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经济区背景下中原城市群规模结构分析
中原城市群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研究

中原城市群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研究
中原城市群是我国中部地区国家重点发展建设的城市群,由郑州市、洛阳市、安阳市等17个城市组成。
这一城市群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其中的城市发展不平衡和城乡差距依然存在,因此需要采取协调发展的措施。
首先,需要在大中小城市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与竞争关系。
大城市是中原城市群的中心,拥有较强的经济发展能力和资源优势,但大城市的发展也会对周边小城市造成一定的压力。
因此,需要在区域发展战略中注重大中小城市之间的合作和分工,在资源互补的基础上提高城市群整体的竞争力。
其次,需要加强中小城镇的发展,提高其对城市群发展的贡献。
中小城镇是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发展存在一定的阻碍,如人才流失和融资难等问题。
因此,需要采取差别化的措施,如建立合规的财政支持体系、吸引人才进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从而提高其发展能力。
最后,需要完善城乡融合发展机制,缩小城乡差距。
城乡一体化是我国当前的发展战略,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存在一些困难。
例如,由于城乡体制不同,导致城乡投资不平衡;另外,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对土地的过度利用会破坏生态平衡,加剧环境问题。
因此,需要在城市群建设中注重环保和生态建设,完善城乡协调发展机制,缩小城乡差距。
总之,中原城市群要实现协调发展,需要加强大中小城市之间的合作、创新中小城镇发展模式,完善城乡融合发展机制,加强环保和生态建设。
只有这样,中原城市群才能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中发挥更大作用。
中原城市群产业集群研究

中原城市群产业集群研究摘要:中原城市群产业集群发展已初具规模,增长速度较快,行业分布较为广泛;但经济的贡献度不大,群内行业同构问题突出,产业链不完整。
因此,必须充分发挥政府在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科学制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积极培育产业集聚的区域文化,以促进中原城市群产业集群健康快速发展。
关键词:城市群;产业集群;现状在中原地区,一个以郑州为中心,包括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等九城市的“中原城市群”,正以强劲的发展势头,在逐步崛起。
中原城市群是中共河南省委、省政府积极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的重要环节,必将在促进中原崛起和中部崛起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带动河南早日实现现代化。
一、中原城市群产业集群的现状在非公有制经济、县域经济加速发展和传统制造业转型的催生下,中原城市群的产业集群出现快速发展趋势。
1.中原城市群主要产业集群近些年来,中原城市群的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中原城市群内已建立了上街铝工业、长垣卫材、长垣起重机械、漯河绿色食品等四个省级特色工业园区;已形成了包括漯河肉食品加工产业集群、郑州银基服装产业集群等在内的一百多个产业集群(其中郑州有18个,洛阳有16个,开封有8个,漯河有6个,平顶山有11个,许昌有10个,新乡有10个,济源有8个,焦作有16个。
);还形成了漯河源汇区、临颍县、郾城县、新乡长垣县、郑州市区、巩义市、新密市、荥阳市、上街区、中牟县,洛阳偃师市、吉利区,许昌长葛市、许昌县等产业集群聚集区和密集带。
2.中原城市群产业集群的区域分布中原城市群的产业集群地区分布不均。
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郑州、洛阳、焦作等城市,其集群数(50个)占中原城市群产业集群总数量(103个)的近50%,而这些城市综合经济实力也是按照这种顺序排列走在中原城市群乃至河南省各城市的前列,同时集群产值排在前面的城市,人均生产总值大体也排在前面,反之亦如此。
中原城市群产业结构分析及优化调整_基于SSM分析法的实证研究_吴开

科技与管理Science-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中原城市群位于河南省中部地区,是以郑州为核心,包括开封、洛阳、新乡、焦作、平顶山、许昌、漯河、济源9个省辖(管)市在内的城镇密集区,是河南省经济与科技实力较强、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增长极”的作用。
由于城市群的发展源于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而工业化的过程本质上是一个产业结构不断变动并逐步优化升级的过程。
因此,研究中原城市群产业结构,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努力提升城市群的产业素质和市场竞争力,对增强中原城市群在河南省乃至文章编号:1008-7133(2010)01-0007-04中原城市群产业结构分析及优化调整———基于SSM 分析法的实证研究吴开,王恩泽,于洋(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上海200093)摘要:中原城市群是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较快的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反映了区域经济的发展阶段和发展能力。
运用“偏离-份额”(SSM )分析法对中原城市群的产业结构进行分析,将各产业产值增加额分为份额偏离分量、产业结构偏离分量、产业竞争力偏离分量,进而计算相关分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城市群的核心城市郑州、洛阳产业结构比较合理,产业竞争力较强,其他城市及城市群整体第二产业发展较快,第三产业产业结构偏离贡献率及产业竞争力贡献率较低。
根据计算分析结果,提出中原城市群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中原城市群;产业结构;偏离-份额分析;优化调整中图分类号:F 061.5文献标志码:AAdjustment and optimization to industrial structure ofcentral plain urban agglomeration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shift -share methodWU Kai ,WANG En -ze ,YU Yang(College of Management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200093,China )Abstract :The central plain urban agglomeration develops fast in He ’nan province.Evolu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reflects phase and power of regional ing Shift -Share Method (SSM )to analyze in urban agglomeration ,we divide the increasing volume of various industrial outputs into share shift component ,industrial structure shit component ,and industrial competitive power shift component ,and then calculate the related proportion.It is discovered that the core city industrial structure is quite reasonable ,the industrial competitive power is strong and other city and urban agglomeration as a whole are developing fast in secondary industry but weak in tertiary industry.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calculation and analysis,we point out the direction to adjust and optimiz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central plain urban agglomeration.Key words :central plain urban agglomeration;industrial structure;shit -share method;adjustment and optimization收稿日期:2009-10-21作者简介:吴开(1954—),男,教授,硕士生导师;王恩泽(1984—),男,硕士;于洋(1983—),女,硕士.第12卷第1期2010年1月Vol.12No.1Jan.,2010中部地区的发展带动作用,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中原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及布局优化

中原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及布局优化中原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及布局优化对策摘要:城市群空间结构理论是研究城市群空间特征及其演化规律的基本理论,空间布局模式是实施区域开发的重要容之一。
本文深入研究了中原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过程及其布局模式,提出相应的空间结构布局优化对策,以求更好地发挥中原城市群整体的经济优势,提升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中原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布局优化对策Abstract:Urban agglomeration spatial structure theory is the study of the basic theory of urban agglomeration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and evolution law, the space layout model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This paper studies deeply Central Henan Urban Agglomeration spatial structure evolution process and layout mode,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spatial structure layout optimization countermeasures, in order to better play to the whole of Central Henan Urban Agglomeration urban agglomeration economic advantage, improve competitiveness,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Key words:Central Henan Urban Agglomeration spatial structure evolution layout optimization countermeasure目录1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中原城市群演化进程及形成发展条件 (1)2.1中原城市群演化进程 (1)2.1.1 城市群萌芽阶段 (2)2.1.2 城市群缓慢发展阶段 (2)2.1.3 城市群自然发展阶段 (2)2.1.4 城市群组建发展阶段 (3)2.2 中原城市群经济空间演化过程 (4)3中原城市群空间布局结构特征 (7)3.1中原城市群城镇布局呈集聚型 (7)3.2中原城市群交通指向和圈层状特征明显 (8)3.3城市群交通网络格局的形成 (8)4中原城市群空间布局优化建议 (8)4.1空间整合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 (8)4.2加强基础设施体系一体化建设 (9)4.3整合区域创新资源 (9)结语 (9)1选题背景及意义城市群(Urban Agglomeration)是在城镇化过程中,在特定的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地域空间里,以区域网络化组织为纽带,由若干个密集分布的不同等级的城市及其腹地通过空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城市-区域系统。
中部两大城市群产业结构比较

中部两大城市群产业结构比较近年,随着中央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深入实施,中部地区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的独特地位日益凸显,而中原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因两者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要素禀赋优势,在中部崛起中起着重要的战略支撑作用,成为中部地区最具活力与潜力的增长极。
在研究中原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的基础上,将两个城市群的产业结构进行比较研究,对加快中原城市群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城市群综合竞争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中原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的产业结构现状(一)中原城市群近年中原城市群发展迅速,经济总体实力在中部地区处于前列。
从中原城市群各城市发展来看,产业结构均呈“二三一”特征(见图1)。
(二)武汉城市圈从表2可以看出,武汉城市圈在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同样占据着重要地位,二、三产业产值均占全省比重的六成以上。
从武汉城市圈各城市发展来看,武汉市一产比重最低,仅为3.2%,第三产业比重最高,为50.4%,产业结构继续保持“三二一”发展格局,其他城市均为“二三一”结构,但三产比重几乎都在30%以上(见图2)。
与武汉城市圈相比,中原城市群第二产业比重高出其13个百分点,显示出工业化程度较高,但第三产业发展明显落后于第二产业,较武汉城市圈的产业格局有较大差别,表明中原城市群的产业结构层次不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相对较弱。
另外,作为中原城市群中心城市的郑州,经济总量偏小,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2009年生产总值占全省的比重仅为17%,远低于武汉的35.6%。
二、中原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的二、三产业比较分析(一)第二产业1.中原城市群从部门结构上看,重工业比重高于轻工业。
第二产业主要是以有色、装备制造、煤炭、钢铁行业为主,可以看出重工业仍以原材料工业、初级加工业为主,高加工度及高附加值产业较少。
从经营方式来看,劳动密集特征较为显著,绝大多数行业呈现劳动密集的特征。
中原城市群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为744.63万人,占全省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总数的4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资产占用劳动力为219人/47,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79人/亿元),可以看出中原城市群二产的劳动密集程度较高,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劳动密集特征。
《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出台的背景分析

市,龙头作用未充分显现。人口集聚效应 低,对整个城市群乃至其他城市的辐射和 带动作用有限,各个城市的相对优势未能 充分发挥。而且,各个城市没有围绕交通 轴线进行城市之间的产业联合,城市与城 市产业互动较少,没有形成高效产业链和 产业集聚效应。
2产业分工协作不够 城市群内各城市的发展阶段、理念 和资源等方面的差异以及各自为政的发展 模式会引发区域之间的恶性竞争以及重复 建设、地方保护主义等现象越来越严重, 这势必会阻碍了资源配置和区域一体化发 展。另一方面,由于目前中原城市群的区 域协调机制还很不完善,随着经济的快速 发展,必然会导致城市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越来越多,因此,各区域和行业之间的协 调变得越来越迫在眉睫。 3对环境保护仍重视不足 目前,由于中原城市群各城市产业结 构不尽合理,经济增长仍然以粗放型模式 为主,会建造大批项目工程、聚集更多流 动人口、排放大量污水和废气,这些都将 会直接破坏城市的生态环境。 4共建共享意识淡薄 中原城市群的协调发展需要打破行政 区划的障碍才能形成有效的协调政策和管 理机制,而按传统的行政区划建立起来的 城市群逐渐因为职能分工重叠现象严重、 很多行业管理组织办事效率低下等种种弊 端导致共建共享意识淡薄.因而也阻碍了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中原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呼 唤《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的出台 1中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全局的整体 性战略 《规划》的实施,将会促进中原城市 群一体化发展全面实现,河南的人口和经 济聚集度以及综合实力也会进一步提高, 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作用和地位将会进一 步提升,这将带动全国经济新增长极地位 将会得到全面巩固和加强。带动河南省在 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高平台上参与全 球竞争,最终将成为承东启西、支撑发展、 引领中西部、服务全国、融入全球的门户 而全面向世界级城市群迈进。因此,它对 于河南省决胜全面小康、让中原更出彩具
中原城市群

• 中原城市群是以郑州为中心,以洛阳为副 中心,开封、新乡、焦作、许昌、漯河、
平顶山、济源、长葛等地区性中心城市为 节点构成的紧密联系圈,是中国7大国家级 城市群之一。中原城市群也是河南省乃至
中部地区承接发达国家及中国东部地区产
业转移、西部资源输出的枢纽和核心区域,
并将成为参与国内外竞争、促进中部崛起、 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核心增长极。
• 第二层:以郑州都市圈为中心,以洛阳、 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 济源、巩义、禹州、新郑、长葛、汝州等 中心城市为结点,构成中原城市群紧密联 系圈;
• 第三层:外围带。
两圈 双核 四带 一三角
Hale Waihona Puke 战略目标• 到2020年,非农产业占95%以上,城镇人口占区 域总人口60%以上;建成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 能源基地、现代物流中心和区域性金融中心,产 业整体竞争力显著提高,要素集聚和承载能力全 面增强; GDP占河南省的比重超过70%,确立在 中西部乃至全国城市群中的重要地位,带动全省 并辐射周边地区发展。把中原城市群打造成中西 部地区规模最大的城市群。到2010年,中原城市 群的生产总值超过1万亿元;2020年,人均生产 总值超过5000美元,财政收入在全省的比重超过 75%。
中原城市群是河南省乃至中部地区承接发 达国家及中国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西部资 源输出的枢纽和核心区域之一,并将成为 促进中部崛起、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 的重要增长极。中原城市群的形成为中原 经济区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和提供了有 力支撑。
• 第一层次:郑州都市圈,包括郑州下辖的 中牟以及郑汴一体化区域;
中原城市群城市竞争力分析

中原城市群城市竞争力分析中原城市群是指以郑州市为核心的河南省中部城市群,包括郑州、洛阳、开封、安阳、新乡等城市。
这些城市在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构成了中原城市群。
本文通过对中原城市群的城市竞争力的分析,探讨其发展潜力和提升方向。
一、中原城市群的竞争力分析1. 地理位置优势中原城市群位于中国的中心区域,紧邻华北、华东、西北、西南、华南等地区。
其地理位置优越,是连接中国东部和西部的重要节点。
通过中原城市群,可以连接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和西部较为落后的地区,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2. 经济发展潜力中原城市群的经济发展潜力巨大。
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华中崛起”等重大战略的背景下,中原城市群成为国家重点支持和发展的地区之一。
中原城市群的经济总量占据全国的重要地位,未来的发展空间和潜力巨大。
3. 文化传承和产业特色中原地区是中国文化的摇篮,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原城市群的文化传承非常丰富,其历史和文化遗产对全国乃至全球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此外,中原城市群的产业特色也非常明显,如郑州的航空、洛阳的冶金等产业优势。
二、中原城市群的竞争力优势1. 区位优势中原城市群在地理位置上具有天然的区位优势,其连接了河南、华中、华南等多个地区,可以为本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和机遇。
2. 经济发展优势中原城市群具有发展潜力和基础雄厚的经济发展优势。
中原地区的工业基础非常强大,如钢铁、有色金属、机电等重点行业,未来的发展潜力巨大。
同时中原城市群也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区之一,农业资源丰富,农业产业链完整。
3. 人才优势中原城市群拥有庞大的人口资源,是人口密集的区域之一。
其中的一些城市,如郑州,可以为城市群提供高素质人才,推动城市群的发展。
此外,中原城市群也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可以吸引和孕育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和创新人才。
三、中原城市群城市竞争力提升方向1. 发展制造业中原城市群应当围绕制造业,尤其是高端制造业的发展,加强自主创新和研发,深耕实体经济,构建更加健康、可持续的经济模式,并且要通过开发新的科技型产业和综合性服务产业增加城市群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原经济区背景下中原城市群规模结构分析作者:王建鑫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14年第13期作者简介:王建鑫(1983-),河南焦作人,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信息科学学院教师,助教,研究方向:区域发展与城乡规划。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和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区划分也日益凸显,作为我国中部重点开发区域,以中原城市群为支撑,以河南为主体的中原经济区逐渐被提出,国家发改委正式发布《中原经济区规划》,那么在新形势和新经济的背景下如何审视中原城市群也将是一个新的内容。
城市群的规模结构一方面指的是其内部不同层次的城市,另一方面是不同大小的城市,即质和量不等的城市的组合。
分析规模结构可以了解城市群内各城市之间的等级关系,及城市的规模特征。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中原城市群;规模结构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 3198(2014)13 0007 021分析方法与数据来源1.1分析方法本文将采用城市首位度(二城市指数、四城市指数和十一城市指数)、城市规模的分级分析和城市规模结构的分形分析三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原城市群的规模结构特征进行分析。
1.1.1城市首位度城市的首位度通常用二城市指数来表示,它表示城市群中城市发展要素在其最大城市的集中程度。
理论上一个城市群的城市首位度为2时,表明该城市群等级规模较为合理,资源的占有和分配合理;而首位度超过6就说明要素在最大城市过于集中,城市群处于一种失衡的发展状态。
二城市指数法(二城市指数S=P1/P2;四城市指数S=P1/(P2+P3+P4);十一城市指数S=2P1/(P2+P3+P4……+P11),其中P1,P2P3……P11为城市按规模从大到小排序后,某位序城市的人口规模)比较简便,而且容易理解,但具有片面性。
为了避免研究问题片面化,再用四城市指数法和十一城市指数法来计算和分析。
理想状态的城市群的四城市指数和十一城市指数都为1,可以通过对比,看出中原城市群的首位度。
1.1.2城市规模的分级分析城市规模(City size)通常指城市人口的数量。
以人口数量为准,将中原城市群内所有城(县)市划分为超大城市(超过200万)、特大城市(100—200万)、大城市(50—100万)、中等城市(20—50万)和小城市(20万以下)五个等级。
然后总结出各个等级中原城市群城市的数量,得出分级特征。
1.1.3城市规模结构的分形分析陈彦光、刘继生等学者认为,“城市群规模的分布具有分形特征”。
城市的规模序列结构,是指城市的规模结构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呈现层次性分布,它能够反映一个区域内城市规模的分布状况,反映城镇体系从大到小的位序与规模的关系。
1949年捷夫(G.K.Zipf)提出在经济发达的国家里,一体化的城市体系的城市规模分布可以用简单的公式表达:Pr=P1/R公式中:Pr是第R位城市的人口;P1为最大城市的人口;R是Pr城市的位序。
但捷夫的模式并不具有普遍意义,只是一种理想的状态,现在被广泛使用的公式是罗特卡模式的一般化:Pr=P1/Rqr或Pr=P1•R-qr公式中:Pr是第r位城市的人口;P1为最大城市的人口;Rr是第r位城市的位序;q是捷夫常数。
该公式为分形模型,通过计算出来的分维值可以反映城市群规模的分布特征。
两边分别取对数可得:lnPr=lnP1-qlnRr一般说来,城市体系的城市规模分布符合帕雷托分布模式,即公式:N(x)=CX-D帕雷有托公式类似于豪斯道夫维数,显然为一分为模型,而捷夫模式与其在本质上是相同的,而且D与q有如下的关系式:D*q=R2上式中R2为相关系数,表示线性回归的相关程度,当R2约等于1时,可认为D约等于1/q,D被称为帕雷托指数,即分形维数。
当q=1(D=1)时,首位城市的人口规模与最小城市人口规模的比正好等于区域内城市数目的总和,此时该城市群规模结构分形良好。
当q>1(D1)时,区域内城市分布比较集中,人口分布比较均匀,城市群发育比较成熟,中间位序的城市数目较多。
当q(D)接近0时,区域内只有一个城市;当q(D)趋于无穷大时,区域内的城市规模相互接近。
1.2数据来源1.2.1城市首位度因为涉及到区域范围内的十一个城市,现将中原城市群内城市按照非农业人口规模进行排序,依次为:郑州市区、洛阳市区、平顶山市区、新乡市区、焦作市区、开封市区、漯河市区、许昌市区、辉县、登封、禹州,如表1所示。
表1中原城市群前十一位城市排序表城市非农业人口规模(万人)位序郑州207.421洛阳113.692平顶山77.733新乡73.584焦作64.765开封59.726漯河46.147许昌40.818辉县38.909登封20.0010禹州19.3211注:数据来源《2009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1.2.2城市规模结构的分级分析选取中原城市群2009年23个城市的市区(镇)非农业人口数作为划分依据,将中原城市群内的空间单元划分为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五个等级。
如表2所示。
表2中原城市群2009年各城市非农业人口统计(万人)城市序列规模城市序列规模郑州1207.42新密1318.80洛阳2113.69新郑1417.78平顶山377.73巩义1516.50新乡473.58长葛1615.98焦作564.76卫辉1712.05开封659.72荥阳1811.25漯河746.14汝州1911.20许昌840.81偃师2010.70辉县938.90舞钢219.95登封1020.00沁阳229.50禹州1119.32孟州235.80济源1219.10注:数据来源《2009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1.2.3城市规模结构的分形分析在中原城市群等级规模结构的分形分析中,采用中原城市群2009年各城市的非农业人口作为参照,运用相关软件进行计算,数据如表3所示。
表3中原城市群各城市非农业人口(万人)城市规模城市规模郑州207.42新密18.80洛阳113.69新郑17.78平顶山77.73巩义16.50新乡73.58长葛15.98焦作64.76卫辉12.05开封59.72荥阳11.25漯河46.14汝州11.20许昌40.81偃师10.70辉县38.90舞钢9.95登封19.98沁阳9.50禹州19.90孟州5.80济源19.32注:数据来源《2009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2计算结果与特征分析2.1城市首位度根据表1中的城市规模和序列进行计算,得出中原城市群二城市指数为207.42113.69=1.82。
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1.82为了避免二城市法的片面性,再根据表1中的数据以及排序计算中原城市群的四城市指数和十一城市指数,分别为:四城市指数=207.42113.69+77.73+73.58=0.78;十一城市指数=(2*207.42)/(113.69+77.73+73.58+64.76+59.72+46.14+40.81+38.90+19.98+20.00)=0.74标准的四城市指数和十一城市指数都应该是1,而中原城市群的四城市指数和十一城市指数分别为0.78和0.74,均明显低于标准值1,可以看出,中原城市群的中心城市郑州市首位度不高,作为一个区域的增长极城市来说,其首位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起不到增长极的带动作用。
2.2城市规模的分级分析根据表2中的数据将中原城市群城市划分为五大类,如表4所示。
表4中原城市群城市规模分级规模(万人)等级城市数量城市名称座%>200超大城市14.3%郑州100新郑、巩义、长葛、卫辉、荥阳、汝州、偃师、舞钢、沁阳、孟州图1中原城市群县以上城市等级规模比重直方图从表3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出,中原城市群内超大城市只有郑州,数量占中原城市群县以上城市的4.3%;特大城市只有洛阳,比例占中原城市群县以上城市的4.3%;大城市有平顶山、新乡、焦作和开封,占17.4%;中等城市有漯河、许昌和辉县,占13.1%;小城市数量较多,有登封、禹州、济源、新密、新郑、巩义、长葛、卫辉、荥阳、汝州、偃师、舞钢、沁阳和孟州,占中原城市群县以上城市的60.9%。
整个中原城市群县以上城市规模呈现不均匀分布,大城市及以上城市数量较少,小城市数量较多,城市体系发育不够成熟。
2.3城市规模结构的分形分析根据表2中的中原城市群县以上城市的非农业人口数据,利用SPSS13.0将中原城市群城市体系等级规模分形维数计算如下:将公式lnPr=lnP1-qlnRr中的点列(lnRr,lnPr)在计算机上作散点图,然后用线性回归进行模拟,得到以下结果,如表5所示。
表5中原城市群规模结构分析结果Model Summary(b)ModelRR SquareAdjusted RSquareStd. Error of theEstimate10.972(a)0.9450.9430.0964480a Predictors: (Constant), RbDependent Variable: pANOVA(b)ModelSum ofSquaresdfMeanSquareFSig.1Regression3.36613.366361.852.000(a)Residual0.195210.009Total3.56122aPredicto rs: (Constant), RbDependent Variable: pCoefficients(a)ModelUnstandardizedCoefficientsStandardizedCoefficientstSig.BStd. ErrorBeta1(Constant)2.4690.05941.609.000R-1.0900.057-0.972-19.022.000aDependent Variable: plnPr= -1.090lnRr+2.469R2=0.945从回归结果不难看出,相关系数R2=0.945接近1,说明两者相关程度较高,且q=1/D;分维值D则等于1/1.090=0.917小于1,说明中原城市群虽然城市数量较多,但分基金项目:2012年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FDI技术溢出效应对湖南新型工业化的影响问题研究”的资助,项目编号为12YBA306。
作者简介:林常青(1981-),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讲师。
布比较分散,人口分布不均匀,首位城市的带动作用不强,很难带动城市体系整体的发展和功能的发挥。
图22009年中原城市群规模结构双对数散点图3结语3.1首位城市发展较快,但带动作用不突出城市首位度的研究方法充分说明,郑州作为中原城市群的首位城市,其首位度不高,对周边地区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不是很强,未能最优的发挥核心城市的增长极、辐射和集散的功能和作用。
我国沿海较为成熟的城市群,其核心城市的首位度都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