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傅抱石作品欣赏.ppt
【名品赏析】傅抱石人物画欣赏(三十二)

【名品赏析】傅抱石人物画欣赏(三十二)傅抱石人物画欣赏(三十二)红衣罗汉设色纸本 1945年作无量寿佛设色纸本 1945年作红衣罗汉立轴设色纸本 1945年作题识:乙酉正月,新喻傅抱石,重庆西郊写。
钤印:傅、抱石大利、乙酉、不使人间造孽钱题签:傅抱石红衣罗汉像,古明斋藏画。
钤印:古明斋藏书画印边跋:此图《红衣罗汉》人物立轴,系家父傅抱石先生于一九四五年重庆金时期所作,线条流畅人物传神,为真迹神品,壬申年夏,傅二石于南京。
钤印:傅二石印傅抱石不信佛,不是佛教徒,不过,傅抱石喜欢画佛、画佛教题材、画高僧故事,也许和他对石涛的崇拜有点联系吧。
这幅《红衣罗汉》作于乙酉年(1945),。
画面以流畅的线条勾勒出一位静坐的红衣罗汉,用散峰乱笔点出山石、花草,线条灵动,墨色丰富而又厚重,给人一种动静相合的美感。
罗汉的神情肃穆庄严,仿佛用他的的静谧、高格蔑视着外族的宵小之徒。
金刚坡时期傅抱石的作品具以下几个特点:1.尺幅较小,一般都在四尺以下。
当时的“金刚坡下抱石山斋” 原来只是做门房的,用稀疏竹篱隔作两间,每间不过方丈大,高约丈三四尺。
2.作画时用墨特别多,画面显得泼辣厚重,特有抱石皴发展成熟。
3.政治寓意明显,以对传统人文艺术的热爱,描绘了各种历史上的文人名士,各种典故,借以唤起人们对中国画的自信,激发人们对民主精神的坚持,对抗外来文化的入侵。
红衣罗汉设色纸本 1946年作无量寿佛设色纸本 1962年作无量寿佛设色纸本戊子(1948年)作题识:无量寿佛。
咏虎先生华甲大寿,戊子八月,傅抱石,写扵金陵玄武湖畔。
钤印:傅、抱石私印题跋:傅抱石先生画堪比宋词,清丽婉约,盖出自性情,观物侧然,先生作画,不拘一格,异人眼目。
甲申之夏,萧平识。
钤印:平子《无量寿佛》这个题材,傅抱石画了很多件,此件是傅抱石早期画此题材中的十分精到的一件。
本幅《无量寿佛》视觉沉稳,人物形象神韵十足,境界不俗。
笔法主要以破笔散锋,重按疾擦,因势铺衍而成,凌厉爽劲,人物也蕴含山水般气息,老辣纵放,线条生动流畅。
傅抱石山水画欣赏(一)

傅抱石山水画欣赏(一)傅抱石(1904~1965),现代画家。
原名长生、瑞麟,号抱石斋主人。
江西新余人。
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执教于中央大学。
1949年后曾任南京师范学院教授、江苏国画院院长等职。
擅画山水,中年创为“抱石皴”,笔致放逸,气势豪放,尤擅作泉瀑雨雾之景;晚年多作大幅,气魄雄健,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人物画多作仕女、高士,形象高古。
著有《中国古代绘画之研究》、《中国绘画变迁史纲》等。
毛主席诗意八开册1964--1965年作(2.3亿元,2011年11月北京翰海)款识:一、韶山诗意。
抱石敬拟。
钤印:傅抱石、甲辰所作二、芙蓉国里尽朝晖。
一九六四年夏,敬拟七律答友人诗意,傅抱石南京并记。
钤印:傅、甲辰所作、不及万一三、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抱石写。
钤印:傅、抱石、一九六五四、虎踞龙蟠今胜昔。
一九六四年八月,傅抱石写。
钤印:傅、甲辰所作、不及万一五、寥廓江天万里霜。
抱石,敬拟采桑子重阳词意。
钤印:傅、甲辰所作、不及万一六、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抱石,敬拟浪淘沙北戴河词意,南京记。
钤印:傅、甲辰所作、不及万一七、风展红旗如画。
抱石敬拟如梦令元旦词意。
钤印:傅、抱石、一九六五八、登庐山诗意。
抱石敬拟。
钤印:傅、抱石、一九六五题签:傅抱石画册。
赵朴初题。
钤印:赵朴初印《毛泽东诗意册》,计八页,作于1964--1965年间,画家正处于创作颠峰期。
册页反映着五、六十年代现实景象。
抱石先生以毛泽东诗词为题作画,始于1950年。
江山如此多娇横幅纸本设色1959年7—9月人民大会堂藏江山多娇镜心1962年作(2016万元,2010年6月北京保利)题识:曾涛同志惠教,一九六二年九月,傅抱石,南京并记。
钤印:抱石之印、换了人间此图为北京人民大会堂巨作《江山如此多娇》同题材作品,图写毛泽东《沁春园·咏雪》词意。
按照抱石先生的说法,描写祖国江山的辽阔宽大,美姿多娇,触景生情,想到英雄人物为它献身,极其完美地表现了中国人民革命乐观主义的豪迈气概。
傅抱石观瀑图全览

傅抱石观瀑图全览
傅抱石(1904-1965),我国现代著名的国画家、美术史研究和绘画理论家,少年时代饱受艰辛,当过瓷器店学徒和补伞匠。
热爱中国传统书画、篆刻艺术,刻苦自学,尤崇石涛,1921年考入江西第一师范学校,号“抱石斋主人傅抱石”,从此走上艺术之路。
1933年傅抱石进入东京日本帝国美术学校研究部,很快以画、文、书、印“四绝”全才崭露头角,尤以山水画见长。
由于长期对真山真水的体察,画意深邃,章法新颖,善用浓墨,渲染等法,把水、墨、彩融合一体,达到翁郁淋漓,气势磅礴的效果。
在传统技法基础上,推陈出新,独树一帜,对解放后的山水画,起了继往开来的作用。
傅抱石 1962年作虎溪三笑设色纸本
1944年作观瀑图
1944年作山水
1944年作溪亭观瀑图
1946年作观瀑图
1946年作松山观瀑
1947年作听泉图
1959年作听瀑图
1960年作虚亭思秋图1961年作虹飞千尺走雷霆1961年作镜泊飞泉1961年作天池瀑布1962年作观瀑图
1962年作观瀑图
1962年作观瀑图
1962年作观瀑图
1962年作观瀑图
1962年作满身苍翠惊高风1962年作名士观瀑图1962年作深山观瀑图1962年作深山趣谈1963年作高山流水1963年作高士观瀑图
1963年作观瀑图1963年作观瀑图1963年作观瀑图1963年作观瀑图1963年作观瀑图1963年作观瀑图1963年作观瀑图1963年作观瀑图1963年作镜泊飞瀑1963年作山高水长1963年作水阁听泉。
傅抱石《茅山雄姿》

视野/ FIELD OF VISION傅抱石《茅山雄姿》○ 程建傅抱石 茅山雄姿镜心 设色纸本1965年作题识:茅山雄姿。
一九六五年六月,傅抱石南京写。
印文:抱石之印、江山如此多娇、乙巳106.5cm×276.5 cm1965年初夏,江苏国画院院长傅抱石应邀赴位于南京市东南的40公里外的茅山写生,他要为江苏省政协创作一幅大画,感谢政协多年来照顾,国画院建立之初居无定所,最后还是政协大院的接纳才安定下来,他的院长办公室就设在桐荫馆里。
视野/ FIELD OF VISION选择茅山作为创作的题材在那个时代是自然的事情。
茅山是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在江南创建的著名山地根据地,50年代以后这里逐渐形成著名的风景疗养区。
省里很多的干部都是新四军出身,特别是十分关心画院的常务副省长管为蔚,当年就是跟着陈毅在茅山一带打日本鬼子。
革命题材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经过思想改造过后知识分子的自觉选择。
坐了很长时间的车,傅抱石一行从南京来到了茅山。
他不顾旅途的疲劳,立即赶到山下,遥望山脉连绵气势,就迫不及待地拿出随身带的速写本,边看边画。
他对身边的同志说,当年陈毅同志在这里领导新四军抗日,茅山也是革命根据地,一定要好好画。
他看到山顶上有房子,执意要山上去。
那时茅山上山的公路还没有,需沿石阶攀登,体力好的人也要半个小时才能到达山顶,而他多病体弱,爬到半山腰身体就吃不消了,结果没能上去。
于是他便叫张文俊上到山顶看房子和其他建筑,并画勾下来。
张文俊是国画院山水画组长,那时还年青,对院长的做法有些不解,他认为其实远处望房子不太清楚,随便画个什么房子都行,作点景并不重要,为什么要这样具体地了解呢?傅抱石说,那些建筑不但是茅山的外形特点,还是当年新四军工作的地方,有革命历史意义,也是这张画他要表现的主题,所以他很重视素材的取舍,这是根据创作需要而定素材,是为创作主题服务的。
所以他要张文俊把山顶上建筑画下来作参考。
张文俊后来回忆说:“傅抱石先生要为江苏省政协画一幅大画,由我陪他去茅山写生。
【名品赏析】傅抱石人物画欣赏(二十五)

【名品赏析】傅抱石人物画欣赏(二十五) 傅抱石人物画欣赏(二十五)
赤壁夜游 立轴 甲申(1944年)作 款识:甲申正月,重庆西郊金刚坡下。新喻傅抱石。钤印:抱石大利、其命唯新、抱石斋 以历史故事、人物与山水画相结合是傅抱石的习惯,此幅《赤壁怀古》表现的是苏东坡与友人于赤壁游玩的情景。“赤壁图”是傅抱石最为钟爱的题材之一,他曾多次以此进行创作。图中右侧以粗笔画壁立千仞的山石直插江心,放笔横涂竖抹,水墨氤润。江面辽阔,仅以几笔墨痕带出水波。一叶扁舟轻浮江面,苏轼身着青衫峨冠,端坐舟中,与友人相唔甚欢。人物刻画精细入微,与山崖的大气奔放相映生辉,烘托出浓郁的诗意,引人萌发思古之情。 赤壁抒怀 1944年作 (396万元,2005年11月北京荣宝) 款识:甲申暮秋月,重庆西郊写,新喻傅抱石,金刚坡下。钤印:抱石之印、抱石斋 傅抱石的山水画气势恢弘,笔墨豪迈,长于表现苍茫迷离的雄浑意境;人物画则注重神态心境的刻画,往往意境淋漓,情感真挚。此幅则融其山水画与人物画长处于一炉。取斜势的山石造成奇崛而惊险的视觉效果,似乎立刻要倾倒下来;而同样取斜势的小舟,则又因其与山石的强弱对比而加强了这一效果。但舟中人物的淡定自若谈笑风生,却正好化解了这一险势。以其惊涛一样的笔墨,营造一种骇浪一样的气势,又以四两的力度,化解千钧的重量,这正是傅抱石此幅的要义所在。 前赤壁赋图 镜心 设色纸本 1945年作
后赤壁赋图 镜心 设色纸本 1945年作 题识:前赤壁赋。(文略)乙酉三伏,抱石并书。钤印:抱石大利 古人诗意画常见於傅抱石笔端,赤壁题材更是层出不穷。此两图独特之处在於小楷题录前後赤壁赋全文千字,字小如蝇头,而力如金刚铁杵,缜密俊秀,不失飘逸。画面意趣横生,构思精妙。但见《前赤壁图》抱石先生在画面左上角用花青渲染盈盈满月,而《后赤壁图》上水中月则在画面右下角若隐若现,两月辉映,表现“月出於东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间”的明朗,抑或是“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的慨叹也未尝不可。后赤壁图上小小的飞鹤也是如此,正和“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两图处处经意,化苏轼名篇为抱石佳画,为绵绵古意赋予新的生命。
【名品赏析】傅抱石山水画欣赏(十四)

【名品赏析】傅抱石山水画欣赏(十四)傅抱石山水画欣赏(十四)碧海群帆设色纸本(3162.5万元,2011年12月上海天衡)款识:隔岸桃花迷野寺,乱颿争卷夕阳来。
抱石写。
钤印:印痴、新谕傅氏、乱头粗服、抱石斋题跋:此幅沉雄奔放,余深好之,苦不得兼,遂为世芳先生所致,喜同嗜趣,敢志姓名,悲鸿。
钤印:悲鸿《碧海群帆》,画题石涛诗句,为石涛1679年所作,石涛本人曾据此创作《隔岸归帆图》和《枯墨赭色山水》。
傅抱石喜欢此句,四十年代初以此为题创作了多幅佳作,本幅从题款和画风上判断应与《石涛诗意图》为同一年所画。
在构图上,本画大江的S型走势的对角线纵贯构图显得更为悠深宏阔,相应的山势就显得更加连绵纵横,乱帆争卷的力度就显得更为激荡;在隔岸的桃花、树竹、野寺的配景上描绘更为细致,层次更为丰富,意境更为深远,特别是几颗大树的树干墨色沉著有力,增加了作品的壮魄之气;江水山体的处理上,“抱石皴”用得更加繁细,江水的流动显得更为汹涌澎湃,山体在夕阳的映照下更为浑厚深沉;船只人物的点缀上,也收拾得更为细心生动,本幅雄强激昂的气势也让观者心情更加难以平静。
苦瓜诗意图 1945年作山水 1945年作款识:高人修白业,朝对白龙潭。
石上呼龙出,岩前构草庵。
何以疗晨饥,采药常盈檐。
种桃不计岁,回壁遗尘贪。
只明峰六六,莫辨径三三。
逢人问迷津,引手当指南。
伊余忆仙源,十载怀幽探。
展转忽逾时,春风乘兴篮。
有幸晤芳躅,握手成长谈。
一听鸣红泉,再生十笏盦。
到此积虑浣。
胜揽如沈酣。
出阻在穷境,险历固所甘。
天都晦风雨,何日舒晴岚。
乱走出空外,鸾鹤方同骖。
苦瓜诗,抱石写。
钤印:乙酉(朱文)、抱石大利(白文)、傅(朱文)一生好入名山游 1945年作(336万元,2010年4月上海恒利)款识:(1)一生好入名山游。
乙酉正月十九日,傅抱石重庆西郊写。
(2)桐知先生雅赏拙作,即此奉正,抱石补记。
钤印:傅(朱)、抱石之印(白)、乙酉(朱)、踪迹大化(朱)抱石先生在这幅以大诗人李白名句为主题的作品中,以他独特的“抱石皴”,把他的精神气质与自然风光结合,表现出一种传统绘画中所缺乏的视觉冲击力,真是往往醉后,笔所未到气已吞。
【名品赏析】傅抱石山水画欣赏(二十八)

【名品赏析】傅抱石山水画欣赏(二十八)傅抱石山水画欣赏(二十八)老虎滩渔港设色纸本 1963年作(473万元,2008年1月北京万隆)秋山图立轴设色纸本 1963年作题识:黄易同志惠正,即乞教之,一九六三年三月,傅抱石。
钤印:傅、傅抱石印“西风吹下红雨来”语出自石涛诗句,这一题材山水画作品,亦曾数见于他五十年代的画作。
傅抱石仰慕石涛,大量研习石涛艺术学养,与石涛的思想、精神已经达到相通的境界,对石涛山水画有继承也有反叛。
此件《秋山图》潇洒纷繁、大气磅礴,近处的山用“抱石皴”,笔法纷繁,率意皴擦,似无法而有法,远山用半干半湿之笔迅速落下,雄健洗练乱而有法,一任情绪之摇曳,空旷飘逸,疏野而精神!秋风袭来,一山的红叶随风摇曳,浓淡墨乱点密密一片,粗看一篇迷乱,细观墨色的变化容浑丰富,具有使人一看再看、不愿转目的慑人力量,而乱石青山下一叶扁舟,更将秋意推向深远。
海阔天空镜心 1963年作款识:海阔天空。
为中央新闻记录电影制片厂建厂十周年纪念写。
一九六三年五月,南京记。
傅抱石。
钤印:抱石画记、癸卯作品当系写伯牙与锺子期之故事。
采用鸟瞰的角度,一高士横琴于崖巅,侧身观望飞翔的海鸥,波涛汹涌,气势磅礴,此高士当系琴师伯牙。
伯牙善鼓琴,锺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锺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锺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锺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悬,终身不复鼓。
此图正表现伯牙对着洋洋江海,感叹知音不再的落寂心境。
该件取名“海阔天空”也有几层意思:一是自由意志,我用我法,也是傅抱石非大山大水不能容下的狂放个性。
还有醉后思驰无极,神游八方的酣畅,这便是中国文人的魅力。
镜泊飞瀑 1963年作镜泊飞瀑 1964年作镜泊飞瀑 1963年作(836万元,2005年12月北京翰海)款识:辛丑东北之游,以天池与镜泊二瀑印象最深。
天池以气象胜,镜泊以阔大胜,笔墨中皆不易捉摸者也。
【名品赏析】傅抱石人物画欣赏(九)

【名品赏析】傅抱石人物画欣赏(九)傅抱石人物画欣赏(九)二湘图设色纸本 1963年作湘君图设色纸本湘夫人立轴 1963年作题识:癸卯雨水后一日,抱石补人物。
钤印:傅傅抱石的人物画多为历史人物、古诗意境的再创造。
《湘夫人》为傅抱石所作屈原《九歌》组画系列之一,曾被作者反复描绘。
画中的湘夫人体态颀长,面目丰腴,仪态端庄,得唐人仕女风貌,为傅抱石绘古代仕女的典型造型。
画面的背景,草木摇落秋风凉,洞庭湖中微波泛起,湘夫人独游偏僻的小岛,望眼欲穿。
因不见所思之人,其情态如思如慕,面容凄惋,似哀似愁。
衣纹线条似高古游丝描,却毫无疲沓绵软之弊病,劲健飘逸,尽显傅抱石刻画人物之能事。
整个画面色彩淡雅,明净高洁。
湘君设色纸本 1963年作湘君图设色纸本 1964年作湘君设色纸本 1960年作湘君镜片设色纸本 1962年作款识:湘君。
抱石写。
钤印:傅(朱)、往往醉后(朱)、壬寅(朱)、滦斋收藏(朱)以《九歌》湘夫人为题材的作品是傅抱石表现得最多最好的人物画。
他运用顾恺之的高古游丝描加以飞动的笔势,刻画出人物端庄修长的形态,力求传达美的神韵,对衣纹手足不做确切的描绘,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头面,尤其是眉眼上,望去有摄人心魄之感。
此幅《湘夫人》创作于1962 年,画面意境空灵深邃,笔法清劲秀雅,只见烟波淼淼,秋风袅袅,一位楚楚动人的女子,伫立在湘江边,两眼远眺,神色黯然,强烈的思念在广阔的天空下更显情深意切。
这是爱的意境,也是傅抱石以此题材表达自己的心声。
湘夫人设色纸本 1962年作湘夫人设色纸本 1962年作款识:帝子降兮北渚,目渺渺兮愁予。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连日写湘夫人,此较惬吾意,抱石并记。
钤印:傅(朱文)、往往醉后(朱文)、壬寅(朱文)“湘夫人”题材是傅抱石表现较多的人物画题材之一,也是最为凸显其艺术特色的题材之一。
湘夫人是屈原名篇《九歌》中的《湘夫人》一文的主人公,相传是舜的妻子,其人忠贞有格,是传统中国女性美的化身,被后世尊为女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