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22年中国旅游业发展的预测分析

合集下载

国内外旅游业的比较研究及其发展趋势分析

国内外旅游业的比较研究及其发展趋势分析

国内外旅游业的比较研究及其发展趋势分析一、国内旅游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旅游业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据统计,2019年全国旅游接待总人数达到了15.6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了6万亿元。

国内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第三产业的支柱产业之一。

1. 发展历程中国旅游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小到大的历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探索阶段(1949年-1977年):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国内外形势的限制,旅游业处于低谷状态。

(2)发展阶段(1978年-2002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旅游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在这个阶段的前期主要是国内游,后来随着中国和世界各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旅游市场也得到了迅猛发展。

(3)成长阶段(2003年-2017年):中国政府逐渐把旅游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来发展,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逐渐形成了以住宿、餐饮、交通为主的旅游业产业链。

(4)创新阶段(2018年至今):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旅游业也开始向线上渠道和数字化转型,同时提供更多的定制化服务,以满足旅游者多样化的需求。

2. 发展现状目前国内旅游业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链,旅游市场主要集中在一线和省会城市,受到疫情的影响,国内旅游市场近两年呈现出了持续回暖的态势。

同时,当前国内旅游市场的消费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消费升级趋势明显:随着人们的经济水平不断提高,旅游者的消费趋势向更为多元化、个性化、体验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

(2)线上消费增长迅速:移动支付、在线预订、在线领取门票、电子发票等线上服务正在迅速普及。

(3)旅游产品和服务互联网化:目前,国内旅游业市场转向智能化的趋势明显,提供更多的数字化、网上预订和定制化服务,旅游企业和目的地需要通过数字化手段来更好地服务、吸引和满足游客的需求。

二、国外旅游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除了国内旅游业,国外旅游业的发展情况同样值得深入研究。

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旅游发展的内涵分析

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旅游发展的内涵分析

2020年4月下半月刊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旅游发展的内涵分析潘雅辉近年来,我国旅游业迅猛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旅游正深刻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表现出较以往不同的内涵和特征。

本文从旅游经济、精准扶贫、生态文明、科学普及和文化交流等5个方面阐述了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旅游发展的内涵,分析了新时代我国旅游发展趋势和相关政策举措,列举了相关旅游活动发展案例,希望能给旅游理论和实践提供一些参考。

引言旅游业是发展经济、增加就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提高生活水平的有效手段。

2018年,国务院《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我国旅游经济快速增长,产业格局日趋完善,市场规模品质同步提升,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在旅游迅速发展的同时,旅游相关研究成果也日益丰富,不断从实践和理论两方面充实着我国旅游科学研究。

在现有日趋成熟理论和成功实践的基础上,在国家旅游产业政策的积极引导下,我国旅游业蓬勃发展并发生了一系列深刻变化,旅游业发展表现出具有我国特色的内涵及特征,归纳为旅游经济、精准扶贫、生态文明、科学普及和文化交流等几个方面,具体论述如下。

一、旅游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促进经济发展新时代一个显著标志是尽量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

旅游是人满足了基本生存之后更高层次的综合性需求,是人民群众普遍要求的“美好生活”之一。

旅游产业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未来经济建设的特色是全方位发展旅游业。

新时期,各地抓住发展旅游业的机遇,加快制定科学合理的旅游建设规划,使旅游发展体系呈现出不同的地方特色。

在旅游资源得到合理配置的基础上,把旅游产品做精,不断扩大旅游市场,做大旅游产业。

旅游产业在调整和提升地区经济结构的作用被逐渐重视,各地大力发展旅游业,使中国旅游业和中国经济发展呈现出“兴一业,旺百业”的繁荣景象。

在新时代背景下旅游发展思想的引领下,旅游业逐渐成为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结构不断得到调整和优化。

扬州全域旅游发展的机遇、挑战和对策分析

扬州全域旅游发展的机遇、挑战和对策分析

972018年5月下半月刊扬州全域旅游发展的机遇、挑战和对策分析黄家美本文针对扬州全域旅游发展相关内容,做了简单的论述。

现阶段,旅游行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为扬州全域旅游的发展,提供了不错的机遇。

扬州作为中国最早的旅游城市,以往的发展模式,已经不再使用,需要积极创新,推动多远文化产业品牌建设,依托大数据技术,推动全域旅游整体发展。

旅游业一直以来都是扬州市的永久性基本产业,不过从近年的发展态势来说,旅游客情不好。

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在2017年上半年,江苏各城市旅游游客接待量中,扬州所占份额仅为5%。

基于此,需要不断创新发展。

一、扬州全域旅游发展机遇目前,国家范围内全面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工作,对扬州来说,是转型发展的重要契机,对提升自身的旅游市场竞争力,扩大城市影响力,进而带动旅游产业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验收标准,在旅游业发展情况、旅游产品特色等方面有着相应的要求。

扬州作为最早一批发展旅游产业的城市,拥有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因此具有一定的优势。

除此之外,2018年省园会和世园会将会在扬州市举办;扬州市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为扬州全域旅游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

二、扬州全域旅游发展面临的挑战扬州全域旅游发展,面临着以下挑战。

一是如何把握全域旅游中的重要关系。

全域旅游发展具有时代发展的特点,若想获得不错的发展结果,则需要准确把握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项目建设,以及体制改革的关系等。

以利益主体关系的把握为例,若不能把握好旅游地居民和游客之间的关系,极易引发居民对游客的不满情绪或者其他问题。

在具体工作中,要合理处理各类复杂利益问题,推动全域旅游持续发展。

二是如何落实全域旅游发展观念。

从当前全域旅游发展实际情况来说,国家旅游部门贯彻全域旅游发展观念,以创建示范区域的方式为载体。

采取此类创建方式,引起了部分专家的非议。

对于全域旅游发展的全面推动,需要一个完善的工作平台,进而落实各项工作。

江西省各市旅游业发展状况比较分析

江西省各市旅游业发展状况比较分析

图1 江西省各地市国内旅游收入比较图2 江西省各地市旅游外汇收入比较表1 江西省各地市旅游相关数据汇总表国内旅游收入(亿元)国内游客(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亿元)入境游客(万人次)745.87 6 470.11 5.7122.77 359.67 3 774.35 5.4423.43 269.78 3 184.71 1.56 6.94 736.85 6 428.957.6227.62 139.21 1 576.80.61 2.95 268.9 2 786.380.91 4.26 509.39 4 597.32 3.4315.89 563.67 5 668.7 4.3419.43 371.03 3 359.17 2.1910.29 260.99 2 633.52 1.40 5.36 729.12 6 433.38 5.6225.882018年9月下半月刊从旅游外汇收入来看,旅游外汇收入排在前四的分别是九江市、南昌市、上饶市、景德镇市,分别达到7.62亿元、5.71亿元、5.62亿元、5.44亿元,其中南昌市最高,且与其他三个城市拉开了近2亿元的差距。

而排序靠后的抚州、鹰潭和新余三市旅游外汇收入分别只有1.40亿元、0.91亿元、0.61亿元,三市旅游外汇收入总计2.92亿元,还达不到九江市旅游外汇收入的1/2。

(二)旅游接待人数比较分析从图3、图4江西省各地市国内旅游接待人数和入境旅游接待人数可看出,全省各地市国内旅游接待人数与入境旅游接待人数差距较大,江西省各地市的游客主体仍然是国内游客。

各地市之间国内与入境旅游接待人数波动较大,从国内旅游接待人数来看,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南昌市、上饶市、九江市,分别有6 470.11万人次、6 433.38万人次、6 428.95万人次,不相上下;而排名靠后的四个城市依次是萍乡市、鹰潭市、抚州市、新余市,分别有3 184.71万人、2 786.38万人,2 633.52万人、1 576.8万人,与南昌、上饶、九江等城市差距较大。

2020-2024年中国旅游经济运行特点分析

2020-2024年中国旅游经济运行特点分析

2020-2024年中国旅游经济运行特点分析中国旅游经济运行特点2018年,我国旅游经济运行稳中有进。

一、文旅融合开局顺利。

2018年是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开局之年,旅游业发展环境继续不断优化。

年初政府工作报告把出境旅游增长作为民生改善的巨大成就,释放鼓励消费积极信号,部署推进厕所革命、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降低国有重点景区门票价格等重点工作,国家、地方文化和旅游部门机构改革顺利推进,多部门联合推动旅游业发展的格局已经形成。

全年国民旅游人数保持两位数增长,假日旅游消费成新民俗,旅游过程中的文化参与性大幅增长,红色旅游实现较快发展。

二、产业创新更加活跃。

美好生活日益成为优质旅游发展和产业创新的现实动能。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消费品质、对象、方式和行为出现结构升级。

世界银行称,截至2020年我国更富有的家庭将超过2亿个,这些人口将把约19%的年薪用于出国旅游。

以中产阶层人群为代表,追求优质产品、品质休闲和定制旅游正在成为热点。

旅游品质化消费诉求带动企业产品研发和业态创新。

纯玩无购物、高端酒店、专属导游、精致小团、定制游,成为2018年国内游关键词。

城市居民出游能力稳步提升,居民出游频次和花费不断向城市集中,都市休闲旅游快速崛起。

三、文旅融合助力产业投资。

旅游就业存量和固定资产投资仍然保持增长趋势,与文化和旅游融合相关的投资并购不断涌现。

总投资逾100亿元的黄石旅游度假区落地四川巴中,华侨城4.8亿元收购剑门旅游80%股权。

以美团大众点评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司,在服务本地居民的衣食住行和休闲娱乐的同时,开始战略性进入旅游业。

在“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过程中,上海创图、精彩旅图等广泛应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商业技术,把越来越多的城乡居民休闲资源转化成群众喜爱的旅游产品。

四、景区引流作用继续增强。

全域旅游和门票价格下调大背景下,景区吸引客流,二次消费拉升,逐渐成为目的地发展的基础路径。

黄山旅游半年报显示,2018年上半年共接待进山游客148.14万人,同比下降9.94%。

西藏旅游行业发展现状及面临问题分析

西藏旅游行业发展现状及面临问题分析

西藏旅游行业发展现状及面临问题分析一、概括西藏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改革开放以来,西藏旅游经济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态势,已经发展成为西藏经济社会的支柱性产业,在西藏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西藏拥有众多名胜古迹和宗教圣迹,例如布达拉宫、大昭寺、小昭寺、夏鲁寺、古格王朝遗址等;西藏有独具风格的民族文化传统和民间艺术,如服饰文化、饮食文化、民居文化、绘画和雕刻艺术等。

这些都是西藏发展旅游业的文化历史资源,但直到1986年西藏自治区成立了旅游局,西藏旅游业才得以发展,为西藏之后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收入及人数随着大众经济状况的改善,更多的人将生活重心转移到提高生活品质上来,人们的旅游意识和旅游消费意识逐步提升,这些因素都非常有利于西藏旅游业的发展,进而带动其他各行各业的发展,以促进西藏经济更好的发展。

2019年西藏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697.82亿元,同比增长14.90%。

西藏旅游总收入占中旅游总收入比重较小,2018年中国旅游总收入为51278亿元,西藏旅游总收入为490.14亿元,西藏旅游总收入占中旅游总收入比重仅为0.96%;2019年中国旅游总收入达到57251亿元,西藏旅游总收入为559.28亿元,西藏旅游总收入占中旅游总收入比重仅为0.98%随着西藏国外游客的增加,2014-2019年西藏旅游外汇收入也不断增加,2018年西藏旅游外汇收入为 2.47亿美元,同比增长24.75%;2019年较2018年增加0.32亿美元,达到2.79亿美元,同比增长12.98%。

《2020-2026年中国西藏旅游行业市场全景评估及发展规模预测报告》数据显示:2018年西藏接待国内外旅游者数量达到3368.73万人次,同比增长31.52%;2019年西藏接待国内外旅游者数量达到4012.15万人次,较2018年增加了643.42万人次,同比增长19.10%。

西藏接待国内旅游者数量远大于国际旅游者数量;2018年西藏接待国内旅游者人数为3321.11万人次,同比增长31.42%,接待国外旅游者人数为47.62万人次,同比增长38.63%。

中国旅游规划四十年——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回顾与展望

中国旅游规划四十年——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回顾与展望

图1 旅游地生命周期曲线二、规划概述本文主要以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作为划分理论基础,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规划进行阶段划分,最终将我国旅游规划分为萌芽起步阶段、急速发展阶段、改进完善阶段和科学规划阶段。

为了更好地梳理这几十年中国旅游规划的发展,本文同时借鉴了邹统钎对中国旅游规划40年发展历程的划分方法,从而丰富了中国旅游规划的历史进程,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理论参考。

三、阶段划分根据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从改革开放到当前我国旅游规划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26Tourism OverviewTourism Management旅游管理旅游市场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区位条件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了多项主要指标规划方案。

叶文等人就富源县主题创意、旅游产品、客源市场等方面提出,在旅游发展规划构思上要展现出以自然生态休闲为主的目标定位。

沈晔在传统的管理学与生态旅游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生态旅游规划4Ps市场营销理论。

谢彦君认为,在21世纪前后几年,我国旅游规划过度膨胀,导致一些规划单位或规划师不计成本不计效益地乱规划,最终导致部分旅游地区的规划以失败告终。

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在相关规划指导下,开发过程中存在破坏环境的情况;另一方面,相关部门没有充分考虑规划后的永续发展。

以上学者都从市场导向或规划发展的急速性两个方面丰富并完善了该阶段的相关理论与思想。

(三)改进完善阶段(旅游地整合型规划,2003—2014年)随着旅游市场的发展,关于我国旅游地发展的研究也逐渐深入,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也越来越完善。

不仅如此,学术著作方面继续呈现快速增长、实践活动也越来越丰富。

在政策法规方面,《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开发和提升主体市场、培育新兴市场、开发高端市场以及拓展旅游专项市场;2013年4月25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鼓励采取专项规划,要求推进区域合作、旅游休闲体系建设以及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业的发展与地区经济差异分析

旅游业的发展与地区经济差异分析

旅游业的发展与地区经济差异分析一、引言旅游业对于地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呈现出了明显的差异。

为了更好地推动旅游业和地区经济的发展,有必要对各地的旅游业和地区经济差异进行深入分析。

二、国内旅游业发展概述近年来,中国旅游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了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2018年,中国接待国际旅游者达到了1.6亿人次,境内旅游人次超过了55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了5万亿元。

旅游业的迅速增长,不仅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而且推动了地区经济的增长。

三、地区旅游业发展状况比较1、东部地区东部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旅游业的发展状况也是最好的。

其中,珠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和京津冀地区是旅游业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尤其以珠三角地区最具代表性。

珠三角地区具有独特的历史和地理优势,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发展成熟。

例如,深圳、广州、澳门、香港等城市成为了著名的国际旅游胜地,每年接待的国际旅游者数量十分可观。

2、中部地区中部地区是旅游业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之一。

但是,在近年来中西部地区开始重点发展旅游业,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取得了显著成绩。

例如,湖南、湖北、重庆等地旅游业发展很快,山水田园、文化古迹、特色美食等旅游资源已经成为当地发展的重要支柱。

3、西部地区西部地区的旅游业发展相较于其他地区仍然存在很大差距,在旅游吸引力和旅游设施、服务水平等方面有待提高。

但是,随着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地方政府对旅游业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

例如,西藏、新疆、云南等地的旅游业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并且不断吸引国内外游客前来游览。

四、旅游业对地区经济的影响1、经济增长旅游业与其他产业之间互为支撑,共同发展。

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当地就业机会,促进人民收入的增加。

同时,旅游业还可以带动基础设施、文化建设等各个方面的发展,从而实现地区经济的全面增长。

2、区域差异化不同地区的旅游资源差异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导致了旅游业和地区经济之间的差异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2022年中国旅游业发展的预测分析
影响因素分析
一、有利因素
(一)行业发展规划发布
2016年12月,国务院发布了《“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发展规划》提出“十三五”旅游业发展的主要目
标是:
1、旅游经济稳步增长。城乡居民出游人数年均增长10%左右,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11%以上,旅游直接投资年
均增长14%以上。到2020年,旅游市场总规模达到67亿人次,旅游投资总额2万亿元,旅游业总收入达到7
万亿元。
2、综合效益显著提升。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综合贡献度达到12%,对餐饮、住宿、民航、铁路客运业的综合贡
献率达到85%以上,年均新增旅游就业人数100万人以上。
3、人民群众更加满意。“厕所革命”取得显著成效,旅游交通更为便捷,旅游公共服务更加健全,带薪休假制度
加快落实,市场秩序显著好转,文明旅游蔚然成风,旅游环境更加优美。
4、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入境旅游持续增长,出境旅游健康发展,与旅游业发达国家的差距明显缩小,在全球
旅游规则制定和国际旅游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明显提升。
(二)旅游需求持续增长
当前,我国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正处于旅游消费需求爆发式增长时期,大众旅游时代刚刚开始。随着我
国经济社会发展、居民收入增加、消费升级加快,我国居民的旅游消费能力、旅游消费需求和旅游消费群体都将
大幅度持续增长。
目前旅游消费者主要是中、青年旅游者。随着老年群体数量的增加,中国开始向老年社会转化,相当多的老年人
由于身体好、收入稳定、闲暇时间充足,纷纷产生了出国旅游、飞机旅行、外出度假和参加各种专题旅游活动的
愿望。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提高,中国广大农民出游的势头非常强劲。无论是出游人数还是出游消费,都
保持着高速增长。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约为45%,农村旅游市场是中国旅游业未
来发展的巨大客源市场。
(三)公共服务更加完善
以“515战略”为引领,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为抓手,我国旅游公共服务与治理供给侧改革全面推进。以大
数据、旅游扶贫、文明旅游与旅游厕所革命为重点的旅游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深入推进。更讲法制与规范的治理
准则,更加多元与专业的治理同盟,更为科学与合理的治理架构,成为2016年我国旅游治理供给侧改革的重要
标志。
截至2016年11月底,全国已完成新改建旅游厕所43,663座,累计完成厕所革命三年行动计划(共5.7万座)的
76.6%。以“综合协调+专项保障”为特征的旅游发展委员会、旅游警察、旅游巡回法庭、工商旅游分局“1+3”
旅游治理体制改革在全国范围内陆续展开。截至2016年年底,设立旅游发展委员会的省区市达到20个,超过了
全国省区市的半数以上;13个设区市、34个县成立了旅游警察,5个设区市和9个县成立了旅游工商分局,5
个设区市和44个县成立了旅游巡回法庭。目前国家旅游局先后公布了2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共计
500个,逐步建立全域旅游示范的全国布局,推动全域旅游发展。
(四)成为投资热点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许多行业投资增长乏力。在巨大的消费需求推动下、有利的宏观
政策引领下、良好的发展环境支撑下,旅游投资逆势上扬,成为社会投资热点和最具潜力的投资领域。全国旅游
直接投资继2015年突破万亿元大关后,2016年达到12,997亿元,同比增长29%,远高于第三产业投资增速。
(五)互联网+
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科技水平日新月异,小众的专项旅游需求通过网络平台突破时空限制汇聚成“蓝海”,以
蚂蜂窝、穷游网为代表的反向定制、以辛巴达、六人游等为代表的中高端定制、以途牛为代表的大众定制都渐成
市场宠儿,以途家、小猪短租、易到、滴滴、优步等为代表的分享经济搭建了一个供需直面交易的高效市场,全
国旅游市场供需结构性失衡将得以显著消除。
二、不利因素
(一)休假制度缺陷
目前,国内休假制度根本不能满足大众需求,而只有科学调配,错开高峰、避开人流,才能保证休假和出行的基
本舒适度。由于带薪休假落实不到位,人们旅游主要靠公共假期,加剧了出行拥堵和景区拥挤。
(二)旅游管理不到位
国家旅游局一再强调的“不合理低价、强迫消费、虚假广告、欺客宰客”等问题依然不同程度存在;“一日游”
不履约、个别景区高额回扣经营扰乱市场秩序、景区流量控制不严格等问题时有发生,需要各级各部门不断完善
机制、措施加以解决。
此外,旅游综合执法力度有待加强,旅游市场秩序涉及点多、面广,监管难度大,有些单位不同程度存在重投诉、
轻处罚现象。同时,对于涉及跨部门、跨行业问题,存在协调联动不够积极主动、整治工作不够及时有效等问题。
(三)旅行社恶性竞争
目前,96%的国内游、65%的出境游都是散客自助游。散客时代给旅游市场带来了巨大冲击,加上在线旅游企业
的竞争压力,旅行社低价恶性竞争愈演愈烈。2016年以来,几起“恶导游”事件引发公众关注。价格战表面看
来是给了游客实惠,而实际上,不管对旅行社、导游还是游客,背后的负面影响难以估量。
在低价旅游团中,游客往往被“层层转卖”。在热门旅游目的地,地接社为了招揽游客形成恶性削价竞争,以低
价从组团社手中“买”团,然后再将整个行程“卖”给导游,甚至将行程分段“卖”给不同的导游。导游“买”
团后自然承担很大压力,只能通过让游客大量购物来收回成本,赚取利润。

旅游总收入预测
2016年,中国旅游总收入为4.69万亿元;2017年,旅游总收入达到5.40万亿元,同比增长15.1%。我们预计,
2018年中国旅游总收入将达到6.17万亿元,未来五年(2018-2022)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3.86%,2022年旅游
总收入将达到10.37万亿元。

图表 中投顾问对2018-2022年旅游总收入预测
数据来源: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国内旅游收入预测
2015年,国内旅游收入为3.42万亿元,同比增长13%;2016年,国内旅游收入达到3.94万亿元,同比增长15.2%;
2017年,国内旅游收入4.57万亿元,同比增长15.9%。我们预计,2018年国内旅游收入将达到5.27万亿元,未
来五年(2018-2022)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4.80%,2022年国内旅游收入将达到9.16万亿元。

图表 中投顾问对2018-2022年国内旅游收入预测
数据来源: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国内旅游人数预测
根据国内旅游抽样调查结果,2017年,国内旅游人数50.01亿人次,同比增长12.8%;入出境旅游总人数2.7亿
人次,同比增长3.7%。我们预计,2018年国内旅游人数将达到54.8亿人次,未来五年(2018-2022)年均复合
增长率约为10.13%,2022年国内旅游人数将达到80.6亿人次。

图表 中投顾问对2018-2022年国内旅游人数预测
数据来源: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