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三基所有名词解释缩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护理 是诊断和处理人类对现存的和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
护理学 是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理论为基础的研究维护、促进、恢复人类健康的护理理论、知识、技能及其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应用科学。
整体护理 是一种以护理对象为中心,视护理对象为生物、心理、社会多因素构成的开放性有机整体,以满足护理对象身心需要、恢复健康为目标,运用护理程序的理论和方法,实施系统、计划、全面的护理思想和护理实践活动。
压力 是指人体对任何加诸于他的需求所作的非特异性反应。”
压力原 又称应激原,是指对个体的适合能力进行挑战,促进个体产生压力反应的因素。
适应 是指人与其周围环境的关系发生较大变化,致使个人的行为有所改变以维持平衡,它包括个体和宇宙间的各种保护性调整。
护理程序 是指导护理人员以满足护理对象的身心需要,恢复或增进护理对象的健康为目标,运用系统方法实施计划性、连续性、全面整体护理的一种理论与实践模式。
护理诊断 是关于个人、家庭或社区对现存的潜在的健康问题以及生命过程的反映的一种临床判断,是护士为达到预期结果选择护理措施的基础,这些结果是应由护士负责的。
护理目标 是针对护理诊断而提出的,期望护理对象在接受护理活动在接受护理活动后达到的健康状态或行为的改变,也是评价护理效果的标准。
护理质量 护理质量反映的是当护理服务活动符合规定时,满足服务对象明确与隐含需要的效果。
护理质量缺陷 在护理工作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令人不满意的现象与结果发生或给病人造成损害者,统称为护理服务质量缺陷。
护理心理学 是从护理情境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在护理情境这个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个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
心理护理 在护理全过程中,护士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能,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积极地影响病人的心理状态,以达到较理想的护理目的。
疾病行为 通常是指病人显示其病感的行为。“
心身疾病 亦称心理生理疾病。这类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躯体症状,并伴有病理生理和病理形态学的改变,其疾病过程的诊断、治疗、护理都需要采用心身统一的观点及注重个体与环境的协调
道德: 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并由经济基础决定的,用善恶作为评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俗为知道的人格完善及调节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行为规范总和。
职业道德: 是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道德或阶级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是人们在履行本职工作中遵循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
护理伦理学 是运用一般伦理学的原理来解决护理实践和护理科学发展中人们相互之间、护理团体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一门科学。实际上就是研究护理职业道德的一门学问。 基本需要 是维持身心平衡并求得生存、成长及发展,在生理和心理上最低限度的需要。
不伤害原则 是指在诊治、护理过程中凡是必须的或者是属于适应症范围的,所实施的诊治、护理手段都应保证不使病人身心受到损
病人自主性: 是指病人对有关自己的医护问题,经过深思熟虑所作出的合乎理性的决定并据以采取的行动。
健康教育 是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方式的教育活动与过程。其目的是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
健康促进 是以教育、组织、法律(政策)和经济等手段干预那些对健康有害的生活方式、行为和环境,以促进健康。。
病人教育 是指以医学为基础,以病人及其家属为对象,通过有计划、有目的、有评价的教育过程,使病人了解增进健康的知识,改变不健康行为,使病人的行为向有利于康复的方向发展。
生活质量 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和日常生活中机能能力和主观感觉的表现,是一个包括生物医学和社会心理学在内的集合概念的反映。
健康相关行为 指个体或团体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行为。一般可分为两大类:促进健康的行为和危害健康的行为。
“第一印象” 是指个体在第一次与他人接触时,根据对方的神态、言谈、行为所得到的综合性判断。
营养素 是指来自事物和饮水,用于人类维持生命、促进生长发育、从事劳动活动并保证健康的基本物质,包括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糖类)、维生素、矿物质、水和膳食纤维。
功能性食品 是指除了有适应的营养作用外,还能对人的一种或几种功能有良好的调节作用,并能改善健康状况和(或)降低疾病危险性的食品。
能量代谢 是指集体内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在代谢中伴随能量的释放、转移和利用的过程。
能量平衡 是指能量摄入量的因素包括基础代谢、劳动活动、事物的特殊动力作用、生长发育和排泄损失。 。
优质蛋白质 是指那些氨基酸模式(蛋白质中各种必需氨基酸的构成比例)与人体接近,必需氨基酸利用率高致营养价值也高的食物蛋白质
蛋白质互补作用 是指将两种或数种蛋白质食物混合使用使他们之间各自不足的必需氨基酸互相补偿,且混合后的氨基酸模式接近人体并提高了这些食物蛋白质生物学价值和营养价值的作用
氮平衡 反映体内组织蛋白质分解和合成代谢的动态平衡状态,包括氮的总平衡(摄入氮=排出氮);正平衡(摄入氮>排出氮);负平衡(摄入氮<排出氮)
合理营养 是符合卫生要求及满足人体胜利需要的健康营养方式
平衡膳食 是合理营养的核心,是以膳食供给与机体需要保持平衡为目标的健康膳食 。
循环血量: 安静时,绝大部分血液在心血管中流动,这部分血液称为
贮存血量: 还有一部分滞留于肝,肺,腹腔静脉以及皮下静脉从等处,流动缓慢,红细胞比容比较高,称为
异位起搏点:窦房结以外的自律细胞的自律性有机会表现出来,成为起搏点,
窦性心律: 以窦房结为起搏点的心脏节律性活动,临床上称为~
异位节律: 以窦房结以外的部位为起搏点的心脏活动
期前收缩: 如果在有效不应期之后到下一次窦房结兴奋传来之前,受到一次人工刺激或由异位起搏点传来的刺激,则可引起心室肌提前产生一次兴奋和收缩,。
渗透性利尿: 由于肾小管中溶质浓度高渗透压大,妨碍了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增多的现象。
脊髓休克: 当脊髓与高位中枢断离时,脊髓暂时丧失反射活动的能力而进入无反应状态,这种现象称为脊髓休克。
牵张反射 是指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在受到外力牵拉时能引起受牵拉时的同一肌肉收缩的反射活动。分为腱反射和肌紧张两种类型。
牵涉痛: 内脏疾患往往引起体表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的现象称为牵涉痛。
梗死: 因血管阻塞造成血供减少或停止而引起的局部组织缺血性坏死,称为梗死或梗塞。
不典型增生: 又称异型增生,指细胞增生活跃并伴有一定程度异型性的病变,但尚不够癌的诊断标准。
癌前病变: 指一类具有癌变倾向,但不一定都会转变为癌的良性病变。
原位癌: 指局限于上皮层内,未突破基底膜侵犯到间质的恶性上皮性肿瘤。
菌血症: 病原菌由原发部位进入血液,但不在血液中繁殖,只是短暂地出现在血中,有可能经血到体内有关部位再进行繁殖而致病,如伤寒早期的菌血症。
脓毒血症: 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繁殖,并通过血液扩散到机体其他组织器官,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
毒血症: 病原菌在局部生长繁殖而不入血,只有其产生的毒素入血,到达易感组织和细胞,引起独特的临床中毒症状。 。
免疫: 是指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身与异己物质,并通过免疫应答排除抗原性异物,以维持机体生理平衡的功能。
免疫系统 是人和高等动物识别自我和非己,引发免疫应答、执行免疫效应和维持自身稳定的组织系统。
非特异性免疫 是由先天性遗传而获得的免疫力,主要由机体的屏障作用,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多种体液成分的溶细胞作用等构成。它们能非特异地阻挡或清除入侵体内的微生物及体内突变、死亡的细胞,故称为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是指个体出生后(非遗传的),由于机体感染了某种病原微生物或接触了异种、异体抗原而获得的针对某种微生物或抗原的免疫力。
免疫应答: 是指免疫活性细胞对抗原的识别、自身活化、增殖分化及产生特异性免疫效应的过程。
人工自动免疫 是给机体输入疫苗或类毒素等抗原物质,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力。经人工自动免疫产生的免疫力出现较慢,但免疫力较持久,故临床上多用于预防。 人工被动免疫 是给机体输入抗体,使机体获得特异性免疫力。输入抗体后立即获得免疫力,但维持时间短,一般为2~3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或紧急预防。
药物的不良反应: 凡不符合用药目的并给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统称
副作用: 指药物在治疗量时,机体出现的与防治疾病无关的不适反应。
毒性反应: 一般是指药物在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时,引起机体生理化功能异常或形态结构方面的病理变化。
后遗效应: 指停药后机体血药浓度降低到最低有效浓度以下时所残存的生物效应。
继发反应: 指药物治疗作用所产生的不良后果,又称治疗矛盾
变态反应: 指机体受药物刺激后,引起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异常免疫反应。
特异质反应: 指少数病人对某些药物特别敏感,发生反应性质可能与常人不同,但与药理效应基本一致的有害反应,反应严重程度与剂量有关,不属变态反应性质,是一类遗传异常所致的反应。
药物依赖性: 是指长期持续使用或周期性地使用某种麻醉或精神药物所产生的一种精神状态和躯体状态,对药物表现出一种强迫性地连续或定期应用该药的行为或其他反应。
首过效应: 某些药物在通过肠黏膜和肝时,可被该处的一些酶代谢灭活,使进入人体循环的药量减少,疗效下降,又称第一关卡效应。
耐受性: 是指在多次连续用药后,机体对药物的反应性逐渐降低,需增加剂量才能保持药效。
耐药性: 是指病原微生物长期反复与化疗药物接触后,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
血浆半衰期: 是指血药浓度降低一半所需的时间。它反映了药物消除的速度,是给药间隔时间的依据。
戒断症状: 指机体长期反复使用依赖性药物后,出现了身体依赖性,如果突然停药,即可产生严重的生理功能紊乱,导致一系列的异常反应。
合理用药原则: 充分发挥药物的疗效,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疾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第一级预防: 亦称病因预防,它是针对致病因素或病因的预防措施,主要包括控制有害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和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如免疫接种、合理营养、健康教育等。
第二级预防: 亦称临床前期预防,或称“三早”预防。“三早”即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第三级预防:是对已发病者的预防措施,此时主要采取对症治疗,以减少痛苦,延长寿命;并实施各种康复工作,力求病而不残,残而不废,促进健康。
卫生立法: 是由国家权利机关依照立法程序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各种有关文件的总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