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精英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基于文化传承的湘南地区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

基于文化传承的湘南地区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中国传统村落是传统文化的载体。
随着快速城镇化的进程,传统村落面临衰退甚至消失的窘境。
传统村落的消失意味着传统文化的消失。
保护传统村落,就是传承传统文化,意义重大,刻不容缓。
本文以阳山村为例,充分挖掘其承载的传统文化,并针对其现状问题,提出应对策略,以期为湘南地区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提供借鉴。
标签:中国传统村落;传统文化;湘南;郴州;阳山村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一直在乡村,特别是传统村落。
但是,在快速城镇化的进程中,传统村落濒临衰退甚至消失。
传统村落承载着传统文化,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传统村落的消失,意味着传统文化的消失。
因此,传统村落的保护,意义重大且刻不容缓。
1、中国传统村落中国传统村落是指民国以前建村,建筑环境、建筑风格、村落选址没有大变动,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经济、社会价值,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具有独特民俗民风,是农耕文明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
2、阳山村湘南,泛指湖南南部,主要包括郴州、永州和衡阳。
阳山村,位于湖南省郴州市桂陽县正和镇,是具有湘南地域特征的传统村落。
2.1概况阳山村现存明清时期单体建筑60余栋,大部分保存完好,占地面积万余平方米,村落格局完整。
于2016年11月被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2.2历史1497年(明朝弘历年间),增城(广东增城县)知县何天禄辞官,举家来到骑田岭下的廖家湾,开设书院,聚族而居。
骑田岭古称阳山,因此得名阳山村,于清康乾盛世基本成形,清道光年间达到鼎盛。
2.3文化传承传统村落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传统文化是传统村落的精神内核,挖掘传统文化,予以继承和发扬,是传统村落保护的关键。
2.3.1村落格局湘南地区的村落选址讲究风水,可以概括为“枕山、环水、面屏”,即依山面水,收气挡风,前有大片平地,并有流水蜿蜒。
阳山村坐东北朝西南,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形成一个背山面水、负阴抱阳的良好环境。
基层农村文化建设的政策与支持措施

基层农村文化建设的政策与支持措施近年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基层农村文化建设,认识到文化繁荣发展对农村社会稳定与进步的重要意义。
为了推动基层农村文化建设,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与支持措施,以促进乡村文化艺术的传承、创新与发展。
本文将着重介绍这些政策与措施,以期增进大家对农村文化建设的认识,同时为基层农村文化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政府政策引导为了推动基层农村文化建设,中国政府颁布了相关政策文件,鼓励和支持群众广泛参与文化活动,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等。
比如,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拓展群众文化消费渠道等。
政府还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化扶贫,通过资源整合和项目开展,提升农村文化品质和内涵,实现农村文化的脱贫增收效果。
二、文化活动丰富多样政府通过组织文化活动、足球赛、书画比赛等方式,促进农村文化的多样性与活力。
比如,农村文艺轻骑兵活动、乡土戏传研习、农村文化院落建设等,给农村带来了更多文化盛宴,激发了农民对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政府还积极开展文化进万家、送戏下乡等系列活动,进一步提升了农村群众的文化素质,促进了基层农村文化建设的全面发展。
三、优化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政府加大投入,积极推进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提升基层农村文化服务能力。
政府出资修缮村级文化活动场所、乡村图书馆、文化广场等,不断提高基层农村文化设施的设施标准和硬件设施,为农民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服务。
政府还加强对农村文化设施的管理与维护,确保其良好使用和长期可持续发展。
四、文化产业扶持与引导政府积极鼓励和扶持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为农民提供就业机会与增收渠道。
政府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农村文化创意产业和乡村旅游业发展,促进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与创新。
政府还支持文化创业园区的建设与发展,为农民提供多元化的就业和创业机会,推动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五、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政府注重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在基层农村推动传统文化项目的开展。
政府通过项目资助和培训,鼓励农村民众学习与传承传统文化,如民间舞蹈、音乐演奏、表演技巧等。
乡村精英

近代以来,日本学者的研究认为,士绅作为明末 清初时期的用语,是具有生员、监生及至举人、 进士等身份并居住在乡里的人的总称(冯贤亮, 2005)。 张仲礼(1991)认为生员等属于下层绅士,举人为 中层绅士,而进士为高层绅士。他通过对晚清 各个地方志中的绅士传记所做的分析,将绅士 按职责划分为八类:“为慈善组织和民间团体筹 款”、“调节纠纷”、“组织和指挥地方团 练”、“为公共工程筹款并主持其事”、“充 当政府与民众的中介”、“为官府筹款”、 “维护儒学道统”、“济贫”。这种类型划分 基本上涵盖了乡绅在农村生活中的各种作用。
乡村精英的概念整合
帕累托在其著作《精英的兴衰》中这样定义 “精英”:“精英是指最强有力、最生气勃勃和 最精明能干的人,而无论好人还是坏人。”(帕 累托, 2003) 而米尔斯则开创性地运用精英理论来研究社会 结构的变化,他的“精英”指的是居于社会统 治地位的权力集团,拥有较高的个人素质并能 运用大量政治权力的一类人(米尔斯,2004)。
(三)新中国成立后
新中国的成立彻底打破了原有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乡 村精英的身份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性质的转变与 土地革命彻底改变了中国乡村社会,颠覆了传统的乡村 权力结构和文化规范,新的权力秩序和文化要求给了传 统士绅阶层致命一击。新的乡村精英是来自于贫苦家 庭、未受过教育、政治思想觉悟高的青年党员干部。 原来的各种乡村精英,无论是传统士绅、宗族领袖以及 地方保护人,还是地主恶霸、土豪劣绅,都在建国后一 次次的政治运动中被彻底打倒。乡村社会被紧紧掌控 于国家政权之下,经济、政治与文化都依赖于国家统一 的计划体制,新的乡村精英代表国家政权利益。只 是,“由于缺乏文化资源,不得不过度地依赖政权和政治 话语的支持,从此以后,中国农村开始了政治权力无限 扩张的时代”(张鸣, 2001)。
关于加强村级文化建设的措施

关于加强村级文化建设的措施:
1.提升文化设施建设:建设农家书屋、文化广场、艺术展览馆等文化设施,为居民提
供学习、交流和展示的场所。
同时,应确保充足的资金投入,以满足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活动开展的需求。
2.强化文化载体创新:通过举办传统节庆、民间艺术表演等方式,让居民参与,传承
乡村独特的文化遗产。
鼓励乡村居民运用传统文化资源,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如手工艺品、传统民俗产品等,促进文化与经济的融合。
3.推动文化教育发展:加强乡村教育,普及文化知识,培养居民的文化素养和创新能
力,推动文化与教育相互促进。
例如,可以开展文化教育活动,提高居民的文化意识和素养。
4.增强政府引导作用:政府应增加对乡村文化建设的财政支持,严格监督和管理各项
资金的使用,确保资金用于预期的目标。
同时,政府应将乡村文化建设提升到法制的高度,将其与乡村经济发展有机结合。
政府与相关部门应精细化乡村文化建设的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同时总结经验和不足,以调动基层文化干部的积极性。
5.促进居民参与:鼓励和引导村民参与文化建设,让村民成为文化的传承者和创造者。
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比赛等方式,激发村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6.加强数字化建设:利用互联网和数字化技术,将乡村文化传承和发扬光大。
例如,
可以建设数字农家书屋、数字化文化馆等,让更多人了解和接触乡村文化。
7.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具有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传承,
例如传统手工艺、民间音乐舞蹈等。
通过举办非遗文化节、建立非遗传承所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和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唐山“美丽乡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对策研究

唐山“美丽乡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对策研究任民锋【摘要】阐述了保护与传承“美丽乡村”的非特质文化的意义,分析了唐山“美丽乡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现状,提出了加强唐山“美丽乡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的对策.【期刊名称】《内蒙古科技与经济》【年(卷),期】2016(000)017【总页数】2页(P10-11)【关键词】唐山;美丽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作者】任民锋【作者单位】唐山学院,河北唐山 06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122(222)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方针,涵盖了美丽乡村建设。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坚持不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让农村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文件强调美丽乡村是内在的、精神的的建设。
传统村落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文化遗产,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唐山历史悠久,地域辽阔,特有的历史文化面貌,使唐山在拥有各种文化古迹、有形文化遗产丰富多彩的同时,还拥有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继承发展传统村落文化和践行美丽乡村计划,二者是和谐统一的,建设美丽乡村必须是保护继承传统村落文化上的新乡村再建设。
焕发传统乡村文化光彩,发现优秀的传统农村文化发展的新形式,是更好建设唐山市美丽乡村的题中之意和必然途径。
因此,唐山各区县的美丽乡村建设中,必须加强传统村落保护,保护和留存农村特色文化符号,绝不能让传统村落消失殆尽。
加强乡村历史文化传承要素的修复和整治,保护和利用好山水林田自然景观;还要挖掘整理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
乡村文化是地方特有历史面貌和地理环境相结合的产物,蕴含了一个这一地区的民俗文化,体现和反应了是当地人民群众性格气质、娱乐生活和审美观念,并深深地融入到了当地人的血液与生活中。
唐山地区的先民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缔造了灿烂的文化,如著名的“冀东三枝花”——评剧、皮影、乐亭大鼓、丰润七树庄麻糖、马兰峪铁画、刘美烧鸡手工制作技艺、呔商文化等等。
最新乡村文化振兴的重大意义

最新乡村文化振兴的重大意义乡村文化振兴对于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乡村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美丽乡村、推动农村发展的重要力量。
所以,加强乡村文化振兴,对于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乡村文化振兴有助于保护传统文化遗产。
乡村地区是传统文化的重要承载区域,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乡土文化资源。
乡村文化振兴可以通过对传统村落、寺庙、纪念馆等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修复,活化利用,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
同时,乡村旅游的兴盛也能够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播,吸引更多人了解、学习和保护传统文化,实现对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
第二,乡村文化振兴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乡村地区有着丰富的乡土资源和乡村文化资源,通过挖掘和利用这些资源,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例如,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建设农家乐、民宿等特色产业,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乡村旅游消费,促进农村经济的蓬勃发展。
另外,乡村文化振兴也可以发展乡村手工艺品、传统农产品等文化创意产业,助力农民增收致富。
第三,乡村文化振兴有助于提升乡村发展品质。
农村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主要战场,要实现乡村振兴目标,必须注重提升乡村的软实力。
乡村文化振兴可以通过建设文化礼堂、图书馆、文化广场等设施,扩大文化服务资源,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
同时,加大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农村文化人才队伍,推动乡村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这些举措都可以提升乡村的发展品质,使乡村更具活力和吸引力。
第四,乡村文化振兴有助于促进城乡文化交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与乡村的差距不断扩大。
乡村文化振兴可以通过举办文化艺术节、展览会等活动,促进城乡文化交流,增进城市对乡村的了解和认同,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良性互动发展。
最后,乡村文化振兴还有助于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乡村振兴必须以人民为中心,不仅要注重物质发展,更要注重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乡村文化的内容

乡村文化的内容乡村文化是指在农村地区形成的一种特定的文化形态,它包含了丰富多样的内容。
首先,乡村文化的核心是土地与农业。
乡村地区的人们长期以来靠农业为生,这也使得农耕文化成为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种植、耕作到收获,农民们的劳作和智慧积累在乡村文化中得以体现。
土地与农业的纽带使得农村社会关系更加紧密,形成了特有的亲历亲为的农耕文化。
其次,乡村文化的内容还包括传统习俗和节日活动。
乡村地区传统习俗的延续和传承以及节日庆祝活动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比如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乡村里的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如舞狮、舞龙、放烟花等,这些活动既展示了乡村地区的独特文化风貌,又增进了人们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同时,乡村地区还有各种庙会、集市等活动,这些传统的集市是农民们交流贸易的场所,也是体验乡村文化的窗口。
此外,乡村文化还包括民间艺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乡村地区的传统音乐、舞蹈、戏曲等形式的民间艺术丰富多样,它们代表了乡村地区特有的审美观念和文化表达方式。
同时,乡村地区还有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手工艺、美食等,这些独特的技艺和传统技法代表了乡村文化的精髓,也展示了乡村地区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创造力。
最后,乡村文化还关注自然与环境保护。
乡村地区的人们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环境的保护有着特殊的关注和智慧。
传统的农业方式注重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乡村地区的人们也致力于传承和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等新型农业模式。
此外,乡村地区的人们还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如农业互联网、智慧农业等,推动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乡村地区的自然与环境保护意识是乡村文化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综上所述,乡村文化的内容丰富多样,包括土地与农业、传统习俗和节日活动、民间艺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自然与环境保护等方面。
这些内容展示了乡村地区独特的文化风貌和人们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与关注。
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仅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美丽宜居乡村的关键所在。
乡村精英与乡村文化的建设

2 .近代 乡村精 英与 乡村 文化 的衰 落
乡村精英大量外 流对 乡村社会造成 了严重 的后 果。其中之一就是移居城市以后 的知识精英 , 逐渐与
农 村 发生 了文 化 、 心理 乃 至关 系 上 的 疏 离 。城 市精 英 和 乡村精 英 之 间 失 去 了 有 机 的联 系阻 。更 为 重 要 的 j
通 讯 作 者 : 兰萍 , nig O . d .n 何 l pn@ u eu o. a
第 1 1卷第 6期
何兰萍等 : 乡村精 英与 乡村文化 的建 设
3 .民 国时期 乡村精 英 与 乡村 文化 的衰 落
类精 英 群体 分别 是 以村 干 部 、 民企 业 家 和 宗族 领 袖 农 为代 表 的 , 这些 子群 体 的产 生背 景 、 员 构成 以及 对 国 成
20 09年 1 1月
NO 2 9 V. 00
天 津 大 学 学 报 ( 会 科 学 版) 社 J U N L O I N I N V R IY ( O ILS IN E ) O R A FTA J U I E ST S C A CE C S N
第 1 卷 第 6期 1
V0 . 1 N . 11 o 6
流失 有关 。
1 .传 统 乡村精 英及其 文化 功 能
10 95年 , 政 府 废 除科 举 制 度 , 是 对 乡 村 精 英 清 这
在 过去 , 中国的社 会 层 次 是 以社 会 人 员 所 拥有 的 土地 、 力 、 权 声望 三维 因素 进 行 划分 的 , 因此 , 主 、 地 宗
乡村文 化 的衰 落 , 了列 强 的文 化 侵 略 、 阀混 战 、 除 军 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村文化精英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杨洪林姚伟钧在传统乡土社会,乡村文化精英在保护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和地方性知识中作出了杰出贡献。
近年来,伴随着社会的急剧变迁与发展,中国传统乡土社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为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遗产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全社会掀起了一场规模空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动。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内容,代表性传承人即文化精英名录制度和保护制度正面临着困窘的当下尴尬和隐忧。
因此,必须完善相关制度和措施,培养文化精英,恢复乡村社会的文化功能,真正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进一步开展。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乡村精英;文化精英[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18X(2011)09-0187-06杨洪林(1980—),男,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湖北民族学院南方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南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姚伟钧(1953—),男,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文化史与历史文献学。
(湖北武汉430079)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土家族织锦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应用研究”(项目编号:09XMZ045),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1YJC850029)中期成果。
近年来,中国社会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动,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从实践角度而言,颁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评定了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基本建立健全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
从学术层面而言,经过民俗学、民族学、人类学、文化学等学科学者的努力,“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学术概念已被广泛接受,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学科体系基本确立。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与实践过程中,针对传承人的研究“大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关注和关切。
二是如何确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如何发挥传承人作用的研究。
三是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录公布后的新情况,提出深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问题的探讨”[1]。
这些研究无疑对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从研究角度而言,也似有理论探讨不足和视野相对狭窄之嫌。
因此,笔者试图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放在中国现代社会历史背景下思考,从乡村文化精英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主体的历史变迁,以及实施代表性传承人制度以来乡村文化精英的流动等方面来审视保护工作的得失,并提出相关建议,以促进保护工作走向深入。
一、乡村文化精英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精英”在社会科学领域作为一个学术概念来使用,始于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
精英理论的奠基人之一帕累托认为:“精英是指最强有力、最生气勃勃和最精明能干的人,而无论是好人还是坏人。
”[2](P13)1899年,美籍基187江西社会科学2011.9督教传教士明恩溥在《中国乡村生活》中关注到中国“村子的管理掌握在村民自己手中……在实际上这一任务并非由全体村民承担,而是由少数几个人承担”[3](P227)。
事实上,这“少数几个人”具有乡村精英的特质。
中国学者结合社会实际,对“精英”概念进行了重新诠释。
一部分学者从对社区的贡献来定义。
项辉、周俊麟认为“中国乡村精英应该指这样的一种社区成员:他们在某些方面拥有比一般成员更多的优势资源,并利用资源取得了成功,为社区作出了贡献,从而使他们具有了某种权威,能够对其他成员乃至社区结构产生影响”[4]。
还有一部分学者从个人能力方面来界定乡村精英。
吕世辰、胡宇霞认为:“农村精英指的是农村中在村民中有威望、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人。
”[5]在笔者看来,乡村精英就是乡村社会中的佼佼者。
要成为社会佼佼者,要么是个体具有杰出的才能而让其他大多数成员无法望其项背,要么是那些被其他社会成员赞许和认可的个体,这在一个十分讲究“面子”的乡土社会中显得至关重要。
对于乡村社会的精英结构,有学者认为由政治精英、经济精英与社会精英组成,但笔者更倾向于主要由政治精英、经济精英、文化精英等精英组成。
乡村文化精英主要是指拥有较多传统文化或地方性知识等文化资源,并利用这些资源服务于乡土社会,获得他人赞许和认可,具有较高威望的人士。
在中国古代社会,乡村文化精英以乡绅为代表。
他们在乡村社会维护礼仪规范,传承地方性知识,主导文化发展方向,也是众多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活动中的传承人和组织者。
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和文化运动将传统文化作为打压和摧残的对象,乡村文化精英被边缘化。
但是近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动的兴起,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社会地位得以提高,生活在农村地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更是成为当今乡村文化精英的主体。
也正是在此意义上,本文试图将乡村文化精英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起来思考。
(一)中国古代乡村文化精英与文化传承在中国古代乡村社会,基于自然经济的相对封闭性和稳定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社区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特别是通过科举等途径考取过功名但仍然居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社会地位非常显赫。
人们将通过科举等途径考取过功名但仍然居乡的人士称为乡绅。
从他们所拥有的文化资源和显赫的社会地位来说,其无疑是乡村文化精英的代表。
乡绅不仅是乡村的文化权威,还是乡村社会政治的中心,体现了古代社会中乡村文化精英与政治精英合流的特点。
秦晖把中国古代国家和乡村社会的模式概括为:“国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
”[6](P3)伦理作为道德规范领域一种长期稳定存在的价值观念,是历史的积淀和文化的反映。
基于此,古代乡村社区的自治主要是依靠文化力量,乡绅的权威来自他作为文化精英所拥有的较普通人更多的文化资源。
因此,张鸣认为,“传统乡绅在乡村中的作用,一般是通过软性和间接的渠道实现的,他们的权力属于文化权威,来源于农村共同认可的文化氛围和资源”[7](P2)。
同时,乡绅不仅通过乡村文化精英的身份实现对乡村社会政治生活的引导和社区秩序的控制,而且还在文化传承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刘博认为:“农村士绅通过科举拥有的士绅身份,是保持其在农村中的精英地位的基础,他们借此获得社会的尊重,并成为农村社会与文化活动的主导者和组织者。
”[8]何兰萍等人也发现:“以乡绅为代表的乡村精英与乡村文化知识的传承和再生产之间有着重要的关联,在维护乡村秩序以及礼仪规范化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9]正是乡绅自觉的文化保护和传承意识,巩固了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根基,保持了中国文化在继承中发展的特点,这也是仅仅依靠口传心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传承几百上千年的原因所在。
(二)近代中国社会文化的衰落与乡村文化精英的边缘化近代以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秩序逐渐被破坏,乡村文化随之衰落。
何兰萍等人认为“(乡村文化的衰落)还与科举制度的废除、新式教育的兴起、士绅阶层逐渐移居城市等所造成的乡村文化资源流失有关”[9],她固然关注到了社会历史背景对乡村文化的解构,但却忽视了乡村文化体系的内在原因。
近代以来,随着各种新文化思潮的兴起,中国传统文化多次成为被批判的对象,导致传统文化传承序列的断裂。
特别是在“反封建”的名义下,对一切传统文化不加分辨的打压和破坏,带来了传统乡村社会权力结构的变迁,也导致了乡村文化精英的没落,后果是“原有的传统乡村文化基础被逐渐破坏,文化功能逐渐丧失,文化氛围也逐渐淡化”[8],由此,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也异常艰难。
(三)当代乡村文化精英的重构188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逐渐加快,人类文化多样性问题逐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20世纪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极力呼吁世界各国加强传统文化保护工作,维护生态平衡,保护人类文化多样性。
中国社会各界也积极行动起来,迅速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中国政府制定并实施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制度,改变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文化生境,使得生活在农村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以下简称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成为当今乡村文化精英的代表。
农村的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乡村文化精英生成之路,虽然有自身的能力因素,但主要的还在于名录制度的实施。
名录制度实施过程中,一系列仪式性符号话语和国家政权的直接干预以及经济资助,提高了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在社会中的威望,成为他人称赞和羡慕的对象。
文化部在命名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时,选择在代表国家权力的人民大会堂举行颁证仪式,并邀请国家领导人出席,颁发给代表性传承人证书、绶带、胸徽及纪念品。
这些符号经由大众媒体的广泛传播,不仅当时引起了整个社会对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关注,而且还持续不断地刺激着乡村社会的每一个成员。
此外,各级文化主管部门还会资助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授徒传艺或教育培训活动,资助有关技艺资料的整理出版,提供展示、宣传及其他有利于项目传承的帮扶等。
在笔者看来,文化部门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活动,实质上是代表了国家权力对乡村权力结构的干预,并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
一方面,切实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起到推动作用;另一方面,提高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乡村权力结构中的地位。
二、乡村文化精英的流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动的尴尬和困境帕累托在精英循环理论中提出,精英循环是精英之间的流动,是一类精英被另外一类精英取代的政治现象。
经典的精英循环理论从精英个体流动和精英阶层流动两个方面来描述和分析精英的具体流动过程。
这一研究政治现象的理论工具,对于中国行政权力主导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动研究也有一定启示意义。
(一)乡村文化精英的内部流动根据研究分析的需要和研究对象实际,笔者从两个维度来分析传承人群体:一是根据文化遗产传承人是否获得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称号,分为一般传承人和代表性传承人;二是根据传承人个人能力的差别,分为精英与非精英。
从这两个维度,可以得到如图1的理论图式。
图1中,A是代表性传承人精英;B是一般传承人中的精英;C是一般传承人中的普通人才;D是代表性传承人中的普通人才。
理想的精英流动路线是:B能够顺利地的流向A;D能够及时流向C。
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由于制度设计的缺陷和执行过程中的变通行为,理想的精英流动路线受阻。
首先,从制度层面来说,一方面,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没有明确的对应关系。
一些项目没有代表性传承人,B不能正常地流向A。
如第一批和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民间文学项目84项,目前公布的代表性传承人只有57人;民俗类项目121项,代表性传承人只有30人,其他项目中也存在一些项目有多个代表性传承人,而一些项目没有代表性传承人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