彪卒,归乡里,固以彪续前史未详,乃潜精研思,欲就其业。
”鲍廷博的“知不足斋”,取自《礼记》“学然后知不足”句。
顾广圻取邢子才“日思误书,更是一适”之语,以名藏书处“思适斋”。
《大戴礼记》有“君子爱日以学,及时以行”句,张金吾取其义而名“爱日精庐”。
杨以增取《礼记・学记》“先河后海”语,谓“博而不溺”,“涉海而能得所归者”,以书喻海,名其藏书楼曰“海源阁”。
叶昌炽有“缘督庐”,取《庄子・养生主》:“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之义。
王大隆有“蛾术轩”,出自《礼记・学记》:“蛾子时术之。
”郑玄注:“蛾,蚍蜉也。
蚍蜉之子微虫耳,时术蚍蜉之所为,其功乃复成大垤。
”后以蛾术喻勤学。
(三)借以明其心志《诗经・小雅》有《小宛》诗,为悯乱之作,明赵宦光以“小宛堂”名藏书处,表示对时局的忧虑。
祁承有“淡生堂”,取自《文子・上仁》:老子曰:“非淡漠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
”又贾谊《!鸟赋》:“真人淡漠兮,独与道息。
”清瞿绍基有“恬裕斋”,取古书“引养引恬”、“垂裕后昆”之义,“谓之恬,是能蹈夫文化史知识道以安其身也;谓之裕,是必畜其德以裕诸后者也”(黄廷鉴《第六弦溪文钞》卷2《恬裕斋藏书记》)。
甘福有“津逮楼”,“谓学海津梁,将以觉迷而逮后人也”。
其义源自《水经注・河水》:“河北有层山,其下层岩峭举,壁岸无价。
悬岩之中多石室焉,室中若有积卷矣。
而世上罕有津逮者,因谓之‘积书岩’。
”钱泰吉有“冷斋”、“可读书斋”,因偶读元仇远《金渊集》,有“官冷身闲可读书”之句,谓“先得我心矣”,遂以名其斋。
李葆恂有“无益有益斋”,取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不为无益之事,曷以悦有涯之生”、陈师道诗“晚知书画有益,却悔岁月来无多”之意。
甘鹏云有“潜庐”,取《周易》“潜龙勿用”之意。
陆澹安有“明志堂”,取诸葛亮《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之语。
(四)借以自励、励人彭元瑞有“知圣道斋”,取自唐杜暹诗句:“清俸写来手自校,子孙读之知圣道,鬻及借人为不孝。
”蒋光煦有“别下斋”,《论语・季氏》:“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宋代王应麟据此以为“困而学之,庶自别于下民”。
刘声木有“苌楚斋”,取《诗经・桧风》中《隰有苌楚》诗三章之义。
莫伯骥有“功福书堂”,取阮元《虞山张氏诒经堂记》中勉人藏书刻书“于己有福,于人有功”之句。
(五)表明藏书楼幽雅的环境明代陆深取古诗“绿槐疏雨”之义而有“绿雨楼”名。
清代管庭芬有“花近楼”,取杜甫诗“花近高楼伤客心”之意。
莫友芝有“影山草堂”,取自元晖“竹外山犹影”之句。
高鸿裁“室外旁莳修竹,每当旭日初升,微风徐动,而幽籁清影,时萦回拂动囊帙间,致足乐也。
君则闭关独坐,参钩研稽,甲乙丹黄,寒暑靡间。
取宋沈忠敏公诗句‘安得牙签三万轴,为公一一辨蟫鱼’之意,颜曰辨蟫居”(《鲁藏略》宋书升《旭斋文钞・辨蟫居藏书记》)。
刘体智有“远碧楼”,以柳宗元《永州新堂记》中之语“迩延野绿,远混天碧”颜之(刘声木《苌楚斋随笔》卷2)。
周叔弢的“半雨楼”,取自宋蜀本《王摩诘集》中“山中一半雨”之句。
三历代藏书家有许多出身书香门第,家有聚书、读书的传统,有些甚至还得到过皇帝的嘉许。
他们为自己诗书传家的家风、身世感到自豪,往往在为藏书楼命名时,或记御赐,或念先祖,表达荣耀之感或感念之情。
藏书家们在读书过程中,往往有自己推崇的前代学人,或慕其为人,或感其志趣,或好其著述,也会在为藏书楼命名时表现出来,以志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