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赋的构成
中国文学史概述

中国文学史概述中国文学史分期一中国文学史分期:1、中国古典文学史:(先秦至1840)先秦文学秦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东汉建安年代至隋统一)隋唐五代文学宋代文学元代文学明代文学清代文学(1644至1840)2、中国近、现代文学史(1840至1949)3、中国当代文学史(1949至今)二、各阶段的主要文学成就和现象(一)先秦文学1、总体特点:从萌芽到初步发展阶段①、没有专门从事文学创作的人②从本质上说,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文学作品。
2、主要文学形式及成就---①诗歌:《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诗歌305篇,按照音乐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诗经》运用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初步开创诗歌创作的艺术传统。
②历史散文:以记事记言为主,主要有《左传》(编年体)、《国语》(国别体)、《战国策》(国别体)等③诸子散文:在百家争鸣的政治文化环境中,产生了诸子散文,如《论语》、《孟子》等,《庄子》的文学性最强。
④楚辞:其明显的特征是具有楚文化的独特风采,以六、七言为主,长短参差,灵活多变,多用语气词“兮”。
屈原运用楚辞体创作了《九歌》、《九章》,其代表作《楚辞》是我国文学史上最宏伟壮丽的长篇抒情诗,与《诗经》并称“风骚”。
(二)秦汉文学1、总体特点:文学的价值开始受到重视(1)出现完全以文学的感染力为目标的文学样式:赋(2)文学创作的兴盛(3)出现专门从事文学创作的人(4)出现了区别文学与非文学的意识2、主要文学形式及成就(1)辞赋:汉赋经过了骚体赋、大赋、小赋几个发展阶段。
(2)乐府诗:两汉文学中最有价值的是乐府诗,乐府本是建于西汉武帝时的官方采诗机构,其所采集的民歌即为乐府诗。
乐府诗长于叙事,五言、杂言为主,奠定了中国叙事诗的基础。
(3)文人五言诗:东汉末年出现的古诗十九首是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
与乐府诗长于叙事不同,五言诗长于抒情。
评价“五言之冠冕”古诗十九首(4)《史记》:代表两汉散文文学的最高成就的是《史记》。
郑州海天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1)

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1)内容概要:海天考研为大家整理了2014年考研专业课: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建议大家在复习的时候在学好课本知识外多了解一些课外知识。
名词解释:1.《吕氏春秋》2.焚书坑儒3.《过秦论》4.汉赋5.辞赋6.骚体赋7.散体大赋8.抒情小赋9.纪传体10.互见法答案:1.《吕氏春秋》:《吕氏春秋》是秦统一以前,由吕不韦召集他的门客集体编纂的。
全书由十二纪、八览、六论组成,后又简称为《吕览》,一共有二十余万字。
《汉书?艺文志》称吕不韦的《吕氏春秋》为“杂家”,即认为它是先秦以来阴阳、儒、墨等各家的折衷和调和。
《吕氏春秋》的编著目的,就是博采众说,为当时秦国正在进行的统一天下的活动作理论上的论证。
这部书文字朴素简练,和先秦其他的子书一样,有不少地方都是借用寓言故事来说理,因而富有文学的意味。
书中还保存了大量的先秦时代的文献和遗闻佚事。
2.焚书坑儒: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博士淳于越反对封建中央集权的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
丞相李斯加以驳斥,主张禁止儒生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
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不属于博士官的私藏《诗》、《书》等亦限期缴出烧毁;有敢论《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的灭族;禁止私学,欲学法令的以吏为师。
次年,卢生、侯生等方士、儒生攻击秦始皇。
秦始皇派御史查究,将四百六十多名方士和儒生坑死在咸阳。
史称“焚书坑儒”。
3.《过秦论》:散文篇名,西汉贾谊作。
一般分为上、中、下三篇。
“过秦”是指责秦政之失。
作者详细论述秦王朝迅速为农民起义所推翻的原因,旨在作为汉兴之后接受历史教训、巩固统治的借鉴。
文中对秦政的苛虐有所暴露。
4.汉赋:汉代流行的文学体裁。
吸取《楚辞》、荀卿《赋篇》体制词藻、纵横家铺张的手法而形成。
有小赋和大赋之分,小赋多为抒情作品,大赋多写宫观园苑之盛和帝王穷奢极侈的生活,在篇末有时寄寓讽谏之意;间有辩难、说理之作。
东汉辞赋

3
3、立意与宗旨: 《两都赋》的宗旨就在于批评旧的京都意识,确立 新的京都观。作品的立意在《东都赋》卷末表述得 很充分。他指出,主张迁都长安的人“颇识旧典, 又徒驰骋乎末流,温故知新已难,而知德者鲜矣”。 他们明于知古而昧于察今,他们孤立地、片面地强 调城池、宫廷建设的品物之美,而不知礼乐文明建 设对于京都的重要性。他以充分体现出礼乐文明的 新的京都观,扬弃“西都宾”所代表的京 都意识, 这就是序言中所说的“折以今之法度”。而这,正 是《两都赋》宗旨的 集中体现。
1
二、京都赋的兴起
(一)班固《两都赋》
1、原委和宗旨: 《两都赋》前有序,说明作赋原委和宗旨:一方 面则是“海内清平,朝廷无事,京师修宫室,浚 城隍,起苑囿,以备制度”,另一方面则是“西 土耆老咸怀怨思,冀上之眷顾”。于是,他作 《两都赋》,“以极众人之所眩曜,折以今之法 度”。这说明他作比赋的背景同杜笃是一致的, 只是两人的观点、感受正相反。他把西都、东都 的选择,人们感受、主张的差异,归结为法度的 不同,从而赋予 作品以较强的理性色彩。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 不成 精心整理●▂●持续更新 4
4、艺术特色: 《两都赋》在艺术表现方面吸收了司马相如 和扬雄的成功经验,如上下篇相 互对比的 结构,主客问答的过渡形式,划分畛域、逐 次铺叙的展开过程等,然而,他的创新也很 突出。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 不成 精心整理●▂●持续更新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 不成 精心整理●▂●持续更新 7
(四)杜笃《论都赋》 杜笃作《论都赋》,假主客问答以论都洛只是权宜 之计,唯长安乃是“帝王渊囿,而守国之利器”, 主张返都长安。在这篇赋中,传统的铺陈手法和讽 谕的宗旨都体现于对新的题材、新的对象的描摹中。 他历数汉王朝自高祖至平帝传十一世的发展变化, 指出,“德衰而复盈,道微而复章,皆莫能迁于雍 州而背于咸阳”,以此证明长安为王气之所在。作 者又从几个方面夸张地描写了西都王气的表现,最 后归结为“利器不可久虚,而国家亦不忘乎西都”。 这篇作品是东汉赋风转变的重要标志。它把以往天 子、王侯生活的题材转化为关乎国家、社会的重大 问题,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具有更广泛的社 会基础。 8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
赋的发展和分类

赋的发展和分类第一个问题:什么是辞赋?辞与赋,严格来说,是两种文体。
辞,就是楚辞。
赋,指的是赋文。
由于赋这一文体的发源,受到诗经、楚辞、散文的影响,并且,《文心雕龙》认为,赋是“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所以后来的人,经常把“赋”这一文体,与“辞”并列,笼统地称为“辞赋”。
第二个问题:赋的起源赋的起源与《尚书》、《诗经》、《楚辞》关系密切。
班固的《汉书》曾谓之“赋者,古诗之流也”。
这个“古诗”,是指《诗经》。
刘勰在《文心雕龙•诠赋》这个篇章中,将这个观点深化。
他认为“《诗》有六义,其二曰赋”,即是从《诗经》的“赋、比、兴”这一表现手法上,对“赋”加以诠释。
也就是说,“赋”主要是敷陈其事——从汉大赋的体式来看,确实是很好的发挥了,“敷陈”这一特点。
关于赋的起源,刘勰认为是“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
除以上之外,唐代白居易认为是“初变本于《典》、《坟》”——典坟,在这里是一个泛指,指的是上古三皇五帝,以及接下来的《尚书》一类的书籍,这类的书,多是应用散文,与诗经的韵文,是两个类别。
从赋文的“提引发送”类词汇,大量存在的角度来看,白居易的提法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因为这些完全就是借鉴于古散文。
并且无论什么赋体,都存在一定量的散句,这些呢,也跟白居易的提法相吻合。
白居易也承认“赋者,古诗之流也”,所以他总结说:“酌遗风于三代,明变雅于一时。
全取其名,则号之为赋;杂用其体,亦不违乎《诗》”——这句说的赋是“杂用其体”,这是对“赋”较为全面的评价了。
赋的起源有三——诗经、楚辞、上古散文。
以“杂用其体”四个字来概括,是非常合理的。
历史上第一次以赋为名的系列文章,是先秦荀况的《赋篇》。
赋,犹其是骈、律赋,虽然是立足于文言基础上,但它的句子在词序排列与语法上,与纯粹的文言散文相比较,要简单一些,理解上也更加容易一些。
这就是为什么当今一些人,可以读懂唐宋的诗词、律赋、骈赋,但对汉大赋却不能完全理解。
这除了汉赋用字较古以外,还有就是汉时的散体大赋,使用了较多文言散句的缘故。
东汉辞赋

在汉大赋中,极力铺张描绘的事物多是作者 要否定的东西,《两都赋》也是这样。作者极写 西都之繁华奢侈,目的在于树立一个批判的靶子, 以为理论的根本。所以在西都宾尽情炫耀一番之 后,东都主人喟然叹曰:“痛乎,风俗之移人也。 子实秦人,矜夸馆室,保界河山,信识昭襄而知 始皇矣!恶睹大汉之云为乎?”在批判了西都宾 的浅陋之后,作者又借东都主人之口,盛赞东都 洛阳的文治武功和法度之美,这些构成了《东都 赋》的主体框架。
元四年92年)东汉官吏、 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 班彪之子,字孟坚,汉族, 扶风安陵人(今陕西咸阳 东北)。除兰台令史,迁 为郎,典教秘书,潜心二 十余年,修成《汉书》, 当世重之,迁玄武司马, 撰《白虎通德伦》,征匈 奴为中护军,兵败受牵连, 死狱中,善辞赋,有《两 都赋》等。
(一)创作背景
东汉光武帝定都洛阳,而非长安,这件事成为 当时一大议论焦点,已引起了文学家们的普遍关 注。杜笃的《论都赋》即为此而作。班固的《两 都赋》也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出来的,但所持观 点相反。
•
过渡之后,赋从批判王莽乱政入笔,历叙光 武帝的丰功伟绩,汉明帝的贤德英明,接下来铺 写增建宫室、开发苑囿、春蒐(sōu)冬授、祈 天祀地、安抚诸邦、宴飨臣僚、修治礼仪、德被 四海等等,最后以帝王下明诏,昭节俭作结。作 者在这一系列铺写中,处处有意突出东都的一切 符合法度,不逾礼制,以与西都相对比,彰显自 己的创作意图。
②均采用主客问答的方式;主客角色 的设定包括多方面的意义:主方代表对历 史的超越,客方则因循守旧。主方处于中 心,代表主流话语,客方则处于边缘,和 主流话语相悖。主方象征尊重客观事实, 客方则信耳而遗目,陷入虚妄。两人都是 采用上述方式抑客扬主。
五 、王延寿 《鲁灵光殿赋》
(一)创作背景
汉赋句式研究

汉赋句式研究李寅生;李光先【摘要】汉赋句式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九言、十言、十一言、散体十种,呈现出骚体、骈体、散体三种句式共存的态势.这些句式又组合成多种句型.其中骚体句式、句型占据着很大的分量.《诗经》《楚辞》、先秦散文都是汉赋句式的来源.汉赋句式特点有:在汉赋句式中骚体、骈体、散体同篇并存;以三言、四言、六言、七言为主;骚体句式从抒情功能扩展为抒情与描写并存;很多汉赋句式句腰为虚词,形成葫芦形句式.汉赋句式对骈文、五、七言诗歌、后世的赋具有重要影响.【期刊名称】《唐都学刊》【年(卷),期】2015(031)001【总页数】7页(P29-35)【关键词】汉赋;句式;研究【作者】李寅生;李光先【作者单位】广西大学文学院,南宁530004;广西大学文学院,南宁530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2【汉唐研究】李光先(1984—),男,广西贵港人,广西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先秦两汉文学文献研究。
本文拟梳理两汉辞赋的句式。
关于两汉辞赋的句式,学界虽有论及,却不全面,梳理两汉辞赋的句式对于当代辞赋的创作具有借鉴意义。
两汉辞赋的句式在《诗经》《楚辞》《先秦》、散文的基础上得到全面发展并且定型,东汉以后,无论是骚体赋还是骈赋、律赋、文赋,其中各种句式都没有超出两汉辞赋句式的范围。
汉赋句式对后世赋的句式具有深远影响。
本文以当代学者费振刚先生等《全汉赋校注》所录的赋为对象,进行句式研究,其中赋正文之前的序言、正文之中的语气词不作为研究对象,只研究赋的正文中的句式,其中带“兮”字的句子称为骚体句式。
所有句式分条缕析如下:(一)三言句式三言句式指只有三个字的句式。
这种句式从句型结构上划分可以分为两种:一是主谓式三言。
这种结构的三言句式适合表达多个事物的反应、情态,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榜人歌,声流喝。
水虫骇,波鸿沸。
涌泉起,奔扬会。
”[1]71主谓结构的三言句式也可以在《诗经》中找到先例,如《诗经·鲁颂·有》中的“岁其有”。
第二讲 汉赋

一、汉赋兴盛的原因
据《汉书· 艺文志》,有赋家78家,作品 1000余篇(东汉班固之后的尚未列入),从 班固《两都赋序》中可见:从武帝到成帝 之间,奏赋1000余篇。其兴盛的原因有:
1经济的繁荣 汉初,《史记· 平准书》:“自天子不能具 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文景时代,实 行与民休息政策,减免赋税,发展农业。 武帝时,汉代已进入全盛期,《史记· 平准 书》“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 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 不可食。”
结构上,多采用问答形式,由三部分组成: (1)开头是序,交代人物对话的缘由,引出正文; (2)中间是正文,主客之间,或彼此夸耀公园京 都的壮丽,或极力描绘帝王贵族畋猎歌舞的欢乐; (3)结尾,往往以一方向另一方诚服作结,从中 显露出作者的思想倾向。韵散的组成上,一般序 和结尾用散文,中间的正文,以韵文为主,夹杂 一些散文。也有个别大赋不用问答体,除前面的 序文用散文外,正文以至结尾都用韵文。以四六 字为主,杂以三言、五言等。
后相如出使西南夷(四川南部、昆明一 带),著《难蜀父老》一文。其后,有人 上书言相如使时受金,遂失官,岁余,复 招为郎。然常称病闲居,不慕官爵,常随 武帝游猎,谏其不可荒怠国事。后转为孝 文园令。晚年失意,元狩五年死于消渴之 疾。鲁迅《汉文学史纲要》:“武帝时文 人,赋莫若司马相如,文莫若司马迁,而 一则寂寥,一则被刑。盖雄于文者,常桀 骜不欲迎雄主之意,故遇合常不及凡文 人。”
二、汉赋的演变
1、骚体赋时期,汉赋的形成期,汉初到武 帝年间大约六、七十年的时间。 骚体赋指模仿屈原《离骚》等楚辞作品而 形成的一种文学样式,篇幅短小,情辞婉 转,内容上主要是抒发作者的政治见解和 身世之感,侧重咏物抒情,形式上常用 “兮”字句。主要代表作家是贾谊《吊屈 原赋》、《鵩鸟赋》;枚乘《七发》;淮 南小山《招隐士》。
中国古代文学 重要知识点笔记:辛弃疾和辛派词人

辛弃疾和辛派词人辛派词人指12世纪下半叶,以张孝祥为先驱,辛弃疾为代表,陆游、陈亮、刘过等一批词人形成的豪放词派。
他们将词体的表现功能发挥到了最大限度,在创作手法和语言方面“以文为词”,空前地解放了词体,增强了词作的艺术表现力,最终确立了词体与诗歌分庭抗礼的文学地位。
词体地位的正式确立并得到普遍认同,约始于宋南渡前后,主要标志有:1.诗论家们将词作为独立的一“门”进入诗话著作,反映出词体的独立地位在理论观念上已获得认同。
阮阅的《诗话总龟》(前集)分46门辑录诸家诗话,其中专列“乐府”一门采录词话;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也专设“乐府”一类,载录有关词话。
2.词的文学读本开始出现,表明词由从属于音乐的歌词形态变成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
黄大舆编《梅苑》;鲖阳居士编《复雅歌词》(已佚);曾慥编刻《乐府雅词》:《梅苑》等词选则作为读本供人案头阅读。
3.目录学著作中开始分专类著录词集,表明词集流传已多,词体的地位已完全从诗文中独立出来。
尤袤在其目录学著作《遂初堂书目》中,首次于“别集类”、“总集类”之外专设“乐曲类”著录词集;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也专立“歌词类”著录词集。
第一节辛弃疾词作的艺术成就一、开拓了词境,内容博大精深,题材多样。
1.拓展出虎啸风生、气势豪迈的英雄形象,丰满鲜活,富有立体感,具有变异性、阶段性。
2.深度开掘和拓展词的心灵世界,表现出深广的社会忧患和个体人生的苦闷。
3.反思探寻民族悲剧的根源,系统地批判社会的腐朽黑暗,提高和强化了词的现实批判功能。
4.表现农村田园生活和隐逸情趣,给词世界增添一道极富生活气息、清新自然的乡村风景线。
二、抒情意象的军事化,密集地连结成雄豪壮阔的审美境界。
如《破阵子》,使词的意象群出现大转换。
三、千变万化的表现手法:1.以文为词,将古文辞赋的章法和议论、对话等手法入词。
《贺新郎》:辞赋结构,《木兰花慢》:“天问体”。
2.将经史子等散文中的语汇入词,赋予古代语言以新的生命力,空前扩大和丰富了词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赋体的演变
(四)文赋 文赋是受古文运动的影响而产生的。 特点:骈散兼行。唐宋古文家在赋的创作方面, 逐渐摆脱骈偶平仄的桎梏,不太重视铺陈排比 和藻饰,通篇惯串散文的气势,重视清新流畅, 在艺术形式上给赋体注入了新的活力,创作了 很多具有较高文学价值的文赋。 代表作:苏轼的《赤壁赋》
其他论著对夫!士生之不辰,愧顾影而独存。恒克己而复礼,惧志 行而无闻。谅才韪而世戾,将逮死而长勤。虽有形而不 彰,徒有能而不陈。何穷达之易惑,信美恶之难分。时 悠悠而荡荡,将遂屈而不伸。 使公于公者,彼我同兮;私于私者,自相悲兮。天道微哉, 吁嗟阔兮;人理显然,相倾夺兮。好生恶死,才之鄙也; 好贵夷贱,哲之乱也。昭昭洞达,胸中豁也;昏昏罔觉, 内生毒也。 我之心矣,哲已能忖;我之言矣,哲已能选。没世无闻, 古人唯耻;朝闻夕死,孰云其否!逆顺还周,乍没乍起。 理不可据,智不可恃。无造福先,无触祸始。委之自然, 终归一矣!
三、赋体的演变
(二)古赋 古赋指的是骚赋以外的汉赋,代表作是司马相如、班固等 人所写的长篇大赋。 特点:多采用问答体的形式。结构上,一般都有三部分, 开始部分有段散文,近似于序;中间部分是赋的本身, 采用主客问答彼此夸耀形势,用散文叙述,用韵文描 写;结尾部分被称作“乱”或“讯”的一段散文,发 点议论。在句式上一般不再用“兮”字,主要使用四 言和六言,杂以三言五言。 代表作:枚乘《七发》、班固《西都赋》
二、辞赋的押韵
1.辞赋同诗歌一样是押韵的。 (分析古代韵文或诗歌的用韵,必须有明 确的时代概念,应知不同时代的语音系统 是不同的,不能以今律古。)
二、辞赋的押韵
2.辞赋的押韵规则 (1)最常见的是奇句不押韵,偶句押韵。 乃有/剑客惭恩,少年报士△,韩国 赵厕,吴宫燕市△,割慈忍爱,离邦去里 △。沥泣共诀,抆血相视△。驱征马而不 顾,见行尘之时起△。方衔感于一剑,非 买价于泉里△。金石震而色变,骨肉悲而 心死△。
庾信《哀江南赋》
粤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大盗移国,金陵瓦解。余乃窜 身荒谷,公私涂炭。华阳奔命,有去无归,中兴道销, 穷于甲戌,三日哭于都亭,三年囚于别馆。天道周星, 物极不反。傅燮之但悲身世,无处求生;袁安之每念王 室,自然流涕。 昔桓君山之志事,杜元凯之平生,并有著书,咸能自序。 潘岳之文采,始述家风;陆机之辞赋,先陈世德。信年 始二毛,即逢丧乱,藐是流离,至于暮齿。《燕歌》远 别,悲不自胜;楚老相逢,泣将何及!畏南山之雨,忽 践秦庭;让东海之滨,遂餐周粟。下亭漂泊,高桥羁旅; 楚歌非取乐之方,鲁酒无忘忧之用。追为此赋,聊以记 言;不无危苦之辞,惟以悲哀为主。
辞赋的构成
郭文磊
本节重点难点
辞赋的押韵 辞赋的句式 赋体的演变
一、前言
辞赋的由来 辞来源于“楚辞”,继承了“楚辞”的形 式特点。
1.句式长短不一 2.语气词“兮”、“些(suo)”
赋最初作为一种表现手法,来源于《诗经》
一、前言
一、 前言
汉之前,辞偏重于抒情,赋则重于叙事。到 了汉代辞渐渐被赋所取代。辞赋结合了韵文和散 文,发展成一种成熟的文体。
本节参考书目
1.毕庶春.辞赋新探.东北大学出版社.1995. 2.许结.赋学讲演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程章灿.赋学论丛.中华书局.2005. 4.于浴贤.六朝赋述论.河北大学出版社.1999. 5.尹赛夫 吴坤定 赵乃增.中国历代赋选.山西人 民出版社.1989
(二)赋的句式
1.赋的句式不拘字数,但大多是以四字句、 六字句为主,不排除四、六之外的一字 到多字的句子。
(1)以四字句和六字句为主的骈赋。这种句式占主导地 位,属于骈赋。如江淹《别赋》 (2)以一字至多字句的散赋。这种句式总量不是太多, 属于骈散结合的赋文。如枚乘《七发》
枚乘《七发》
太子曰:“诺。病己,请事此言。” 客曰:“今太子之病,可无药石针刺灸疗 而已,可以要言妙道说而去之,不欲闻 之乎?”
三、赋体的演变
(三)骈赋 主要是六朝赋,是由古赋发展起来的。 特点:实际上,骈赋等于有韵的骈体文。它既具有骈体文 的一般特点,又体现赋的铺陈夸张的特色。在古赋中 已有很多对偶的句子,到了南北朝,赋中用对偶已经 定型,一般是四字句和六字句,而且讲究平仄,堆砌 典故。 骈赋又可分为“宽式骈赋”和“严式骈赋”。 “宽式骈赋”骈句要求不是十分严格,其骈句除字数、词 性、结构一致外,其平仄不是那么讲究。如江淹《别 赋》 “严式骈赋”骈句则要求非常严格,它不但字数、词性、 结构一致,而且平仄相对,十分工整。因此,人们又 把它叫做“律赋”。如庾信的《哀江南赋》
《九歌·国殇》
(一)辞的句式
3.不用“兮”字的四字句、五字句甚至多字句同 样存在。尽管如此,运用六字句加“兮”字的 句子依然是《楚辞》的句式特点之一。 4.很少运用连接的词语 例如,《湘夫人》、《哀郢》
湘夫人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鸟何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 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 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澨。 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 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桂栋兮兰橑,辛夷楣兮药房。 罔薜荔兮为帷,擗蕙櫋兮既张。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 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 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澧浦。 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
三、辞赋的句式
(一)辞的句式 《楚辞》的句式与《诗经》的句式不 同,《诗经》以四字为主;《楚辞》一 般以六字为主,或加上“兮”字成为七 字句,两句合为一联。
(一)辞的句式
1.前句用“兮”字,后句不用“兮”的。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离骚》
2.句句带“兮”字,且将“兮”字夹入句 中的。 出不入兮往不反, 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身首离兮心不惩。
二、辞赋的押韵
(4)汉赋和唐宋古文家所作的赋,押韵比 较自由,有句句韵,隔句韵,也有隔二、 三句才押韵的。 (5)以散文与骈文兼行的赋文,散句(点 线表示)不押韵,骈句则押韵。
二、辞赋的押韵
如苏轼的《赤壁赋》: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 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 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 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5)句首的连接词语,
况/秦吴兮绝国,复/燕宋兮千里。是以/行子肠断,百感凄 恻。故/别虽一绪,事乃万族。 江淹的《别赋》
(6)段首的连接词语。
至若/龙马银鞍,朱轩绣轴,帐饮东都,送客金谷。 江淹《别赋》
(7)前后句连接词语不一样的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苏轼《赤壁赋》
三、赋体的演变
(一)骚赋 骚赋是指模拟《楚辞》而写的一种赋。 特点:在形式上与《楚辞》没有什么区别,也以 兮字入句,内容重在“写志”,而不重在“体 物”。汉初的骚赋是楚辞转变成赋的开端 代表作:贾谊的《吊屈原赋》、《鵩鸟赋》,司 马相如的《长门赋》,司马迁的《悲士不遇赋 》扬雄《甘泉赋》
班固《西都赋》
有西都宾问于东都主人曰:“盖闻皇汉之初经营也,尝有 意乎都河洛矣。缀而弗康,实用西迁,作我上都。主人 闻其故而睹其制乎?”主人曰:“未也。愿宾摅怀旧之 蓄念,发思古之幽情,博我以皇道,弘我以汉京。”宾 曰:“唯唯。” 汉之西都,在于雍州,实曰长安。左据函谷、二崤之阻, 表以太华、终南之山。右界褒斜、陇首之险,带以洪河、 泾、渭之川。众流之隈,汧涌其酉。华实之毛,则九州 之上腴焉。防御之阻,则天下之隩区焉。……
吊屈原赋
谊为长沙王太傅,既以谪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 赋以吊屈原。屈原,楚贤臣也。被谗放逐,作《离骚》 赋。其终篇曰:“已矣哉!国无人兮,莫我知也。”遂 自投汨罗而死。谊追伤之,因自喻。其辞曰: 恭承嘉惠兮,俟罪长沙。侧闻屈原兮,自沉汨罗。造托 湘流兮,敬吊先生。遭世罔极兮,乃殒厥身。呜呼哀哉! 逢时不祥。鸾凤伏窜兮,鸱枭翱翔。闒茸尊显兮,谗谀 得志。贤圣逆曳兮,方正倒植。谓随、夷溷兮,谓跖、 蹻为廉;莫邪为钝兮,铅刀为铦。吁嗟默默,生之亡故 兮。斡弃周鼎,宝康瓠兮。腾驾罢牛,骖蹇驴兮。骥垂 两耳,服盐车兮。章甫荐履,渐不可久兮。嗟苦先生, 独离此咎兮。
江淹的《别赋》
二、辞赋的押韵
(2)奇句也有用韵的,那是全篇的首句, 或换韵的开头。 君不行兮夷犹△(首句),蹇谁留兮中 洲△? (《楚辞· 九歌· 湘君》)
二、辞赋的押韵
(3)当句末是语气词时,往往是语气词的 前一个字押韵。 虽渊云之墨妙,严乐之笔精„△yng‟, 金闺之诸彦,兰台之群英„△yng‟,赋 有凌云之称,辩有雕龙之声,谁能摹暂离 之状,写永诀之情(△yng)者乎! 江淹《别赋》
(二)赋的句式
2.赋文常用连接词语(虚词:介词、连词等)。 (1)用“而”连接的 乃解悬而通籍,遂崇文而会武。江淹《别赋》 (2)用“之”连接的 谈劫烬之飞灰,辨常星之夜落。江淹《别赋》 (3)用“则”连接的 大则有鲸有鲵,小则为枭为獍。江淹《别赋》
(二)赋的句式
(4)用“于”连接的
民枕倚于墙壁,路交横于豺虎。庾信《哀江南赋》
1.马积高《赋史》
骚体赋
文赋 诗体赋 大赋 骈赋 律赋 新文赋
目前学术界对辞赋的研究方向
一、名家辞赋研究 1.鲍照辞赋研究.白广磊.2012.硕士 2.司马相如及其辞赋研究.方向红,2005.硕士 二、辞赋的演变规律 1.中国辞赋流变全程考察.许结,学术月刊,2004 2.古代赋的兴起、繁荣、发展及现代辞赋的创作. 龚克昌,辽东学院学报,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