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针灸临床应用研究的比较
针灸治疗原理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PPT

针灸治疗的基本原理
针灸治疗的基本原理:阴阳平衡
阴阳平衡是针灸治疗的核心原理根据《黄帝内经》记载,阴阳失衡是疾病产生的根本原因。针灸通过刺激穴位,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临床研究表明,针灸治疗的有效率高达90%以上,这充分证明了阴阳平衡在针灸治疗中的重要性。阴阳平衡理论指导针灸临床应用针灸治疗的基本原理是阴阳平衡,这一理论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对于寒性疾病,针灸治疗主要采用温热刺激,以调和阴阳;而对于热性疾病,则采用凉刺激,以达到阴阳平衡。这种基于阴阳平衡理论的针灸治疗方法,不仅提高了治疗效果,也减少了患者的不良反应。
1.1.2 奇经八脉
针灸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气血运行。针灸治疗原理基于经络学说,认为人体内有12条主要经络,它们贯穿全身,连接脏腑器官。针灸通过刺激这些经络上的特定穴位,可以调整气血的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例如,研究发现,针灸可以改善血液循环,提高红细胞变形能力,增强免疫力等。针灸治疗原理强调整体观念。针灸治疗原理注重从整体上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而非针对某一具体症状进行治疗。这种整体观念体现在针灸治疗过程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等因素,综合运用多种针灸手法和穴位组合,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例如,临床研究表明,针灸治疗慢性疼痛的效果优于单一药物治疗。针灸治疗原理体现了中医的阴阳平衡思想。针灸治疗原理遵循中医的阴阳平衡思想,认为人体的健康状态是阴阳两种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力量共同维持的结果。针灸治疗通过调整气血运行,达到阴阳平衡的状态,从而恢复人体的正常功能。例如,研究发现,针灸治疗失眠症时,可以通过调整气血运行,使阴阳失衡的状况得到改善。
2023.10.15
The therapeutic principle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and its clinical application
针灸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针灸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研究进展目的:对于近年来有关于针灸治疗颈椎病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研究,总结有关针灸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方法:对临床常用的几种治疗颈椎病的针灸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并总结,查阅相关文献,主要包括单纯针刺、电刺、针刀,穴位注射、温针灸、综合疗法以及针灸配合其它疗法等进行分类综述。
结论: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以及对临床资料的调查分析可知,对于颈椎病的治疗,各种针灸方法均有不同程度的治疗效果,综合疗法整体来说疗效更好。
对于针灸疗法治疗颈椎病,仍然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包括研究设计、临床疗效评价标准、治疗方法的规范化以及治疗机理的研究等方面。
标签:针灸治疗;颈椎病;临床研究;进展颈椎综合征即我们所说的颈椎病,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颈椎间盘退化,进而导致椎体骨质增生硬化、边缘骨赘形成、黄韧带肥厚以及后纵韧带骨化等情况的出现,病情逐步发展,退行病变的颈椎会压迫神经根乃至脊髓,会引起颈肩部的疼痛,麻木的临床综合征[1]。
颈椎病的发生多见于老年人以及长期从事低头类工作的人群,发病率的逐年提升以及发病年轻化的趋势,这些使得人们对于颈椎病的治疗越来越重视[2]。
对于颈椎病的治療,有多种多样的方法,而我国传统的针灸疗法,对于颈椎病的治疗尤其独特的优势与疗效,为总结针灸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研究进展,查阅各类文献,具体报道如下:1针灸治疗颈椎病的现状对于颈椎病的治疗目前尚无特殊有效的办法,对症对因治疗是临床常用的方法。
中医针灸对于颈椎病的治疗依据颈椎病的不同分型,具体治疗方法也不同。
颈椎病的分型主要包括颈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脊髓型、交感型和混合型。
在所有颈椎病的分型中颈型、神经根型和椎动脉型三种颈椎病的发病率最高,所占的比例达到所有颈椎病的70%[3]。
对于不同的颈椎病分型常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包括毫针疗法、水针疗法、温灸疗法、电针疗法、灸法等。
现将近年有关针灸治疗主要颈椎病的临床研究进展文献综述如下。
2.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相关针灸疗法本病主要为颈推的钩椎关节或推间小关节的退变性增生物刺激或压迫颈脊神经根所致。
针灸推拿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

针灸推拿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针灸推拿是我国传统医学中非常重要的治疗方法,在现代医学领域也受到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针灸推拿技术具有安全、简便、经济等优点,已经成为广泛应用于民间和医院的一种疗法。
在2003年非典疫情中,针灸推拿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目前,随着国内外医学科技的日益发展,针灸推拿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和改进,取得了一系列的最新研究成果。
一、针灸疗法在管理慢性病方面的研究成果针灸疗法在慢性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是针灸推拿技术近年来的重要研究领域。
许多研究表明,针灸治疗可以对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肥胖症、高血压、抑郁症、阿尔茨海默症、帕金森病等产生积极的治疗效果。
针灸治疗不仅能缓解慢性疾病的症状,而且还能预防和控制疾病的进一步发展。
其中,糖尿病是针灸治疗研究的热点之一。
一项在澳大利亚进行的研究表明,针灸治疗可以显著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胰岛素和甘油三酯水平。
另外,针灸治疗还能有效控制糖尿病的并发症。
二、推拿疗法在美容护肤方面的研究成果推拿疗法是一种通过按摩技术调节身体内部能量平衡的传统疗法。
近年来,推拿疗法已广泛应用于医疗美容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的积极研究成果。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是与三胎体质相关的推拿疗法。
目前,越来越多的女性选择通过推拿疗法来改善三胎体质。
研究表明,推拿疗法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淋巴流动,增强皮肤细胞的代谢能力和活力,从而使皮肤更加紧致、光滑和亮丽。
此外,推拿疗法还可以改善面部毛细血管微循环,减少面部细纹和皱纹的生成。
三、针灸推拿在肿瘤治疗方面的研究成果针灸推拿技术在肿瘤治疗方面也取得了一些积极的研究成果。
研究表明,针灸推拿可以有效缓解肿瘤患者化疗和放疗的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疲劳、失眠等。
此外,针灸推拿还可以提高肿瘤患者的免疫力,促进恶性肿瘤的治疗。
一项在美国进行的研究表明,针灸疗法可以在患有口腔癌的患者中减少口腔干燥、味觉丧失和嗓子疼痛等不适症状,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此外,针灸疗法还能改善肝癌、胃癌等恶性肿瘤患者的血常规指标和肿瘤标志物水平。
针灸最新指南共识

针灸最新指南共识针灸作为一种古老而神奇的中医疗法,在现代医学领域中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针灸领域也有了许多新的进展和共识。
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针灸最新的指南共识,带您了解这一传统疗法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和发展。
一、针灸的基本原理针灸的基本原理是通过针刺或艾灸人体特定的穴位,来调节身体的气血、经络和脏腑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养生的目的。
中医认为,人体的经络系统是气血运行的通道,穴位则是经络上的重要节点。
当身体出现疾病时,经络气血的运行会出现紊乱,通过针灸刺激穴位,可以调整经络气血的运行,恢复身体的平衡和健康。
现代医学对针灸的作用机制也进行了一定的研究。
一些研究认为,针灸可能通过调节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等的功能,发挥治疗作用。
例如,针灸可以刺激神经末梢释放神经递质,如内啡肽等,从而产生镇痛作用;针灸还可以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二、针灸的适应症针灸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其适应症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疼痛性疾病针灸对于各种疼痛性疾病,如头痛、颈肩腰腿痛、关节炎等,有着显著的疗效。
研究表明,针灸可以缓解疼痛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神经系统疾病如面瘫、中风后遗症、帕金森病等,针灸可以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改善症状。
3、消化系统疾病如胃痛、胃胀、便秘、腹泻等,针灸可以调节胃肠蠕动,改善消化功能。
4、妇科疾病如月经不调、痛经、更年期综合征等,针灸可以调节内分泌系统,缓解症状。
5、其他针灸还可以用于治疗失眠、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疾病,以及减肥、美容等领域。
三、针灸的操作方法针灸的操作方法包括针刺和艾灸两种。
针刺是将毫针按照一定的角度和深度刺入穴位,通过提插、捻转等手法来刺激穴位。
在针刺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选择合适的针具和穴位,以避免感染和损伤。
艾灸则是通过燃烧艾绒产生的温热刺激来作用于穴位。
常见的艾灸方法有艾条灸、艾炷灸、温针灸等。
针灸治疗肩周炎的研究进展 (1)

[11]徐运瑜.温针灸治疗肩周炎102例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 ,23(5) :318.
[12]范郁山,罗燕,林原.火针疗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疗效观察[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5 ,8(3):41–42.
2.1.5穴位注射游纯秋等[14]观察了“肩三针”穴位注射治疗肩周炎的疗效。穴位注射组取穴肩髃、肩前、肩后,抽取曲安奈德1ml、利多卡因3 ml、注射用水3ml,对准穴位后快速进针,轻轻提插,患者出现酸麻胀感、回抽无血即可缓慢推药。每个穴位注射药量2~3 ml。而后嘱患者进行自主肩关节功能锻炼,如拱手上举、肩外展上举内旋及肩环转运动。并与局部痛点封闭组对照比较。结果穴位注射组总有效率较局部痛点封闭组高。“肩三针”穴位药物注射治疗肩周炎疼痛期患者有良好效果,推荐临床使用。
2肩周炎治疗方法
2.1单一针灸治疗
2.1.1针刺王文远等[6]采用肩痛穴平衡针刺法治疗偏瘫性肩周炎疗效同与传统针刺法,且具有取穴少、痛苦小、操作简便等优点。王伟等[7]发现针刺健侧小腿穴位的奇穴特效针法对肩周炎患者疼痛和运动功能方面较传统针刺治疗更有优势,奇穴特效针法的取穴是以“左有病而右侧取,头有病而脚上针”为原则,均取健侧小腿穴位,主穴肾关。
关键词:针灸;肩周炎;治疗
肩周炎又称肩关节周围炎,俗称凝肩、五十肩。以肩部逐渐产生疼痛,夜间为甚,逐渐加重,肩关节活动功能受限而且日益加重,达到某种程度后逐渐缓解,直至最后完全复原为主要表现的肩关节囊及其周围韧带、肌腱和滑囊的慢性特异性炎症。肩周炎是以肩关节疼痛和活动不便为主要症状的常见病症。本病的好发年龄在50岁左右,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多见于体力劳动者。如得不到有效的治疗,有可能严重影响肩关节的功能活动。肩关节可有广泛压痛,并向颈部及肘部放射,还可出现不同程度的三角肌的萎缩。针灸治疗本病有明显的疗效,且已见大量临床报道。现将近年针灸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近3年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文献研究综述

近3年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文献研究摘要:周围性面瘫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针灸是治疗本病的方法之一,在临床中已被广泛推广及应用,并得到了国内外医者的认同,但因其各人的操作方法不同,并在临床中存在许多其他影响其疗效的因素,因此,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治疗仍存在着许多争议。
为了解现状,为临床针灸医师治疗本病提供常规的治疗方法,特将近 3年来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检索及查阅,并进行综合分析介绍。
关键词:针灸; 周围性面瘫; 综述Abstract:Abstract:Facial paralysis is a clinical common disease and acupuncture which is one of the treatment for this disease in clinical practice has been widely promoted and applied,and it gains the recognition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doctors , but because of different operations by different people,there are many factors that affect its effi-cacy ,and there are still many disputes on the issue in some treatments.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linical acupuncture treatment for this disease is to provide regular treatment ,especially relevant literature on the retrieval, assessment and comprehensive analysis during recent three years.Keywords: Acupuncture;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Review周围性面瘫又称Bell麻痹,为一常见的临床病症,因面神经核或面神经病损所致。
中医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进展

中医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进展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于中医痹证范畴,由于腰椎间盘髓核突出压迫其周围神经组织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主要表现为腰退痛,中医针灸疗法侧重疏导经气,调整阴阳,对本病有确切的疗效,笔者参照近几年有关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文献资料,现将研究进展概述如下。
1普通毫针:王国华[1]等主穴取相应椎间孔(棘突下旁开1~1.2寸)、肾俞、气海俞及患侧环跳;根据经络辨证分型,足太阳膀胱型加承扶、委中承山、昆仑等穴位;足少阳胆经型加风市、阳陵泉、阳辅、丘墟等穴混合型则取阿是穴、委阳、外丘等。
采用针刺重刺激手法,共治疗131例,总有效率为95.1%。
李占东等[2]取相应椎间盘突出部位的膀胱穴位大肠俞、关元俞、环跳为主穴。
按经络分型,太阳型配承扶、委中、承山;少阳型配风市、阳陵泉、悬钟;混合型配委阳、外丘、阿是穴。
治疗481例,治愈291例,显效136例,好转47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98.5%。
贾超[3]等深刺夹脊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90例,临床治愈60例(66.67%),好转28例(31.11%),无效2例(2.22%)。
1.2火针:杨氏等[4]采用火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取穴:主穴取腰夹脊穴、患侧秩边、阿是穴、患侧环跳、患侧大肠俞、肾俞、次髎;配穴:血瘀证患者加隔俞,寒湿患者加腰阳关,肝肾亏虚患者加太溪、命门,温热证患者加曲池、阴陵泉。
火针操作方法:病变腰椎间盘突出的节段及其上下一个节段的腰夹脊穴、阿是穴予以火针点刺治疗,其他穴位予常规针刺治疗。
结果表明火针能够明显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疼痛症状。
傅氏[5]采用火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两个疗程结束后。
治疗组治愈18 例,好转8 例,未愈4 例,总有效率达73.3%。
结论:火针夹脊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1.3 电针王世广[6]采用电针腰夹脊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4例,并与针刺腰央脊穴治疗34例对照观察,根据腰椎间盘突出部位选定病变椎体上下各1个椎体两侧的夹脊穴。
西方针刺方法和传统针灸治疗慢性疼痛的异与同分析

西方针刺方法和传统针灸治疗慢性疼痛的异与同分析摘要:目的:探讨西方针刺方法和传统针灸治疗慢性疼痛的异同。
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来我院治疗骨性关节炎患者34例,并按照随机原则,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
实验组患者行西方针刺治疗,对照组患者行传统针灸治疗,利用VAS评分及WOMAC指数评分对两组患者临床效果进行比较。
并通过对西方针刺方法及传统针灸方法在体表位置、作用机制及临床效果上的比较,体现两种方式治疗慢性疼痛的异同。
结果:显示西方针刺法治疗效果高于传统针灸治疗法,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另外西方针刺治疗及传统针灸治疗约有65%在体表位置上相同,且两者方式位置及临床象征符合率约为70%左右。
结论:西方针刺法及传统针灸法治疗慢性疼痛时在体表位置、作用机制及临床效果上既存在差异,也存在一致性,从解剖学及生理、病理性上应对传统针灸进行再创新延伸。
关键词:西方针刺;传统针灸;慢性疼痛;异与同现今针灸在社会上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关于西方针刺法的概念。
西方针刺法是对针灸法的延伸,在临床上得到广泛认可,且治疗疼痛时疗效十分显著。
疼痛是患者自感的一种不愉快体验,它是由组织损伤所导致的,既是机体对创伤或疾病产生的反应,也是疾病伴随的症状[1]。
疼痛有慢性,也有急性,慢性疼痛导致患者感受疼痛持续时间较长,多为几个月,严重对患者食欲、睡眠及正常生活产生影响,久而久之也会导致患者出现抑郁、焦虑等症状[2]。
在之前疼痛只是作为生命体征的一种,但在新世纪以后,专家们一致认为慢性疼痛也是一种疾病[3]。
西方提出的针刺法治疗慢性疼痛的疗效得到临床实践验证,因此中外学者将西方针刺法与传统针灸法在治疗慢性疼痛上的疗效进行比较,并得出相关结论,以指导之后的慢性疼痛治疗。
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来我院治疗骨性关节炎患者34例,并按照随机原则,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外针灸临床应用研究的比较发表时间:2016-07-16T14:58:01.640Z 来源:《健康世界》2016年第10期 作者: 张家玮[导读] 从国外针灸临床文献获得的针灸病谱看,近年来有明显拓展。
俄亥俄州立大学 116000
1 国内外针灸临床病谱比较
从国外针灸临床文献获得的针灸病谱看,近年来有明显拓展,在587篇设立对照组的临床研究文献中,涉及130种病症,其中主要病谱分布于肌肉、骨骼、结缔组织、泌尿生殖系统、神经系统、精神和行为障碍、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及损伤中毒等范围[1],这和我国的针灸病谱分布情况大致相同,尤其是肌肉、骨骼、结缔组织病症居于针灸临床病种首位的状况与我国相同。尽管如此,国内外针灸临床还是存在着不同的侧重点。
国外重视针灸的止痛作用。2010年发表针灸论文影响因子最高的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共发表了7篇针灸文献,均与疼痛有关。在国外针灸病谱中,腰背痛、头痛、戒断综合征、头颈肩痛、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脑血管病、妊娠恶阻、耳鸣、哮喘、手术后疼痛、纤维肌痛综合征、绝经期和女性更年期状态、三叉神经痛、慢性肌筋膜痛、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肿瘤放化疗后副反应等都是针灸常治的病种[1]。国外绝大多数文献对针灸镇痛持肯定性评价。
我国针灸治疗皮肤病、眼病、感染性疾病要明显多于国外报道。分析原因,除了与国外民众对针灸治疗这些疾病的了解不足有关外,还与国外针灸医生疗法单一,很少应用灸法、火针、刺络放血等技术,再加上管理上的限制,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针灸在这些疾病中的运用。 2 国内外针灸临床研究方法比较
随着国际上越来越多的民众接受针灸,许多国外研究机构开始重视在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的指导下,对某些病症的针灸治疗进行科学研究和系统评价,为确认针灸疗效取得证据。如2010年著名期刊Pain(《疼痛》)发表关于对424名德国患慢性肩痛的门诊患者进行随机单盲多中心试验的论文[2],证实针刺在治疗慢性肩痛方面是可以替代常规治疗的有效疗法。2008年Carey Timothy S[3]发表题为“Adding single-point acupuncture to physiotherapy for painful shoulder improved function and reduced pain”的论文,主要研究单穴针刺改善肩关节功能并减少疼痛,发表在影响因子为17.457的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内科年鉴》)。另有3篇关于针刺治疗癌症患者的恶心呕吐、呼吸困难及乳腺癌患者潮热的论文发表在影响因子为17.157的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临床肿瘤学》)。
国外针灸临床研究主要采取随机对照的方法来验证针刺疗效。也有学者应用实用性随机对照试验开展研究,如西班牙Vas J等[4]应用实用性随机对照试验的设计来研究针刺治疗偏头痛在现实临床治疗中的疗效。
对针刺治疗疾病进行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近年来成为国内外针灸研究的热点。2009年,Cochrane Library系统评价数据库(CDSR)共评价67种疾病,37种已经得出初步结论[5]。其中针灸的有效病种有7种,包括特发性头痛、慢性颈痛、青光眼、风湿性关节炎、化疗后恶心呕吐、原发性痛经和膝骨关节炎,但大部分临床证据有待提高;其他30种疾病因证据不足尚不能得出结论。2009年SCI发表了与针刺有关的22个病种的系统评价[6],入选的严格随机对照试验极少,结论部分用词模糊:或可能有效,或疗效有待进一步验证,或尚不能得出肯定的结论。
与以往的国外研究不同,近年出现了一篇采用辨证分型选穴对颈部紧张综合征进行治疗的报道[7],该研究将颈部紧张综合征分为肝气郁滞型、肝阳上亢型及肾虚肝郁型进行选穴,认为针刺可以有效提升物理治疗的疗效。这一研究表明辨证论治的中医核心思想开始被国外研究者所接受。
对比国内外针灸临床研究的方法学,可以发现以下几点。首先,我国注重针灸优势的研究,研究目的在于突出病种优势、技术优势,因此对照的设置多是疗法间的比较;国外注重针灸疗效的研究,研究目的在于验证针灸的有效性,因此,对照的设置多是假针灸与真针灸的比较,或者针灸与安慰针灸对照等。
其次,国外的针灸临床研究虽然方法学质量很高,在方案上以患者为中心,在选穴上给予研究者一定的空间,看似符合针灸临床实际,但是因为只是把针灸当成一种“实用”的治疗手段,把针刺技术易化为在穴位上的机械刺激,忽视了针刺理论的特殊性,脱离了针灸理论,缺乏针灸基本理论的支撑,其研究结果和结论的产生与我国的研究有一定的距离。
第三,我国针灸界虽然引进循证医学的理念较晚,但发展较快,对循证医学与针灸学相结合的优势与劣势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循证针灸学理念,逐步构建循证针灸学理论体系,极大地促进了我国针灸临床研究方法学的进步和临床研究的规范进行。截止2011年8月25日,在Clinical Trials注册资料库(http://www.clinicaltrials.gov)注册的337个针灸相关临床试验,依次排列前5位的国家为:美国(175个)、中国大陆(32个)、中国香港地区(20个)、韩国(17个)和德国(15个)。在国际上,我国已一跃而成为针灸临床研究注册的第二大国。
第四,国外对针刺法及手法的研究越来越重视。近年来,国外学者对传统刺法[8],以及针刺的刺激量、刺激时间[9-10]、针刺深度等作用效果进行了研究[11-12],并测试比较不同针刺手法(电针、手针等)的得气感[13]。国外进行此类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寻求临床疗效最佳的针刺参数以规范和指导针灸临床操作[14]。 3 国内外耳穴诊疗研究比较分析
耳穴诊疗法在我国有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耳穴分布命名体系、作用机理的阐述和临床治疗等多个方面。有关耳穴名称与定位的国际标准起草制定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开始,但因几个主要国家间的意见分歧未能达成一致意见。
法国P Nogier在1956年提出42个耳穴点和形如“胚胎倒影”的耳穴分布图,并分别于1961年、1975年和1982年多次加以增补和修改,此后又提出了“三个位相学说”的设想。法国R Jarricort也在1971年提出过不同的耳穴方案。从影响力来看,三相学说中的“第一位相”影响较大。
美国T Oleson在1983年提出一套采用字母与数字结合标注耳廓区域与耳穴的方案,1996年又对此方案进行了补充修订。此方案基本思路得到国际许多国家的认可,被作为耳穴行业标准命名的原则之一。在临床应用方面,美国作为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国度,接受了来自中国和欧洲的两种耳穴诊疗模式。
德国也是耳穴诊疗较为流行的国家,其方法主要来源于法国。此后,在法国耳穴“三相理论”的基础之上,提出不少新的耳穴。在疾病的诊查方面,采用电子探测技术,将脉诊信息转换为电信号用于疾病的诊断。在治疗手段上,常以激光、金银磁珠贴压为主,也有根据患者是左利手、还是右利手选择金针、银针治疗的方法。
日本、韩国、独联体国家采用中国的耳穴诊疗理论并用于临床。日本有学者[15]采用耳穴贴压疗法用于源于精神紧张的疾病诸如头痛、眩晕、失眠、情绪不安等患者的辅助治疗措施。巴基斯坦医生[16]治疗疼痛性疾病时采用中国耳穴国家标准,验证了其确切疗效。
在我国,耳穴疗法属中医针灸的重要组成部分,多由针灸医师实施。在西方,耳穴疗法则属较为独立的诊疗方式,从业者为物理治疗师甚至非医务人员,因此,多数耳穴诊疗从业者只能采用耳廓电刺激、激光刺激、磁疗贴压等非创伤性治疗。 4 国内外针灸康复医学研究进展比较
近年来,国外针刺结合康复疗法主要应用于中风后的功能障碍、骨科疾病、各种疼痛、运动损伤、哮喘等疾病。虽然治疗的病种与我国无太大区别,但我国所应用的针刺方法多样如巨刺法、腕踝针、耳针及具有地方特色的针法如“靳三针”等,国外的研究大多采用的是单纯针刺或是电针。在所结合的康复疗法上,我国大多采用的是综合性的康复治疗,而国外则选择一种康复治疗,或运动疗法或物理因子治疗等[17]。
在对疗效的评价上,国外更侧重于对客观指标的评价。如在对哮喘的研究上,我国多采用一些问卷、评分量表及哮喘发作次数等进行评价,而国外则采用最大呼气量、肺功能、焦虑量表等进行评价[18]。对中风后腕痉挛的研究采用了Biodex multijoint System 3 Pro.及改良的Ashworth指数对腕关节的活动度、神经反射、肌张力等进行客观评价[19]。
老年病是康复应用的重点领域。国外一回顾性研究通过对近年住院的老年病患者应用针刺结合康复治疗的疗效进行了统计分析,评价指标包括疼痛、睡眠质量、胃口、幸福指数、躯体功能等[20]。虽然研究认为针刺可以作为一种补充或替代疗法运用于老年病患者,研究者也试图给读者提供一种思路即针刺结合康复疗法在老年性疾病上应用前景广阔,但是否能将老年病做为一个纳入病种进行研究需待商榷,而回顾性研究本身也需要前瞻性研究来加以验证。参考文献:[1] 杜元灏,黄卫,熊俊,等.国外针灸病谱的初步研究[J].中国针灸,2009,29(1):53-55. [2] Molsberger AF,Schneider T,Gotthardt H,et al. German randomized acupuncture trial for chronic shoulder pain(GRASP):apragmatic,controlled,patient-blinded,multi-centre trial in an outpatient care environment[J]. Pain,2010,151(1):146-154. [3] Carey TS. Adding single point acupuncture to physiotherapy for painful shoulder improved function and reduced pain[J]. Ann InternMed,2008,47(6):887-893. [4] Vas J,Rebollo A,Perea Milla E,et al. Study protocol for a pragmatic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in general practice investigatingthe effectiveness of acupuncture against migraine[J]. BMC Complement Altern Med,2008,8:12. [5] 李江慧,宿杨帅,景向红,等.对国外大规模针灸临床疗效系统评价报告的分析[J].中国针灸,2011,31(7):665-669. [6] 刘婷,洪寿海,等.2009年SCI源期刊数据库发表的有关针灸论文的情况分析[J].河南中医药,2011,31(5):557-560. [7] Daisy LM Fran?a,Vasco Senna-Fernandes,Célia Martins Cortez,et al. Tension neck syndrome treated by acupuncture combinedwith physiotherapy:A comparative clinical trial(pilot study)[J]. Complementary Therapies in Medicine,2008,16(5):268-277. [8] Miura K,Ohara T,Zeredo JL,et al. Effects of traditional Juci(contralateral acupuncture)on facial nociceptive behavior in therat[J]. J Anesth,2007,21(1):31-36. [9] Leung AY,Kim SJ,Schulteis G,et al. The effect of acupuncture duration on analgesia and peripheral sensory thresholds[J]. BMCComplement Altern Med,2008,8:18. [10] Taguchi T,Taguchi R. Effect of varying frequency and duration of electro acupuncture stimulation on carrageenan-inducedhyperalgesia[J]. Acupunct Med,2007,25(3):80-86. [11] Uom ES,Min BI,Kim JH,et al. Analgesic effect of the acupuncture using the method of quick insertion and withdrawal of theneedle in rats[J]. Neurosci Lett,2001,298(1):21-24. [12] Mac Pherson H,Green G,Nevado,et al. Brain imaging of acupuncture:comparing superficial with deep needling[J]. NeurosciLett,2008,434(1):144-149. [13] Leung AY,Park J,Schulteis,et al. The electrophysiology of de qi sensation[J]. J Altern Complement Med,2006,12(8):743-750. [14] 马良宵,周辛,李春华,等.国外针灸刺法研究进展[J].针灸临床杂志,2010,26(9):67-70. [15] 饭田清七.微针系统诊疗法在日本的临床运用[J].中国针灸,2002,22(2):115-120. [16] 阿布杜奥,拉蒂夫・弥尔.耳针在治疗急性疼痛与慢性关节僵硬中的作用[C]//中国针灸学会.中国(大连)国际耳穴诊治学术研讨会.北京:中国针灸学会,2010:12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