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类监测
智慧机场鸟情监测系统建设方案

智慧机场鸟情监测系统建设方案一、项目背景和意义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航空业得到了迅猛发展。
然而,与此同时,鸟类对航空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威胁。
鸟类在机场附近觅食、筑巢和栖息,有时候会误入机场跑道或飞机发动机进气道,造成飞机事故和航班延误等问题。
因此,建设一套智慧机场鸟情监测系统,可以对机场周边的鸟类活动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为航空安全提供保障。
二、系统构成1.鸟类监测设备:包括红外线传感器、声音识别设备、摄像头等,用于检测和识别鸟类的活动情况。
2.数据采集和传输模块:负责收集鸟类监测设备的数据,并将数据传输至后台服务器。
3.后台服务器: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并生成报表和预警信息。
4.用户界面和显示器:为机场工作人员提供实时监测数据和预警信息,使其能够及时采取相关措施。
五、系统工作流程1.鸟类监测设备不间断地监测机场周边的鸟类活动,包括鸟类的数量、种类以及活动区域等。
2.数据采集和传输模块实时采集并传输监测设备的数据至后台服务器。
3.后台服务器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判断是否出现异常情况。
4.若监测到鸟类活动异常或潜在威胁,后台服务器会发送预警信息至用户界面和显示器。
5.机场工作人员根据预警信息,采取相应的措施,例如驱赶鸟类或改变起降方式等,以确保航空安全。
六、系统特点1.网络化:整个系统在各个环节间通过网络进行数据传输和信息交互,实现了远程监测和及时响应。
2.自动化:鸟类监测设备可以自动识别鸟类的活动情况,后台服务器可以自动分析和处理数据,并生成相关报表和预警信息。
3.实时性:系统能够实时监测鸟类活动情况,并提供实时的预警信息,使机场工作人员能够及时采取措施。
4.监测预警:系统不仅能监测鸟类的活动情况,还能通过数据分析和处理,判断是否出现潜在威胁,提供预警信息,为航空安全提供保障。
5.用户友好:系统的用户界面和显示器提供清晰易懂的监测数据和预警信息,方便机场工作人员进行操作和决策。
校园鸟类群落调查及多样性研究报告

校园鸟类群落调查及多样性研究报告一、引言鸟类是地球上最具代表性和较易观察到的野生动物。
它们在校园中起着重要的生态作用,并且往往反映出生物多样性的水平和生态环境的质量。
本报告旨在通过对学校园鸟类群落的调查和研究,揭示校园生态系统的鸟类多样性和关键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
二、材料和方法1.调查地点:选择一所校园作为研究对象,包括校园内的草地、树林、湖泊等生境。
2.调查时间:选择2个月时间进行调查,涵盖了春季和夏季两个季节。
3.调查方法:a.田间观察:利用望远镜和相机记录校园中出现的鸟类种类和数量。
b.样方法:在不同类型的生境中设置数个样方,记录每个样方内的鸟类种类和数量。
c.数据分析:根据观察数据计算校园鸟类的物种丰富度、物种多样性指数。
三、结果1.鸟类物种构成:在调查期间,共记录到校园中的鸟类物种为20种,包括苍鹭、白鹭、喜鹊、知更鸟等。
其中,苍鹭和白鹭为校园的代表性鸟类物种。
2.鸟类物种丰富度:校园鸟类物种丰富度指数为3.6,说明校园鸟类群落具有一定的物种多样性。
3.鸟类物种多样性:根据统计分析,计算得出校园鸟类的物种多样性指数为H=2.5,且校园内各生境类型的物种多样性存在差异,湖泊生境的物种多样性最高,草地生境次之。
4.常见鸟类物种:在校园的调查中,以知更鸟、喜鹊和麻雀等为最常见的校园鸟类物种。
四、讨论1.影响校园鸟类多样性的环境因素:校园内的湖泊和树林等生境为鸟类提供了繁殖和觅食的场所,是物种多样性较高的地方。
而生境质量的改变、人类活动的干扰等因素则可能对鸟类多样性产生影响。
2.鸟类的生态功能:校园鸟类在传播花粉、控制害虫、调节生态平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鸟类多样性的保护和鸟类栖息地的保护,对校园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校园鸟类群落的变化:鸟类群落的物种构成和数量在季节和环境变化的影响下会发生变化。
长期的鸟类群落调查和监测有助于了解鸟类群落的动态变化及其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
鸟类调查实施方案

鸟类调查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
鸟类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的稳定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对鸟类的调查和监测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档将介绍鸟类调查的实施方案,以期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二、调查区域确定。
在进行鸟类调查之前,首先需要确定调查的区域范围。
根据调查目的和调查资源的限制,选择合适的区域进行调查。
可以根据生态系统的类型、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因素进行选择,确保调查结果的代表性和可比性。
三、调查时间确定。
确定鸟类调查的时间也是非常重要的。
鸟类的活动受季节、气候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因此需要根据不同鸟类的繁殖、迁徙等特点,选择合适的调查时间。
同时,也需要考虑到调查人员的实际情况和调查资源的限制,以确定最佳的调查时间段。
四、调查方法选择。
鸟类调查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根据调查目的和调查区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调查方法。
常见的调查方法包括定点观察、样线调查、声音识别等。
在选择调查方法时,需要考虑到调查人员的技能水平和实际操作的难易程度,以确保调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五、调查工具准备。
进行鸟类调查需要一定的工具和设备支持。
常见的调查工具包括望远镜、相机、录音笔等。
在准备调查工具时,需要确保工具的质量和性能能够满足调查的需要,同时也需要考虑到调查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安全问题。
六、调查数据整理和分析。
完成鸟类调查后,需要对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可以利用统计学方法和地理信息系统等工具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以得出科学的结论和意见。
同时,也需要将调查结果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和社会公众,以提高人们对鸟类保护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七、调查报告撰写。
最后,需要对鸟类调查的结果进行报告撰写。
报告内容应包括调查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等内容,同时也需要提出相关的建议和措施。
报告的撰写应准确、清晰、简洁,以便于相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的理解和应用。
总之,鸟类调查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需要全面的准备和周密的实施。
只有做好了调查工作,才能更好地保护和管理鸟类资源,促进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和保护。
设计鸟类调查方案

设计鸟类调查方案1. 引言鸟类是生物多样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功能具有重要影响。
鸟类调查是了解和监测鸟类多样性和生态变化的关键工具。
本文将提出一种设计鸟类调查方案的方法,以帮助研究人员和保护机构开展鸟类相关研究和保护工作。
2. 调查目标在设计鸟类调查方案之前,需要明确调查的目标和研究问题。
调查目标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了解当地鸟类物种多样性和数量分布情况•监测鸟类种群动态变化,检测潜在的威胁和压力•研究鸟类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探索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3. 样本设计鸟类调查需要选择合适的样本设计方法,以确保调查结果具有代表性和可比性。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样本设计方法:3.1 随机样本随机样本设计是一种选择样本的随机过程,确保每个样本的选择是无偏的。
可以使用随机数表或随机数字发生器来选择样本。
随机样本设计适用于大范围调查,除了可以提供可靠的统计结果外,还能提高调查效率。
3.2 系统抽样系统抽样是按照一定的间隔从总体中选择样本。
例如,在一条固定的路径上选择一定间隔的站点进行观察。
系统抽样在调查有规律的分布和移动的鸟类种群时非常适用。
3.3 范围样本范围样本设计是指选择一定面积或范围内的样本点进行调查。
可以将调查区域划分为网格或样本单元,然后随机选择一部分单元进行调查。
范围样本设计适合于调查大面积分布的鸟类物种。
4. 数据收集方法在设计鸟类调查方案时,需要选择合适的数据收集方法,以获得可靠的数据来支持研究和保护工作。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数据收集方法:4.1 视觉和听觉调查视觉和听觉调查是最常用的鸟类调查方法之一。
调查人员通过观察和记录鸟类的外貌特征、行为、鸣声等信息来确定物种的存在和数量。
这种方法可以在不同的栖息地类型和时间段进行。
4.2 网络调查网络调查是一种利用互联网和移动设备进行的调查方法。
参与者可以使用手机或电脑登录相关平台,记录自己观察到的鸟类信息并上报。
这种方法可以覆盖更广泛的范围,并有效获得大量的鸟类观测数据。
人工智能 在鸟类保护中的应用

人工智能在鸟类保护中的应用
1. 鸟类监测和追踪:通过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如计算机视觉和机器学习,可以对鸟类进行自动识别和追踪。
这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更好地了解鸟类的迁徙模式、栖息地使用和行为习惯。
2. 栖息地保护:人工智能可以分析卫星图像、遥感数据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以确定重要的鸟类栖息地和繁殖地。
这有助于制定保护策略和采取必要的措施来保护这些关键区域。
3. 物种保护:借助机器学习和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可以帮助识别濒危鸟类物种,并预测它们的生存风险和潜在威胁。
这可以为保护工作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4. 反盗猎和非法捕猎监测:人工智能可以应用于监控和检测非法的鸟类捕猎活动。
通过使用图像识别技术和无人机,可以识别和追踪非法捕猎者,并及时采取行动。
5. 生态系统保护:人工智能可以分析生态系统数据,包括鸟类与其他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环境因素对鸟类种群的影响。
这有助于制定全面的生态系统保护策略。
6. 教育和公众参与:人工智能可以通过开发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应用程序,提供沉浸式的鸟类体验,增强公众对鸟类保护的认识和参与度。
智慧鸟情监测系统建设方案

高速率:提供 更快的传输速 度,满足实时
监测需求
低时延:减少 传输时延,提 高监测的实时
性和准确性
大连接:支持 更多的设备连 接,扩大监测
范围和规模
高可靠:具备 更高的可靠性 和稳定性,保 证监测数据的
可靠性
数据采集:实时监测、存储和分析 数据处理:清洗、整合和标准化 数据分析:挖掘关联性、预测趋势和评估影响 数据应用:决策支持、可视化呈现和预警提醒
应用场景:智慧 鸟情监测系统用 于监测鸟类活动, 为生态治理提供 数据支持
实施方式:通过 安装智慧鸟情监 测系统,对鸟类 活动进行实时监 测和数据分析
效果:提高生态 治理的效果和效 率,保护生态环 境和鸟类资源
监测野生动物活动,保护野生动物
监测动物迁徙,预防疾病传播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监测环境变化,保护生态环境
智慧鸟情监测系 统软件V3.0
智慧鸟情监测系 统软件V4.0
传输方式:无线传输 网络架构:星型网络架构 传输协议:TCP/IP协议 传输速率:100Mbps
监测站:实时监测 鸟类活动数据
摄像头:高清摄像 头捕捉鸟类动态
传感器:多种传感 器采集环境信息
数据存储:云存储 保障数据安全可靠
数据存储:支持 海量数据存储, 可实现长期保存 和分析
对系统性能进行评估 根据评估结果进行优化 确保系统性能达到预期目标 不断进行迭代优化,提高系统性能
汇报人:
,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ES
汇报人:
目录
CONTENTS
保护鸟类资源 维护生态平衡 监测环境污染 科学研究价值
监测范围有限
监测数据不准确
监测效率低下
鸟类观测方案

2.定期对观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形成观测报告。
3.建立鸟类观测数据库,实现数据共享与交流。
六、人员培训与分工
1.对观测团队进行专业培训,包括鸟类知识、观测方法等。
2.明确分工,设立观测组、数据分析组、报告编写组等。
3.加强团队协作,确保观测工作的顺利进行。
任务:
1.设立鸟类观测站点,开展定期观测。
2.建立鸟类观测数据库,进行数据整理与分析。
3.组织专业培训,提高观测团队的业务能力。
三、观测方法
1.线路调查法:
-在鸟类活动频繁的区域设置观测线路。
-确定线路长度、方向及观测时间,充分考虑地形、植被等因素。
-按季度进行定期观测。
2.定点观测法:
-在鸟类栖息地、觅食地等关键区域设立观测点。
2.分工明确,设立观测组、数据整理组、分析组等,确保观测工作的顺利进行。
七、观测期间注意事项
1.尊重鸟类生活习性,避免干扰鸟类正常活动。
2.保护生态环境,不破坏鸟类栖息地。
3.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确保观测活动合法合规。
八、项目预算
根据观测方法、观测内容、人员培训等因素,合理制定项目预算。
九、项目总结与成果
-观测点数量:根据观测区域大小和鸟类分布特点,设置若干观测点。
-观测时间:每月至少进行一次观测。
3.卫星遥感与无人机技术: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辅助观测鸟类栖息地、迁徙路线等。
-数据获取:定期获取遥感影像,分析鸟类栖息地变化。
-无人机应用:在鸟类迁徙季节,使用无人机进行空中观测。
四、观测内容
1.鸟类种类、数量、性别、年龄等基本信息。
3.提高公众对鸟类保护的意识,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三、观测方法
候鸟迁徙监测和调查管理制度

候鸟迁徙监测和调查管理制度候鸟是指在不同季节间迁徙的鸟类,它们根据气候和资源的变化,在不同地区进行生活活动。
候鸟迁徙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生物现象,对于了解鸟类的生态习性、保护生物多样性、控制疫病传播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为了有效监测和调查候鸟迁徙,制定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是必要的。
一、监测网络的建设为了全面掌握候鸟迁徙的信息,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监测网络。
监测网络应涵盖广泛的地理区域,包括沿海湿地、内陆湖泊、高山地区等不同环境类型。
同时,监测网络还应覆盖不同的观测手段,如卫星监测、雷达监测、人工观测等,确保信息的多源性和可靠性。
二、监测技术的创新候鸟迁徙监测需要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提高监测的准确性和效率。
例如,将遥感技术应用于候鸟迁徙监测中,可以通过遥感图像获取候鸟的迁徙路径和数量,进而推断其迁徙原因。
此外,利用GPS跟踪器等设备对候鸟进行实时监测,可以记录候鸟的迁徙路线、飞行高度和速度等重要信息。
三、监测数据的整合与分析候鸟迁徙监测产生大量的数据,为了更好地利用这些数据,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数据库,并进行有效的整合和分析。
通过数据分析,可以识别出候鸟迁徙的规律和趋势,为候鸟迁徙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和大数据分析方法,可以对候鸟迁徙的动态变化进行预测和模拟,提高候鸟迁徙管理的针对性和效果。
四、监测结果的应用和推广候鸟迁徙监测结果应该得到及时的应用和推广。
通过将监测结果与环境保护部门和科研机构共享,可以为相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应将监测结果向大众公开,提高公众对候鸟迁徙的认知和关注,增强社会参与度,共同保护候鸟及其栖息地。
综上所述,建立科学的候鸟迁徙监测和调查管理制度对于了解候鸟迁徙的规律和趋势、保护鸟类生态习性以及维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建立完善的监测网络、创新监测技术、整合分析监测数据以及应用与推广监测结果,可以为候鸟迁徙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确保候鸟的安全迁徙和栖息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种名 图片 习性 观测日期 备注 文须雀Panurus biarmicus 栖息于湿地核心区稀树环境,结群活动于二海子芦苇丛或枝叶间。飞行快速,行动敏捷,常在水边的杨、柳树枝叶间和芦苇顶端取食嫩芽和种子. 2009-9-23
雀形目鸦雀科。全长约16cm。雄鸟头浅灰色,眼先黑色并向下形成较宽的须状纹,雌鸟体色淡,无黑色须,喉胸白色。嘴-黄色;脚-黑色。
戴胜 Upupa epops 性活泼,喜开阔潮湿地面,长长的嘴在地面翻动寻找食物。 2008-4-17 戴胜目戴胜科。全长约18厘米。色彩鲜明的鸟类。头具有长冠羽,上体羽毛暗褐色,下背黑色而杂以淡褐色和白色宽阔横斑。
大鵟 Buteo hemilasius 喜停留在高树上或高凸物上,以鼠类、野兔、小鸟等为食。国家Ⅱ级保护动物。 2008-10-13 隼形目鹰科。全长约70厘米,有数种色型。体背面暗褐色,腿深色,尾羽有数条暗色及淡色横纹,多褐色。飞行时翼下有大型白斑。栖息于山丘、林边或草原,
赤麻鸭Tadorna ferruginea Pallas
栖息于开阔草原、河流、湖泊、沼泽等,以各种谷物、水生植物、昆虫、蛙虾等为食。 2008-3-10
雁型目鸭科。全长62厘米。通体橙栗色,雌雄羽色基本相同,雄鸟有黑色颈环,翅上覆羽白色,飞行时,铜绿色翼镜明显,嘴、腿黑色。
疣鼻天鹅 Cygnus olor 栖息于多水草宽阔的水面,主食水生植物的茎叶和果实。 2008-7-5 雁型目鸭科。全长150厘米,体羽白色,嘴红色,脚黑色,前额有黑色疣突,雌雄同色,属国家Ⅱ级保护动物。
渔鸥 Larus ichthyaetus 栖息于沼泽、水塘及干旱平原湖泊。旅鸟,常见。 2009-9-22 鸻形目鸥科。全长约69厘米。夏羽上体灰色,颈部下体尾羽白色,头部黑色,有金属光泽,嘴黄色,尖端红色,红黄色之间有黑斑,脚黄色。
金眶鸻 Charadrius dubius 栖息与湖泊、河滩等地,以食昆虫为主。 2009-5-20
鸻形目鸻科。体长约16厘米。上体沙褐色,下体白色,有一明显的白色颈圈,其下还连接一黑色领圈,眼周金黄色,脚黄色。
红嘴巨鸥 Caspian Tern 栖息于河湖、沿海等,俯冲入水觅食。 2008-5-5 鸻形目鸥科。全长49厘米,嘴红色粗大,尖端略黑,顶冠夏季黑色,冬季白色并具纵纹,翼长、尾短呈鱼尾状。脚黑色。
白腹鹞 Circus spilonotus 栖息于沼泽等湖泊潮湿地带,常低空盘旋觅食。 2009-9-22
隼形目鹰科.全长50厘米。有黑色和褐色两种。黑色型雄鸟翼为灰色,颈肩有白色点斑,颏喉部和上胸黑色。也杂有白色点斑,下胸及腹白色。尾羽为淡棕色,并有6条褐色横斑。
白翅浮鸥 Chlidonias leucopterus 栖息于河、湖、水塘、沼泽,飞行中掠水面取食。 2009-9-22
鸻形目鸥科.体长约24厘米。头顶、胸至腹黑色,上体暗石板灰色,翼淡灰色。嘴黑红色,脚橙红色。鱼尾,飞行时翼下覆羽黑 色。 须浮鸥 Chlidonias hybridus 栖息于较大水域附近,取食时扎入浅水或低掠水面,夏候鸟,常见。 2009-9-22
鸻形目鸥科。全长25厘米。腹部深色(夏季),繁殖羽时嘴、脚均红色,头顶、枕部和后上颈为绿黑色,头顶其余部分白色,上体灰色,翅尖长,尾较短,叉状。
普通秋沙鸭 Mergus merganser 喜结群活动于湖泊及湍急河流。潜水捕食鱼类。旅鸟,常见。 2009-9-22 雁型目鸭科。全长61厘米。雄鸟嘴红色,头黑绿色并有金属光泽,枕部有短的黑色羽冠,其余白色。雌鸟上体砖灰色,下体灰白色,喉部白色,上颈棕褐色并与白色的下颈界线清楚。细长的嘴具钩。
红嘴鸥 Larus ridibundus 结群活动,在空中或水上飞翔觅食。旅鸟,常见。 2009-9-22
鸻形目鸥科。体长40厘米。嘴红色,先端黑色。脚红色,夏羽头颈部棕黑色,冬羽头颈部白色。眼前和后颈有黑褐色斑,体羽灰白色,翅蓝灰色,翅尖黑色。
赤膀鸭 Anas strepera 栖息于江河湖泊等,以植物性食物为主。 2009-9-18
雁型目鸭科。全长52厘米。雄鸟上背暗褐色,脚橘黄色,嘴黑色,有黑褐色过眼线。飞行时,翼镜黑白色。雌鸟褐色斑驳,嘴侧橘黄。 大麻鳽 Botaurus stellaris 栖息于水域附近沼泽草丛、芦苇丛中,白天隐藏于蒲草苇丛中,以鱼、虾、蛙、昆虫等小动物为食。 2009-9-18 鹳形目鹭科。全长70厘米。头顶黑色,眼黄色,眼先黄绿色,嘴黄褐色,脚趾黄绿色。颈和脚较粗短,身体较粗胖。背肩部具黑褐色粗著纵纹。
种名 图片 习性 观测日期 备注 黄斑苇鳽 Lxobrychus sinensis 常单独活动,取食水生动物和昆虫。 2009-9-5
鹳形目鹭科。全长35厘米。雄鸟头顶和枕部冠羽黑色,颏喉部白色,中央有浅棕色纵斑,上体黄褐色,下体皮黄色。飞羽和尾羽黑色,飞翔时非常清楚。雌鸟似雄鸟,但头顶为栗褐色,颏及喉部有褐色纵斑,较雄鸟明显。
池鹭 Ardeola bacchus 栖息于湖塘、沼泽,以动物性食物为主,包括鱼、虾、螺、蛙、昆虫等。
2008-7-10
鹳形目鹭科。全长45厘米。眼黄色,眼先黄绿色,嘴尖黑色,中部黄色,基部蓝色,夏羽头、头顶及延伸到背部冠羽、后颈、颈侧和胸均栗红色,肩背部有蓝黑色长形蓑羽,飞行时白翅、白尾、黑色背非常显眼。
牛背鹭 Bubulcus ibis
栖息于低山、平原、湖泊、沼泽等,取食鱼虾蛙昆虫等。 2008-8-1
鹳形目鹭科。全长约51厘米。嘴、头颈、上胸、背上饰羽橙黄色,其他体羽白色,脚黑色。 红头潜鸭 Aythya ferina 栖息于长芦苇的水源或沼泽地区,喜食马来眼子菜、软体动物、鱼、蛙等。夏候鸟,常见。
2009-9-17
雁型目鸭科,体长46厘米左右,雄鸟上背和胸黑色,下背、腹部、翼镜灰色,头和上颈栗红色,腰黑色。雌体头和颈棕褐色,背部灰色,胸暗黄褐色。
琵嘴鸭 Anas clypoata Linnaeus 栖息于宽阔地带的湖泊、河流等地。多在浅水处把头没于水下并用铲形的嘴来获取甲壳动物、鱼卵、蛙、小鱼等食物. 2009-9-17
雁型目鸭科,全长48厘米,嘴黑色,先端宽大成匙形,头颈深绿色而有光泽,翼镜金属绿色,胸至上背两侧及外侧肩羽白色,腹栗色。雌鸟褐色斑驳,上嘴黄褐色,翼镜小。
斑嘴鸭Anas poecilorhyncha 夏候鸟,常见。 2009-9-17 雁型目鸭科,全长60厘米。体羽多为暗褐色;上嘴黑色,端部黄色,有黑
色细长过眼线,嘴角有一黑线。雌鸟羽色较暗。
白骨顶 Fulica atra
主要栖息地是沼泽,在距水面不高的密草丛中筑巢。杂食性,夏候鸟,常见。 2009-9-17
鹤形目秧鸡科。全长39厘米,体羽石板灰色,具明显白色嘴和额甲,嘴红色,脚暗绿色。趾间具瓣蹼。
白琵鹭 Platalea leucorodia 栖息于沼泽、河滩、苇塘等。以小型动物、水生植物为食。 2009-9-17 鹳形目鹮科。全长86厘米。胸及头部冠羽黄色,嘴黑色,尖端黄色,嘴长直而扁平,中段狭,尖端扩展为匙状,形似琵琶。脚长为黑 色。 绿头鸭Anas platyrhynchos Linnaeus 栖息于水浅且水生植物丰盛的湖泊、池沼、江河等水域。以野生植物种子、茎叶、藻类、昆虫等为食。 2009-9-17
雁形目鸭科。全长57厘米。雄鸭上体黑褐色,下体灰白色,头和颈灰绿色,颈基有一条白色领环,翼镜紫蓝色。
草鹭 Ardea purpurea 栖息于平原、丘陵湿地的河、湖水边。以鱼、虾、昆虫为食。旅鸟,常见。 2009-9-16 鹳形目鹭科。体长95厘米。眼黄色,眼先黄绿色,嘴黄褐色,头顶蓝黑色,枕具两条黑色长形辫状冠羽,颈细长,上体栗褐色。
黑颈Podiceps nigricollis 栖息于水库、荷塘、湖泊、湿地。以鱼虾和软体动物为食。夏候鸟,常见。 2009-9-16 目科。全长约30厘米。嘴黑色上翘,夏羽头、颈、上体黑色,虹膜橙红色,眼后有黄色扇形饰羽。
小 Tachybaptus ruficollis 生活在湿地浅水、湖泊中,善游泳。身体短园行走笨拙,不善飞行,善游泳潜水。夏候鸟,分布广泛。 2009-7-1 目科。体长26CM。眼圈黄色,嘴黑色,脚蓝灰色,乳黄色的嘴裂和眼易辨认。
白眼潜鸭 Aythya nyroca 栖息于富有水生生物和苇丛的低湿地,以水生植物嫩芽、茎、昆虫等为食。夏候鸟,常见。 2008-4-17 雁形目鸭科,全长41CM,眼、翼镜、上腹和尾下覆羽白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