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约乐府诗歌艺术特征和审美品格[论文]

合集下载

论《宋书·乐志》的乐府诗批评

论《宋书·乐志》的乐府诗批评

论《宋书乐志》的乐府诗批评
王辉斌
【期刊名称】《南都学坛》
【年(卷),期】2014(034)002
【摘要】与音乐关系密切的乐府、歌诗等是沈约一生所关注的重点.沈约《宋书》在继承司马迁《史记·乐书》、班固《汉书·礼乐志》的基础上,不仅正式设立了《乐志》,让音乐从礼仪中分离出来,而且四卷的“乐志”内容很丰富.正因此,沈约现所存见的乐府诗,数量之多,在先唐诗人中几无可比.沈约之于乐府诗的收集与整理,主要表现在《宋书》的三卷《乐志》(“乐二”至“乐四”)之中,其虽然不属于乐府诗总集,但却是可以与乐府诗总集媲美的.因之,这三卷乐府诗所呈现出来的“整理类批评”
特点,也就自然是值得重视的.而《乐志》中的一卷“乐一”,则为沈约“题解类批评”的代表作.“整理类批评”与“题解类批评”对于当时的音乐文化建设、乐府诗的
辑录与整理等,都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特别是对后世史学家与文学家的乐府诗批评,产生了较为直接的影响,因而在乐府诗批评史上占有较重要的地位.
【总页数】6页(P39-44)
【作者】王辉斌
【作者单位】湖北文理学院文学院,湖北襄阳44105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26
【相关文献】
1.中华书局点校本《宋书·乐志》校勘商榷 [J], 刘亚男
2.沈约《宋书·乐志》与梁代雅乐歌辞创制 [J], 刘玉叶
3.《晋书·乐志》与《宋书·乐志》文献渊源考辨 [J], 史文;
4.《晋书·乐志》与《宋书·乐志》文献渊源考辨 [J], 史文
5.《宋书》乐志、律志的音乐史学研究 [J], 郑锦扬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汉乐府

汉乐府

第一段,写罗敷的美貌。

首先写环境美和器物之美来衬托她的美貌,然后重点写她的服饰之美,后通过侧面描写烘托她的美貌,无论是行者还是少年,无论是耕者还是锄者,都倾慕她的美丽,激起读者的想象。

本段写她的外表美,铺衬下文的心灵美;写劳动人民对罗敷的健康感情,与后文使君的不怀好意形成对照。

第二段,写使君觊觎罗敷的美色,向她提出无理要求。

先是使君的马徘徊不前,使君对罗敷垂涎三尺,继而上前搭话,询问姓名,打听年龄,最后提出和罗敷“共载”的无耻要求,暴露了使君肮脏的灵魂。

写使君的语言行为步步深入。

第三段,写罗敷拒绝使君,并盛夸丈夫以压倒对方。

本段全部由罗敷的答话构成,回应使君的调戏。

斥责、嘲讽使君愚蠢,声明自己已有丈夫,丈夫威仪赫赫、荣华富贵,仕途通达、青云直上,品貌兼优、才华横溢。

罗敷的伶牙俐齿使自以为身份显赫的使君只能自惭形秽,罗敷的不畏权势、敢于与权势斗争的精神充分体现出来了,表现了她的人格魅力。

第二段,全诗共分三解。

解为乐歌的段落,本诗的乐歌段落与歌词内容的段落大致相合。

第一解从开始至“但坐观罗敷”,主要叙述罗敷的美貌。

第二解从“使君从南来”至“罗敷自有夫”,写太守觊觎罗敷容姿,要跟她“共载”而归,遭到罗敷严辞拒绝。

第三解从“东方千余骑”至结束,写罗敷在太守面前夸赞自己丈夫,用意在于彻底打消太守的邪念,并让他对自己轻佻的举止感到羞愧。

诗人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貌美品端、机智活泼、亲切可爱的女性形象。

一般来说,人们认识一个人,总是先识其外貌,然后再洞达其心灵。

《陌上桑》塑造罗敷的形象也依循人们识辨人物的一般顺序,在写法上表现为由容貌而及品性。

罗敷刚出现,还只是笼统地给人一个“好女”的印象,随着叙述的展开,通过她服饰的美丽和路人见到他以后无不倾倒的种种表现,“好女”的形象在读者眼前逐渐变得具体和彰明。

第二、三解,诗人的笔墨从摹写容貌转为表现性情,通过罗敷与使君的对话,她抗恶拒诱,刚洁端正的品格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从她流利得体,同时又带有一点调皮嘲弄的答语中,还可看出她禀性开朗、活泼、大方,对自己充满自信,并且善于运用智慧保护自己不受侵害。

论沈宋及其诗歌创作

论沈宋及其诗歌创作

论沈宋及其诗歌创作在众星闪烁的唐初诗坛,声震朝野的著名诗人沈佺期、宋之问,被世人合称“沈宋”。

《新唐书》卷二。

二《宋之问传》云:魏建安后迄江左,诗律屡变,至沈约、庾信,以音韵相婉附,属对精密。

及之问、沈佺期,又加靡丽,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

学者宗之,号曰“沈宋”。

他们在志骄意满时,曾写有深受皇家喜爱的应制诗,但就其现存的作品来看,他们还能直面险恶的仕途和惨淡的人生,抒发郁积胸中的块垒和悲愤,铺写出字字锦绣的诗句,使初唐诗歌由狭隘的宫廷生活开始转向广阔的社会领域,其体裁也由歌行杂体完成向诗歌格律化的转变,并最终形成“回忌声病,约句准篇”的格律诗,为唐诗的发展和繁荣做出重要的贡献。

本文试图对沈佺期、宋之问其人、其诗作一些粗浅的探索,以还其历史本位。

一沈佺期(6567~714年),字云卿,相州内黄(河南内黄县)人。

关于其生卒年,两《唐书》本传仅云“开元初年”,均无具体记载,于是众说迭起。

闻一多《唐诗大系》判为“6567—714年”:刘开扬《唐诗通论》定其卒年为“开元元年”(713);游国恩等编《中国文学史》从两《唐书》卒于“开元初年”之说;谭优学《沈佺期行年考》云:“闻一多《唐诗大系》疑沈卒于开元四年(714)。

”今检“闻氏大系”只以公历标明,全无“开元四年”字样,将公元714年换算成“开元四年”,实为换算者之误造成的后果,应排除此说。

那么,沈佺期卒年尚有三说:开元初卒;开元元年;开元二年。

据《唐会要》卷二十二《龙池坛》云:“开元二年闰二月诏,令祠龙池。

六月四日,右拾遗蔡孚献《龙池篇》,集王公卿士以下一百三十篇。

太常侍考其词含音律者为《龙池篇乐章》,共录十首。

”《册府元龟》卷五六九《掌礼部•作乐五》所载与此略有异同:“玄宗开元二年六月左拾遗蔡孚献龙池,集公卿士已下凡三百篇,请付太常寺,其间词合音律者为《龙池乐章》,以歌圣德,从之。

”上述所谓“龙池乐章”,适见于《旧唐书》卷三十《音乐志三》,共录存《享龙池乐章》十首,其三即为“太府少卿沈佺期”之作。

诗词鉴赏之乐府

诗词鉴赏之乐府

诗词鉴赏之乐府乐府,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重要形式,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它是古代音乐和文学相结合的产物,既有音乐的节奏感,又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思想。

在诗词鉴赏的广阔领域中,乐府诗更是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乐府诗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

乐府的音乐性质使得它在古代音乐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乐府诗的创作形式多样,既有以民歌为基础的民间乐府,也有以宫廷音乐为背景的宫廷乐府。

这些乐府诗以其独特的音韵和节奏,表达了古代人民的欢乐、愁苦和思考。

乐府诗的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样。

它既有描写自然景物的山水诗,也有歌颂英雄事迹的英雄诗,更有抒发个人情感的抒情诗。

乐府诗以其鲜明的形象和深刻的意境,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艺术享受。

比如《木兰诗》,以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为主线,表达了女子的坚强和勇敢,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而《孔雀东南飞》则以孔雀的美丽形象来描绘女子的温柔和婉约,给人以美的享受。

乐府诗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是音乐性。

乐府诗的创作离不开音乐,它的节奏感和韵律感使得它独具一格。

其次是情感表达。

乐府诗往往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写,展现出诗人的情感和思考。

它既有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比如《长恨歌》通过对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的描写,表达了对人生无常和命运的思考,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乐府诗的影响力不仅仅局限于古代,它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代以后,乐府诗的形式逐渐演变为更加自由的诗歌形式,但是乐府诗的艺术特点仍然被延续和发扬。

比如杜甫的《登高》以乐府诗的形式表达了对辽阔山河的赞美,而白居易的《长恨歌》则以乐府诗的手法描绘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这些作品无一不体现了乐府诗的艺术魅力。

在当代,乐府诗的魅力依然存在。

虽然乐府诗的创作形式已经不再受到音乐的限制,但是它的音乐性和情感表达依然被当代诗人所借鉴和发扬。

比如近年来流行的民谣歌曲,往往以乐府诗的形式表达对生活的思考和情感的抒发。

论沈约对汉乐府的接受

论沈约对汉乐府的接受

论沈约对汉乐府的接受
唐会霞;赵红
【期刊名称】《求索》
【年(卷),期】2007(000)004
【摘要】沈约及其所著《宋书》在汉乐府接受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首先,《宋书·乐志》不但详细记载了汉乐府的相关情况,更重要的是,它还在历史上首次收录了汉代16首民间歌诗和汉《鼓吹铙歌》十八曲的歌辞,使之不致亡失.其次,沈约还在
创作上积极接受汉乐府的影响,写就了25首拟古乐府诗.其数量在南北朝时期仅次
于鲍照和萧纲而居第三,充分表现了其对乐府诗的喜爱和推崇.这些贡献,是南北朝时期汉乐府接受的重要成果.
【总页数】3页(P173-175)
【作者】唐会霞;赵红
【作者单位】咸阳师范学院中文系,陕西,咸阳,712000;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6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2
【相关文献】
1.曹魏文人对汉乐府的接受
2."宪章鲍明远":沈约对鲍照的接受
3.《史记》《汉书》对汉乐府的接受
4.初唐的汉乐府接受
5.初唐沈约诗歌接受考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初唐沈约诗歌接受考论

初唐沈约诗歌接受考论

第33卷第6期 •何旁净既旁择(社会科学版:)V o l. 33N o. 6 2017 年12 月Journal of Hebei North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D ec. 2017初唐沈约诗歌接受考论李爽(中国石油大学文学院,山东青岛266580)摘要:作为永明声律说的代表人物,沈约诗歌务求声律谐婉,带有綺靡倾向。

初唐是声律理论逐渐发展完善时期,也是唐代文学的思想奠定期,这一时期对沈约诗歌也存在接受和批判两种不同的倾向,其产生与初唐的崇儒政策和理本辞末的思想盛行等因素息息相关。

不仅如此,初唐时期诗人在接受与批判沈约诗歌的同时,还不断探索和改进,使得诗歌声律和风骨逐渐融合,为唐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初唐;沈约诗歌;接受;批判;融合中图分类号:1 207.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62X(2017)06-0008-04网络出版地址:/kcms/detail/13. 1415. C. 20171108. 0847. 008. html网络出版时间=2017-11-08 08:47齐梁是诗歌发展的关键时期,诗歌内容“从古朴 典重走向华美轻倩,从情志兼叙和不失风骨走向滥 情的绮艳软靡”[1],诗歌规制则展现出从古体到今体 的趋势。

此时,人们对诗歌的审美开始了自觉的追 求与探索,如沈约与周颗等人开始对声韵进行探索,追求“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2],使得艺术的表现技巧趋于成熟和稳定。

所以,沈约 的诗歌表现出独特的风格特征:重视文学的“缘情”本质,探索诗歌的声律及病犯,由此对诗歌的发展具 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此外,沈约的诗歌在一定程度 上存在投趋时好的倾向,“部分作品情调低下,风格 柔靡,艺术上又偏重辞藻、典故、声律等具体技巧”3]。

之所以会产生这种现象,与声律理论的发展 和当时流行的媚俗倾向有重要关联。

一、初唐沈约诗歌的接受状况沈约作为永明体的代表人物,注重对诗歌声律理论 的探索,其诗风谐婉绮丽、清丽自然且声韵和谐,但也有 艳情流靡之作。

论沈约的声律理论与“永明体”诗歌

论沈约的声律理论与“永明体”诗歌

论沈约的声律理论与“永明体”诗歌李娟【摘要】With“Four Tones and Eight Faults” being the core of its content ,Shen Yue’s rhythm theory puts forward some rhythm ideas about how to create poems and at the same time points out some faults which should be avoided in the poetic creation .Formal skills are advocated in the theory ,under the guidance of which the number of sentences in the Yongming-style poetry dis-plays a tendency of becoming less and unified .Besides ,lots of sentences and couplets with the rhythm of level and ob lique tones came into being ,which formed the earliest “word matching”rhythm structure and tended to develop into mature rhythm poetry institutionally .So in the course of establishing rules and forms of poetry ,the Yongming-style poetry is the important poet-ry type which serves as a connecting link between the preceding and the following .%沈约声律理论的核心内容为“四声八病”说,这一理论既从正面提出诗歌创作的声律主张,亦从反面指出创作中应力求避免的病犯,是一种提倡形式技巧的理论。

唐诗宋词中的乐府诗艺术特色研究

唐诗宋词中的乐府诗艺术特色研究

唐诗宋词中的乐府诗艺术特色研究唐诗宋词中的乐府诗艺术特色独具一格,这种独特风格使得乐府诗成为中华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本文将对唐诗宋词中的乐府诗艺术特色进行深入研究。

一、乐府诗的起源和发展乐府诗起源于汉代,兴盛于唐代。

汉乐府文化,如乐府之名,初见于汉代,汉成帝和哀帝时乐府协律歌,就可见一斑。

东汉末年至西晋,乐府诗声名鹊起。

唐代是乐府诗的全盛时期,有一千多首乐府诗流传至今。

二、乐府诗题材丰富多样乐府诗的题材涵盖了政治、军事、社会风俗、自然景观等各个方面。

其中,歌颂忠诚、揭露社会黑暗面的抒情乐府诗最为人称道。

例如《白日依山尽》、《长恨歌》等,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三、乐府诗形式独特乐府诗的形式多样,最常见的有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

五言绝句清丽流畅,适合表达抒情和叙事的内容;七言绝句则更偏重于描述具体事物和描绘景物的美。

此外,乐府诗还有七言律诗,以及群体创作的特点,正因为如此,乐府诗才有了丰富的内涵和广泛的影响。

四、乐府诗的艺术特点乐府诗在艺术上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技巧丰富:乐府诗中运用了大量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象征等,使诗句更充满生动性和表现力。

2. 音乐性强:乐府诗的名字中有个“乐”字,可见它与音乐的关系密切。

乐府诗的词牌曲调通常与音乐配合,使诗歌更具韵律感和节奏感。

3. 叙事性强:乐府诗往往以叙事的方式来表达,通过具体的情节和环境描写,将读者带入到作者所表达的世界中。

这种叙事性的表达方式,使得乐府诗更加具有鲜活的感染力和亲和力。

4. 抒情性突出:乐府诗的抒情性表现得淋漓尽致,诗人通过对自然、社会和个人的感悟和思考,将内心世界展现无遗。

五、乐府诗的艺术成就乐府诗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不仅表现了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还传承了中华文化的精髓。

乐府诗揭示了生活的无奈和人性的悲欢离合,展示了古代文人的智慧和情感。

它的艺术成就推动了古代文学的发展,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六、对乐府诗的现代研究与借鉴在当代,乐府诗依然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研究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沈约乐府诗歌的艺术特征和审美品格
摘要:沈约的乐府诗是经过压抑的深沉感情的借题表现,都力求新变,乐府歌诗本身的自然、朴实的风格渐渐被人工雕琢所取代,使得文人创作的乐府歌诗与文人诗无论是内容上还是艺术形式上
都呈现出合流的趋势。

关键词:沈约乐府诗歌;艺术特征;审美品格
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4-0017-01
一、沈约的诗歌理论解析
(一)以情纬文,以文被质
“以情纬文,以文被质”是沈约对建安文学的评价,同时也是沈约对文学创作的特别是诗歌创作的一个基本观念。

在《宋书·谢灵运传论》中,沈约谈及诗歌的起源时认为,“志动于中,则歌咏外发”,此处的“志”,从下文来看,和能引发创作欲望的“情”意义相当。

沈约提出的“以情纬文”,规定了文学作品的内容必须是诗人内心有所感触,“情”必须动于中,才能够进行文学创作;而“以文被质”则规定了文学作品不能是枯燥的对“情”的描述,它必须“文”,也就是诗人需要将内心所感以优美的文学形式表现出来。

(二)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
这句话摘自《宋书·谢灵运传论》,可以说是沈约对诗歌韵律要求的一个简单概括。

沈约认为,只有音律和谐的作品,才能称为上乘之作,但是这个玄机在齐之前并没有被诗人发现,直到有齐之后,
诗人才有意的在写作时注意音韵的和谐。

音韵的协调是写出优秀诗作的必要条件,必须音韵和谐,才能做到“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

(三)调与金石谐,思逐风云上
仔细研究沈约的诗作以及他的品评之言,不难发现,沈约虽然多次强调形式美和音韵美,但同时他更强调语言平易,风格遒丽悲凉的作品。

沈约以其在《宋书·谢灵运传沦》中明确提出赞扬的作品为例,无论是曹植的《赠丁仪王桀》、王桀的《七哀诗》,还是王的《杂诗》,均为带有明显建安诗歌遒劲悲凉特色的诗作,可知沈约虽然创作了一些辞彩秾丽的作品,他所欣赏的诗歌风格,却是清新、平易、遒劲。

二、沈约乐府诗歌的艺术特征
(一)沈约对乐府体制的探求
沈约对乐府体制的探求主要体现出体制长短方面,这与他在乐府诗歌中尝试多种诗体相对应。

在那个时期,诗歌风气以五言四句为多,沈约的创作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那个时期的影响,那么沈约的贡献创举主要体现出他大量创作的五言八句诗歌中。

我们从沈约创作的五言八句乐府诗歌中的四十七首可以看到,四句式、六句式以及八句式增多非常明显,呈现出了乐府诗歌体制的趋势是中长篇向短篇发展。

沈约的文人诗最主要的诗体是五言诗,而他运用最多的、比例最高的恰恰是五言八句的诗歌体制。

沈约运用大量的五言八句体制的诗歌创作,不但体现在其永明体文人诗创作,也同时运用在他的乐
府诗歌的创作中,沈约的实践性探索为后来律诗体制的定型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贡献。

(二)沈约乐府诗歌的语言平易流转
文人诗在魏晋时达到成熟并开始雅化;南渡后,玄言诗兴盛,语言典正,内容多为阐述老庄言意;刘宋后,山水诗兴起,元嘉三大家之谢灵运、颜延之的诗风追求辞采华美、堆砌典故,诗歌语言存在生涩典重的特点,致使晋宋以来诗歌语言逐渐僵化。

这个时候沈约提出明确的革新主张是以“易”为核心,也就是他提出的“三易说”,这个时期他倡导的诗凤是婉转流美,引导齐梁诗歌向平易流畅的诗凤转变。

沈约的“三易说”提出的要求作文的典故不要冷僻生硬,在字眼上不用艰涩难认的字,并进一步提出了神韵和谐,使人读来能琅琅上口,不要冷僻生硬的典故和不用艰涩难认的字,以及声韵和谐的要求,这与他的乐府诗歌追求的“声律美”一脉相承。

三、沈约乐府诗歌的审美品格
(一)追求乐府诗歌的音律美
沈约的乐府诗,虽多取古题,而形制上实与前此的古题乐府颇多不同,最显著的特点,是句式上常用对偶,并且十分注意乐府诗歌的音律美的效果。

如诗歌《却东西门行》。

诗在壮阔的自然背景中展开叙述,表现的是羁守边关的壮士对年向桑榆事业未成的悲愁与浩叹。

诗中大量运用了对偶的句式,在整体上有一种深沉抑郁的况味。

尤其是诗的后半部分,激情涌动而文辞力求克制,更显出诗人内心的悲凉之绪。

《诗品》说沈约的诗“宪章鲍明远”、“长于清怨”,
于此可见一斑。

(二)乐府诗歌中指物呈形、注重描写
沈约诗歌审美理想中有很重要的一点是指物呈形。

沈约作诗表现在创作上就是写景状物,追求语言形象鲜明生动。

沈约《报王筠书》曰:“览所示诗,实为丽则,声和被纸,光影盈字。

夔、牙按响,顾有余惭:孔翠群翔,岂不多惭”。

可见他既重视“声和”之“声律美”,还注重“光影”之形象美。

文中对鲍照评价很高,认为其“文辞赡逸,尝为古乐府,文甚遒丽”。

可以看出沈约对于乐府诗歌的审美风尚是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指物呈形、文辞遒丽。

在沈约乐府诗歌中的审美风尚主要是通过运用色彩浓郁的形容词。

另外,沈约诗中常用叠字摹神。

运用叠字可以增强形象感,达到描摹状喻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邱光华.沈约文学审美理想综论[j].文学前沿,2009(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