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微生物研究进展

极端微生物研究进展
极端微生物研究进展

极端微生物研究进展

作者:赵春杰, 吕耀龙, 马玉玲, ZHAO Chun-jie, LV Yao-long, MA Yu-ling

作者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食品系,土右旗,014109

刊名: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2008,29(1)

引用次数:1次

参考文献(22条)

1.马延和新的生命形成 1999(1)

2.张树政微生物多样性的全球影响 1995(1)

3.李大卫极限环境中的生命 1995(1)

4.Worse C R Bacteria Evolution 1987

5.徐毅嗜盐古细菌的系统发育分析 1996(2)

6.Adams M W W.Perler F B查看详情 1995(7)

7.Georqes F The research of enzyme in microbiology 1996

8.Bruins ME.Janssen AE.Boom RM Thermozyme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2001(155)

9.朱非.王珊.周培瑾低温酶冷适应的分子机制及其在生物技术中的应用[期刊论文]-微生物学报 2002(5)

10.Horikoshi K Alkaliphiles:some applications of their products forbiotechnology 1999(4)

11.徐恒平.张树政嗜极菌的极端酶 1997(1)

12.柳耀建.林影.吴晓英极端微生物的研究概况[期刊论文]-工业微生物 2000(3)

13.王柏婧.冯雁.王师钰.孔祥菊.曹淑桂嗜热酶的特性及其应用[期刊论文]-微生物学报 2002(2)

14.Phoebe CH https://www.360docs.net/doc/e815938014.html,bie J Extremophilic organisms as an un2explored source of antifungal compounds 2001(1)

15.顾觉奋抗癌微生物药物的研究与开发 1991

16.厉云.向华.谭华荣极端嗜盐古菌蛋白类抗生素——嗜盐菌素[期刊论文]-微生物学报 2002(4)

17.任红妍嗜热微生物 1995(5)

18.徐恒平嗜极菌的极端酶 1997(1)

19.刘岳峰嗜盐微生物的应用现状和展望 1992(2)

20.陶卫平嗜盐菌的嗜盐机制 1996(1)

21.陈漱嗜碱细菌研究进展 1991(3)

22.Rothschild JJ.Mancinelli RL1Life in extreme environments 2001(6823)

相似文献(10条)

1.学位论文丁燏南极硅藻GJ01和南极衣藻ICE-L谷胱甘肽及其相关酶的研究2005

极端微生物的研究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已成为当今研究热点,它们在极端环境长期适应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性质。对它们的研究不仅对了解生命的极限、进化与分类等很有理论价值,而且对环境污染、生态、微生物新功能等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南极冰藻是极地海洋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初级生产者,在南极海洋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谷胱甘肽系统在清除活性氧和生物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谷胱甘肽(GSH)是抗坏血酸-谷胱甘肽循环的重要组成成分,在维持胞内氧化还原水平具有不可缺少的作用;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催化H2O2和脂质过氧化氢的还原,保护细胞免受氧化伤害;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催化谷胱甘肽与各种有毒的亲电化合物发生结合起到解毒作用;谷胱甘肽还原酶(GR)是维持谷胱甘肽库处于较高还原水平的关键酶。南极生物存在的环境特殊,温度低、干燥、高盐度、强辐射、随季节极度变化的光照强度,以及海水中较高浓度的溶解氧,使得自由基的产生非常容易,近年来对其研究越来越多,它们应该具有更有效的机制来清除活性氧。本研究拟探讨南极冰藻胞内谷胱甘肽含量;并以硅藻GJ01为材料研究影响谷胱甘肽水平的因素、进一步优化条件提高其产谷胱甘肽的能力;以南极衣藻ICE-L为材料从谷胱甘肽及其相关酶的角度,进一步阐明南极冰藻的适应机制(包括低温和重金属),对南极衣藻ICE-L谷胱甘肽还原酶进行分离纯化,得到均一产品,详细阐明该酶的性质。该项研究不仅能为谷胱甘肽新来源的获得提供科学依据,而且能进一步完善南极冰藻对胁迫的适应机制,为抗逆性品种改良等方面提供新的思路。 (1)用分光光度法对24种已鉴定或初步鉴定的南极冰藻,胞内谷胱甘肽含量、谷胱甘肽合成能力(GPA)、谷胱甘肽还原酶活力等进行测定。测定结果表明南极蓝

谷胱甘肽合成能力低于三角褐指藻的。南极硅藻GJ01和南极衣藻ICE-L谷胱甘肽还原酶活力高于对照组的。培养基的选择表明,f/2培养基适合南极硅藻GJ01的生长,而Provasoli培养基适合南极衣藻ICE-L的生长。鉴于南极硅藻GJ01和南极衣藻ICE-L的谷胱甘肽总产量和谷胱甘肽合成能力等,高于对照组和其他南极冰藻的,故选取这两种南极冰藻作进一步深入研究。可见,南极冰藻成为谷胱甘肽的新来源是有可能的。 (2)以南极硅藻GJ01为对象,探讨它的生长规律、胞内谷胱甘肽含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不同培养基补加方式对谷胱甘肽含量的影响,同时也测定其谷胱甘肽合成能力和谷胱甘肽还原酶活力的变化。结果表明,南极硅藻GJ01的生长对数期在6-10d之间,完整的生长周期在14d以上;谷胱甘肽含量、谷胱甘肽合成能力、谷胱甘肽还原酶活力随生长时间而发生周期性变化,对数期后期和稳定期初期是收获谷胱甘肽的最佳时机。9d前保持较高的谷胱甘肽合成能力和谷胱甘肽含量

;3d左右谷胱甘肽还原酶的活力最高。 当培养物培养6天到8天后,每2d加入一定量的新鲜培养液,可以达到谷胱甘肽较高的得率,提高了谷胱甘肽合成能力,也增加了蛋白质的合成。但是谷胱甘肽还原酶的变化规律不明显。可见细胞中谷胱甘肽含量不仅与生长时间有关,而且还与培养方式等有关。这些规律的认识对冰藻的实际应用具有指导意义。(3)以南极硅藻GJ01为材料,测定营养条件和谷胱甘肽的前体氨基酸等因子对硅藻GJ01生长和产谷胱甘肽的影响,并对硅藻GJ01细胞和非细胞酶耦联硅藻GJ01ATP再生系统,合成谷胱甘肽的条件分别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在单因子影响条件下

,1.2g/L的碳酸氢钠对南极硅藻GJ01的生长最好,且最有利于谷胱甘肽的积累;800μmol/L氯化钙对GJ01的生长最为有利,而200μmol/L氯化钙对谷胱甘肽的产生是适宜的;维生素B12和生物素对GJ01谷胱甘肽的产生影响较小;硅藻GJ01谷胱甘肽合成系统酶的最适温度为10-25℃,最适pH为7.0;Glu、Cys、Gly的最适浓度分别为24mmol/L、12mmol/L、8mmol/L,此外Met对谷胱甘肽的合成也有影响;硅藻GJ01的谷胱甘肽合成能力是Mg2+依赖性的,其最适浓度在10-20mmol/L之间。正交试验表明,硅藻GJ01细胞产生谷胱甘肽的最优条件为,光照为16h光/8h暗,NaHCO3为1.6g/L,Ca2+为0.4mmol/L,Cys为10mmol/L;硅藻GJ01游离谷胱甘肽合成酶系和完整细胞ATP再生系统耦联,产生谷胱甘肽的最理想条件为,温度30℃、Cys为10mmol/L、Mg2+为

30mmol/L、pH为7.5。 (4)以南极衣藻ICE-L为材料,对其在不同温度条件下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谷胱甘肽硫转移酶和谷胱甘肽还原酶活力、以及谷胱甘肽和蛋白质含量进行测定,以阐明谷胱甘肽系统在低温适应中的作用。结果表明,谷胱甘肽系统在南极衣藻ICE-L低温适应过程中,谷胱甘肽、谷胱甘肽硫转移酶、谷胱甘肽还原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与低温适应呈正相关,随着温度的降低,谷胱甘肽含量增加,这三种酶的活力都提高;同时除谷胱甘肽还原酶外其他因子与南极衣藻ICE-L高温适应呈负相关,温度高于最适温度时谷胱甘肽还原酶活力增加,谷胱甘肽含量下降,谷胱甘肽硫转移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力降低,蛋白质随温度变化规律不明显。可见谷胱甘肽及其相关酶在南极衣藻ICE-L低温适应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这是对低温适应的保护机制之一,能够有效地清除活性氧,保护细胞免受伤害。 (5)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强,Cd极有可能出现在南极,它是一种毒性强且非常普遍的重金属污染物。本文研究Cd对南极衣藻ICE-L谷胱甘肽水平及其相关代谢酶的影响,以阐明南极冰藻的谷胱甘肽系统在其重金属适应中的作用。Cd能引起衣藻ICE-L生长速度减慢、丙二醛含量增加,谷胱甘肽含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和谷胱甘肽硫转移酶活力得到提高,可见谷胱甘肽系统在抗重金属胁迫中也具有作用。超微结构表明,当Cd浓度增加至160μmol/L时,淀粉颗粒和类囊体片层的破坏加重,空泡化明显,且原生质体发生收缩,膜变形,细胞壁变得不清且出现缺痕,这种变化对生长代谢可以造成明显的影响。这些参数可以用来反映Cd或其他重金属污染对南极生物圈的生物学影响。

(6)以硫酸铵沉淀、离子交换、亲和层析和凝胶过滤等方法,对南极衣藻ICE-L谷胱甘肽还原酶进行分离纯化。结果表明,南极衣藻ICE-L谷胱甘肽还原酶纯化物总蛋白为0.05mg,总纯化倍数达12771.4倍,总回收率为25.1%,酶的比活力为178.8000U/mg,电泳表明达到均一性。谷胱甘肽还原酶亚基的表观分子量为54.6kDa,与已知的谷胱甘肽还原酶的大小是非常相似的。谷胱甘肽还原酶对NADPH的表观米氏常数Km~DPH为23.3μmol/L、对GSSG的表观米氏常数KmGSSG为66.0μmol/L、对NADH的表观米氏常数KmNADH为83.8μmol/L。其中KmNADPH比许多已知酶的要大,且能够以NADH为底物,这在谷胱甘肽还原酶中是不多见的。 (7)在对南极衣藻ICE-L谷胱甘肽还原酶分离纯化的基础上,对其性质进行系统的测定,包括pH、温度、缓冲液、离子强度、无机离子、螯合剂、酶保护剂等对该酶的影响。结果表明,该谷胱甘肽还原酶的最适pH为7.5,强碱性对其活性影响比较大。最适温度为25℃,对高温具有不稳定性,活化能为3.7kJ/(mol·K),-78℃保藏是最佳的保藏方法。最适缓冲液是50mmol/LTris-HCl(pH7.5),最适离子强度为90mmol/L,最适

Mg2+为7.5mmol/L。 (NH4)2SO4(1mmol/L)、Ca2+、Mg2+以及与谷胱甘肽有关的巯基化合物和ATP等,对谷胱甘肽还原酶有促进作用;螯合剂不同程度地抑制谷胱甘肽还原酶的活力,其中EGTA作用最强;重金属离子如Cd2+、pb2+、Cu2+、Zn2+等对谷胱甘肽还原酶的抑制率达100%;表面活性剂、酶保护剂、NEM、NADPH和ADP对谷胱甘肽还原酶均具有抑制作用。表明南极衣藻ICE-L谷胱甘肽还原酶是低温酶。综上所述,南极冰藻中谷胱甘肽含量较高

,并且通过条件优化,使南极硅藻GJ01在谷胱甘肽生产上的实际应用成为可能。南极冰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已形成了相应的适应机制,谷胱甘肽系统在对抗低温和Cd的胁迫中具有重要作用,谷胱甘肽含量增加和酶活力提高有利于及时清除活性氧和解毒。南极衣藻ICE-L谷胱甘肽还原酶的分离纯化,表明它与其他来源的谷胱甘肽还原酶具有异同点,且具有低温酶的特性,这对谷胱甘肽还原酶资源和低温酶适应机制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学位论文李丽盐碱环境中放线菌多相分类及免培养研究2006

本文综述了盐碱环境下放线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介绍了极端微生物特别是嗜盐放线菌的分离、分类研究的进展及其应用前景;着重介绍了放线菌分类学的研究现状,多相分类的研究方法以及当今的研究特点和发展趋势;同时介绍了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特别是免培养技术的基本原理、常用方法和在实际中的应用。 本研究以我国宁夏典型盐碱地土样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放线菌的分离和筛选,对不同培养基的放线菌分离效果影响进行了探讨;并对分离到的菌株和本室保存的菌株进行形态特殊,耐盐性和产特殊抑菌活性物质菌株的筛选,采用多相分类技术对筛选的放线菌进行系统的分类研究,从表型、基因型及系统发育三个不同层次对其分类地位进行了最终确定。同时,利用免培养技术对盐碱环境微生物的多样性分析进行了尝试。研究结果表明: 1不同营养成分、盐离子类型和盐浓度培养基的设计,更有利于提高该地区盐碱环境中放线菌的获得,并揭示了宁夏典型盐碱土中放线菌数量和种类的分布规律。 2依据形态特殊、高耐盐性和对农业生产中常见病原菌产生特殊抑制活性物质放线菌的筛选,获得了60株稀有菌株、耐18%NaCl菌株和具有特殊功能的菌株(稀有放线菌33株,耐盐放线菌22株和产特殊抑菌活性物质放线菌5株),为稀有放线菌的发现及功能菌的应用提供了良好的出发菌株。 3采用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细胞化学、以及16SrDNA序列分析等多相分类技术手段,从表型、基因型及系统发育三个不同层次最终确定了供试放线菌的分类地位。确定产特殊抑菌活性物质菌株02d01、13h06、14i18、43a04和56h02为链霉菌(Streptomyces),形态特殊菌株

09j02为拟无枝酸菌(Amycolatopsis),耐盐菌株59h05为诺卡氏菌(Nocardia),其他形态特殊菌株和耐盐菌株均为拟诺卡氏菌(Nocardiopsis)。

4构建供试菌株与拟诺卡氏菌属各种间的16SrDNA序列系统进化树表明:菌株09j03和47d01与已知种为N.synnemataformans.Y13593系统发育关系最近,菌株04d01与N.synnemataformans.Y13593系统发育关系最近。菌株68d14与N.dassonvilleisubsp.albirubidaX97882系统发育关系最近。菌株20f03和

22f02与N.exhalans.AY036000系统发育关系最近。菌株07j03与已知种N.halotolerans.AJ290448聚成一群,且形成一独立的深度分支,二者进化距离高达0.021,极可能给予新种的分类地位,菌株21f15与N.chromogenes.AY619715聚为一个小群,又与已知种N.halophila.AJ421018和

N.baichengensis.AY619716所形成的一个小群之间聚为一个独立的大群,21f15与三者的进化距离分别为0.011、0.021、0.016,也极可能给予新种的分类地位。 5在用免培养法对5种不同土样中微生物的多样性研究中,富集培养对环境中微生物多样性的分析均优于平板计数法和免培养法,而免培养法又优于平板计数法。 6采用六种方法提取DNA,液氮法提取DNA得到的条带数最高,数量为18;其次为酶解法和微波法,酶解法不同处理分别为18和13,微波法不同处理分别为15和16。另外,富集培养将所有样品的DNA混合后得到的条带数(21)虽然高于免培养中用单一方法提DNA得到的条带数

,但却明显低于将不同提取方法的DNA混合后得到的条带数(26)。 我国西北部地区有着丰富的盐碱环境资源,为放线菌的开发提供了巨大的宝库。本研究对于指导盐碱环境中未知嗜盐和耐盐放线菌的分离培养,加速这类重要的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并将为微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提供新型菌种,为生物多样性研究积累资料。

3.期刊论文张永光.李文均.姜成林.张忠泽嗜盐放线菌的研究进展-微生物学杂志2002,22(4)

嗜盐放线菌是极端微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类极具应用前景的微生物资源.就嗜盐菌的分类标准、嗜盐放线菌的分离、分布及系统学研究的历史、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应用前景进行了概述.同时还讨论了嗜盐放线菌的分离及其生理学、分类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困难.

4.学位论文陈兴麟深海沉积物中甲醛降解菌多样性分析和相关基因的克隆2009

深海、南极等极端环境中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其中微生物资源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它们经过长期的进化、选择,在各种极端的环境条件下形成了独特的组织结构、酶系统及代谢机制以进行生存和繁衍。对适冷酶独特的生理结构及机能进行研究,探讨生物适应恶劣的生存环境而产生的解毒机制

,无论在科学上还是实际开发应用上都具有重大的意义。由于极端环境样品采集方面的限制,目前大部分的极端微生物仍未得到认识和研究。 本文对东太平洋深海沉积物、印度洋深海沉积物、南极普里兹湾沉积物样品开展研究。采用传统分离微生物手段获得可培养微生物共323株,并从中筛选到83株耐受甲醛浓度在50mg/L以上的甲醛耐受菌株及7株产适冷脂肪酶的菌株。 在甲醛耐受菌中,FA15菌的甲醛耐受能力最强,其在完全生长的条件下,能耐受至少4000mg/L浓度的甲醛,大大高于多数现有文献的记载。同时,FA15菌能在以甲醇或乙醇为唯一碳源的M9培养基上生长,显示了部分“甲基营养菌”的特征。并且将FA15菌体破碎后,其破碎液在3h内能完全降解100mg/L的甲醛。说明FA15菌株发酵产生能够降解甲醛的物质,用于降解甲醛时,不需要FA15活菌,这为实际开发应用提供了极大便利。 同中温酶相比,适冷脂肪酶具有极高的催化常数(Kcat)值,同时有较低和较稳定的米

制药、环境生物技术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以7株产脂肪酶菌株为研究对象,应用16S rDNA作为分子指标对其进行分类鉴定,并对其生长与产酶特性、酶学性质进行初步研究,为今后极地微生物适冷酶的低温适应机制研究及其应用打下基础。 关键词:极端微生物; 甲醛; 降解; 适冷脂肪酶

5.学位论文王鹏深海沉积物微生物多样性及其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研究2005

西太平洋暖池区在全球气候变化中起着引擎作用,是地球科学研究的焦点之一。本文首次采用多种分子标志结合的方法,对西太平洋暖池区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的关系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了该区微生物与环境的互动关系,为研究深海生物圈与其它地球圈层的相互作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本文研究的样品,分别于2001年5月到2002年5月期间,经由中国大洋协会深海生物资源开发项目的“DY105-11”、“DY105-13”2个航次,采自于热带太平洋西部(“暖池”区)、中部和东部(多金属结核区)水深1914m至5774m的洋区。对这些样品进行了极端微生物的筛选以及分子生态学调查。 对西太平洋暖池区和东太平洋金属结核区的极端微生物进行了分离纯化,得到49株细菌,并对其生长特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所分离的菌株多数都是广温性的耐冷菌,还筛选到了一些耐碱菌株,耐酸性的菌株没有筛选到。采用16SrDNA序列测序比较的方法对所分离到的微生物进行了分子分类和初步鉴定,结果表明,西太平洋暖池区可培养细菌多样性比东太平洋结核区高。西太平洋暖池区所分离的菌株中,盐单胞菌属(Halomonas),嗜冷杆菌属(Psychrobacter)占优势;东太平洋结核区所分离的菌株中,盐单胞菌(Halomonas)和假单胞菌(Pseudomonas)占优势。 在西太平洋暖池区分离到了两株潜在的兼性嗜压细菌WP2和WP3,两株细菌都属于希瓦氏菌属(Shewanella)。用希瓦氏菌属中嗜压细菌特有的压力调节操纵子的特异性引物对两株菌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两株细菌的操纵子与已知的希瓦氏菌属嗜压菌Shewanellabenthica和Shewanellaviolacea的两个压力操纵子的同源性很高

,分别是77%-90%和89%-94%,为这两株菌是潜在兼性嗜压菌提供了分子证据。WP2和WP3都含有较高含量的EPA,而且EPA的含量随着温度的降低大幅度升高,都在0℃达到最大量,一般希瓦氏菌属的冷适应嗜压菌都含有比较多的不饱和脂肪酸,为WP2和WP3是潜在兼性嗜压菌提供了又一证据。对WP和WP3做了菌株鉴定,证明两株细菌是属于希瓦氏菌属的新菌种。 采用分子生态学方法,对西太平洋暖池区不同位点沉积物中微生物多样性和分布特点进行了调查。细菌调查结果表明在西太平洋暖池区,γ-紫细菌亚类是优势种类,也有检测到α-,β-,δ-紫细菌。定量分析表明该区的细菌含量在106-7个/克沉积物范围之间,与一般的陆地土壤的细菌含量来说,少了1-2个数量级,而且细菌数量随着沉积物深度的增加有减少的趋势。对该区古菌的调查结果表明该区泉古生菌占有绝对优势,其中除了两个克隆子之外,其它克隆子属于MGI,MGI是在海洋中广泛存在的一个类群,从海水上层水体到海底沉积物都可以检测到它们的存在。从该区分离到的克隆子与来自其他各种海洋环境的克隆子同源性较高,暗示海洋不同区域来源的MGI有共同起源。古菌半定量分析表明,在西太平洋暖池区5个采样位点表层的古菌数量在102-3个/克沉积物范围之间。就wp0位点而言,随着沉积物深度增加,古菌数量为102-105个/克沉积物。 采用与甲烷产生,甲烷氧化,硫酸盐还原相关微生物的特异性引物,对西太平洋暖池区的微生物群落结构与环境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用甲基氧化菌特异性的甲醇脱氢酶(MDH)保守基因在该区检测到了甲基氧化菌和Ⅱ型甲烷氧化菌的存在,半定量分析表明该区的甲基氧化菌的含量比作为对照的中太平洋位点MP和东太平洋结核区A站点高出1-2个数量级。用甲烷产生菌的特异性引物没有检测到甲烷产生菌的存在,可能与所采集的样品的深度不够有关系。用甲烷氧化菌选择性引物检测到了一类新型古菌,该类古菌经过系统进化分析和16SrDNA特征性序列分析表明是一类与甲烷产生菌和甲烷氧化古菌比较近的新型古菌,可能在甲烷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半定量分析表明这一类新的古菌在全部古菌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只有0.05%-5%。用硫酸盐还原菌选择性引物在西太平洋暖池区检测到了与Desulfuromonas、Desulfacinum、Desulfonauticus和Desulfomonile相关的克隆子,定量分析表明该区的硫酸盐还原菌含量比东太平洋结核区高1个数量级。综合几种特异性引物调查,表明西太平洋暖池区存在着比较完整的甲烷循环、硫循环途径,在开阔海域这种低甲烷含量、低氧含量、高硫酸盐含量、寡营养环境中,其代谢活动强度相对较高。 本文西太平洋暖池区的海洋沉积物中甲烷产生、甲烷氧化和硫酸盐还原过程中微生物的多样性及其在沉积物中的梯度分布,分析了深海微生物在碳、硫循环中的作用。为阐明深海生态系统中碳、硫等元素的生物地球生物化学过程提供了参考。

6.期刊论文张立辉.郭建博.尹明.ZHANG Li-hui.GUO Jian-bo.YIN Ming极端微生物及在环境保护中的研究进展-

河北工业科技2008,25(3)

在天然极端环境中生存的极端微生物,具有独特的结构、代谢类型、生理机能和遗传因子,对极端微生物的分类及其适应机理进行了描述,介绍了极端微生物在环境保护中的研究现状,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7.学位论文赵卉琳新疆荒漠盐碱环境放线菌资源研究2008

新疆地处欧亚大陆腹地,地域辽阔,特殊多样的生态环境孕育了特殊多样的微生物资源,具有巨大的研究和开发价值。研究新疆部分地区荒漠盐碱环境下的放线菌资源,对该生境中放线菌生物多样性规律及促进极端微生物资源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极端环境放线菌资源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采集新疆吐鲁番、库尔勒、阿克苏、喀什、伊犁、和田等地区荒漠盐碱土共25个土样,通过土壤基本性质测定和放线菌生态分布规律分析,获得632株放线菌。以农业生产上危害较为严重的植物常见病原菌和畜牧养殖业中的动物病原菌为靶标菌进行优良拮抗放线菌筛选,并采用多相分类技术对部分形态特殊的和优良拮抗放线菌菌株进行鉴定,同时还在放线菌分离方法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通过本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供试土壤生态背景及放线菌区系组成供试土样有机质平均含量中等偏低,碱土>砾石质碱土>沙壤盐土>沙土,含量分别为6.54~21.83、3.75~26.23、2.42~11.31、1.75~8.36g·kg-1;速效养分无明显规律,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6.37~78.30 mg·kg-1、7.89~13.30 mg·kg-

1、156.11~431.37 mg·kg-1;pH值均在8左右;碱土、砾石质碱土、沙壤盐土、沙土的水溶性总盐平均含量分别为0.46~2.64、0.28~0.65、

2.96~80.12、0.20~1.46 g·kg-1,以沙壤盐土最高。 分离获得了605株放线菌,其中链霉菌为533株,占放线菌总数的88.1%,链霉菌属共可分出12个类群,其中优势类群为烬灰类群,非链霉菌属有72株,占放线菌总数的11.9%,初步归属到诺卡氏菌属、小单孢菌属和待定菌属,以诺卡氏菌属为优势菌属。 统计分析表明:土壤速效磷的含量与放线菌的数量和种类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土壤速效氮的含量与放线菌的数量之间呈正相关,总盐的含量与放线菌的数量和种类之间呈负相关;土壤有机质和速效磷的含量对放线菌的数量和种类分布影响最大。 2.放线菌分离方法探讨实验结果表明:样品在100℃处理1h时,放线菌的数量和种类均为最多;经6%蛋白胨溶液处理过的土样分离到的放线菌的数量最多,但种类却最少,经

0.05%SDS溶液处理过的土样分离到的放线菌的数量次之,但种类却很多;在改良高氏1号琼脂、腐殖酸琼脂和酵母膏天门冬酰胺琼脂上,不加抑制剂时的放线菌的数量均比加抑制剂时的放线菌的数量高,而且种类也大于或等于加抑制剂;链霉菌属仍然是主要分离的菌属,以灰红紫类群为优势类群,非链霉菌属主要为诺卡氏菌属。 3.供试土壤中放线菌拮抗性研究从632株放线菌中筛选出拮抗性放线菌共199株,占供试菌株的31.5%。其中拮抗细菌的放线菌中以拮抗G+细菌的明显多于拮抗G-细菌,拮抗真菌的放线菌中以拮抗病原真菌的显著多于拮抗普通真菌。筛选所得拮抗性放线菌拮抗强度较高,达到强和中等的达90%以上。获得的33株广谱拮抗性放线菌中,对4种供试靶标菌均产生拮抗作用的广谱拮抗放线菌相对较多,占广谱拮抗性放线菌的68.7%;在16株拮抗作用较强的放线菌中,其中有11株高效拮抗放线菌同时对2种靶标菌产生拮抗作用,其占拮抗作用较强的放线菌的68.8%。

通过皿内拮抗试验,得到对牛无乳链球菌和猪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良好拮抗效果的放线菌6株,分别为0425、0601、0708、0720、1504和2425,其抑菌圈范围均D≥15mm,此外,还筛选到对辣椒疫霉有良好拮抗效果的放线菌14株,其抑菌圈范围均D≥20mm。 4.特殊放线菌和拮抗性放线菌的多相分类经过形态和培养特征观察,结合生理生化特征分析,产特殊抑菌活性物质菌株全部具有典型的链霉菌特征,而形态特殊菌株和耐盐菌株的形态和培养特征各异,不能准确定属;从细胞化学组分的研究结果看,产特殊抑菌活性物质菌株细胞壁含LL-DAP,而形态特殊菌株细胞壁含meso-DAP或无-DAP。

通过将测得的16S rDNA序列与GenBank中的序列相比较,确定产特殊抑菌活性物质菌株2202为链霉菌属(Streptomyces),形态特殊菌株0425、0710、2012、2044和2509为链霉菌属(Streptomyces),1604和1511与枝孢囊菌属(Verrucosispora)的亲缘关系比与游动放线菌属(Actinoplanes)的亲缘关系近,2207在系统发育地位上归属于链孢菌属(Catellatosporal),0910则归属于链孢囊菌属(Streptosporangium),但如想更进一步确定其地位,则需测其全序列,甚至需要借助DNA-DNA同源性分析即DNA-DNA分子体外杂交来确定。 本研究揭示了新疆荒漠盐碱特殊环境放线菌生态分布规律,丰富了新疆荒漠盐碱土中的放线菌资源;初步确立了该生境中放线菌资源的抗菌谱特征,获得了部分在农业生产上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优良拮抗性放线菌菌株

,为进一步的生产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通过多相分类技术对部分形态特殊的和优良拮抗放线菌菌株进行鉴定,客观的确定了其分类地位,为对这些菌株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8.期刊论文周璟.盛红梅.安黎哲.ZHOU Jing.SHENG Hong-mei.AN Li-zhe极端微生物的多样性及应用-冰川冻土

2007,29(2)

极端微生物是一类适应极端环境相对隔离进化的微生物,占据对生命而言接近极限的生态位,在形态结构、生理生化、分子进化机制等方面具有特殊性.文中综述了极端微生物的分布和分类特点,对嗜热、嗜冷、嗜酸、嗜碱、嗜盐和嗜压微生物等六大类群分别进行描述,并分别叙述了其具有的极端环境

9.学位论文张燕新嗜热菌的分离与一株高温放线菌新种的多相分类鉴定2006

嗜热菌是指能生活在50℃以上高温,最适生长温度在45~80℃以上的一类极端微生物。自从70年代Brock发现嗜热菌以来,日本、意大利、冰岛、美国等国家大力开发嗜热菌资源。我国各地分布着数量众多、生态环境各异的温泉及其他高温环境,具有丰富的嗜热菌资源。但从目前的相关报道看来

,我国对于嗜热菌资源的研究开发还不是很多。 本实验从云南腾冲的温泉淤泥和水样样品中分离到了18株嗜热菌,经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DNA序列分析,除菌株LA5为放线菌外,其余都是Bacillus属或Geobacilus属的菌株。这些嗜热菌生长的最适温度为60~70℃。其中三株高温蛋白酶产生菌SBll、SB31和SC5,经初步鉴定都属于Geobacillus属,产高温蛋白酶的酶活力分别为35.6、26.1、26.6U/mL。。虽然三菌株的最适生长温度为60℃,但其产生的蛋白酶的最适酶反应温度都在70℃以上,远高于一般动植物来源的蛋白酶。 菌株LA5是一株高温放线菌。菌落乳黄色,呈放射状皱纹,形成黄色或白色的基质菌丝和孢子,孢子层较厚,没有气生菌丝,不产生可溶性色素。在LB、PDA、蛋白胨酪素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在甘油天冬酰胺、高氏一号、察氏、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上生长较差,在ISP4、淀粉酪素、甘油淀粉培养基上不生长。在光学、相差、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发现基内菌丝上均有单个孢子,生长在不分支的孢子梗上。 高温放线菌LA5可以发酵葡萄糖、果糖、木糖、纤维二糖,不能发酵阿拉伯糖、棉子糖、鼠李糖;V.P试验、M.R试验、苯丙氨酸脱氢酶试验、柠檬酸盐试验反应阳性,吲哚试验反应阴性;液化明胶,降解淀粉、酪素,不降解纤维素、果胶;能利用有机氮(酵母膏、牛肉膏、蛋白胨、尿素)和无机氮(硝酸铵、硫酸铵、氯化铵),利用乳糖、半乳糖最好,其他糖类(葡萄糖、蔗糖、果糖、木糖、麦芽糖)利用效果一般或较差;好氧;pH生长范围是6~10,最适pH是8.5;生长温度为50~75℃,最适生长温度为60~70℃;没有抗微生物活性物质的产生。 高温放线菌LA5的化学组成为:细胞壁含有meso-DAP(Ⅲ型),但无特征性糖;主要的脂肪酸(≥10%)为iso-C<,17:0>(27.66%)和

C<,16:0>(22.38%);醌的组成成分为MK-7(66.58%)和MK-8(H<,2>)(33.42%)。 16S rDNA序列分析表明,菌株LA5属于Planifilum属;DNA G+C mol%为56.8mol%;菌株LA5与Planifilu属仅有的两个种Planiflum fulgidum 500275和Planfilumfimeticola HO165进行DNA-DNA杂交,同源性分别为43.6%、52.7%。 综合高温放线菌LA5的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化学组成分析和基因型特性,确认高温放线菌LA5是属于Planifilum的一个新种,命名为Planifilum yunnanesissp.nov.。

10.学位论文陈勇全基因组中网络缺失基因和微型转座子的发现及研究2008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人们获得了大量的基因组数据并用以了解基因组的机制。越来越多的基因组被测序,分子生物学已进入了所谓的后基因组时代。现在我们能够直接探索基因组的一些全局特性,例如能够得到任意感兴趣基因在全基因组水平上的分布,并通过比较多种相关基因组来理解生物的各种机能等等。基因通过彼此间和代谢物间的物理和化学作用连接成复杂的网络关系,搞清楚完整的基因—蛋白质—新陈代谢网络的拓扑结构、局部组织形式和动态行为是系统生物学的最终目标。但是,现有的基因网络或者代谢途径(Pathway)还远远没有完善,许多构建的网络中存在着大量的缺失基因或者说“网络漏洞”,许多基因的功能和在网络中的具体位置还没有确定,生物网络中的许多节点和连接关系还有待于确定,这就是网络缺失基因问题。发现这些网络中的缺失基因是系统生物学中一个重要的挑战性工作。另外,具有翻转互补终端序列的微型转座子(简称微型转座子或者MITEs)是基因组中的一种重要的功能基因,它能够通过自身的位置转移、增加拷贝数等行为影响基因组的大小和基因的功能实现。在基因组水平中,发现所有的微型转座了及其分布能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基因组的功能实现以及进化历史。对于发现缺失基因问题和发现微型转座子问题,本文分别给出了有效的算法,能够快速准确地在全基因组水平下发现所有可能缺失基因和微型转座子。本文的主要的研究内容和创新点如下: ·主要研究内容 对于发现缺失基因问题,我们利用operon信息,基因相似性信息以及phylogenetic profile信息构造了一个基因组参考图,并利用图论算法和设计了新的信息融合和基因排序方法,在整个基因组水平下发现缺失基因。为了进一步提高方法的精度和效率,我们又利用了regulon信息:首先我们给出了一个寻找motif的有效算法,并利用该算法计算了目标基因组中的所有可能的regulon,然后将该信息运用到基因组参考图中。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非常有效

,不但在目标网络中发现了大量的相关缺失基因,进一步揭示了基因网络的结构和功能特性,极大地提高了现有基因网络的精度,而且具有极强的鲁棒性。 对于发现微型转座子问题,我们首次给出了一个在基因组范围内寻找和分析微型转座子的算法,并且实现了网络在线服务(MUST系统

)http://https://www.360docs.net/doc/e815938014.html,/ffzhou/MUST/。在许多原核生物基因组的应用试验中,我们的系统首次发现了大量的具有近期活性的微型转座子,并且该系统还首次发现了微型转座子与operon、微型转座子与相邻基因之间存在着影响关系,这些发现为揭示基因组的动态变化以及基因功能实现奠定了基础。 第一章绪论,首先给出了本文中用到的生物学,图论以及计算复杂性理论的基础知识介绍。 第二章首次给出了一个利用operon信息,基因相似性信息以及phylogeneticprofile信息来发现网络缺失基因的方法。通过比较基因组大小和进化关系,我们共选择了185个基因组来构造基因组参考图。该参考图以所有的基因为顶点,两个基因之间有边存在当且仅当它们在同一个operon中,或者它们是相似基因。对于目标pathway,我们利用其所有的已知基因作为参考基因,再寻找所有到参考基因关系最为紧密的基因来构成候选基因集合,并给出了分层的信息融合和排序的方法来确定最终的基因排序。我们测试了KEGG数据库中E.coli的所有121个pathway。结果显示如果目标pathway中已知基因的个数大于5个,该方法的正预测值(PPV)可以达到60%,并且随着基因个数的增加,可以达到90%,这一预测精度远远大于现有的相关算法,而且参数分析显示该方法具有高度的鲁棒性。同时许多预测的结果已经被近期更新的KEGG数据库的结果证实是正确的。实验结果还发现许多pathway可能在更高的结构层次上具有功能一致性,这进一步深化了pathway的结构和功能特性研究。 第三章,给出了一个寻找motif的有效算法,该算法提出了序列邻集、概率打分矩阵等新的概念,并利用递归的计算策略来去除噪音。在许多实际的生物序列的测试中,该算法能够比相关的算法更有效的发现真正的motif。 第四章,为了进一步提高发现缺失基因方法的精度,我们又引入了regulon信息。我们首先利用第三章中发现motif的算法描述了目标基因组中所有的regulon结构,然后将此信息融合到第二章中的基因组参考图中。试验显示,regulon信息进一步提高了寻找缺失基因算法的精度,对于所有基因个数大于20的pathway,平均的PPV率进一步提高了约2%。 第五章首次给出了一个全基因组水平下发现所有可能微型转座子的算法,并且实现了在线服务(MUST系统

)https://www.360docs.net/doc/e815938014.html,/ffzhou/MUST/。该算法可以按照微型转座子的结构和序列相似性进行分类,同时输出许多相关统计和进化信息。应用MUST系统,我们成功地在AnabaenavariabilisATCC29413验证了已经被深入研究的微型转座子族Nezha,同时还发现了新的具有近期活性的微型转座子。另外,我们首次在HaloquadratumwalsbyiDSM16790中发现了多个微型转座子族,这些微型转座子族均具有保守的终端结构和高度的序列相似性,并且发现了近期活性的进化痕迹。HaloquadratumwalsbyiDSM16790是一种极端耐盐的细菌。这是首次在此极端细菌中发现微型转座子,这些大量微型转座子族的存在进一步揭示了微型转座子可能参与到极其重要的基因组功能活动中,并且这种活动甚至在极端环境下生存的物种中依然比较活跃。 第六章首次在Leptospira中发现了微型转座予Yuanxiao,该微型转座了大量存在于Leptospira的四个近缘物种中。Leptospira是一种病原体,可以导致一种称为钩端螺旋体病的人畜传染病。我们研究发现微型转座子Yuanxiao与转座基因ISLin1之间存在着进化关系,说明微型转座子可能是通过删除转座基因中的编码蛋白区域而进化得到的。研究表明该微型转座子还可能参与到相邻基因的调控过程中,这为研究微型转座了的生成,扩增以及转移机制提供了很好的研究基础。同时,也在基因层面上为解释该治病体的基因表达及功能变化提供了新的思路。 第七章首次在GeobacteruraniireducensRf4中发现了具有近期活性的微型转座子Chunjie,首次观察到Chunjie能够插入到operon结构中,并且没有破坏operon的结构。这进一步揭示了微型转座子的转移特性,并首次揭示了微型转座子对operon结构的进化影响关系。 最后一章总结全文。 ·本文的创新点 创新点1.首次利用三种信息给出了在全基因组水平下发现网络缺失基因的方法,利用多基因组的比较在最大程度上发现目标网络中的缺失基因。方法具有高精度和高鲁棒性,极大地提高了目前相关方法的精度和结果。对于E.coli的121个目标pathway,该方法发现了大量的缺失基因,同时还在pathway内部和pathway之间发现了新的结构连接,为进一步研究基因网络的功能和结构特性奠定了基础。 创新点1列于第二章中。 创新点2.提出了一个新的寻找转录因子

motif的有效算法,并用之计算了目标基因组中所有的regulon结构,并且将regulon结构信息融合到寻找网络缺失基因的方法中,进一步提高了寻找网络缺失基因方法的精度。 创新点2列于第三、四章中。 创新点3.首次给出了在全基因组水平下寻找和分析微型转座子的方法,并实现了在线服务(MUST系统)。对于给定的基因组,该系统能够发现所有可能的微型转座子并给出许多相关特性的分析。利用该系统,我们首次观察到HaloquadratumwalsbyiDSM16790中存在着大量的微型转座子族。这个现象首次揭示了微型转座子在极端微生物(耐盐)中依然活跃并且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创新点3列于第五章中。 创新点4.首次在Leptospira中发现了一个具有近期活性的微型转座子族Yuanxiao。并发现该微型转座子和某些特定的转座基因之间存在着结构和序列相似性,同时还可能在相邻基因的转录调控中发挥作用。Yuanxiao的发现为进一步研究微型转座子的产生、扩增、转移机制提供了样本,同时也为揭示Leptospira的致病机理提供新的思路。 创新点4列于第六章中。 创新点5.首次在GeobacteruraniireducensRf4中发现了一个具有近期活性的微型转座子族Chunjie,并且发现Chunjie成功地插入到了一个operon结构中。这是首次发现微型转座子插入到operon结构中而没有破坏operon结构和功能,为研究原核生物基因组变化,特别是operon进化提供了直接的证据。 创新点5列于第7章中。

引证文献(1条)

1.张亚波.刘连盟.徐荣燕.李多川嗜热子囊菌光孢变种内切葡聚糖酶Ⅰ基因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及部分酶学性质[期刊论文]-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09(3)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e815938014.html,/Periodical_nmgnydxxb200801067.aspx

下载时间:2010年4月28日

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技术研究进展课程论文 摘要针对2014年4月环境环保部公布的首次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结果,撰写我国最严重的耕地污染中主要污染物镉、砷、滴滴涕和多环芳烃的微生物修复研究进展。 关键词土壤污染;微生物修复;重金属污染;有机物污染 2005年4月至2013年12月我国开展的首次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工矿业废弃地土壤环境问题突出。全国土壤总的超标率为16.1%,其中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比例分别为11.2%、2.3%、1.5%和1.1%。人类赖以生存的耕地中土壤点位超标率高达19.4%,迫在眉睫的主要污染物为镉、砷、滴滴涕和多环芳烃[1]。 微生物修复是指利用天然存在的或所培养的功能微生物群,在适宜环境条件下,促进或强化微生物代谢功能,从而达到降低有毒污染物活性或降解成无毒物质的生物修复技术,它已成为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生力军[2]。由于我国土壤调查结果显示在农田耕地中重金属污染物镉、镍、砷、有机污染物滴滴涕和多环芳烃超标最严重,对这些污染物的治理已经迫在眉睫。所以,本文重点阐述针对这5种污染物的微生物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1、重金属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研究进展 土壤微生物种类繁多、数量庞大,是土壤的活性有机胶体,比表面大、带电荷和代谢活动旺盛,在重金属污染物的土壤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起到了积极作用。微生物可以对土壤中重金属进行固定、移动或转化,改变它们在土壤中的环境化学行为,可促进有毒、有害物质解毒或降低毒性,从而达到生物修复的目的[3]。因此,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原理主要包括生物富集 (如生物积累、吸附作用)、生物转化(如生物氧化还原、甲基化与去甲基化以及重金属的溶解和有机络合配位降解)、生物固定(如与S2-的共沉淀)、生物滤除(如细菌的淋滤作用)等作用方式。 1.1镉污染 将具有重金属吸附能力的天然蛋白或人工合成肽展示在微生物细胞表面,可以提高微生物对重金属的吸附能力。Kuro da等[4]改造了微生物表面蛋白使得当酵母金属硫蛋白( YMT )串联体在酵母表面展示表达后,4 聚体对重金属吸附能力提高5.9 倍, 8 聚

微生物多样性对植物群落影响的研究进展(1)(1)

安庆师范学院本科毕业(学位)论文 姓名:王婷婷 年级: 2 0 0 7级 专业:环境科学 论文题目:微生物多样性对植物 群落影响的研究进展 完成日期:2011年4月27日 指导老师:潘少兵 安庆师范学院资源环境学院 二O一一年四月二十七日

微生物多样性对植物群落影响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婷婷指导老师:潘少兵 (安庆师范学院资源环境学院安徽安庆246011) 摘要:土壤是微生物的主要存在场所,它承载了大部分生命的基因多样性。微生物群落在各种生态进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对于微生物多样性与执行生态功能能力的联系却研究的很有限。这篇文章以微生物多样性在植物群落方面的作用为基础,探讨微生物群落在执行生态功能中的冗余现象。 关键词:微生物多样性;功能冗余;植物多样性 Advancement of Effect of Microbial Diversity on Plant Diversity Autor:Wang Tingting Instructor: Pan Shaobing (School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Anqing Teachers’College,Anqing 246011,Anhui) Abstract: Microbes are abundant in soil and comprise a large portion of Life's genetic diversity. Soil microbes play key roles in a large number of important ecosystem process- es. But the relativity between soil microbial diversity and their ecological functions is still poorly understood. Here we approach the functional redundances during soil microb- es influencing the ecological functions based on the various roles that they play in plant diversity. Key words:microbial diversity, functional redundances, plant diversity 引言: 土壤是微生物的主要存在场所,微生物在土壤养分转化与腐殖质形成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土壤生态系统是保证动植物生存、农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基础[1],对全球的生态环境变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是土壤中的活性组分, 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和原生动物、病毒和小型藻类[2],每克土壤中栖息着大约100 亿个微生物[3]。土壤微生物群落对全球生态系统功能如养分转化、有机物的分解、土壤基本结构的维持、

植物免疫反应研究进展

植物免疫反应研究进展 摘要:植物在与病原微生物共同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复杂的免疫防卫体系。植物的先天免疫系统可大致分为两个层面:PTI和ETI。病原物相关分子模式(PAMPs)诱导的免疫反应PTI 是植物限制病原菌增殖的第一层反应,效益分子(effectors)引发的免疫反应ETI是植物的第二层防卫反应。本文主要对植物与病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植物的免疫反应作用机制进行了综述,为进一步广泛地研究植物与病原微生物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便利条件。 关键词:植物免疫;机制;PTI;ETI 植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多种形式的抗性,与动物可通过位移来避免侵染所不同的是,植物几乎不能发生移动,只有通过启动内部免疫系统来克服侵染,植物的先天免疫是适应的结果是同其他生物协同进化的结果。植物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识别病原物模式分子(pathogen 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 PAMPs), 激活体内信号途径,诱导防卫反应, 限制病原物的入侵, 这种抗性称为病原物模式分子引发的免疫反应(PAMP-triggered immunity, PTI)[1]。为了成功侵染植物,病原微生物进化了效应子(effector)蛋白来抑制病原物模式分子引发的免疫反应。同时,植物进化了R基因来监控、识别效应子, 引起细胞过敏性坏死(hypersensitive response, HR),限制病原物的入侵,这种抗性叫效应分子引发的免疫反应(effector-triggered immunity, ETI)[2]。 1 病原物模式分子引发的免疫反应 1.1植物的PAMPs PAMPs是病原微生物表面存在的一些保守分子。因为这些分子不是病原微生物所特有的,而是广泛存在于微生物中,它们也被称为微生物相关分子模式 (Microbe-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 MAMPs)。目前在植物中确定的PAMPs有:flg22和elf18,csp15,以及脂多糖,还有在真菌和卵菌中的麦角固醇,几丁质和葡聚糖等。有研究证明在水稻中发现了两个包含LysM结构域的真菌细胞壁激发子,LysM 结构域在原核和真核生物中都存在,与寡聚糖和几丁质的结合有关,在豆科植物中克隆了两个具有LysM结构域的受体蛋白激酶,是致瘤因子(Nod-factor)的受体,在根瘤菌和植物共生中必不可少,这说明PAMPs在其它方面的功能。在这些PAMPs中flg22和elf18的研究比较深入,Felix 等

微生物论文

微生物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和地位 (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东广州 510631) 摘要:随着生物科技的发展和现在社会的环保要求日益强烈,人类越发重视利用微生物在处理环境污染物和环境监测等方面的应用,并取得了不少的成果。本文对当前人类环境现状和环境保护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做了简要的分析,并从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处理及环境监测等几个方面介绍了微生物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和研究进展,分析了生物处理工艺的特点及优越性,展望了生物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前景。 关键词:微生物环境保护应用 近年来,随着工业的高度发展、人口的急剧增长,人类在生产和生活劳动中产生的大量废弃物,如生活垃圾、工业生产形成的“三废”(废水、废弃、废渣)、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的化肥、农药等,进入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对生态系统的压力,当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受到破坏,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与失衡,从而给人类自身带来严重危害。 当前,如何提高人类对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认识,防止自然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加强对受到污染和破坏的环境的综合治理;协调好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都是环境保护进程中面临的非常现实的问题。 通过对生态的研究,我们知道,微生物在地球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过程中充当分解者的角色,起着“天然环境卫士”的作用。而且微生物种类繁多,分布广泛,资源丰富,是人类最宝贵、最具开发潜力的资源库。在污染物的降解转化、资源的再生利用、无公害产品的生产开发、生态保护等方面微生物都能发挥重要作用。 此外,由于环境污染物一般来讲性质相对稳定,难于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将其进行无害化处理,而生物过程是以酶促反应为基础,反应过程是常温常压和接近中性的条件下进行的,这与物理、化学法相比,利用微生物处理环境污染物具有投资省,费用少,耗能低,效果好,过程稳定,操作简便的优点,更重要的是可基本达到无害化。因此,最大限度地利用微生物所具有的净化环境的作用,无疑对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1 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与转化 人类在生产与生活中常常会释放到水体、大气和土壤各种各样的污染物,造成对环境和人类自身不利的影响,这些物质包括农药、污泥、烃类、合成聚合物、重金属及放射性物质等。总体上可分为无毒和有毒两大类,前者如纤维素、淀粉、后者如苯酚、多氯联苯、氰化物、重金属等。各种污染物对人类的危害有的短时间内直接表现出来,而有的则具有长期性和积累的特点。 微生物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具有遗传多样性和代谢类型多样性,因此释放于环境中的几乎所有的有机物都能被微生物降解与转化。同时,微生物具有个体小、繁殖快、易变异和适应力强的特点。微生物可以通过形成诱导酶、产生新的突变体和产生新的酶系、与其他微生物进行共代谢、获得降解性质粒等多种途径实现对污染物的分解和转化。 1.1化学农药的微生物降解 化学农药包括各种人工合成的除草剂、杀虫剂、杀菌剂等化学药物,目前生产中使用的农药主要是有机氯、有机磷、有机硫农药。大部分的农药会在土壤中残留,吸附于土壤,并以空气、地表水扩散至更远的范围,从而对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微生物以及人类自身造成影响。农药在土壤中残留的时间除与土壤和气候有关外,更主要的是决定于药物本身的性质

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研究方法及进展_1

第27卷增刊V ol 127,Sup 1广西农业生物科学Journal o f Guangx i A g ric 1and Biol 1Science 2008年6月June,2008 收稿日期:20080122。 基金项目:广西大学博士启动基金项目(X05119)。 作者简介:姚晓华(广西大学副教授,博士;E -mail:x hy ao@g xu 1edu 1cn 。文章编号:10083464(2008)增008405 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研究方法及进展 姚晓华 (广西大学农学院,广西南宁530005) 摘要:微生物多样性是指群落中的微生物种群类型和数量、种的丰度和均度以及种的分布情况。研究 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方法包括传统的以生化技术为基础的方法(直接平板计数、单碳源利用模式等) 和以现代分子生物技术为基础的方法(从土壤中提取DN A ,进行G+C%含量的分析,或杂交分析,或进 行PCR,产物再进行D GGE/T GG E 等分析)。现代生物技术与传统微生物研究方法的结合使用,为更全面 地理解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和生态功能提供了良好的前景。 关键词:微生物多样性;生化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DN A 中图分类号:.Q 938115 文献标识码:A Advancement of methods in studying soil microbial diversity YAO Xiao -hua (Co llege of Ag ricultur e,G uangx i U niv ersit y,N anning 530005,China) Abstract:Species div ersity consist o f species richness,the total number of species,species ev enness,and the distribution of species 1Methods to measure microbial diversity in so il can be categ orized into tw o g roups:biochemica-l based techniques and m olecular -based techniques 1The fo rmer techniques include plate counts,sole carbon so urce utilizatio n patterns,fatty acid methy l ester analysis,and et al 1The latter techniques include G +C%,DNA reassociation,DNA -DNA hy br idization,DGGE/TGGC,and et al 1Ov er all,the best w ay to study soil microbial diversity w o uld be to use a variety of tests w ith differ ent endpoints and degr ees o f r esolutio n to o btain the bro adest picture possible and the most inform ation r eg ar ding the microbial co mmunity 1 Key words:microbial diversity;biochem ica-l based techniques,mo lecular -based techniques,DNA 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是微生物生态学最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微生物在土壤中普遍存在,对环境条件的变化反应敏捷,它能较早地预测土壤养分及环境质量的变化过程,被认为是最有潜力的敏感性生物指标之一[1] 。但土壤微生物的种类庞大,使得有关微生物区系的分析工作十分耗时费力。因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研究主要通过微生物生态学的方法来完成,即通过描述微生物群落的稳定性、微生物群落生态学机理以及自然或人为干扰对群落产生的影响,揭示土壤质量与微生物数量和活性之间的关系。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和研究策略,揭示自然界各种环境中(尤其是极端环境)微生物多样性的真实水平及其物种组成,是微生物生态学各项研究的基础和核心,是重新认识复杂的微生物世界的开端。

微生物毕业论文题目100例

微生物毕业论文题目100例 生物学中微生物学专业主要涉及微生物制药,环境能源微生物,临床微生物,生物发酵等类别,研究方向不同,论文题目选择也有所不同。以下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微生物毕业论文题目。希望对正在写论文的同学一个参考。 1、脲解型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积研究 2、马铃薯连作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理类群的影响 3、“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4、病原微生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及检测 5、贺兰山东麓荒漠微生物结皮发育过程研究 6、原代鸡胚成纤维细胞中的污染微生物分析 7、油脂降解微生物的筛选及代谢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8、深海微生物硝化作用驱动的化能自养固碳过程与机制研究进展 9、地膜降解物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 10、微生物酶技术在食品加工与检测中的应用 11、草莓不同生育时期根区微生物多样性及动态变化 12、台湾林檎叶片浸提液对致腐微生物的抑制效果 13、细胞、微生物及其相关培养技术 14、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模块化教学体系的构建 15、有机无机缓释复合肥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群落结构的影

响 16、东北传统豆酱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的多样性 17、不同教学方法在微生物学教学中的比较研究 18、环境微生物实验教学体系改革和管理 19、食品微生物学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 20、应用型大学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 21、关于有机磷农药的微生物降解技术研究探讨 22、外源汞添加对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23、论研讨式教学在《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24、采煤塌陷复垦区先锋植物根际微生物数量的变化 25、微生物实验室培养基的质量控制 26、食品微生物学双语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7、土壤微生物总活性研究方法进展 28、浅水湖泊沉积物中水生植物残体降解过程及微生物群落变化 29、应用型本科院校微生物实验模块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30、外源生物炭对黑土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31、浅谈土壤微生物对环境胁迫的响应机制 32、秸秆还田深度对土壤微生物碳氮的影响 33、水质微生物学检验实验模块的教学探索与实践 34、高师院校微生物学课程探究式教学实践与思考 35、5种江西特色盆景植物根际微生物群落特征比较研究 36、生物工程专业《微生物学》双语教学探索

病原微生物的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病原微生物的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摘要:本文章主要对病原微生物的检测方法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具体介绍食品、环境方面的病原微生物的检测方法研究进展。以及本人对病原微生物检测方法发展的一些看法及体会。 关键词:病原微生物检测方法PCR技术食品检测 Abstract: This article mainly summarized research progress on detection methods of pathogenic microorganism,Specific introduction food, environment research progress of methods used for the detection of pathogenic microorganisms. And I have some views on the development of pathogenic microorganism detection method and experience Key words: Pathogenic microorganisms Detection method PCR technology Food testing 病原微生物是指可以侵犯人体,引起感染甚至传染病的微生物,或称病原体。 病原体中,以细菌和病毒的危害性最大。病原微生物指朊毒体、寄生虫(原虫、蠕虫、医学昆虫)、真菌、细菌、螺旋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病毒。本文主要介绍的是在食品、环境、医药方面病原微生物检测方法的应用及研究,目的在于了解病原微生物的检测方法及其研究进展,增加生物学科普知识。 1病原微生物概述 1.1 病原微生物概念 病原微生物是指可以侵犯人体,引起感染甚至传染病的微生物,或称病原体。 病原体中,以细菌和病毒的危害性最大。病原微生物指朊毒体、寄生虫(原虫、蠕虫、医学昆虫)、真菌、细菌、螺旋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病毒。

微生物药物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微生物药物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摘要:微生物药物作为广泛使用的临床药物具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抗感染、抗肿瘤、降血脂和抗器官移植排异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自1929年青霉素被发现后20世纪4年代以来,已有上百种抗生素先后用于临床的细菌感染治疗、肿瘤化疗、降血脂以及器官移植康排异反应。总体上,由于微生物药物特别是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使人类的寿命延长了15年。广义的微生物药物即由微生物发酵获得的药物现约占全球医药生产总值的50%。 1功能基因组学研究为创新微生物药物提供更多的药物靶标。 随着人类基因组学和微生物学要就的深入,近期将有5000个功能基因或蛋白被认为是潜在的药物靶标,是20世纪末已经确定的药物靶点的10倍以上,这为微生物新药的筛选与发展奠定了更广阔的基础。具不完全统计,截止2009年,世界范围内已有2500种以上的病毒,582种细菌,100多种的真菌的基因组完成测序。与此同时,蛋白基因组学研究正在兴起,2002-2005年我国科学家领衔的“人类肝脏蛋白组学计划”,鉴定和发现了一大批有重要功能的蛋白质,构建了大规模的蛋白中数据库,系统测定了一部分人类重大疾病相关的蛋白质结构,全面系统的解析出108个独立蛋白质三维结构,发现了一批潜在的药物作用靶标,制备了国际上最大规模的蛋白质单克隆抗体库。 作为病原微生物来讲,功能基因组研究成果为微生物必须基因和治病基因的确定提供了前提。对于一般的病毒来讲,其整个基因组可

以编码10个左右的蛋白基因,其中有4~6个功能蛋白可作为药物靶标,如再加上特定的病毒的细胞辅助蛋白,可有10个以上的药物靶标。真菌的基因组在2、5-81、5mb,作为真核生物,其许多蛋白质是保守的,在生物的进化当中被保留下来,另一些蛋白在进化中被遗弃了,并代之以新的蛋白基因。通过与人类功能基因的比较,找出真菌必需的和与人类有差异的基因与蛋白,对医疗上重要真菌基因组的分析有可能抗真菌药物靶标。 2高通量药物筛选在微生物药物早期发现的应用,加速了苗头化合物的获得。 从土壤微生物中筛选抗生素,是现代规模化药物筛选的开端,随着高通量技术的发展,利用微生物发酵产物粗提品的药物筛选,由于重复性较差,活性成分纯化的难度大,限制了创新微生物药物筛选的速度和成功率,也是大的药物公司更倾向于利用组合化学制备的大规模化合物库的高通量药物筛选。虽然筛选效率大大提高,但得势不得利,其获得新的化学实体的数量并没有显著提高,而且随着新药标准的提高,新的化学实体反而成下降趋势。因此,天然药物作为创新药物的筛选资源再度受到重视。而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的相对于动植物次级代谢产物来讲,具有更易开发利用,不不破坏生态环境,可通过发酵大量获得和易于采用生物技术等优点。高通量微生物药物筛选模型已达150种,年筛选量已由“十五”期间的20万样次,发展到“十一五”期间的100万样次。就微生物药物的筛选规模和水平来讲,我国的创新微生物药物筛选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微生物肥料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浅谈微生物肥料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王智武 (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合肥,230009) 摘要:随着我国绿色农业的蓬勃发展, 微生物肥料以其在农业生产中的显著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介绍了微生物肥料的特点、优势,简述了我国微生物肥料的发展现状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对我国微生物肥料产业发展提出几点建议,对微生物肥料发展的前景做了展望。 关键词:微生物肥料;现状;问题;前景 近年来,大量使用化肥带来的环境污染、土壤板结、地力衰退、生态恶化等问题日益严重,破坏了环境,影响了土壤肥力,降低了农产品的品质。另外,化肥利用率的逐年降低,致使农业成本增加,生产效益降低。为了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目的,世界各国都在极寻求更好的解决方案。微生物肥料具有无毒、无害、无任何污染的特点和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以其改良土壤、增加产量、提高品质且保护环境等特点而成为研究热点。微生物肥料中特定的功能微生物通过自身的生命活动促进土壤中物质的转化、提高作物营养水平、促进和协助营养吸收、刺激调控作物的生长,防治有害微生物等,从而达到增加作物产量和提高作物品质的目的。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和现代生态农业、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的蓬勃发展,微生物肥料的推广应用有了长足的进展,创造了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对发展我国可持续农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1、微生物肥料概况 1.1 微生物肥料的定义 微生物肥料,是指一类含有活的微生物的特定试剂,并通过微生物的特定作用给植物提供营养,调节植物生长,应用于农业生产中能够获得特定的肥料效应。微生物肥料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产品是微生物加载体,应该叫接种剂,对农作物生长有良好的刺激和调控作用,是通过其中所含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增强了植物营养元素的供应量,导致植物营养状况的改善,进而增加产量。另一类是广义的微生物肥料,其制品虽然也是通过其中所含微生物的生命活动使作物增产,但它不仅仅限于提高植物营养元素的供应水平,还包括了它们所产生的次生代谢物质,如激素类物质、抗生素等,促进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或者能够拮抗病原微生物的致病作用,减轻病虫害而使作物增产。 1.2微生物肥料的特点及其优势 微生物肥料的核心是微生物,因此具有微生物的特性。微生物资源丰富,种类和功能繁多,可以开发成不同功能,不同用途的肥料。而且微生物菌株可以经过人工选育并不断纯化、复壮以提高其活力,特别是随着生物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通过基因工程的方法获得所需的菌株已成为可能。另外,从环境资源角度来

环境微生物学论文

根据微生物的特点,谈谈为什么说微生物既是人类的敌人,更是人类的朋友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与微生物息息相关的,要对微生物有全面的了解才能让微生物为人类所用。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的,可以说微生物既是人类的敌人,更是人类的朋友。 微生物对人类最重要的影响之一是导致传染病的流行。在人类疾病中有50%是由病毒引起。世界卫生组织公布资料显示:传染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在所有疾病中占据第一位。微生物导致人类疾病的历史,也就是人类与之不断斗争的历史。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人类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新现和再现的微生物感染还是不断发生,像大量的病毒性疾病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一些疾病的致病机制并不清楚。大量的广谱抗生素的滥用造成了强大的选择压力,使许多菌株发生变异,导致耐药性的产生,人类健康受到新的威胁。一些分节段的病毒之间可以通过重组或重配发生变异,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流行性感冒病毒。每次流感大流行流感病毒都与前次导致感染的株型发生了变异,这种快速的变异给疫苗的设计和治疗造成了很大的障碍。而耐药性结核杆菌的出现使原本已近控制住的结核感染又在世界范围内猖獗起来。 微生物能够致病,能够造成食品、布匹、皮革等发霉腐烂,但微生物也有有益的一面。最早是弗莱明从青霉菌抑制其它细菌的生长中发现了青霉素,这对医药界来讲是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后来大量的抗生素从放线菌等的代谢产物中筛选出来。抗生素的使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一些微生物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发酵,生产乙醇、食品及各种酶制剂等;一部分微生物能够降解塑料、处理废水废气等等,并且可再生资源的潜力极大,称为环保微生物;还有一些能在极端环境中生存的微生物,例如:高温、低温、高盐、高碱以及高辐射等普通生命体不能生存的环境,依然存在着一部分微生物等等。看上去,我们发现的微生物已经很多,但实际上由于培养方式等技术手段的限制,人类现今发现的微生物还只占自然界中存在的微生物的很少一部分。 另外微生物还为人类带来巨大危害,如疫病的传播。并且微生物的遗传稳定性差,容易发生变异,引起疫病传播的新微生物种类总不断出现。 最近出现的超级病菌就是由于变异产生的一种耐药性细菌,这种超级病菌能在人身上造成浓疮和毒疱,甚至逐渐让人的肌肉坏死。更可怕的是,抗生素药物对它不起作用,病人会因为感染而引起可怕的炎症,高烧、痉挛、昏迷直到最后死亡。这种病菌的可怕之处并不在于它对人的杀伤力,而是它对普通杀菌药物——抗生素的抵抗能力,对这种病菌,人们几乎无药可用。2010年,英国媒体爆出:南亚发现新型超级病菌NDM-1,抗药性极强可全球蔓延。 MRSA是一种耐药性细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s)的缩写。1961年,MRSA在英国被首次发现,它的致病机理与普通金黄葡萄球菌没什么两样,但危险的是,它对多数抗生素不起反应,感染体弱的人后会造成致命炎症。在医院里,“肮脏的白大褂”臭名昭著。现在金黄葡萄球菌是医院内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人们从外面带来各种各样的球菌,这些病菌附着在医生和护士们的白大褂上,跟着四处巡视,有时掉在手术器械上,有时直接掉在病人身上。在医院内感染MRSA的几率是在院外感染的170万倍。最令医生们头痛的是,由于MRSA对大多数的抗生素具抵抗力,患者治愈所需的时间会无限拉长,最终转为肺炎而死。很幸运,至今这种多重耐药性的超级病菌仍然只在医院里传播。 钟南山教授提到,“超级细菌”是革兰氏阴性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杆菌或不动杆

高通量测序在病原微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进展

高通量测序在病原微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随着测序技术的不断发展,实现对大量分离菌高通量,更准确的序列分析,以及对细菌种群进行高分辨率的系统发育分析,极大地提高了对病原微生物产生、适应和传播的认识。高通量测序(high throughput generation sequencing,HTS)技术是人类和动物基因组学研究领域中最热门的话题,与基于Sanger方法的最复杂的毛细管测序仪相比,该技术可以产生的数据多100倍。 与传统的第一代测序,又称Sanger测序相比,在DNA测序方面,HTS技术具有快速、廉价和高通量的优点,使得细菌基因组学研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通量“台式”测序仪的出现的使实验室能够独立于专业测序中心进行测序工作,同时,HTS高分辨率的特点可以确定病原菌克隆的分子机制,辅助研究人员推断出全球大流行以及局部暴发期间的传播途径,甚至可以对患者个体在感染期间进行细菌种群进化分析。与传统的杂交方法相比,HTS还提供了转录组分析的潜力,包括覆盖全基因组范围及准确定量等,且深度测序辅助对细菌突变体文库的构建,以确定病原菌在体内生长或在其他特定生长条件下存活所需的决定因素。本文将对HTS在细菌病原体方面的近期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一、感染过程中细菌进化的研究 感染性疾病的进展和结果往往取决于宿主与病原体如何相互作用,采用HTS技术进行的研究为定殖和感染过程中细菌病原体的进化提供了新的见解。例如,研究发现,在感染过程中,由于选择性压力(例如与其他微生物共同感染、宿主的免疫反应及抗生素的应用等),某些固定的亚种中会随机出现有利与病原菌的突变,同时,在感染期间还可以发生抗生素耐药性的突变。相较于与传统的PCR扩增技术和一代Sanger测序,HTS的超基因组学方法可以从微生物群分析得到更大的多样性。例如,与健康者相比,肺囊性纤维化患者的微生物多样性降低与更严重的炎症相关,并且微生物的代谢途径的明显发生改变。 二、确定疾病暴发的来源和传播途径 传统的细菌分型方法鉴别力较低,无法在传染病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中发挥精准的作用。全基因组序列可以为分离株之间核苷酸提供最高水平的分辨率,可识别医院内部和医院之间以及社区之间的传播。应用该种新方法可以确定传播的起源是某单一菌株还是多个菌株共同引起。

预测微生物学的研究进展

预测微生物学的研究进展 赵光辉1,2,赵改名1,刘 蓉3,王玉芬2,谢 华2,冯 坤1,崔艳飞1,黄现青1,2* (1.河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河南省肉制品加工与质量安全控制重点实验室 肉品加工与质量安全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郑州 450002;2.双汇集团技术中心,河南漯河 462003; 3.河南省电力公司信阳供电公司,河南信阳 464000) 摘 要 简要介绍了预测微生物学模型的2个类型(品质预测模型和安全评估模型),特定腐败菌在微生物预测中的特殊作用,可追溯技术、温度综合函数和生物指示器等新技术在微生物预测中的应用,以及国外的预测模型库和国内的研究现状,展望了预测微生物学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微生物;预测模型;特定腐败菌;模型库 中图分类号 Q939.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7021(2010)04-0076-07 Advance m ent of Predicti ve M icrobiology Z HAO Guang hu i1,2,Z HAO Gai m ing1,LI U Rong3,WANG Yu fen2,XI E H ua2, FENG Kun1,C U I Y an fe i1,HUANG X i a n qi n g1,2 (1.C oll.of F ood S ci.&Technol.,H e nan Ag ric.Un i.,H enan K e y Lab.o f M eat Process.&Qua lit y Safet y C on t., M e a tP rocess.&Qualit y Safet y Cont.Eng i n.Technol.R es.C tr.,Zhengzhou450002;2.Technol.C tr.of Sh i ne w ay G roup;Lu ohe462003; 3.X i nyang P o w er Suppl y C o mpany,H enan Prov i nce P o w er C o mpany,X inyang464000) A bstrac t Tw o types of t he predicti ve m icrob i o l ogy mode,l the special ro l e o f spec ifi c spo ilage m icrobes;t he app lica ti ons o f techno logy,te mperature co m prehensive f uncti on and bio i ndica tor and other new techno l og ies i n predictive m i c robiology w ere traced,t he research prog ress o f the R epre d icti veM od e lL i bra ry abroad and current studies i n hom e coun try w ere briefl y rev i ewed i n this paper;and the deve l op m en t trend of the pred i c ti ve m i c robiology w as also prospected. K eywords pred icti ve m icrob i o logy;predictive m ode;l spec ific spo ilage m i crobe;repred icti ve model li bra ry 20世纪80年代初,Ross等[1]最先提出 微生物预报技术这一概念,从此预测微生物学便应运而生。食品预测微生物学(Food Pred ictive M icro b iology)是一门在微生物学、数学、统计学和应用计算机科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学科。它的发展方向是研究和设计一系列能描述和预测微生物在特定条件下生长和衰亡的模型。它是依据各种食品微生物在不同加工、储藏和流通条件下的特征信息库,通过计算机的配套软件,在不进行微生物检测分析的前提下,判断食品内主要病原菌或腐败微生物死亡、残存和增殖的动态变化,从而对食品安全做出快速评估的预测方法[2 3]。1983年,国外食品微生物学家小组应用直观预测的De l p h i 工艺,用计算机预测了食品货架期,开发了腐败菌生长的数据库,从此揭开了预测微生物学序幕[4]。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食品安全问题的严峻形式,预测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食品中的病原菌(如单核增生李斯特菌、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后来,随着食品企业对自身产品品质问题的关注,腐败菌的研究也逐渐发展起来,并且对这些细菌进行建模[5]。近年来美国、英国、澳大利亚、丹麦等国更是致力于微生物预测软件开发,旨在对食品货架期进行有效的预测,并对致病菌进行风险评估[6]。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计划项目(2009G J D00047) 作者简介:赵光辉 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E ma i:l z ghw ork@s i na.co m *通讯作者。Te:l0371 ********,E m ai:l hxq8210@126.co m 收稿日期:2010 01 04;修回日期:2010 04 27 76微生物学杂志 2010年7月第30卷第4期 J OU RNAL OF M I CROB I OLOGY July2010V o.l30N o.4

微生物菌肥行业情况

我国微生物肥料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我国微生物肥料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沈德龙姜昕李俊 农业部微生物肥和食用菌菌种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微生物肥料又称接种剂,生物肥料、菌肥等,是指含有特定微生物活体的制品,应用于农业生产,通过其中所含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增加植物养分的供应量或促进植物生长,提高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及农业生态环境。它具有制造和协助作物吸收营养、增进土壤肥力、增强植物抗病和抗干旱能力、降低和减轻植物病虫害、产生多种生理活性物质刺激和调控作物生长、减少化肥使用、促进农作物废弃物、城市垃圾的腐熟和开发利用、土壤环境的净化和修复作用、保护环境,以及提高农作物产品品质和食品安全等多方面的功效,在可持续农业战略发展及在农牧业中的地位日趋重要。 一、国内外微生物肥料的发展现状 (一)国外微生物肥料的发展概况 1、根瘤菌剂是最早研发的产品,已在全世界范围推广应用。 据统计,至少有70多个国家生产和应用豆科根瘤菌剂,生产应用规模较大的国家有美国、巴西、阿根廷、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意大利、奥地利、加拿大、法国、荷兰、芬兰、泰国、韩国、印度、卢旺达等。在美国、巴西等大豆种植的主要国家,根瘤菌接种率达到了95%以上,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对豆科牧草的接种面积不断扩大,种植的其他豆科作物也逐步扩大适宜的根瘤菌接种应用范围。世界各国一直在研究与豆科作物及其品种相匹配的优良根瘤菌生产用菌株,根瘤菌剂产品在稳步提高。为保证根瘤菌剂的产品质量,各国制定了相应的标准,强化产品的监督管理。 2、固氮细菌、解磷细菌和解钾细菌等的研究不断深入,产品应用逐步扩大。 除根瘤菌以外,许多国家在其它一些有益微生物的研究和应用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前苏联及东欧一些国家的科研人员进行了固氮菌肥料和磷细菌肥料的研究和应用,代表性的菌种为圆褐固氮菌和巨大芽孢杆菌。他们和前捷克斯洛伐克、英格兰及印度的研究固氮菌的工作者证实,这类细菌能分泌生长物质和一种抗真菌的抗生素,能促进种子发芽和根的生长。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一些国家对固氮细菌和解磷细菌进行了田间试验,所得结果之间迥异,引起科学家对其作用的争议。更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固氮螺菌与禾本科作物联合共生的效果显著,已在许多国家推广应用。总结20年来世界上一些国家的田间试验结果证明,固氮螺菌接种在土壤和气候不同的地区可以提高作物的产量,在60%~70%的试验中可增产5%~30%;此类菌剂促进生长的主要机制是产生能促进植物生长的物质,具体表现在促进根毛的密度和长度、侧根出现的频率及根的表面积。 (二)我国微生物肥料的发展概况 我国微生物肥料的研究应用和国际上一样,也是从豆科植物上应用根瘤菌接种剂开始的,并且在上世纪50—60年代期间,根瘤菌剂成为应用最为广泛的微生物肥料产品,其中大豆、花生、紫云英及豆科牧草接种面积较大,增产效果明显。紫云英根瘤菌在未种植过紫云英的地区应用,紫云英产草量可成倍增长。大豆接种根瘤菌每公顷可增产大豆225~300kg,花生根瘤菌可使花生增产10%~50%。豆科作物从

中国土壤微生物生态学研究进展汇总

第1章绪论 由来土壤微生物因其数量庞大、种类繁多而被称为丰富的生物资源库。土壤微生物包括蓝细菌、细菌、放线菌等原核微生物,还有真菌、蓝藻除外的藻类真核生物,地衣以及原生动物等,是一种形体微小,结构较简单的生物。广泛活跃于土壤中,土壤微生物对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贡献着不可估量的力量,在土壤形成、有机质代谢、污染物降解、植物养分循环转化等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是评价该地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对土壤微生物的生态学研究,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1 -3]。

第2章草地土壤微生物生态研究概况 草地土壤微生物是土壤有机复合体以及草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4]。通过对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动和分布进行详细研究,可以了解对微生物特性、分布、功能等的影响的因素有哪些,同时可以知晓微生物对植物生长发育、土壤肥力以及土壤中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影响和作用。 气候变化与季节更替对草地土壤微生物的数量与分布具有一定影响。微生物总生物量在春夏季节较高,秋季较低,冬季最少。不同类群的微生物量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但是随季节变化的总体趋势与上述相似。杨成德等[5]对东祁连山高寒草本草地土壤微生物量及酶的季节动态研究中发现,土壤微生物量碳随季节变化呈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的趋势,其中7月达到最大值,9月下降到最小值,但土壤微生物量氮、磷的季节变化与土壤微生物量碳有所不同,土壤酶活性也呈现季节性变化。金风霞等[6]在对不同种植年限苜蓿地土壤环境效应的研究中指出,各种植年限苜蓿草地土壤微生物群落以细菌占优势,而真菌的变化规律不明显,随着种植年限的变化,细菌和放线菌的数量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高雪峰等[7]研究了草原土壤微生物受放牧影响后的季节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土壤中的细菌数量最低,从3月份开始逐渐增加,8月份达到最高值,8月到10月降低; 真菌数量3月份最高,5月份最低,而5月8月呈增加趋势,8月到10呈降低趋势; 放线菌数量5月份最少,5月到10月逐渐增加,10月份最高,之后又逐渐降低; 三大微生物类群的季节变化趋势不一致。任佐华等[8]研究了青藏高原腹地中,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中的高寒草原土壤,分析了土壤微生物受气候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区域微生物数量细菌最多,放线菌的数量次之,真菌的数量较少; 并且发现主要功能微生物菌群数量从多到少依次为氨化细菌、好气性固氮菌、硝化细菌、亚硝化细菌; 所研究区域的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差异显著; 对三江源地区高寒草原的土壤微生物活性影响明显的因素是温度的升高。

微生物论文

食品中的致病微生物与检测方法 摘要:食品安全是一个世界性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直接关系人类健康.根据 WHO统计,全球每年有近15亿人感染食源性疾病,其中70%是食品中致病微生物污染引起的.根据各医院临床检验和检验检疫部门的统计,在这些微生物中最常见的主要是沙门氏菌、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福氏志贺氏菌等因食源性微生物污染,我国出口食品多次在国外发生退货销毁事件,不仅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严重损害了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声誉.因此加强食品中致病微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致病微生物的来源与控制方法 1.1采前管理 生长环境对果蔬在生长期间有着重要影响。环境条件主要包括土地状况、有机肥使用、灌溉方式及水源等几个方面。 土地状况:来自几年内饲养过牲畜或曾经放过牧的土地中的灌溉水源极易引入病原细菌。某些细菌能在土壤中存活数月甚至数年,如Salmonella(沙门氏菌)和Listeria(李斯特氏菌)在用来农田灌溉的污水污泥中能存活数月(Robert,1999)。另外,洪水流经的区域会对良田和下游水域造成污染,应该对其进行灭菌或消毒处理后再使用。控制果蔬在生长期间受病源污染的最好办法就是避免使用近期圈养过或放牧过家畜和发过大洪水的土地。这对货架期短的速食果蔬产品更为重要。 有机肥使用:未腐熟的有机肥含有来自牲畜或人粪便中的致病细菌,应使用完全腐熟的有机肥,完全腐熟的有机肥不含有致病微生物。另外,,腐熟的池塘污泥不能作为肥料施用,因为其中可能含有病原体并且含有重金属污染。 灌溉方式与水源:自然的地表水如峡谷、湖泊、池塘的水中含有较多的有机质,有利于病原体的滋生与繁殖,用作灌溉水前需检测水中是否含有大肠杆菌,大肠杆菌的存在是灌溉水是否受粪便污染的指标。地下水不易滋生病原体,但需要进行重金属与农药残留分析。另外,过度灌溉比滴灌和喷灌更容易扩大病原菌或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对果蔬的污染,含有病原微生物的水直接喷灌也易污染果蔬产品。用污水灌溉也易污染果蔬产品,在采前用污水灌溉比在果蔬生长早期灌溉更易污染。加工企业应提前了解拟加工果蔬产品的灌溉水源、水贮方式、是否放养过牲畜、灌溉方式以及是否进行食品安全测试等。 1.2采收 新鲜果蔬产品一般以人工采收为主。采收人员在使用辅助工具时,一方面要注意工具的清洁卫生,另一方面要避免对果蔬产品产生机械损伤。有机械伤的果蔬易被病原菌污染,不耐贮运且影响其商品价值。人工采收可能也会因工人带有病原菌而造成污染,因此采收工人应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并且要随时监控工人的身体健康状况,要在田间作业附近提供洗漱间与洗手用的消毒措施供工人使用,以减少原初产品的污染机会。果蔬采收时用的容器应具备以下条件:无毒,无病原菌,易操作且清洁,无外露材料如钉子、木材碎片等,以避免果蔬被污染与损伤。在美国,只有得到美国农业部或食品医药管理局许可的包装容器才能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