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历史年表

黄埔军校历史年表
1924年6月16日,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在广州黄埔长洲正式成立,通称黄埔军校。
1927年,黄埔军校迁校至武汉,宁汉合流后,又迁校至南京。
1931年3月,黄埔军校改名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
1937年8月,因抗日战争黄埔军校迁出南京。
1938年11月,黄埔军校迁抵成都。
1994年6月16日,为纪念黄埔军校建校70周年,大陆邮电部
1946年1月,黄埔军校改名为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学校国有化。
1949年12月,黄埔23期大部分学员随“国府”迁台。
1950年10月,台湾当局以所谓“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名义在高雄凤山区“复校”,并续办24期自称为黄埔延续。
1979年5月16日,陆军军官学校第44期毕业的林毅夫从金门泅海约2公里,回归大陆厦门。
1988年1月,黄埔军校广州旧址被评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4年6月16日,为纪念黄埔军校建校70周年,大陆邮电部发行了纪念邮票1枚,面值20分,票面为黄埔军校大
门全景。
台湾的中华邮政亦发行邮票1枚,票面为黄埔军校大门全景与蒋中正校长头像。
2004年6月14日,台湾地区行政当局“国防部长”李杰与前“行政院长”郝柏村参观“黄埔军校八十周年史迹展”。
2004年6月16日,黄埔军校建校80周年纪念日,由黄埔军校同学会、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共同编辑的《黄埔风云人物》专题邮品纪念册在北京首发,收入50余枚有关黄埔军校人物、历史事件的邮票。
在台北大安森林公园,来自台湾各地的万名黄埔军校校友举行盛大庆祝活动。
广东黄埔军校导游词五篇

广东黄埔军校导游词五篇黄埔军校狭义上讲,应是1924年~1930年国民党在广东广州黄埔区长洲岛兴办的一所军校,校址原为清朝陆军小学和海军学校校舍。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广东黄埔军校导游词五篇范文,欢迎借鉴参考。
黄埔军校旧址位于广州黄埔长洲岛,是大革命时期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建立的一所新型军事学校。
黄埔军校大部分建筑物于1938年被日军飞机炸毁。
1965年,做了一次较大修缮,基本恢复原貌。
1984年,建立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
现有军校正门、校本部、孙纪念碑、中山故居、俱乐部、游泳池、东征烈士墓、北伐纪念碑、济深公园、教思亭等十几处建筑。
此外还有中山公园、仲恺公园、黄埔公园(又称中正公园)、济深公园;张之洞倡建的大坡地炮台、白鹤岗炮台;中国海军的黄埔军港等景点。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孙中山在中共和苏联帮助下,为培养军事干部于1924年6月创办。
军校群英荟萃,名将辈出,在中国近代史和军事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黄埔军校旧址大门军校大门坐南向北,面临珠江,在牌坊门额上书有白底黑字的“陆军军官学校”横匾,是国民党元老谭延闿的手笔。
门前有两个哨岗,后面的两间房子是卫兵室。
大门内正面有一幢走马楼,称为校本部。
校本部是一座岭南祠堂式四合院建筑,两层砖木结构,三路四进,即三条主要通道,四排房舍。
在南北走向的中轴线东西两侧,房舍排列的形式一致,相互对称。
四排房子之间以走廊连通,四周有围墙,建筑面积1060平方米。
大门西侧有一幢2层砖木结构楼房,原是教职员宿舍,因民国6年(1917年)孙中山曾在此憩宿,孙中山逝世后,改建为“纪念室”;1984年又改为“黄埔军校纪念馆”,陈列黄埔军校校史和孙中山在广东革命活动的照片。
在万松岭北麓,有东征阵亡将士墓。
此墓1925年动工,次年落成。
墓中埋葬了在两次东征等战役中阵亡的516名将士。
墓的西边是十七将校墓,为一座仿巴黎凯旋门式建造的建筑,上书“东征阵亡烈士纪功坊”。
纪功坊的后面是入伍生和学生墓群,东边是一座单人墓——蔡光举烈士墓。
黄埔军校 对联

黄埔军校对联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黄埔军校的简介
2.黄埔军校对联的背景和意义
3.黄埔军校对联的内容及解读
4.黄埔军校对联的历史价值和影响
正文
黄埔军校,全名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位于广州黄埔岛,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所著名的军事学校。
该校创建于 1924 年,由孙中山先生发起,旨在培养革命军事人才,为建立一个强大、统一的中国而努力。
黄埔军校在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培养出了许多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如蒋介石、周恩来等。
黄埔军校对联,是黄埔军校校训和精神的象征,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对联的背景源于 1924 年,当时正值中国民主革命风起云涌的时期,黄埔军校应运而生,以培养革命军事人才为己任。
黄埔军校对联充分体现了孙中山先生“天下为公”的理念,强调忠诚、团结、奋斗和牺牲精神,对于激励黄埔学子为国家、民族的繁荣富强而奋斗具有重要的意义。
黄埔军校对联的内容为:“升官发财请走别路,贪生怕死莫入此门。
”此联语言简洁明了,寓意深刻。
上联“升官发财请走别路”,意味着来到黄埔军校的学子,应该抱有为国家和民族献身的信念,而非追求个人名利。
下联“贪生怕死莫入此门”,强调了军人要有敢于担当、英勇无畏的精神,为实现国家、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黄埔军校对联的核心价值观,既体现了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又融入了现代民主革命理念,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影响力。
总之,黄埔军校对联作为该校校训和精神的象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黄埔军校32条军规

黄埔军校32条军规团队军规:1合群就是救国
2舍小我,为大我
3团队精神是生存之本
4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
无私军规:5升官发财请往他路,贪生怕死勿入骄门
6尽管你吃的是草,但你必须奉献出奶。
7无私奉献,感恩社会。
8公而忘私,舍生取义
学习军规:9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
10黄埔军人自有黄埔气质
11创新是进步的阶梯
12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服从军规:13服从,领导之母
14服从从零开始
15服从,不要借口
16 服从,一种习惯
毅力军规:17胜利属于坚持到最后的人们
18将信念做为毅力的营养剂
19 用脚步来强建我的的呼吸
20 冷静是毅力的坚强支柱
挫折军规:25挫折是人生的动力
26在挫折中征服自己
27反省是挫折的良剂
28拒绝发牢骚的习惯
适应军规:29适者生存
30享受适应
31炼狱,英雄的见证
32适应环境,别让环境适应你。
黄埔军校调研报告

黄埔军校调研报告黄埔军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所军事学校,对于中国的革命事业和军队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次调研旨在对黄埔军校进行深入了解,探究其对于中国革命和现代军事教育的影响。
黄埔军校成立于1924年,由孙中山和共产国际联合创办。
通过调查研究,我们了解到,黄埔军校作为培养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革命军队的摇篮,承载着革命理想和使命。
黄埔军校注重培养军人的政治素质、军事素养和革命意识,为将来的军队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方面,黄埔军校注重政治思想教育,培养学员良好的革命觉悟和忠诚精神。
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学员们在学校接受政治教育的同时,还积极参与革命斗争,并且愿意为了国家和人民的解放事业牺牲一切。
这种革命的理想和思想对于当时的中国革命非常重要,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另一方面,黄埔军校的军事教育十分严格,培养学员坚定的军事观念和高超的军事技能。
在军事训练方面,学员们接受了严格的体能训练和实战演练,使他们具备了出色的作战能力。
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学员们注重实战训练和军事理论的学习,努力掌握军队战斗指挥和作战技巧。
这种注重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为将来的军队培养了一大批军事骨干,对于革命事业的胜利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黄埔军校还注重学员的综合素质培养。
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学员们接受了全面的教育,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培养,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现代军事人才。
黄埔军校的教育理念强调“军事必须配合政治,政治必须为军事服务”,这种理念对于当时的中国革命和军队建设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总结起来,黄埔军校作为中国革命的一座瑰宝,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中国军队的培养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通过严格的政治思想教育、军事技能培养和综合素质发展,黄埔军校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军事人才,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和军队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然而,调研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教育资源不足、师资力量不强等。
黄埔军校入校条件

黄埔军校入校条件
黄埔军校的入校条件主要包括:
1.年龄:申请人应年满18周岁,不超过25周岁。
2.学历:文化程度要求高中或同等学历。
3.身体条件:身高不低于165厘米,体格健康,无眼、耳、口、鼻等严重缺陷,无神经、心脏、呼吸系统等重大疾病,无色盲、色弱等视力障碍。
4.性格品质:有爱国、感恩、正直、勇敢、刚毅、忠诚的品质。
5.政治条件:遵守法律法规,认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强烈的革命意识和理论基础。
需要注意的是,黄埔军校的入校条件可能随时变化,因此具体入校条件须以当时官方公布的为准。
黄埔军校景点介绍

黄埔军校景点介绍
黄埔军校是20世纪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重要历史地位的军事学院,也是中国现代军事运动的摇篮之一。
位于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黄埔军校对中国军事、政治和社会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纪念馆:军校内有黄埔军校纪念馆,展示了该校的历史、创始人孙中山先生的事迹以及学员的奋斗历程。
展品包括图片、文件、文物和实物等,生动展现了黄埔军校的发展历程。
2.校址建筑群:黄埔军校原址上保留了许多历史建筑,如礼堂、教学楼、宿舍和校门等。
这些建筑风格独特,展现了当时的建筑风貌和历史文化。
3.校园环境:军校所在地的环境优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文化氛围。
游客可以在校园内漫步,感受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底蕴。
4.纪念雕塑和标志性建筑:在校园内可能有一些纪念雕塑或标志性建筑,以纪念黄埔军校的历史和重要人物。
5.教育性参观:参观者可以通过导览或讲解了解黄埔军校的创办目的、培养的学员以及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影响。
此外,还可以了解中国革命历史、孙中山思想及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等内容。
黄埔军校对当时国家安全的重要意义

黄埔军校对当时国家安全的重要意义黄埔军校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教育机构,其建立和发展对于当时的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将从历史背景、培养优秀军事人才、推动军事现代化和国家统一等四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黄埔军校的历史背景黄埔军校于1924年由孙中山创办,成立之初,中国正处于深受列强压迫和分割的危机时刻。
战乱频繁,国家安全形势堪忧。
孙中山认识到军事实力对于保卫和巩固国家安全的重要性,决心通过创办军校培养一支忠诚、有能力的军队,以抵抗外来侵略势力。
从这个意义上讲,黄埔军校的建立就具有重要的国家安全意义。
二、培养优秀军事人才黄埔军校以培养军队和国家需要的优秀军事人才为目标,致力于革命军事理论和实操的教育培训。
在黄埔军校的学员中,不仅有来自各地的革命志士,还有大批年轻的知识分子和学生,这其中既有北大、清华等知名大学的毕业生,也有参加过五四运动的积极分子。
通过严格的军事训练和系统的政治教育,黄埔军校培养了一大批军事指挥人才和革命领导人,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和国家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推动军事现代化黄埔军校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军队的现代化发展的开端。
在军事理论教育中,黄埔军校积极引进西方军事思想和理论,使中国军队从传统的农民军队逐渐向现代化军队迈进。
黄埔军校培养的军事人才在各个领域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如军事指挥、作战策划、军事工程等,为国家安全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四、宣传国家统一的重要意义黄埔军校除了培养优秀军事人才和推动军事现代化外,还在宣传国家统一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黄埔军校培养的学员分布广泛,他们学成后返回各地,成为了国家统一的宣传者和推动者。
这些优秀的军事人才和革命志士不仅在黄埔军校内部推动了国家统一的意识形态,也通过各自的工作和宣传,将国家统一的理念传播给更多的人,推动了国家统一的进程。
综上所述,黄埔军校对于当时的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培养了大量的优秀军事人才,为国家提供了坚实的后盾,还推动了中国军队的现代化发展,提高了国家的安全保障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埔军校关键词:黄埔军校第一次国共合作北伐战争黄埔军校,即“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后名“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是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创办的一所新型军事干部学校,因校址设在广州市郊区的黄埔长洲岛,故通称“黄埔军校”。
孙中山想建立一所培养革命军事干部学校的愿望,是由来已久的。
他总结了辛亥革命以来的失败教训,深深感到依靠军阀的武装是不可能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又鉴于列宁领导的革命军队对苏联十月革命的重大作用,使他得到很大启发。
所以1921年12月,孙中山在桂林会见了共产国际代表马林,两人畅谈中国革命。
当谈到必须建立一支革命的军队,建立一个培养革命干部的军校时,孙中山备感兴奋。
至1922年陈炯明叛变革命,所谓“变生肘腋”,使孙中山触动很大,下定了建立军校和革命军队的决心。
他回到上海就多次与李大钊、林伯渠、陈独秀等共产党领导人商谈,与苏联代表越飞会谈,都迫切提到建立革命军校及革命军队的问题,并要求中国共产党和列宁派人帮助。
所以,1923年2月孙中山重回广州,组织革命政府时,建立军校的问题,便马上提到日程上来。
同年8月,他委派国民党代表蒋介石和共产党代表张太雷等4人组成“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赴苏考察政治、军事。
他还亲自勘定黄埔长洲岛做校址,把建校工作抓得很紧。
中国共产党派李大钊、林伯渠等人也与孙中山进行多次会谈,讨论了两党合作共同革命问题和如何建立革命军队问题。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会在广州钟楼召开,宣告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会议期间,正式决定建立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并成立了筹备委员会。
同年1月24日,孙中山任命蒋介石为筹备委员长,王柏龄、李济深、沈应时、林振雄、俞飞鹏、宋荣昌、邓演达、张家瑞为筹备委员。
中国共产党委派张崧年(申府)参加筹备工作。
1月28日,孙中山指定以黄埔长洲岛的原清代水师学堂和陆军小学为军校校址。
黄埔军校大楼2月6日,在广州南堤设立黄埔军校筹备处。
孙中山并先后聘请鲍罗廷为政治顾问,加伦为军事顾问,要求参照苏联红军制度创立军校。
由于当时正是国共合作时期,共产国际和苏联政府对创办黄埔军校给予大力支持。
1924年初,苏联政府就为黄埔军校派来了第一个军事顾问小组,还向军校赠送了大批武器和经费。
随后,苏联又向黄埔军校和国民革命军派遣了以布留赫尔为团长的军事顾问团。
2月21日蒋介石突然辞职回上海,后返浙江奉化,并发放遣散费,几致军校流产。
2月23日,孙中山在蒋介石致国民党中央执委会辞黄埔军校筹备委员会委员长职的函件上批示“不准辞职”。
在同一天,孙中山派廖仲恺代理该委员会委员长,负责筹建军校。
不久,孙中山派许崇智到奉化劝告蒋介石回校,蒋介石于4月间才重返广州。
蒋介石检阅部队5月上旬,孙中山任命蒋介石为黄埔军校校长,委派廖仲恺为驻校国民党代表。
随后,任命李济深为教练部主任,邓演达为副主任兼总队长;王柏龄、叶剑英为教授部正、副主任;戴季陶、周恩来为政治部正、副主任,11月,中共广东区委委员长周恩来接任政治部主任;林振雄为管理部主任;周骏彦、俞飞鹏为军需部正、副主任;宋荣昌、李其芳为军医部正、副主任;何应钦为总教官。
11月29日,又增设教育长,由胡谦担任。
还聘请布留赫尔等苏联红军将领为军事顾问。
军校筹备工作基本就绪。
当时,全国各地前来报考的学生总数达1200余人,其中粤籍学生最多,大大超过了原来的预计。
考试成绩达到录取标准的学生大大超过招生名额,故决定扩大招生。
5月初,第一期学员录取正式生350名,备取生120名。
5月5日,新生开始入学。
6月16日,举行开学典礼。
两年前的6月16日,是陈炯明叛变革命的日子,两年后,孙中山选择这个特殊的日子作为军校的开学典礼日,是要人们记住这个沉痛的教训,为建立一支革命的军队而无私奉献、努力奋斗。
6月16日孙中山在宋庆龄陪同下,到军校检阅全体师生。
参加开学典礼的有苏俄顾问团的鲍罗廷、加伦等10多位顾问,党政方面的负责人廖仲恺、胡汉民、汪精卫等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教官和学生,共500多人。
孙中山以国民党总理身份主持大会,并发表了演说。
他在演说中首先总结辛亥革命以来13年的经验教训说:“中国13年的革命完全是失败,就是今天也还是失败。
”中国革命仍未成功,主要原因是没有真正的革命武装队伍。
如果“成立了革命军,我们的革命事业便可以成功,如果没有好革命军,中国的革命,永远还是要失败。
”为此,他认为,中国革命要胜利,必须开办黄埔军校,培养革命骨干,建立新的武装。
其次,阐明了创办黄埔军校的宗旨:“我们今天开办这个学校”,就是“要用这个学校内的学生做根本,成立革命军”。
孙中山还认为,要“完成我们革命的使命,所以我们才下决心改组国民党,建立党军,实行工农政策。
第一步使革命的武力与民众相结合,第二步使革命的武力成为人民的武力。
这就是创办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的主旨”。
最后,孙中山对学生提出了要求:革命军是救国救民的军人,都是将来革命军的骨干,都担负着救国救民的责任。
他勉励学生立志干革命,“从今天起,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升官发财的心理”,要“学先烈的行为,像他们一样,舍身成仁”,不“贪生畏死”。
他还亲自批准将这样一幅对联贴在军校大门上:升官发财行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
孙中山还亲自制订了“亲爱精诚”的校训,批准了军校校歌。
军校学习苏联红军学校的编制,建立了组织机构。
军校的最高领导机构是校本部,直属于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
孙中山为校本部总理、蒋介石为校长、廖仲恺为校党代表。
校本部下设政治、教授、训练、管理、军需、军医6部。
政治部掌管政治教育、党务和宣传,戴季陶、周恩来、汪精卫、邵力子、熊雄等先后担任政治部主任,张松年、邵元冲、鲁易等先后担任副主任;胡汉民、肖楚女、张秋人、安体诚等任政治教官;恽代英任政治主任教官,聂荣臻为政治部秘书。
王柏龄为教授部主任,叶剑英为副主任;李济深为训练部主任,邓演达为副主任;以顾祝同、钱大钧、刘峙、陈诚等为军事教官,何应钦为军事总教官。
聘请鲍罗廷为总顾问,还聘请加伦将军等几十名苏联红军干部担任顾问或教员。
后增设教育长、参谋处长,教授部与教练部合并为教育部,政治部一仍旧制,其他各部均改为处。
后又增设军法处、军械处和入伍生队总队长。
军校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以广东、湖南、湖北、浙江、四川等省为多;还有来自越南、朝鲜、马来亚和泰国的革命青年。
学科分步兵、炮兵、工兵、辎重兵、政治等。
学制为6个月。
1924年10月,黄埔军校创设教导团。
团、营、连均设党代表。
黄埔军校,以“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宗旨,以“亲爱精诚”为校训,采取军事与政治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育方针,对学生除授以下级干部必需的军事学识外,复授以政治教育,使明了社会经济、政治、历史及主义、党纲、政策等,即不仅知道枪是怎样放法,而且要知道枪向什么人放。
为适应革命形势的需要,军校缩短学制,规定学员只受1个月的入伍教育、半年的正式教育。
军事教育课程分学科与术科两种。
学科由教授部教官讲授《步兵操典》、《射击教范》、《野外勤务》等军事基本知识。
继而教以《战术学》、《兵器学》、《筑城学》、《地形学》等4大教程,以及《交通学》、《算制学》、《战术作业》、《实地测图》等军事理论课程。
术科由教练部教官负责,对学生施以《制式教练》、《战斗教练》、《野外演习》、《夜间演习》、《实弹射击》等军事技术。
从第2期开始,实行分科教学,分设步科、炮科、工科、辎重科及宪兵科等5个科种。
后又增设政治科、骑兵科、交通科、无线电科。
学生教材军校学员接受严格的教学教育管理,同时还注重斗争实践的锻炼。
各期学员分别参加了平定商团叛乱、东征、平定杨(希闵)、刘(震寰)的战役。
这对于建立国民革命军、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和北伐战争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军校师生们在反帝反封建,争取国家统一的战争中,建立了铁的纪律,形成了团结合作,卫国爱民,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作风,被称为黄埔精神。
黄埔军校是一所国共合作的学校。
中国共产党曾派周恩来、恽代英、肖楚女、熊雄、聂荣臻等先后到这个学校担任政治工作和其它工作。
学员中有很多共产党员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团员。
从1924年5月创办至1927年7月,黄埔军校共招收了6期学生,共培养了2万多名干部,其中除了第五、六期是在蒋介石公开叛变,大革命失败后毕业外,其余1—4期共4981人,都是大革命时期毕业的,大都成了创建和壮大国民革命军的中坚力量,有的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军队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1926年3月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集中统一培养军事政治人才,中央军事委员会决定把国民革命军第二、三、四、五、六军开办的军事学校合并到黄埔军校,改称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是日举行成立典礼。
校长蒋介石、国民党代表汪精卫及各部处主任宣布就职。
后建立潮州、南宁、长沙、武汉分校,军校改组时增设副校长,由李济深担任。
据统计:从1924年创办至1949年蒋介石退出大陆,黄埔军校共招收学生23期,毕业生3万余人。
其中,前6期均在广州黄埔岛校本部学习,共毕业学生8107人;后17期的办学地点有南京、成都等地,毕业生共约2.5万人。
在国民党方面,仅被授予上将军衔的就有近40人;在被授予中将军衔,担任过集团军总司令、兵团司令以上职务的有50余人;共产党方面,在红军、八路军、新四军和解放军中,担任正军职以上领导职务的有近40人,人民解放军的十大元帅中,林彪、陈毅、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5人曾在黄埔军校求学或任教;10名大将中的3位、57名上将中的8人出身黄埔。
黄埔军校作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历史见证,在中国现代史和军事史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军校名将辈出,战功显赫,扬名中外,影响深远,赢得了“中国将帅的摇篮”的美誉。
在当时是与美国西点军校、日本士官学校、英国皇家军官学校、苏联伏龙芝红军大学齐名的世界著名军校之一。
黄埔军校大部分建筑物于1938年被日军飞机炸毁,1965年复原,1993年文物部门再次重修,恢复了它的历史原貌。
1962年军校旧址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参考文献1. 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黄埔军校史料:1924—1927》,广东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2. 政协文史资料研究会:《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黄埔军校》,文史资料出版社1984年版。
3. 王建吾:《黄埔军校史话》,河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4.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黄埔军校史稿》,档案出版社198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