沱江流域成都段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方案
四川省湿地补偿管理办法

四川省湿地补偿管理办法实施生态保护补偿是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大举措,对于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重要意义。
我省高度重视生态保护补偿工作,积极开展探索与实践,全省重点领域、重点区域生态保护补偿基本实现全覆盖,跨区域跨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取得积极进展,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加快推进,符合四川省情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体系初步建立。
一、主要工作及成效(一)体制机制建设开启加速度制定出台配套政策。
制定印发我省《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实施意见》,把森林、草原、湿地、荒漠、水流、耕地等生态保护补偿作为重点任务,明确阶段性目标。
各市(州)相应制定实施办法和工作方案,推动重点工作有序开展。
出台《四川省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奖励政策实施方案》,对参与建立跨省和省内跨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市(州)实施奖励,以激发地方参与跨区域生态保护补偿的积极性。
建立联席会议制度。
为加强对全省生态保护补偿工作的统筹协调,建立四川省生态保护补偿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成员由20个省级部门组成,负责研究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政策法规,推进落实生态保护补偿各项工作,协调解决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设中的重大问题,组织开展工作任务督查和政策实施效果评估。
完善区域准入制度。
制定出台《四川省生态保护红线实施意见》,划定13处生态保护红线区块。
印发实施《四川省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统筹全省确保按照主体功能定位谋划发展。
加强制度建设研究。
积极参与国家生态保护补偿立法工作,研究形成《关于制定生态保护补偿条例的总体思路及意见建议》《建立区域间互惠互利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研究》《地方各级政府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中的责任研究》等成果。
开展建立常态化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创新谋划岷江流域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工作。
(二)纵向生态保护补偿取得新成效开展森林生态效益补偿。
落实中省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对国家级、省级公益林进行保护补偿。
中国七大水系污染情况及治理措施三组ppt课件

淮河是一条省际河流, 横贯河南、安徽、江苏、山东4省流径34个地市共182个县(市)耕地面积和人口密度居全国7大江河流域之首。
淮河水污染的现状:在淮河流域82个水质监测断面中, 只有54.8%的断面达到I一IV类水质要求,8.9%的断面达到V类水质要求, 干流水质基本达到规划目标高锰酸盐指数为III类的要求。 流域枯水期水质较差, 丰、平水期水质相对较好. 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和高锰酸盐指数。
辽河流域
四 辽河流域
辽河是中国东北地区南部的最大河流,是中国七大河流之一。古代称句骊河,汉称大辽河,五代以后称辽河,清称巨流河。发源于河北平泉县,流经河北、内蒙古、吉林和辽宁4个省区,在辽宁盘山县注入渤海。全长1430公里,流域面积22.9万平方公里,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辽河全流域由两个水系组成:一为东、西辽河,于福德店汇流后为辽河干流,经双台子河由盘山入海,干流长516公里;另一为浑河、太子河于三岔河汇合后经大辽河由营口入海,大辽河长94公里。
松花江的回忆
2005年11月13日,中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发生爆炸。爆炸事故发生后,监测发现苯类污染物流入第二松花江,造成水质污染。苯类污染物是对人体健康有危害的有机物。国家环保总局国家环保总局23日向媒体通报,受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爆炸事故影响,松花江发生重大水污染事件。 为确保哈尔滨市生产、生活用水安全,于1月23日23时起,关闭松花江哈尔滨段取水口,停止市政供水管网向市区供水。
"富民桥下海河水泛黄熏人“
污染好严重,心痛呀。
天津海河因污染物流入出现大面积死鱼
海河水域的治理措施
一、建立海河水环境保护联席会议制度。市环保局会同市水利局、市市政局、海河开发办、海河沿岸各区政府等有关单位定期召开联席会,协商海河水环境保护问题。 二、完善海河巡查制度。海河沿岸各区政府,依据各自职责对海河加强日常监督管理,加强水上巡查。 三、增加海河水质监测密度。对海河水质由月监测一次改为月监测两次,溶解氧、氨氮等主要指标每周监测一次。
小青龙河流域

小青龙河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总体方案(2017年~2018年)编制单位: 四川省国环环境工程咨询有限公司组织审查单位:内江市环境保护局、财政局组织申报单位:内江市东兴区人民政府2016年12月目录1.总论 (1)1.1 概述 (1)1.2 工作背景 (1)1.3 方案年限 (4)1.4 编制依据 (4)1.5 方案范围 (5)1.6 方案主要内容 (6)1.7 方案技术路线 (7)1.8 预计效果 (7)2流域环境现状 (9)2.1 流域概况 (9)2.2 环境质量现状及趋势 (16)2.3 污染负荷评估 (20)2.4 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 (20)2.5 整治措施及成效回顾 (21)3.方案目标 (23)3.1 指导思想 (23)3.2 基本原则 (23)3.3 主要目标 (25)4.重点任务 (26)4.1生活污水处理工程 (26)4.2 畜禽养殖污染防治 (37)5.重点工程项目与投资估算 (44)5.1生活污染治理设施项目 (44)5.2 流域畜禽养殖污染治理项目 (50)5.3 项目汇总 (52)5.4 资金来源及资金筹措 (53)6.效益与目标可达性分析 (55)6.1 环境效益分析 (55)6.2 社会效益分析 (55)6.3 经济效益分析 (56)6.4 项目可达性分析 (57)7.保障措施 (59)7.1 组织保障 (59)7.2 技术保障 (60)7.3 政策保障 (61)7.4 资金保障 (62)1.总论1.1 概述项目名称:小青龙河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总体方案(2017年~2018年)承办单位:内江市东兴区环境保护局建设地点:内江市东兴区小青龙河流域1.2 工作背景水是生命之源,人类所有的活动都离不开水的支持,是人类发展最重要的自然资源。
地球表面约71%的面积被水覆盖,但可供人类生活使用的淡水资源仅占地球总储水量的0.014%,而水资源在时空分布上不均衡,增加了开发利用的难度。
环境风险及及防范措施分析

泸州公路运输枢纽总体规划环境环评公示简本评价单位:四川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评价时间:二OO九年十二月1. 概述1.1 规划背景泸州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四川省重要的港口城市和工业基地,是川、滇、黔、渝毗邻地域的中心城市,是连接云、贵、川、渝四省市和长江上游的交通枢纽,在西南区域运输网络中泸州起着龙头作用,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泸州正是四川参与西南、东南沿海地区合作的前沿阵地,不仅是四川与泛珠三角地区甚至与东南亚地区联系的门户城市、“长江进入四川的第一城”、四川重要的东向和南向出海通道,同时也是联系成渝经济区和南桂昆经济区的主要通道之一。
在2007年颁布的《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布局规划》中,泸州正是凭借这良好的区位优势,确定为196个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城市之一。
为尽快落实《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布局规划》,全面提升川东南地区内外交通联系,提高泸州作为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城市的辐射能力,促进泸州与周边各区域间协同发展,四川省交通厅编制了《泸州公路运输枢纽总体规划》。
通过泸州枢纽的规划建设,力求成为综合运输体系发展的切入点,促进公路运输枢纽与港口、铁路站场、机场、常规公交枢纽的高效衔接,实现运输过程“零距离换乘”和“无缝衔接”。
规划到2020年,泸州公路运输枢纽形成“四客三货”的站场格局。
其中,客运枢纽站场规划构建以泸州客运中心站为综合客运枢纽,兰田客运站、城西客运站、泰安客运站为支撑的格局;货运枢纽站场规划构建“一个物流中心、两个货运站场”的格局,建设川南物流中心、龙马潭公路货运站、纳溪公路货运站3个货场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规定:国务院有关部门、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其组织编制的“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以及“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开发的有关专项规划”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1.5 与规划有关的环境保护目标1.环境规划目标(1)水环境:长江干流、沱江和永宁河评价河段主要水质指标稳定达到Ⅲ类;(2)环境空气:规划涉及区域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3)声学环境:规划枢纽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站场施工期及运营期噪声做到不扰民;(4)生态环境:以不破坏区域内生态系统完整性为标准,控制和减轻由项目建设对地表植被和土壤的破坏而造成的水土流失,保护地表植被,保护生态环境;(5)社会环境:以不降低规划项目拆迁居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妥善解决工程导致的社会、经济、环境影响;(6)合理布局和管理,将规划可能带来的环境风险降至最低。
长江流域综合规划

长江流域综合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印制目录国务院批转全国水资源与水土保持工作领导小组关于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简要报告审查意见的通知(1) 关于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简要报告的审查意见(3) 前言(10)第一章长江流域概况(15)1-1 长江上游地区(16)1-2 长江中下游地区(18)第二章长江流域经济发展趋势(21)2-1 长江流域经济发展趋势和布局设想(21)2-2 长江流域各部门经济发展的轮廓设想(23)第三章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27)3-1 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的方针任务(27)3-2 水资源开发利用(29)3-3 防洪规划(31)3-4 治涝规划(42)3-5 水力发电规划(45)3-6 航运规划(57)3-7 灌溉规划(64)3-8 水土保持规划(68)3-9 南水北调(71)3-10水产(73)3-11沿江城镇布局(75)3-12城市供水规划意见(77)3-13水资源保护与环境影响评价(78)3-14旅游(82)第四章干流治理开发规划(84)4-1 干流规划任务与工程布局轮廓(85)4-2 金沙江河段综合利用水利枢纽开发规划(87)4-3 宜宾至宜昌河段以防洪、发电和航运为主要任务的水利枢纽规划(91)4-4 干流中下游以防洪、航运与岸线利用为目标的河道整治规划(94)第五章主要支流治理开发规划(100)5-1 主要支流与长江干流在规划任务上的协调安排(100) 5-2 主要支流分类及其开发任务(101)5-3 主要支流治理开发意见(102)第六章结语(125)6-1 治理开发长江的总体规划方案(125)6-2 长江流域近期治理开发工程(132)6-3 下一步规划工作意见(137)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简要报告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前言长江流域面积180万km2, 年入海水量约9600亿m3, 水资源十分丰富。
但由于流域面积广袤, 跨越多个不同季候区, 降雨时空分布变化很大, 洪、涝、旱等灾害在各不同地区时有发生, 有时灾情分布很广, 面积很大, 历时长, 受灾程度很严重。
环境监测工作总结报告范文

环境监测工作总结报告范文环境监测工作总结报告篇1一、工作完成情况(一)积极开展环境监测,全面完成工作任务。
1、城市环境质量综合考核(以下简称“城考”)环境监测工作。
按照上级考核要求,我市设市国土局、市水产有限公司、家、旅游景区等四个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
每季度监测一次,每次连续监测五天。
监测项目为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执行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即二氧化硫小时平均浓度≤0.50毫克/立方米、二氧化氮小时平均浓度≤0.24毫克/立方米、可吸入颗粒物日平均浓度≤0.15毫克/立方米。
我市绵江河设机场、塔下寺、清水等三个监测断面,监测项目为p值、高锰酸盐指数、溶解氧、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执行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__)中的Ⅲ类水质标准,即p值为6~9、高锰酸盐指数≤6毫克/升、溶解氧≥5毫克/升、氨氮≤1.0毫克/升、五日生化需氧量≤4毫克/升,逢单月监测,每年监测6次。
城市区域噪声105个点位,交通噪声17个点位,执行国家《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__),每年监测1次。
监测结果表明:自2022年以来我市环境空气质量均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绵江河水质均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__)中的Ⅲ类水质标准,声环境质量均达到国家《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__)中各声环境功能区划标准。
2、酸雨监测工作。
我市为省控酸雨监测点位,按照省环境监测中心站要求,我站逢雨必测并每月及时向市站报送酸雨监测结果。
2022年以来,我站共监测酸雨223次,酸雨p的监测结果为4.13~6.35,平均值为5.56。
3、饮用水源水质状况。
我市南华饮用水源水质每月一次委托市环境监测站监测,监测p值、高锰酸盐指数、溶解氧、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铜、铅、锌、铬等29个项目。
按照上级要求,自2022年起,每季度一次委托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监测叶绿素、三氯甲烷、四氯化碳、三氯乙烯、四氯乙烯、苯、甲苯、乙苯、二甲苯、苯乙烯、异丙苯、滴滴涕(DDT)、钼、钴、镍、钡、钒等34个项目。
面向流域生态环境治理的综合开发EOD模式研究

面向流域生态环境治理的综合开发EOD模式研究作者:曲强来源:《科技风》2020年第35期摘要:基于生态环境导向的综合开发EOD模式旨在通过实施生态修复、环境提升、水系治理等工程,达到改善生态环境,提升环境承载力,导入地方需求产业的目标,最终实现生态环境治理与生态旅游、城镇综合开发等产业融合发展。
本文研究的面向流域生态环境治理的EOD模式,从策划规划与顶层设计着手,以对生态治理技术体系、商业模式、产业导入、融资方案等方面的筹划,来探讨新的生态环境治理模式与机制,从而破解地区发展中环境治理与资金需求的矛盾,形成企业投资提升环境质量、环境改善增加资源价值,价值溢价反哺环境建设的良性循环。
关键词:生态环境导向;综合开发EOD模式;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一、EOD模式的提出背景(一)EOD模式的内涵2018年8月30日生态环境部印发的《关于生态环境领域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探索开展生态环境导向的城市开发(EOD)模式,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与生态旅游、城镇开发等产业融合发展,在不同领域打造标杆示范项目。
EOD发展模式,是以生态建设为首要任务,以优良的生态基底吸引产业与人口的聚集,以PPP为投资实施路径,提升生态、公共服务、产业建设和运营能力,实现区域整体溢价增值,使得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1]。
EOD模式强调生态建设引领城市建设的作用,旨在解决城市建设、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矛盾,以创新的产业落地模式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引入创新的金融模式,改变政府负债型发展方式[2]。
(二)EOD模式的适用条件EOD模式需要以三大条件作为基础。
第一,需要一定规模的载体操盘施展,整体开发才能得到明确的效益回报;第二,操盘者必须拥有从项目策划、产业规划、概念规划、工程实施、土地开发、资产运营、产业招商等一整条产业链的实施能力;第三,要有强大的融资、开发、变现的能力,对于长流程的资金链要有充分的管控和操盘能力。
沱江流域石亭江支流广汉段水质调查与分析

沱江流域石亭江支流广汉段水质调查与分析刘天虹;李佳【摘要】依据广汉市2014年对沱江流域主要二级支流石亭江广汉段水环境枯水期、平水期、丰水期调查监测统计资料,采用单因子评价法分析与评价石亭江流域广汉段水质污染特征和现状.结果表明,沱江流域石亭江支流广汉段及其三级支流白鱼河所布设的背景断面、控制断面、削减断面中,所有断面总磷项目均存在严重超标现象,水质在Ⅳ~劣Ⅴ类范围,属于重度污染.该评价结果能为石亭江广汉段的水环境保护和科学治理提供依据.【期刊名称】《四川环境》【年(卷),期】2016(035)002【总页数】6页(P48-53)【关键词】石亭江;广汉;水质分析;评价【作者】刘天虹;李佳【作者单位】广汉市环境监测站,四川德阳618300;广汉市环境监测站,四川德阳618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824石亭江为沱江水体北河支流的主要二级支流之一,从德阳市什邡市入境广汉市境内,广汉段全长22.32km。
为北河的重要补给水源,更是广汉市地表水补充主要河流之一,汇入北河后最终在金堂县五凤溪镇汇入沱江干流。
随着广汉市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广汉市在石亭江流域内的小汉镇规划建设13km2小汉工业园区亭江新区,为广汉市今后重点发展区域;目前已建成面积1万亩,区内有工业企业196户,规模及规模以上企业36户,涉及机加工、生物医药、印刷等产业,其中,机械加工企业有80余户,主要从事机械零部件加工、锻造、热处理等。
小汉镇总排污口为石亭江流域最大最主要排污口,排放废水为生活污水、养殖废水及部分工业废水,对石亭江流域水质及生态环境负面影响很大,部分断面甚至出现了水体富营养化趋势[1]。
为此,本文研究石亭江广汉段水质现状并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分析,为广汉市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提供参考,对广汉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2]具有重要意义。
1.1 监测目的和断面为了掌握研究河段水质状况特征,掌握枯水期、丰水期、平水期内小汉镇总排污口排放的废水对石亭江流域内水质的污染影响情况,广汉市监测站于2014年3月、8月、11月分别对石亭江流域各评价断面进行跟踪监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沱江流域成都段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方案 为进一步深化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强力推进沱江流域成都段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以下简称:沱江流域治理),提升城市宜居性和舒适性,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市委十三届二次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遵循“统筹规划、流域治理、两手发力、联动推进”原则,按照“一年冲刺、两年决战、三年达标”时序要求,以河长制管理为抓手,明确主体责任,以持续改善沱江流域水环境质量为核心,建立投建管一体化流域治理机制,统筹山水林田湖系统治理,以项目化、工程化加快沱江流域治理,推动全线截污、全域清淤、蓄水补水同向发力,实现主要河渠“清水长清、碧水长流”,塑造流域水生态宜居示范样板,为实施“东进”战略提供强有力的水资源保障,为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国家中心城市提供强有力的水生态环境支撑。 二、工作目标 2018年全力冲刺。全面完成沱江干流和重要支流截污、清淤工程、“散乱污”企业整治,实现无污水下河。 2019年全面决战。基本消除流域内黑臭水体,全面完成流域内城镇污水处理设施三年建设计划,纳入国家和省考核的断面水质达到考核要求。 2020年实现达标。全面完成流域内堤岸整治、蓄水补水、生态修复、“七道”绿道骨干体系、智慧河道建设,纳入国家和省考断面水质全面达标。 三、实施模式 成都高新区管委会和金牛区、成华区、龙泉驿区、青白江区、新都区、郫都区、简阳市、都江堰市、彭州市、金堂县政府[以下简称:相关区(市)县政府]是沱江流域治理的责任主体,按照沱江流域治理规划选择统规统治、统规共治、统规自治三种模式推进治理工程项目建设。统规统治是指相关区(市)县政府将规划项目按程序交由成都沱江流域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市兴蓉集团控股企业,以下简称:沱江流域公司)实施;统规共治是指相关区(市)县政府与沱江流域公司合作新组建公司实施规划项目;统规自治是指由相关区(市)县政府按沱江流域治理规划自行实施规划项目,并向市政府承诺辖区内水质在2020年底前全面达标。 四、重点任务 (一)加快完成流域综合治理规划及评价机制。2018年2月底前完成沱江流域水生态综合治理规划编制、审查、批复[责任单位:市兴蓉集团,市水务局、市规划局,相关区(市)县政府]。2018年12月底前建立流域断面水质及水环境质量评价机制,完成年度评价工作,依据规划和评价结果调整或增补流域治理项目[责任单位:市兴蓉集团,市环保局、市水务局,相关区(市)县政府]。2019年12月底前完成年度评价工作。根据评价结果再次调整治理项目,确保2020年纳入国家和省考断面水质全面达标[责任单位:市兴蓉集团,市环保局、市水务局,相关区(市)县政府]。 (二)加快推进控源截污工程建设 1.强化污染源头综合治理。结合推进河长制管理、“成都治水十条”、沱江流域河长制管理“一河一策”落地落实,构建沱江流域环境综合管理体系、监督体系、支撑体系、考核体系,通过拆、关、停、管等措施,对沱江流域内各类水污染源进行严控截流[责任单位:市水务局、市环保局,相关区(市)县政府]。研究出台支持园区污水处理厂建设的专项政策。新建工业园区要科学编制园区供排水规划,加快建设集中式污水处理厂、供排水管网设施;已建成工业园区要加快建设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并对原有污水处理厂进行提标改造,完善现有污水管网系统[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市环保局、市水务局,相关区(市)县政府]。2018年底前完成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及自动在线监控装置建设,其工业生产废水全部达标排放;进一步加强已整治“散乱污”工业企业的管控,建立健全动态监管机制,防止反弹,杜绝新增[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市环保局,相关区(市)县政府]。2018年6月底前规范整治适度养殖区畜禽养殖场(户)10家、屠宰场46家,逐步推进规范养殖零排放[责任单位:市农委、市环保局,相关区(市)县政府];完成垃圾中转房垃圾渗漏液收集处理,整治沿街商铺乱排、乱倾行为[责任单位:市城管委,相关区(市)县政府];规范整治洗砂场41家、搅拌站9家、餐饮店106家、洗车场192家、农贸市场98家、农家乐377家等违法排污行为[责任单位:市国土局、市建委、市城管委、市商务委、市旅游局、市环保局、市水务局、市农委、市公安局、市工商局、市食药监局,相关区(市)县政府]。 2.推进排水管网提标改造。加快排水管网配套设施建设,实施市政管网病害治理,进一步提高设施排水能力,逐步实现城市建成区排水管网全覆盖。2018年底前完成新建污水管网96.13公里、改造老旧污水管网135公里,改造合流制污水管网98公里;2019年底前完成新建污水管网156.68公里、改造老旧污水管网266公里,改造合流制污水管网35.17公里。[责任单位:市水务局、市建委、市规划局,市兴蓉集团,相关区(市)县政府] 3.提升城乡污水处理能力。加快推进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及扩能提标改造工程,进一步提升污水收集处理水平。2018年底前加快推进沱江流域新建污水处理设施12.91万吨/日,提标升级改造污水处理设施13.5万吨/日;2019年底前新建污水处理设施9万吨/日,提标升级改造污水处理设施80.84万吨/日[责任单位:市水务局、市建委、市规划局、市国土局,相关区(市)县政府]。2020年底前基本完成农村污水、垃圾综合治理,逐步建立污水、垃圾收集处理和长效管理机制,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责任单位:相关区(市)县政府]。 4.加快黑臭水体综合治理。采取控源截污、内源治理,活水循环、清水补给,净化水质、修复生态等措施,对黑臭水体实施综合整治。2018年底前基本完成流域内103段黑臭水体综合治理任务;2019年底前全面清除流域内黑臭水体。[责任单位:相关区(市)县政府] 5.排查和整治下河排水口。开展全域河渠下河排水口排查、标识和整治工作,对有污水排放的下河排水口逐一制定治理方案,有针对性地采取治理措施,确保截断所有“污口”。2018年底前完成流域内已查明311个下河排水口污水整治任务[责任单位:相关区(市)县政府]。2018年6月底前完成127个规模以上的入河排污口标识标牌设置工作,实现规模以上入河排污口监测全覆盖[责任单位:市水务局、市环保局,市兴蓉集团,相关区(市)县政府]。 (三)加快推进流域清淤工程。对流域内河渠进行清淤整治,彻底清除河渠淤堵物和污染底泥,清捞河渠水面漂浮杂物,清除岸坡和堤岸垃圾杂物,实现河渠水流通畅、水域环境整洁卫生。2018年12月底前完成沱江干流和重要支流初步统计的263.35万立方米淤堵物和污染底泥清除[责任单位:市水务局,市兴蓉集团,相关区(市)县政府];完成流域内其他河渠淤堵物和污染底泥清除[责任单位:市水务局,相关区(市)县政府]。 (四)有序实施蓄水补水工程 1.合理配置环境用水。保障沱江流域生态环境用水配置量,优化实施引清调水,实现水体有序流动,改善河网水质。2018年底前,制定沱江流域枯水期环境用水配置方案,将环境用水合理配置到各中小河流,尽可能满足沱江流域河渠生态基流,改善河渠水环境。[责任单位:市水务局,相关区(市)县政府] 2.扩大再生水利用量。加快沱江流域再生水利用工程建设,加强再生水处理规模,扩大再生水管网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生态环境、市政市容、工业生产、居民生活等领域的再生水利用量。2019年底前,新建再生水利用设施11.8万吨/日;2020年,新建再生水利用设施4万吨/日。[责任单位:市水务局,相关区(市)县政府] 3.实施蓄水工程建设。根据沱江流域水生态综合治理规划,通过实施筑坝成堰、扩河成湖、河湖连通和新建水库、湖泊等蓄水工程,增加流域蓄水量,提高流域水资源调配能力,解决枯水期环境用水量不足问题。[责任单位:市水务局,市兴蓉集团,相关区(市)县政府] (五)有序实施生态修复工程。根据沱江流域水生态综合治理规划,采取新建人工湿地、种植水生植物、增殖放养水生动物、培养生物菌、培育生物链等措施,加快推进流域水生态修复工程建设,提升河道水生态自净修复能力,实现沱江水生态动态平衡。[责任单位:市水务局、市农委,市兴蓉集团,相关区(市)县政府] (六)有序实施“七道”绿道建设。按照天府绿道“七道”总体规划,有序实施毗河、东风渠、沱江绿道骨干体系建设,与锦城绿道、田园绿道接驳互通。[责任单位:市水务局,市兴蓉集团,相关区(市)县政府] (七)有序实施智慧河道管理。根据沱江流域水生态综合治理规划,以数字化、智能化加快推进沱江流域水质、水量自动化监测设施、视频监控系统、河长制管理信息系统、河道数据库建设,强化区(市)县跨境断面水质水量监测,推进河道智慧化管理。2018年6月底前完成流域内32处区(市)县主要河流跨界断面和重要支流汇入断面水质自动化监测站,以及2处水量自动化监测站建设[责任单位:市兴蓉集团,市环保局、市水务局,相关区(市)县政府]。2018年底前完成流域内入河排污口在线监测设施建设,实现环保、水务数据共享[责任单位:市环保局、市水务局,市兴蓉集团,相关区(市)县政府];完成全市江河湖库河长制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责任单位:市水务局、市河长制办公室成员单位,相关区(市)县政府]。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沱江流域治理工作要在沱江市级河长统一指挥和组织协调下实施。相关区(市)县政府由主要负责同志负总责,分管负责同志具体负责,落实专门机构、人员和经费,全力推进沱江流域治理工作。市级有关部门要按照责任分工,认真履职尽责,帮助指导相关区(市)县推进沱江流域治理工作顺利开展。 (二)强化责任落实。相关区(市)县政府和市级有关部门要建立环环相扣、人人压担、层层落实的工作机制,做到上下联动、部门配合、共同参与。沱江流域治理工作纳入市政府目标管理,考核结果作为相关区(市)县政府和市级有关部门领导班子及有关成员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作为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