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汤显祖履历几个问题答万作义先生

合集下载

2023年高考真题江苏高考(语文解析版)

2023年高考真题江苏高考(语文解析版)

一、语言文字运用(12 分)1.(2023·江苏卷)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 ( )提到桃花源,很多人会联想到瓦尔登湖。

真实的瓦尔登湖,早已成为的观光胜地,梭罗的小木屋前也常常聚拢着的游客,不复有隐居之地的气息。

然而虚构的桃花源始终就在我们的心中 ,哪怕在人潮汹涌的现代都市,也可以获得心灵的安静。

A.名闻遐迩闻风而至杂居B.名噪一时闻风而至栖居C.名噪一时纷至沓来杂居D.名闻遐迩纷至沓来栖居【解析】选D。

名闻遐迩:名声传播到各地,形容名声很大。

名噪一时:一时名声很大。

指名声传播于一个时期。

从语境来看,瓦尔登湖的名气应当是很大,不是强调某一段时间的名气大。

闻风而至: 一听到消息就来, 形容行动快速。

纷至沓来:形容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

“闻风而至”重点在“快”,“纷至沓来”形容人多。

从上文“聚拢”可知,应中选用“纷至沓来”。

栖居:指栖息、居住。

杂居: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民族在一个地区居住。

从上文语境可知选D。

2.(2023·江苏卷)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连接最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3 分) ( )在南方,芭蕉栽植简洁,几乎四季常青。

至于月映蕉影、雪压残叶 ,那更是诗人画家所向往的了。

①它掩盖面积大,吸取热量大,叶子湿度大。

②古人在走廊或书房边种上芭蕉,称为蕉廊、蕉房,饶有诗意。

③因此蕉阴之下,是最舒适的小坐闲谈之处。

④在旁边配上几竿竹,点上一块石,真像一幅元人的小景。

⑤在夏日是凉快世界,在秋天是分绿上窗。

⑥小雨乍至,点滴醒人;斜阳初过,青翠照眼。

A.①③②④⑥⑤B.①④②③⑥⑤C.②①④③⑤⑥D.②③④①⑤⑥【解析】选A。

可承受分组组合法。

第③句开头有一个词“因此”,应当连接在解释“最舒适的小坐闲谈之处”后面,很明显①的意思是解释芭蕉的优点。

第④句开头“在旁边配上几竿竹”是指在什么旁边呢?明显是②所描写的画面,因此②④相连。

第⑤句是风光的总写,所以应当放在最终。

汤显祖文言文

汤显祖文言文

汤显祖文言文1. 明史汤显祖传文言文翻译汤显祖,字若士,临川人。

少善属文,有时名。

张居正欲其子及第,罗海内名士以张之。

闻显祖及沈懋学名,命诸子延致。

显祖谢弗往,懋学遂与居正子嗣修偕及第。

显祖至万历十一年始成进士。

授南京太常博士,就迁礼部主事。

十八年,帝以星变严责言官欺蔽,并停俸一年。

显祖上言曰:“言官岂尽不肖,盖陛下威福之柄潜为辅臣所窃,故言官向背之情,亦为默移。

御史丁此吕首发科场欺蔽,申时行属杨巍劾去之。

御史万国钦极论封疆欺蔽,时行讽同官许国远谪之。

一言相侵,无不出之于外。

于是 ... 之徒,但知自结于执政。

所得爵禄,直以为执政与之。

纵他日不保身名,而今日固已富贵矣。

给事中杨文举奉诏理荒政,征贿巨万。

抵杭,日宴西湖,鬻狱市荐以渔厚利。

辅臣乃及其报命,擢首谏垣。

给事中胡汝宁攻击饶伸,不过权门鹰犬,以其私人,猥见任用。

夫陛下方责言官欺蔽,而辅臣欺蔽自如。

夫今不治,臣谓陛下可惜者四:朝廷以爵禄植善类,今直为私门蔓桃李,是爵禄可惜也。

群臣风靡,罔识廉耻,是人才可惜也。

辅臣不越例予人富贵,不见为恩,是成宪可惜也。

陛下御天下二十年,前十年之政,张居正刚而多欲,以群私人,嚣然坏之;后十年之政,时行柔而多欲,以群私人,靡然坏之。

此圣政可惜也。

乞立斥文举、汝宁,诫谕辅臣,省愆悔过。

”帝怒,谪徐闻典史。

稍迁遂昌知县。

二十六年,上计京师,投劾归。

又明年大计,主者议黜之。

李维祯为监司,力争不得,竟夺官。

家居二十年卒。

显祖意气慷慨,善李化龙、李三才、梅国桢。

后皆通显有建竖,而显祖蹭蹬穷老。

三才督漕淮上,遣书迎之,谢不往。

显祖建言之明年,福建佥事李琯奉表入都,列时行十罪,语侵王锡爵。

言惟锡爵敢恣睢,故时行益贪戾,请并斥以谢天下。

帝怒,削其籍。

甫两月,时行亦罢。

(不需要全文翻译吧,列出些陌生的字,去查古汉语字典,基本就没大问题了.)比如:少善属(zhǔ,连缀,接连)文太长了,默默爬走。

2. 汤显祖《牡丹亭》全文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

一代文豪汤显祖

一代文豪汤显祖

一代文豪汤显祖汤显祖晚年居所庭前有一棵玉茗树高出檐际,他便称自己的居所为玉茗堂。

传说那树木着实扶疏茂盛,可就是不开花。

后来《牡丹亭》曲度成,汤显祖招来伶工搬演,不料当晚此树千花绽放,以后年年及时而发,再不愆期。

《牡丹亭》传奇的精神世界1591年,汤显祖因为上书批评朝政,被贬到雷州半岛附近的徐闻县做典史,南下途经澳门,见识了那里的嶴里巴寺,即圣保罗大教堂;据说次年春天北还,又在肇庆遇会了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

这来回往返所见的新异景观,都丝丝缕缕融进了《牡丹亭》传奇。

传奇作为明代戏曲的泱泱大宗,书生所写居多,当然不能没有文人化、案头化倾向,不似元杂剧当行本色,不过两者之间区别也并不那样绝对。

其实汤显祖酷嗜元人杂剧,传说收藏元曲不下千种,而且能一一评说各家之长、各本之妙,元杂剧的熏陶可谓自在其中。

《牡丹亭》也叫作《还魂记》,得名于全剧的核心情节:女主人公杜丽娘为情而死,死前留下一幅自画像传世。

她的情人柳梦梅辗转得到画像,发其坟而丽娘重获新生。

而元人乔吉的杂剧《玉箫女两世姻缘》就演青楼女子韩玉箫因思念情人韦皋而亡,写真遗留给爱人,后来转世再生为张玉箫,两人终于团圆。

日本汉学家青木正儿认为,这正是《牡丹亭》“写真”一出的来源。

《牡丹亭》全剧五十五出,今天的昆曲演出本删繁就简,基本保留了传奇的骨干。

剧情托名宋代,其实于史实并无稽考,全出杜撰。

主线说来简单得很:妙龄女子杜丽娘被正统老爹杜宝“强按头”读《诗经·关雎》,反而撩动了她的春情,以为经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绝不像毛传所释“《关雎》,后妃之德也”那样训饬女子内外规范的,而是“关雎尚然有洲渚之兴,可以人而不如鸟乎?”于是女性想自主而不可得的情怀油然而生,不能自已。

嗣而徜徉花园,顿感“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残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身外景色的曼妙与内心世界的压抑恰互交感,不由得吟出“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解析版)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解析版)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提到桃花源,许多人会联想到瓦尔登湖。

真实的瓦尔登湖,早已成为的观光胜地,梭罗的小木屋前也经常聚集着的游客,不复有隐居之地的气息。

然而虚构的桃花源一直就在我们的心中,哪怕在人潮汹涌的现代都市,也可以获得心灵的宁静。

A.名闻遐迩闻风而至杂居 B.名噪一时闻风而至栖居C.名噪一时纷至沓来杂居D.名闻遐迩纷至沓来栖居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在南方,芭蕉栽植容易,几乎四季常青。

至于月映蕉影、雪压残叶,那更是诗人画家所向往的了。

①它覆盖面积大,吸收热量大,叶子湿度大。

②古人在走廊或书房边种上芭蕉,称为蕉廊、蕉房,饶有诗意。

③因此蕉阴之下,是最舒适的小坐闲谈之处。

④在旁边配上几竿竹,点上一块石,真像一幅元人的小景。

⑤在夏日是清凉世界,在秋天是分绿上窗。

⑥小雨乍至,点滴醒人;斜阳初过,青翠照眼。

A.①③②④⑥⑤B.①④②③⑥⑤C.②①④③⑤⑥D.②③④①⑤⑥3.下列诗句与“悯农馆”里展示的劳动场景,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

②种密移疏绿毯平,行间清浅縠纹生。

③分畴翠浪走云阵,刺水绿针抽稻芽。

④阴阴阡陌桑麻暗,轧轧房栊机杼鸣。

A.①织布②插秧③车水④打稻B.①织布②车水③插秧④打稻C.①打稻②插秧③车水④织布D.①打稻②车水③插秧④织布4.阅读下图,对VR(即“虚拟现实”)技术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VR的未来方向A.VR技术能提供三个维度的体验:知觉体验、行为体验和精神体验。

B.现有的VR技术在精神体验上发展较快,而在知觉体验上发展较慢。

C.VR技术的未来方向是知觉体验、行为体验和精神体验的均衡发展。

D.期许的VR体验将极大提高行为体验的自由度和精神体验的满意度。

二、文言文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202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精品课件——文言文阅读第1课

202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精品课件——文言文阅读第1课
巍甲(巍:高大。甲:第一或第一流的。巍甲在这里指高的等第)
孝廉(明清时举人的俗称)
鹊起(乘时奋起)
物故(死亡)
薰炙(比喻以气势凌人,这里指有权势的人) 骎(<qīn>疾速,急迫)
澌(<sī>竭尽,消失)
以(介词,依靠)
以(介词,因为)
相(辅助,扶助)
要(邀请,约请)
率(副词,一概,全部)
以乐留都山川,乞得南太常博士。至则闭门距跃,绝不怀半刺津上。掷书万卷,作蠹鱼其中。每至丙夜,声 琅琅不辍。家人笑之:“老博士何以书为?”曰:“吾读吾书,不问博士与不博士也。”寻以博士转南祠部郎。
具区(太湖之古称,又名震泽、笠泽) 忻慕(高兴而仰慕)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文言实词
A.每试必雄其曹偶
雄:称雄 •
B.酬以馆选
酬:应• 酬
C.以乐留都山川
乐:喜•爱
D.为所不知后人计
计:考虑

【解析】解答此题,除了可以将实词放入上下文推断它的语境义,联系以前所学知识也是 判断词义正误的非常有效的方法。B“酬”意为“酬报,报答”。这句话的意思是用选任 馆职来酬报他。故选B。
返回 题目
4.请简要概括汤显祖读书为文的特点。 答:
【答案】读书不为功名,乐此不疲;于书无所不读,尤精《文选》;诗文无所不能,直追汉唐; 戏曲创演结合,超迈元人。
答案
解析
【解析】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从文本中筛选出文中的主要事件,然后运用文中词 语概括作答。本题题干为“概括汤显祖读书为文的特点”,要从读书和写作两方面进行概括。 关于读书,根据第3段“掷书万卷,作蠹鱼其中。每至丙夜,声琅琅不辍”可知,他读书沉迷专 注;根据第4段“公于书无所不读”“尤攻《文选》”可知,他读书广博而又有专攻。关于写 作,根据第4段“于诗若文无所不比拟”可知,他写文善于模仿;根据“实驾元人而上”可知, 他写作水平高超。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2024年高考语文考前终极押题模拟卷(五)(全国乙卷)原卷版

2024年高考语文考前终极押题模拟卷(五)(全国乙卷)原卷版

2024年高考语文考前终极押题模拟卷(五)(全国乙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汤显祖年轻的时候怀有满腔经天纬地的济世热情。

汤显祖的政治理想,说来也很简单,就是经世致用,造福百姓,使人人冻馁无虞,安居而乐业;使人人乐于向善,民德归于淳厚。

在他看来,士大夫要先正其身,然后才能正人,而政治是否清明,老百姓日子是否好过,最终决定于士大夫和官员的德性和修养。

他曾经代拟过一篇《为士大夫喻东粤守令文》:“清吏之法法身,浊吏之法法人也。

”他所提出的“清吏”与“浊吏”两个概念,并不新鲜,但是,他的“法身”和“法人”的说法,却极为深刻,精辟地揭示了中国自古以来封建统治者的一种普遍德性:他们置身于法律之上,拿自己当法外的“特选之民”,高人一等,飞扬跋扈;他们的道德绳墨,只是用来裁制百姓,他们法律的刀斧,也只是用来宰割人民——他们教别人不要“利己”,自己却很少“利人”,教别人要“利人”,自己却专门“利己”。

在汤显祖看来,吃饭是老百姓的头等大事,而农业生产则是一个官员必须关心的头等大事。

他做官期间,曾多次下到乡里,劝农励耕。

他曾经在诗里记录过自己这方面的活动,在《丙申平昌迎春,晓云如金,有喜》里,他这样写道:“仙县春来仕女前,插花堂上领春鞭。

青郊一出同人笑,黄气三书有大年。

”可见,为了督促和鼓励农民耕地种田,他确实用了一番心思。

汤显祖的政绩,不仅当时就赢得了人民的敬意,为他建了“生祠”,直到清代顺治年间,遂昌知县缪之弼还为他建了“遗爱祠”。

如果说,汤显祖早期的两部剧作的主题,在探讨“至情”,那么,他晚年的写作,则在强化了反讽力度的同时,致力于寻求精神出路——解决自己的精神困境,回答那些与“生活哲学”有关的重大问题。

也就是说,汤显祖后期的“二梦”,是一种缘于精神焦虑的写作。

汤显祖的一生,几乎就在几种选择的困扰中度过。

他在《和大父游城西魏夫人坛故址诗》的序中说:“家君恒督我以检儒,大父辄要我以仙游。

汤显祖量移遂昌县令时间考

汤显祖量移遂昌县令时间考

甘肃社会科 学 2 0 1 5 年第 3 期
I 1 1 1 1 8 3 。其 中文 中说 : “ 四月 朔 , 始 克视 事 。 共 收汤显祖给汪云 阳书信三封 : 一云: “ 弟受性 疏梗 , 户外 都无 昌县相 圃射 堂 记 》
长者 车来。而 丈俨 然临 之。信 宿之 间 , 三顾 白屋。 日月过 而
将结束 , 就踏上了归乡赴任遂 昌县令 的道 路。
资给修葺 , 已经学师 会议 : 递 年诸 生 在 圃肄 业 , 轮 推一 人管 收
上引汤显祖 自己说 的“ 盖今上二 十有一 年三月 望后三 日, 前租 。除葺屋 宇 外 , 余 租 照 数 分 给 诸 生 膏火 之 助 ’ 等情 到 县 。 ” … ” 这里 的两 篇文 章 , 都 是在 相 圃书 院建 成后 不 久 予来遂 昌。又三 日, 谒先圣庙 , 甚新 。 ” 这里 的“ 二 十有一年 ” 是
些 问题说 清楚 了 , 史籍记载也 完全符 合 , 那 就失去 了我们 考证 之布政司。至 三岁 , 抚、 按通 核 其 属 事状 , 造册 具 报 , 丽 以八
的意 义 。
法。 ” _ 4 l ‘ l 前期移 抚 、 按官 , 各综 其属三年 内功过状注考 , 汇送
” _ 1 这些规定 , 不是为某个人 而定 的, 而 是 在 汤显 祖什 么时间任 遂 昌县令 ?徐朔方 根 据汤 显祖 《 遂昌 覆 核 以定 黜 陟 。
但是证据有 时不是 很连贯 , 需要 法官根 据案情 的发展 , 去填 补 大学 士王锡 爵等。这些 , 在《 明史 》 中有 明 确 的记 载和 规定 。
证据链 。这个 填补 , 不 可 以是任 意发 挥 的。不能 抓着 某一 点 如未人流 官员 “ 外府 、 外卫、 盐运 司首 领官 、 中外杂 职 、 人流 未

论汤显祖“为情作使,劬于伎剧”思想的成因-2019年精选文档

论汤显祖“为情作使,劬于伎剧”思想的成因-2019年精选文档

论汤显祖“为情作使,劬于伎剧”思想的成因达观禅师对汤显祖的影响很大, 特别是在情理问题上。

达观曾经向汤显祖提出“情有者理必无,理有者情必无”的佛学主 有者理必无,理有者情必无。

使我奉教以来,神气顿王。

”[1]1351)楼宇烈先生认为:“汤显祖对达观‘情有者理必无,理 有者情必无'的论断还有其自己的理解, 不一定完全符合达观的 原意。

但其中受到达观禅学思想的一定影响, 这也是无疑的。

”[2]162)楼宇烈先生的观点,是比较中肯的。

在情、理问题上, 汤显祖确实受到达观佛学思想的影响, 但显然又有着他自己的理 解。

那么,达观所谓的“情有者理必无,理有者情必无”这一论 断的真实内涵是什么呢?汤显祖对于达观所提出的情理问题又 有着怎样的看法?汤显祖的情理观在何种程度上受到达观佛学 思想的影响?本文试图以汤显祖与达观之间的交往与信笺往来 入手,以期探讨这样一些问题。

达观即真可禅师,晚号紫柏,明代四大高僧之一。

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中将他与李贽并列,推崇两人为当时思想界的 二大教主”。

其云:“紫柏老人气盖一世,能于机峰笼罩豪 杰。

”“至辛丑,紫柏师入都,江左名公,既久持瓶钵,一时中 禁大 ?趋之,如真赴灵山佛会。

” [3] ( 691)达观与汤显祖张,引起了汤显祖的共鸣。

在《寄达观》 中,汤显祖曾说:“情交情很深,遇合甚奇。

汤显祖在《答邹宾川》中弟一生疏脱,然幼得于明德师,壮得于可上人。

” [1] (1449)“可上人”即达观。

在《莲池坠簪题壁二首》诗前小序中,汤显祖说到他与达观的遇合奇缘:“予庚午(隆庆四年,1570)秋举,赴谢总裁参知余姚张公岳。

晚过池上,照影搔首,坠一莲簪,题壁而去。

庚寅(万历十八年,1590)达观禅师遇予于南比部邹南车郎舍中,曰:‘吾望子久矣。

'因诵前诗,三十年事也。

师为作《馆壁君记》,甚奇。

” [1] (577?578)万历十八年十二月,汤显祖任南京礼部祠祭司主事时,在江西同乡南京刑部广东司署员外郎主事邹元标处正式结识达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就汤显祖履历几个问题答万作义先生 〃龚重谟〃

为纪念汤显祖诞辰430周年,笔者执笔撰写了《杰出的戏曲家汤显祖》一文,发表在1980年9月24日《江西日报》副刊。不久《江西日报》转来读者万作义先生(萍乡金山中学老师)《对〈杰出的戏曲家汤显祖〉一文的看法》批评文章,就汤显祖履历的几个问题提出了“商榷”。这几个问题涉及对汤氏生平历史的基本了解,有必要作出答复。复信如下:

万作义先生: 谢你对我们文章的关心,对先生严谨的治学精神表示钦佩。蒙指教的几个问题答复如下: 一、我认为我们文中“祖父和父辈都是既善诗词歌赋,又爱弹琴拍曲的读书人”这句话本身语意并不含混。你提出问题的实质是汤显祖的祖父和父亲、伯父是否都有弹琴拍曲这一爱好的问题。这三个人,你对其伯父(汤尚质)是不抱怀疑的,因为有诗《月夜轻点拍》可佐证。然而汤氏祖父懋昭喜爱弹琴拍曲也是有依据的。《文昌汤显祖氏宗谱·酉塘公传》谈到他祖父四十岁以后隐居城郊酉塘山庄的生活情景说:“由是闭户潜修,或赋诗以言志,或弹琴以自娱”。汤显祖父亲虽不像他的父兄那样可以找到诗文根据,但我有理由认为也是个爱弹琴拍曲的人。其理由是: 1.读书、藏书、乐善好施、业余弹琴娱情是汤家家风。既然他的父兄都有这一爱好,尚贤又是个“嗜古耽奇”的人,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也跟着弹琴拍曲是完全可能的事。再说汤显祖父号承塘,是“继尊公酉塘志也”。承塘确也继承了酉塘之志:酉塘“闭户潜修”,承塘“可闻不可见”;酉塘“或赋诗以言志”,承塘“为文高古,举行端方”;酉塘“或弹琴以娱情”,承塘在那一家庭环境中焉能不弹琴拍曲以娱情乎? 2.汤家藏有元人院本上千种,汤显祖对许多曲词的精彩唱段都可一一背诵,汤尚贤对这些院本不能不浏览。 3.当时临川地区海盐腔盛行,从艺的演员上千人,嗜唱此腔在临川城乡已蔚然成风,在一些书香人家更是当做一种雅趣,这一雅趣事实上在汤家已形成。 二、关于三年后,汤显祖是否进京参加了会试问题。三年后,当是万历五年后的第三年即万历八年(1580年)。这年汤显祖31岁,确是到北京参加了会试。但到京后他并没有入围考试。这是因为张居正得知汤来了,又派了他的亲信王篆和儿子懋修去见汤。他们旧话重提,又谈鼎甲条件。汤显祖不仅避之若浼,还说了“吾不敢从处女子失身也”一样有骨气的话。此事邹迪光在《汤义仍先生传》中说得很明白:“庚辰(万历八年,1580),江陵子懋修与其乡之人王篆来结纳,复啖以巍甲而不应,曰:‘吾不敢从处女子失身也。’”邹传是汤显祖生前亲身看到过的,故此事不会有错。对汤显祖进京后不入围应试,临川民间有种说法是:汤显祖是绝顶聪明人,他深知考了也必然落第,若这科又落第了,知情者对我同情,不知我者还说我才不如人。其实从常理上看,对汤这一做法不难理解。因为三年前的落第不是他拙于才情,而是触忤了时相张居正。今番张家又罗网重开,不就范必将重蹈覆辙,像汤显祖这样高智商的人怎没明智之举?你举的《门有车马客》这首诗是汤显祖28岁至30岁以前所作,入编在他的诗文集《问棘邮草》中。这首诗写的是二十八岁那年上京赴考前,曾在安徽宣城姜奇方家作客,游开元寺认识了沈懋学,同他们在开元寺一起课文时,张居正派来一个父辈(张的一个叔父,不是王篆)人物,用甜言蜜语来拉拢他,要汤陪张的儿子同场科考,遭到汤的拒绝的情景。你把汤显祖30岁以前写的《门有车马客》来说明汤31岁时再拒张派王篆来结纳,从而证明汤显祖参加了这科会试,这是你一时疏忽,闹了个张冠李戴。 三、你认为1593年春天,汤显祖调到浙江遂昌任知县不是调升,而我们却坚持认为是“调升”。汤显祖从一个典史添注即没有编制的九品临时小官到一个七品县太爷,不是“升”算什么呢?在论述汤显祖生平事迹的文章中,类似提法很多。赵景深先生称“稍升浙江遂昌知县”(《曲论初探·汤显祖传》),《中国戏曲通史》论汤显祖及其“四梦”谓“被贬的第三年,汤显祖又升为遂昌知县”(张庚、郭汉城主编)。你列举的《列朝诗集小传》、(钱谦益著)、《玉茗堂选集》(沈际飞辑)和《抚州府志》中有关的汤显祖传我都看过了。还有邹迪光所作的《临川汤先生传》,他用的是“转遂昌令”,这“转”字当然就是“迁调官职”,从低职位“转”到高职位,也就是升了。明清间为汤显祖作的传记中把汤从徐闻调遂昌用“升”“迁”的很多,《明史·汤显祖传》用了“稍迁”,《万历十一年癸未进士同年序齿便览·汤显祖简历》用的是“壬辰升遂昌知县”,万斯同的《汤显祖传》用的是“稍迁遂昌知县”,清蒋士铨的《玉茗先生传》用的是“升遂昌知县”,《遂昌县志》用的是“升县令”,《徐闻县志》用的是“迁遂昌知县”。《明史》在谈到汤从太常博士升礼部主事时,用了“就迁礼部主事”,可见“迁”就是“升迁”。至于“量移”那是唐代的一种制度,当罪官贬至远处,遇赦则酌量移至近处,白居易有诗云:“一旦失恩先左降,三年随例未量移”,可见这种赦期是每三年一例。然而明代已没有此制度,何来“赦期”?。对于“量移”用现在的话来说,有点似“落实政策”,受量移的贬官,虽不是都官复原职,但生活与工作条件都得了改善,绝大多数都较原职升了。汤显祖这次调遂昌和唐代对贬官酌量移近性质差不多,借用了“量移”一词,并非遇到什么“赦期”。 四、《庙记》一文,我们说他是我国戏曲史上谈表演艺术的一篇宝贵文献,感觉不到有“悖于客观愿望”,而是文章实质使然。诚然,《庙记》内容丰富,但从汤氏当初写《庙记》的动机目的而言是为纪念宜伶表演艺术大师——清源师,刻意把他放到与孔子、佛老同等地位看待,号召宜伶学习清源师的高尚品德和对戏曲表演艺术的执著追求,创造出“形神兼备”且“如其人”的舞台艺术形象。全文1100多字,其中涉及声腔源流的仅107字。这是汤显祖在谈表演艺术顺带提到的一笔,为的是表彰将海盐腔带入宜黄的有功之臣谭纶,勉励大家要努力提高表演技能 ,不要让谭大司马在九泉之下长叹:“奈何我死而道绝也!”经三百多年后,这段文字成了记载声腔流变的重要文献,为我们今天研究戏曲声腔源流提供了极为难得的文字依据。这是当初汤显祖下笔时所未料的意外收获,不是汤当初写作的意图。再说戏曲是要靠表演塑造舞台艺术形象的艺术,没有表演何谈戏曲?一部戏曲史其实就是戏曲表演艺术的发展史。从具体的、狭义的角度说《庙记》是谈表演艺术的重要文献与称它是我国戏曲史上一篇的重要文献并不矛盾。 宥于我对汤氏生平与著作了解的肤浅,以上意见不知可否得到你的认同?有何意见,盼再来信指教! 专此奉复,顺祝 教安! 龚重谟 1980年10月于抚州

[附] 杰出的戏曲家汤显祖 汤显祖是我国早期杰出和有影响的戏曲家之一。今年9月24日是他430周年诞辰。430年前,他诞生在我省临川县城东文昌里(今属抚州市)。在我国近世戏曲史上,他的地位可与关汉卿并驾齐驱;在世界戏曲史上,他的名字与莎士比亚一样响亮。汤显祖字义仍,号若士,别署清远道人,出生在一个开明的中、小地主家庭。祖父和父辈都是既善诗词歌赋,又爱弹琴拍曲的读书人。他家有数万卷藏书,其中有元人院本近千种,为汤早年学习和以后从事戏剧创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汤显祖从小就很聪明,13岁从罗汝芳学习理学,对少年汤显祖有很大影响。后来又是崇尚李贽,并与以禅宗反对朱程理学的达观和尚结为好友。这些人的思想对以后汤氏的思想及其戏剧作品具有反抗性有着深刻的影响。 汤氏是个颇有风骨的文人。由于他不肯阿谀权势,以至在仕途中几经挫折。当他28岁到北京赶考时,首辅张居正为了想让自己儿子及第而又显得有真才实学,要找两位名士陪伴,便私下派人来拉拢汤显祖,并暗许功名,但汤氏断然拒绝,因此没有被录取。3年以后,张居正又派他的同乡王篆和自己儿子懋修来与汤结纳,再次许以功名,汤还是没有答应,并表示:‚吾岂敢从处女子失身也。‛汤因此也就不参加这科考试。直到张居正死后的次年(1583)他34岁时才中了个三甲进士。第二年,他出任南京太常寺博士闲职,1589年升任礼部主事。1591年,他在礼部主事任内,因上《论辅臣科臣疏》,公开对辅臣申时行和科臣杨文举、胡汝宁进行弹劾,还指责了神宗朱翊钧本人。这份奏疏像一颗重型炮弹,震动了整个朝廷。神宗大怒,把汤降到广东徐闻县去做典史小官。 到了徐闻以后,汤显祖建立了贵生书院,并亲自讲学,转变当地轻生好斗不知礼义的不良民俗。1593年春天,他调升到浙江遂昌县任知县。一到遂昌,他便在城里瑞山脚下建立‚相圃书院‛,发展文教事业,并组织群众打虎,一举消灭了虎患。后来,他又在除夕放囚犯回家过年,元宵节放囚犯出狱去看灯。由于汤显祖在遂昌施行的一些政治措施,触犯了当地地方豪绅,因而遭到他们的反对和上司的挑剔,终因不附权贵而被议免官,从此不再出仕。 汤显祖的戏曲创作活动早在青年早期就开始了。他的处女作《紫箫记》就是28岁至30岁年间在临川写的。《紫箫记》取材于唐人小说《霍小玉说》加以渲染而成的。全剧平淡,曲词宾白也过于艳丽,可说是他早期不成熟的作品。后来,他在南京供职时,将《紫箫记》改为《紫钗记》,使内容富有人民性和现实性,并在剧中讥讽时事。汤氏的《紫钗记》和他回临川以后写的《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都是以梦为剧情中心,所以后人称他的四种传奇为‚临川四梦‛。其中《牡丹亭》是汤氏根据话本短篇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再创作的。剧情是写少女杜丽娘因游春伤春,相思梦中遇到的理想情人而死,死而复生,最后冲破家庭阻拦与情人结成眷属。《牡丹亭》是我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杰作。它揭露了封建礼教的罪恶与脆弱,号召被封建礼教和虚伪理学束缚的青年,起来争取个性解放和自由幸福而斗争。作者赋予爱情以超越生死界限的力量,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由于《牡丹亭》反映了那个时代青年妇女的苦闷,喊出了她们的呼声,加上它自身具有激动人心的浪漫主义艺术力量,所以它一问世,在当时社会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力量,达到‚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的地步。并在妇女界出现不少遗闻轶事。如娄江女子俞二娘读了剧本自伤身世而自杀;杭州商小玲因表演过度情真而死在台上;扬州女史金凤钿因读《牡丹亭》慕汤而情死,死前还嘱咐要用《牡丹亭》殉葬。 汤显祖不仅进行戏曲创作,而且还参加演出活动。他的居所玉茗堂,就是当年他‚手掐檀板教小伶‛指导宜黄戏演员进行排练和演出的场所。他对戏曲表演艺术有自己的卓越见解。他写的《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就是我国戏曲史上谈表演艺术的一篇极为宝贵的文献。 汤氏在戏曲理论上,坚持‚以意、趣、神、色为主‛,不必‚一一顾九宫四声‛,反对以沈景为首的格律派所谓‚宁协律而词不工;读之成句,而讴之始协‛的形式主义。他自己在创作中,有时为了内容需要便不受格律拘束。正如他自己所说:‚余意所至,不妨拗折天下人嗓子。‛ 汤显祖除创作除‚临川四梦‛外,还著有《红泉逸草》、《雍藻》(今佚)、《问棘邮草》和《玉茗堂集》诗文二千多篇。他的诗文成就远比戏剧逊色,但为研究汤显祖生平及其著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