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英雄出少年_初中初三作文3000字
话题作文350字自古英雄出少年

话题作文350字自古英雄出少年自古以来,世间英雄辈出,其中不乏少年英雄的身影。
他们或是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崭露头角,或是在犹如陷阱般的险境中冷静果断地解救他人。
不管是哪种情况,少年英雄都展现出超乎年龄的智慧和勇气,赢得了无数人的敬佩和仰慕。
历史上,少年英雄的故事屡见不鲜。
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吕不韦,他年少时就与时代同辈,在商业经营上有过非凡之举。
还有杨家将中的小鱼儿杨六郎,他为救父亲杨业舍命殉国,被后世称为“赴虎穴”、“义犬”。
此等英雄,用他们成熟的行为向世人证明了谚语“英雄出少年”。
少年英雄的出现,并不仅仅在历史中有所展现,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十分常见。
我们经常见到的鲁迅、郭沫若等伟大的文学家政治家、文化名人,都是在十几岁的时候就显露出过人的才华和见识。
再比如近年来的“雪崩奇迹”故事,意大利的小孩子在遭遇雪崩时,展现出惊人的勇敢和冷静,成功地为被埋的同伴们指引了出路。
那么,为什么少年英雄能够在这个特殊的时期中脱颖而出呢?年少时期的人们对于吸收新鲜事物、学习新知识有着天然的才能和敏感度。
不受先入为主的束缚,往往能以更加冷静的态度去面对问题,寻找出路。
年少的心智更加单纯,没有被世俗观念所困扰,勇敢地勇往直前,不担心外界的眼光和评价,敢于直面困难。
少年阶段的人们具备非凡的活力和韧性,这种精神品质使他们能够克服各种困难,取得成功。
虽然少年英雄的出现是一种伟大的现象,但是我们也不能要求每一个青少年都要成为英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和兴趣,只要找到自己真正喜欢并擅长的领域,并为之努力奋斗,无疑也是一种英雄的表现。
有人擅长文学、艺术,有人喜欢体育,有人对科技、创新充满热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和潜力,只要找到自己的定位,就能在各自的领域中成为独一无二的英雄。
自古英雄出少年优秀作文

自古英雄出少年优秀作文读了《抗震求灾英雄少年》这本书,让我再一次想起了5.12大地震中那些英雄少年,有志不在年高,林浩、马分赴、王波、王亮、童世强、贾龙……他们把生的机会让给了别人,把危险留给自己。
这种舍己救人的精神是多么令人敬佩。
我最敬佩的是那位虎头虎脑、懂事、可爱的小林浩,地震发生时,林浩和两个同学被压在楼板下,他鼓励被吓哭了的女同学:“不要哭,我们一起唱歌吧!”在那首他们熟悉的《大中国》的歌声中,女同学镇定下来。
林浩试着挪动身子向外爬,几经努力,小林浩终于爬出了废墟,可他却没有走,而是又一次跑了进去,他背着小女孩,使劲向前冲,接着,他又冲了进去背一名同学冲了出来,这时,小林浩已经汗流浃背,可他又冲了进去,灾难再次无情地降临了,垮塌的楼板把林浩埋在了下面,这次是老师把林浩救出来的。
当人们问小林浩为什么要不顾自己的生命而去救他人时,他平静地回答:“因为我是班长!如果其他同学都没有了,要我这个班长有什么用呢!”一位叫邓清清的女孩,她被埋在了废墟里,就是在这样阴暗令人恐惧的地方,她仍想着学习。
她不畏黑暗,缓缓的打开手电筒学习。
那手电筒中散发出:勤奋,上进……还有一位叫许中政的同学,他也一样被埋在了黑暗的废墟里。
但是他在黑暗中鼓舞着别人,大声的带领大家唱国歌,“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这一句句歌声从废墟中传出来表达他们对祖国的爱!在这次地震中,一位位小英雄在困难中挺身而出。
他们这种牺牲精神使我们万分感动。
也使我想到一句话“自古英雄出少年!”我们和他们的年龄差不多,可是,在面对困难的时候,我们也有这样勇敢吗?我们能首先想到别人吗?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像他们这样,所有的困难都会迎刃而解,我们中华民族将越来越强大,我们的祖国也会越来越繁荣。
让我们齐心协力,携手并进,共建和谐社会,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自古英雄出少年作文举例身边的事

自古英雄出少年作文举例身边的事作文一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英雄可不只是在电视里、故事书里才有,在咱们身边也有好多小英雄呢!
就说我们班的小明吧,他特别勇敢。
有一次,我们在操场上玩耍,突然一个足球朝着一位小同学飞了过去,大家都吓傻了。
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小明像闪电一样冲了过去,把小同学推到了一边,足球砸在了他身上。
他一点都没哭,还笑着说自己没事。
这难道不是英雄的行为吗?
所以呀,小朋友们,英雄不分大小,只要我们勇敢、善良、有爱心,我们也能成为小英雄!
作文二
亲爱的小朋友们,今天我要跟你们说一说自古英雄出少年的事儿。
咱们小区有个叫强强的小哥哥,他可厉害了!有一天,强强在楼下玩,看到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掉进了小池塘里,拼命挣扎。
强强没有慌张,他马上找了一根长树枝,递给小朋友,使劲把小朋友拉了上来。
强强是不是很勇敢呀?他就是我们身边的小英雄。
还有一次,在学校里,我看到一个低年级的小弟弟摔倒了,膝盖流血了。
这时候,一位小姐姐跑过来,把小弟弟扶起来,带他去了医务室。
小姐姐关心同学,乐于助人,她也是小英雄呢!
小朋友们,只要我们愿意帮助别人,勇敢面对困难,说不定下一个英雄就是你哟!。
话题作文350字自古英雄出少年

话题作文350字自古英雄出少年
话题作文字:自古英雄出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这是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这段文字慷
慨激昂,深深的打动了我。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涌现了我们中国的优秀少年。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甘罗,聪明伶俐的曹冲、遇事三思而后行的王戎
我很钦佩司马光。
有一天,司马光和他的伙伴们一起玩玩。
其中存有一位小朋友,爬
上了假山在一口大水缸上照镜子。
忽然就掉进了水缸,除了司马光,其他的伙伴们都不知
所措。
有的去找大人和老师,有的趴在地上痛哭,有的干脆东站在那里吓呆了。
司马光先
镇静下来,然后拎起至一块小石头砸至了水缸上。
水呼啦呼啦地流了出这位小朋友受苦了。
我必须赞美司马光的临危不惧,机智勇敢的精神。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
做为新世纪的少年,我们必须存有河出伏流,一糠汪洋的士气;我们必须存有奇花出胎,矞矞皇皇的信心;我们必须存有鹰隼试翼,风尘吸张的勇气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
旧!青哉我中国少年雨过无疆!。
自古英雄出少年作文1000字完美版

自古英雄出少年作文1000字完美版篇1步入初中的最后一个学期。
面对突然接近的中考和老师更加严厉的管教,我们迷茫、紧张,我们手足无措。
未来像处在迷雾之中,透不出光。
但我们坚持,我们永不言弃,我们坚定地对自己说:“加油,少年!”生而无畏,战至终章。
我们初生牛犊不怕虎。
我们在山巅与风雨拼搏,我们在大海上与闪电厮杀!那些想要击垮我们,毁灭我们,妄图让我们低下头德困难与挑战,停止你们德狞笑吧!你们要失望了。
我们都是无畏的勇士,自从我们拿起笔德那一刻,就注定会斗争至最后一秒!浴火不灭,涅槃重生。
勇士们,我们在这场战斗中或许会被打倒几次,你看他们恶狠狠的狞笑着,却没有终结我们的能力。
他们有什么可怕的?真正的勇士不会因为被笑话两下就放弃自己伟大的理想。
他们在那里狞笑,不正是倾颓的前奏吗?勇士们,你们,我,都将是战争的胜利者,让我们挥动自己的剑锋,站起来,扫平这一切的困难,划开这一路的迷雾!不惧风雨,剑指王者。
看啊,迷雾已经散去,朝阳为大地镀上一层金衣,胜利就在我们眼前,我们迈着矫健的步伐,唱着昂扬的胜利之歌,来到胜利面前,然而,还有最后一只铁笼阻断了我们的去路七月。
七月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最后的战斗、最后的拼搏,意味着多年来的奋斗终于迎来成果。
七月里,我们将走向最后的战场。
我亲爱的勇士们,让我们用热血与拼搏,铭记我们的青春。
在中考的战场上,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以青春之名,为梦想而战,加油,少年!篇2在抗战时期涌现出了成千上万的少年英雄:放牛娃王二小;勇敢机智的小英雄雨来;敢于和敌人斗争到底的小兵张嘎;疾恶如仇的潘冬子……面对敌人的枪口,他们毫不畏惧、视死如归,这种爱国之心是多么可贵啊!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名叫《烽火三少年》,讲述了三位少年冬梅、石头和留孩的故事。
他们虽然只是平凡的少年,但在我的心目中,他们也是值得尊敬的抗日英雄。
这个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沂蒙山区。
年仅14岁的贫农女儿冬梅,在她的弟弟石头以及留孩的帮助下,不顾个人生命安危,从敌人严密包围的笊篱坪,救出了身负重伤的八路军女战士陈虹。
话题作文350字自古英雄出少年

话题作文350字自古英雄出少年自古英雄出少年,这句古语揭示了古往今来英雄人物通常在少年时期就已有出众的才华和品质。
英雄往往是那些在年少时就展现出非凡才能和卓越智慧的人。
他们的成长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而是经历了无数的困难和挑战。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之一,他的名言“自古英雄出少年”正是由他亲身经历而得出的结论。
孔子小时候聪明好学,但家境贫寒,没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
他并没有放弃,而是自学成才,逐渐展现出他的智慧和领导才能。
在成年之后,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对中国文化和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西方历史上也有许多例子支持这句格言。
亚历山大大帝,被誉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征服者之一,他在少年时就展示出了令人惊叹的才华和军事天赋。
自小被教导和鼓励成为国王,亚历山大年少时就展现出极高的智慧和领导能力。
他在战场上屡战屡胜,创立了一个庞大的帝国。
英国的伊丽莎白一世也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她自幼聪明伶俐,机智过人,颇受宠爱。
在她呼风唤雨的统治中,伊丽莎白面临了无数的挑战和困难。
她成功地应对了外部和内部的威胁,确保了国家的繁荣和安定。
这些历史上的英雄人物都证明了“自古英雄出少年”这句格言的正确性。
我们不能仅仅寄希望于自己或他人在少年时期就展现出非凡的天赋和才能。
成为一个真正的英雄需要更多的品质和努力。
懂得如何从失败中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成功的英雄经常面临挫折和失败,但他们都能从中学到宝贵的教训,并不断改进自己。
有坚定的信念和目标也是成为英雄的关键。
英雄通常有明确的目标,并努力实现它们,不轻易放弃。
英雄需要有勇气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他们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但他们从不退缩,坚持到底。
在自古至今,无论是孔子、亚历山大大帝还是伊丽莎白一世,都证明了“自古英雄出少年”这句格言的普遍性。
我们也不能忽视其它因素的影响。
尽管少年时期的才华和机会对于成为一个英雄至关重要,但真正的英雄需要更多的品质和努力。
我们每个人都有潜力成为一个英雄,只要我们相信自己,并努力追求我们的目标,我们也能成为改变世界的力量。
自古英雄出少年_初一作文

自古英雄出少年自古英雄出少年自古英雄出少年------读《小英雄雨来》有感石嘴山市第十一小学张宇航“自古英雄出少年”,穿越历史的长河,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少年英雄。
他们为了中华民族的兴旺和强盛,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奋斗与拚搏;有的为了实现自己崇高的理想,舍生忘死,直到献出自己年轻而又宝贵的生命。
翻看着《小英雄雨来》这篇课文,我不时地被文中雨来的英勇气概和英雄胆量感动着……这怎不令人肃然起敬,引为学习的楷模呢?!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描写扁鼻子军官严刑拷打雨来,想尽一切办法想让雨来告诉他们共产党员的藏身之处的情节。
鬼子双手就像鹰的爪子,捏着雨来的两只耳朵,使劲向两边拉,疼得雨来咬紧牙关挺着,又拳打脚踢,雨来身上青一块,紫一块,鼻子冒着鲜血……但勇敢的雨来面对日本鬼子的刺刀宁死不屈,用自己的机智和勇敢与敌人做生死斗争。
他那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浩然的民族正气,永远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
小英雄雨来,让我联想到了许多党的英雄人物……有模范少先队员刘文学,为了保卫集体财产不受侵害,与坏人展开了顽强的搏斗,最终英勇献身。
有当代少年英雄赖宁,为了挽救山林,保护地面卫星电视接收站,与熊熊烈火英勇奋战,直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还有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从小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来鞭策自己。
还有无数个英雄少年的事迹,永远鼓舞着我们少先队员奋发向上。
现在,一首动听的童谣仍在我耳边回响:“你拍一,我拍一,建队62周年人欢喜。
你拍二,我拍二,胡爷爷贺信记心怀。
你拍三,我拍三,四好少年是你我他。
你拍四,我拍四,勤学上进好孩子。
你拍五,我拍五,建设社会有保障。
你拍六,我拍六,理想远大有追求。
你拍七,我拍七,童心向党志不移。
你拍八,我拍八,体魄健壮人人夸。
你拍九,我拍九,团结友爱手拉手。
你拍十,我拍十,亲身实践要落实。
”当我们即将迎来中国共产党90周岁的生日时,我想以英雄为榜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用我们的实际行动来颂扬少年英雄的崇高理想。
自古英雄出少年_初一作文

自古英雄出少年
    穿越历史的长河,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少年英雄。
他们为了中华民族的兴旺和强盛,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奋斗与拚搏;有的为了实现自己崇高的理想,舍生忘死,直到献出自己年轻而又宝贵的生命,这怎不令人肃然起敬,引为学习的楷模呢?!       他们中间有抗日民族英雄王朴,面对日本鬼子的刺刀,宁死不屈,最后壮烈牺牲,他那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浩然的民族正气,永远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有党的好女儿刘胡兰,面对凶恶的敌人,坚贞不屈,大义凛然,从容地躺在敌人的铡刀下,英雄就义,她那伟大的革命精神鼓舞着千百万人英勇奋斗;有模范少先队员刘文学,为了保卫集体财产不受侵害,与坏人展开了顽强的搏斗,最终英勇献身。
有当代少年英雄赖宁,为了挽救山林,保护地面卫星电视接收站的,与熊熊烈火英勇奋战,直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这种为了保护国家财产不受侵害而献身的精神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还有无数个英雄少年的事迹,永远鼓舞着我们少先队员奋发向上。
      作为新一代的中国少
第1页共1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古英雄出少年因此,人生的早期对人的一生影响极大,大凡有成就者,其童年大多都有表现,文学家者多已对读书故事兴趣极浓,艺术家者多对所痴迷的艺术有所偏爱,军事家者或许学习成绩一蹋糊涂,但对打架斗殴却表现出一种发于内心的热衷,政治家??者对统御人心多已有了不少实践,因此,自古英雄出少年,在历史上少年英雄多得不可胜数。
在世界历史上,亚历山大大帝18岁佐其父腓力普统一希腊,20岁时继承王位,22岁远征亚洲,32岁完成他的征服;汉尼??拔22岁为迦太基军队统帅,31岁时组织指挥了历史上著名的坎尼会战,大败罗马军;恺撒不到而立之年就已成为声威卓著的??政治家,拿破仑26岁为法军首领,30岁时第一次执政,35岁时为法兰西皇帝兼军队统帅;瑞典王“查理十二”,17岁时率军??击败俄、波、丹麦联军,18岁时征服丹麦……在中国历史上同样如此,项羽起兵为西楚霸王,霍去病为骠骑将军,李世民起兵反隋都是18岁,三国时,孙策20岁率军??渡江建立东吴政权,周瑜33岁大破曹操于赤壁,诸葛亮出山时不过26岁,李自成23岁起义,30岁立为闯王,太平天国的将领,??中国共产党的将领都极年轻。
这些还是在需要经验、资历的社会领域,在其他纯知识领域更是如此。
普希金21岁写成长篇叙事诗《普斯兰和柳德米拉》;狄更斯24岁发表《匹克威克外传》;歌德25岁发表《少年维特之烦??恼》;伏尼契也于同样年龄写成《牛虻》;果戈里26岁写成《钦差大臣》,32岁完成《死魂灵》;拜伦29岁出版第一本诗集??《懒散的时刻》,雪莱21岁发表长诗《麦布女王》,席勒24岁发表《阴谋与爱情》……中国也同样如此,屈原21岁写出《橘颂》,23岁写出《离骚》;陆机20岁写出《文赋》,刘勰30岁写出《文心雕龙》;??近代的鲁迅23岁写出《自题小像》,郭沫若29岁出版了我国新诗的奠基作《女神》,曹禺24岁写出话剧《雷雨》;艾青33岁??写出《大堰河──我的保姆》。
在艺术领域更是如此,美国小提琴家梅妞因7 岁就参加旧金山交响乐队的演出,21岁时就被誉为“成熟的艺术家”;莫??札特四岁就已作曲,6 岁就开始举行音乐演奏会;贝多芬曾以“莫札特第二”的姿态6 岁时举行了音乐演奏会;孟德尔孙9?? 岁公开演奏,12岁即能创作,被誉为19世纪的莫札特;肖邦第一次演奏会仅是8 岁,从此之后一致被认为是神童;•钢琴之??王李斯特9 岁开演奏会,被呼之为“莫札特第二”。
在科学领域也是如此:伽利略17岁发现钟摆原理;伽罗华17岁创立了群论;爱迪生21岁取得了第一项专利,牛顿23岁创??立微积分,海森堡24岁建立了量子力学;爱因斯坦26岁完成狭义相对论……有人从1500~1960年全世界1249名杰出科学家和1928项重大科研成果的统计发现,科学创造的最佳年龄区是在25~45岁,??最佳峰值年龄在37岁左右。
在对诺贝尔奖部分获得者的统计中,物理学家的平均年龄为35岁,化学家的平均年龄为39岁,这??些仅仅是做出重大贡献时的年龄,事实上在才能显示时其年龄比这要小得多。
但遗憾的是我们一方面在高呼“自古英雄出少年”,另一方面却又在不断地重复“大器晚成”这样的安慰,而我们对“??大器晚成”的理解又多是“大器晚做”,这是极为错误的,在所有“大器晚成”型的伟人中,找不到一个是“大器晚做”的。
人们最熟知的“晚成”是达尔文,达尔文生平著作达14厚册,是45岁才出版的。
1859年11月24日在伦敦初版《物种起源》??时,他已50岁,但是他22岁就离家登上“贝格尔号”作环球旅行,考察动、植物,18岁时就写成了两篇生物学论文:一篇是??讲述他发现一种被人们认为是“卵”的东西,实际上是一种幼虫;另一篇则相反,他发现一种被人们认为是幼虫的东西,实??际上是卵囊;如果再追究下去,他很小的时候就对“自然史,尤其是对于收集工作方面,逐渐发生了浓厚的兴味。
我尝试给??植物规定名称,还去收集各种各样的玩物:贝壳,火漆封印,免资印纸,钱币和矿石。
我想要成为一个研究分类的自然科学??家、古玩收藏家或者守财奴,这种欲望已经十分强烈,而且确实是天生的……”黑格尔也是人们最熟悉的例子,但是他37岁发表的《精神现象学》让他一举成名,对于这样一本名著,他决不可能是一??时心血来潮一蹴而就的。
易卜生也是人们熟知的一个,他的《玩偶之家》在他51岁才享誉世界,但是这位被称为“近代戏剧??之父”的“天生就对诗歌、绘画很感兴趣”,21岁时就自费出版了一个戏曲。
虽然随着人们对他们了解的加深,达尔文、黑格尔、易卜生等已经不再被认为是“晚做”甚至是“晚成”的了,•但是“??大器晚做”的思想在我们的意识深处仍然没有消除,仍然根深蒂固,总是不时地会有新的面孔来代替已被推翻的偶像。
现在??人们常提的“大器晚做”的例子便是基因学说的奠基人——美国遗传学家摩尔根,因为他的基因学说是在49-60•岁之间完成??的,67岁才获得诺贝尔奖,似乎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大器晚成”乃至“晚做”的典型……可是只要我们去读一读他的传记,甚至只要去看一看他的简历,这些所谓的证明都将成为反证──不仅不是“晚成”相??反却是“早成”的典型!摩尔根是查尔顿·摩尔根和其前妻艾伦·霍华德的儿子,父母双方都是名门望族。
童年时代他就花费了很多时光,拿着??捕蝴蝶的采虫网漫游了以农业为主的肯塔基州的山村田野。
有一次他和堂兄弟俩解剖猫,觉醒的猫发起怒来,从桌子上跳下??去逃掉了。
十岁的时候他就将房顶上的阁楼要了下来,刷上油漆,糊上墙纸,作为他放置标本的场所。
搜集来的标本有剥制??的鸟、鸟卵、蝴蝶、化石、石头和其他在野外留心找到的东西,并且他都细心地加上标签。
所有这些活动,都使摩尔根十分??爱好并熟悉了博物学,他毕生都保持了对博物学的爱好,以致于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教时,别人不能鉴定的标本,最后要找到??他这个遗传学的教授!由此可以看出他早年所受教育的良好。
他的学业状况又是如何呢?同样是无可挑剔的。
他14岁就进入肯塔基州立学院的预科部,学习了两年之后转入该学院的??本科,20岁时以最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动物学学士学位。
24岁就获得了博士学位。
学业无可挑剔,事业更是一帆风顺。
他34岁就出任美国遗传学会和美国形态学会会长,43岁出任美国博物学会会长,•44??岁出任美国实验动物学和实验医学学协会长,53岁当选英国皇家学会会员,61岁更是担任了美国科学院院长,64岁又任美国??科学促进学会会长……虽然他67岁才获得诺贝尔奖,但他在获奖之前早已大器已成!即使是面对诺贝尔奖,这次也是第三次提名,前两次分别??为53岁和64岁。
有人可能对这些外国名人不感兴趣,他们会提出“大器晚做”的中国代表──苏洵,也即苏老泉。
在《三字经》中就有??“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事实也不是象人们所想象的那样,27岁才开始读书。
苏洵的高祖苏祜,祖父苏杲,父亲苏序,这三代虽在仕籍方面不显,但一直承继着苏家书香门第的传统,均为蜀中名士。
??如苏序,曾巩在《赠职方员外郎苏君墓志铭》中说他的诗“多至千余首”。
苏洵有两个哥哥苏澹、苏涣都中了进士,苏洵自??幼“为人聪明,辨智过人”,“吾后渐长,亦稍知读书,学句读,属对声律。
”18岁就进京参加了进士考试,只不过无功而??返罢了。
不久即同眉山首富程文应之女结婚,从结婚到27岁大发愤这段时间不再参加进士考试。
从现在的研究成果来看,苏洵27岁大发愤之前也并非有意整日“游荡不学”,而是要承担一家人生活的重担。
在这段时??间,他的父亲苏序已年过六旬,而且一贯不理家事。
母亲史氏夫人在苏洵24岁时已去世。
大哥苏澹是一位读书人,身体似乎??也不太好,在苏洵29岁时就死去了。
二哥苏涣在外做官,一家人的生活重担很自然地落到了苏洵的肩上。
但是,苏洵儿时打下的学习基础应该是极良好的,因为经过这么长时间生活的浸泡,他终于在25岁时有了思想上的苏醒。
??他在《上欧阳内翰第一书》中说:“洵少不喜学,生二十五岁始知读书,从士君子游。
”到27岁时,更是对妻子程氏夫人说:??“吾自视,今犹可学”,一般人在27岁时早已不想在学问上功名上去奋斗一番了,而他却颇自信地说“今犹可学”,由此也??可想见他儿时决不是一个在诗文方面毫无敏感的孩子。
一年以后,苏洵即满怀信心地再次进京举进士,虽然不中,却也从中??看出苏洵不凡的气概。
37岁时第三次进京举制策,仍然不中。
但是苏洵并没被失败所吓倒,相反却屡败屡战,屡败屡勇,终??成一代大家。
纵观苏洵的求学与成功,我们可以看出,他的18岁初举进士不中,也许是“少不喜学”所致;29岁再举进士不中,是因??为苏洵不长于“声律记问”之学,而考官又只知道以“声律记问”之学量人,苏洵屡试不中也就很自然了。
37岁三举制科不??中,苏洵豪放的个性表现出来了,他不再象当时的读书人老死科举那样,相反认为“此不足为学也”,绝意于功名,而发愤??于学术,烧掉了为应付科举考试而作的数百篇文章,闭门读书七八年,遍读圣贤文章而后胸中豁然以明。
正是这样的良好基??础再加上后来的发愤苦学,才让他一步一步登上其时文章的最高境界。
如果我们认为他27岁才识字发蒙,那么就大错特错了,??就连《三字经》也说是“发愤”而非“识字”。
孔子是40岁以后才开始活跃的,但是他15岁便有志于学了,到了30岁已有了规模,40岁时已不惑,孔子的成就虽迟,但??他对大器早成却深有认识,他说:“后生可畏”,又说“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矣”。
还有一次,孔子的老朋友原壤叉开两腿坐着接待孔子,孔子生气地用手杖敲着他的腿说:“你小时候不讲孝悌,长大了??没有什么成就,老了还不快死掉真是个害人的人!”清代的张履祥说这三句话自是相因,小时候不讲享悌,不懂礼貌,不好??好学习,到长大时必然没有什么成就;长大时没有成就,到老时还不死掉就是个害人的人,既有负其初心,则必败于其末路??矣。
我国早期心理学家张耀翔言:“四十岁以前有相当成就,以后继续发展至更大进步,这是常有的是,这是宝刀不老,而??非大器晚成。
早年毫无表现,希望到了晚年,忽然蔚为大器,这是从来也没有过的事情。
”那么为什么有“大器晚成”这一说呢?究其原因不外乎两点,其一是人们将“成”字理解偏了,将成名同成功视为一体,??其实成名固然有时同成功同时,但更多的是成名比成功要迟,甚至要迟得多,从这个方面说“大器晚成”应为“大器晚承。
”法国的罗曼·罗兰堪称这一类的典型。
罗曼·罗兰48岁才获得认可,但却是一次性的时间性的认可,可谓“大器晚成”了。
但是远在此之前,让他成为我们这??一个世纪的领袖人物的那些著作实际上都已经完成:10个剧本,名人传以及《约翰·克利斯朵夫》前八卷等等……不仅如此,他在中学时就立下了“不创作,毋宁死”的誓言,而在他23岁时,他在罗马同70岁的玛尔维达·封·梅森堡??相识,梅森堡就在其时她的《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回忆录》一书中,满腔热忱,毫无保留地推崇他前途无量:“但是,和这位??青年相识,不仅仅在音乐方面给我带来了巨大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