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池最新研究进展_曹金亮

合集下载

锂离子电池日历寿命研究进展

锂离子电池日历寿命研究进展

锂离子电池日历寿命研究进展李新静;张佳瑢;魏引利;刘炎金;丁绍玉【摘要】综述了锂离子动力电池日历寿命的研究进展,通过对电池寿命影响因素的研究,总结了电池的日历寿命预测方法主要分为两类:数据推断的方法和建立模型的方法.电池的老化过程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对于其寿命的预测不仅需要有关电池的经验数值、数据积累,还要根据电池的老化机理建立模型来预测才更为准确.电池的日历寿命预测对进一步指导电池维护,延长电池使用寿命,降低电池使用风险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期刊名称】《电源技术》【年(卷),期】2015(039)008【总页数】3页(P1777-1779)【关键词】锂离子电池;日历寿命预测;数据推断;建立模型【作者】李新静;张佳瑢;魏引利;刘炎金;丁绍玉【作者单位】国轩高科动力能源股份公司,安徽合肥230011;国轩高科动力能源股份公司,安徽合肥230011;国轩高科动力能源股份公司,安徽合肥230011;国轩高科动力能源股份公司,安徽合肥230011;国轩高科动力能源股份公司,安徽合肥230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M912锂离子电池是一种以富锂材料为正极,依靠锂离子在正负极之间来回移动来完成充放电过程的充电电池。

一般的锂电池采用石墨类碳材料为负极,LiPF6及有机溶剂为电解液,PP/PE膜为隔膜。

作为支撑电动工具工作的后备力量,锂离子电池在使用过程中会受到各种环境因素、外力因素的影响,例如温度、使用时间、搁置时间及储存方式等,其影响充放电能力的正负极材料的结构性质,电解液的粘度及导电性,固体电解质相界面膜的厚度,隔膜的质量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劣化,从而使得电池的电学性能和安全性能随着电池的使用逐渐下降,其中电压、容量、循环性能、功率特性等尤其值得关注[1]。

因此研究电池的寿命问题逐渐被提上日程。

所谓电池的日历寿命,是指电池从生产之日起到到期日期为止,期间包括工况、温度、循环、搁置、老化等因素对电池寿命的影响。

锂电池电解液电导率模型研究进展

锂电池电解液电导率模型研究进展

摘要本文从经典溶液模型、统计热力学模型、半经验模型和数理统计方法四个方面阐述了近年来国内外锂电池电解液溶液电导率模型的研究进展。

锂电池电解液溶液的离子传输机理研究已逐渐从经典的溶液理论转向统计热力学理论,从分子和离子的微观参数出发建立高水平的热力学理论模型,以更好地理解微观结构和微观粒子相互作用。

锂电池电解液溶液电导率的预测以及优化则从传统的半经验模型转向数理统计方法,从而以较小的试验规模、较短的试验周期和较低的试验成本,获得理想的试验结果以及得出科学的结论。

关键词锂电池电解液;电导率;传输机理;预测电解液被称为“锂电池的血液”,其作用是在正负极间传输锂离子,对电池的能量密度、循环寿命、安全性能、高低温性能具有直接影响。

电导率是电解液最常规的物性,表征着电解液的传输特性,广泛应用于研究电解液溶液微观结构和微观粒子相互作用,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电解液中复杂的微观现象。

另外在电池的开发过程中离子电导率低或黏度高的电解液在高电流密度或低温环境下往往表现出较差的循环稳定性,通过合适的数学模型可以帮助科研人员更好地进行电解液设计。

电解液电导率受溶质种类、溶剂组成、溶质浓度以及温度等因素影响,变量多且复杂,因此通过数学模型来探索电解液电导率与各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并寻找其中规律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本文综述了锂电池电解液溶液电导率的理论和数学两大类模型,理论模型包含经典溶液模型和统计热力学模型,数学模型包含半经验模型和数理统计方法。

通过建立电导率理论模型,有助于研究锂离子在电解液中复杂的热力学和输运机制,加深对锂离子溶剂化效应的理解;在此基础上预测不同组分不同条件下的电解液电导率等关键物性参数,为高低温、倍率等功能型电解液设计提供参考;另外通过建立准确的锂电池电导率模型,也能辅助电池材料基因数据库的建设。

1.1 经典溶液模型近一个世纪以来,许多研究人员试图从理论上解释电解质溶液的离子传输现象。

在电解液中电导率数据容易获得且精度高,研究人员构造出性质尽可能接近真实电解液溶液系统的物理化学模型,通过合理的假设条件推导出可靠的理论模型。

锂电池隔膜的研究与进展

锂电池隔膜的研究与进展

锂电池隔膜的研究与进展摘要:隔膜位于正极与负极之间,当电池工作时其应具有以下作用(1)隔离正负极,防止电极活性物质接触引起短路;(2)具有较好的持液能力,电化学反应时,形成离子通道。

本文以化学和材料结构为类别,综述了不同种类锂电池隔膜的制备方法和研究现状,并对隔膜未来的发展趋势做了展望。

关键词: 锂电池、隔膜、微孔膜、无纺布、无机复合膜。

在锂离子电池正极与负极之间有一层膜材料,通常称为隔膜,它是锂离子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

隔膜应具有两种基本功能:隔离正负电极,防止电池内短路。

能被电解液润湿形成离子迁移的通道。

在实际应用还应具备以下特征[1-4]:(1)电子的绝缘性;(2)高的电导率;(3)好的机械性能,可以进行机械制造处理;(4)厚度均匀;(5)受热时尺寸稳定变形量要小。

电池隔膜根据结构和组成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目前比较常见的主要三种[1-4](1)多孔聚合物膜。

是指通过机械方法、热致相分离法、浸没沉淀法等方法制备的孔均匀分布的膜。

(2)无纺布隔膜。

由定向的或随机的纤维而构成,通常会将其与有机物或陶瓷凝胶复合,以期得到具有优良化学与物理性质的隔膜。

(3)无机复合膜。

多采用无机纳米颗粒与高聚物复合得到。

本文针对锂电池性能和安全性对隔膜孔隙率、浸润性、热安全温度等方面的要求,对隔膜的制备改性方法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评述与比较,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可借鉴的资料。

1 多孔聚合物膜1.1 PE/PP微孔膜PE与PP微孔膜的制备常采用的方法有两种,干法(熔融挤出法)和湿法( 热致相分离法)。

干法制备的原理是采用熔融挤出制备出低结晶度高取向的聚烯烃隔膜,经过高温退火处理提高结晶度、低温拉伸形成缺陷、高温拉伸将缺陷放大,最终形成具有多孔性的隔膜[5]。

湿法是将液态烃或小分子物质与聚烯烃树脂的共混物,经过加热熔融共混、降温发生相分离、双向拉伸制成薄膜、用易挥发物质萃取溶剂,从而制备出具备相互贯通的微孔膜[6]。

商用隔膜多为PE、PP单层膜,PE/PP双层膜,PP/PE/PP 三层隔膜(见图1)。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摘要:当前全球范围内的石油和其他传统能源越来越稀缺,迫切需要有效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例如太阳能、风能和潮汐能。

但是,这些新能源供应不稳定且持续不断,因此需要先转换成电能再输出,这促进了可充电电池的研究。

传统的铅酸电池,镍镉电池和镍氢电池存在使用寿命短、能量密度低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极大地限制了它们的大规模应用。

当前,电池行业的首要任务是找到可替代传统铅酸电池和镍镉电池的可充电电池,迫切需要开发无毒、无污染的电极材料和电池隔膜以及无污染的电池。

与传统的二次化学电池相比,锂离子电池由于其吸引人的特性已经在电子产品中占主导地位,显示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研究进展引言国际能源结构正从传统化石能源的主导地位逐渐转变为低碳、清洁和安全的能源,以二次电池为代表的电化学储能技术已成为最有前途的储能技术之一。

锂离子电池因其比能量高、工作电压高、循环寿命长和体积小等特点得到了广泛关注。

锂离子电池主体由正极、隔膜、负极、封装壳体四部分组成,就提高电池的比能量而言,提高负极的性能相对于改进正极、隔膜、封装壳体更为容易。

负极又包括了电流集流体(通常是铜箔)、导电剂(通常是乙炔黑)、粘结剂(通常是聚偏氟乙烯)和具有与锂离子可逆反应的活性材料。

电极的性能几乎取决于活性材料的性能。

1嵌入型负极材料嵌入型负极材料嵌入机制可以描述为,材料结构中可以容纳一定的外来的锂离子,相变形成新的含锂的化合物,并且能在随后的充放电过程中脱出外来的锂离子,恢复到先前的原始结构。

嵌入型负极材料,包括已经商业化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石墨、非石墨化的碳材料(如石墨烯、碳纳米管、碳纳米纤维)、TiO2以及钛酸锂等。

其中碳质材料的优点包括良好的工作电压平台,安全性好以及成本低等。

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高电压滞后、高不可逆容量的缺点。

钛酸盐负极材料具有优异的安全性、成本低、长循环寿命的优点,但能量密度低。

石墨作为层状碳材料,是首先被商业化和人们所熟知的LIB负极材料,也是最成功的嵌入型负极材料,锂离子嵌入后可生成层状LiC6,其放电平台在0.2V(vs.Li+/Li)以下,有优异的嵌/脱锂动力学性能,是比较完美的LIB负极材料。

锂离子电池碳负极材料研究进展

锂离子电池碳负极材料研究进展
第6 3卷
第 2期
有 色 金 属
No f Io s M e as nern ti
Vo . 3 .N . 16 O 2
M a 2 0 1 v 1
2 0 1 年 5 月 1
DOI 1 . 9 9 j i n 1 0 :0 3 6 / .s . 0 1—0 1 . 0 1 0 . 3 s 2 12 1. 2 0 5
下 优 点 : 容 量 高 ( 0 ~4 0 比 20 0 mAh g 电 极 电 位 低 / ),
1 中 间相 碳 微 球
虽 然 中间相 碳 微 球 的 制备 和应 用 开 始 于 2 0世
纪 6 7 0~ 0年 代 , 但直 到 2 O世纪 9 0年 代才 有 在锂 离
子 电池 中应 用 的 文 献 报 道 。 19 9 2年 Y mar 等 a uaJ
关 键 词 : 机 非 金 属 材 料 ; 离 子 电池 ; 述 ; 无 锂 综 负极 材 料 ; 然 石 墨 表 面 改性 天
中 图 分 类 号 : M 1 . 文 献 标 识码 : 文 章 编 号 : 0 — 2 1 2 1 )2 04 0 9 13 F A 1 1 0 1 (0 1 0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17— 5 0
锂 离 子 电池 碳 负 极 材 料 研 究 进 展
孙 学 亮 , 秀娟 , 秦 卜立敏 , 吴 伟
( 山大 学 环境 与化 学 工程 学 院 , 燕 河北 秦 皇 岛 0 6 0 ) 6 0 4
摘 要 : 综述锂离子电池碳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 主要包括 中间相碳 微球 、 天然石 墨、 无定形 碳负极材料 以及 天然石墨 表面
(<1 0 S i/ i , . V V L ) 循环 效 率 高 (>9 % ) 循 环 寿 L 5 ,

金属电池负极枝晶的研究进展

金属电池负极枝晶的研究进展

池BIMONTHLY Vol.49,No.6 Dec.,2019第49卷第6期2019年12月电BATTERYDOI:10.19535/j.1001-1579.2019.06.019金属电池负极枝晶的研究进展王曾,沈康,侯广亚,唐谊平(浙江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浙江杭州310014)摘要:针对金属负极的枝晶展开论述。

介绍金属负极的枝晶形成机理,并综述近年来在电解液体系改良、金属负极界面改性和负极结构设计等方向针对抑制金属负极枝晶生长进行的研究,对金属负极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关键词:金属电池;负极枝晶;形成机理;抑制枝晶中图分类号:TM912.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1579(2019)06-0524-04Research progress in anode dendrite for metal batteryWANG Zeng,SHEN Kang,HOU Guang-ya,TANG Yi-ping(Schoo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angzhou,Zhejiang310014, China) Abstract:Metal anode dendrite was discussed.Formation mechanism of metal anode dendrite was introduced,the recent research on the inhibition of metal anode dendrite in electrolyte system improvement,metal anode in t erface modification and an o de structure design was reviewed, the research direction of metal anode was prospected.Key words:metal battery;anode dendrite;formation mechanism;inhibit dendrite金属电池是以金属作为负极的电池体系,主要有锂氧电池、锂硫电池、钠氧电池和锌空电池等⑴,具有能量密度高和原料丰富等特点,近年来,成为能源领域的研究热点。

锂离子电池电解液SEI成膜添加剂的研究进展

锂离子电池电解液SEI成膜添加剂的研究进展

锂离子电池电解液SEI成膜添加剂的研究进展
胡华坤;薛文东;霍思达;李勇;蒋朋
【期刊名称】《化工学报》
【年(卷),期】2022(73)4
【摘要】稳定的固体电解质界面(SEI)是提高锂离子电池电化学性能的关键,用电解液添加剂是改善锂离子电池性能最经济有效的方法之一。

本文综述了近五年间包括不饱和酯化合物、含硫化合物、锂盐、无机化合物等作为电解液成膜添加剂在锂离子电池中的研究进展和作用机理,对它们的优缺点进行了评价,最后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未来成膜类添加剂的研究思路应该为:(1)应以有机物种为主,能够形成弹性模量小的SEI膜,便于适应阳极材料产生的膨胀行为。

(2)添加剂要尽量保证形成的SEI
膜与石墨等阳极材料产生良好的黏结,因此添加剂形成的聚合物的聚合度不能太小。

(3)在没有性能极其优秀的成膜添加剂出现之前,添加剂的分子结构可以在现有的添
加剂的基础上进行结构的优化或者官能团的设计。

(4)重点攻关当前添加剂的应用
的问题,提高添加剂的合成技术,降低合成成本。

【总页数】19页(P1436-1454)
【关键词】锂离子电池;膜;成膜添加剂;固体电解质界面
【作者】胡华坤;薛文东;霍思达;李勇;蒋朋
【作者单位】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M912
【相关文献】
1.锂离子电池电解液成膜添加剂的研究进展
2.锂离子电池电解液负极成膜添加剂研究进展
3.锂离子电池有机电解液成膜添加剂研究进展
4.锂离子电池电解液负极成膜添加剂的研究进展
5.锂离子电池SEI成膜添加剂的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锂离子电池研究与开发的新进展--第11届国际锂电池会议述评

锂离子电池研究与开发的新进展--第11届国际锂电池会议述评

锂离子电池研究与开发的新进展--第11届国际锂电池会议述

刘业翔;胡国荣;禹筱元
【期刊名称】《电池》
【年(卷),期】2002(032)005
【摘要】对第11届国际锂电池会议特别是锂离子电池研究与开发,例如负极材料、正极材料、电解质电池材料与表征,电池的开发与应用以及未来的研究趋势进行了
述评.
【总页数】5页(P269-273)
【作者】刘业翔;胡国荣;禹筱元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冶金科学与工程学院,湖南,长沙,410083;中南大学冶金科学
与工程学院,湖南,长沙,410083;中南大学冶金科学与工程学院,湖南,长沙,410083【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M912.9
【相关文献】
1.金属凝固过程数值模拟的最新进展--第10届MCWASP国际学术会议论文述评[J], 朱鸣芳;于金;戴挺
2.锂离子电池发展的前瞻——第14届国际锂电池会议评述 [J], 何向明;李建刚;王莉;任建国
3.动力锂电池的研发现状——第一届动力锂电池国际会议评述 [J], 陈宗海;秦燕
4.锂离子电池最新动态和进展:第九届国际锂电池会议简介 [J], 陈立泉
5.从第十四届国际锂电池会议看锂电池技术发展 [J], 刘兴江; 汪继强; 唐致远; 高学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bstract: The latest progress of lithium batteries, including anode and cathode materials, electrolyte and equilibrium management circuit, was discussed, and the management pla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xisting IC products were described. Key words: lithium batteries; anode and cathode materials; electrolyte; equilibrium management circuit; SOC
目 前 ,锂 电 池 广 泛 采 用 的 充 电 方 式 为 恒 流 恒 压 充 电 方 式[1],如图 1 所示。
锂电池的恒流恒压(CC-CV)方式又分为三个阶段:预充 电、恒流充电和恒压充电。在 CC-CV 充电模式下,充电器先给 电池提供小充电电流;当电池的电压达到预定值时,再使用大 电 流 对 电 池 进 行 快 速 充 电 ;当 电 池 的 端 电 压 达 到 上 限 电 压 4.2 V 时,改为恒压充电,直至电池充满。
因此,可以预见随着对锂电池的深入研究以分钟为量级 的快速充电将很快到来,为锂电池的应用普及奠定了坚实的 基础。
3 锂电池管理方案的发展
在实际的应用中,为了获取更大的电池容量,就需要把许 多单体锂电池通过使用安全保护电路组装成电池组或电池模 块的形式,以此满足特殊的功率需求[5-6]。这就需要均衡保护电 路对电池组进行管理。均衡电路的作用就是找到荷电量最高 的电池对其释放能量,或找到荷电量最低的电池对其补充能 量,两者也可以同时进行。
电容均衡法均衡电路如图 2 所示。 能量耗散型是现在人们广泛采用的均衡管理方式,这种 电路结构简单,且成本也较低,只需将容量高的单体电池的能 量消耗掉,但这种方式存在能量浪费和热管理的缺陷,不符合 现在节能的理念。能量非耗散型通过变压器把能量从电池组
1461
2013.8 Vol.37 No.8


2013.8 Vol.37 No.8
1460


出很大的优越性。 根据电解质锂电池可分为锂离子电池和聚合物锂电池。
聚合物锂电池代表了锂电池的发展的最高技术。聚合物锂离 子电池和液态锂离子电池的区别就在于电解质的存在形式,聚 合物锂离子电池的电解质为凝胶型或纯固态聚合物。与传统 的锂离子电池相比,聚合物锂电池塑性灵活、安全性好、循环 寿命更长、体积利用率比液体锂离子电池高 10%~20%,且易 于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根据 IIT 数据,目前苹果全系列产品均 采用锂聚合物电池,iPad 用的大聚合物电芯主要由 ATL、力 神、SDI、Sony、LGC 共同提供。其他品牌高端消费电子产品也 主要采用锂聚合物电池。另外丰田、日产等日系车企也在大力 研发聚合物锂电池,用以匹配普锐斯和 LEAF 等新能源汽车。
锂离子聚合物的胶状或固态的电解质是聚合物锂电池安 全性能好于液态锂离子电池主要原因。为改善锂电池的安全 性,国外研究也取得了最新的突破。英国利兹大学研究人员开 发出一种性能与传统相当,却减小了起火等安全隐患且更为 廉价的新型锂电池。利兹大学研究人员设法将液体电解质和 聚合物薄膜融合到一起,制作出一种类似果冻的胶状物,电池 的正负极连在这种胶状物上。此种锂电池有望广泛用于笔记 本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
由于锂聚合物电池在安全性、可塑性方面远好于液态锂 离子电池,由此可以设想锂聚合物电池是锂电池未来发展的 主攻方向。
2 充电方法及快充的发展
2.1 锂电池恒流恒压(CC-CV)充电模式
锂电池最为简单且相对节省的充电方式是恒压充电,但 是这种充电方式需要充电的时间很长。充电时间长的原因在 于在恒定电压充电下,电池的充电电流降低得很快,所以其充 电速率就会变低。
锂电池主要由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质和电池均衡保 护电路组成。现在就对其进行分别介绍。
1 正负极材料及电解质的发展
1.1 正极材料
锂电池的发展史也就是材料的发展史[2]。时至今日,用于 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主要是磷酸盐类,其已广泛应用在小 型电池,但它由于安全问题不宜用于 EV、HEV 大型动力电池
中图分类号:TM 9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87 X(2013)08-1460-04
Latest research progress of lithium batteries
CAO Jin-liang, CHEN Xiu-qiang, ZHANG Chun-guang, LI Hong (School of Electronic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Taiyu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iyuan Shanxi 030024, China)
目前锂电池组均衡控制的方法,从电路对能量的消耗情 况分析,可分为能量耗散型和能量非耗散型两大类。能量耗散 型是通过给电池组中每只单体电池并联一个电阻进行放电分 流,从而实现均衡的。能量非耗散型均衡是通过开关信号,由 锂离子电池组整体向单体电池进行补充,或者由单体电池向 电池组通过同轴线圈进行能量转换。能量非耗散型的均衡方 法有电容均衡法、变压器均衡法。
1.2 负极材料
目前对负极材料的研究相对较少,负极材料应选择低电 位的嵌锂化合物。除石墨材料外,其他的各类材料如软碳、硬 碳等还处于研发阶段,尚有一些未解决的问题,还不能用于实 际之中。
1.3 电解质
电解质作为锂离子电池的关键材料之一影响甚至决定着 电池的比能量、寿命、安全性能、充放电性能和高低温性能等 多种宏观电化学性质。现在的电解质已经从以前的液态电解 发展到固态电解质,也就是聚合物电解质。以聚合物电解质取 代液态电解质,是锂离子电池发展的一个重大进步,其显著特 点就是提高了电池的安全性能,易于加工成膜,可做成全塑结 构,从而可制造超薄和各种形状的电池;能够很好地适应电池 冲放电过程中电极的体积变化,同时又有较好的化学和电化 学稳定性能。因此在新型高能锂电池及电化学的应用上显示
CSMC 公司研制开发的 0.6 μm 的 CMOS 工艺流片就是 基于 CC-CV 的充电模式。充电器先对电池进行大电流充电, 在电池电压还没有达到设定值之前时,充电电流便开始减小;
图 1 CC-CV 充电模式
当电池电压达到设定值并保持恒定之后,充电电流就会进一 步减小。这种充电方法的优点在于能够避免在电池电压在设 定值附近仍对电池进行大电流充电的危害,从而避免电池因大 电流充电而出现过热现象的发生。基于恒流恒压充电机理而 研制的充电集成电路还有 TI 公司 bq246xx 系列,能对多达 7 节的电池组进行充电;ST 公司的 TMS1015 同样基于 CC-CV 充电模式。


锂电池最新研究进展
曹金亮, 陈修强, 张春光, 李 虹 (太原科技大学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
摘要:从锂电池的正负极材料、电解质以及电池均衡管理电路角度,简洁且全面地论述了锂电池最新的研究进展,着重
叙述了锂电池管理方案的发展及现有的 IC 产品。
关键词:锂电池;正、负电极材料;电解质;电池均衡;SOC
制约锂电池普及应用的主要障碍与瓶颈是电池的充电时 间与安全问题。锂电池的安全问题一直是困扰业界的一个主 要问题,电子器件的召回及发生的意外事故也使得消费者对 电池的安全性日渐重视,比如最近第一代 iPod nano 因出现电 池过热等安全隐患,苹果将会召回存在此问题的第一代 iPod nano 音乐播放器,便引发了人们对电池的安全性问题的广泛 关注。
锂电池根据正极材料分为磷酸钴锂、磷酸锰锂、磷酸铁锂 三种。其中磷酸钴锂价格相对较昂贵,从电池制作成本角度, 磷酸钴锂不是首选的正极材料;磷酸锰锂的安全性与使用寿 命方面逊色于磷酸铁锂,由此可见,磷酸铁锂电池将成为当下 主要发展的动力能源之一。
印度最大汽车制造商 Tata 与英国动力传动系统工程师 合作,计划打造第二代 Indica。该款车电池就选用 31 kWh 的磷 酸铁锂电池,其续航里程可达 160 km,最高可达 200 km。可见 磷酸铁锂电池在实际的应用中具有可行性。
2.2 其他快速充电法
围绕最佳充电曲线还设计了很多其他快速充电方法,如: 脉冲式充电法、ReflexTM 快速充电法[3]、变电流间歇式充电 法[4]、变电压间歇充电法[4]、变电压变电流波浪式间歇正负零脉 冲快速充电法。
2.3 快速充电将成为现实
目前,锂电池快速充电问题,也是各国竞相研究的重要方 向。日本关西大学的工程师和研究人员利用氧化钨和氧化钒 创造了新的电容电极,而不是普通的碳材料。新的电容电极可 以容纳更多的能量,并且在不减少容量和电压的情况下能够 显著地减少充电时间,预计该技术成熟后 10 min 即可将一颗 电动的充满。日本东芝公司近日推出商业化的锂离子充电电 池“SCiB(Super Charge ion Battery)”,它可以在 5 min 内充 满 90%,而且保持长寿命循环性能。国内比亚迪公司使用先进 的充电技术能使续驶里程长达 300 km,最高时速达 140 km 的 E6 先行者在专用的充电站 15 min 即可充满 80%的容量。另 外,美国西北大学教授 Harold Kung 及其团队利用在石墨层上 打了数百万计、直径在 10~20 nm 的小孔使得锂离子可快速 通过石墨层的方法,可使锂电池从 0 到充满电仅需 15 min。
收稿日期:2013-01-05 作者简介:曹金亮(1969—)男,河南省人,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 检测技术及其自动化。
中。相对于大多数金属氧化物正极材料,其具有良好的热稳定 性和高安全性,再加上其良好的电化学性能,因此自问世以 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目前已经成为锂离子电池正极 材料研究的热点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