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多元治理视角_社区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效能分析
399条组织社会学论文题目选题参考22页

399条组织社会学论文题目选题参考毕业之际是大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的季节,这里以组织社会学专业为例,学生在写作论文过程中,论文题目的定位尤为重要,论文题目的选择、写作方向的定位都是一篇论文的核心问题,学术堂小编在这里根据大家的困惑,为大家整理提供了399条优秀的组织社会学论文题目,给大家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一定的参考,祝各位同学毕业论文都能够顺利通过!1. 貌离神合:市场中介组织行业自律的行政化现象研究2. 社会资本视域下协商型社会组织的构建3. 城市政府结构与社会组织发育4. 校企合作育人困境分析:基于组织社会学的阐释5. 社会资本与社区社会组织培育--以北京市D区为例6. 境外非政府组织在华运行现状及管理对策--以维护国家政治安全为视角7. 美国非营利组织国际化发展现状与趋势8. 在华境外非政府组织的分类管理探析9. 城市社区治理的再组织化--基于对杭州市社区治理经验的分析10. 社会组织管理模式变迁及创新路径11. 微博空间组织间网络结构及其形成机制以环保NGO为例12. 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影响因素分析13. 当前我国增强社会组织活力的制度建构与社会政策分析14. 中国的社会组织培育:必然. 应然与实然15. 非政府组织的微博影响力及其影响因素--以环保非政府组织为例16. 社会组织治理结构的转型--基于草根组织卡理斯玛现象的反思17. 论组织环境控制追求的终结18. 组织氛围研究:概念测量. 理论基础及评价展望19. 社会组织的独立性:合法与有效间的策略选择20. 重建社会支持网:失独群体自组织形成机制探讨--基于上海的两个案例21. 自组织时代的真正到来22. 现代组织研究中的人类学实践与民族志方法23. 残疾人组织公平. 工作嵌入与工作绩效:一个典型职场弱势群体的实证24. 组织模式变革是社会变革的先导25. 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治理的绩效评价探讨26. 环境风险社会放大的组织传播机制:回顾东山PX事件27. 政府购买服务与社会组织发展问题探讨28. 组织职业生涯管理与员工职业成长:基于匹配理论的研究29. 社会工作者组织承诺提升策略--台湾儿童暨家庭扶助基金会的案例研究30. 组织化利益表达:理论假设与经验争论31. 论社会工作在社区自组织能力建设中的介入32. 城市基层政府与社区自治组织的良性互动关系33. 引导社会组织参与青少年社会教育研究--以四川省为例34. 健全组织:扩大村民在社区治理中的公共参与35. 养老服务需求多元化视角下的社会组织建设36. 台湾社会组织管理的经验. 问题与启示37. 我国社会组织体制的改革和未来38. 谈谈加快形成现代社会组织体制问题39. 社会组织第三方评估机制建设研究40. 论当代中国社会组织在社会建设中的主体地位41. 中国社会组织:成长历程与现状透视42. “共同体”到“联合体”:社区居委会面临的组织化风险与功能转型43. 社区建设中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治理研究44. 虚拟社会中的非政府组织:作用. 影响及应对45. 城市夹缝空间的绿色力量:环保社区社会组织生长的社会政策逻辑46. 社区社会组织与社区公共空间的生产47. 社区组织化:增强社区参与达致社区发展48. 社会组织带动就业的效应研究49. 中国民间组织的主要功能. 制度环境及其改进路径50. 基于组织认知地图的隐性知识共享的实现51. 差序格局下个人-组织匹配对大学生“村官”离职意愿影响的实证分析52. 社会管理创新语境下农民工组织化问题研究53. 运动企业家的虚拟组织:互联网与当代中国社会抗争的新模式54. 为什么跨小区的业主组织联盟存在差异55. 城市化进程中社会组织发展与创新选择--基于制度经济学视角56. 社区治理视野下的社区民间组织发展--以珠海为例57. 社会组织发展:相关社会政策评析. 约束与调整--社会政策视角的分析58. 社会管理的组织创新--从“网格连心. 服务为先”的“仙林模式”谈起59. 中国社会组织发展的角色困境及其出路60. 园区模式:社会组织发展的一种新路径--以浦东公益服务园为例61. 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与社会自主管理创新62. 中国社会组织的发展与成长--基于当前政治生态的分析63. 论社会组织的社会稳定功能--兼论“社会复合主体”64. 社区:微观组织建设与社会管理--后单位制时代的社会政策视角65. 城市融入. 组织信任与农民工的社会信任66. 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探讨67. 中国公民社会组织的批判性反思68. 乡村治理变迁下的农村社会组织功能研究69. 社区社会组织发展战略思考70. 委托代理视角下杭州市民间组织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实践研究71. 团队冲突. 团队信任与组织公民行为:组织公正感的中介作用72. 非营利性组织成长发展的新路径分析--以上海浦东公益组织发展中心为例73. 社区社会组织与社区治理结构转型74. 组织性别偏见对女性职业发展的影响75.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组织结构与运行模式76. 组织化的权力和资本与碎片化的多元利益主体77. 作为文化的组织:人类学组织研究反思78. 社区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协同作用--以杭州市为例79. 从组织文化到作为文化的组织--一支人类学研究团队的学理线索80. 作为当代社团的家族组织--公民社会的视角81. 天山北坡城市群空间组织形态的识别研究82. 选择性扶持和选择性控制:我国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的新动向83. 中国志愿服务组织发展对策分析84. 政府购买视角下的社会组织发展路径思考85. 上海社会组织建设与社会转型研究86. 关于鼓励扶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若干思考87. 非营利组织孵化器:一种重要的支持型组织88. 权威阶层体系的构建--基于工作状况和组织权威的分析89. 转型期单位内部个人与组织关系的变迁及其影响90. 支持型社会组织:社会协同与地方治理91. 当代中国社会组织孵化研究--以太原市社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为例92. 浅析非政府组织在应对全球环境和气候变化问题中的作用93. 组织承诺会导致创新:目标定向的调节作用94. 组织公民行为理论研究述评95. 从政府选择到社会选择:民间组织发展的必由之路96. 认知. 文化和结构的三重嵌入:草根非营利组织“绿”的个案研究97. 网络时代:青少年社会化方式的转变与共青团团结凝聚青年自组织的策略98. 重新理解社会管理--基于社会政策与社会组织的视角99. 游走于国家与社会之间:草根志愿组织的行动策略--以广州启智队为例100. 社会组织发展支持体系研究--以上海为例101. 职业高原与工作满意度. 组织承诺. 离职倾向关系研究102. 虚拟社区组织知识传播复杂网络研究103. 基于上下级关系的沟通开放性对组织承诺的影响研究104. 美国非营利组织的规模与结构105. 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现实困境及路径选择106. 社会转型期城市社区组织管理改革的路径选择107. 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公共服务的现实困境与策略选择108. 社会系统的“自组织”与“他组织”辨109. 非营利组织问责:概念. 体系及其限度110. 国家介入与社会组织公共性生长--基于J街道的经验分析111. 组织支持感与LMX对离职意图的影响112. 利益契合:转型期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一个分析框架113. 法团主义:社会组织发展的合理路径114. 社会多元治理视角:社区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效能分析115. 社会管理创新范式:协同治理中的社会组织参与116. 城市社区自治组织在社区管理发展中的困境及其破解117. 政府向社区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探析118. 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建设的模式创新与制度保障119. 透析危机管理中的自组织现象120. 非正式组织与农村社会控制研究121. 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主体性问题122. 促进我国社会组织发展的若干思考123. 公民社会的发育与形成--民间社会组织的培育与公民的有序参与124. 组织支持感对工作投入与工作家庭冲突关系的调节作用125. 民间组织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价值初探126. 网络社群的组织特征及其社会影响127. 治理理论下的社会组织管理探讨128. 和谐社会视域下社会组织参与城市社区管理对策研究129. 网络草根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SWOT分析130. 虚拟社区组织公民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131. 非政府组织在创新社会管理中的角色彰显132. 非政府组织参与重大危机应对的影响因素研究--以应对“5·12”地震为例133. 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组织优势及路径选择134. 网络集群的自组织特征--以“南京梧桐树事件”的微博维权为个案135. 农村社区建设中的自组织与社会工作的介入136. 地方政府间合作组织的权能定位137. 社会组织发展与社会管理创新138. 社区社会组织发展与社会管理创新--基于宁波市海曙区的研究139. 发挥社会组织协同社会管理作用探讨140. 制度变迁与民间组织发展基于中国省级经验的实证研究141. 中国网络组织:网络封闭和结构洞的悖论142. 社会管理的组织化路径--社区民间组织的“均衡化”发展143. 组织政治知觉类群划分及其对工作压力影响144. 农村社会组织: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基础145. 社区共同体的资源整合及其能力建设--社区自组织能力建设路径研究146. 补充与合作:民间组织参与灾后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模式创新147. 组织遗忘及其对组织创新的影响148. 公民社会中介组织的制度构建149. 我国非政府组织发展的现实困境及探索150. 民间组织与专业化建设151. 近年来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合作关系研究综述152. 青年自组织能力的有机构成及其建设路径研究153. 论江湖义气在黑社会性质组织中的影响154. 邻里网络:自组织的社会结构--解读城市社区自治的一种分析框架155. 基于政府视角的社区民间组织发展瓶颈问题及其对策156. 组织的网络形式研究:综述与展望157. 社会性别理论与社会组织发展策略探析158. 我国社会组织发展的趋势和特点159. 非政府组织问责研究160. 非政府组织参与应对重大突发事件:作用空间与路径选择161. 社会工作与社区自组织能力建设162. 组织创新对非营利组织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163. 共生理论:组织演化研究的新基础164. 组织的学习型文化对个体创新行为的影响--动机的中介作用分析165. 国外最新组织信任修复模型评介166. 政府购买公民社会组织居家养老服务研究--以南京市鼓楼区为例167. 公共文化服务组织体系及其变迁研究--从旧思维到新思维的转变168. 论非政府专业国际组织在中国的影响力169. 民间组织兴起与当代社会秩序转型170. 工作-家庭文化. 组织承诺与离职意向的关系研究171. 投资社会资本:中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另一种策略172. 中国社会组织发展问题研究173. 社会工作行政视角下的民间组织与政府关系构建174. 农村合作组织的社会学分析175. 后单位时代社会管理组织基础的重构--以“中间社会”的构建为视角176. 自组织集体行动的个人动机. 意义建构与整合机制--以草根志愿组织为例177. 公共组织的未来形态:合作型组织--基于现代公共组织面临的环境和挑战178. 建构中的公民社会--以维权组织和倡导性组织为例179. 苏州新型农村社区组织建设实证研究180. 传统社区资源动员与农民有组织抗争181. 社会组织培育与社会建设制度框架建构182. 主动性人格--积极组织行为学新视角183. 转型期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危机治理的困境与出路184. 员工情绪智力对组织公民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185. 社会工作组织模式创新的若干思考186. 浅析社会组织与政府关系发展的新特点187. 协同治理视野下的地方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之间的良性合作关系188.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组织发展及社会功能研究189. 组织长寿研究--基于企业. 大学与宗教组织的比较190. 社区民间组织成长中的精英捕获:问题与对策--以社会管理为视角的分析191. 养老服务社会化:政府. 社区. 社会组织三方合作的实践模式192. 社区服务与社区自组织能力:基于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的案例分析193. 农村社会组织建设对策研究194. 组织抗逆力问题研究195. 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两种表现及民间组织应对的研究196. 目前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197. 青少年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特点与成因分析198. 公共危机管理中的组织学习研究199. 技术与组织关系的三个视角200. 城市社区自组织能力及其指标体系201. 自组织视野下的社区志愿服务及其发展路径202. 社团组织的发展路径研究:基于公共服务参与的考察203. 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机制推进民间组织发展204. 我国农民组织化模式探索与创新205. 组织内部因素对组织认同的影响模型构建206. 社区自组织能力建设的体制. 政策法律路径207. 社区社会组织参与和谐社区建设的途径和方式研究208. 农民组织化:农村社区发展的内源基础209. 社区自组织视野下的社区调解能力提升210. 西方组织合法性理论评析211. 社会资本视阈下两种农村民间组织比较研究--以湖南四县民间组织为例212. 个人-组织匹配. 组织支持感与离职倾向--工作满意度的中介作用213. 论我国非营利组织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困境与对策214. 文化视野下乡村民间组织转型动因研究215. 英文文献中的中国组织现象研究216. 非营利组织概念界定中的争议点研究217. 浅析组织文化与组织认同的关系218. 社会的再组织化:现阶段社会管理与社会服务的重要课题219. 组织氛围. 组织变革以及两者关系研究220. 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的组织承诺形成机制实证研究221. 政府组织与非政府组织在我国乡村社区管理中的角色分析222. 自由职业者的从业选择与从业方式探析223. 主动性人格与工作绩效:个体-组织匹配的调节作用224. 论社会以及组织结构的“非中心化”225. 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关系:博弈. 冲突及其治理226. 群体组织公民行为研究现状与展望227. 公共危机治理中的非政府组织参与228. 法人团体:一种“总体的社会组织”的想象涂尔干的社会团结思想研究229. 论信任. 合作以及合作制组织230. 责任意识. 公平感与组织公民行为之关系研究231. 中国民间组织的发展困境及解决对策232. 近十年国内民间组织发展的制度环境研究综述233. 我国非政府组织志愿失灵问题探讨234. 非营利组织筹资策略研究235. 重塑社区文化,提升社区共同体的文化维系力236. 城市社区民间组织中的非法人化现象:问题与应对237. 我国民间组织的“草根”境遇及现行登记管理制度之改革238. 侗族传统社区组织变迁分析--以湖南通道阳烂村为例239. 人类学对现代组织及其文化的研究240. 社会学组织分析中的新老制度主义与教育研究241. 虚拟社区的自组织特征及其规则生成问题242. 社会资本与社会组织运转--以甘东用水协会为例243. 个人-组织契合度量表的研究244. 非营利组织合作网络及其联结机制245. 农村公共事务治理--政府. 村组织和社会组织的角色246. 民间组织发展与中国公民文化的成长247. 论社会组织管理的创新248. 社会网研究的架构以组织理论与管理研究为例249. 学习型组织整体系统的构成及其组织系统与学习能力系统之间的关系250. 城市新型社区居民自治组织的实证研究251. 社会学视野下的组织公民行为分析252. 社区自组织与直选成本--以武汉市柴东社区和宁波市澄浪社区为个案253. 中国非营利组织研究的新进展254. 帕森斯社会组织思想的几个问题255. 社会转型与二元组织结构--中国特色的二元结构研究之三256. 组织和制度变迁的社会过程--一种拟议的综合分析257. 政治特性. 效率误区与发展空间--非政府组织的现实主义理性审视258. 城市社区民间组织与驱动功能分析--以南京鼓楼区社区民间组织为例259. 论非政府组织与社会弱势群体260. 中国城市基层自治组织的“内卷化”及其成因261. 寻找非营利组织存在的理论根据262. 公共关系:组织形象概念辨析263. 组织公民行为在四种组织文化类型下的差异研究264. CORPS模式下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指标的构建265. 打造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公信力266. 构建非营利组织行业自律机制的探讨267. 非正式组织对正式组织的影响作用及其发展导向268. 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估的问题及对策分析269. 从社会现代化转型认识民间组织发展270. 论社区自组织在社区管理中的角色归类及自治功能271. 组织格局:抽象社会中的社会组织272. 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动力. 机制与作用273. 非营利组织治理及其治理结构研究:一个对比的视角274. 非营利组织理事会角色与责任研究--基于中美比较分析的视角275. 现代社会中个人与组织如何联结:理性的行动关联276. 非政府组织发展与政府职能转变277. 非营利组织与营利组织中人力资源管理的差异278. 民间组织与社会发育279. 关于非正式组织研究的情感社会学理论解析280. 非营利组织与企业联盟的动机. 风险与控制的分析281. 对我国非营利组织营销的思考282. 浅谈非营利组织的志愿者忠诚度283. 民间组织与社会治理284. 中国非营利组织筹资能力建设思考285. 公益与效率:中国非营利组织的目标体系研究286. 社区组织行政化:表现. 原因及对策分析287. 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的组织公民行为影响因素研究288. 多维视角下的国际非政府组织289. 走向良性互动: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合作关系探讨290. 城市社区非营利组织发展障碍和对策研究291. 科层制下组织成员的参与自主性:困境与超越292. 社区民间组织的特征与功能定位分析293. 消除人际沟通障碍实现组织有效沟通294. 人民调解的社会化与再组织对上海市杨伯寿工作室的个案分析295. 实践. 学科和范式:组织理论变迁综述296. 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功能及其分类297. 公共治理视角下的非营利组织公共责任机制298. 和谐社会建构中的民间社会组织及其社会政策299. 中国公民社会组织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分析300. 公共组织结构的发展趋势研究301. 传销组织精神控制模式探析302. 论虚拟社区的自组织现象303. 工作与组织特征对工作倦怠影响研究304. 组织合法性的探讨305. 社区自组织能力的有机构成及其提升途径306. 从组织生态学视角看民间组织及其社会政策307. 公共危机管理过程中的非营利组织参与308. 论公共服务市场化与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309. 志愿失灵:组织理论视角的分析与治理310. 澳大利亚非营利组织管理及其对我国的启示311. 从社会运行角度看我国“草根”民间组织发展的困境与对策312. 心理契约履行和组织公民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313. 组织链:现代社会的一种组织间关系314. 国外非营利组织理论的研究进展315. 社区自组织能力建设面临的难题及其成因316. 非营利组织绩效预算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317. 非政府组织在应对公共危机中的角色与地位探讨318. 中国组织情境下的组织公民行为319. 由冲突走向合作: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公共合作行政模式构建320. 论组织公民行为的本质. 概念纬度与研究意义321. 论我国社区自组织的自治困境及其成因322. 我国社区民间组织的成长323. 城市居民社区自治组织发展初探--以业主委员会为例324. 公民社会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及其发展途径325.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苏南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问题与对策326. 从慈善组织公信力维度论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327. 非政府组织与农民工权益的维护--以番禺打工族文书处理服务部为个案328. 我国非营利组织评估体系研究329. 非营利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角色困境330. 论政府与民间组织合作互强的逻辑选择331. 论公共组织整合的三种模式332. 非营利组织的资金来源:国外的经验与启示333. 由“碎片化”走向“组织化”--中国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构想334. 农村非政府组织发展的双重效应与理性选择--以构建和谐社会为视角335. 民间组织研究的多维理论视角析评336. 慈善捐赠. 公共物品的自愿提供与非营利组织337. 有限理性思路的扩展与补充--基于组织决策视野中的思考338. 论和谐社区建设中“社区民间组织”的培育和发展339. 非营利组织的商业化探讨340. 国内外非营利组织研究述评341. “大力支持,积极参与”:组织内部集体抗争中的高风险人群342. 社会组织化与社区治理研究343. 对非政府组织概念和性质的再思考344. 社会心理测量中降低主观性偏差的方法探索345. 非营利组织社会责任及测度346. 自组织与社区共同体的自组织机制347. 社区组织建设:构建和谐社区的有效路径348. 西方国家对青年和青年组织意识形态渗透的手段研究349. 多重理论视角下的组织适应性分析350. 我国非营利组织的资金困境及化解建议351. 非营利组织绩效提升的策略研究352. 社区组织体制创新刍议353. 社会组织与当代中国社会组织法制建设354. 我国社区非营利组织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355. 非营利组织中的志愿者及其管理356. 西方非营利组织理论述评357. 北京城市新型社区自治组织研究--简析北京CY园业主委员会358. 非营利组织运行机制的转变与社会性企业的公益效率359. 我国非政府组织的社会管理视域360. 论非营利组织社会公信力的建设361. 城市社区组织结构的重建362. 在村委会选举竞争派系的夹缝中363. 城市社区建设与社区自治组织的发展364. 正式组织中的非正式组织--一种社会学的分析视角365. 中国非营利组织行为的研究现状与未来趋势366. 青年组织与青年的政治社会化367. “自组织悖论”与社会组织进化动力辨识368. 柏特南. 公民社会与非政府组织369. 在工厂化和网络化的背后--组织理论的发展与困境370. 资源与交换--中国单位组织中的依赖性结构371. “社会组织”的含义. 功能与类型372. 社区自组织的要素与价值373. “跨单位组织”与社会整合:对单位社会的一种解释374. 中国非营利组织成长机制分析--自主治理的视角。
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路径研究

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路径研究目录一、内容综述 (3)(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3)(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5)(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6)二、基层社会治理概述 (8)(一)基层社会治理的定义与内涵 (9)(二)基层社会治理的特点与挑战 (10)(三)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性 (12)三、我国基层社会治理的发展历程 (13)(一)计划经济时期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 (14)(二)改革开放后的基层社会治理变革 (16)(三)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发展 (17)四、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的路径探索 (18)(一)加强基层政府建设 (20)1. 提升基层政府治理能力 (21)2. 健全基层政府服务机制 (22)3. 强化基层政府监督与考核 (23)(二)推动基层自治实践创新 (24)1. 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26)2. 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 (27)3. 加强基层民主法治建设 (28)(三)运用科技手段提升治理效能 (28)1. 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30)2. 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 (31)3. 加强基层信息共享与应用 (32)(四)强化基层社会治理协同合作 (34)1. 构建多元协同治理格局 (35)2. 加强部门间协作配合 (36)3.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治理 (37)五、国内外基层社会治理成功案例分析 (39)(一)国内案例 (40)1. 某城市社区治理实践 (41)2. 某农村基层治理经验 (42)(二)国外案例 (44)1. 某发达国家城市治理模式 (45)2. 某发展中国家农村治理探索 (46)六、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的保障措施 (48)(一)加强基层治理人才队伍建设 (49)1. 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 (50)2. 建立激励机制与保障制度 (51)(二)完善基层治理法律法规体系 (53)(三)加大基层治理投入力度 (54)1. 确保治理经费的稳定增长 (55)2.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与管理水平 (55)七、结论与展望 (57)(一)研究结论总结 (57)(二)未来研究方向展望 (58)一、内容综述在当前快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社会治理”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路径

“社会治理”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路径一、本文概述“社会治理”是现代社会管理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涵盖了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和公众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协商、合作的过程。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社会治理”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路径,以期为我国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在理论内涵方面,本文将详细阐述社会治理的核心理念、基本原则和主要特征。
我们认为,社会治理强调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和协商合作,注重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社会问题,追求公平、公正、公开的社会治理环境。
同时,社会治理还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社会和谐稳定。
在实践路径方面,本文将从多个层面探讨如何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政府应转变职能,加强与社会组织和公众的沟通与协作,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应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提高法治化水平,为社会治理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再次,应推动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广泛参与,发挥其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应注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社会治理的智能化水平,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深入探讨“社会治理”的内涵和路径,以期为我国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参考。
二、社会治理的理论内涵社会治理,作为一种现代公共管理理论,其理论内涵丰富且深远。
它强调的不仅仅是政府的单一管理,而是包括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和公众等多元主体在内的协同合作与共同参与。
这种协同治理的理念,突破了传统公共管理模式的局限,将治理视角从单一的政府管理扩展到全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
社会治理注重权力运行的多元性。
在传统的政府管理模式中,政府是唯一的权力中心,负责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
然而,在社会治理的框架下,权力运行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和公众等各方都可以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来,通过协商、对话和合作,共同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进步。
社会治理强调责任分担的共享性。
社会治理不再将责任完全归咎于政府,而是倡导全社会各界共同分担责任。
创新社会治理的亮点和经验

创新社会治理的亮点和经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社会治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需求。
为了更好地适应和解决社会治理中的问题,各地区纷纷探索创新社会治理的方法和经验,取得了一系列亮点和成果。
本文将就创新社会治理的亮点和经验进行探讨。
一、加强基层治理,推动社区共建共治共享基层治理是社会治理的基础,而社区是基层治理的重要载体。
各地区积极推动社区治理创新,建立社区自治组织和社区共治机制,实现了社区治理的民主化、法治化和规范化。
通过居民参与、自治和共治,有效解决了一些社区居民的实际问题,提高了社区的整体治理水平。
二、推行互联网+社会治理,提升治理效能互联网+社会治理是当前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方向。
通过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政府、企业和居民的互联互通,提高社会治理的效能和精细化管理。
例如,通过建立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居民可以通过手机或电脑办理各种证件和事务,减少了排队等待的时间,提高了办事效率。
同时,互联网还可以提供大数据支持,帮助政府更好地了解社会民意和问题状况,有针对性地制定政策和措施。
三、强化社会组织参与,形成多元治理格局社会治理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也需要广泛的社会组织参与。
各地区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的发展,通过与政府形成合力,共同推动社会治理的创新。
例如,成立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提供社会服务和援助;设立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为社会组织提供培训和咨询服务。
社会组织的参与不仅丰富了社会治理的主体,也为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更多的渠道和资源。
四、加强法治建设,规范社会秩序法治是社会治理的基本保障,也是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内容。
各地区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
同时,加强执法力度,打击违法犯罪行为,维护社会安全和秩序。
通过法治建设,可以有效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发展。
五、注重社会风险防控,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社会治理创新还需要注重风险防控,提高应对突发事件和社会风险的能力。
各地区加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健全应急预案和处置机制,提高社会治理的应急响应能力。
整体性治理视角下基层社会治理机制探究

整体性治理视角下基层社会治理机制探究【摘要】本文探讨了整体性治理视角下基层社会治理机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介绍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在明确了整体性治理视角下基层社会治理机制的内涵和特点,分析了整体性治理视角对基层社会治理机制的影响,指出了基层社会治理机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完善基层社会治理机制的建议。
在结论部分强调了基层社会治理机制的重要性和整体性治理视角的必要性,为促进我国基层社会治理机制的健康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
整体性治理视角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路径,为实现社会治理的科学化、法治化和智能化提供了新的契机。
【关键词】基层社会治理机制、整体性治理视角、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内涵、特点、影响、问题、建议、重要性、必要性1. 引言1.1 研究背景基层社会治理是指政府、社会组织和居民共同参与,以解决基层社会问题和提升社会治理效能为目标的社会管理活动。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传统的基层社会治理机制存在着单一、片面、狭隘的情况,无法满足复杂多样的社会治理需求。
在这种背景下,整体性治理视角应运而生,强调不同层级、不同部门、不同主体之间的相互协调与整合,以形成整体的社会治理格局。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面临着经济转型、社会结构变革等多重挑战,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着更加复杂的环境。
如何构建符合整体性治理视角的基层社会治理机制,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深入探究整体性治理视角下基层社会治理机制的内涵、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机制的建议,对于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1.2 研究意义基层社会治理机制作为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建设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层出不穷,基层社会治理机制的完善和健全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探究整体性治理视角下基层社会治理机制,有助于深入理解社会治理的内涵和特点,为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社会治理体系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2024年三项治理学习心得范文(二篇)

2024年三项治理学习心得范文近年来,我国在治理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不仅提出了一系列包括经济治理、政治治理和社会治理在内的治理理念,也通过实践不断完善和发展这些理念。
作为一个治理学的学习者和实践者,我深感责任重大,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变革和治理挑战,我努力学习和思考,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以更好地为社会治理做出贡献。
在2024年度的学习中,我主要关注了经济治理、政治治理和社会治理这三个方面,以下是我的心得体会。
一、经济治理经济治理的核心是推动经济稳定发展和提升国家整体竞争力,涉及到经济政策制定、资源配置、市场调节等方方面面。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将主要精力放在了研究经济体制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方面。
经济体制改革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国家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不仅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还可以增强企业和国家的创新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我特别关注了国家在金融领域的改革措施和政策,深入理解金融体系对经济运行的影响和作用。
同时,我也积极参与到一些经济研究项目中,通过实践研究,加深对经济治理的认识。
在学习和实践中,我深感经济治理需要更加注重结构性问题的解决。
虽然我国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一,但与之相对应的是供给侧结构不均衡、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加强市场监管,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此外,我也注意到了绿色经济和可持续发展在经济治理中的重要性。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需要通过增加对环境和生态的保护,推动经济的绿色发展,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二、政治治理政治治理是国家治理的核心,它涉及到国家制度、法治建设、权力运行等方面。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对政治治理的学习主要聚焦在两个方面,一是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二是关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探讨。
通过研读相关理论和参与讨论,我逐渐认识到政治治理是国家治理中最重要的环节,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法治,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原则。
政府与社会组织协同治理效能提升的三重维度

政府与社会组织协同治理效能提升的三重维度张继亮;王映雪【摘要】协同治理是治理的高级形态.现代化的治理要求多元主体在治理集体行动中实现有效协同.政府与社会组织协同治理效能的提升可以从关系结构、治理能力和协同机制三个维度加以考量.在关系结构方面,应厘清政府与社会组织在协同治理行动中的职能关系、权力关系、责任关系和利益关系;在治理能力方面,政府应加强资源配置、秩序维护和制度供给等能力建设,社会组织也应通过主体性思维训练提升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能力,以及公共服务的实际供给能力;在协同机制方面,政府与社会组织彼此间应增进共识与互信,累积社会资本,为协同治理联合行动提供信任、规范和网络机制保障.【期刊名称】《学术交流》【年(卷),期】2018(000)006【总页数】7页(P70-76)【关键词】协同治理;社会组织;制度设计;社会资本【作者】张继亮;王映雪【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北京100871;黑龙江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黑龙江省社会管理研究基地,哈尔滨150080;黑龙江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黑龙江省社会管理研究基地,哈尔滨15008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035;C912.21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其意不仅在于要将社会治理工作由政府单边行动转变为政府与社会力量间的联合行动,而且更突出强调的是要通过一系列体制、机制与制度设计,解决好社会治理联合行动中多元主体协同增效的问题。
就政府与社会组织协同治理而言,这一关键性问题的解决需要从主体间关系结构调整、主体行为能力建设、主体间协同机制构建三重维度进行深入思考。
由此,才能更好地解决当前我国社会治理过程中局部存在的制度空间开放不足、权责边界不够清晰、社会组织主体性缺失、社会治理资源配置效能偏低、社会治理综合成本相对较高等现实问题。
一、关系结构维度:厘清治理行动中的主体间关系政府与社会组织在治理中实现有效协同首先需要理顺彼此间的关系。
新时代“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内涵解析及构建途径

新时代“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内涵解析及构建途径1. 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剖析新时代背景下“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丰富内涵,并系统探讨其有效的构建途径与策略,以期为我国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导。
在全面深化改革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构建此种新型社会治理模式对于提升社会治理效能、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以及实现人民美好生活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对“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内涵解析部分,我们将从以下几个层面展开:共建理念:阐述共建作为社会治理的首要原则,强调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参与社会事务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形成多元主体协同合作的建设态势,凸显人民群众在社会治理中的主体地位与能动作用。
共治机制:解析共治的核心特征,即权力下放、职能整合与多方参与,揭示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公众等多元主体在社会治理过程中的角色分工与互动关系,以及如何通过协商、合作、监督等方式实现公共事务的有效治理。
共享目标:探讨共享作为社会治理的价值追求,分析其如何体现社会公平正义与人民福祉的提升,包括但不限于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发展成果全民共享等方面的内容。
关于“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构建途径,本文将提出以下几点策略性建议:制度创新:探讨如何通过立法、政策调整等手段,建立健全鼓励和保障多元主体参与社会治理的制度框架,打破传统治理壁垒,为共建共治共享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能力培育:研究如何提升各类社会治理主体的能力,如强化政府的服务导向与协调功能,培育社会组织的专业化服务能力,提高公众的公民意识与参与技能,以实现共建共治主体间的有效对接与高效协作。
技术赋能:探讨现代信息技术在推动社会治理创新中的应用,如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如何助力信息公开、决策科学、服务精准,提升社会治理的智能化、精细化水平。
文化塑造:分析如何培育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文化氛围,倡导包容、合作、责任、公正等价值观念,引导全社会形成积极参与、理性表达、协商解决矛盾问题的良好风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lg-第3期(第5卷总第33期)倒新耵呵NoVATIoNNo.3201l(V01.5。CumulativelyNo.33)
社会多元治理视角:社区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效能分析何灿李静
【摘要】在公共服务供给多元化变革中,引入社区社会组织有利于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有利于满足异质性化的个性需求。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但是,社区社会组织在参与公共服务方面依然面临着很多困境,其发展壮大有赖于政府体制改革和职能转变、法律政策环境的改善以及社区社会组织内在潜能的提升。【关键词】社区社会组织;公共服务;多元治理冲图分类号】C9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616(2011)03--0107--04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的任务,强调了建设服务型政府和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的核心目标。社区社会组织作为独立于政府和市场之外的公益性组织,在多元互动的社区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政府向社区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还在进一步探索中,在运行过程尚有一些问题和困境需要破解。本文对长沙市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情况进行了实证研究,以期了解长沙市目前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现状、面临的问题,希望通过本调查能够找出社区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尚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一、多元治理理论与公共服务购买多元治理理论认为,由于缺乏竞争力、缺乏控制成本的积极性以及缺乏有效监督,出现了“政府失灵”,导致服务成本增加,服务质量降低。公共选择学派对“政府失灵”提出了两个方向的补救措施,即外部转移和内部改革。在政府部门内部引人竞争机制,打破政府对公共服务的垄断,把政府提供不了,也提供不好的服务交由第三方完成,构建“政府—企业一社会”三元结构,避免政府和市场两种资源配置方式的缺陷,实现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公共服务购买,起源于政府对管理成本和效益的反思,本质上是一种财政性资金的转移支付方式,即通过各种模式建立契约关系,政府将原来由自己直接提供服务的事项,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交由社会组织来承接,而政府支付相应资金的模式。它的核心是公共服务实现机制中政府与民间的契约关系,是一种“政府承担、定项委托、合同管理、评估兑现”的新型的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国内外实践表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降低行政成本和提高政府服务绩效水平,有利于发展社会公益事业,促进社会和谐。
二、社区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的正向效应
社区社会组织是指以社区居民为主要成员,以满足社区居民的多元、多样需求为目的,由居民自发成立并自觉参与,以公益或互益为目的社会组织。社区社会组织既是公共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和具体实施者,又是政府服务社区的合作者,在多元互动的社区里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在社会救助、健康咨询、社会矫治、邻里互助、慈善活动、环境保护、维护社会秩序等方面日益凸现其独特的优势与功能。第一,有利于提高公共服务供给的质量和绩效水平,降低政府成本。社区社会组织以实现社会利益为宗旨,不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而且社区社会组织在组织体制、结构以及活动方式上灵活高效,这就使其在公共服务供给领域比政府和市场具有更高效率,降低了社区管理成本。例如,长沙市天心区【收藕日期】201卜02-20【基金项目】民政部委托课题(2I)08MzAcR001—1024);湖南省教育厅课题(10C0028)【作者简介】何灿,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研究实习员(湖南长沙,410004);李静,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湖南长沙,410004)。
万方数据创新2f…年第3期总第∞期怡智家旧依托家庭(家属J和礼区,啊效运川政JI_f嗥J买服务资源,专fJ为16岁u上的成年智障人十厦其
家庭服务,健全了斜障凡f:itt会支持和服著体系,提
升了社区智障人上服务的专Ⅱp化水平和服务教果第一,有利于满足多样化的社会需求社会的多元化使人们刘公共服务的需求呈现…多样性和多层献性.在数量类型和质量L都要求芹质政府和企业在满足人们多样化的社会需求方研都存舟雕以克服的址陷而社区什会组织以需求为导向,种类繁多功能并异.能为群众提供多样化专业化的服务,弥补rJ瞍府H能提供蛀基本的保障与艟普迎的服务,}6I尢法满足群众多』[化的需求的缺陷如长沙的“婿娴医院”以帮助维护夫妻情感化解婚姻危机为H的,满足了巾民的需求第三,有利丁增加市民刈公共服务诉求帕表达渠道.托吒}t会组织通过种维g{化的形式为礼匿居民参与社吒公共事务和各种活动提供丫里为广恻的平台.增加r公哇对公共服务需求的表达渠道山面它可以动员届畦积极毒与社区服务活
动,提高居民的参与意识.另一片面卫nI以起到上传r选的作用,为居民的利益表选提供相应的渠道使广人群众合理的诉求得以表达,进『nJ维护居民的台法权益.促进社会的和潴稳定第四._r利于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政府购X服务”意昧着政府角色和职能舯转窭,但足并不意味若政府ur以减轻对社会福利的投^责任.退出1|f{务市场,』^I是坚承担宏观管理方『日的责任.把一些企业和社会组织能完成的事项交…去这样既缓解了公』∈服务r的供需矛盾,碱轻丁政府1.作的压力,X为政府职能转变提供了组织戴作
三、社区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的困境社区社会组织对于性进J瞍府改革加强礼医建设、满足社迸居雎错求有蕾小clf替I℃的重要件,但是这些礼会组织在参与服务供给时也缝伟遭遇一衅“艋颤’f一)社区居民社会服务需求的调查1需求内各从I暂It}・IIf眦看卅,在现实乍活中.朴M聘民最越获得的社会服昔是拍【p帮助.茸次是丁女教
育医疗保健雨』柞岩等
・108
目1#E目R##n务需求调女2需求程度从表1可眦看出.社医居民对于养老服务、社会救助、残疾人服务、社K矫正便雎服务、就业许河、医疗保健等柞方面的需求程度都比较高。
袁1社Ⅸ居民对社会服务需求程&(单&.%女#*爱一m篓#¥
赋m
{*娶}士匀》”43II.843()442c)639()741042()4Ⅲ日331r991238533264*要术七m务482
#§#m141
《&^m砉41b
#日*t23’m&l臣§378#Ⅱ#∞j94E疗**376
}女教育'21
3社区居民对现有社套服务的满意程度由表2可见,社仄居民对各类社会组织提供的胧务满意稚度为一般表2社E居民对社会组织提供服务的满意度(单Ⅱ:%、女”常m较{女镕t赋Ⅱ*毒*毒*意}*e
幕女脏务2026^
195781j47.42459314247196822●^4}{&育222
从调矗的情况来看,社区居民对于社会服务的需要量有所增加,需要面有所拓宽,而且要求也提高r仉目前社会胀务并不能很好地满足社区居民的需耍(二】社区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的困境1社王社奢组织获取资源能力}足政府n加强社会管理中要更多地依靠社会力
万方数据社会¥元沽理祝角社区社会组织参与辞共服务技能分析何灿李静量,将政肘不该符、管币了电管不好的职能和事务剁离和转移m上空给社区社会组织,利用¨医利金组织向脯民提供社会服务来满址膳K多样化的需求。但现阶段村医礼会的组织资源获舣能力不足承接能力桩为有限:加f运作机刹小够顺畅.fm其提供服务的效率和质尉受到严重影响~是活动经费严重不足,阻碍r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大多社区社会组织灶自发自娅形成的,没有专门的经费来源(见图2),上要依撵自身收人堆持运行接受企业和社会的扪赠槛为有限胡查还发现扯社K礼会组织-l,,认为蜂费充足的仪1个,占09%:认为比较充足的8个,占78*l^J存在纬费荆难的组织却占到844%.其中经费十分刖难的62个,【々534%二吲此绛费cq题是一个非常变…的问题(址阿3).■政脯拨款■帆取会赞71_|H收^口氽业{,j掰■补岔州黜目2社日社会Ⅲ女g费来源囤3杜Ⅸ社会自女§费状a二是活动场地不足,限制了社区社会组41的发展。在被侧查的112个jTK礼会组织-It.72个铂同定活功场地,22个有活动场地仳不同定,11个完全设有活动场地,另外还有Io个组g激有…粹H前服务搂蛆錾{主要敝靠市场或政府提供的免费社K0臣务中心等.来解央活动(办公)场地刚题维枉类组织酒劬较少.主璺利州礼仄办jj室阡会对沱、州织活动.场地不足是Ⅲ扰礼K}L会自【织发腱的大难题,而这个难题也是}L区礼会自1璺{fi身难以克服的,需要借助政府的规划和社区单位的协助.√冉可能解决,三是无专职I柞人员社医礼会组织夫郫分没靠专职J:乎t=^员.镰少且冉计全I.”二社会+≯oD理学、法学等科学知识和冉戈政策法规知识的々业技术人员很多补阪礼金川绷的负责人都址离退休人员或业丰委员会帆l荚^皿藤任的.不能全身心地投入朴区礼会组织建啦,使得礼K社会组织活曲小能』F帝十|=膳被渊☆的I161、}rI《社会组织髓贵人中.60掣以上的占379%40—60岁占422q.男性占33%.女性占67%;小学毕业的占19%,cl,学毕
业的占398%,专科学历的占4s帆,小科学JJJ的占
126%.居住在本社区的占776%,居住在外社区的占224%;个人年收^仵20000兀以上的ch127%.
10000~20000JL的占278%.8000—10000儿的占
354%,5000—8000几的占139%,小足5000JL的占10I%nf虬f1K钆会纽绑负责人q,.丰要是收人水平1if_小高的空性老年退休人员这些负责人的优点是有n,71¥rJ,冉热心.有一定的奉献精神,还冉定的l作经验a1社会经验。但是小nI再认,他n】大多年龄较大、身体常有不适,经济电水宽裕,冉牡人还响大量家务缠身,办起事来往往心有余而山水足阴足fi包披露制度不健全{r区礼会组织公情,J不强社医十十会组织fj口披露制度足指将压映其运许状况的备种信0真实、准确、屉时、完档地向歧柑{L会扪噌秆厦其他利益相关者丁以公升的过程然nI社M礼会i}I§’在这方向的建设还小是很健伞,信0披露缺乏丰功性,导数信息水埘称用象。外界x¨f^礼会组织的了解fi;任.主要有赖r埘组4:资食使用竹f眦务提烘的良好满意,这衅都层需要社区社台鲥0l通过f。;息拙露制度来^I『以保证的,一个‘小透明’组纵,是无法让人产生f;赖的2政府向社至社会组织昀妥公共服务的制度、机制f健全一是对利医补会组织杠}十阢建设rp的重要作川认阻小足、现阶段.找吲政府已蜂明确摊m璎夫,J培育和发腥社会组织.进为礼K礼会组织提供r一个很好的发腥契机.p】足对1社鹾社会缃圳在社医服务中到底应该如何定位、怎样定位.如何借助补会力量改善民生、完善服务,一些j瞍府郎门缺乏认激与了解在I‘作开艟中存在重使用、轻管理和最利用轻投人的思想礼恁成员对于社区社会组织仍然持脱望的态度居多,没能真正认识到补医社会组织的发展壮大对于整个社区乃至自己的生活全带米多大的变化.闻此参与社Ⅸ社会组织的活曲时科:H:带有舫意性和无绀缨性,。足政肘资助和畸父服务机制有待完善.H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