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建国初期中国为什么要走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浅论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选择社会主义的必然性

浅论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选择社会主义的必然性摘要:20世纪对人类而言,是一个不平凡的世纪,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成为世界的潮流,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掀起了对世界瓜分的狂潮。
纵观中国近代史以来,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之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直到1949年,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摆脱了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情况,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重新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证明,中国社会经济状况不允许走资本主义道路,我国已经丧失了通过资本主义工业化进入强国行列的机遇,如果搞资本主义只能成为帝国主义的附庸。
而当时的时代条件和国际力量也决定了中国必然走社会主义道路。
因此,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不可能选择资本主义道路,而是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资本主义救不了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适合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帮助中国重新崛起。
关键字:中国近代史;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发展中国正文:(一)近代中国探索救国道路的发展史中国步入近代以来,一直受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压迫,经济政治都不能独立,从鸦片战争之后,就不断有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从中国的近代来看,中国从1840年国门被西方列强用炮火轰开,中华民族的命运陷入低谷,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的洋务自强,洋务自强是建立在中国万事皆西人之上,唯独制器不行。
采取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改革方式,师夷长技以制夷主要是科学发展,但是,甲午中日战争宣告洋务运动的失败。
这个时候,一批先进的中国人,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提出中国不是器物层面不如人,是制度方面不如人,戊戌变法轰轰烈烈的展开了。
但戊戌变法倾向的是君主立宪制,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曾对封建主义抱有幻想的孙中山意识到,封建制度是救不了中国的,必须用革命推翻它。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震惊中外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制度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统治。
此后,民主、革命深入人心,人民都希望这一番新的气象能给在苦难中挣扎的中国带来一丝生机。
建国初期,新中国选择向社会主义苏联学习的原因及对历史后果评价

试析在建国初期新中国选择向社会主义苏联学习的原因及对其历史后果的评价[摘要]建国初期,新中国选择向社会主义苏联学习,是在两级对峙的国际格局和严峻的国内形势的历史条件下作出的必然选择,是中国当时国情的迫切需要。
任何一种模式都不可能是至善至美的,苏联模式同样如此。
新中国学习社会主义苏联模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既创造了不可低估的经济成就,又带来了许多问题。
我们应该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地客观地评价这段历史。
[关键词]新中国苏联原因历史后果鲁迅曾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是的,世上本没有路,大胆一点,放开一点,便有了路——路,终归是通向未来的。
世上本来没有社会主义,它诞生于马克思对人类发展的思索中,苏联是第一个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书写了人类历史的新篇章。
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新中国选择向社会主义苏联学习。
这不是偶然,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在这条路上,中国人积极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特色道路,建立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硕果累累的成就。
站在未来的时间点回看过去这段历史,为何在建国初期,新中国选择向社会主义苏联学习?如何分析和评价由此产生的历史后果呢?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在世界上人口最多、长期贫困落后的国家里,开始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如何在一个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经济没有得到充分发展的国家里,开展社会主义改造?解决这些新的重大历史课题,单单依靠过去领导革命根据地、进行根据地建设的经验是远远不够的。
对于中国而言,社会主义的建设在中国以往的历史上是一张白纸,几乎无经验可言。
如何在这张白纸上绘出中国社会主义的蓝图?早在建国前夕,毛泽东同志就指出:“我们必须学会自己不懂的东西。
”“苏联共产党就是我们的最好的先生,我们必须向他们学习。
”(《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4卷第1481页)一、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苏联学习的原因向社会主义苏联学习,不是一种随心所欲的决策,关系到中国几亿人口的生死存亡与民族发展的问题,在建国初期,新中国之所以选择向社会主义苏联学习,是历史条件下的必然选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一、知识梳理新中国经济发展线索及特征发展线索:(1)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进入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时期。
1949年至1952年为经济恢复时期,人民政府没收官僚资本,稳定物价,统一财经,调整工商业,实行土地改革,确立了农民土地所有制,使国民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并取得初步发展。
从1953年开始,我国进行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通过和平方式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1956年底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
此后,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在正确方针的指引下,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同时由于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背离了经济建设的中心、提出了脱离中国实际的经济建设目标,先后发生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左”倾错误,结果出现了三年严重经济困难,造成各生产部门比例失调等。
通过“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的实施,到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3)“文化大革命”时期。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的国民经济遭受巨大损失;由于党和人民坚决抵制“左”倾错误,各方面仍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4)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1978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中共十二大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逐步形成,中共十三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共十五大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指明了方向。
这一时期,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现代化建设迅速发展。
当前,我国各族人民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努力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
建国初期的经济建设

建国初期的经济建设1952年,人民共和国已经胜利地走过三年光辉历程。
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已提前完成,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三大运动取得了伟大胜利,“三反”、“五反”运动业已结束,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较量中,取得了建国后的第一个回合的胜利。
从1953年起,全国范围的大规模建设就要开始了。
毛泽东在1951年2月曾提出一个“三年准备,十年计划经济建设”的长期发展战略。
现在,三年准备的任务已经实现了,下一步应当怎么走?作为战略家的毛泽东不能没有一个通盘的、长远的考虑,并且从理论上给予指导。
此时此刻,他正在酝酿提出一个对以后中国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的重大决策,这就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
根据现存的文献记载,建国后毛泽东最早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是在1952年9月24日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
他说:“十年到十五年,基本上完成社会主义,不是十年以后才过渡到社会主义。
二中全会提出限制和反限制,现在这个内容就更丰富了。
工业,私营占百分之三十二点七,国营占百分之六十七点三,是三七开;商业零售是倒四六开。
再发展五年比例会更小(资小我大),但绝对数字(指资)仍会有些发展,这还不是社会主义。
五年以后如此;十年以后会怎么样?十五年以后会怎么样?要想一想。
”“(资本主义)性质也变了,是新式的资本主义:公私合营,加工订货,工人监督,资本公开,技术公开,财政公开……他们已经挂在共产党的车头上了,离不开共产党了。
”“空前绝后,他们的子女们也将接近共产党了。
”“农村也是向合作互助发展。
前五年不准地主、富农参加,后五年可以让其参加。
”出席这次书记处会议的有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彭真、陈云、彭德怀、邓小平、陈毅、薄一波、罗瑞卿、粟裕、安子文、杨尚昆、饶漱石、习仲勋、聂荣臻,共16人。
据薄一波回忆,对毛泽东上述论点,中央其他领导人没有提出异议,并连续召开中央书记处会议进行讨论。
这是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讲话。
它表明,毛泽东关于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步骤、方法,同他原来所设想的相比,发生了变化。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改造讲述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一阶段,1953年底以 前,主要是实行初级形 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对私营工业实行了加工订 货、统购包销,对私营商 业实行了经销代销,使这 些私营企业的生产和经营 开始纳入了国家计划的轨 道。
第二阶段,1954年至 1955年上半年,除继续 发展初级形式外,开始 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 营。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改造为什么要进行工业化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结合实际踏出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道路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国共产党和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合作化的基本原理在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情况和农村的阶级状况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适合中国特色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找到了中国农业合作化的道路
为什么要进行工业化
一、从金门登岛叹工 业基础落后的中国军 力
• 1949年10月24日,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 战军叶飞、胡琏为指挥员的第十兵团9000多 名战士凭借顽强毅力利用破木陈舟,以闪电般 登上汤恩伯20000多人驻守的金门岛,但悲剧 随之开始。国民党军凭借空军长处和海军优势,
二炸、从毁朝解鲜放战军争船看只工,将登岛战士上万人在几天之 业 防内 官基础消 一落灭 片后殆 嚎的尽 啕中。 。国消 上国息 报传 中到 央解 ,放 毛军 泽前东线主司席令静部坐,了将两
• 虽然我们都知道,对于朝鲜战争,中国 参战了,也属于胜利国,但当时的领导 人也十分的顾虑,军队也有所动摇,毕 竟面对的是一个超级大国,不论军事还 是科技,不论装备还是经验,我们都相 形见绌,劣势凸显。说白了,我们的胜 利不是依靠的是强大的国防和军力,而 在一定程度上是尸体的堆积,生命的凝 结。所以,在黄继光、杨根思、邱少云 等烈士的背后,更深层次上射影出的是 一个工业极其落后的大国的不幸,一个 贫弱民族的悲哀。
为什么中国社会要坚持走自己的道路

为什么中国社会要坚持走自己的道路摘要:在中国历史上,先辈们不断失败的教训中,中国人民终于探索处自己的道路。
本文先从中国道路的不断探索讲到失败到经验教训,然后从最终成功的经验到最后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讲述中国社会走自己道路的必然性。
关键词: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列宁主义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正文中国近30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积累了十分宝贵的历史经验。
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也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历程。
中国发展的成功,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结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选择是历史的必然,是中华民族振兴、发展、繁荣的必由之路。
在半殖民的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从维新变法到洋务运动,失败的教训在中国人心中刻下了永远的烙印。
直到俄国十月革命的音讯传到中国,一些具有远见的爱国者,开始了解马克思思想。
俄国的十月革命的胜利是庶民的胜利,这根中国国情是相识的,当时中国人民生活在列强的蹂躏下,中国清政府如同一个小丑,无时无刻不在想办法取悦列强,而清政府代表的是殖民地主的利益,公民党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在历史的车轮下,唯有伟大的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于是,历史选择了共产党。
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我们指明了大的方向,但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革命走什么道路问题,马克思、列宁没有现成的答案,在革命胜利后,新中国建设走什么道路问题,马克思、列宁也没有现成的答案。
从资本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这个问题,马克思、列宁有明确的结论。
马克思早在《法兰西阶级斗争》一文中,就提出了在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存在着一个过渡阶段的思想。
建国初期我国工业化的发展状况

了大量新线路的建设,大大促进了全国的物资交流和经济发展。
•
二、建国初期关于关于工业发展的具体战略——一五计划、三大改造
• "一五“计划的主要成就
二、建国初期关于关于工业发展的具体战略——一五计划、三大改造
• "一五“计划的主要成就 • 交通运输业发展迅速,国家不但加强了原有的交通路线,而且开始了大量新线路的建设,大大促进了全国
设起来,独立的工业体系已初步建成,工业布局也有所改善。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
工程建成投产,1956年,中国第一个生产载重汽车的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解放
“牌汽车;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沈阳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
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交通运输业发展迅速,国家不但加强了原有的交通路线,而且开始
• 更为突出的困难是由于国民党政府长期滥发纸币,造成恶性通货膨胀、物价飞涨、投机猖獗、市场混乱的局 面,在新中国建立之初依然存在着,严重地影响着工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和人民生活的安定,从而直接威胁着 新生的人民政权的巩固。这种状况,使新中国面临着比苏联和东欧各国革命胜利后更为艰巨的恢复和发展经 济的任务。
• 建国初期毛泽东工业发展战略
• 建国初期毛泽东工业发展战略思想经历了三个阶段。
• (1)新中国成立前期,毛泽东根据我国革命形势和经济发展需要,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经济和工业建设的基 本方针,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 第一,提出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为主要内容的工业发展指导方针。《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是毛泽东 于1947年发表的文章,其中提到“公私兼顾、劳资两利”,要求实现公营经济、私营经济的共同发展。在 新中国成立前,毛泽东对此作了总结概括,提出“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
略论建国初期党的工业化思想

想 , 力地 促进 了 中国工业 化 的发 展 , 别 是使 国防 有 特 力 量在 较 短 时期 内得 到 了极大 的强化 ,有 利于 我们 捍 卫 国家 的主权 和 领土 完 整 ,提 高 了 中华 民族 的 国 际地 位 、 强 了 中 国人 民实现 工业 强 国的信 心 , 增 是对 马 克思 主义 工业 化必 然性 思想 的丰 富和 发展 。
想认 识所 必须 回答 的 问题 。 中国共 产 党 以马 克 思主 义 工业 化 思想为 指导 ,从 中国 的基本 国情 出发 创造 性地 回答 了这 一 问题 。 怀 疑 。但 是难 道我们 就 应 当眷恋 那个 ( 也是 很贫 乏 的) 及 肉锅 , 恋那 只 培养着 奴 隶精 神 的细 小农村 埃 眷 工 业或 眷恋那 些“ 蛮人 ” ? 恰相 反 。 有那被现 野 吗 恰 只
否定大工业发展的意义时指 出: 自从大规模机器大 为什么要实现工业化?这是中国共产党夺取全 工 业 生产被 采用 之 时起 ,工 人 的物质 状 况整 个讲 来 —— 对 于 这 一 点 只 有 资产 者 才 表 示 国政 权 、 实现 工作重 心 转移 后 , 为统 一全 国人 民 的思 是更 为 恶 化 了 ,
发展 之路 奠 定 了重要 的思 想理 论基 础 。
关键 词 :建 国初 期 ; 中国共 产 党 ; 业化 思想 工
中 图分类 号 : 2 D 文 献标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0 4 3 6 ( 0 0 0 — 12 0 1 0 — 10 2 1 )3 0 0 — 5
实现 工业 化 ,使 中 国 由一个 贫 穷落 后 的农 业 国
国家 为 什 么要 实 现 工 业 化 和 怎样 实现 工 业 化 的 问 题 。研 究建 国初 期党 的工 业化 思 想对 于积 极 推进 我 国社会主 义新 型工业 化 的发展 具有 重要 的意义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建国初期中国为什么要走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马明有行管一班201132040131
摘要: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内忧外患,党和人民面临空前的挑战。
国际上有以美帝国主义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对我新中国政治上的孤立、经济上的封锁、军事上的包围以及蒋介石残余势力的猖獗破坏,国内经济纯粹是一个“烂摊子”、“千疮百孔”,灾害连年,人民生活极端贫困。
面对这样严峻的局面与形势,为了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人毅然决然的奉行“一边倒”政策,借鉴苏联,顺应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初步确立由农业化向工业化逐步过渡,进而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策略。
关键词:
国际形势工业基础一边倒经济恢复总路线马克思主义国家观
两千多年的农业文明,小农经济始终居于统治地位。
到了近代,在以农业为主体的经济主导下,工业化起步较晚,并且由于清王朝的闭关锁国和天朝美梦,使得落后不堪的中国连最后两次挽救的机会都丧失殆尽(两次工业革命)。
因此,不论是外资企业,还是民族工业,它在中国存在的空间和机会是极其可微的,基础是十分薄弱的。
虽然在国民党统治期间有所恢复与发展,但由于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的压迫与排挤,再加上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掠夺与剥削,处在夹缝中的民族工业江河日下,趋于淘汰,实力极其低下,基础十分薄弱。
后来,在经历了三年内战以后,本来不堪入目的中国工业,再次承受致命的打击。
在国民党败退台湾以后,留给共产党人的则是一个支离破碎、狼藉斑斑、千疮百孔的“烂摊子”。
尤其是工业。
(如下表1、表2所示)
工业的重要性,只片面强调不顾一切改善人民生活,应当重点发展轻工业和农业。
但毛泽东等一批中央骨干分子认为,如不优先发展重工业,中国就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一、从金门登岛叹工业基础落后的中国军力
1949年10月24日,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叶飞、胡琏为指挥员的第十兵团9000多名战士凭借顽强毅力利用破木陈舟,以闪电般登上汤恩伯20000多人驻守的金门岛,但悲剧随之开始。
国民党军凭借空军长处和海军优势,炸毁解放军船只,将登岛战士上万人在几天之内消灭殆尽。
消息传到解放军前线司令部,将官一片嚎啕。
上报中央,毛泽东主席静坐了两天。
血的教训告诉他,没有
强大的工业为基础,新中国始终不能掌握制海权和制空权,始终不能解放台湾,完成统一,保家卫国,奋发图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从朝鲜战争看工业基础落后的中国国防
随着以苏美为首的两大军事集团的对立的诞生,落后的新中国时刻都受到来自外部的威胁和挑衅,人民惶恐,政权岌岌可危。
尤其是朝鲜内战爆发后,美国操纵联大安理会,不顾中国政府的严词警告,扩大侵略朝鲜,并且还时常侵入中国东北领空,轰炸中国东北边境地区,战火一直烧到中国边境;并且,美第七舰队驻扎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
中国国家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虽然我们都知道,对于朝鲜战争,中国参战了,也属于胜利国,但当时的领导人也十分的顾虑,军队也有所动摇,毕竟面对的是一个超级大国,不论军事还是科技,不论装备还是经验,我们都相形见绌,劣势凸显。
说白了,我们的胜利不是依靠的是强大的国防和军力,而在一定程度上是尸体的堆积,生命的凝结。
所以,在黄继光、杨根思、邱少云等烈士的背后,更深层次上射影出的是一个工业极其落后的大国的不幸,一个贫弱民族的悲哀。
两次战争血的教训,再加上国际上盛行的以美帝国主义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对我新中国政治上的孤立、经济上的封锁、军事上的包围以及蒋介石残余势力的猖獗破坏,这一切使得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不得不思考工业与农业在当时急需巩固的新中国发展的优先性与侧重性,并在不久召开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总的指导方针。
因此,从1949—1952年,党领导人民首先集中力量恢复国民经济,经过长期实践,并于1953年12月形成完整的总路线,表述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③
非资即社,非社即资。
那么,我国为什么不走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呢?
的确,实现工业化的道路有两条,一条是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一条是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
总之,不实现工业化,我们只有被动挨打,只有被欺凌,只有被压迫和奴役。
这是历史早已证明了的。
毛泽东主席曾指出,“资本主义道路,也可增产,但时间要长,而且是痛苦的道路。
我们不搞资本主义,这是定下了的”。
④
可见,走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
一部“两半”性质的近代史足以证明,饱受摧残和压迫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业已瘫痪,中国已丧失发展资本主义的工业的最好机遇,倘若继续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只能成为帝国主义的附庸。
当今国际,没有强大工业的制度,是一个不健全的制度;没有强大工业的政权,是一个注定要被颠覆的政权;没有强大工业的民族,是一个终为时代所遗弃的民族,是一个悲哀的民族,一个没有前途的民族。
放眼百年,高瞻远瞩……走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是时代的决定,也是一个不愿沉沦的人民的抉择。
随着经济的恢复与过度时期总路线的提出,我国也充分具备了实现的可能性。
第一,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第二,土地改革完成后,为发展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广大农民具有走互
助合作道路的要求。
第三,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在合理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出现了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
家资本主义形式。
第四,当时的国际形势也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
⑤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政府在国际上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我国社会主
义建设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并与亚非拉众多国家相继建立互
利合作互惠的外交关系。
再者,当时苏联的社会主义化道路已基本完
成,我们奉行“一边倒”,依靠苏联,受援于苏联,模仿苏联,,这使
得中国可以从中做一个有力的参考与借鉴。
另外,中国所走的道路,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说,是由中国革命领导阶级的性质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国家观认为,国家是阶级意志的体现,一个国家的诞生或一个阶级的当政,首先要做的一件事,那就是要维护本阶级的利益,不论是政治上的,还是经济上等的,乃至文化层次的。
因此,在作为无产阶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并建立的国家中,维护工人阶级利益是其基本意志。
而在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中,对资产阶级以及资本主义工业的改造,是一个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中国在当时若走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意味着是对于资本主义性质的工业企业的肯定与纵容,也意味着将经济命脉仍然交给资产阶级来掌管。
但我党没有,没有给资产阶级留有颠覆的经济基础。
所以,只有走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才能最及时的巩固新生的无产阶级政权。
故而,在中国化的先进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注定是要走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
“我们不应遗忘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我国工业化建设的那段历史。
中国工业化之路能跳出发达国家工业化积累的一般道路,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没有对外殖民掠夺;二是对内建立起社会福利体系,避免了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疾病、失地、贫富严重分化、内战的代价。
”⑥
纵观古今,放眼全球,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今天,我们国富民盈,渐已形成一种普遍共识:科技强国,工业兴邦,福利安民。
也只有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才敢创造性地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决然带领人民走上前途似锦的与众不同的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参考文献:
①《中国近现代史》(下册)P88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②《中国近现代史》(下册)P92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③《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4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p700-701
④《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p299
⑤《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0年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⑥摘自魏明孔《中国经济史研究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