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微生物研究进展
年度总结微生物(3篇)

第1篇一、引言微生物作为地球上最基本的生物群体,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
在过去的这一年里,微生物领域的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不仅加深了我们对微生物的认识,也为人类健康、农业、环境保护等领域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文将对微生物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二、微生物领域研究进展1. 微生物基因组学微生物基因组学是微生物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
近年来,随着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微生物基因组数据量呈指数级增长。
以下是一些重要进展:(1)微生物基因组注释: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微生物基因组进行注释,揭示其基因功能、代谢途径等信息。
(2)微生物基因岛研究:发现微生物基因岛在基因转移、适应性进化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3)微生物基因组进化:通过比较不同微生物基因组,研究其进化历程和适应性进化机制。
2. 微生物与人类健康微生物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
以下是一些微生物领域在人类健康方面的研究进展:(1)肠道菌群与疾病: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如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
(2)微生物与抗生素耐药性: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细菌耐药性逐渐增强。
研究微生物耐药机制,为开发新型抗生素提供依据。
(3)微生物与传染病:研究微生物与传染病的相互作用,有助于开发新型疫苗和治疗方法。
3. 微生物与农业微生物在农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以下是一些微生物领域在农业方面的研究进展:(1)微生物肥料:利用微生物促进植物生长,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
(2)生物防治:利用微生物抑制害虫和病原菌,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3)微生物酶制剂:利用微生物生产酶制剂,提高工业生产效率。
4. 微生物与环境保护微生物在环境保护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一些微生物领域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研究进展:(1)生物修复:利用微生物降解污染物,净化环境。
(2)生物降解:研究微生物降解塑料、有机物等,减少环境污染。
(3)微生物与碳循环:研究微生物在碳循环中的作用,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
微生物的应用与研究进展

微生物的应用与研究进展微生物是一种生命体,包括了许多单细胞的生物,如细菌、真菌、病毒等。
微生物从最初的发现,一直以来就受到了人们的关注,人们在不断探索微生物的特性与用途。
微生物有许多应用,例如生物催化、微生物治疗等,以下将对微生物的应用与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一、微生物在工业中的应用微生物在工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戈登(Gordon)和萨茨(Padbory)在1976年就利用了微生物生产酶,提高了木质素的溶解速度,使得造纸业的生产效率得到了很大提升。
当今,微生物在葡萄酒、乳制品、制药等行业中的应用也是不可或缺的。
微生物制造能源同样也是研究重点,生物质发酵便可以转化为燃料乙醇或氢气。
二、微生物在医学中的应用微生物在医学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利用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开发出了生物类似物,用于治疗疾病。
微生物本身也具有医疗作用,例如肠道内菌群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识别并攻击入侵体内的细菌。
目前,微生物研究领域较为活跃的是肠道菌群与免疫功能、肠道菌群与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研究,其中代表性的是抑郁症、自闭症等疾病的微生物治疗。
三、微生物的研究进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微生物的研究也变得更加深入。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微生物组学。
微生物组学是指对生态系统中微生物的数量、种类、功能和分布等信息的研究。
这一领域的技术,如PCR、高通量测序等,通过对微生物基因组的破解与分析,更好地揭示了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种类多样性与功能多样性。
除了微生物组学,微生物的固氮研究也十分热门。
固氮就是微生物把大气中的氮转化为氨等可供植物吸收的化合物,从而促进了植物的生长与生产。
当前,固氮研究已经应用于同化温室气体、提高氮化肥效率等领域中,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总之,微生物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并且在其研究领域中也有着丰富的进展。
微生物产业的发展,也给未来的生产与生活带来了许多新的可能性。
微生物降解苯酚污染的研究进展

许雅洁,张怡洋,刘阳,等.微生物降解苯酚污染的研究进展[J ].中南农业科技,2023,44(5):233-241.苯酚是一种具有强毒性且难去除的工业污染物,是从工业过程中排放出来的,如纺织加工、煤气化、炼油、皮革制造、树脂合成、香水生产等[1-5]。
苯酚具有毒性、致突变性和致癌性,对环境有严重的破坏作用[6]。
由于大规模的工业应用,苯酚不可避免地被引入水或土壤环境,造成水体和土壤污染,由于其毒性大,即使在低浓度下也可能构成严重的生态危害。
苯酚及酚类化合物对水体的污染主要以焦化废水为主(焦化废水是指化工类企业在工业加工过程中产生的高毒性、高污染废水),其主要来源于生产煤和汽油的企业,以及加工液化气、运输制冷等过程。
同时化工厂附近的土壤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进而污染农作物及其制作的食品,最终危害人类健康。
苯酚不仅在环境中具有明显的累积效应,而且容易与其他有机化合物共存形成新的复合污染物,或在水中发生取代或其他化学反应转化为比苯酚毒性更高的酚类化合物,如氯酚、甲基酚和烷基酚等,而且在生物体内难以分解。
酚类化合物的毒性随结构和官能团的不同而变化,这些物质的顽固性和持久性更大,增加了对苯酚污染治理的难度,间接增加了对人体的危害程度[7,8]。
苯酚作为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和工业商品,生产的相关下游产品涉及人们生活的很多方面,如可生产作为汽车外壳涂料的双酚A 以及生产为水杨酸[7]。
此外,苯酚还可用作溶剂、试验试剂和消毒剂等,如作为具有杀菌特性的乳膏和剃须皂,或被用作内部防腐剂和胃麻醉剂。
因此,苯酚在染料、制药、化肥、塑料、玻璃纤维、食品工业和石化等各种行业都有应用[9,10]。
2019年,全球苯酚需求量约为1200万t ,预计未来需求量还会增加。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内产业对苯酚的需求也在不断上升,2016—2021年中国苯酚消费量呈稳步增长态势,2021年中国苯酚表观消费量为367.3万t ,依据往年增长速率预计2023年中国苯酚表观消费量将达到400万t 以上[11,12]。
盐湖地区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与功能研究进展

盐湖地区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与功能研究进展盐湖地区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与功能研究进展土壤微生物是地球生物圈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土壤生态系统的功能发挥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盐湖地区,土壤中存在着特殊的生态环境和极端的气候条件,这对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和功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对盐湖地区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其功能的研究也取得了一系列进展。
盐湖地区的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盐分和水分是最主要的两个因素。
盐湖地区土壤中的盐分浓度较高,这导致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与一般土壤有所不同。
研究发现,盐湖地区土壤中的嗜盐微生物(halophiles)占据了主导地位。
嗜盐微生物能够适应高盐浓度环境,其菌群组成和功能特性与常规土壤微生物存在差异。
此外,盐湖地区的土壤常常存在水分亏缺的情况,这对土壤微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某些微生物通过分泌特殊的生物胶物质(如胞外多糖)来保持细胞在干旱条件下的稳定性,并在水分恢复后重新激活生命活动。
盐湖地区土壤微生物的功能研究表明,它们参与了多种重要的土壤生态过程和功能。
首先,土壤微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分解者和转化者,能够分解复杂的有机物质为可利用的养分,为植物提供养分来源。
嗜盐微生物在高盐环境中也能够分解有机物,维持土壤生态系统的健康。
其次,土壤微生物参与了土壤固氮过程,一些嗜盐微生物具有固氮功能,能够将空气中的氮转化为植物可利用的形式。
此外,土壤微生物还参与了土壤中的硫、磷等元素的循环过程,对土壤中的元素转化和循环有着重要的影响。
近年来,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对盐湖地区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功能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
通过对土壤样品中的16S rRNA基因和功能基因的测序,可以了解到盐湖地区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组成、结构及其功能潜力。
同时,还可以探索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变化规律和驱动因素,为盐湖地区土壤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总结起来,盐湖地区的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受到盐分和水分的影响,其中嗜盐微生物占据了主导地位。
高温淀粉酶生产菌株

高温淀粉酶生产菌株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温淀粉酶生产菌株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
高温淀粉酶是一种能够在高温环境下活性稳定的酶,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文将介绍高温淀粉酶生产菌株的相关研究进展以及其在工业上的应用。
高温淀粉酶生产菌株的研究旨在寻找能够在高温环境下产生高效淀粉酶的微生物。
这些微生物通常生活在极端环境中,如温泉、火山喷发口等,能够适应高温环境的生存。
研究人员通过对这些微生物进行分离和鉴定,筛选出具有高温淀粉酶产生能力的菌株。
已经发现的高温淀粉酶生产菌株主要包括泛菌、放线菌和酵母菌等。
泛菌是一类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放线菌是一类土壤中常见的细菌,其代谢产物中常含有各类酶。
酵母菌是一类单细胞真菌,具有较高的酶活性和产酶能力。
这些菌株通过合理的培养条件和菌种改造,可以实现高效产酶。
高温淀粉酶生产菌株在工业上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高温淀粉酶可以在高温条件下快速水解淀粉,生成葡萄糖和其他糖类物质。
这些糖类物质可以被利用于生物燃料、酒精生产、食品加工等领域。
同时,高温淀粉酶还可以在纺织、造纸、制革等工业中用于酶解废水和废物,减少环境污染。
在高温淀粉酶生产菌株的研究中,科研人员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菌株筛选与改造。
通过对自然环境中的菌株进行筛选,选择出产酶能力较强的菌株,并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对菌株进行改造,提高其产酶能力。
其次是培养条件的优化。
合理的培养条件可以提高菌株的生长速度和产酶能力,包括温度、pH值、培养基成分等。
最后是酶的提取和纯化。
高温淀粉酶的提取和纯化是一个关键的步骤,可以通过离心、过滤、酒精沉淀等方法进行。
尽管高温淀粉酶生产菌株在相关领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是菌株的稳定性和产酶能力的提高。
在高温环境下,菌株的稳定性和产酶能力容易受到温度、pH值等因素的影响,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
其次是高温淀粉酶的纯化和工业化生产的问题。
微生物生态学研究进展及其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

微生物生态学研究进展及其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随着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日益加剧,学术界对于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微生物生态学是研究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数量、生态角色及其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的科学,它不仅关系到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也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微生物生态学的角度,探究其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微生物的生态角色微生物是自然界中最为广泛、最为丰富的群体之一,它们的生态角色十分复杂。
大多数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处于共生状态,共同参与着自然界的物质循环、能量转移和生物多样性的维持。
例如,一些微生物可以通过分解死亡生物体和有机物质,释放出大量的氧气和二氧化碳,促进了生态系统中极为重要的有机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
同时,一些微生物也可以通过与植物根系进行共生合作,促进植物的生长,增强抵御害虫的能力。
此外,某些微生物还具有处理和净化环境的功能。
例如,通过利用微生物可以将污水、废弃物等有害物质转化成无害物质,从而对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
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进展虽然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已经被广泛认识,但是长期以来,它们的研究仍然存在很多困难。
一方面,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种类繁多,活动方式多样,不同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复杂,使得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难度大;另一方面,微生物生态学所涉及的数据众多,难以进行有效的分析。
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些新的分析方法逐渐应用于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中。
例如,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微生物群落分析方法可以快速地检测和分析不同环境中的微生物类型和数量,从而为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
此外,现代化的微观成像技术、遗传学技术以及代谢组学技术等也被广泛运用于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中。
这些新技术的应用,不仅扩展了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范围,同时也为微生物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微生物生态学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微生物生态学研究的成果不仅对于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有着重要的意义,也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许多科学依据。
人类微生物组计划及其研究进展

人类微生物组计划及其研究进展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的关注不断加深,微生物组研究逐渐成为一个备受重视的领域。
近年来,人类微生物组计划的推出,进一步加速了该领域的研究进程。
本文将介绍人类微生物组计划的背景和意义,以及其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
一、人类微生物组计划的背景和意义人体微生物组是指寄生在人体中的细菌、真菌、病毒以及其他微生物的总称,因为数量巨大而成为人体共同体的一部分。
微生物群落与人的健康密切相关,通过与人体相互作用,影响人体健康、免疫、代谢等多个方面。
人类微生物组研究随之逐渐崛起,其重要性日益显现。
2007年,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正式推出了人类微生物组计划,力求全面掌握人体上百万种细菌、真菌、病毒和其他微生物物种的组成及功能。
该计划得到了全球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支持,被誉为微生物群落研究领域的“人类基因组计划”。
人类微生物组计划的推出,为精准医疗和个性化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科学基础。
其重要意义在于:一方面,通过深入研究微生物组的结构和功能,能够更清晰和完整地认识人体的生物学特征;另一方面,微生物组变化与许多疾病有关,比如炎症性肠病、肥胖症、糖尿病等,因此,学习人类微生物组的调控机理和变化规律,对于分析人体变化和疾病的机理、预测疾病的发生以及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人类微生物组计划的研究进展人类微生物组计划的推出,大大推动了微生物组研究的深入。
目前,微生物组学在国际上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学术界不断推出了一系列关于微生物群落组成、功能以及它们与人类疾病关联性等方面的重要研究。
1. 人类微生物组组成人类微生物组中大约有1万多种细菌、1万种真菌和数百种病毒,涉及到人体皮肤、口腔、胃肠、生殖系统等多个部位。
不同肠系微生物群落的种类和数量差异较大,这是人体微生物组呈现个体差异最明显的部分。
此外,人体微生物组随着外部环境、年龄、饮食等因素的变化而发生更改。
近年来,国际上的微生物组学研究团队通过对微生物基因组进行了大规模测序,最终得出了人类微生物组的基本组成,包括以古菌为代表的三种原核生物和细菌双歧杆菌、嗜盐菌、肠球菌、厌氧菌等。
微生物代谢研究的研究进展

微生物代谢研究的研究进展微生物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生命形式之一,其活动对自然界和人类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微生物的代谢研究一直是微生物学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之一。
本文将对微生物代谢研究的研究进展进行简单阐述。
一、微生物代谢研究的意义微生物代谢研究对于了解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发掘微生物资源、开发新型药物、改良微生物发酵工艺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微生物代谢能力的强弱和差异也是微生物在自然界中不断演化和适应的重要表现。
因此,了解微生物代谢的机制和途径是微生物研究中的重要一环。
二、微生物代谢的包括内容微生物代谢研究内容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细胞内代谢途径微生物的代谢途径十分复杂,包括细胞内代谢途径和细胞外代谢途径两个方面。
细胞内的代谢途径主要指微生物利用各种基础物质合成有机物质的过程,如糖分解途径、脂肪代谢途径等。
其中,糖分解途径可以产生巨量的ATP和其他重要代谢产物,是微生物代谢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代谢途径之一。
(二)细胞外代谢途径微生物的细胞外代谢途径指微生物通过胞外代谢产生各种有用的物质的过程。
比如,微生物可以利用胞外代谢途径合成一系列抗生素、酶类、生物质等。
这些产物被广泛应用于医药、生物工程、食品工业等领域,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
(三)微生物与环境的互动微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微生物代谢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微生物能快速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从而改变其代谢产物的种类和产量。
比如,不同的营养条件会对微生物的代谢产物产生重要的影响。
因此,了解微生物代谢过程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对于微生物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微生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微生物代谢本质上是一种动态过程。
因此,了解微生物代谢动力学和调控机制对于研究微生物代谢产物的生成规律、寻找新型代谢途径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微生物代谢研究的新进展随着微生物代谢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于微生物代谢机制和途径有了越来越深入的了解,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极端微生物研究进展作者:赵春杰, 吕耀龙, 马玉玲, ZHAO Chun-jie, LV Yao-long, MA Yu-ling作者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食品系,土右旗,014109刊名: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2008,29(1)引用次数:1次1.马延和新的生命形成 1999(1)2.张树政微生物多样性的全球影响 1995(1)3.李大卫极限环境中的生命 1995(1)4.Worse C R Bacteria Evolution 19875.徐毅嗜盐古细菌的系统发育分析 1996(2)6.Adams M W W.Perler F B查看详情 1995(7)7.Georqes F The research of enzyme in microbiology 19968.Bruins ME.Janssen AE.Boom RM Thermozyme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2001(155)9.朱非.王珊.周培瑾低温酶冷适应的分子机制及其在生物技术中的应用[期刊论文]-微生物学报 2002(5)10.Horikoshi K Alkaliphiles:some applications of their products forbiotechnology 1999(4)11.徐恒平.张树政嗜极菌的极端酶 1997(1)12.柳耀建.林影.吴晓英极端微生物的研究概况[期刊论文]-工业微生物 2000(3)13.王柏婧.冯雁.王师钰.孔祥菊.曹淑桂嗜热酶的特性及其应用[期刊论文]-微生物学报 2002(2)14.Phoebe CH bie J Extremophilic organisms as an un2explored source of antifungal compounds 2001(1)15.顾觉奋抗癌微生物药物的研究与开发 199116.厉云.向华.谭华荣极端嗜盐古菌蛋白类抗生素——嗜盐菌素[期刊论文]-微生物学报 2002(4)17.任红妍嗜热微生物 1995(5)18.徐恒平嗜极菌的极端酶 1997(1)19.刘岳峰嗜盐微生物的应用现状和展望 1992(2)20.陶卫平嗜盐菌的嗜盐机制 1996(1)21.陈漱嗜碱细菌研究进展 1991(3)22.Rothschild JJ.Mancinelli RL1Life in extreme environments 2001(6823)1.学位论文丁燏南极硅藻GJ01和南极衣藻ICE-L谷胱甘肽及其相关酶的研究2005极端微生物的研究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已成为当今研究热点,它们在极端环境长期适应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性质。
对它们的研究不仅对了解生命的极限、进化与分类等很有理论价值,而且对环境污染、生态、微生物新功能等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南极冰藻是极地海洋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初级生产者,在南极海洋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谷胱甘肽系统在清除活性氧和生物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谷胱甘肽(GSH)是抗坏血酸-谷胱甘肽循环的重要组成成分,在维持胞内氧化还原水平具有不可缺少的作用;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催化H2O2和脂质过氧化氢的还原,保护细胞免受氧化伤害;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催化谷胱甘肽与各种有毒的亲电化合物发生结合起到解毒作用;谷胱甘肽还原酶(GR)是维持谷胱甘肽库处于较高还原水平的关键酶。
南极生物存在的环境特殊,温度低、干燥、高盐度、强辐射、随季节极度变化的光照强度,以及海水中较高浓度的溶解氧,使得自由基的产生非常容易,近年来对其研究越来越多,它们应该具有更有效的机制来清除活性氧。
本研究拟探讨南极冰藻胞内谷胱甘肽含量;并以硅藻GJ01为材料研究影响谷胱甘肽水平的因素、进一步优化条件提高其产谷胱甘肽的能力;以南极衣藻ICE-L为材料从谷胱甘肽及其相关酶的角度,进一步阐明南极冰藻的适应机制(包括低温和重金属),对南极衣藻ICE-L谷胱甘肽还原酶进行分离纯化,得到均一产品,详细阐明该酶的性质。
该项研究不仅能为谷胱甘肽新来源的获得提供科学依据,而且能进一步完善南极冰藻对胁迫的适应机制,为抗逆性品种改良等方面提供新的思路。
(1)用分光光度法对24种已鉴定或初步鉴定的南极冰藻,胞内谷胱甘肽含量、谷胱甘肽合成能力(GPA)、谷胱甘肽还原酶活力等进行测定。
测定结果表明南极蓝谷胱甘肽合成能力低于三角褐指藻的。
南极硅藻GJ01和南极衣藻ICE-L谷胱甘肽还原酶活力高于对照组的。
培养基的选择表明,f/2培养基适合南极硅藻GJ01的生长,而Provasoli培养基适合南极衣藻ICE-L的生长。
鉴于南极硅藻GJ01和南极衣藻ICE-L的谷胱甘肽总产量和谷胱甘肽合成能力等,高于对照组和其他南极冰藻的,故选取这两种南极冰藻作进一步深入研究。
可见,南极冰藻成为谷胱甘肽的新来源是有可能的。
(2)以南极硅藻GJ01为对象,探讨它的生长规律、胞内谷胱甘肽含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不同培养基补加方式对谷胱甘肽含量的影响,同时也测定其谷胱甘肽合成能力和谷胱甘肽还原酶活力的变化。
结果表明,南极硅藻GJ01的生长对数期在6-10d之间,完整的生长周期在14d以上;谷胱甘肽含量、谷胱甘肽合成能力、谷胱甘肽还原酶活力随生长时间而发生周期性变化,对数期后期和稳定期初期是收获谷胱甘肽的最佳时机。
9d前保持较高的谷胱甘肽合成能力和谷胱甘肽含量;3d左右谷胱甘肽还原酶的活力最高。
当培养物培养6天到8天后,每2d加入一定量的新鲜培养液,可以达到谷胱甘肽较高的得率,提高了谷胱甘肽合成能力,也增加了蛋白质的合成。
但是谷胱甘肽还原酶的变化规律不明显。
可见细胞中谷胱甘肽含量不仅与生长时间有关,而且还与培养方式等有关。
这些规律的认识对冰藻的实际应用具有指导意义。
(3)以南极硅藻GJ01为材料,测定营养条件和谷胱甘肽的前体氨基酸等因子对硅藻GJ01生长和产谷胱甘肽的影响,并对硅藻GJ01细胞和非细胞酶耦联硅藻GJ01ATP再生系统,合成谷胱甘肽的条件分别进行优化。
结果表明,在单因子影响条件下,1.2g/L的碳酸氢钠对南极硅藻GJ01的生长最好,且最有利于谷胱甘肽的积累;800μmol/L氯化钙对GJ01的生长最为有利,而200μmol/L氯化钙对谷胱甘肽的产生是适宜的;维生素B12和生物素对GJ01谷胱甘肽的产生影响较小;硅藻GJ01谷胱甘肽合成系统酶的最适温度为10-25℃,最适pH为7.0;Glu、Cys、Gly的最适浓度分别为24mmol/L、12mmol/L、8mmol/L,此外Met对谷胱甘肽的合成也有影响;硅藻GJ01的谷胱甘肽合成能力是Mg2+依赖性的,其最适浓度在10-20mmol/L之间。
正交试验表明,硅藻GJ01细胞产生谷胱甘肽的最优条件为,光照为16h光/8h暗,NaHCO3为1.6g/L,Ca2+为0.4mmol/L,Cys为10mmol/L;硅藻GJ01游离谷胱甘肽合成酶系和完整细胞ATP再生系统耦联,产生谷胱甘肽的最理想条件为,温度30℃、Cys为10mmol/L、Mg2+为30mmol/L、pH为7.5。
(4)以南极衣藻ICE-L为材料,对其在不同温度条件下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谷胱甘肽硫转移酶和谷胱甘肽还原酶活力、以及谷胱甘肽和蛋白质含量进行测定,以阐明谷胱甘肽系统在低温适应中的作用。
结果表明,谷胱甘肽系统在南极衣藻ICE-L低温适应过程中,谷胱甘肽、谷胱甘肽硫转移酶、谷胱甘肽还原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与低温适应呈正相关,随着温度的降低,谷胱甘肽含量增加,这三种酶的活力都提高;同时除谷胱甘肽还原酶外其他因子与南极衣藻ICE-L高温适应呈负相关,温度高于最适温度时谷胱甘肽还原酶活力增加,谷胱甘肽含量下降,谷胱甘肽硫转移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力降低,蛋白质随温度变化规律不明显。
可见谷胱甘肽及其相关酶在南极衣藻ICE-L低温适应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这是对低温适应的保护机制之一,能够有效地清除活性氧,保护细胞免受伤害。
(5)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强,Cd极有可能出现在南极,它是一种毒性强且非常普遍的重金属污染物。
本文研究Cd对南极衣藻ICE-L谷胱甘肽水平及其相关代谢酶的影响,以阐明南极冰藻的谷胱甘肽系统在其重金属适应中的作用。
Cd能引起衣藻ICE-L生长速度减慢、丙二醛含量增加,谷胱甘肽含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和谷胱甘肽硫转移酶活力得到提高,可见谷胱甘肽系统在抗重金属胁迫中也具有作用。
超微结构表明,当Cd浓度增加至160μmol/L时,淀粉颗粒和类囊体片层的破坏加重,空泡化明显,且原生质体发生收缩,膜变形,细胞壁变得不清且出现缺痕,这种变化对生长代谢可以造成明显的影响。
这些参数可以用来反映Cd或其他重金属污染对南极生物圈的生物学影响。
(6)以硫酸铵沉淀、离子交换、亲和层析和凝胶过滤等方法,对南极衣藻ICE-L谷胱甘肽还原酶进行分离纯化。
结果表明,南极衣藻ICE-L谷胱甘肽还原酶纯化物总蛋白为0.05mg,总纯化倍数达12771.4倍,总回收率为25.1%,酶的比活力为178.8000U/mg,电泳表明达到均一性。
谷胱甘肽还原酶亚基的表观分子量为54.6kDa,与已知的谷胱甘肽还原酶的大小是非常相似的。
谷胱甘肽还原酶对NADPH的表观米氏常数Km~DPH为23.3μmol/L、对GSSG的表观米氏常数KmGSSG为66.0μmol/L、对NADH的表观米氏常数KmNADH为83.8μmol/L。
其中KmNADPH比许多已知酶的要大,且能够以NADH为底物,这在谷胱甘肽还原酶中是不多见的。
(7)在对南极衣藻ICE-L谷胱甘肽还原酶分离纯化的基础上,对其性质进行系统的测定,包括pH、温度、缓冲液、离子强度、无机离子、螯合剂、酶保护剂等对该酶的影响。
结果表明,该谷胱甘肽还原酶的最适pH为7.5,强碱性对其活性影响比较大。
最适温度为25℃,对高温具有不稳定性,活化能为3.7kJ/(mol·K),-78℃保藏是最佳的保藏方法。
最适缓冲液是50mmol/LTris-HCl(pH7.5),最适离子强度为90mmol/L,最适Mg2+为7.5mmol/L。
(NH4)2SO4(1mmol/L)、Ca2+、Mg2+以及与谷胱甘肽有关的巯基化合物和ATP等,对谷胱甘肽还原酶有促进作用;螯合剂不同程度地抑制谷胱甘肽还原酶的活力,其中EGTA作用最强;重金属离子如Cd2+、pb2+、Cu2+、Zn2+等对谷胱甘肽还原酶的抑制率达100%;表面活性剂、酶保护剂、NEM、NADPH和ADP对谷胱甘肽还原酶均具有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