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的人文精神
体育课程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

rf c in o a i o a h sc d c t n i u s h e o n fp y i a e u a in c ri uu n o ain e e e t ft d t n p y i a e u a i s e ,te n w r u d o h sc d c t u rc l m i n v ! m— l o r i l l o s l o o
K y wor s:h ma im ;p y ia d c t n;c riu u ;t a h n eo m e d u ns h sc e u ai l o u rc lm e c ig r fr
中 图分 类号 : 8 0 G 0— 5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05— 26 2 1 )8一 l7— 10 0 5 (00 O O l 3
Thee i l s e ains i ewe n h r sa co e r lto h p b t e uma im nd p ysc d cain. Huma im i he t e rtc o d to n s a h ia e u to l ns s t h o eia fun ai n l n u d n e o h sc le c to a d g i a c fp y ia du ain,whie p y ia du ai n i he vvd e p e so fh l h sc le c to s t ii x r si n o uma im . Ba e n t e ns s d o h
i h n o ain h bet ed sg n s bih n fts se o isteut t o c r o u n ntein v t .T eo ici eina d et l me t k mb de h l maec n e frh ma . o v a s o a i n
论体育与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文精神塑造

Ke r s:o e y wo d v r—alp r o aiy p y i a n n a a o iu ; u i ai n;h ma i e p rt l e s n t ; h sc a d me t h r no s c h v t l l l m o u n t s s ii i s
的生 产 力 。 在 精 神 力 量 上 是 完 全 的 人 性 化 , 人 性 的 彻 底 解 是 放 ”… 。具 有 丰 富 人 文 精 神 的 现 代 人 是 全 面 发 展 的 人 。20 08
从生理体质来看 , 人类 在 自己的进化历史 上曾经存在种种 活动局 限 , 如力量 、 度 、 活性 等 的不 足。进人 工业文 明后 , 速 灵
要的地位 , 它对塑造全面发展的人才 , 具有基础作用 。
1 前 言
马克 思 主 义 历 来 十 分重 视 人 的全 面发 展 , 把 每 个 人 自 由 并
人作为一个 完整的个体存 在 , 是身体 、 心智和精 神相统 一 的 个 体 。人 之所 以成 其 为 人 , 于 人 的 自我 实 现 、 基 自我 创 造 和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而全 面的发展 , 当理想 社会实现 的必要 条件 。马 克思在 《 84 14
年经 济 学 一哲 学手 稿 》 突 出 强 调 了 个体 人 的全 面 、 由发 展 , 里 自 他 认 为 , 作 为 一个 完 整 的 人 , 以一 种 完 整 的方 式 , 自 己 的 “ 人 把
以人文精神引导高职学校体育课教学

人 文 精 神 是 一 种 普 遍 的 人 类 自 我 关 怀 , 现 为对 人 的 尊 严 、 值 、 运 的 维护 、 表 价 命 追 求 和 关 切 , 人 遗 留下 来 的 各 种 精 神 文 对 化 现 象 的 高 度 珍 视 , 一 种全 面 发 展 的 理 对 想 人 格 的肯 定 和 塑造 。 文精 神 , 人 是在 历史 中形成 和 发 展 的 由 人类 优 秀 文化 积淀 凝 聚 而 成 的精 神 , 种 内 在 与主 体 的 精 神 品格 。 一 这 种 精神 品格 在 宏观 方 面 汇 聚 干 作为 民族 精 神 脊 梁 的 民族 精 神 之 中 ; 微 观 方 面 体 在 现 在 人 们 的 气 质 和 价 值 取 向 之 中 。 追 求 如 崇 高 的理 想 , 尚优 秀 道 德情 操 , 崇 向往 和 塑 造 健全 完 美 的 人格 , 爱和 追 求 真 理 , 成 热 养 和 采 取 科 学 的 思 维方 式 等 , 是 人 文 精 神 都 的 体现 ,新 一 轮 新 课程 改 革 把 学校 体 育 定 “ 义成为‘ ’ 育 , 人 教 即让 人 成 为人 。 它要 求 教 育 着 眼 于 学 生 未 来 性 发 展 和 发 展 性 , 动 行 于 学 生 的 现时 性 和 自主 性 。 ” 体 育 教 学 提 出 “ 什 么 而教 技 术 , 什 为 为 么 而 学 技 术 , 么 教 技 术 ” 问 题 。 体 现 怎 的 即 了 “ 学 生 的发 展 为 目标 , 技 术技 能 为 最 以 以 重 要教 学 手 段和 内容 这 一基 本 教 学 思想 ” 。 体 育是 一 种 运 动文 化 是 人 类 针对 本 身 的 特 点 所 创 造 出 的 一 种 身 体 运 动 文 化 , 学 的 教 重 点 应 该 落 在 学 生 的 身体 上 。 文 体 育 的 人 观 点是 对 体 育 的认 识 倾 注 了 以人 为 本 的 精 神 , 明 了体 育 作 为 一 种手 段 , 为人 的 健 证 是 康 服 务 的 , 就 标 志 着 人 文 精 神 已 进 入 体 这
高校体育人文素质教育中的问题与改进对策

将人文精神应用于高校体育教学中,既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又能引导他们形成更健全的道德品质、人格素养,实现综合发展。
体育部十分重视人文精神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多措并举展现人文体育精神。
一是扎实开展体育课程考核改革。
体育部依据“以人为本”的发展教育理念,规范体育课堂教学,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设置具有针对性的体育课程内容体系,用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来吸引学生;构建多元体育课程考核体系,按大纲内容严谨考评的同时提高学生体质测试数据、体质体能项目的考核权重。
同时,打破单一的教师评价体系,引进多元评价主体,实现评价方式的转变。
二是强化体育课程思政理念。
体育部先后举办了“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案例培训会”“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研讨会”“课程思政建设成果交流会”等一系列教研讲座;组织全体教师开展“走近排球”“走近太极拳”“走近棒垒球”等一系列科目的教研活动,讲解、指导了排球、太极拳、棒垒球等科目的技术重点和难点,从多个方面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与教学水平,以增强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在价值引领方面的作用。
创建具有人文精神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营造良好的体育教学氛围将人文精神应用于高校体育教学的目的是让教师真正地关怀学生,并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三观”,引导他们更好地处理并应对学习、生活乃至未来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
体育部十分重视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建设,多渠道营造良好的体育教学氛围。
一是扎实开展各项群体性学生体育活动。
扎实开展羽毛球、定向越野、排球、篮球、冬季长跑等多项校内体育竞赛,深入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丰富校园体育文化,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展现了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扎实开展学生健走活动,后台统计数据显示,学生的人均步行里程近300公里,培养了学生自主锻炼的习惯;成功举办线上啦啦操比赛,并首次引进了学生裁判代表,由学生裁判代表与教师裁判组成的混合裁判组以集中观看视频的方式进行评分,展示了体育精神。
二是“以赛促教”“以赛促学”。
符号学与体育人文精神的诠释

理 性 严 重 失衡 的 结果 。 体 育 事业 要 想 走 出人 文 危 机 , 必须 大 力 弘 扬 体 育人 文精 神 .恢 复人 在 体 育 实践 中的 主 体地 位 。体 育人 文 精 神 是 隐喻 在 体 育现 象背 后 的 体 育 的 本 质 属 性 之 一 , 须 经 必 过诠 释 才 能展 示在 世人 面前 以 符 号 学 为方 法论 .可 使研 究对 象 的 相应 结 构 变得 更加 清 晰 . 而有 效 地 提 升 体 育人 文 精 神 诠 从
蕊 高校 论 坛 ◇
筠 号 马体 育八 支精 神 曲诠 释
杨文运 林 萍 ( 河北 师范 大学公体部 00 9) 5 0 1
摘要: 当今 体 坛 业 已严 重 物 化 与 异 化 , 是 目的 理 性 与 价 值 这
化困境 的普遍化体现在 : 传统 的经济 、 政治 、 权力 、 技术 、 宣传 、 道
蒋梦麟对蔡元培体育人文精神的弘扬

蒋梦麟与蔡元培既是同乡也是师徒 , 二 文, 在这篇文章中 , 充分体现了蒋梦麟继承和 魄, 这就是人格教育之 目的。总之 , 强调爪l 『 生 人的文化背景 以及教育背景非常相似 , 蔡元 发扬五育并举的体育思想 。在文章中 , 蒋 教育 , 尊重个人价值 , 是蒋梦麟教育思想 的核 培在位时 , 蒋梦麟多以蔡元培“ 助手” 的角色 梦麟对于欧美诸国的教育状况进行了介绍 , t l , , 这种教育思想, 至今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出现, 因此 , 人们在高度评价蔡元培的历史影 对于中国今后教育发展方向也进行了阐述 , 和影响。二人在任 中华民国北京大学校长期 想。 他特别强调五育并举 的教育方针 , 强调发 想不仅促进了近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 同时, 对 练 、 注重职业陶冶等重要方针 。 于近代 中国体育教育事业也产生 了巨大影 响, 在体育思想方面, 二人都有着独到见解。 蒋梦麟还是非常肯定 , 并竭力继承和发扬 。
台 纵 横
蒋梦麟( 1 8 8 6 -1 9 6 4 ) , 中国近现代 著名
教育 家 。 祖籍 为浙 江余 姚 , 原 名梦 熊 。 他 毕业
社会基本问题的一
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曾经获得教育学和哲
学博士学位 , 回国后 , 受蔡元培委托于 1 9 1 9
二、 强调 个性 教 育 , 要 求学 生体 魄强健
三、 蒋 梦麟 提 倡 “ 养 成健 全 人 格 ” 的 国 民
响和作用时 , 就 比较容易忽略蒋梦麟 的作用 他用简洁明快 的语言 , 阐述 了自己的教育思 教育 宗 旨 蒋梦麟在 1 9 1 9年 4 月提出了 《 教育宗 案中, 他提出了“ 养成健全人格” 的教育思想。 但是 由于种种原因 , 教育调查会没有如期召 间, 都曾经进行过一系列改革, 他们的教育思 展个 } 生 教育 , 注重美感教育体育 、 注重公 民训 旨研究案》 , 这是一项教 育调查会提案 , 在提
人文奥运是指什么目标

人文奥运是指什么目标人文奥运是指在奥林匹克运动中,注重体现人文精神和人类价值的一种理念和目标。
与传统的竞技比赛相比,人文奥运更加强调体育精神、友谊和协作,以及对社会、环境和文化的影响。
人文奥运的目标是通过体育活动,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尊重和团结。
这一目标追求参与者之间的友谊和合作,而不仅仅关注竞争和胜负。
在人文奥运中,重要的不仅是赢得比赛,更重要的是参与其中,展示参与者的技能、团队合作和努力。
人文奥运也致力于推动运动员的全面发展和他们身体、智力和道德的素质提升。
人文奥运倡导平等和不歧视的原则,力求让每一个运动员都有平等的机会参与运动,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体育不应该仅仅成为少数特殊人群的专属,而是每个人都能够参与和享受的活动。
另外,人文奥运也关注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在组织奥林匹克运动的过程中,人文奥运倡导节约资源、环保和社会责任。
奥运场馆的建设应该考虑到对环境的影响,并尽量进行可持续开发和利用。
此外,人文奥运也注重运动对社会的影响和促进社会进步的力量。
通过运动,可以传播和宣传一些重要的价值观念,例如公平、和谐、合作和友爱。
人文奥运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强调运动和体育的力量能够营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人文奥运追求的目标是通过体育运动,使每个人都能够享受体育的乐趣、尊重他人、关爱环境,并使用体育作为推动社会进步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工具。
在当今世界,人们对于体育的需求不仅仅停留在运动的层面,更多的是对于体育活动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价值的追求。
人文奥运提供了一个平台,让更多的人可以体验到体育所能带来的正能量和影响,同时也提醒人们体育活动不仅仅是竞争,更重要的是友谊、互助和和谐。
总之,人文奥运是一种注重体现人文精神和人类价值的奥运理念和目标。
通过体育运动,人文奥运力求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尊重和团结,推动运动员的全面发展,关注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最终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体育教育中人文精神的渗透

பைடு நூலகம்
具有 人 文价值 及 意义 。体育 的 自然 属性 决 为 谋 生 的 “ 本教 育 ” “ 书 应试 教育 ” 。中
定 了人类 维 持、增 强和 改造 自身机 能 、形 国 的 古代 教 育 非 常 发 达 , 孔 子 ( 公元 前
1 教育与体育
态 的手 段与 方法 ;体育 的文 化属 性 决定 了 5 1 前 4 9 5~ 7 )是 中 华 民族 历 史 上 第 一 个
i i i i 钐
20 6 第 0 0年 月 1 1 期
ii
9 钐 7 教 体 育 育
d i 03 6 /i n17 -5 x2 1 . 4 o: .9 9 .s . 4 1 1 0 0 60 3 1 js 6 0
体育教育 中人文精神的渗透
柏 贞梅 ,申海军 ,王建 业
( 延安 大学 体育 学院 , 陕西 延安 760 ) 100
生主 体创 新 的精神 ,完 善学 生 的人格 ,特 强学 生 体质 的任 务 ,而 且还 担 负着 培养 学 育 人们 ,中国先 秦 以前 古代 的教育 本源在 别是 在体 育方 面更应 该 加强 人文 精神 的教 生 的 道 德 品质 和 进 行 思 想 政 治教 育 的 重 于 教 人 “ 为 人 ” 是一 种 以道德 教 育 为 学 , 育 ,摆脱 人们对 体 育生 头脑 简单 四肢 发达 任 。体 育是人 类 文明 的产物 ,体 育 本身 就 主 的 “ 人格 教育 ” ,而不 是后 来 的为升 官、
摘
要 :通 过 分析 教 育 与体 育 的本 质 与 内涵 ,回 顾 与探 索我 国古代 与 近 代体 育 教育 中体现 的人文 精 神 ,针对 当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育的人文精神多年以前,学体育的不知“人文”为何物。
1996年我国把体育学列为一级学科,1997年在体育学下设体育人文社会学等4个二级学科。
体育人文社会学的设置,显示出中国的体育理论开始重视人文学科。
经过专家学者的努力,体育的科研项目进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规划,也进一步展现了体育的人文价值。
尽管体育人文观念已初见端倪,但随着新世纪到来,从对人的发展的关注程度看,人文精神仍然是中国体育所欠缺的。
体育理论界过去长期忽视人文学科,带来种种隐患。
我们对“人文”二字陌生,认识模糊。
就中国体育而言,建构人文学科之前,首先需要了解人文精神。
何谓“人文”?在中国古代,“人文”一词最早见于《周易•贲卦•彖辞》:“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又,《后汉书•公孙瓒传论》有云:“舍诸天运,征乎人文。
”在古汉语里,“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或花纹,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象征符号和典章制度,又引申为修饰加工、文德教化等。
“文明”在这里是指有文采而光明。
根据《周易》的观念,刚柔交错,质文相当,这是自然之理。
故谓之“天文”;而“文明以止”,即文明有节制,有限度,恰如其分,从容中道,这靠人来把握,故谓之“人文”。
这里的“人文”指礼教文化,看起来与西文的humanities很接近,似乎东方古已有之,其实中国古代的“人文”是对自然而言的,与西方对神学而言的“人文”大不一样。
西方的人文学,是西方传统文化的产物,在东方缺少历史参照物;“人文”、“人本”、“人道”、“人性”原为一回事,都是人文主义在西方各历史阶段的一贯性表现,我们却常常因为东方缺乏历史参照物而把它们误解为不同的概念。
这与我们对体育名词术语理解的混乱具有相同的根源,说明正如西方文化萌生的体育,在中国也没有可以交融互动的传统体系。
人文精神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古希腊,当时文史哲的兴起,在包括体育的全面教育中强调那些属于人和人性品质的领域,体现了人类对自身重视和关怀。
翻译家们用汉语“人文”一词来转译的西语,“Humanitas”(humanity)这个拉丁词Paedeia在古希腊语中,指对人类自身的理解和协调提供直接培养。
Humanities(人文学科)是14-15世纪意大利用以标示异于正统经院“神学研究”的世俗“人文研究”。
这里的“人文研究”与其说是一种复兴传统的学术方式,不如说是一场现代性的思想解放运动。
用梁启超的话说,人文主义者的真正意图是“以复古求解放”——使思想从宗教神学的一元化专制桎梏中解放出来,求得人与文化的世俗自由。
因此,以人为本来创造和表达人性化的自由生活理想和价值理想,就是“人文精神”。
没有这种精神,就没有原始身体活动以体育为目标的更高层次上的升华,也没有古代奥林匹克的复兴。
人文精神表现为探索人性、人生、人权、人的本质以及人在世界中所处的地位,提倡关心人、爱护人,重视人的价值,维护人的尊严,遵循人的本性而生活。
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到现代人本主义,都在探讨人有别于神的本性,相信人类能够认识和改造世界,满足人类自身的需要,争取人的自由平等权利,实现人类的幸福和解放。
一方面,人文主义以人性反对神性,以人道反对神道,批判神学摧残人的生命和理性,恢复人的本质和尊严,过上合乎人性的生活。
另一方认为人虽然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但人能够把自己从动物界中提升出来,争取人的主体地位和尊严。
在这种观念的指引下,体育和竞技从为少数上流阶层娱乐教化服务的小圈子里走出来,成为社会大众享受的权利。
人文精神的温床是人文学科。
人文主义就是直接从人文学派生的,以表示一种和以基督教神学为中心的封建文化相对立的新思潮,成为涉及语言、文学、艺术、教育、伦理、宗教、哲学等领域的新文化。
受到人文精神的感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的体育活动而在欧洲大面积开展,体育在学校里确立了自己的牢固地位。
1808年德国教育学家费里德里希·伊曼努尔·尼特哈默尔在论文中首次使用“Humanismus”一词,来表示一种以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为典范的教育理想。
1859年福伊格特在《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复兴》一书中,把人文主义看作是一种以个人主义为主要特点的新的世俗文化,是古典文化的复兴。
黑格尔将其理解为人的精神上的努力,肯定人的崇高尊严,人的无可比拟的价值,人的多方面能力,力求保证人的个性的全面实现。
到19世纪后半期作为哲学意义上的人文主义概念在西方国家得到普遍认可。
在我国学术界,“Humanism”被翻译为“人文主义”,“人道主义”,“人本主义”三个概念,具体所指自己划分的发展历史阶段(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人道主义、现代西方的人本主义思潮),实际上它们的一脉相承的。
“人文”、“人道”、“人本”,实际词义相同,都反映人文精神。
马克思在青年时期受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强烈影响,曾用人性异化去说明剥削阶级社会,用人性复归去设想未来的共产主义制度。
但马克思超越了费尔巴哈,认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继承和发展了人文主义理论体系中包含的人人自由、平等和全面发展以及全人类解放的人道理想,指明了正确的实践道路。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把无产阶级的社会理想论述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马克思主义表现的人文精神,是倡导人的自由发展,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认为共产主义社会就是这样一种“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
显而易见,个体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应该包括身体的发展,这就是倡导体育人文精神的基本依据。
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西方近代哲学重视对人的问题的研究,并形成了关于人性、人的本质、人的自由和平等、人的价值和尊严等等全面而又系统的人文精神。
这种精神深深影响到西方文化土壤中生长出的体育。
西方人文伦理把个人和自我放在第一位,但强调尊重别人,倡导人道主义原则。
每个人都有人的权利,人的地位、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应满足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欲望和需要。
这在西方,体育成为个人享有的一项权利,成为个体的需要,是人生的组成部分,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
值得注意的是,体育传人中国时,正值西方体育由于战争和殖民扩张而被扭曲为政治工具的一个特殊历史时期。
衰弱的中国只能接受“军国民主义”思潮影响下的体育方式,率先让“兵操”进入学校,盼望洗刷东亚病夫的耻辱而“野蛮其体魄”。
当时不仅严复等先哲们厉声倡导强国强种的体育思想,甚至秋瑾、徐锡麟等志士也身体力行办体育学堂救国。
我们共产党人在战争年代的体育活动一度被称为“赤色体育”,是提高军队战斗力的有效手段。
在20世纪中叶很长一段时间里,有组织的身体活动带有浓厚的军事体育的色彩,为强国强种的政治目的服务,这在国家民族利益处于危难之际的时代,体育别无选择。
可以说,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体育忽视人文精神,有深刻的历史原因。
无须讳言,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曲解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潮影响和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束缚,我们包括体育在内的几十年实践曾经出现过忽视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和自由民主权利,压抑社会成员的积极性、能动性、主体性和创新精神的严重弊端。
尤其是在十年“文革”期间,我们对人的问题的研究设置禁区,把批判抽象人性论变成反对任何意义上的人道主义,任何个人欲望、个人利益、个性自由都受到忽视、排斥和简单粗暴的批判。
这也使体育的人文精神无从谈起。
西方体育侵入东方,我们主要接受的是形式。
西方体育作为一种异文化在中国站稳脚跟,曾数度与中国传统的健身活动发生激烈对抗,最后均以胜利告终。
这实际上是当时较为先进的资本主义文化对植根于农业社会的封建文化的胜利。
然而,这胜利并非大获全胜。
有几千年深厚文化积累的泱泱大国,至今仍然还在潜意识地抵制体育器物层面和制度层面以上的东西。
这种观念层次的抵触,在改革开放以后,虽然时时冲突,但在国家行政管理的有效调控下,逐渐发展为改良和融合,这是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结果。
发达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基本价值观念,起步于文艺复兴时代,与至今西方人的文化心理结构基本一致,一脉相传,其现代化不与传统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抵触,因此不存在人的观念冲突。
中国现代化在西方冲击下起步,人民的价值观念、心理素质、公众意识等都存在着难以适应的问题。
如果仅仅是从器物层面来接受西方体育,至多再加上一点制度层面的东西而拒绝人文观念的进入,那仍然未能摆脱晚清“洋务派”的俗套,像鲁迅所说,可怜外国事物,一到中国,便如落在黑色染缸里似的,无不失了颜色。
体育要是如此,中国体育的改革、现代化、与国际接轨等等都难以彻底完成。
体育观念不调整,会拖体育改革的后腿。
东西方对“人文”的理解有很大的差异,这在体育里表现的尤为明显。
体育必须强调个体生命具体性,必须是具体的感知,而非抽象思考。
体育承认个体的独立尊严,培养负责任心的社会成员。
体育由自我关怀到联系他人,把同情感从家庭、学校、社团扩大到社会、国家、世界,才能理解天地万物协调一体的人文精神。
这与中国传统的“君臣父子”的宗族观念相比,出发点迥异。
西方人文趋向是为个人的发展,东方是为集团利益。
中华文明不乏珍贵的价值。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西方人与中国人有截然不同的理解。
越来越多的西方人视东方文化为解决当今文明诸多缺陷的办法。
中国文化富于人文精神,不是以神为本,而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以人为本。
中国人注重与自然的“天人合一”,精神生活没有长期为神学所占据,这是值得庆幸之事。
不过,体育与马克思主义都从西方传来,也是不争的事实。
中华文明历来强调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但这种和谐往往是以牺牲个性为代价的。
观看悉尼奥运会开幕式和闭幕式,中国许多体育业内专家颇有微词。
当然,与中国团体操的整齐划一相比,任何国家的广场活动都太差,但是我们除了整齐划一还有什幺?个体个性完全被社会共性所淹没,将形成缺乏生机与活力的自觉奴性。
这是观念问题,中国体育与国际体育的差异,浓缩于此。
体育是西方文化,是西方人文精神的产物。
中国尽管经济上还比较落后,政治体制很不完善,但从本质上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是优越的,社会主义文化应该比资本主义文化先进,并善于吸收人类历史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
这就决定了现时代中西文化关系的主导方面是互相交流,而不是互相对抗。
现在,随着东方体育和竞技的崛起,我们更加需要人文精神。
在新世纪体育的所有发展规划中,人应该是最高价值,人的发展应该是终极目标。
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是所有人全面发展的条件。
理想社会的目标是为人的潜能、人的理性、人的感情、人的创造力的全面发展提供各种条件。
体育必须有利于克服人的异化和人性的畸形发展,必须使人能够得到真正的自由和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