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尼采_悲剧人生_的幸福意蕴
艾略特《荒原》中的死亡意蕴

天津师范大学津沽学院本科学年论文题目:艾略特《荒原》中的死亡蕴味系别:文学系学生姓名:郭清源学号:08570212专业:汉语言文学年级:2008级完成日期:2011年5月4日星期三指导教师:任媛艾略特《荒原》中的死亡蕴味摘要:论文主要探讨艾略特长诗《荒原》中的死亡意蕴及其表现,简要概述艾略特其人及诗歌,描述《荒原》诗歌的写作背景,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对诗人诗歌创作的影响,主要从死亡意蕴在艺术作品中的体现,宗教观念对艾略特《荒原》创作的影响,及《荒原》作品中的意象和诗歌总体体现的死亡意蕴三个方面对《荒原》进行探究。
关键词:艾略特;荒原;死亡目录一、介绍《荒原》诗歌的写作背景 (1)二、死亡意象在艺术作品中的体现及《荒原》诗歌中的死亡意象体现 (1)三、结论 (4)参考文献 (5)作为公认的英美现代派诗歌大师,T.S.艾略特在英美乃至全球诗坛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他不仅在文艺理论和文艺批评上有所成就,其代表作《荒原》更是现代英美诗歌的里程碑,是象征主义文学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一、《荒原》诗歌的写作背景长诗《荒原》创作于一战之后,当时整个西方社会衰败堕落,混乱无序,人们精神空虚,失去信仰、理想和追求,诗中的“荒原”即是失去了精神信仰的西方社会的象征。
来自书香门第的艾略特从小接受的是较好的教育,而婚姻家庭生活的不快乐和来自社会的消沉气息也对诗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信仰天主教的艾略特认为只有宗教信仰才能拯救整个腐败消沉的社会,才能使人们精神的贫瘠荒原变得重新繁荣,而无信仰支撑的社会,便是世人眼中的“荒原”。
精神信仰的缺失体现在文学作品中,即是死气沉沉的臆想世界。
艾略特在《荒原》中向我们描绘了一个信仰缺失,死气沉沉的世界,在此,读者所能感受到的最直观最深刻的感触即是死亡,全诗笼罩在一片死亡的气息中,这种死亡的气息便象征着当时的英国乃至整个西方社会人们精神的衰败。
二、死亡意象在艺术作品中的体现及《荒原》诗歌中的死亡意象体现在西方文学发展的历史长河里,有一个母题恒久存在于作家们地笔下,那便是“生存与死亡”。
悲剧世界的终极力量说与莎士比亚悲剧的审美性解读

则下 的永恒正义 的胜利 。在西方古典理论基础上的 悲剧 探 索后 来基 本 上是 延续 了黑格 尔 的悲剧 思 想 和
审 美本 质说 。叔 本 华把 作 为意 志 的世界 和 表象 的世
主要有 四种代 表性说 法 : 一是 “ 命运” ; 说 二是 亚里
莎士 比亚 四大悲 剧 的解 读 。他 从纯 粹 的审 美观 照 原
正当地受到尊重的悲剧这种艺术形式 , 就够不上称 为美 学 ” j 在 西 方 , 早 从 美 学 角度 系 统 阐述 悲 ¨。 最 剧本质的理论家是 亚里士多德。他 在《 诗学》 中第 次给悲剧下 了一个 完整 的定义 : 悲剧是 “ 激起 借 怜悯 和恐惧 来 达 到这些 情 绪 的净 化 ”2。怜 悯 与 恐 l J
则出发 , 将主宰悲剧事实 的力量解释为一种道 德体 系或道德秩序。他的基本思想是 : 悲剧肯定人 在苦 难中的自由意志 ; 道德秩序在主人公 的受难中遭到 破 坏 , 被 白白耗费 。 善
欣 赏 悲 剧 主要 是 一 项 审美 活 动 , 主体 对 客 体 是
调悲剧的实质是伦理实体 的 自我分裂与重新和解 ,
第3 3卷 第 2期 21 0 1年 3月
宁夏大 学 学报 ( 人文 社会 科 学版 )
Ju a o igi nvrt( maie or l f nxaU ie i Hu nt s&Sca Si csE io ) n N sy i oi c ne dt n l e i
Vo. 3 No. 13 2
Ma . 011 r2
悲 剧 世 界 的终 极 力 量 说 与 莎 士 比亚 悲 剧 的审美 性 解 读
对《祝福》思想意蕴的多元解读

祥林嫂之死,是《祝福》情节发展的表层线索。
祥林嫂是怎么死的? 鲁四老爷家中的短工说“是穷死的”。
仅仅是因为穷吗?《祝福》分明又是个人命案子,祥林嫂死了,谁是凶手?这是小说的深层线索。
围绕这一深层线索,我们可以解读到《祝福》多元的思想意蕴。
一、反封建礼教:思想革命的理性认识《祝福》的思想意蕴,首先应将其与中国的思想革命结合起来考察。
这主要体现在鲁迅对中国社会的理性认识。
小说中祥林嫂赖以生活的家庭,是鲁四老爷的家。
鲁四老爷是一个大骂“新党”、“讲理学的老监生”。
祥林嫂第一次到鲁家,他“皱了皱眉”,分明是“讨厌她是一个寡妇”。
祥林嫂被婆家抢走,他只说了句:“可恶!”但又“然而. . ”当祥林嫂第二次来到鲁家帮工时,鲁四老爷暗暗告诫四婶,说祥林嫂“败坏风俗”,祭祀时不能用。
即使是祥林嫂捐了门槛,祭祀时四婶依然不用她,当然,四婶是听命于鲁四老爷的。
鲁四老爷的脑子是封建礼教思想的跑马场,他是按照封建礼教的思想观念来防范祥林嫂的,这最终导致了祥林嫂的精神崩溃。
显然,鲁四老爷本人不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而盘踞他心灵深处的封建礼教思想才是杀死祥林嫂的真正“元凶”。
封建礼教思想不仅吞噬了鲁四老爷的个性和人性.而且“杀死”了祥林嫂。
《祝福》还描写了民众对不幸者祥林嫂的围观、嘲笑。
他们既有怜悯、同情受难者的情感指向,也有围观、鉴赏他人不幸的丑陋一面。
“看/被看”,是鲁迅作品中反复出现的模式;“看/被看”构成了一种冷漠的社会心理氛围,一种缺乏人性关怀的集体无意识。
由鲁镇人构成的群体,正是鲁迅着力要批判的。
他们嘲笑别人的不幸,缺少对生命的尊重,他们少同情,多隔膜。
鲁镇人身上体现出的国民劣根性,是由存天理灭人欲的封建思想造成的。
封建礼教要求妇女“从一而终”,于是鲁镇人对违反了封建礼教的祥林嫂没有半点同情心,他们不讲人性,不讲人道,只讲封建理性。
他们不是凶手,但他们脑子里装满了和鲁四老爷一样的封建礼教思想,构成了致祥林嫂于死地的社会环境。
以悲为美

以悲为美作者:董康楠来源:《作文成功之路(中考冲刺)》 2019年第4期【摘要】悲剧历来被人们所推崇,相较于喜剧的诙谐与讽刺,悲剧更揭示出人性中幽暗不明的时刻,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和理解。
其特点是壮美与崇高,本文对悲剧及悲剧作品进行探讨,试探究其中蕴藏的美学意识和精神。
【关键词】《诗学》悲剧亚里士多德一、悲剧意识及悲剧情结探讨悲剧是一个美学范畴。
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的定义是这样的:“悲剧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经过‘装饰’的语言,以不同的形式分别被用于剧的不同部分。
它的摹仿方式是借助于人们的行动,而不是叙述,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
”除此之外,其他思想家也有过自己的定义:黑格尔:“悲剧是真正的和谐、永恒的高峰。
”叔本华:“悲剧是主体方面的人格深化,即主体的苦难。
他们的坚强性格和本质性的情致是处于统一体的。
这种不可分割的协调一致所引起的并不是感伤而是惊羡。
”尼采:“人生的悲剧命运实质上是对生命的肯定, 哪怕是身处充满恐惧与恐怖、死亡与衰朽的生活中也是积极的肯定。
”尽管说法不一,但有一点似乎是共通的:悲剧在诸艺术种类中之所以具有极高的地位,在于它做着其他艺术所不能做到的事,在于它所达到的独一无二的效果。
中国古代便有这样的说法:“不如意事十八九,可与言者无二三。
”亦有言者:“想人间婆娑,全无着落,看万般红紫,过眼成灰。
”叔本华也曾经说过“生命的本质在于生存意识,而生存意识的本质就是痛苦。
”人生真相昭然若揭。
人生在本质上就是一个形态繁多,一个一贯不幸的状况。
现实既已成了痛苦的牢笼,成了一切苦难的渊源。
那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便无法寻找到自由和幸福。
人为了自由必须从现实中挣脱出去,而悲剧的出现则是使人超脱现实完善自我的唯一手段。
悲剧作为文学作品为人们在现实世界之外开辟了一方独立的天地,如尼采所说“从形象中解救”。
在悲剧开辟的这一方艺术天地中,人们能够“避风息凉”“怡养情性”。
论王安忆“三恋”中的悲剧因素

本期关注· 1 ·论王安忆“三恋”中的悲剧因素武翠兰【摘 要】王安忆是中国当代著名女作家,她的《荒山之恋》、《小城之恋》和《锦绣谷之恋》,被现代文学界称之为“三恋”。
是王安忆最具代表性的中短篇小说,在20c80s 被认为是冲破“性爱禁区”的重要作品。
纵观三恋,文章主要抒写了三位女人的爱情悲剧,本文主要是阐述王安忆三恋中由性格和命运导致的悲剧。
【关键词】王安忆 三恋 性格 命运王安忆,新时期文坛上一位非常独特的海派作家。
作为一名女性作家,她从女性的视觉出发去审视这个社会。
在她的作品中呈现的创作主旨大部分是理解与爱。
她的小说多以平凡的小人物为主人公,注重平凡生活中不平凡的经历与情感,以此来挖掘生活中那些容易被我们忽略的事情。
因此,在《荒山之恋》、《小城之恋》和《锦绣谷之恋》中作者给我们展示了普通生活中爱恨情仇的故事,他们都无法逃脱悲剧的命运。
一、命运悲剧悲剧是起源于西方的的一个概念,古希腊的悲剧始终带有宗教色彩,这根源于被人们认为是无处不在,而又无时不在的主宰着人的不可知的“命运”。
在三恋中的爱情悲剧是命运的悲剧,是由个人不能支配的力量所引起的灾难却要由某个个人来承担,而构成真正的悲剧。
多年来,社会压迫着人性的发展,在面对无法抗拒的命运面前我们只能俯首称臣。
尤其是女性,在长期的束缚中,女性的自我意识逐渐消失,她们没有尊严,连最根本的要求和欲望也都必须压抑着。
她们卑微而渺小的生存着,听从命运的安排。
在《锦绣谷之恋》中,年轻而漂亮的女编辑与作家一见钟情,在锦绣谷短短的十天里,他们相遇,相知。
然而女编辑这样一位美丽温柔的女知识分子也无法掌握自己的爱情,在命运面前,只能听之任之。
而“一切都是命,半点不由人”的天命思想也似乎始终深深地笼罩在她的婚姻生活中,这种宿命论,让她失去了改变生活的激情,而这种将就也导致了她的婚姻注定失败,面对丈夫的木讷,没有情调无聊乏味的生活时,听从了命运的安排,所以面对新的爱情时,她也没有积极争取,而是让它顺其自然。
2021年美学题库

《美学原理》题库绪论:什么是美学•填空题•美学学科名称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在1750年初次提出。
•康德关于美学一部名著书名叫(《判断力批判》)。
•中华人民共和国古典美学三个黄金时代分别是(先秦)、(魏晋南北朝)和(清代前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美学真正起点是(老子),她开创了(道家)美学老式。
•(孔子)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第一种倡导美育思想家。
•在唐、五代和宋元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古典美学除了儒家美学、道家美学这两条线之外,(禅宗)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古典美学也产生了越来越大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近代美学三人们是(梁启超)、(王国维)和(蔡元培)。
•中华人民共和国当代美学两大代表性人物是(朱光潜)、(宗白华)。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当代美学第一次热潮中浮现了四大美学流派,她们分别是以蔡仪为代表(客观派),以高尔泰、吕荧为代表(主观派),以朱光潜为代表(主客观统一派)派和以李泽厚为代表(客观性和社会性统一派)。
•美学研究对象是(审美活动)。
•名词解释•审美活动P13-151.审美活动是人类一种精神活动,它是人性需求。
没有审美活动,人就不是真正意义上人。
2.审美活动是人一种以意象世界为对象人生体验活动。
这个意象世界照亮一种本然生活世界。
在这个以意象世界为对象体验活动中,人获得心灵自由。
在这个以意象世界为对象体验活动中,“真”、“善”、“美”得到了统一。
3.审美活动是人类一种文化活动,它在人类历史上发生、发展,它受人类文化环境影响和制约。
因而审美活动具备社会性、历史性。
总括起来,咱们可以说,,审美活动是人一种精神—文化活动,它核心是以审美意象为对象人生体验。
在这种体验中,人精神超越了“自我”有限性,得到一种自由和解放,回到人精神家园。
从而确证了自己存在。
•美学P16-19(一)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人文学科研究对象是人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
美学属于人文学科,从大范畴来讲,它研究对象是人生活世界,是人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
悲剧的诞生读后感(精选10篇)

悲剧的诞生读后感《悲剧的诞生》是一本由黑格尔所著的哲学文献。
它的诞生标志着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的古典哲学时代的开启。
黑格尔在其中对古希腊的悲剧进行了分析,并将其作为一种哲学形式信息融入了他的哲学体系中。
悲剧在他的哲学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对人类本性和历史意义的思考。
阅读这本书,我的第一感受是它的深度和广度。
黑格尔既对古希腊悲剧的起源进行了考证和探究,并对其内涵和形式进行了剖析和评价,同时还对当时的哲学、艺术和社会风貌进行了精准的描述和分析。
在他看来,悲剧不仅是宗教的替代品,它更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诠释和思考。
黑格尔在书中运用其独特的辩证思维,将古希腊悲剧与他的哲学理论相结合,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关于人类群像和社会矛盾的壮丽画卷。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感受到它的重要性。
对于哲学和文学爱好者来说,这是一本必读之作。
黑格尔在书中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哲学思维方式,尤其是在对对立面的处理上,在现代思想和语言学中仍然具有广泛的启示性和指导价值。
同时,通过对悲剧的分析和诠释,黑格尔也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更加深刻、更加复杂的人性世界,这对于我们理解和思考人类社会的本质、人类的历史和未来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作为一名AI语言模型,我认为,我们可以将悲剧的观念运用到人工智能领域中。
尤其是在处理数据分析等方面,我们可以使用黑格尔确立的对立面分析方法,来对数据进行深刻的剖析和评估。
在开发智能系统的时候,运用这种哲学思维方式,更能体现人性化和哲学性。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想法,也许会被实践所否决,但至少它给了我们一个创新的方向和思考的契机。
总之,我认为,阅读《悲剧的诞生》是一次重要的思维之旅,它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人类本性、社会历史和哲学思维等视野的大门。
通过这本书的启示,我们能够更为深刻地理解人类的本质、社会的矛盾和未来的方向,更好地驾驭自己走向成功的道路。
悲剧的诞生读后感《悲剧的诞生》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和文学价值的书籍,作者尼采以对古希腊悲剧文化的深入挖掘和分析,揭示了古希腊悲剧的本质和人类文化精神的内涵。
人的"自然化"——论尼采哲学的建构性维度

慧 ’ 为 摆脱 透视 性估 价 ( 即 ‘ 力 意 志 ’的尝试 , 作 亦 权 ) 乃 是 一 个 敌 视 生命 的 和 消解 性 的原 则 ” 。现 代 人 日
、
未 来 的 哲 学 家 立 法
益 脱 离 了 原 初 的 自然 秩 序 , 虚 假 “ 步 ” 在 进 的蛊 惑 下 陷
近 代 以来 , 自然 科 学 在 理 性 主义 传 统 的 引 导 下 一
路 突 飞 猛 进 , 各 个 领 域 均 取 得 了令 人 瞩 目的 辉 煌 成 在
就 。 人 类 在 启 蒙 哲 学 家 的激 励 下 相 信 “ 想 循 因 果 律 思 的线索可 以直达存 在至深 的深 渊 , 认 为思想 不仅能 还 够 认 识 存 在 , 且 能 够 修 正 存 在 ” 。在 尼 采 看 来 , 种 而 【 ” 这 狂 妄 的 理 性 主 义 和 唯 科 学 主 义 正 把 人 类 推 向 毁 灭 的 边缘, “自哥 白尼 那 时 起 , 就 从 中 心 位 置 滑 到 了未 知 人 数 X” 。 回 自然 科 学 的发 展 产 生 了虚 无 主 义 的后 果 : 学 科 把未 知之 物归 于 已知之 物 的本 能最 终却 不 得不 面对
21 第 1 00年 期
NO. , 01 12 0
理Hale Waihona Puke 论与现代
化
2 0 01 -01
TH Eo RY AND M o DERN I ZATI N o
Jn 2 1 a ,0 0
人 的“自然化 "
论 尼采 哲学 的建 构性维 度
宋海 勇
摘 要 : 采 否 弃 了 自柏 拉 图一 基 督 教 哲 学 以 来 传 统 形 而 上 学 对 世 界 进 行 的 二 元 划 分 , 持 只 有 一 尼 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1-07-18
作者简介:陈水勇(1977-),女,中山大学博士生,讲师,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与现代化发展研究。
论尼采“悲剧人生”的幸福意蕴陈水勇(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广州510545)
摘要:尼采创立了一种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的生命哲学,他用实践权利意志的超人肯定和超越“悲剧人生”,引导和启
发现代人与拒斥感性、惧怕变化无常生命的独断理性主义、颓废基督教信仰、悲观主义不断抗争,用昂扬生命斗志去塑造完整、幸福的意义人生。关键词:悲剧人生;超人;权力意志;抗争;超越
中图分类号:B51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1)24-0091-02
弗里德利希·威尔海姆·尼采是一位带有转折色彩的生命哲学家,其权利意志思想和超人哲学影响深远,而又备受争议。他确立“悲剧人生”生存意义范式,主张新人生观,强调非理性因素,抨击传统理性主义、基督教道德等,试图为丧失精神家园的人们奠定一个超越“悲剧人生”,追求和创造幸福生活的价值基础。一、悲剧人生的肯定叔本华开启了关切人生的生命哲学大门。他断言,世界是意志和表象,意志属于操控人生的意欲力量,有限生命经常因无限意欲无法满足而痛苦不堪,而稍纵即逝的意欲暂时实现又让生命倍添无聊,“所以人生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像钟摆一样的来回摆动着”[1]405。他认为只有消灭意志和生命,才能从无尽的痛苦和无聊中获得解脱。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观吸引了尼采的注意力。尼采也认同人生易逝多变、痛苦无奈,但他深信人生的意义来源于肯定而不是否定生命意志,痛苦是幸福人生的兴奋剂。尼采借助希腊文明的“悲剧精神”,扬弃和深化叔本华悲观主义。他认为古希腊悲剧文化是唯一能表达真正生命意志的审美文化。尼采强调,悲剧不是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戏剧表现,而是人艺术地审视人生的途径。它体现了生命本能意志魅力,是日神阿波罗和酒神狄奥尼索斯相结合的产物。它内蕴的“悲剧精神”,真切揭示人生痛苦的悲剧本性,展现人战胜痛苦的悲剧态度和超越历程,充分张扬人性的美和尊严。日神是理性式自我肯定的代表,他在梦境中追求美好人生,不惧怕任何悲苦;酒神是非理性式自我否定的写照,他通过醉态尽情释放受压抑的自然本性和生命意志,消融所有不幸,征服无法抗拒的悲剧命运。尼采对酒神推崇备至,他说“我不知道还有比这希腊的酒神象征更高的象征意义。在其中可以宗教式地感觉到最深邃的生命本能,求生命之未来的本能,求生命之永恒的本能。”[2]100
酒神虽然在尘世遭遇了众多苦难,但他喜爱生命,用健全生命意志在艰难、禁忌和束缚中不断提升生命价值,构筑自己的幸福。尼采肯定悲剧人生,不仅是对叔本华悲观主义和古希腊悲剧文化研究的结果,也是对自身生命深思的结果。尼采本身就是一位典型的坚韧奋发的悲剧式人物。他年幼痛失亲人,青年时期经受失败爱情和背叛友谊的打击,终生饱受病痛的凶猛折磨和孤独的无情缠绕,但他却能以卓越精神意志撑持自己,一直不屈不挠地发挥旺盛创作欲。正如他本人所说,“对生命的肯定,甚至对它最奇妙最困难问题的肯定:在其致力于追求最高形态的过程中,对其生命力之无穷无尽而感到欢欣的生命意志———这就是我说的狄奥尼索斯情态,这就是我所指的达到悲剧诗人心理状态的桥梁……在这个意义上说,我有理由把自己当做第一位悲剧哲学家———也就是说,与悲观主义哲学家完全相反的哲学家。”[3]53
尼采认为,面对神秘莫测的大自然、无法摆脱的灾难、与生俱来的死亡惶恐,渺小个体必然遭遇悲剧性命运,但这种命运不是外在于生命的,而是生命的内在部分,自决的生命可以谱写出坚不可摧毁的悲剧人生乐章。肯定生命意味着欢迎快乐,以及毫无保留地接纳悲苦忧伤本身。每个人都用赞赏的态度“承认生命的最恐怖和最可疑的特性”[4]552,在任何危险和毁灭中敢于承担,凸显强劲生命力量的丰富活力和个性超越,体验生命的骄傲、绵延不绝。二、悲剧人生的超越尼采肯定悲剧人生的目的在于更好地超越,肯定给超
ZheXueYanJiu☆哲学研究☆
91TheoryResearch
学论理★★★★
越悲剧人生提供了磨炼和提升的养分。他宣布“上帝死了”,勇敢地用超人和权力意志,直面弥达斯国王传说中的人类绝望之境:人最好最妙的东西是不要降生,次好的东西是立刻死亡。攻破这种绝望堡垒的最好武器是不断创造和超越,充满强力意志的超人像古希腊悲剧英雄那样,在曲折多难又短暂可悲的人世间驰骋,既享受今生肉体的欢乐,又追求凤凰涅的永垂不朽,开拓波澜壮阔的生命意义和永恒幸福。尼采塑造超人形象,不是树立替代上帝的新偶像。超人是反基督教、反宿命论、反旧世界的非理性主义者、批判主义者、创造主义者[5]47-48。尼采指出,超人诞生,经历了“精神三变”:由坚忍负重的骆驼,变成积极攫取自由的狮子,最后成为永恒更新的赤子,获得了赫拉克利特辩证法般的永恒崇高。超人与缺乏个性、创造性的碌碌无为的庸众不同,它是大地的意义,有着更强壮、更敏锐、更快乐的超凡胆量和健康。狄奥尼索斯、查拉斯图特拉都是尼采心目中的超人代表。超人这一理想人格要表达的不是具体的个人,而是一种人生态度和处世精神,他立足于现实,热爱生活,主宰自己命运,发挥权力意志,自我创造。超人的诞生,是给世人演绎生命的美丽可贵。生命既然存在着,就得赋予它某种意义和幸福,这种意义不是灭绝其身,而在于焕发生命激情和冲力,与不幸命运抗争,超越生活的坎坷曲折,完成其灵魂不朽的悲剧创作。超人健康强劲有力,坚忍不拔,自主创造和超越,不断升华生命,是因为“超人不是那种超级人,超人不是人,不是个体,而是一种活动的名称。这种活动有着超越出去和回归自我的一般性结构。”[6]50他的超越行动的动力因来自其固有的权力意志。所谓权力意志,“不是政治意义上的政治暴力和权势,而是文化意义上体现在超人身上的生命力、创造力、支配力。”[5]56第一,权力意志精神是一种旺盛的生命本能。生命建立在肉体基础上,“信仰肉体比信仰精神具有根本意义”[4]152,“要以肉体为准绳”[4]152。灵魂不是生命的主宰者,它只是肉体的一部分。丰富完整的生命包括思想、欲望,肉体的冲动、激情不是罪恶,而是独特的创造性人生的最宝贵财富。尼采极力反对理性至上原则,猛烈抨击宿命论和基督教给人生进程涂上的浓烈悲观色彩。他用超人的抗争人生,去反驳基督教“蔑视生命”、“侮辱肉体”。超人具有来源于生命冲动的巨大权力意志,这属于人的情感意志和心理本能活动,与理性主义相对,绝不屈从理性安排。凡有生命的地方,都要通过强力意志表现出生命的存在和力量。他认为苏格拉底以来的理性主义造就了麻木不仁的人生看客和过客,他们的本能欲望和权力意志处处受怜悯、同情的奴隶道德压抑。而权力意志是人的生命本质,它使人成为自己和世界的主人,不受外来的、凌驾于人之上的非人力量支配。在权力意志的推动之,人不仅是单纯地求生存,而是追求生命意志带来的快感和幸福价值,他总能深信“这曾是人生?好罢,再来一次!”[7]178健全的生命本能渴望最大限度的权力感,敢于承受命运,进而成为自身的命运,通过不断表现自我、释放生存激情、超越自我的过程,充分展露生命本质力量,以及五彩缤纷的人生发展前景。第二,权力意志精神是不屈不挠的生命超越。超人的权力意志是一种生命意志,更是一种超越生命的力量。尼采强调人生是一个不断创造、超越的过程。他在《查拉斯图特拉如是说》的序言篇写道:“我教你们什么是超人,人类是应当被超越的。你们曾作怎样的努力去超越他呢?直到现在,一切生物都创造了高出于自己的种类,难道你们愿意做这大潮流的回浪,难道你们愿意返于兽类,不肯超越人类吗?”[7]6“人类之伟大之处,正在于它是一座桥梁而不是一个目的,人类之可爱之处,正在于它是一个过程与一个没落。”[7]9在尼采看来,人生是一座充满荆棘,持续向前发展,不断超越过去,通向未来的桥梁。人可以通过创造性活动,实现自我肯定和超越。他指出,传统理性主义和基督教是摧残生命的危险力量,前者使人缺乏超越热情,后者更是损害和消融了人的创造力。超人是具有创造性的自由人,在任何情况下都有确立或重新确立自己目的和行动的自由。他追求的不仅是生命本身,更有超越生命之上的意义。他要发挥生命的内在力量,把意志力和行动力输入世界,创造一个属人的价值体系,以显示生命存在的价值和幸福。三、悲剧人生的启示尼采的悲剧人生理论,把唯意志主义发展到极端,片面夸大人的感性意志和生命本能,忽视理性的导向作用以及生命活动的社会历史条件、客观环境的制约,缺乏马克思克服异化人生的实践生存的理论高度和现实可能性,有走向虚无主义的趋向。但悲剧人生哲学“激励自身追寻新价值的激情”[4]703,它肯定生命,坚持超人姿态和权力意志,表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敢于抗争和追求超越精神,为后尼采时代的西方人本主义思潮的成长扫清了道路,也为我们今天深入理解生存意义和幸福提供了理论启示。首先,悲剧人生理论的乐观主义人生观视创造、超越为生命意义和幸福的核心力量。在人类现代化进程中,工具理性所向披靡,极力挤压价值理性,处于独断的统治地位,人沦落为技术、权力、金钱的奴隶,成了单向度的机械人,丧失主体地位、自主性和创造力,精神萎靡颓废,没有了超越自己的力量和冲动。人不但没有挖掘自身的巨大潜能,甚至否认现实人生的种种潜在可能性,完全失却了自由选择和创造的本质。20世纪初期,尼采的超人哲学和权力意志思想在中国产生了共鸣。它包含的刚毅进取,积极创造的精神鼓舞着人们不畏艰险和侵略压迫,敢于打破封建传统,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20世纪80年代,尼采悲剧人生倡导个人奋斗、独立创新和超越自我的精神又在我国(下转130页)92TheoryResearch学论理★★★★
(上接92页)产生了积极影响。它鼓励人们奋发图强,敢闯敢做,尊重和善待生命,拼搏和享受人生。今天,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使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憧憬幸福人生的实现,却发现幸福与财富增加没有必然的正相关联系。低层次物质性需要的争取和满足容易使幸福产生边际效用递减效应,为了获得一种持续和递增的幸福,人们需要超人那样的创造、超越意识和毅力,把内在权利意志投入实现自我和服务社会中,实现个体幸福和社会幸福和谐统一。其次,悲剧人生理论的乐观主义人生观视痛苦、灾难为生命意义和幸福的重要内容。人类中心主义、享乐主义、物欲主义风靡全球,孕育了自私自利的“消费人”。人们习惯舒缓、享受,又孤独、脆弱,容易自暴自弃,甚至草率结束生命。当恐惧、无望、疾病、痛苦、死亡来临时,人们没有控诉、拒绝或抗争,只有哀叹或默默忍受或匆匆离开尘世。而超人面对命运的捉弄时,也无奈、惶惑不解,但并没失去其抗争力和创造力,他敢于接受命运挑战,做生命强者。悲剧人生把冒险和犯难作为健康人生和快乐生活的最大享受,幸福人生不是回避痛苦,而是需要痛苦的历练。尼采宣称,“我是按照意志对反抗、痛苦和折磨的忍受程度来评价意志力的;我不把生命的恶劣和痛苦的特征作为谴责生命的借口,而是希望生命有一天会变得比过去更加恶劣和痛苦……”[4]325人生许多固有的苦难可通过抗争、超越来克服,即使抗争失败,也还可以引领生命进入另一种重建人格和深层生活方式的可能。没有抗争和超越的生和死都缺乏幸福的内容和意义。人生存着绝不是人活着的充足理由,痛苦和死亡也绝不是对生活的否定。面对人生的一切不幸和种种限制,以及非人格化的工业社会导致的生命异化,人们要有奋起自救的勇气,在早已设定起点和终点生命之线中,不是延长这根生命线,而是不断去抗争和超越,让它变得更宽广、更有色彩和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