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纳入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武术纳入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武术纳入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武术纳入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青州市高柳镇朱良小学

武术纳入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高柳镇朱良小学

多年来,朱良小学在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两个文明建设中取得了显著成绩。在学校体育工作中,我校多年被评为体卫艺工作先进单位。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学校特色活动建设已成为教育革新的生长点,成为学校发展新的境界、新的走向。我校本着“惠及每一个学生,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教育宗旨,以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为基础,认真谋划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经过多年的办学实践,逐步形成了“朱良少儿体育俱乐部”,是以武术项目为龙头的特色活动――我们把“武术”这种民间传统体育引入了课堂及体育“大课间”活动,并开发了校本教材,“面”上有全体学生的武术操,各水平段学生的自编拳、自编刀剑组合套路等,“点”上有学校校武术队并多次在省市比赛中获得奖牌。武术校本课程的实施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素质,丰富了学校的文化内涵,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位,下面就我校的武术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向各位领导专家汇报。

一、武术校本课程的开发背景

1.“武术”在我校的发展历程

我校武术队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关心下,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经历了两三代教练员、运动员的努力与拼搏,逐步发展壮大,现在我校武术队有运动员一百余人,教练员3人,坚持常年业余训练。从以上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武术”在我校有深厚的底蕴,开发武术校本课程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但从以上发展历程还可以看出,深厚底蕴的“武术”还只是“点”上的精英式培养,用课程的意识来开发我校的武术资源是新形势下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课题。

2. 传承历史,彰显地方特色的需求

多年来,各种形式的武术运动遍及全县城乡,民间武术活动十分活跃,内容丰富。武术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作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智慧的结晶,中华武术积淀着深邃的民族文化思想,形成了集技击、健身、欣赏、娱乐、教育为一体的多功能价值表现体系。因此,让学生切入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学习武术是一个较好的突破口。同时,习武是高淳人民的优良传统,高淳素有“武术之乡”的美誉,习武健身是高淳人民优良的传统和独特的风俗习惯。通过武术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己的生长环境,激发学生爱学校、爱家乡的情感。

3. 打造学校体育特色的需求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健康第一”的思想进一步贯彻落实,我校提出“德育为首、体育突破、科研先导、和谐发展”的办学思路。结合我校师资特点将武术定为体育学科校本特色,整理修改并创编了武术校本教材,逐步将武术运动打造成学校特色文化,努力将锻炼身体和弘扬名族文化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学校在师资、资金、场地、器材等各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二、武术校本课程的实施

1.多方协作,切实保证活动顺利实施:

①课时保障。我校严格执行课程计划,不以任何理由削减、挤占体育课时间,并在活动课中重点安排武术内容的练习。要求在教学中做到严格按照校本武术教材设定内容进行组织教学,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反馈修改。

②设施保障。为武术校本教材进一步推广、实施,打造武术运动特色品牌,我校专设了学校武术运动展厅,配备了数码摄像机等现代化训练设备,购置了标准场地训练地毯及大量训练器械等。多年来,通过武术运动在我校的进一步推广普及,激励了大批爱好武术运动的学生积极参与,方便了学校业余武术队及时发现更多的人才,有效推进了武术队特长生梯队建设,夺得了更多的荣誉。

③师资保障。首先,学校在师资引进上对武术专长教师倾斜。其次积极组织专职武术教师参加各级、各类业务学习,有效提高专职武术老师的教学和训练水平。第三充分发挥优秀武术专职教师在教学中的示范作用,积极开展组内听、评课和对外展示、交流等活动,不断探索武术教学内容和形式的改革,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优化备课、上课、活动辅导、成绩考核、教学研究等教学常规,努力提高所有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水平。近年来,我校体育教师在省、市、县各级体育教育教学竞赛中多次获奖。水平三阶段刀剑组合及全校武术操表演等也获得了领导及专家的好评。

④加强宣传力度。充分利用黑板报、宣传橱窗、校红领巾广播站、校园的环境布置等多种形式,进行武术运动的宣传,使师生员工真正认识到强健身体的重要性,培养他们对武术的兴趣,提高参与程度。同时也请校内外武术专家、运动员进行讲座,介绍国内外武术赛事、武术文化等,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武术知识。不定期组织班级、年级甚至全校的武术知识竞赛活动,以提高学生对武术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

2.让武术进入课堂与体育“大课间”

“惠及每一位学生”是特色活动建设的核心,更是衡量特色学科是否形成的重要指标之一。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我校在充分认识确保全体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法定性、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课程管理和时间管理,在课堂教学、大课间、课外体育活动等学校体育工作中以武术运动为重点,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我们把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列入教学计划,列入每个班级的课程表中,每天上午统一安排25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当天没有体育课的班级,在下午安排35分钟的课外体育锻炼活动,活动内容除了组织学生认真做好教育部指定的广播操外,还结合学校体育特色增加了自编武术操(学校武术操获“市自编操竞赛”第一名)、各水平段学生的自编拳、自编刀剑组合套路的练习内容。同时也完善了每年进行自编武术操的比赛制度,将比赛成绩纳入了班主任考核评比,从而进一步彰显了我校以武术运动为重点的体育特色。

在课堂教学中,各体育老师按照校本教材的要求有计划地传授武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全校学生能熟练掌握自编武术操,水平二阶段学生能基本掌握自编长拳,水平三阶段

学生能基本掌握自编短器械套路。几年来,我校体育老师在“送教下乡”及本校校庆月课堂展示中均执教校本武术内容,受到广泛好评,王宏荣老师执教的校本武术内容获南京市一等奖,并将参加省级比赛。

三、武术校本课程下一步实施的工作思路

1.建设以武术为重点的学校体育环境文化。统一学校整体风格,美化显性环境,增加武术文化内涵。教室走廊、楼道进行相关武术内容的布置。继续加大体育特色项目建设所需专项经费,满足发展需要。

2.全力做好校本武术教材的推广与普及。全校学生熟练掌握自编武术操,水平二阶段学生基本掌握自编长拳,水平三阶段学生基本掌握自编短器械套路。同时在教学中更好把握小学生身理、心理特点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组织方法,激发学生对武术运动产生浓厚兴趣、能在参与、学会相关套路的同时,又能在展示中不失武术运动特有的“精、气、神”等内在含义,以及较庄严、威武的展现形式。

通过几年来的不懈努力,武术运动在我校已普及开了,做到了有“点”有“面”,也取得了一点成绩,但我们认为我们还有太多的不足。面向未来,面对课改的进一步深入,我校武术校本课程的发展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借这次研讨会的机会,恳请各位领导、专家继续关心、帮助我们,促使我校把武术运动推广、普及、提高工作做的更好。

特色学校武术申报材料 新市镇中心小学位于济阳县新市镇,是一所完全小学,学校现有2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101人,专任教师60人。学校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实施素质教育,扎实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坚持“建一流校园,炼一流师资,创一流管理,争一流质量”的办学宗旨,以“勤奋、求实、文明、创新”为校训,始终把发展作为兴学育人的第一要务,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积极稳妥地改革学校内部管理机制,使教育教学质量稳中有升。学校先后荣获教学工作先进单位、市绿色学校等荣誉。 我校武术队是于2009年创办的,几年来,学校培养了一大批武术爱好者,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和社会的认可和好评。学校武术教育成为一大特色。现将我校开展“武术特色教育”工作汇报如下: 一、领导重视,职责明确 学校开展武术教育得到各级领导和家长的关注和支持。学校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主任参与的“武术特色教育领导组”,具体负责对学校开展“武术特色教育”的组织协调工作,切实加强“武术特色教育”的组织领导。另外,学校还制定一套相对健全的《管理手册》和《岗位职责》、《考核方案》、《奖励措施》,制定切实可行的《武术特色学校建设实施方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确保“武术特色教育”活动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 镇政府领导非常支持学校的特色工作。为了扶植武术特色教育工作和武术队的长远发展,学校每年投入一定的经费,近几年来配备了近万元的器械和设备,如:太极剑、武术刀、双节棍、少林九节鞭等等。为学生学习提供了方便,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欢迎。不仅如此,学校还特设了武术专用教室供武术队的训练,学生们有统一的武术服装。 二、整合资源,开发课程 新市小学的很多教师对武术情有独钟。为了充分实践新课标准,开发武术课程资源,从各个住校班中抽调部分爱好武术的学生组成武术队,组织有武术特长的教师担任辅导老师。同时,充分挖掘新市镇的武术资源,聘请国久河老师为我校校外辅导员,定期来校指导和交流,促进了武术技艺的提高。既节省了师资,又发挥了教师的特长,同时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的熏陶。

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 (一)需求评估 1.明晰学校教育哲学 开发实施校本课程,首先要有明确的学校教育哲学,即学校根据师生特点、教育资源、学校教育传统以及教育者的办学宗旨,确立自己独特的发展方向。它反映的是学校的个性,体现的是学校特色。我校的教育哲学是实施人本管理,让学校成为教师实现人生价值的绿洲,实施人本教育,让学校成为学生展示生命力的舞台。 2.评估学生的发展需要 学校是为学生而存在的,学生的兴趣与需要,个性的充分发展,是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重要依据。为了对我校学生的发展需要进行合理评诂,我们组织设计了问卷,针对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包括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的选项,成长中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以及学生对学校课程设置的需求。在评估过程中按照学生年龄特征,学校就高、中、低三个年龄段的学生分别采取了直接答卷、选项填空、大规模访谈等形式,对学生的发展需求进行全方位的评估,最后形成科学的调查报告。结果显示,我校小学生的发展需求具有一定的共性:健康生活的需求、快乐学习的指导、幸福成长的体验、创新的思维品质的养成。 3.评估学校及社区发展的需要 学校是学生幸福成长的摇篮,是他们实践与体验生活的基地。我校虽然是中心校,但教学资源相对于城区来进比较匮乏。加之生源多属于农村家庭。父母的教育意识淡薄。部分学生由于父母的娇惯,忽视了礼仪与感恩,部

分学生由于饮食结构的不合理,导致了身体素质差,缺乏一定的劳动技能和水平。部分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又迫切地想促使孩子有一定的兴趣爱好,在特长方面有所发展。基于这样一种现状,需要重建学校文化,重新审视学校的育人目标,使这所半个多世纪的老校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学校发展提供了平台,课程管理与决策权利的下放,给学校课程创新创造了机遇。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满足了学校发展的需求,学校在实践探究中明确了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实现学校教育哲学的方向。 4.分析学校与社区的课程资源 近年来,县局、政府为学校投入了大量财力。扩建了图书室、微机室。语音室。光盘播放室、卫星收视室等。这些无疑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提供了很好的课程资源。在人力上,我校的教师年龄年青化。他们爱好广泛,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比较快。例如,王丽萍老师毕业于专业音乐学校。擅长器乐、舞蹈。门殿宗老师擅长微机知识,在flash制作方面更是游刃有余。苗秀玲老师一直任教科学、自然学科,对于种植、养殖也属于内行,总之,我们能根据教师的擅长来满足学生的所需。 另外,我们可利用的校外课程资源也很丰富,学校附近,各种机构、企事业单位较多,居民较集中,镇领导也力图改善生活环境,扩大了服务的范围:维修、购物、扶贫帮困、关爱弱小、节日喜庆活动等。学校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主动参与文化活动,美化生活环境,与当地居民共同建设美好的精神家园。 (二)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总体目标

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

————————————————————————————————作者:————————————————————————————————日期: 2

天水市枣园巷小学学校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 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开发的一门课程,由学生自主参加,以学生活动为主,它与必修课程一起构成学校课程体系。但它与必修课程在内容、要求的深广程度和活动形式的灵活程度等方面又不尽相同。校本课程更突出学生的自主性、自愿性和灵活性。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要求,学校开发校本课程将对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创新思维习惯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发现和培养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 2.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进身心健康。 4。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精神,学习和掌握科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5.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使学生热爱学校生活,适应社会。 二、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

1,建立领导机构。成立由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家长共同组成的学校课程开发和实施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具体负责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领导机构的职能是:(1)为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提供组织保障和领导保障,组织教师积极参与学校课程开发;(2)负责对校本课程的审议;(3)负责确定学校课程开发内容,审议教师的课程纲要或活页材料;(4)负责协调学校课程开发工作,使校本课程开发具有合理性、创新性。 2、培训师资 (1)对教师进行课程理论的培训。让教师初步掌握课程的一些基本原理,明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常识、课程探究等基本原理,为课程开发提供理论依据。(2)对教师进行专业知识培训,不断拓宽知识。 3、课程的开发和实施程序 (1)前期论证 既对所开发的校本课程进行前期论证。论证主要从两个方面:一是将开发的目的、意义、项目报市课程开发项目领导小组,经领导小组讨论认定;二是将开发的课程拿到学生中去征求意见,看所开课程学生是否喜欢,是否需要。 (2)确定题目,搜集资料 校本课程的开发首先需要明确主题、范围与领域。主题的确立首先考虑以下因素:一是学生的内在需要。检验任何一类课程是否成功的标志很多,但学生的需要必须放在首要

高庄窠小学武术校本课程的 开发、实施 新体育课程改革方案提出“强化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之一,它在激发学生对民族民间体育活动的兴趣以及弘扬民族精神上所起的的作用是任何一个教材无法比拟的。在小学生中进行武术教学是以民族民间体育活动-武术为主要手段,更好地锻炼学生身体,改善课堂气氛和教学内容的多样性;把武术的基本知识、技术、技能和综合性、对抗性等融合在体育教学之中,更好地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内脏器官功能,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机智果断等意志品质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对此课题进行研究是为了使武术能更好的发挥其作用:使学生具有聪慧的头脑,高尚的品德,勇敢顽强、朝气蓬勃、机敏灵活、交往协作的良好品质;通过课外活动、课堂教学、业余训练等手段来完成,它也能够很好的体现在新课程背景下,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更好的发挥它的作用,体现其真正的价值。促进教育思想转变,推动学校整体改革,提高办学水平。 在武术成为校本课程过程中,我们首先必须考虑的问题是:怎样构建包含国家、地方、学校的三级课程?因为它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我们认为:“三级课程是一个整体,各级课程在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只是从管理的角度为了解决课程的适应性,相对按三级权力主体相对划分而成。因此,武术教学的实施,既体现了国家的意志,又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差异性。因为学校是把理想课程转换为现实课程的主要场所,是真正发生教育的地方,所以它就是课程的一个权力主体。

一、开发《武术》校本教材的重大意义 (一)学生方面: 1、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促进学生个性成长。 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就是要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充分而良好的发展,从而使每个学生都具有高度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校本课程在开发的形式上看是“以校为本”,而隐藏其背后的真正哲学理念是“以人为本”,以人的充分自由发展为最高目标。以人为本的理念既强调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又强调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与众不同的唯一。 2、以武健体,促进学生体质健康。 3、以武育德,弘扬民族精神、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民族自尊心、自豪感。 民族民间体育活动中所特有的人文内涵深深地影响着学生的品德修养。学武不仅能让学生在练武中露一手,更重要是能让学生在练武中懂得武德,学到武德。武术教学有助于学生确立学习的楷模,建立崇拜的偶像,激发学习热情和动力。如:南宋抗金民族英雄岳飞,幼年时,母亲在其背上刺字“精忠报国”,使他铭刻在心,学文习武,文武兼备。金兵进犯中原,他率兵抗金,收复中原。以自已的行动,报效祖国和人民。民国期间,津门大侠霍元甲不甘忍受侵略者欺凌和狂妄,挺身而出,飞上擂台,使那些帝国主义列强的拳师,不敢在中国的武坛上耀武扬威,大振了中华的国威。还有现代的李小龙、成龙、李连杰等中华武术代表人物。蜚声影坛,使中国功夫震惊了世界。由此可见,武术寓于深刻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无疑是激励学生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巨大动力。通过武术教学,不仅增强了学生的体质,而且还借助武术项目内外兼修的运动特点,向学生宣扬了民族正义感和“重义守信、助强扶弱、

校本课程实施措施 东港六中

东港六中校本课程实施措施 一、健全组织机构,明确部门及人员职责 1、领导小组工作职能,主要职能是审议决定校本课程开发项目,形成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同时负责课程教材建设、教师培训、教学指导、监控与评价,承担校本课程的日常管理工作。。 2、审核组工作职能,负责在现有基础上,完善已有成熟课程设计,开发新课程。知识与技能的指导。 3、课程研发小组工作职能,负责在现有基础上,完善已有成熟课程设计,开发新课程,以及根据学校的整体安排做好校本课程实施的各项业务工作。 二、建立相关制度,确保校本课程实施 1、审议制度 ①学校全体教师均有权参加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骨干教师及青年教师要积极参与。在学校进行动员与培训后,可以自主申报。 ②教师在接受专门培训的基础上,将《教学设计》和《课程纲要》等相关资料上交学校校本课程领导小组会审。学校校本课程领导小组在进行全面、综合分析和评审后,决定开发科目及实施的人员。 2、管理、监控、督导制度

①建立计划、总结交流制。凡承担校本课程的教师在教学处及教研组的指导下,针对自己所开发的校本课程实际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学期计划,组织集体交流、互相借鉴;学期末教师进行全面总结。 ②教导处每学期要安排专题督导,监控、指导教师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具体工作情况,做出科学的评价。开课情况将在评选优秀教研组与备课组时做重要参考。 ③每学期必检查项目有教学计划、教案、课堂教学、评价成绩、学生满意率等。教师必须严格按照课程表上课,按照教学常规进行教学。 3、激励制度 ①有校本课程教师的工作考核纳入到日常考核与期未考核之中。 ②有关校本课程的相关资料学校给予优先办理。 ③担任校本课程的教师, 参加评优、评先、晋级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 ④作为评选校级骨干教师和优秀课的优先条件。 4. 经费保障制度 ①学校进一步加强图书馆和专用教室的建设,添置教师用书,合理配置教学设备。 ②教师在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必需使用的费用有权申报(写书面使用申请)。得到校本课程领导小组的审核批准后,必须专项使用。

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课题暨 武汉市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重点课题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课题结题研究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首次提出“学校课程”的概念,在2001年6月7日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要求“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状,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校本课程从此走入我们的视野,落实国家教育方针,推进校本课程建设成为学校管理者的责任。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是一项课程革新任务,是目前我国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具有以下五点意义: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创国家级山水园林城市”是武汉市政府向全体市民提出的一项重要工作目标。我校与东湖风景区近邻。东湖风景区以其独特的地理自然环境、楚文化的特色和现代科技文明风韵,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为中小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研究天地。因此以东湖风景区为依托研究开发与实施我校特色校本课程,对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落实武汉市政府工作目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实施素质教育,规范教学内容,严格课程管理,将德、智、体、美有机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是《义务教育法》对中小学办学行为和育人方向总的规范要求。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校校本课程以学校教师资源为中心,以学生需求为重点的兴趣校本课程初具雏形。整合学校与地域教育资源,规范开发与实施行为,形成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摆在了我们面前。因此这一课题的研究,对规范办学行为,创建以东湖文化为载体的教育特色,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培养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是新时期的教育目标,本课题的开发与实施,基于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的需求,对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教育实践意义。

第一章中国武术概述 第一节中国武术的本质特征 一、中国武术的概念 中国武术,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活和斗争实践中逐步积累和发展起来的一项宝贵文化遗产。 武术概念是人们认识研究武术的基本依据。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同时期对武术概念的表述不尽相同,它的内涵和外延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武术本身的发展而发展。 武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曾有过不同称谓,如春秋战国时称“技击”,汉代称“武艺”,清初称“武术”,民国时期称“国术”,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命名为“武术”。 就其内容和形式,有文字记载的古代武术中舞练形式的套路运动有“打拳”“使棒”“使枪”“戈舞”“矛舞”“刀舞”“剑舞”等单人和集体的演练以及“枪对牌”“剑对牌”等双人对练。对抗形式的搏斗运动有“角骶”“手搏”“相扑”“击剑”“较棒”“刺枪”等。 从久远年代走来的武术与今天的武术相比较,其所含盖的内容和形式确存在不少差异,但本质属性却是一致的,一脉相承的。从历史上看,早期人类在生存竞争、狩猎及战争中的技能形态与武术初期的技术形态同源同构,甚至在一定时期融会交织,然而二者随着历史的变迁,武术发展至今,体育的功能日渐显著,并归属于体育的范畴,其内容、形式和手段的体育化特点更趋明显,所以现代武术的概念可概括为:武术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搏斗为其运动形式的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 二、中国武术的属性 武术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1狭义为: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搏斗和武术功法练习等为其主要运动形式,具有广泛社会价值、功能和民族文化特色,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2广义为:武术是以武术技术、武术文化、武术人才、武术管理、武术产业、武术社团、武术医学、武术教育、武术科技、武术法规等为主要内容,以套路、搏斗和武术功法练习等为其主要运动形式,具有广泛的社会价值、功能和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注重内外兼修,形神兼备的中国文化传统体育项目。从广义上讲,武术不光是体育所能涵盖的,武术属于体育,但又高于体育。从武术概念中内涵的三个属性可以看到:(一)武术是中国传统的技击术 它是以踢、打、摔、拿、击、刺等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通过徒手或借助于器械的身体运动来表现攻防格斗的能力。其主要运动形式有:套路运动、搏斗运动、武术功法。基本功、基本动作是武术技法的基本组成部分。无论是对抗性的搏斗运动,还是势势相承的套路运动,都是以中国传统的技击方法为其技术核心的。就人类的社会生活来说,技击术不可能是中国独有的。比较世界各地的技击术,武术不仅在技击方法上更为丰富(诸如各种踢打击刺之法),而且有自己的传统特点(诸如快摔法、擒拿法等)。在运动形式上,既有套路的,也有散手的,

城北中学《武术》—校本课程 一、基本情况: (一)、课程名称:武术 (二)、开发教师:顾丽君 (三)、授课对象:初一年级学生 (四)、授课时间:每周二下午大课间 二、课程的意义和背景: (一)课程的意义: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长期积累起来的宝贵文化遗产之一。它是 在农耕文明的历史时空背景下,形成发展的,至今仍在传播的以套路、散手和功 法练习为主要内容,并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主体精神的身体活动方式。武术的 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具有强身健体,防身自卫,锻炼意志,陶 冶情操,竞技比赛,观赏娱乐交流技艺,增进友谊的功能。武术发展至今,其特 有的健身价值、教育价值、竞技价值、观赏价值和经济功能,已成为世界人民共 享的资源,武术魅力享誉全球。 (二)课程背景: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标准》根据"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适应社会需求、素质教育和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课程特点构建了五个领域、三个层次的课程目标体系。三个层次的递进关系为:课程目标──领域目标──水平目标。随着这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的出台,确立了地方和学校参与基础教育课程管理的权力主体地位,从而为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优势、确保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和适应性提供了制度保证。对于一所学校而言,《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三级课程管理为学校体现特色,开发校本课程提供了沃土。在体育校本资源开发的过程中,我校结合教师资源,对开发武术项目进行开发、研究,使之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提高精神文明,增强学生的体质。 武术的特点寓技击于体育之中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民族风格广泛的适应性武术的作用改善和增强体质提高防身自卫能力磨练意志,培养道德情操娱乐观赏,丰富文化生活武术具有健身、防身、修身养性、娱乐观赏等多方面的作用,是人们增强体质,振奋精神的一种好手段。武术套路基础是我校开设的体育系列课程之一,其目标是:在加强学生身体素质教育、增强体质的同时,使学生初步掌握武术套路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总结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总结一、课程界定: 校本课程具有服务学校、依靠学校、植根于学校的特性。校本课程不同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以适应学校 和学生的特别需要为主旨,以学校的办学宗旨为依据,办出特色;它又以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别需要为依据,满足本校学生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未能得到满足的种种合理需要。 校本课程不是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重复,而是对它们的有力补充;校本课程须依靠学校而生成,深深植根于学校。它 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是由师生对它的感情和智慧、本校的 优良传统、校园文化资源以及经过师生加工处理了的网络信 息资源有机构成的内容。 二、目标: 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将带动学校的校本培训和校本研 究,促进教师观念的不断改进,不断深化学校和教师的课程 意识,提高学校教师、领导的规范课程开发技术,全面提升教师素质和课程开发能力,使教师对课程改革有正确的意识,有课程改革的愿望和动力,有开发校本课程所必须的知识、 能力和技术,能推进学校管理的改革。针对学生程度参差不 齐、兴趣爱好不一的特点,给学生提供可自主选择的校本课程,以改变其学习方式,引导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构建一种富有吸引力的学习生活,最终达到一方面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提高教育质量,另一方面形成学校办学特色。为我校校本课 程的全面开发打下永久性的良好基础,起到一个很好的导向作用。 三、开设校本课的意图: 校本课程除了不同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之外,首先是它的多样性。多样性具有满足学生自主选择课程的可能性,学生要想充分发展自已的个性,必然要求具有一定程度的自 主选择课程的权利,而校本课正好满足了学生的这一要求。 校本课程它能较充分地反映学生的种种特别需要,提供多种多样的课程门类,让学生自由选择。其次是它的实践性。有 的校本课程在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行为的充分发展的过 程中,把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和动手 能力、交往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发现与解决问题的 能力作为重点。所以,它强调学生应在活动中学,注重直接体验和经验积累,反对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 其三是它的综合性。各门校本课程的内容是围绕一个一个主 题收集组织的。这种综合性内容不受学科知识体系的束缚,因而有助于多种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多种能力的均衡发展。其 四是以学生为主体。各门校本课程都把学生的发展置于中心 地位。首先,以学生的特别需要为出发点,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和学生情感的提升。其次,各门校本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学 习活动的安排都给学生的主动参与留下一些空间,创造了一

学校课程开发及实施方案 一、开发及实施背景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设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学校课程是国家课程标准中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开发有利于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有利于实现学生的主动、生动、全面发展,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给学校的特色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新的舞台。我校根据实际,把学校课程做为国家课程的一种校本化开发,以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创新思维习惯和实践能力,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尽可能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与特长,让每个学生学有所长(chang),学有所长(zhang)。 二、指导思想 从我校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出发,本着有效利用现有教育资源,依靠本校教师和专家、家长共同开发的原则,开发具有博文特色的学校课程,以体现个体差异、全面育人的开发宗旨,为学生提供品德形成与人格发展、潜能开发与认知发展、身体与心理发展、艺术审美、综合实践等方面的学习经历,促进学生主动、和谐发展。 三、开发原则 1.立足本地,因地制宜 黄岛是一方古老而又美丽的土地,它不仅有灵秀的山水,丰饶的物产,还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沧海桑田、历史变迁,许多名胜古迹令人瞩目、许多名产令人神往、许多风流人物流传史册。因此,我们立足本地,让孩子们从关注身边的名胜、名人、名产开始,通过系列调查活动,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名胜、名人和名产,珍爱名人、关注名胜、保护和发展名产;关注家庭、社区、民族和人类的

临沂武德小学武术特色课程实施方案 一、开设目的 武术特色课程的开发,为学校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也为教师职业发展提供了机遇与挑战。以往统一的课程计划,单一的课程结构,划一的课程内容,己不能适应学校的发展需要,必须开发以学校为特色的教育资源,才能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根据临沂市教育局和体育局有关加强“教体结合”工作的计划安排,我校按照市、区两级教育主管部门要求,在广泛调研和充分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从学生需求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出发,挖掘校内外教育资源,并结合我校常州市少体校良好合作关系,以及在体育运动项目上的雄厚基础,决定开设以武术项目为特色的小学体育特色课程。 通过开设武术特色课程,把武术特色活动纳入系统化、规范化、常态化的轨道,以此为手段,让学生志在参与,乐在运动,品味体育运动的精彩,体验运动中的快乐,以达到培养品德、锤炼意志;锻炼心智、改善机能;促进交流,弘扬文化的目的,另一方面,通过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力求构建出适合我校发展的体育特色教育之路,促进学校体育工作的可持续发展,为教体结合探索一条新路。 二、总体目标 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进一步凸显我校“崇武尚德,务实博学”的办学特色,从而全面推动学校包括体育在内的各项工作的发展。

(一)、确保执行国家课程,在维护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严肃性的前提下,开发校本课程,丰富课程资源。 (二)、通过武术特色课程的开发,培养一批复合型、科研型的教师;推动课程研究、管理和开发队伍的建设,提高学校管理和开发课程的能力。 (三)、通过跑、跳、柔韧、协调等动作,促进学生身体综合素质的发展;促进学生身体的生长发育。培养学生勇敢、坚毅、竞争与合作的精神及耐挫力。 (四)、普及中华武术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同时,加强对学生的武德教育,努力让学生德艺双修,弘扬中华武术文化。 (五)、品味体育运动的激烈精彩,体验运动中的生命快乐,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形成我校以体育为特色的校园文化。 三、课程设置 我校的武术校本特色课程开发以学生和学校的发展为本,积极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和竞争、耐挫的心理素质及团结、协作的精神。针对上面的分析,初步设想武术校本特色课程设置如下(表一): (一)、武术理论课 介绍武术的起源、历史,武术流派,武术家的趣闻轶事,武术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及其蕴含的精神品质。激发学生热爱武术、立志传承和发展中华武术。 (二)、武术技能课

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 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应突出和发展学校的办学特色,我校以校本课程建设为抓手,基于课程内容本身,基于儿童个性发展,基于学校地域资源,着力构建一个符合儿童学习兴趣、提高儿童数学素养、促进儿童身心发展的校本课程体系。于是,我们在实践中注重对课程内容的开发,注重对课程本质的挖掘,注重对课程效度的开拓,让校本课程资源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优势,从而提高学校教育的教学效率。 一、基于课程内容本身,有效实施校本课程 课程内容的开发是校本课程实施的重要载体之一,课程内容的开发丰富了校本课程的建设。它是实现教学目的、教学任务的重要环节,是完成教学目标的重要措施。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对于低年段的学生,我们从孩子所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数学并将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自然地融入到课堂中,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中高年段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主要侧重于学生对于所学课本知识的综合性运用以及部分知识点的教授教学,引导学生利用所学新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要从生活出发,数学也要回归生活。 2014的12月,我校的马凌然老师,王守文老师,刘培培老师分别开设了三节数学校本课—《旅游中的数学》,这三节课均属于中高年段的校本课,都是以“旅游”为主线,引导学生探索和研究旅游中的数学问题。马凌然老师执教的是“旅游中的路线规划”,她让学生做小导游,引导学生探究不同的旅游路线,并通过对路线的实地考察和长度估测,为不同的游客团队选择相应的旅游路线,达到最佳的游玩效果。课中,还涉及到了关于“搭配”的新知教学。刘培培老师执教的“旅游费用的预算”。学生自己设计旅游方案,并对游玩中门票、坐观光游览车、午餐所需的费用进行预算,在此基础上比较交流各自的方案,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王守文老师执教的是“停车场的规划”,针对栖霞山旅游中“停车难”的问题,老师让学生做个小小设计师,为即将使用的停车场规划设计车位。三位老师的内容设计力求做到趣味性、操作性、现实性、探索性、开放性、思想

武术课校本课程纲要 一、课程简介: 1、开发背景: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和发扬古老的民族传统优秀品质,树立高尚情操。中华武术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包含着中国人的道德标准与智慧。在学校体育校本课程中,学生学习到武术理论,更实质的认识了尊师重道、谦虚谨慎等儒家的传统思想。并通过课程达到了强身健体的目的。 2、开发教师—— 3、课程名称——武术 4、授课对象——五年级学生 5、课程类别——体育技能 6、课时安排——每周一节 二、课程目标: 1、认知目标 通过武术课的学习了解中国民族传统文化与武术的理论与技术,并运用部分武术运动规则和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能够欣赏武术比赛、指导自我锻炼。按要求参加课外练习。 2、技能目标 掌握武术项目的基本动作,至少掌握2套拳术套路,并通过参与武术专项锻炼,提高防身自卫的能力,身体素质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3、情感目标 重视对学生进行武德教育,明确习武目的,端正学习动机;培养学生虚心好学刻苦磨炼的学风;继承尊师爱生的传统习尚,加强遵纪守法的道德教育培养学生对武术运动的兴趣,鼓励参与该项运动,体验成功形成运动爱好。 三、课程内容 1、武术的理论与知识 2、武术的价值与作用 3、武术教育的历史与发展状况 4、武术的特点 5、基本手型 6、基本步型 7、柔韧、协调练习动作 8、手法练习: 9、腿法练习: 10、平衡动作: 11、组合动作: 12套路: 四、教学计划 第一学期

五、课程评价 (一)武术课成绩考核权重表 (二)运动技术与技能评价70% 评价内容与标准:武术单项课专项技术与技能考核,制定分级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内容与标准。 考核标准与方法

校本课程实施措施及流程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础开发出来的课程,实施校本课程是实现学校的办学宗旨,体现办学特色的有效途径。为更 好地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有效提 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课程开发水平,制定我校校本课程开发 计划如下 : 一、指导思想 以“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理念,结合我校实际,开发符合我校校情的系列校本课程,以弥补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 的不足,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通过学 习使学生初步形成健全的人格和个性,为终身发展奠定基 础。 二、实施目标 1、通过学科素养类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感受中华经典 的博大精深、数学思维的灵活创新、英语情境的生动有趣, 陶冶情操、发展个性,保持最佳学习状态,提高人文素养。 2、通过生活技能类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劳 动技术和礼仪规范,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初步形成健全 的人格,热爱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 3、通过艺体技能类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发展特长,树 立自信,丰富精神生活,实现全面和谐发展。 三、基本结构 以校本课及活动小组为载体,确立以下三类内容,每学期视环境、师资等具体情况添减部分内容。 1

1、学科素养类——经典诵读、英语口语、习作、数学 思维 2、生活技能类——折纸、生活劳技、生活礼仪、法伴 我成长 3、艺体技能类——舞蹈、声乐、器乐、儿童画、装饰 画、国画、剪纸、书法、十字绣、橡皮泥、陶艺、围棋、武 术、乒乓球、田径等 四、实施原则 1、现实性原则 :充分考虑我校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及学 生发展状况,兼顾学校其它方面因素确立校本课程开发目标 时。 2、基础性原则 :以全面发展学生能力,促进学科知识的 运用与综合为目的,为学生打好基础服务。 3、发展性原则 :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着眼于开发学 生的潜力,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目标。 五、保障机制 (一 )成立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领导小组 组长 :王保柱,全面负责校本课程开发工作,负责教研管理和教材编写指导。 副组长 :王宙红、杨翠珍,确定校本课程开发内容,具体 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成员 :郭星、刘艳、杨康、范君、焦玲燕、陈喜、杨静、 王首艳、李艳云、屈变玲、秦立波、郝丽红。 (二 )组织编写校本课程纲要或教材 2

创新性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关于校本课程的开发,课程专家们认为有以下特点。首先,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哲学主张自主进行的适合学校具体特点和条件的课程开发策略,实质上是一个开放 民主的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决策过程。其次,校本课程开发是针对国家课程开发的局限性而采取的一种与国家课程相对应的课程开发策略,是教育制度内权力与资源重新配置的 过程。第三,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国家课程开发的重要补充。从这些特点看,校本课程的开发本身就包含创新的因素。而我们在这里之所以提出创新性校本课程的概念,是因为校本课程开发还包含以下两层意思:一是校本课程开发是我们学校所开展的创新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我们把校本课程开发定位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上。 我们学校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展创新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以来,就一直在进行创新性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经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我们已经在创新性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过程中积累了不少经验,也取得了不少成绩。 一、开发创新性校本课程的理论依据 创新性校本课程既然是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就必然要依据创新教育的有关 理论来进行开发研究。 参加全国中小幼创造教育典型经验专题研讨会的专家们提出:创新教育在本质上就是遵 循人的创造活动规律和人的创造素质的培养规律,以培养创新人才为宗旨的教育。创新教育的一个信念是每一位正常的儿童都有一定的创造潜能,都能通过适当的教育,取得创造性的成绩,成为某一方面的创新性人才。创新教育具有正确的社会价值理想和导向,其目标是培养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创新人才。从本质属性上说,创新教育属于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它是当今先进的教育理论与教育改革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新的教育思想体系和实践体系的 统一体。关于创新教育,国内已有许多专家作出了理论上的阐述。 “创造教育,就是把创造学、教育学、心理学等有关学科的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学校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途径,帮助学生树立创造志向,发展创造性思维,培养创造精神和创 造力的教育。” 所谓创新教育是指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教育目标的教育模式。它不仅注重知识的存量,更加注重知识的增量和流量,注重知识创新、传播及使用,形成知识(存量)——传播与使用(流量及增殖)——创新(增量)——传播与使用(流量及增殖)——创新(增量)的良性循环。即是说,创新教育是指在加强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高度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要教他们“是什么”和“为什么”的知识,更应教他们“是怎样”和“是谁”的知识”。 “创造教育,是指在创造型学校管理和学校环境中,由创造型教师通过创造型教学方法培养出创造型学生的过程。”创新教育是指在基础教育阶段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发掘人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通过对传统教育的扬弃、探索和构建一种新的教育理论与模式,并使之逐渐丰富和完善。

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 21世纪,随着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高科技、信息化、网络化、可持续发展等特征的日益凸现,教育将面临到一个竞争更加激烈、变革更加迅速、创新更加广泛的挑战,课程改革作为整个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目前受到的关注的程度日益突出。中共中央、国务院早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就指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改变课程过分强调学科体系、脱离时代和社会发展以及学生实际的状况。” 校本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共同组成了在学校中实施的“三级课程”的结构。校本课程的开发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可以弥补国家课程开发的不足,有利于形成学校办学特色,满足“个性化”的学校发展,还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和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真正满足学生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在新形势下的课程开发和改革必须着力解决以下问题:一是确立课程改革目标,课程改革追求的目标应当定位在使课程内容更为密切的关注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使学生有一个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二是更新知识价值观,确立最符合时代要求、最符合学生发展的知识是最有价值的知识的观念;三是改变传统的课程观,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观,以人本主义思想为指导,树立真正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本考虑课程设计,考虑学科体系和知识结构,考虑学生学习现实和学习基础,考虑未来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需要;四是拓展课程适应内容,改进教育方法,使课程内容密切联系社会实际,贴近学习生活,挖掘隐性课程的德育渗透功能,整合学校、社会、家庭三者的教育力量,加强德育和人文教育;五是树立个性化的教育观,校本课程开发在坚持统一的基础要求前提下,要明确各种教材的目的,做到教材的多样化与差异性、层次性的密切结合,要做到校本教材的多样性和可选择性密切结合,突出学校自身特色,引导师生独立地、自主地、不受干扰地选择校本教材。 我校有一批热衷于教育研究和教育改革的领导和教师,多项课题的研究更锻炼了科研队伍,校本课程的开发将更高层次地提高学校师资队伍的素质,充分发挥学校广大教师的教育研究作用。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 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思想,坚持以师生发展为本,通过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指导学生等手段和途径,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都得到积极有效地发展,并以此为契机,力树学校品牌,争创学校特色、大力提升教学质量,最终促使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发展。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学校及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基本知识,尝试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从现实生活中事物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操作步骤和思维

目录 第一章武术理论----------------------------------------------------1 第一节武术的起源-------------------------------------------- 1 第二节武术的形式、内容与分类---------------------------1 第三节校园武术的特点和作用------------------------------2 第二章基本功和基本动作-----------------------------------------5 第一节肩臂练习----------------------------------------------- 5 第二节腿部练习------------------------------------------------6 第三节手型手法练习------------------------------------------7 第四节步型步法练习及简易组合--------------------------10 第五节简易五步拳及图解-----------------------------------12 第三章套路运动--------------------------------------------------- 15 第一节《中华有神功》----------------------------------------16 第二节《少年拳》第二套-------------------------------------20 第三节《劈挂拳》组合动作练习----------------------------22

北张氏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性质与理念 校本课程的开发应该立足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育人德为首,对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应该是教育的首位,而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德育要注重启蒙性和生活实践性。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应该从爱学校,爱家乡起步,开发德育校本课程。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家乡,就是我们校本课程的生长点。历史不能忘却,我们有责任让那些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孩子们知道学校的历史家乡的历史。所以我们将从小学生入学起,有计划,分步骤对学生进行革命理想和爱国主义的启蒙教育,弘扬民族传统,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我们把校本课程定为人文素养类的校本课程,是一门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融道德教育,历史文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五爱教育于一体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课程实施中,我们倡导“综合性学习”,淡化教师单纯讲授,重视学生的参观、访问、调查等时间体验活动,在活动中学会合作,学会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在活动中经历情感体验,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发展。 二、学校与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 新课程理念对基础教育工作者的观念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在这种背景下,联校召开领导班子会议,根据规模办学的实际情况,针对学校资源和社会资源,商讨学校发展大计:色头联校到底向何处发展?基础教育的性质、作用是什么?我们应该具有怎样的办学理念?研究讨论走特色办学之路,提高办学水平。在

调查研究办学传统、师资状况等因素后集思广益,决心抓住课程改革这个契机,在开齐开好国家课程的前提下,进行课程改革,把校本课程的开发实践做为一项重要策略来抓,提出了“以校本课程开发为依托,促进学校个性化发展”的办学思路。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总目标 1、了解如何爱护学校的一草一木,如何成为一个热爱学校的好少年。 2、认识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的重要性,学会如何做一个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好学生。 3、转变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学习、探究,培养收集、分析、整理信息、解决问题及欣赏、实践和创新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4、通过观察与思考,探究与质疑,调查与实践,在探究性学习中,继承民族文化、家乡文化中的良好传统,树立为家乡服务的伟大志向。 5、在德育校本的学习与活动中学会交往与合作,学会关心他人,欣赏他人,珍爱生命,珍惜今天幸福生活,享受成长的快乐,培养勤劳勇敢、诚实守信、勤奋好学、乐观向上的人文素养与美德。 四、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1.特色性原则:充分挖掘和利用学校的历史及人文资源,依据学生实际需要和学校优势进行开发。 2.针对性原则:根据教师的专业特长组织实施,立足于学生实现和长远发展的需要,立足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